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范文1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关于农业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在我国逐渐开始。李京文对我国1953~199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研究后认为,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5.07%,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源泉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投入物使用效率提高的贡献要远大于投入物数量增加的贡献,而我国正好相反[5]。倪心一通过对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国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历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应具有的规模水平[6]。张国华等研究认为我国农业投资的持续增长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投资数量明显不足,且波动较大,农业投资机制和投资环境都不够完善。据此,政府应明确扶持农业发展的责任,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明确新时期农业投资的重点,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和投资机制[7]。李健研究认为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根据农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回报率低的特点以及我国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独立化的实际,为了保持农业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政府在不断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的同时,还必须制定扶持、鼓励和保障农业投资的政策法规,建立和完善农业投资的保障机制[8]。向家敏研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分析时指出,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推动,而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能力最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9]。樊红霞选取河南省1985~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年统计数据,通过建立经济计量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认为,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就增加0.5%[10]。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国内外有大量关于农业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但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规范研究上。鉴于此,笔者通过构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农业GDP的计量模型,具体研究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拱依据,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2.1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分析1991~2010年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见图1。图1显示,1991~2010年我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042.56亿元上升到7885.9749亿元。1996~2003年间增长较缓慢,自2004年起增长较为迅速,2010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已达到1991年的4倍多。

2.2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现状分析1991~2010年我国农业GDP见图2。由图2可知,1991~2010年间我国农业GDP的产出情况:农业GDP自1991年起呈不断上升趋势,由5342.2亿元上升到40533.6亿元。1996~2003年增长较缓慢,2004年起增长迅速,2010年农业GDP已达到1991年的8倍多。

2.3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GDP之间成直线相关关系,而且是正相关关系。从表1相关系数矩阵可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GDP的相关系数是0.989824,二者成高度正相关关系,并显示这2个变量自身完全正相关。从而说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关联紧密。

3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GDP关系的农业实证分析

3.1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3.1.1模型设定。选取2001~2010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即农业GDP)指标作为变量来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分析。

3.1.2数据说明。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AFI)作为衡量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指标,用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AGDP)来衡量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情况。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异方差性,同时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会改变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农业GDP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AFI和lnAGDP表示取自然对数以后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农业GDP,结果见表2。

3.2实证分析

3.2.1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法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6.0统计软件分析,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AFI和AGDP是非平稳序列,lnAFI和lnAGDP是平稳序列(表3),lnAFI和lnAGDP的趋势(图4)同AFI和AGDP。因此选取lnAFI和lnAGDP作为变量进行分析不影响最终结果。

3.2.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Eviews6.0对lnAFI与lnAGDP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lnAGDP不是lnAFI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在该显著性水平上lnAFI是lnAGDP的格兰杰原因,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表4)。这说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促使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

3.2.3回归分析。利用Eviews6.0统计软件,对表2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lnAGDP=2.525809+0.901177lnAFI从回归结果看,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可决系数R2=0.9589,表明农业GDP增长的95.89%可由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来解释。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自由度为8的t分布的临界值为2.306,而截距项的t统计量为4.551>2.306,斜率的t统计量为13.656>2.306,因此两参数在统计量上是显著的。斜率0.901177表明,2001~2010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变动1%,农业GDP就变动0.901177%,说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基础性投资,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4政策建议

4.1寻找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突破口———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由以上分析可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增加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而其突破口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起到促进农业发展和吸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双重作用。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通水、通路、通电等工程,这些项目均有极强的外部性,属公共产品的范畴,理应由政府提供。一旦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会激发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农业和农村的热情。

4.2增加政府投资,积极引导各投资主体加大投入力度首先,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增加农村集体、个人对于农业的投入。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业;鼓励农民扩大劳动积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增加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其次,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加强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财力不断增大,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地方所占份额大幅度上升。但由于受短期利益驱动,在地方基本建设投资分配中,用于农业投资的份额急剧减小。因此,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约束,加大地方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农业投资份额。再次,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国家的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都要对农民从事粮、棉、油种植,牲畜、水产养殖和农田基本建设等积极给予支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进一步扩大外资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力度。对外商直接投资实行政策上的优惠,保护外商投资积极性。优惠的政策措施要体现在税收、费用、产销保障、审批手续等各个方面,有限度地放开一些农产品流通领域,使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在“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结合上更为紧密。

