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制度范文1
(一)采用系统的思想
网络安全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对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需要对信息系统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实现预警、防护、恢复等网络安全的全过程环节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技术、管理、人员等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实现技术、管理、人员的协同作战。
(二)强调风险管理
基于风险管理,体现预防控制为主的思想,强调全过程和动态控制,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保持系统运作的持续性。
(三)动态的安全管理
公安信息网络安全模型中的“动态”网络安全有两个含义:一是整个网络的安全目标是动态的,而不再是传统的、一旦部署完毕就固定不变的,从而支持部分或者全网范围内安全级别的动态调整;二是达到安全目标的手段、途径必须能够根据周边/内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二、基于策略的动态安全管理模型的定义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基于策略的动态安全管理模型,主要包括四类要素:人员、管理、策略、流程(技术产品)。安全策略确定后,需要根据组织切实的安全需要,以上述定义的安全策略为基础,将安全周期内各个阶段的、反映不同安全需求的防护手段和实施方法以一种利于连动的、协同的方式组织起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总的指导原则是:第一,防护是基础,是基本条件,它包含了对系统的静态保护措施,是保护信息系统必须实现的部分。第二,检测和预测是手段,是扩展条件,提供对系统的动态监测措施,是保护信息系统须扩展实现的部分。第三,响应是目标,是进行安全控制和缓解入侵威胁的期望结果,反应了系统的安全控制力度,是保护信息系统须优先实现的部分。这些不同的安全技术和产品按照统一的策略集成在一起,保持防护、监测、预警、恢复的动态过程的无缝衔接,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就能够针对系统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有效防范,从而完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
三、基于策略的动态安全管理模型的实施过程
在公安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改进的过程中引用PDCA(Plan-Do-Check-Act)模型,按照PDCA模型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分解成风险评估、安全设计与执行、安全管理和再评估四个子过程。组织通过持续的执行这些过程而使自身的信息安全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PDCA模型的主要过程如下:
(一)计划(Plan)
计划就是根据组织的业务目标与安全要求,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信息安全框架。包括下面三项主要工作:
1.明确安全目标,制定安全方针根据公安专用网络信息安全需求及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信息安全方针、策略,通过风险评估建立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包括公安系统工程必要的过程与持续性计划。
2.定义信息安全管理的范围信息安全管理范围的确定需要重点确定信息安全管理的领域,公安信息安全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公安系统工程的实际情况,在整个金盾工程规划中或者各业务部门构架信息安全管理框架。
3.明确管理职责成立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明确管理职责,同时要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安全策略的培训,对信息安全负有特殊责任的人员要进行特殊的培训,以使信息安全方针真正植根于所有公安干警的脑海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实施(Do)
实施过程就是按照所选定的控制目标与方式进行信息安全控制,即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按照公安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程序、规章等规定的要求进行信息安全管理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以公安信息安全管理策略为核心,监测、安全保护措施、风险评估、补救组成一个循环链,其中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是保证整个安全系统能够动态、自适应运行的核心。
1.选择安全策略根据公安业务目标、公安信息安全管理目标、公安信息安全管理指导方针选择或制定信息安全策略。
2.部署安全策略对于高层策略,在此阶段,首先应将各种全局的高层策略规范编译成低级(基本)策略。根据底层的服务或是应用的要求将策略编译成执行组件可以理解的形式,针对特定类型的策略实施封装具体实施策略所需的行为,封装执行策略所必需的实现代码,这些代码与底层实现有关。将策略分发并载入到相应的策略实施中,继而可以对策略对象执行启用、禁用、卸载等策略操作。
3.执行安全策略(1)监测。对公安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护以后并不能完全消除信息安全风险,所以要定期地监控整个信息系统以发现不正常的活动。(2)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对公安信息安全管理范围内的数据信息进行鉴定和估价,然后对数据信息面对的各种威胁进行评估,同时对已存在的或规划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鉴定。(3)公安信息安全风险处置。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相应的风险处置,公安信息安全风险处置措施主要包括降低风险、避免风险、转嫁风险、接受风险等,使得公安业务可以正常进行,并重新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增加或更改原有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在公安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时,要定期地对系统进行备份。(4)根据公安信息安全策略调整控制安全措施。由于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应实时对选择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加以校验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使公安系统数据资源得到有效、经济、合理的保护。
