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范文1

【关键词】会计 资产评估 联系 概念 区别

会计行业和资产评估行业是市场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性行业,会计主要提供的是有关事实判断的服务,而资产评估主要提供的是有关价值判断的服务,在这方面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有关经济领域里面又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

一、概念比较

(一)会计

会计是指使用专业的技术方法对一定资产的运行过程进行全方位,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把凭证作为主要依据,把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把会计信息提供给相关单位,帮助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

(二)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是指相关的评估工作人员或者是评估机构,使用专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程序,把货币作为计算权益的统一尺度,在一定时点上对一定资产进行评定、估算的一种行为。

二、两者的联系

(一)主要对象都是经济主体的资产

首先来说,资产评估的概念还是在会计发展之后才提出的,所以资产评估的很多相关工作都离不开会计。我国资产评估关于评估对象的划分,是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资产分类来划定的,所以资产评估与会计在各项评估项目上的阐述口径是一样的,同称为资产。类别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等。在物价上涨的时候,如果产权发生交易,历史成本计价不能反映出资产的现时价值,这时候就必须要通过资产评估来对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照市场价值进行调整,并把资产评估的结果按照会计科目分别陈述方便社会接受。

(二)会计计价方法在资产评估中使用频繁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来说企业都是统一用历史成本来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的。这种使用历史成本的方法称为传统计价法,其他的方法我们称为现代计价法。使用传统计价法的优势就是能够简化手续,保证客观性,并且还有原始数据保留,防止出现人为的对账面记录进行改动的情况。但是传统计价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货币价值不稳定或者是物价波动较大的时候,历史成本无法真实的反映出经营业绩和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影响会计信息的可用性。所以,在进行资产产权交易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现代计价方法来进行资产评估,因为在进行资产评估的时候,作为产权变动的交易价格必须是资产公允的现时价值,历史成本往往无法满足这个要求。产权交易的时候必须要使用现代计价方法对资产的现值进行更加精确的计价,但是目前资产评估中使用现代计价方法的,只有少数企业和部分产权发生变动的资产。因为现代计价方法的操作成本更高,操作的难度更大,只在少部分有需要的地方使用,比全面推广的难度要低很多。

(三)资产评估结果的作用

公司法和相关法律有明文规定,如果投资者者在进行资产投资的时候,使用的是非货币资产,那么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并根据资产投资的结果,确定投资的货币金额。而在财务处理上,公司会计入账的依据就是资产的评估结果。并且,在企业发生重组或者是兼并等产权有变动的情况下,企业重新建账、调账的依据就是资产评估结果。因此,资产评估结果对于会计计价来说有着很多帮助。

三、两者的区别

(一)不同的前提条件

会计学的资产计价发生前提是企业会计主体不发生变动,并且是处于持续经营的状态中,而且要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相比而言,资产评估发生的前提条件则是产权发生变动或交易的情况下,资产计价无法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的时候。根据发生前提条件的不同,我们可以知道资产评估不能完全否定会计计价使用的历史成本原则,而且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不可随意以资产评估价值替代资产历史成本计价。如果这样替代的话,不但会破坏会计计价的严肃性,违背历史成本原则,而且会对企业的成本和收益计算产生不利影响。

(二)两者的计价原则不同

资产评估强调的是特定资产评估时点的市场价值,会计工作中资产的计价强调的是历史成本。会计具有客观性,即资产是以购买时的价格或生产时的成本减去折旧,即净历史成本计价。然而,资产评估计价的标准是可选的和可变的,即资产评估并不反映历史成本和未来价格,只是反映某一时点的重置价值、清算拍卖价值等,资产评估标准随评估目的不同、财税政策不同而进行具体选择。因此,会计计价所反映的是以往发生过的业务,而资产评估是以现在已经发生或未来将要发生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加上评估人员的职业判断及推理而计算出结果。

(三)两者的计价方法不同

资产评估需要在评估之前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在拥有详细资料的前提下,对评估实体的价值做出公允的判断。它往往需要运用供求原则、替代原则以及预期收益原则尽可能地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估价,它强调更多的是评估师的判断,这也为评估结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计价则只需要用核算的方法确定资产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往往是在原始价值的基础上得出的,虽然会与市场价值有一定的差距,但它在计价中则更为可靠。