4.3完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融资体制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完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融资体制,扩大农业信贷投资。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要增加对农村的信贷投放,尤其是要加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基础性建设投资,落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重点项目建设贷款和国家财政资金相配套的重点项目贷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组织的作用,强化其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功能。

4.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遵循国家确定的产业政策的基本原则,与优先发展农业的产业系列协调一致,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实行优惠政策。在增加农业投资规模的基础上,增加预算内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拨款比例。切实落实农业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免征投资方向税的政策,保障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的农业贷款项目的优惠条件全部落实到农业,以优化预算外农业固定投资的外部环境。优先安排财政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政策上扶持农业事业单位增加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范文2

关键词:湖南省;会计服务;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30-03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全世界范围广范存在。所谓不平衡,一方面是指与外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是指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协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划分主体功能区,调整经济布局。“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就需要建设一个服务的平台,即地区会计学。建立地区会计是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积极利用地区会计的服务功能,可以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地区会计的服务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重要的一种就是专题研究。会计专题具有单一性、具体性、针对性、现实性、直接性、方向性、典型性、偶然性、及时性、相对性和有用性等特征。在本文进行的地区会计研究中,将选择与会计服务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分析评价,并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地区经济的建设。

湖南省是一个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小对湖南省GDP的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要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规模,更应该关注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这应当成为当前控制新一轮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重中之中。另一方面,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则是地区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本文选择地区会计工作系统中这两个重要方面进行分析,在湖南省选择六个主要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例,运用数学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出这六个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分析效益好坏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表明怎样通过地区会计专题研究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本文选择了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六市(以下简称六市)为例。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株潭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甚至是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历来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中南重镇,也是国家老工业基地。邵阳市是湖南省人口最多、面积第三大的城市。岳阳位于湖南省北部,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个富(资源丰富)、优(区位优越)、美(风景优美)的国家一类口岸城市,同时,也是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和国家旅游胜地。本文将选择这六座有代表性的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为对象进行研究。

一、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六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为建设效益和运行效益。建设效益是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效益,运行效益是项目建成后运行的效益。经过调查和访谈,吸取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反馈的信息,本文采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两个指标来度量这六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效益,采用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来比较运行效益。

依据 2011年《湖南省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资料,分别计算出这六市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见表1)、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见表2)和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见表 3)。

二、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六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比较

建立六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层次分析结构,如图1 所示。

设计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三个指标的问卷调查表格,从而得出三个指标的权重。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4份。运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进行意见集中度的检验。由于样本量很大且难以组织重评,因此,依次删除专家离差度最大的样本,直至达到预期的意见集中度要求。对保留的样本按照层次分析法来处理。问卷中有21份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通不过,予以舍弃。通过计算,最后得出三个指标的权重,如表4所示。

将表 1—3中各个地区指标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地区指标的权重,经过公式(1)计算,得到各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如表5 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长沙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最高,为0.25;其次是岳阳市,为0.18;然后依次为湘潭市、株洲市、衡阳市和邵阳市,分别是0.16、0.15、0.14和0.12。

三、六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比较分析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长沙市 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高于其他五市,原因是长沙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是最高的,为 45.59%,即每百元的投资产生的 GDP 有 45 元左右。这说明,长沙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水平,但长沙市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却是六市中最低的,为 2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9%)。笔者认为,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高,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目前市场缺乏引导社会各项资金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聚集的自发机制,再加上这些项目大多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有的项目虽然社会效益显著,但项目本身经济效益不高,所以,仅凭市场竞争的办法难以顺利建设。相反,一些投资大但效益高的项目,如房地产等,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加快了建设速度。总体来说,长沙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效益处于较为理想的水平,建设效益中的房地产投资建设速度较快。

岳阳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位于第二,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虽然比长沙市低约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9个百分点,位于六市中的第二。原因是2011年岳阳市的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是六市中最高,达到 75.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46%)约40个百分点,说明该市房屋峻工面积占施工面积的比例较高,项目建设速度较快。但岳阳市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却低于长沙,仅为41.8%。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投资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当年的投资不一定能够在当年就产生或完全产生效益,投资效益可能会滞后,所以投资效果系数只能从总体上近似地说明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情况。另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投资总量大、投资回收期长、短期效益较低的特点,而2011年岳阳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因。总体上来说,岳阳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效率较高,运行效率较低,但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湘潭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仅次于岳阳市,位于第三。从以上各表可以看出,湘潭市的各个指标相对较为均衡,各项指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说明湘潭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对全省而言较为平均的水平。