(三)检查(Check)
检查就是根据安全目标、安全标准,审查变化中环境的风险水平,执行内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计,报告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在实践中检查制定的安全目标是否合适、安全策略和控制手段是否能够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系统还有哪些漏洞。
(四)改进(Action)
改进就是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行改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改进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系统的安全目标、安全指导思想、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策略。二是安全技术手段的改进。随着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的改进,系统的安全技术手段也要不定期地更换。但更换后的安全技术手段仍然要遵循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三是对人员的改进。安全管理措施和手段改进后,要对民警要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并根据民警的不同角色为其制定不同的安全职责和年度信息安全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工作,年底时要对安全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四、结束语
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制度范文2
关键词:气象网络;安全隐患;防御
所谓网络安全,主要是指为了保护网络,避免受到侵害而采取的相关措施。采取科学合理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从而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转。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气象部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气象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被迅速高效的传送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1 气象网络安全隐患分析
气象网络安全保障包含了计算机的物理组成部分以及信息安全和功能的安全等。首先是其物理组成部分的保护,主要是计算机的相关配件设施、运行环境等等,保障计算机系统不会受到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事故的危害,为气象网络信息处理提供安全的环境。这种安全环境的建设需要领导以及网管防护能力等的支持,还需要使用人员增强安全意识。气象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主要包含了几个方面。
1.1 网络边界模糊
那些经过网络规划和设计的信息系统能够起到很好的防范网络安全的作用。但是在气象网络系统中,经常出现互联网、业务网、办公网以及一般性网络边界不清晰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当前的服务器在登录的时候具体的权限没有具体到个人,因此网络的边界出现了模糊问题,还有人员角色也不清晰。
1.2 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机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已经得到迅速的普及,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网络安全问题。而网络攻击方式也在逐渐多样化,主要呈现出隐藏性以及突发性的特点。但是,一些实用人员对于怎样的措施才能很好的保护自身信息安全。除此之外,气象工作人员比较盲目迷信杀毒软件,认为要保护气象网络的安全只是依靠杀毒软件就能很好的实现,往往在安装了杀毒软件之后却没有重视升级病毒库。
1.3 基层网络管理人员缺位
对于各个地区的县局级别的台站来说,基本取消了人工站,相继铺开了自动化的气象网络传输的业务。但是随着自动化业务的发展壮大,需要同步跟进保障人员。但是事实上,我们要看到,很多县局级别的期望网络业务的保障能力不是特别强,缺少相应的人员,很多地区的保障人员基本都是一个人承担比较多的业务,负担过重。
2 气象网络安全隐患的防护措施
2.1 技术对策
2.1.1 资源和特权
对于期望网络的安全保护来说,网络访问技术是主要的核心策略。其主要的任务就是保障网络资源不会被非法的占用和破坏。在气象系统中进行访问控制,要建立在身份识系统的基础上,根据身份对于资源访问的要求进行控制。这对于气象网络系统资源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是气象系统中最重要的安全机制。气象系统访问控制涉及的技术相对比较广泛,包含了入网的访问控制、网络权限的控制以及目录级的控制和安全控制等等。
2.1.2 防火墙技术
在气象系统中,防火墙技术主要是设置在不同网络之间的部件的组合,属于不同网络或者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的出入口,可以根据不同的网络主体根据安全政策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抗击攻击的能力相对比较强。防火墙主要提供了网络信息安全服务,属于信息安全的一项基础设施。在具体的逻辑问题上,一个是分离器,还有一个是限制器,加上分析器,能够有效的监控气象内部网络跟互联网之间的活动,从而保障了内部网络安全。防火墙是气象网络安全的重要屏障,能够很好的提高内部网络的安全性,通过对不完全服务的过滤来降低相应的风险。只有通过精心的选择之后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所以就使得气象网络环境变得比较安全。
2.1.3 安全域
要解决很多市一级气象系统内部网络中,办公网跟互联网等网络设备缠在一起的现象,需要划分具体的安全域。网络的安全域可以在划分的时候跨科室进行也可以是跨部门进行,但是在考虑到具体的实现方式的情况下,可以在行政部门内部各自进行划分,再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局域网中同一安全等级的安全才能够互相连接。
2.2 管理对策