(四)两者的工作程序不同

会计工作有较固定的程序和准则,同样的工作即使是不同人员,所得结果基本上是相同的。而资产评估工作的自由度会比较大,同样是一块土地的评估,价值可能会相差很多,所以就要求资产评估人员谨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的提供交易价格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服务。

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范文2

【关键词】企业 财务会计 资产评估 关系

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企业已经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真实判断依据,而资产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资产价值判断。任何企业要想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就要不断去研究它们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充分了解掌握两者的不同概念和工作主要内容,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与资产评估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和发展。

一、财务会计和资产评估的相关内涵

(一)财务会计内涵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内涵指的是对企业已经发生资金活动的全面监督与核算,给那些与企业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债权人以及投资提供真实财务报表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财务会计工作作为企业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科学合理的决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一系列会计行为下能获得众多的决策信息,从而被有效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工作中,为企业不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资产评估内涵

资产评估指的是对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形态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估。资产评估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由专门机构负责,机构相关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程序和标准,采用先进的评估手段,以国家货币为标准尺度,然后在明确的时间点对企业的各项资产进行评估作业。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资产评估之间的联系

(一)两者的计价方法一致

企业资产评估中的众多评估方法是出自于会计的计价方法,企业内部的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计量方法,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法。财务会计人员对于那些特殊采用净现值、现值、重置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单位[2],要保证会计要素的金额可以有效获得并计量。历史成本原则也被称为原始成本原则或实际成本原则,是指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会计要素的这一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取得负债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旦经济市场的物价起伏变大时,就无法真实完整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影响到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因此,一旦企业的资产发生产权变动和实际交易时,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就必须采用现代计量方法去进行对各资产价值平,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要注意最后的交易价格是以企业资产公允价值为准的。

(二)两者的服务对象一致

企业财务会计和资产评估的服务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企业真实存在的经济资产。由于资产评估的发展时间短于会计核算,所以它的众多概念都是来自于财务会计。企业资产评估的主要工作内容都是按照财务会计制度中的资产分类确定的。企业的经济资产主要可以分下几类: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等。与此同时,企业资产评估工作是在市场物价变动基础上开展的。在对企业资产产权进行交易时,采用财务会计历史成本法无法真实正确反映出资产的当前价值,此时相关工作人员就必须对资产进行科学评估,及时调整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从而实现企业资产价值的正确体现。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资产评估的区别

(一)两者发生的前提条件不同

企业在财务会计工作管理过程中,财会人员对于各项资产的入账必须严格采用历史成本法,财务会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完全建立在会计主体不发生改变和企业一直经营下去的假设之下的。而企业资产评估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在各资产产权发生变动、企业的经营活动无法持续以及企业会计主体发生变动时,一般的资产计价方法无法真实反映出企业资产价值时所应用估价方法。正是由于两者发生的前提条件存在一定的区别,才导致企业资产评估工作不能全部放弃历史成本原则。企业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不能随意将企业资估值当作历史成本记录到总账当中,这样会影响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展开。

(二)两者的计价原则不同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资产入账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原则,而企业资产评估的工作是对产权发生变动的资产进行当前市场价值的评估。通常情况下,企业财务会计资产账面价值是不可变的,它的计价原则是根据企业资产的历史成本扣去已经计提的折旧费,最终的结果就是资产的价值。而企业资产评估价值是可变的,它的计价原则是根据资产现时市场价值进行估计的,它并不能真实反映出资产的历史成本以及未来价值。企业资产评估工作会随着评估目的的改变,计价原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两者的工作程序不同

财务会计工作作为一项严谨的工作,它的工作程序需要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无需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工作上的创新改变,不同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时,得出的正确结果都是一致的。而企业资产评估工作无需循规蹈矩,不同的评估人员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因此,评估机构部门对于评估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过硬的评估专业技术,由于资产评估工作结果直接关系到资产交易双方切身利益,因此评估人的职业道德相当重要,必须保证整个评估过程的公正性以及客观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必须充分的掌握了解财务会计工作与资产评估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企业财务会计和资产评估的服务对象都是资产,企业无论在进行它们两者之间的哪项工作时,都可以通过采用对方的工作内容或结果,来促进本项工作的展开。企业要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和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范文3