株洲、邵阳和衡阳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总排序权值均低于以上三个地区。这三个城市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均为35%左右,相差无几,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三市相比,衡阳市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48.9%)中最高,这直接导致三市中衡阳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35.2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66%)。但株洲和邵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31.38%和31.5%)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66%)。

四、提高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对策建议

1.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实现从粗放型、投资驱动型向集约型、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源上来讲,湖南省当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真正转变。粗放型经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提高投资效益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从湖南省目前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投资的贡献率大大超过消费的贡献率,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特征十分显著。从国际经验来看,由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比由投资主导的模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增长质量也更有保证。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扩大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尽快实现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的转变,就显得尤为迫切。这才是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

2.改变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评价体系,树立效益观念,努力消除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投资饥渴症”现象,这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制度保证。在我国大多数省份现行的政绩评价体系中,“唯数量论”依旧严重刺激着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投资冲动,这也造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久压不下。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现象有望得到有效的扭转。如在 2004 年的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效益的具体要求;而最近有关部门决定将能耗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当中去,这也是“效益优先”执政理念的具体落实。

3.必须解决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失衡问题。结构失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的投资比重过高。因此,就应鼓励非国有经济扩大投资,这将是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是指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投资比例失调。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同时,应遏制房地产和制造业的过度投资。而对城乡公共产品的投资则应该积极增加,支持产业升级型投资。通过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及置换降低居民和企业的负担,从而在降低公共服务价格和增加居民收入两方面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改善投资与消费结构。继续加强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推进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促进房地产合理调整。

4.充分利用省内各市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湖南省内各市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加强合作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才能更好地推动湖南省经济、社会、生态、人口、空间一体化发展的进程。长沙市利用省会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建设,提高项目建成投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株洲、湘潭希望通过与长沙加强区域协作,进一步利用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好机遇,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衡阳、邵阳要积极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加强与长株潭地区产业对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岳阳市作为湖南省最大的口岸市,将为本省成员提供便利的对外开放通道,发展经济,从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随着新一轮投资开发热潮的形成,湖南省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加快建设国际化贸易港,发展仓储物流业,提高建设效益。同时,应优化调整社会公共资源,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商贸旅游等大型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于玉林.会计持续发展的路径:会计交叉学科研究[J].会计之友,2012,(1):12-13.

[2] 武涛,刘永祥.地方会计法规建设问题的思考(上)[J].会计之友,2003,(8):6-7.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范文3

关键词:固定资产;审计;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概念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涵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又称工程投资审计或基建投资审计。从广义上说,它是包括国家审计主管部门、社会审计单位和经济体内部审计机构等审计主体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财务收支、合法项目报批、未来效益获得等情况的监督行为。以上叙述的监督行为所遵循的是我国的《审计法》,并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企业内部三个途径开展体系式的监督;从狭义上说,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开展的审计监督活动。《审计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这种审计监督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所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概念。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象的界定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象,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客体。它并不仅仅包括建设施工单位,而是涵盖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经济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参与部门或单位。这其中不但有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同时还要有设计单位、金融部门、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等。也就是说,这些部门或单位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外延

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是一个期限相对较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外延界定为前期审计、在建期审计和竣工后审计 3 个部分。而若是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工程性质的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将其外延界定为基本建设投资审计、技术改造投资审计和其他投资审计等。当然,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外延的界定还有其他的方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出现的问题

(一)重操作审计,轻利润

审计在固定资产投资市场中,因其中利润巨大,而常常出现各种违规违纪现象。因此,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员通常会重点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并从财务使用、流程办理等操作层面发现问题,责令整改。这实际上是一种对过去操作事项进行查处的做法,而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外延还包括竣工后审计环节,即对未来效益的审计。

(二)重事后监督,轻事前和事中控制

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还多偏重于对项目的事后审计。显然,事后审计不能像事前和事中控制那样更为有效地阻止不合规的行为发生。它只能发现那些已经发生和结束的违规事件,并要求事后进行整改。许多时候,损失在所难免,即使事后进行整改,也不可能实现零损失。

(三)人才短缺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都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大张旗鼓地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而与此相对应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有些地方甚至严重短缺。部分单位选择借助社会中介机构作为协审单位,目前,各地国家审计机关都在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通过招标选择能力强、信誉好的中介机构作为协审单位。