2.2.1 制定严格的气象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在气象网络系统中,不存在绝对的安全,但是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把网络安全问题降低到最小。要通过气象部分网络管理人员和全体使用人员的一起努力,尽可能的减少非法行为的产生,把系统中的安全隐患降低到最低。还要建立防病毒系统,防病毒具有被动意义,主要是预防和防范,没有病毒时做好预防工作,病毒到来时则被动防范。漏洞检测主要是采用专业工具对系统进行漏洞检测,及时安装补丁程序。病毒预防要从制度上堵塞漏洞,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要随意使用外来光盘、U盘等存储设备。气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检查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系统内部的网络进行检查,看网络安全的具体落实状况,避免内部制度流于形式。另外,要给县局级别的基础台站配备足够的网络安全保障人员,减少他们的具体工作量,把这项措施当作制度执行下去。
2.2.2 强化人员的网络安全观念
要想提高气象终端网络的安全性能,就需要操作这些终端机器的人员具备很强的安全防护能力。首先,要具备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强化气象部门的宣传工作;其次,要定期开展气象网络教育工作,要把教与导结合起来,促使工作人员养成比较好的微机使用习惯,使得气象网络信息安全深入到大家的观念中;再次,要合理的配置杀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度信息,保障气象网络不受病毒的侵害。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气象业务系统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气象部门内部系统中,一些实时的气象数据以及雷达图像产品等都能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网络输送到数值产品使用者的桌面上。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计算机在气象系统中普及开来,使得气象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过分的一来网络讯通系统,而网络故障的出现以及病毒的盛行,都会对气象系统的网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气象网络安全问题受到很多人的重视。所以,气象部门要从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入手,切实保障气象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新,刘忠礼.气象信息网络安全隐患与防御措施[J].科技与生活,2012(13).
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制度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0094-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方式获取和传播信息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网络技术的成熟使得网络连接更加容易,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网络的安全也日益受到威胁。安全的需求不断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扩展,人们需要保护信息,使其在存储、处理或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访问或删改,以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因此,网络安全必须有足够强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完整和可用。
一、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网络系统在稳定性和可扩充性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设计的系统不规范、不合理以及缺乏安全性考虑,因而使其受到影响。
(二)网络硬件的配置不协调
一是文件服务器。它是网络的中枢,其运行稳定性、功能完善性直接影响网络系统的质量。网络应用的需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计和选型考虑欠周密,从而使网络功能发挥受阻,影响网络的可靠性、扩充性和升级换代。二是网卡用工作站选配不当导致网络不稳定。
(三)缺乏安全策略
许多站点在防火墙配置上无意识地扩大了访问权限,忽视了这些权限可能会被其他人员滥用。
(四)访问控制配置的复杂性,容易导致配置错误,从而给他人以可乘之机。
(五)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络管理、维护任其自然
二、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缺陷及产生的原因
(一)TCP/IP的脆弱性
因特网的基石是TCP/IP协议。但不幸的是该协议对于网络的安全性考虑得并不多。并且,由于TCP/IP协议是公布于众的,如果人们对TCP/IP很熟悉,就可以利用它的安全缺陷来实施网络攻击。
(二)网络结构的不安全性
因特网是一种网间网技术。它是由无数个局域网所连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当人们用一台主机和另一局域网的主机进行通信时,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互相传送的数据流要经过很多机器重重转发,如果攻击者利用一台处于用户的数据流传输路径上的主机,他就可以劫持用户的数据包。
(三)易被窃听
由于因特网上大多数数据流都没有加密,因此人们利用网上免费提供的工具就很容易对网上的电子邮件、口令和传输的文件进行窃听。
(四)缺乏安全意识
虽然网络中设置了许多安全保护屏障,但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意识,从而使这些保护措施形同虚设。如人们为了避开防火墙服务器的额外认证,进行直接的PPP连接从而避开了防火墙的保护。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一)网络系统结构设计要合理
全面分析网络系统设计的每个环节是建立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工程的首要任务。应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下大气力抓好网络运行质量的设计方案。在总体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由于局域网采用的是以广播为技术基础的以太网,任何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数据包,不仅被两个节点的网卡所接收,同时也被处在同一以太网上的任何一个节点的网卡所截取。因此,只要接入以太网上的任一节点进行侦听,就可以捕获发生在这个以太网上的所有数据包,对其进行解包分析,从而窃取关键信息。为解除这个网络系统固有的安全隐患,可采取以下措施:
(1)网络分段技术的应用将从源头上杜绝网络的安全隐患问题。因为局域网采用以交换机为中心、以路由器为边界的网络传输格局,再加上基于中心交换机的访问控制功能和三层交换功能 ,所以采取物理分段与逻辑分段两种方法,来实现对局域网的安全控制,其目的就是将非法用户与敏感的网络资源相互隔离,从而防止非法侦听,保证信息的安全畅通。
(2)以交换式集线器代替共享式集线器的方式将不失为解除隐患的又一方法。
(二)强化计算机管理
(1)加强设施管理,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实体安全。并不定期的对运行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清洁度、三防措施、供电接头、网线及设备)进行检查、测试和维护。建立入网访问功能模块。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它允许哪些用户可以登录到网络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控制准许用户入网的时间和准许他们在哪台工作站入网。用户的入网访问控制可分为3个过程: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帐号的检查。在3个过程中如果其中一个不能成立,系统就视为非法用户,则不能访问该网络。
(2)强化访问控制,力促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正常。建立网络的权限控制模块。网络的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可以根据访问权限将用户分为3种类型:特殊用户(系统管理员);一般用户,系统管理员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为他们分配操作权限;审计用户,负责网络的安全控制与资源使用情况的审计。
(3)建立属性安全服务模块。属性安全控制可以将给定的属性与网络服务器的文件、目录和网络设备联系起来。属性安全在权限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更进一步的安全性。网络属性可以控制以下几个方面的权限:向某个文件写数据、拷贝一个文件、删除目录或文件的查看、执行、隐含、共享及系统属性等,还可以保护重要的目录和文件,防止用户对目录和文件的误删除、执行修改、显示等。
(4)建立网络服务器安全设置模块。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控制包括设置口令锁定服务器控制台;设置服务器登录时间限制、非法访问者检测和关闭的时间间隔;安装非法防问设备等。安装非法防问装置最有效的设施是安装防火墙。它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非法用户访问某个网络的屏障,也是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目前的防火墙有2种类型:一是双重宿主主机体系结构的防火墙;二是被屏蔽主机体系结构的防火墙。流行的软件有:金山毒霸、KV3000+、瑞星、KILL、360等。
(5)建立档案信息加密制度。保密性是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利用密码信息对加密数据进行处理,防止数据非法泄漏。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在保密信息的收集、处理、使用、传输同时,也增加了泄密的可能性。因此对要传输的信息和存储在各种介质上的数据按密级进行加密是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
(6)建立网络智能型日志系统。日志系统具有综合性数据记录功能和自动分类检索能力。在该系统中,日志将记录自某用户登录时起,到其退出系统时止,这所执行的所有操作,包括登录失败操作,对数据库的操作及系统功能的使用。日志所记录的内容有执行某操作的用户执行操作机器的IP地址、操作类型、操作对象及操作执行时间等,以备日后审计核查之用。
(7)建立完善的备份及恢复机制。为了防止存储设备的异常损坏,可采用由热插拔SCSI硬盘所组成的磁盘容错阵列,以RAID5的方式进行系统的时时热备份。同时,建立强大的数据库触发器和恢复重要数据的操作以及更新任务,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使重要数据均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第八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机构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其管理机构由安全、审计、系统分析、软硬件、通信、保安等有关人员组成。
计算机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应用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工作的全部领域,它在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制造了大量的难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到技术、管理、使用和维护等多方面。为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应混合使用多种安全防护策略,同时也会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安全解决技术,从而使得网络安全防范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制度范文4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企业逐步加强防病毒、防黑客的措施,通过浏览器隔离的方式减少病毒和黑客的破坏作用,使重要内容得到有效的保存,使网络隐患降到最低。同时加强了对黑客的跟踪,使带有破坏性的黑客问题得到有效的抑制,使违反网络法规的黑客得到法律的严惩,维护了法律的尊严,降低了网络盗窃的发生率。并且通过黑客跟踪,找到他们的信息窝藏点,使盗窃的信息得到还原,为数据安全保护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发展平台。此外,加强响应恢复,通过对存储和转入的数据进行响应确定,在确保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数据交流,让数据在最安全的平台下进行与其他组织的交换,确保信息和数据不被黑客盗取。通过不断的总结实现数据的安全管理,让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更正,并经过总结,使问题不再重复发生,为安全奠定一个好的环境,通过纪律实现数据安全的优化管理。通过软件更新,改变了软件出现的问题,使软件病毒得到遏制,并更新游览器,使游览的重要内容得到保护。通过以上措施使过去传统的网络管理问题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使过去出现的隐患得到了控制,改变了病毒和黑客对网络和数据安全造成的重大损失,使新的数据安全措施得到了应用和普及,让新的网络技术走进更多的电力企业,为新的网络及数据安全提供了新的平台。