关键词:盈余管理;前提条件;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53-01

1 盈余管理的内涵解析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于什么是赢余管理,至今并无定论。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很自然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叫做盈余管理;而另一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凯瑟琳・雪普(Katherine Schipper) 则将盈余管理的概念建立在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基础之上,并在1989年认为赢余管理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美国另外两位会计学教授玻尔・哈利(Paul M.Healy)和詹姆斯・瓦伦(James M.wahlen)于1999年通过对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回顾指出,“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经济交易中运用判断以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某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内在经济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时,盈余管理就发生了”。

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给出过盈余管理的定义。陈建歧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当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魏明海在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分析用盈余管理的概念后认为,从“信息观”角度,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综合上述对盈余管理涵义的不同界定或解释,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认识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基本一致的: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者当局。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的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第三、盈余管理的手段是职业判断和交易规划,而不是实际业务。第四、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五、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盈余的控制和调整。

2 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

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会计准则的不完善

企业的会计政策受会计准则的约束,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约,它的制定不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相关者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各利益相关者都想使准则对自己有利,因而从自己的特殊利益出发提出各自的要求。为了维护自己在准则制订中的权威性和垄断性,平衡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保证各方都能接受博弈的结果,就必须放宽会计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同时,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它们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是各不相同和复杂多变的,因此,政府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包罗企业会计处理的全部规范的制订和实施,因而,政府只能就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作出规定,而将剩余的特殊会计政策留给企业自己选择和解决无疑更有效率,这也为会计选择中的机会主义留下了空间。此外,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即会计准则的规定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不可能对新出现的业务立即去制订一个方法,使得其中部分交易和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并未在相关准则中作出相应的规定,在实践中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从而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留下了空间和可能,也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工具。

2.2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为管理者能够自由选择利己的会计政策提供了条件。信息来源于对交易或非交易资料的处理结果,在现实中,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形。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内容上的。信息的提供者直接运作和管理着企业,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只能靠管理者当局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管理当局相比,明显处于信息上的劣势。从理论上讲,只要管理当局对其拥有信息不作客观、完整、及时披露的话,信息使用者就很难获得管理当局独占的内部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及充分与否加以评判,这使得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成为可能,并且,信息不对称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能力的大小。2.3 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

企业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并且这些利益相关者都为公司提供某种专业化的投资,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样一种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机制,并且由于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决定公司治理结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化等原因,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他们控制了包括会计政策选择在内的企业一切经营活动。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当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便会利用其处于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有利地位,产生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动机,把本来应由各利益相关者如实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目标的信息系统,变成其直接操纵以实现其意图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3 盈余管理内在动因分析

盈余管理总的来说是管理当局对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追求行为,其利益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既可表现为经理人员报酬的增加、职位的晋升、政治前途的发展和社会声望的提高,也可表现为企业股票价格的飙升、税收的节省、违约可能性的减少等等。根据治理结构理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高度分离,甚至是“彻底”分离,管理当局拥有较大的经营自。根据委托――理论,委托人和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并且他们的效用目标函数通常是不一致的。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首要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报酬;而委托人追求的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委托――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用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通常采用“业绩――报酬”的激励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而管理激励机制在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的同时,它也使管理者更积极地谋取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报酬最大化、更多晋升机会等。因此当企业投资者与内部管理人签订奖金计划时,一方面企业的业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管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内部管理人作为企业经营的人,拥有各种操纵盈余的权力。这两方面结合的唯一结果是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动机去选择最能实现这一目的的会计政策来修饰公司的业绩指标,以尽可能地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管理者即人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为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利用其实际控制优势,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的会计政策。或者采用利润最大化方式、或者采用利润最小化方式、或者采用利润平滑方式,并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交易规划等操作方式来加以实现。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表明:有分红计划的企业管理者有可能提高当期报告盈余,使红利增加;企业越接近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越有可能选择提高当期报告盈余,以减少违约的可能性;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降低当期报告盈余。

4 结语

盈余管理不是虚假报告,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规定范围之内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要做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去控制它,不允许过度的盈余管理,更不允许出现违法的盈余操纵行为。我们应加强关于盈余管理动机、方法及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岐.刍谈盈余管理[J].财会月刊 2000,(18).

