新建工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建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建工程

新建工程范文1

由于教师对研究性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可以让学生承担研究性课题中的应用性部分并将其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样教师指导学生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面向企业的科研课题可以为本科生毕业设计提供丰富的选题来源,将与企业签订的横向项目进行分解,遴选相应的子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加以指导。本科生作为助手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科研课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承担的子课题调研和文献检索,以及方案设计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在利用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扩大项目总量,为学生找到更多的结合企业实际的有价值的选题。创造增量——以教师深入企业为载体催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或企业经验不足的教师到企业锻炼,体验应用性人才的内涵,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去对口企业集中实践的时间可以安排二、三个月或半年,充分利用假期。在这期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科研实践,与设计部门和生产车间的技术人员充分交流,缩短产学研之间的距离,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对大多数无法有集中完整的一段时间到企业学习的教师,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形式走访企业,在生产现场“采风”,“捕捉”合适的工程案例,积累毕业设计素材。将素材进行整理与提炼,提出工程化毕业设计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激发能量——以学生的创新活动为动力孕育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从学生心理出发,按照引导学生“想创新”、“能创新”和“乐创新”的步骤开展工作。(1)舆论宣传引导。一是将参观创新实验平台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课;二是利用校园网络媒体及时宣传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消息;三是利用学生科技节充分展示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组织学生以身边先进典型作为学习样板。(2)技术学业引导。首先,经常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做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欲望;其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生创新实践的阶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分认可通道。(3)学生自我管理。实验平台开放运行,鼓励学生在实验平台通过建立兴趣小组进行自我管理,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科研和各类创新实践活动。(4)重视学科竞赛对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外向牵引作用。一方面在校内组织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另一方面投入资金鼓励和支持广大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5)建立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的有效联系。如学生开展的实验设备利用开发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进一步提炼升华为毕业设计课题。

利用余量——以校企多方合作为平台产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企业和社会中蕴含的丰富实践资源有待挖掘,通过校友、教师的社会关系以及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工程化的毕业设计课题。(1)聘请往届毕业生指导本科毕业设计。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聘请在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担任毕业设计的企业导师。结合他们现有的工程资源,设计出相应的毕业设计课题,利用他们丰富的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训练学生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初步能力。此外,在帮带的过程中,往届毕业生向学弟学妹传授经验,并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感染学生。(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发动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关系,例如成教学生、短训班学员、教师同学等,他们有的具有企业工程项目研发经验,通过他们工作上的优势和条件,获取有利的工程资源,设计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同时,组织学生在就业签约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可使学生提前上岗,学以致用,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这能有效地缓解学生毕业设计和就业实习的矛盾。(3)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引入企业技术资源和创新文化。企业对工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非常敏感,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把握准确。因此需要千方百计使合作形式走向深入,及时跟踪科技发展,向学生提供动态信息。通常选择在行业内有影响的大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教育伙伴,如果学校所处区域缺乏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很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联系多家科技含量高、对人才培养有社会公益心和责任感的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教育联盟。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有: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建实验平台,开展技术讲座,以及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有深度合作的企业开展“3+1”培养模式,学生累计一年在企业开展课程学习、现场实习和毕业设计;二是按“双导师”形式直接安排学生在合作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协商拟定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在完成企业实际课题的过程中,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和审核学生撰写的技术文件,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现场进行设计、安装和调试。

应用技术型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客观上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课题内容应来自于生产实际,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毕业设计任务有真情实感,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本文立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建工科专业,力求以系统化的方法,建立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工程化实现体系。因此从教师和学生、学校和企业等多个视角全面集成资源,包括教师科研、青年教师至企业锻炼、学生创新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新设想,如教师像作家深入生活一样深入企业“采风”,寻找毕业设计素材,以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只要准确把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坚持不懈地多方探索和勇于实践,新建地方型本科院校的新建工科专业一定能够化解资源不足的困扰,找到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实现工程化的途径,使毕业设计工作在选题这一起点上首先创造良好的开端。