2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保护措施
2.1建立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规划数据备份方案企业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通过制度来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对网络布局进行相应的规划和管理,控制出现的隐患问题。同时要加强岗位职责,通过对数据管理人员的规范,使出现的错误率降到最低。对工作人员加强网络安全培训,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提高控制水平,促进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安全水平。要加强对操作流程的管理,通过每一个流程的控制和把握,实现整体的安全高效性能,把每一个操作流程中的问题降到最低,通过相应的安全措施来实现对整体的宏观把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正确地使用内网和外网,不可把工作中的重要信息放到外网上,也不可在内网上进行聊天和游戏。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和监督,控制网络出现的泄密现象和问题。工作人员要设置相应的用户账号,在登录网络的时候输入自己的信息,确保其他人员无法窃取到重要的内容。密码不可泄露给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密码的保密性。要加强数据的备案方案,确保在数据丢失的情况下可以重新得到信息,保证数据可以得到还原,并且要对数据内容制定一定的方案,并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并投入到应用中,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当数据没有丢失时,备案要存放好,并要注意保密,不可让其他工作人员查阅和游览。要对数据的确立进行正确的计算,并要规划出正确的数据和方案,使整体电力企业数据安全得到有效的应用。2.2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信息网络防护体系在电力系统的安全发展中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网络防护体系,要考虑到网络的安全因素,要建立网络防火墙,通过对网络的维护实现网络的安全运行。同时要加入虚拟网络,通过网络来实现整体的防护管理,实现体系的整体创新。要加入安全的管理技术,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实现对网络的整体把握,使落后的技术被新技能所代替,技术的掌握要具备安全性,不可把技术和保密性拆开,要把握整体的安全性方向。要把握整体操作防范原则,对出现的安全问题要进行正确的防范,把问题降低到最低,并通过合理的操作来实现电力的安全发展。要坚持保密、安全第一的原则,不可把操作和防范分离开,要统筹兼顾,共同利用、共同发展。要把网络安全因素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确保网络安全可以带动电力的安全管理。要设计安全的方案,通过方案实施安全生产,使整体的信息资源可以带动网络防护体系,为数据安全管理服务。2.3解决应用软件系统安全的问题在电力系统的安全发展中要加强应用软件的安全管理问题。通过对应用软件的处理和管理实现整体的高效安全性。让软件具有更安全的性能,实现最优的软件开发,为整体的软件发展服务,并促进软件的安全发展,共同实现企业的优质发展。要解决身份认证问题,通过对身份的有效认证实现对工作人员身份的确立,通过对身份的确立实现每一个账户只能有本人才能登录的目的,使盗窃信息的现象得到抑制,控制信息外流。同时要选择合适的访问控制,所有访问人员要通过认证才可访问其他人员的认证空间,不可随意访问和游览其他人员的信息,确保整体信息的安全性。选择的控制渠道也要适中,不可造成对网页的破坏,也不可造成资源的浪费,要以安全性和适中性为主要原则。要坚持授权的原则,不可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进行资源的使用,造成违反规定的相关问题,要通过对整体的管理、把握、控制,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掌握,从而解决应用软件系统的安全问题,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在电力系统的安全发展中要提出相应的保护步骤,通过对步骤的确立实现整体的安全发展。步骤要合乎法律的规定,不可违反公司的相关规定,每一个步骤都要具备行动性特点,并且要符合管理的逻辑,要具备实用性等特点。同时要提出相应的策略,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要把问题转化到合理的层面上,使策略为安全服务,带动整体的安全生产。策略的提出要符合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规律,要以形势为前提,以发展为主要动力。思路的建立也要有正确的方向,方向要有正确的思路为发展前提,思路是解决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思路的失误会导致整体的内容出现偏离,所以管理人员要把步骤、策略和思路联系在一起,让三者得到有效的统一。在发展中要结合国家电监局的制度要求,要符合电监局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不可出现违反大方向的问题,要以制度为依据,以要求为准绳,在不断的安全管理中发挥制度与要求的优越性,为整体的安全发展服务。
3结语
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制度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对计算机网络面临威胁的分析,该文提出了网络安全方面的一些具体防范措施,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Analysis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and its Preventive Tactics
ZHANG 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014010,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reats against the computer network,this paper puts forward.some concrete preventive measures,raising the computer network safety.