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范文4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国际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单独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是通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以下简称IAS27)、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8号对联营企业的投资(以下简称IAS28)、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1号合营中的权益(以下简称IAS31)这三个准则来规范的。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的比较

(一)国内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1)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按照支付的实际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以发行权益性债券方式取得的,以其公允价值作为其初始投资成本。(2)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是在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中按持股比例享有的份额。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购买方在购买日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一般等于购买方在购买日付出的资产、发生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二)国际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1.非企业合并形

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国际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中,IAS 25规定:除了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外,并且不属于企业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按照付出的成本计量。

2.企业合并形成

的长期股权投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规定,所有的企业合并都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但明确指出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被排除在外。(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实务操作中的国际惯例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遵循下列原则,即一个会计主体应当选择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准则,并在会计期间内保持一致,对于报告主体发生或参与的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交易,应对该企业合并的内容进行评估,当确定该合并交易确实发生交易实质时,可以自行选择购买法或权益结合法作为会计处理的原则。否则,该项交易只能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购买法是指母公司为了取得子公司的控制权,使用现金、票据、其它资产或者是法定发行的优先股或债券或甚至是一部分普通股,按照协商好的价格去收购其他公司或单位的股份国内外财务会计准则对于购买法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

(三)国内外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的比较

(1)同一控制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比较。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本质上看就存在显著的不同,国际准则分不同情况可采用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而国内只采用权益结合法。(2)非同一控制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比较。我国对于非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但是这仅仅是形式上的相同,二者就本质上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合并对价方面,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将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如果可以确定企业合并涉及或有对价协议的事项实现,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确认被购买方的追加成本,在此情况下可以取其最大值与超出值中的较小的值作为一项负债确认。其二,商誉处理的比较。第一,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应该以购买成本对合并中取得的商誉进行初始计量,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我国的处理方法是将合并成本大于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合并商誉,计入“商誉”账户的借方;同时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列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差额;第二,国际会计准则认为,控股合并方式下,当存在少数股权时,应确认属于少数股权的商誉。而我国会计准则对少数股权的商誉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无须确认。

二、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比较

(一)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前提条件比较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国内外均采用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而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尽相同。对于成本法而言,我国成本法核算的前提条件是不具有重大影响和完全控制,而国际成本法的前提条件仅仅是我国的前一条,即不具有重大影响;而对于权益法来说,我国的核算法前提条件是重大影响和共同控制,而国际上则是重大影响和控制,区分权益法的关键是弄清控制与共同控制。国内外持股比例适用核算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外持股比例与核算方法对应关系

(二)国内外成本法的比较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只有IAS27对成本法的具体核算办法和适用范围做出了规范,在对CAS2与IAS27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成本法使用方法相同。二者对于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都相同。成本法规定投资者所确认的投资收益的数额不能超过投资单位超过被投资单位日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分配额,而超过的部分则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第二,国内外会计准则的成本法在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上也有所区别。CAS2第5条规定,对于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我们首先应当从采用成本法核算,在投资日后针对编制财务报表用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同时我国会计准则第6条规定,投资企业对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也应按成本法核算。在准则范围之外的长期股权投资另有规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都规定对子公司的投资按成本法核算,但是国际会计准则中将单独财务报表列出(合并财务报表与单独财务报表的区别:合并财务报表是为了反映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密切相联的综合情况;单独财务报表反映的是投资资产的业绩)。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中无对单独财务报表的特殊规定。