作者:李智超

新建工程范文2

1.1建筑物概况

该楼平面形式呈矩形,东西向布置,长45.6m,宽18.6m,为6层框架结构建筑,1层为商铺,层高为4.5m,2层为辅助办公用房,层高为4.5m,3层~5层为办公用房,层高均为3.6m,6层为设备用房,层高为5.1m,室外地坪标高-0.300,建筑总高度为24.9m;该楼基底面积为901.82m2,1层面积为901.82m2,2层面积为916.82m2,3层、4层面积均为909.32m2,5层面积为894.32m2,6层面积为718.56m2,建筑总面积为5250.16m2。该楼于2012年10月份开工,2013年11月份主体完工。根据设计图纸显示:该建筑工程类别为三类公共建筑,结构的正常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及屋面防水等级均为Ⅱ级,建筑结构安全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类别为Ⅲ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本工程室内地坪±0.000相当于绝对高程809.70m。该楼地基处理方式采用3∶7灰土换填垫层法,以第①层粉质粘土层为持力层,换土深度为素混凝土垫层底向下1.5m,外扩基础外缘2.0m;基础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底标高-2.000,基础高800mm,底宽2500mm,下部为厚100mm的素混凝土垫层。该楼未设置变形缝,上部结构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屋面为混凝土现浇板,板厚100mm,现浇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基础垫层C10,基础及1层、2层柱、梁、板均为C30,3层~6层柱、梁、板均为C25,1层~6层过梁、圈梁、构造柱及楼梯均为C25;现浇混凝土浇筑方式均采用商混泵送,钢筋采用HPB235,HRB335和HRB400级钢,钢板采用Q235-B和Q345-B级钢,钢筋保护层厚度基础为40mm,梁为25mm,板为20mm;±0.000以下填充墙采用MU10非粘土烧结实心砖砌M10水泥砂浆,±0.000以上填充墙采用MU3.5加气混凝土砌块砌M5混合砂浆,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不大于7kN/m3。

1.2检测环境

现场条件:晴,室外温度:8℃,室内温度:12℃,相对湿度:24%,气压1000.5hPa。试验室条件:20℃,相对湿度:45%,气压1001.9hPa。1.3工作目的通过对受检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现场检测,以确定该楼施工质量能否满足设计图纸及现行验收规范的要求。

2检测内容及结果

2.1结构构件外观质量检查

依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第8.2条规定,经对该楼1层~6层主体结构承重系统构造及结构整体性详细勘查后,未发现各构件间的连接处存在明显松动、变形和其他残损情况,混凝土梁、板、柱、墙外观质量不存在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裂缝、连接部位缺陷、外形缺陷、外表缺陷等现象。

2.2混凝土结构构件尺寸偏差检查

依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第5.5.2条及第8.3.2条规定,该楼1层~6层应按楼层划分检验批,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件,根据本工程的现场实际检测条件,采用随机均布抽样检测的原则,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梁柱轴线位置及截面尺寸、楼板厚度、柱垂直度、层高、表面平整度、钢筋数量及间距等进行了实测,本次所检混凝土各结构构件的尺寸偏差的合格率均大于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版)第3.0.6条所规定的合格点率为80%的要求,实测评定结果均为合格。

2.3楼板挠度检测

依据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3.4.3条规定,采用随机均布的原则,在该楼1层~6层每层分别选择了10块顶板,共计60块楼板底面进行了现场挠度检测,结果均可满足要求。

2.4楼体倾斜观测

依据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采用TDJ2E型光学经纬仪对该建筑物的外墙体作了倾斜观测,观测点A,B,C,D全部选在外墙角的最高顶点处,倾斜值(水平位移值)为观测点偏离其所在外墙外边线的最大值,检测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该楼西北角C点倾斜值及变形量最大,最大倾斜值为向东6mm,根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中表8.3.2规定垂直度(倾斜量)为楼高的1/1000且不大于30mm,该楼限定的顶点位移不超过25mm,现阶段该楼上部承重结构的侧向位移均远小于此限定值,故受检建筑物顶点垂直度(侧向位移)均符合规范要求。

2.5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本次所检该楼钢筋保护层厚度:梁为25mm,板为20mm。依据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版)中10.1条和附录E的规定,采用随机均布的原则,对该楼梁、板类构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抽检,梁、板类构件分别抽取总量的2%且不少于5个,对选定的梁类构件检验其全部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对选定的板类构件抽取7根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所检钢筋在其有代表性部位测量1点,本次检验采用非破损方法,所用仪器为DJGW-1A型钢筋位置测定仪,检测误差小于1mm,其中梁类钢筋保护层规范规定允许偏差为+10mm,-7mm,板类钢筋保护层规范规定允许偏差为+8mm,-5mm,当全部钢筋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检测结果判定为合格,详细测试结果均合格。