(四)缺乏客观标准导致的主观夸大

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的工作缺乏客观标准,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我国的《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中的规定就存在比较原则和抽象的问题,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客观操作标准没做明确的阐述。所以,审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便会感到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和客观标准,就只能将审计工作建之于大量的主观判断之上。

(五)过于就事论事,而忽视了审计工作的支持决策功能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往往会针对事件本身的对错与否而开展,过分地强调就事论事的审计方式,而未充分考虑到为各级政府提供经济政策验证和宏观决策的支持功能。

三、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发展的建议

虽然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发展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使其更高效地对社会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就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

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可见,事物的健康发展是需要有正确的意识做保障的。而在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重事后监督,轻事前和事中控制;重操作审计,轻利润审计等,就是审计工作理念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实际经济情况。对此,我们要大力创新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相关理念,努力探究和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寻找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具体如下:第一,增强宏观意识,将审计工作由操作层面提升至利润效益层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忽视对利润的审计是极其不妥的。我们必须要根据资金管理方式、项目管理审批流程、财政供给和相关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挖掘和丰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的宏观理念,并最终指向未来经济效益情况。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原来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已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且整个转变过程是高速的、日新月异的。作为经济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必须要与经济发展的这个特点相适应,全面实现事前和事中审计控制,将“介入早、预防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运用到实际审计工作,更新已有而陈旧的审计共组理念。

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体制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要搞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就必须要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及时从审计制度入手进行改革创新,尤其要开展好问责审计制度。那么,什么是问责审计呢?问责审计就是指政府等有权监督部门或审计机关,检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将其业务办理及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对存在的违纪违规行为进行报告、纠正或制裁,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要通过审查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等情况,来实现加强审计监督,严格防止人为地滞留、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对违反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审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止,进行通报,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方责任,有效维护项目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在构建我国新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制度时,还要做到“抓中心、顾大局”,以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有效使用为审计对象,重点审计其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全面促进相关分配体制的深度改革,并有力推行常规审计、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等三种方法相结合的审计。

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内容

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要着重增加对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社会公共项目的审计,合理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具体来说,第一,要适度拓宽对财政投入较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第二,及时引入眼下固定资产投资中反映出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涵盖社会各界和人民百姓极大关心的固定资产投资问题;第四,全面加强对环境效益敏感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力争做到早准备、早介入,尽可能多地考虑预防生态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濒危动物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审计;第五,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大力做好工程事后审计和预算、决算等事前审计的衔接工作,要将单纯地以项目建设单位为主的模式,延伸为审计施工、监理等与投资活动有关的所有部门和单位的模式;第六,重点审计乱上建设项目、违规虚假招投标、不按规定流程转包分包以及项目建设中偷工减料等违纪违规行为。

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新战略

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内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缺乏熟悉审计流程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和高等院校的专业培养,灌输新型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提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建立起考核审计员的学习考核体制,督促他们按时自学,并对自学效果明显的同志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措施。

(五)利用社会中介审计力量参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各地都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相应出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去合理地利用社会审计,由最初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扩大到其他项目审计。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参与政府审计工作取得了成效,社会审计对政府审计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四、结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要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并时刻服务于经济大局。只有这样,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才能发生起色,才能真正起到有效监督经济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范文4

关键词:财政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乡居民消费总额;异方差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吉林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了与经济的同步增长,2008年地方级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完成420亿元和8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和30%,这是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首次同时达到30%以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00亿元,比上年增长40%,2009年1季度,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0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58亿元,增长10.6%,高于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水平7.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在推动、刺激和引导经济增长质量及效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表明,吉林省财源稳定和扩展局面正在形成。那么,影响吉林省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吉林省财政收入的变动?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本文从计量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出发,选取1990-2008年的数据对吉林省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乡居民消费总额三个变量进行了OLS线性回归,通过相关系数考察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即财政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乡居民消费总额的长期走向是否大致相同,之后建立相关异方差和自相关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异方差和自相关等的检验,避免了线性回归模型可能存在的不足,更深刻、准确地指出了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乡居民消费总额之间的关系。

一、数据与应用理论模型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范文5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影响经济结构投资效率,它与地区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投资在经济空间内组合分配的格局,其恰当的组合会使投资效率实现最大化,所以探求优化的投资结构不仅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还对国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山西省而言,虽然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具有良性的发展趋势,但是仍与发达地区有差距,如果山西省经济希望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对其投资结构进行优化。