(三)国内外权益法的比较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IAS28、IAS31均对权益法的运用做出了规范,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后,可以得出以下不同点。第一,国际会计准则在权益法的运用范围上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则有所差别。CAS2规定对无论是合营企业投资还是联营企业投资,我国一致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无任何特殊情况。IAS28联营中的投资,它的范围排除风险资本组织、共同基金、信托公司和类似主体。IAS28的适用范围是投资者具有重大影响但并不能对其进行控制或共同控制的所有投资。IAS31合营中的权益,本准则将合营分为共同控制经营、共同控制资产和共同控制主体。准则规定了对合营企业投资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即比例合并法与权益法。第二,国际会计准则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后续调整上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则有所差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与成本法截然不同,它首先也是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计量,但其账面价值是可以改变的,在以后的投资期间可以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化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权益法其实是站在投资企业的角度,从投资者的视觉出发,将被投资企业与企业的经济活动视为一体,所以投资企业的账面价值会随着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我国设置“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用于调整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所应当调整的部分。

参 考 文 献

[1]杨敏.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趋同的经验[J].财务与会计.2013(2)

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范文5

[关键词] 人力资源会计确认 前提 核算 报告

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给予确认、计量和记录,并将其结果报告给各有关方面的一种会计管理方法.人力资源会计在西方被定义为"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1.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人力资源会计的建立,依赖于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人力资源即人的能力能够作为会计资产进行核算。在传统会计中,资产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它是以前的交易所形成的;第二,它必须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第三,它能够以货币进行计量;第四,它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1)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者进入企业就是人力资源产权的分解和交易的结果。

(2)人力资源也是可以通过货币进行计量的。在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史上出现的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型和价值计量模型可以对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替代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意味着人力资源可以用货币计量。

(3)在正常的情况下,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发挥能力,体现其价值,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效益,这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载体――人身上的投资是企业付出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投资,是可以取得预期收益的权利,是企业能够控制和利用的,因而可以定义为会计资产。

2.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1)取得人力资源支出。取得人力资源支出指会计实体为了获取某一项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具体包括:①招工支出;②选拔支出;③定岗支出。

(2)维护人力资源支出。维护人力资源支出指企业为将职工留在企业工作所发生的各种经常性支出,包括工薪及奖金支出、劳动保健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社会保险支出、人事管理部门的支出。

(3)开发人力资源支出。开发人力资源支出指企业为提高员工素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①上岗前培训支出,是指为了使职工具备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适应特定工作岗位的要求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如见习费用、培训费用等;②在职培训支出,是指职工达到熟练程度以前发生的各项支出;③脱产培训支出,是指脱产学习,以提高员工素质,使之能适应新工作的要求而发生的支出,如教员工资,学员培训期间应发的工资,材料费、差旅费、住宿费、学费等。

如上所述,现行会计不问支出的性质,将人力资源支出一律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人力资源会计正是要改变这一做法,使会计信息更具真实性、相关性。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1.“人力资产”账户,总括反映人力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其借方反映人力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人力资产的减少。

2.人力资产累计摊销“账户,其贷方反映按一定的摊销率计算的人力资产摊销额,借方反映因退休、离职等原因退出企业的职工之累计摊销额,余额表示现有人力资产的累计摊销额,本账户应按照对应的人力资产明细账户设立相应的明细账户。

3.人力资产取得成本“账户和”人力资产开发成本“账户,这两个账户是成本计算性质的过渡账户,用以分类汇集企业在人力资产上的投资,借方反映投资支出的实际数额,贷方反映转入”人力资产“账户的金额,期末余额在借方,表明对尚处于取得和培训阶段的职工的投资。

4.“人力资本”账户,当企业一旦拥有人力资源时,一方面使企业获得了人力源使用权,增加了人力资产;另一方面,也使劳动者成为权益人,增加了人力资本,它在数额上应等于人力资产原值加上人力资产评估增(减)值。该账户属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特别账户。贷方反映实际取得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包括人力资产原值和人力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借方反映劳动者离开企业和评估减值时的减少额,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期末人力资本现有价值。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

1.资产负债表的改进

资产负债表上,“人力资产”可以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列示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项目之间,反映企业现有人力资产的价值。因为人力资产是由人力资源投资而形成的,且持续期限往往超过一年,所以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由于“人力资本”是介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一种特别权益,故应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增设劳动者权益项目,用于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本现有价值。