2.6混凝土强度实体检测

本次所检该楼现浇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基础及1层、2层柱、梁、板均为C30,3层~6层柱、梁、板均为C25,现浇混凝土构件施工方式均为商混泵送。由于本次混凝土构件的检测条件与规程JGJ/T23—2011中的第6.2.1条和第6.2.2条的适用条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地质监站又无明确表示应采用钻芯法进行修正,所以本次的检测方法采用单一回弹的方式,仪器采用ZC3-A型混凝土回弹仪,依据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中的规定,采用随机均布的原则对受检区混凝土构件进行了随机抽样检测,抽检数量不少于同批构件总量的30%且不少于10件,每个构件平均分布10个测区,测区面积不大于0.04m2,每个测区16个测点,受检各构件碳化深度根据JGJ/T23—2011中4.3.1条和4.3.2条的规定,进行多点测量,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的碳化深度值。本次回弹点基础及梁、柱位于其侧面,水平方向进行,板位于其下表面,向上90°进行,依据JGJ/T23—2011中的5.0.1~5.0.4附录B进行强度换算,用7.0.2,7.0.3,7.0.4条进行推定,评定结果见表2,实测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3检测结论

新建工程范文3

关键词:电除尘器 布袋除尘器 技术及比较 选型分析

【分类号】:TU855

一、 概况

某煤矸石电厂2×300WM机组新建工程项目,锅炉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料为矸石、中煤、煤泥、劣质煤按一定比例混合,再掺烧一定量的石灰石,原初步设计除尘器采用双室五电场电除尘器,除尘器后面设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

二、 燃煤电厂主要除尘技术及比较

1、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原理及技术特点

1)电除尘器

电除尘器是利用粉尘在电场中荷电,并在电场力作用下向极板运动而实现烟气净化的。其主要分为气体的电离与电晕、粉尘粒子的荷电、荷电粒子向电极运动和荷电粒子沉集在电极上四个过程。它具有除尘效率高、处理烟气温度高、阻力小、维护费用低、系统适应性强和连续性好等优点,系统不用设烟气超温保护及旁路。

其缺点如下:

(1)受除尘机理的限制,除尘效率是随总集尘面积按指数变化。第一电场除尘效率可达70-80%,后级电场(第2-5电场)对收尘量贡献率低,设备利用率极低,即用80%设备费用仅仅收集20-30%的粉尘;

(2)电除尘器受所燃煤质、粉尘的理化性质、烟气的性质(温度、湿度、组成等)以及除尘器本体结构和锅炉负荷变化影响较大,除尘器效率不稳定;

(3)对气溶胶粒子捕集效率不高;烟尘的排放浓度时常超标,很难保证出口含尘浓度小于50mg/Nm3;

(4)电除尘器的初期投资大,耗电量大,占地面积大。

目前电厂使用的煤种很难满足设计煤质的要求,“来什么煤烧什么煤”已是很普遍的情况,这些煤灰分高,飞灰的驱进速度低,为了达到

为了降低电除尘器的投资,有人指望除尘器后面湿法脱硫装置承担除尘作用。实际上,烟气经过五电场的电除尘器净化后出来的颗粒绝大部分为微细颗粒,粒径大部分是PM2.5以下,这些微细颗粒通过湿法是很难捕集的,湿法脱硫装置固然能起到一定的除尘作用,但60-70%的微细颗粒还是要排放到外面。所以除尘不能过分依赖后面的湿法脱硫,过分依赖必将影响脱硫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在许多电厂已经有过沉痛的教训。

2)布袋除尘器

布袋除尘器利用滤料将含尘气体中的粉尘过滤从而使粉尘和气体分离的设备。其除尘机理主要是含尘气体中的粉尘与滤料纤维的惯性碰撞、扩散、拦截等作用被捕集,初期的除尘效率一般不高;但随着粉尘初层的形成,会达到很高的除尘效率,一旦粉尘初尘形成,则主要靠这个粉尘初层和以后逐渐堆积起来的粉尘层起除尘作用。其主要有脉冲布袋除尘器和反吹风布袋除尘器两种,目前脉冲布袋除尘器在国内外使用最成功、应用最广泛,其清灰方式采用脉冲清灰,分为固定行喷吹和低压旋转喷吹两种形式。