Key words: network security;firewall;preventive tactic;network attack;computer virus
1 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无尽的快乐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和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难以规避的风险,网上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网络的安全措施应是能全方位地针对各种不同的威胁和脆弱性,这样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以及防范措施已迫在眉睫。
2 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致使网络易受黑客、病毒、恶意软件和其他意图不轨的攻击,常见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非授权访问非授权访问指具有熟练编写和调试计算机程序的技巧并使用这些技巧来获得非法或未授权的网络或文件访问,侵入到他方内部网的行为。网络入侵的目的主要是取得使用系统的存储权限、写权限以及访问其他存储内容的权限,或者是作为进一步进入其他系统的跳板,或者恶意破坏这个系统,使其毁坏而丧失服务能力。
2) 自然威胁 自然威胁可能来自与各种自然灾害、恶劣的场地环境、电磁辐射和干扰、网络设备的自然老化等。这些无目的的事件有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网络的安全,影响信息的存储和交换。
3) 后门和木马程序 后门是一段非法的操作系统程序,其目的是为闯人者提供后门,它可以在用户主机上没有任何痕迹地运行一次即可安装后门,通过后门实现对计算机的完全控制,而用户可能莫名其妙地丢失文件、被篡改了数据等。木马,又称为特洛伊木马,是一类特殊的后门程序,它是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黑客工具,具有隐蔽性和非授权性的特点。木马里一般有两个程序,一个是服务器程序,一个是控制器程序。
4) 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指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和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如常见的蠕虫病毒,就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利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漏洞主动进行攻击,是一种通过网络传统的恶性病毒。它具有病毒的一些共性,如传播性、隐蔽性、破坏性和潜伏性等。
3 网络安全的防范策略
1) 防火墙技术的作用是对网络访问实施访问控制策略。使用防火墙(Firewall)是一种确保网络安全的方法。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惟一出入口,能根据企业的安全政策控制(允许、拒绝、监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
2) 建立安全实时相应和应急恢复的整体防御没有百分百安全和保密的网络信息,因此要求网络要在被攻击和破坏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尽可能快的恢复网络信息中心的服务,减少损失,网络安全系统包括安全防护机制、安全检测机制、安全反映机制和安全恢复机制。
3) 建立分层管理和各级安全管理中心建立多级安全层次和和级别,将网络安全系统分为不同的级别。包括,对信息保密程度的分级(绝密、机密、秘密、普密);对用户操作权限分级;对网络安全程度分级;对系统实现的结构分级等。从而针对不同级别的安全对象,提供全面、可选的安全算法和安全体制,以满足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各种实际需求。
4) 阻止入侵或非法访问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访问提供第一层访问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控制准许用户入网的时间和准许在哪台工作站入网。控制用户登录入网的站点、限制用户入网的时间、限制用户入网的工作站数量。对所有用户的访问进行审计,如果多次输入口令不正确,则认为是非法用户的入侵,应给出报警信息。设定用户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网络控制用户和用户组可以访问哪些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可以指定用户对这些文件、目录、设备执行哪些操作。
5) 数据传输加密技术目的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常用的方针有线路加密和端到端加密两种。前者侧重在线路上而不考虑信源与信宿,是对保密信息通过各线路采用不同的加密密钥提供安全保护的。后者则指信息由发送者端自动加密,并进入TCP/IP数据包回封,然后作为不可阅读和不可识别的数据穿过互联网,当这些信息一旦到达目的地,将被自动重组、解密,成为可读数据。数据存储加密技术目的是防止在存储环节的数据失密。可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种。前者一般是通过加密算法转换、附加密码、加密模块等方法实现;后者则是对用户资格、权限加以审查和限制,防止非法用户存取数据或合法用户越权存取数据。
