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范文1

关键词:项目;投资;估算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投资估算的定义

投资估算是指在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依据现有的资料和一定的方法,对建设项目的投资额(包括工程造价和流动资金)进行的估计。投资估算总额是指从筹建、施工直至建成投产的合部建设费用,其包括的内容应视项目的性质和范围而定。

二、投资估算的作用

1.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是多方案比选,优化设计,合理确定项目投资的基础。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从经济上判断项目是否应列入投资计划。

2.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正确评价建设项目投资合理性,分析投资效益,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基础。当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批准之后,其投资估算额就作为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不得随意突破。

3.项目投资估算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它为设计提供了经济依据和投资限额,设计概算不得突破批准的投资估算额。投资估算一经确定,即成为限额设计的依据,用以对各设计专业实行投资切块分配,作为控制和指导设计的尺度或标准。

4.项目投资估算是进行工程设计招标,优选设计方案的依据。

5.项目投资估算可作为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建设单位可根据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资金筹措向银行申请贷款。

三、投资估算原则

投资估算是拟建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估算质量如何,将决定着项目能否纳入投资建设计划。因此,在编制投资估算时应符合下列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2.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不能弄虚作假。

3.合理利用资源,效益最高的原则,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用有限经费,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满足需要。

4.尽量做到快,准的原则。

一般投资估算误差都比较大。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加强研究,积累的资料,尽量做到又快,又准拿出项目的投资估算。

5.适应高科技发展的原则。

从编制投资估算角度出发,在资料收集,信息储存,处理,使用以及编制方法选择和编制过程应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

四、投资估算方法

在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构成中,通常把其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器具构置费用、其他费用以及预备费中的基本预备费部分,合称为静态投资部分(有些书中也称其为概算投资,而将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以及预备费中的涨价预备费部分,合称为动态投资部分。下面分别讲述各类投资的估算方法

1.静态投资部分估算

静态投资部分估算是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基础,应全面进行分析,既要避免少算漏项,又要防止高估冒算。由于不同的研究阶段所具有的条件和掌握的资料不同,估算的方法和准确程度也不相同。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生产能力指数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已建成的、性质类似的工程或装置的实际投资额和生产能力之比,按拟建项目的生产能力,推算出拟建项目的投资。一般说来,生产能力增加一倍,投资不会也增加一倍,往往是小于l的倍数。根据行业的不同,可以找到这种指数关系。

按设备费用的推算法这种方法是以拟建项目或装置的设备购置费为基数,根据已建成的同类项目或装置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及其他费用占设备购置费的百分比推算出整个工程的投资费用。

造价指标估算法对于建筑工程,可以按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的造价指标来估算投资。也可以再细分每平方米的土建工程、水电工程、暖气通风和室内装饰工程的造价,汇总出建筑工程的造价,另外再估算其他费用及预备费,即可求得投资额。

采用这种方法时,一方面要注意,若套用的指标与具体工程之间的标准或条件有差异时应加以必要的局部换算或调整;另一方面要注意,使用的指标单位应密切结合每个单位工程的特点,能正确地反映出其设计参数,切勿盲目地、单纯地套用一种单位指标。

2.动态投资部分的估算

动态投资部分主要包括建设期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三部分内容,如果是涉外项目,还应该计算汇率的影响。动态投资不得作为各种取费的基数。

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对于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即价差预备费的估算,可按国家或部门(行业)的具体规定执行。

建设期利息对建设期利息进行估算时,应按借款条件的不同分别计算,对国内外借款,无论实际按年、季、月计息,均可简化为按年计息,即将名义年利率按计息时间折算成有效年利率。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开征目的在于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对投资方向调节税进行估算时,计税基数是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数。按不同的单位工程投资额乘以相应的税率,求出建设期内每年应交纳的投资方向调节税。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方向调节税,详见本章第二节。

3.流动资金的估算

这里指的流动资金是指项目建成投产后,为保证正常生产所必须的周转资金。流动资金的估算方法有以下两种。

扩大指标估算法一般可参照同类生产企业流动资金占销售收入、经营成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以及单位产量占用流动资金的比率来确定。譬如:百货、零售商店、流动资金可按年销售收入的10%。15%估算:机械制造项目可按年经营成本的15%。20%考虑:钢铁联合企业可按固定资产投资的8%。10%估算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范文2

关键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经济折旧率;基期资本存量;分省产业数据;永续盘存法;物质资本存量

一、引言

资本存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财富总量的组成部分,还是一套经济体系要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替换的重要部分,其数据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在各类经济研究中都会用到,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针对之前的研究对比分析发现大致存在的一些问题有:(1)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永续盘存法,研究过程涉及有四个主要变量,分别为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当年投资或净投资的选取,各年资本折旧率,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但是因为研究者们对资本存量采用了不同的前提假设、估算方式、以及选指标的选取,所以最后研究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2)资本理论通常最具争议。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会因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影响到使用的资本概念和使用的计算方法,因此研究前有必要整理统一资本存量的相关概念。(3)资产存量净额的核算结果是可以直接被采用的,同时也是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存量的核算方式也可以在国民负债核算中采用借鉴。在处理企事业事宜中为了使各类资产在不同时期具有可比性需要剔除市场价格方面的变动因素。(4)从总体上来看资本投入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我们需要看到这种增长是通过增加投入总量来获取的,从实质上看资本效率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实际上这种方式在对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比较小的。