其优点是:

(1)只要滤料选择合适,除尘效率非常高,对微细颗粒,特别是对0.01~1.0μm的气溶胶粒子都能达到很高的捕集效率;

(2)除尘效率可达99.9%以上;除尘器效率稳定,不受所燃煤质和粉尘的性质和系统工况的影响,烟气的排放浓度

(3)设备投资少,控制简单,耗电量小,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

(4)设备可实现不停机检修;

(5)可适用于高浓度粉尘工况条件,如应用于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除尘工艺;

(6)具有一定的脱硫作用。

但是脉冲布袋除尘器也存在缺陷,如受到滤料使用温度的制约,其使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温度过高容易烧袋,温度过低容易冷凝结露而糊袋,同时存在设备的阻力较大、风机电耗高、滤袋需要定期更换、维护费用较高等。尤其是当滤袋冷凝结露堵塞滤袋时,阻力急剧升高,影响主机正常运行。

布袋除尘器的核心部件是滤袋,应用燃煤电厂的滤料采用的是高温滤料,目前国、内外开发的滤料如PPS等,无论从耐温、耐酸碱、耐水解、耐磨等性能都能满足使用要求,使用寿命一般能达到4年,甚至更长,其价格适中,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布袋除尘器与常规的电除尘器在技术性能方面相比,具有除尘效率高,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维修方便,能保证出口优于新的国家排放标准。在经济方面,布袋除尘器比五电场静电除尘器的总投资费用与年运行和维护费用要低。因此,采用布袋除尘器比采用电除尘器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3)电厂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技术经济比较

(1)五电场电除尘器

A、除尘效率:比较高,在99.7%左右,在风量不变,含尘浓度增加时,排放浓度会改变,除尘效率会降低,可能超标,除尘效率会随风量的大或降低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对备阻力影响不大。

B、对烟气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温度太低,结露会引起壳体腐蚀或高压爬电,影响电除尘器的使用操作;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对电除尘本体不会产生影响,但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粉尘的比电阻,从而直接影响除尘效率

C、对煤质和烟气成份的适应性:对煤质和烟气的成分的变化适应性较差,飞灰中的金属氧化物、硫氧化物会直接影响除尘器的除尘效率;SiO2+Al2O3的含量高于85%,烟气不调质,除尘效率不能到设计指标。

D、环保效果:不能够满足目前最新的环保排放标准

(2)布袋除尘器:

A、除尘效率:很高(>99.9%),在风量不变,含尘浓度增加时,排放浓度不变,除尘效率不受影响。在含尘浓度不变,风量增大变化时,过滤风速会提高,设备阻力加大,除尘效率不受影响。

B、对烟气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在滤料允许的温度范围内(一般为

C、对煤质和烟气成份的适应性:对煤质和烟气的成分的变化适应性较强,烟气和飞灰的化学成分对除尘器的效率没有影响,但烟气中的化学成分会影响滤料的使用寿命,滤料对氮氧化物、氧含量较敏感。

D、环保效果:能够保证排放浓度稳定在30mg/m3以下,优于最新的国家排放标准;并且能够大大地减少对人体危害大的重金属及PM2.5粉尘的排放;可起到一定的脱硫作用(10%)

另外:五电场电除尘器年排放粉尘多,约为布袋的3倍,且设备总投资约为布袋的1.3倍。

针对本项目,将所选用的两种除尘器的技术经济指标列表对比如下:通过技术性能和经济指标对比,无论从设备的技术性能还是设备的投资、运行维护费用、占地面积等经济指标,布袋除尘器与电除尘器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结论

新建工程范文4

1 系统描述

1.1 主厂房通风系统

锅炉房通风优化方案采用自然进风,自然排风的通风方式,室外空气经汽机房0.00m层、12.60m层对开窗进入室内,在热压的作用下,室内热空气上升至屋面后通过设置于屋面的屋顶通风器自然地排出室外。经计算,所需要开窗面积如下:锅炉房进风窗面积510m2,排风面积520 m2。本工程进风窗面积633m2,屋顶通风器纵向布置1台,每台屋顶通风器长114m,喉口宽5m,排风面积共570 m2,满足自然通风要求。