6) 密钥管理技术为了数据使用的方便,数据加密在许多场合集中表现为密钥的应用,因此密钥往往是保密与窃密的主要对象。密钥的媒体有:磁卡、磁带、磁盘、半导体存储器等。密钥的管理技术包括密钥的产生、分配保存、更换与销毁等各环节上的保密措施。
7) 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对于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包括:加强立法,及时补充和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打击计算机犯罪;加强计算机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易于操作的网络安全管理平台。
4 结束语
解决安全的措施有很多,仅靠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是很难解决好网络安全问题的。在具体工作中还需要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做出细致而全面的多级安全防范措施,尽可能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制度范文6
1 加强和规范管理措施
(1)落实负责政务外网安全防范工作的机构,明确责任和权力,统筹规划政务外网的安全防范方案。
(2)建立并完善政务外网安全防范制度,特别对政务外网的联网范围、网络建设进度、上网的应用和信息类型、允许上网人员等通过制度的形式进行规范。
(3)加强对政务外网使用人员的管理,特别加强对政务外网用户的安全防范教育,培养良好的政务外网及联网计算机的使用习惯,减少和防止因不良使用习惯造成泄密、数据丢失、系统瘫痪等问题。
2 提高技术保障能力
政务外网的安全保密工作在技术上要从网络、主机、终端、应用四个层面来进行。
2.1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很多,安全防范的产品和设备也很多,有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审计、防病毒网关、网闸等等。但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设备和措施才是关键。我们的政务外网实质上是一个互联网,是由众多部门的局域网互相连接而成的网络,由于各部门网络建设的情况差异,应该按照分级分层的方式进行管理。建议将整个政务外网划分为核心层、保护层、边缘层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分别建立对应的安全警戒机制、安全防范机制、安全审计机制。其中, 核心层,包含政务外网的核心交换区和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的核心办公区。该区域是我们政务外网防范的重点区域,应该综合配置各种安全防范产品和安全防范措施,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保护防线。保护层,包含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主服务区,该区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防范措施,确保重点。边缘区,该区域是政务外网的最前沿区域,主要是为政务外网联网终端的直接服务网络区域。该区域重点要做好防病毒和终端接入控制管理。
2.2 主机安全
主机是提供数据的载体,是大量数据的集中存放地点。如果说网络的保护是在通往金库的路上设置层层保安措施,那么保护主机就是保护好开启金库的钥匙。主机的保护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要保护主机的物理安全,防止非法用户直接接触主机;第二要防止非法用户通过网络入侵,盗取主机中的数据资料;第三要做好主机的数据备份和冗灾工作。
2.3 终端安全
终端的安全管理是整个政务外网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难点。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传统的PC机,我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笔记本、手机、PDA等各种终端设备接入政务外网,给政务外网的终端接入管理增加了复杂度,另一方面终端用户的使用水平、使用习惯的差异很大,这也给终端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严格控制政务外网终端接入设备的种类和接入的区域,提倡“安全终端”。即只有被证实是有可靠安全保证措施的终端产品和设备才允许接入政务外网,并在政务外网的接入终端上逐步推广基于CA认证的终端接入方式。
(2) 严格控制终端设备的“一机两用”,将接入政务外网的终端同时又连接互联网。
(3)加强对接入终端设备的安全管理,对终端设备的操作系统、病毒防火墙要定期升级。
(4) 规范终端用户的使用,包括对终端用户本地数据的管理和终端使用密码口令的管理。
2.4 应用安全
网络、主机和终端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非法用户通过系统漏洞等非正常渠道侵入系统,而对应用的安全管理主要是为了防止合法用户通过正常使用系统而获得了非授权范围的数据和信息。政务外网中的应用的组成复杂,应该采用分级安全保护措施来实施。应用安全可设置“受限级”、“部分受限级”、“开放级”三个级别来管理。
对应用中涉及到大量政府内部工作秘密及企业、个人敏感信息,而应用的访问人员范围较小,又相对固定的,可以设置为“受限级”应用。可以在政务外网统一认证体系的基础上再单独设立一套相对独立的访问和权限控制体系。
对应用中大部分信息是一般工作信息,其中少量牵涉到敏感信息的系统,可设为“部分受限级”。采用政务外网的统一认证体系并结合合理的访问控制来实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