二、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总体概况

近年来山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增长的趋势。2012到2014三年间,山西省全社会投资累计1502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2.4%,其中城镇投资1.3714万亿元,农村投资130亿元,各占山西省累计投资总量91.3%和8.7%。相比全国农村投资占投资总量的24.7%,比山西省高8个百分点,山西省农村投资总量偏低,投资总量不如城镇投入多。

自2012年山西省融资渠道中民间投资增长速度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13017.44亿元,年均增长22.5%;利用外资189.378亿元,年均增长9.6%;国内贷款3515.043亿元,年均增长21.8%;国家预算内资金1335.493,年均增长35%。民间投资的比例逐年增多,在部分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山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融资渠道单一,投资总量少,投资效率低。

三、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及问题分析

首先从主体结构来看,国有经济投资比重有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的10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189亿元,国有经济投资仍处于投资主体的主导地位,占45%以上,投资主体单一。山西省利用外资、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投资比例小且增幅不大,这些数据说明山西省投资主体结构尚需调整与改进。

其次从供给结构来看,2010年以来,山西省在国家实施大项目战略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不断增长,投资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山西省的国家预算内投资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国家在对山西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情况下,加大对山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来自国内贷款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逐渐规范信贷制度,提高贷款门槛,而山西省位于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经济实力相对弱,一些商业银行不敢介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西省的筹资渠道,制约经济发展。2010~2014年利用外资的比例也逐渐下降,主要是因为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招商引资的优势难以发挥。另外自筹资金所占比例在60%以上,这主要是来自山西省的地方财政自筹资金、各主管部门的自筹资金、企业事业单位的自筹资金。

再次从产业投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基本保持在2%~4%,所占比例相对较低,第二产业保持在40%~55%,所占比例略有下降,第三产业保持在40%~50%。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三大产业投资不协调,严重制约山西省经济发展。城乡投资不协调,一直以来山西省对农村投资力度不够,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影响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最后从固定资产投资率来看,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全国相比较低,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率基本保持在45%~55%,所占比例相对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率保持在50%~70%。固定资产投资率低会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严重制约山西省经济发展。

四、优化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对策

第一,建立和健全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的诱导机制,早前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支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的比例较高。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发展趋势来看,宏观调控已不能通过对微观投资主体的直接干预来实现,而应通过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来实现。基于这一原因,应该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的诱导机制。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总量,山西省应从结构调整的源头上解决投资总量不足的问题,首先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形象和工作效率是影响外商投资的直接因素,打造服务型政府,提升吸引外资的能力。其次积极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利用外资必须同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

第三,调整投资方向,改善投资结构,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在主导产业的投资上,可以选择向个别目标倾斜的办法,首先通过制定产业振兴计划,对产业发展布局进行统筹管理;然后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关系全局的最重要最显眼的地方,以增强投资的力度。还有就是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农区、林区、矿区和边远地区更加困难。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范文6

第二条其土地租金(地方留成部分)视其投资规模和土地使用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固定资产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生产型或科技型企业。经区政府批准后,从用地合同生效之日起5年内,由区级财政返还给企业。

第三条自注册登记时起,企业(集团)总部或核算地、销售公司迁移到区。从实现税金开始第一个会计年度缴税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区财政在前三年内将总部或核算地、销售公司在区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企业,后三年减半返还。

第四条用地、税收和收费方面采取一事一议的更为宽松的政策。符合规定前提下,对投资1亿元以上(含1亿元)大型市场建设企业、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投资者优先评为劳动模范,推荐为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对符合以上条件的投资者,符合区人才聘用条件的前提下,可安排其子女1人到区全额事业单位工作。

第五条自企业投产后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额的5‰给予奖励;对引进固定资产3000万元以上生产型或科技型项目的引资者,对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生产型或科技型企业的引资者。自企业投产后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额的8‰给予奖励;对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经营型企业的引资者,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企业实现税金开始的第一个会计年度上缴税金(地方留成部分)总额的30%给予奖励;对引进审批规划建设4万平方米以上(含4万平方米)房地产企业的引资者,按照每1万平方米0.5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对引进域外战略投资者(指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国内100强企业)按照本政策进行奖励的基础上,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特殊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