汽机房通风优化方案采用自然进风,自然排风的通风方式,室外空气经汽机房0.00m层、12.60m层对开窗进入室内,在热压的作用下,室内热空气上升至屋面后通过设置于屋面的屋顶通风器自然地排出室外。经计算,所需要开窗面积如下:汽机房进风百叶窗面积420m2,排风面积400 m2。本工程进风窗面积450m2,屋顶通风器纵向布置1台,每台屋顶通屋顶通风器纵向布置4台,每台屋顶通风器长21m,喉口宽5m。排风面积共420 m2。满足自然通风要求。

1.2 集中控制室及电子设备间空调

集中控制室、工程师站、SIS室等设置一个集中空调系统,根据这些房间的空调负荷,选用两台屋顶式组合空调机组,一台运行,一台备用。每台机组处理风量20000m3/h,制冷量100kW,电容量为49kW。空调机组布置在主厂房配电间19.2m层。

电子设备间设置一个独立集中空调系统,根据电子设备间的空调负荷,选用两台屋顶式组合空调机组,一台运行,一台备用。每台机组处理风量22000m3/h,制冷量150kW,电容量为57kW。空调机组布置在主厂房配电间19.2m层。

1.3 输煤系统除尘

电厂输煤系统中常用的除尘器有袋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和冲击型湿式除尘器。本工程转运站及碎煤机室采用湿式除尘器,而煤仓间转运站及原煤斗设置袋式除尘的方案。

2 优化效果

2.1 汽机房通风系统

(1)从初投资来看,机械通风比自然通风方案略高,但机械通风年运行费高,综合年费用自然通风只有机械通风方案的80%。

(2)从节能方面看,机械通风比自然通风方案每年多消耗厂用电量为427680 kWh,很显然,自然通风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

(3)从通风的效果来看,二种方案均能满足排热及降低工作区温度的目的,但机械通风由于是强制排风,故其排风压头更大,排风不受风向及风压影响,在室外天气较热的月份,比自然通风降温速度快,效果也要好一些。

2.2 集中控制室空调

大型火力发电厂空调方案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制冷机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方案;一种是屋顶空调机+分散式空调器方案。下面就两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

(1)制冷机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方案

制冷机房的冷水机组,制出7-12℃冷水,供给空调机房(一般设在集控楼顶层,需要封闭)的空气处理机组;空气处理机组将空气处理后送入集控室。制冷机房内设备有:制冷机(以溴化锂冷水机组或水冷螺杆冷水机组为例比较)、冷却塔、空调换热机组、冷却水循环泵、冷冻水循环泵、定压装置。

本方案优缺点如下所列:

a)传统空调方式,运行可靠。

b)单一冷源,便于集中管理。

c)可以预留一定的新增空调负荷,满足公共建筑扩建的空调要求。

d)制冷站规模较大后,大冷量制冷机能效比较高。

e)设备多,系统庞大,控制系统复杂,来自多家设备。

f)需要设置专用的制冷机房、空调机房。

g)需要空调的建筑分散布置,空调冷水管网线路较长,冷量消耗大,施工管理困难。

(2)屋顶空调机

屋顶式空调机是一种单元整体式风冷空调机组,直接放置在集中控制楼屋顶,房间不需要封闭,用空气冷却代替了冷却塔的水冷却,用直通冷媒的直接膨胀蒸发器取代了间接的冷水系统,使机组集直接制冷、空气处理、电气控制一体化,其它需要空调的房间则根据情况设置风冷立柜式空调器或其它分体空调器。

本方案优缺点如下所列:

a)不需要设置制冷机房和空调机房,节省占地和投资。

b)空调系统简化,空调布置方式更趋灵活。

c)系统完全不用水,节省宝贵的水资源。

d)空调机所处位置一般为磨煤机后,空气较脏,存在冷凝器积尘问题,需要定期冲洗,否则影响效率。

e)需要做好风管穿过屋顶进入控制室处的防渗漏。

f)分散建筑需单独设置分体空调。

g)空调机冬季运行需要做好设备重点部位保温。

(3)两种空调布置方案的比较

以本期新建总制冷负荷260kW 为估算负荷比较如下:

a)以水冷螺杆冷水机组为冷源主机的制冷系统主要设备如下:

水冷螺杆冷水机组2台,每台制冷负荷195 kW(按设计负荷的2×75%选取制冷机)、冷却水塔2台,每台冷却水量65t/台、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共4台,各种管道、阀门、定压设备、循环水电子水处理器、过滤机、分集水器等其它辅助设备、300m2制冷站土建费用、安装费用、制冷站自动控制系统估等,工程造价为150万元。

b)集中控制室布置20000m3/h风量设置组合式空调2台,单台冷量100kW,冬季采用130/70℃热水,通过空调机组内的换热器供暖,供热量为49 kW,一台运行一台备用,每台10万元;电子设备间布置22000m2/h风量组合式空调2台,单台冷量150kW,冬季采用130/70℃热水通过空调机组内的换热器供暖,供热量为57kW,一台运行一台备用,共计2台,每台14万元; 空调器通过风道向室内送风,空调机房土建费用粗略计12万元,水系统材料、安装费粗略计20万元,空调自控系统估算价格为30万元,合计108万元。风系统两方案相同,费用不做比较。

(4)空调比较的结论

集控室、电子设备间采用集中空调系统,设置恒温恒湿屋顶空调机组调节空气温湿度。

2.3 输煤系统除尘

新建工程范文5

关键词: 新建居住区供配电工程建设维护

前言

长期以来存在的新建居住区电力工程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收费合理性问题、供配电设施建设及产权和维护问题,使要求一时难以实现。本文从目前新建居住区供电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相关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建议,以理顺居住区供配电关系。

一、新建居住区供配电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法规需进一步明确

1 供电方式难以明确

虽然电力工业部制定的《供电运营规则》第九条“用户用电设备容量在100千瓦及以下或需用变压器容量在50千伏安以下者,可采用低压三相实四线制供电,特殊需用可采用高压供电”,实际操作采用哪种供电方式很难界定。

2 建设出资方界定不明确

目前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虽然规定了建设单位委托供电工程应缴纳相应的工程建设费,但对供电工程的出资界面如何界定并未做出具体的规定。居住区电力工程建设费用与供电方式、居住区用电容量、出资界面密切相关,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备,造成工程造价难以具体规范和统一,出资范围因地而异,因项目而异,单位造价差异较大。供电企业与房地产开发商经常在此问题上产生争议,从而影响了居住区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影响了政府的投资环境和电力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

(二)建设标准有待规范

1 现有部分居民居住楼建设时,对用户需求预测不准,建设标准过低,也有电力建设滞后等,造成居住区电力工程满足不了居民用电需求。常见的情况有供电电源、供电线路、容量配置不足,用电的安全可靠性过低等。

2 房地产市场管理不规范,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未按标准投资建小区永久性供配电设施,待房子销售后,开发商一走了之。无法满足住户正常用电,居民苦不堪言。而且,这些地方用电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3 由于客户的物资采购权不能指定,开发商自己采购物资时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使用了不合格的电力产品,严重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由于建设方面的问题造成部分居住区电力工程满足不了居民用电需求,居住区供配电设备过载、设备事故等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及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影响了广大业主的正常生活用电和社会的稳定。

(三)建设者、使用者和维护者分离,造成供电服务难以落实

现在居住区供电设施维护和缴费有三种方式,一是已经新建的居住区,把标准建设供电设施自愿无偿移交供电单位,还有些倒闭企业所建的居住区,因供电设施老化,社会矛盾突出,在县城电网改造中纳入城市居民进行改造,由供电单位直接管理;二是单位企业所建住宅楼由单位管理;三是有些居住区共有电力设施没有达到建设标准的,由物业管理单位管理。由非供电部门管理的住宅供电设施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专业人员,很难满足住户供电需求。目前,业主遇到电力故障时一般都向电力部门报修。对供电企业来讲,由于居住区的供配电设施产权并不属供电企业,根据《供电营业规则》第四十七条“供电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范围,按产权归属确定”的规定,这些设施不属于供电企业的维护范围;同时,按照现行国家电价政策,供电企业的成本不应包含产权不属于供电企业的供配电设施的运行维护费用,因此,这些设施也不应由供电企业进行维护。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目前居住区内的供配电设施大多处于有人使用、无人维护的状况,居住区内部供配电设施故障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到广大居民的生活用电,已造成较大的社会问题。不少供电单位为维护电力企业社会形象,缓解社会矛盾做了大量不该自己做的维护检修工作。