2.利润表的改进

在利润表上,可在销售(营业)成本、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项目下分别增加“人力资源成本费用”项目,用于客观披露企业为使用人力资源而发生的不应资本化的费用和对人力资产的投资附加成本的摊销。

3.现金流量表的改进

在现金流量表上,可在投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列示反映企业为取得、开发、培训人力资源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和企业人力资源带来的现金流入。

四、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前景

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和理论发展的不够完善,人力资源现在还不能够立刻广泛的付诸实施。随着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完善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坚信人力资源会计既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也肯定具有应用的价值。人力资源是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会计能够促使管理者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对人力资源信息的分析,能帮助企业管理者作出关于长期投资的合理决策,从而提高企业决策的正确性。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未来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范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活跃市场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比较全面地导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并在收益中得到体现。这样能更加真实、公允地揭示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量化信息,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界定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0年2月正式的第7号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对公允价值下的定义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清偿)的价值”。这里的公允价值不再局限于资产,也可将公允价值运用到对负债的计量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在1995年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披露和例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财政部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通过上述比较可看出,IASC、FASB和我国财政部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相同,即公允价值体现了交易的公平性,是交易的双方在自愿而不是被迫的前提下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前提条件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前提条件取决于运行环境是否适合,以及运行方式的设计是否合理两个方面。运行环境主要是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行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行的市场环境是否适合,可以从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以及现实中的市场环境能否满足这一要求两方面来考察。关于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什么样的市场环境问题,湖南大学谢诗芬教授的论述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公允价值只要求公平交易,不要求活跃市场、市场经济甚或发达的市场经济,它对市场环境的要求并不高。那种认为公允价值需要活跃的市场环境,否则公允价值无法采用的观点是不对的,它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进程,使我国已正确树立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与其具体操作路径南辕北辙。”

公允价值计量运行方式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是指运行方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能否防止弊端的发生,以及运行成本和运行效果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模式及实施步骤完全是可行的。该目标模式是在基本不改变现行会计计量模式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计价基准。从当前的会计实践来看,会计计量可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由于初始计量是以交易当日实际发生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计量的,这一价格实际上就是初始计量当天的公允价值或公允价值的近似值。因此,初始计量可以认为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在后续计量中,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的减值和负债的增值;另一方面是资产的增值或负债的减值。目前在会计实践中已得到广泛运用的资产减值调整虽然没有明确指明是以公允价值为计价标准的,但在实质上却是公允价值的一种典型运用形式。全面实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参照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对资产的增值、负债的减值及增值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这种计量模式在技术上完全是可行的。其次,从运行成本的角度来看,这种计量模式仅仅是在资产减值调整的基础上,增加了资产增值、负债减值及增值的调整,较之于因会计信息有用性增加所带来的益处而言,是完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

三、有效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对策建议

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贯彻新准则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治理的成熟状况、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等条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加快我国市场体系,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各种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是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公允性的基本条件

在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大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度,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和网络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会计部门与市场信息之间的网络并行,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

2.应逐步完善现值计量方法来减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主观性

由于在确定公允价值时, 在有市场价格时, 公允价值信息与历史成本信息并无差别, 都是以资产取得和负债实际发生时的市价为基础, 可靠性程度最高。在不确定情况下, 包括采用市场价格和采用现值计量公允价值这两种情况, 前者由于资产由交易双方确定, 并不是客观交易的价值, 因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而后者无论采用传统法还是期望现值流量法确定公允价值, 都要有人为地确定现金流、折现率等因素, 因此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而由此产生的主观性会随着现值技术的不断完善而得到解决。

3.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思想境界。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同时,切实加强诚信建设,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4.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会计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董事会和高级财务经理对会计工作存在实际控制权。但也许问题就出在这种制度安排上,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对董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能力、业绩、道德水平监督和评价的功用,可是,会计信息又是由实际受控于董事会的高层财务经理负责提供,形成了评价董事会功过的尺度其实就掌控在董事会手中的悖论。对此,独立董事制度应运而生,由独立董事来牵制内部董事,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与公证。由此可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公允价值的决策相关性需要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企业中才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陈美华: 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年版: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