(四)供电设备折旧周期与房产周期不匹配急待解决

现有配电设施使用年限约15年(若开发商选用产品性能较差的设备使用年限只有5~6年),与房产的使用年限70年相差甚远,这决定了在房地产使用过程中配电设施将需要多次改造、更新才能保障居民住宅的安全可靠供电,这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提供相应资金来保障。但作为小区内部必备的重要配套共用设施,居住区供配电设施的建设、维护和更新改造等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小区公共设施维护资金收取和管理使用方面均未考虑到小区供配电设施日后的维护和改造费用。这些原因造成了当前住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出现问题时无人解决,只能勉强维持的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住户的用电现有没有实现“四到户”,是社会不和谐的隐形因素,问题随时可能凸现,供电企业的社会职责决定了我们不得不面临这一问题。希望尽快出台有关标准、政策,解决这一问题。彻底解决住宅小区内供配电设施的建设、产权和运行维护问题,真正实现“供电、抄表、收费、服务”四到户管理,解决了业主缴费难问题,才能避免业主与物业管理单位的诸多矛盾。

(一)出台制定可操作的行业标准及相关配套政策

1 确保居住区电力设施按规范建设

开发商更关心其经济效益,往往选用比较经济的设备,采取的是满足当前用电的供电方式,而供电部门由于需承担住宅电力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抢修责任,所以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组织居住区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并且从供电电源、供电容量、供电设施配置等方面确保居住区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解决这对矛盾必须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必要的行业标准加以规范。政策和标准涵盖供电方式的确定、居民用户用电容量的选择,电力设备的选型等,既要考虑本期用电规模又要考虑用电终期规模,从而满足供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保证开发商居住区供电设施投资的公平性

开发商对于供电设施建设的成本是无法预算的,它取决于所在地点配网的状况,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建设投资都不一样。可采取不同的规模、不同的标准按房屋建筑面积统一缴纳供电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电力工程建设完毕用自愿上交资产的办法交供电企业,进入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开发商按规划部门审批的建筑面积缴纳电力工程建设费,简单明了,可以准确地预算电力配套的成本,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营造统一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要出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办法

我国的电力企业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当这一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时,当地政府一般是压着当地供电企业出资解决问题,在很多地方已出现供电企业出资解决供电设施更换维修费用、户表工程费用这种先例,使得本来就窘迫的配网维护费用雪上加霜,加重了基层供电企业的维护负担。电力企业要针对住宅楼现在的客观现实拿出解决历史问题的办法,解决没有实现“供电、抄表、收费、服务”四到户管理的住宅用户供电管理问题。

(三)加强供电企业内部管理,搞好居住区供电工程优质服务

1 加强配网规划,解决新建居住区供电电源点问题。一是要建立信息收集平台,补充完善电网规划,适时补充电源点。现在的居住楼既有经济既要考虑上级供电容量的配置,又要考虑供电通道的选择,才能满足住户的用电需求。

2 居住区电力工程是业扩工程中最复杂的工程,方案的确定、工程的设计、设备选型等问题,经常需涉及到与其他用户的分摊、自行委托的图纸设计和审核、自行组织的施工和验收等问题,需要开发商投入大量的精力协调。开发商在缴纳电力工程建设费后,供电部门负责在承诺的时限内完成电力工程建设,从而大大减少开发商的人力资源投入。

3 加强建设质量管理,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居住区的电力工程投运后,可由电力企业维护管理,可用基建工程的管理办法和要求加以规范,确保工程质量优质,减少以后的维护工作量。

新建工程范文6

关键词:房建工程、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现代房建工程开发中,管理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建筑成本以及进度等各个方面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将就创新模式在房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对相关行业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现代房建工程管理模式概述

现代房建工程项目的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内容,其管理模式是应用工程专业中的相关方法及理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组织、规划、协调、监控等系统而专业的管理活动,其把各种管理措施和制度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招标、设计及施工过程中,从而能使整个房建项目能够预期完成此外其还能使项目中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以使房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进而使房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二、我国目前房建工程管理模式状况

(一)缺少完整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

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不断的发展进步,我国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对工程建筑施工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目前,建筑工程管理缺少完善的管理机制,专业队伍也相对缺失,导致管理方面出现问题。

(二)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通常都是在设计完成后,应用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企业有的项目业主有时候会同时和多个承包单位签订平行的成本合同,而有的则是同时和同一个总的承包单位签订合同,然后通过承包单位而后某些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这样的管理模式是比较单一的。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此外,承包商及业主对新的管理模式缺乏了解,也会导致管理模式单一。

(二)工程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建筑工程管理需要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管理者要有很强的质量意识,但我国建筑业的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缺少完善的管理模式,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

(三)劳动人员管理混乱,项目业主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在建筑工程中,劳动力是其主力军。我国现在的建筑工程管理没有规范劳动人员的行为,在对人员进行分配、管理上混乱,在流动机制上也有待完善。目前,我国许多房建项目都是由业主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管理,而业主通常会对项目管理单位存在质疑,于是通常都是自己对整个项目进行管理,这样在项目的实施期间,所形成的管理机构是比较大的,从而会导致项目管理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当工程项目竣工并完成支付后项目的管理机构就会被解散,从而难以对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进行有效积累。此外,有的业主没有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从而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四)施工阶段管理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中,工程的机械化水平低下,生产效率不高,缺少对技术的更新。施工的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不足,人员短缺,缺少创新精神。

(五)咨询、监理单位等具有一定局限性

目前某些咨询单位的服务范围也比较小,它们所提供的业务过于单一,无法为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此外,许多监理单位都是只负责对建筑项目整个施工

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而对于工程的工期,投资以及总质量则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房建企业内部的管理都是各自为政,把各个不同的专业咨询机构明确归属于不同的专业部委,这对建筑工程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创新模式

(-)创新建筑企业技术管理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化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建筑工程管理也在向信息化逐渐的发展。一个建筑项目的完成是需要多方面进行配合的,这就需要在技术管理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建筑工程管理要开发新型的系统软件,解决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要保证系统软件使用方便,便于工作人员操作。技术管理进行创新,就要求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也要加强知识素养,提高整体的素质,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对工作人员进行有一定的技术培训,使其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考核技术人员的能力,确保工程管理的质量,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创新建筑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具有的特色的精神财富与物质形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所创造的。建筑企业也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中价值观是其核心表现,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对企业的价值观进行一定的创新,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也不可忽视文化机制的创新。创新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保持企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三)创新建筑企业管理体制

想要对建筑工程管理进行创新的前提就是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企业是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主体,履约期和工程质量是企业最为关注的。但目前的发展现状是企业、工程项目、施工人员三者之间在责任与利益上存在很大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所以要解决三者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加快对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实施责任制,澳定各方的责任,严格遵守规定。企业要发挥其主体地位,在产权方面上,要保证产权明确性,在产权关系上进行改进,以适应各方的需求。

2、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工程的项目部要确保法人的独立地位,明确产权界限与法人责任。

3、建立科学的法人管理结构。企业在控股中不但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也要重视规避一定的市场风险。而工程项目部也要在履行合同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控制工程成本、工期、质量的工作,不但要实现利益,还要及时的对合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降低管理风险。

(四)创新建筑企业工程管理观念

建筑工程的管理要想有效的实施,关键在于管理者的理念。度进行配合执行,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约束施工方的行为,又要实施一定的激励政策,以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竣工,具体的方法有:实施考核制度。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实施一定的考核和激励政策,有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完成任务,保证工程的质量。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用以相应的法律法规、经济手段等进行处罚。建立审计监督制度。审计工作是在明确各方的经济责任与健全的组织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行。施工项目中,存在工期长且规模大的项目,对于这样的项目一定要将年度审核与终结审核相结合,加大对此类工程项目的审计工作。房建企业的管理者应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及自身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对工程中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处理,并对工期目标、成本目标、安全目标以及质量目标等管理目标进行有效明确,结合合同条款开展相关工作,针对管理目标对施工及管理方案进行不断优化,以使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一定提高。

(五)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要保证建筑工程顺利的完工,就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在施工设计时就要加强对地形及周边的环境进行考察分析,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做好相应的防范和管理工作,做好安全警示工作。

结束语;建筑工程的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取得一席之地。房建工程施工的管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造价以及进度等,企业想要取得良好的效益并且建设高质量的建筑就要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否则会因管理不到位为工程施工的质量埋下安全隐患。所以,工程项目施工中,施工单位要做好管理方面的控制和创新。文章对现代放假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做出了简单的分析,希望可以为房建工程的管理阶层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覃晓东.简析现代房建工程管理中的创新管理模式[J].低碳世界.2014(9)

[2]何勇.现代房建工程管理中的创新管理模式[J].房地产导刊.2013.

[3]周智.建筑工程管理中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房地产导刊.2014.

上一篇酒店工程

下一篇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