三、资本存量测算中的一些方法

资本存量测算的方法有多种,在国际中有两种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是比较常用的即:HedonicValuation(HV)法和永续盘存法。而HV测算方法在测算过程中需要的数据比较多且苛刻,其需要物质资本的年龄、属性、类型等一些较详细的运算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来源就需要从社会中进行具体的普刊,话费的人力、物理、时间就比较庞大,。正是由于其需要的数据太过苛刻所以严重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不能被广泛使用只有在一些地区使用比如阿根廷这样的国家或者地区。所以另一种方法就被广泛使用即永续盘存法。这种方法是在1951年被戈德史密斯所开创,后来由于其实用性强而被广大学者采用。

本文在估计一个基年的资本存量后,采用永续盘存法按不变价格测算省区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即它的基本公式为:

(1)

公式(1)中,δ为经济折旧率,kt-1为基期,即2000年的资本存量,It为当年的投资数据,除此之外,还要知道投资缩减指数P,把名义的投资额转换为实际的投资额。

1.经济折旧率计算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翻阅查找确定现阶段主要采用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估计或假定一个折旧率δ对资本存量进行扣减,这就相当于过程中对折旧的的确定转换为折旧率的的一种确定。另一种就是用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来衡量,则经济折旧率δ=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对应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对应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可以从国家统计局获得数据。

2.当年投资数据获取

在这方面就需要研究者对当年投资情况做详细的调查选择,比如物质产品的积累、固定资产的投资状况、资本产出综合和固定资本产出总额。而通常情况下往往固定资本产出总额在衡量当年投资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年投资数据It用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来衡量。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可以从国家统计局获得数据,在次基础上换算成以2000年为基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

3.投资缩减指数计算

在选择指数时第一产业投资缩指数可以选择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第二产业投资缩减指数可选取工业品出厂价格,则第三产业的投资缩减指数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得到:

(2)

其中,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即为公式中的I;Ii表示为第i产业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i=1,2,3;总体的投资缩减指数则由公式中的P表示,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衡量;Pi代表第i产业的投资缩减指数。固定资产的投资价格指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投资缩减指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均可以从国家统计局获得数据。投资缩减指数要在次基础上换算成以2000年为基期数据。

4.基期资本存量计算

以2000年为基期,采用Hall和Jones(1999)的方法,其公式为: (3)

公式(3)中,K2000代表2000年的资本存量,I2000代表2000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δ代表经济折旧率,g代表2000-2001年,2001年-2002年,2002-2003年各省份三次产业实际固定资形成总额增长速度的平均值。

5.对缺失数据的处理

有些省份缺失固定资产的投资价格指数,例如广西,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其他具有相同情况地方的的固定资产的投资价格指数来替代广西的数据。

四、与现有估计结果的比较

现有估计的第一、二、三产业资本存量与自己计算的结果比较如下图所示(以广西省为例),比较年限为2000,2005,2010,2011年。

五、结论

全社会的资本存量就等于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总和。过程中由于一些系数选择的不同比如方法和选择的基期年份,那么本文中测算过程中的结果或许与其他研究者测算的结果在某些数值上会有一些差别,但从总体相对数的变化情况来看从上图1至图3可看出除了第一产业的计算结果与其他学者计算结果不太一致以外,第二、第三产业计算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2]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

[3]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2):34-42.

[4]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范文3

关键词:估算;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工程投资估算的定义

投资估算就是指在建筑工程投资决策过程中,依据建筑工程投资者现有的资料和特定的方法,对建设工程的投资数额进行的估算。是对工程的建设规模、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及工程进度计划等进行研究并初步确定的基础上,估算出工程投入总资金的过程。它是工程建设前期编制工程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投资估算的准确性,不仅影响到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质量和经济评估结果,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下一阶段设计估算和施工图预算的设定,对于建设工程资金筹措的方案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全面准确地估算建设的工程造价,是可行性研究乃至整个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2.建筑工程投资的范围和组成

2.1 建筑工程总投资的组成

建筑工程总投资,就是指投资工程从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到工程全部造成投产为止,所产生的全部投资费用。新的建筑工程的总投资由建设期和筹建期投入的建设投资和工程建成投产后所需的流动资金两大部分组成。建设期工程借款利息应计入总投资中,所以总投资包括建设工程投资、建设期工程借款利息和流动资金。

2.2 建筑工程总投资估算的情况

建设工程投资的估算包括工程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工程无形资产投资估算及工程其他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这几部分。

2.3建筑工程投资估算的依据和标准

2.3.1建筑工程投资估算依据

(1)建筑工程建议书;

(2)建筑工程建设规模及方案;

(3)建筑工程项目、辅助工程一览表;

(4)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图纸、主要设备和材料表;

(5)建筑工程设备价格、运杂费率和当地材料预算价格;

(6)建筑工程同类型建设项目的投资资料;

(7)有关规定,如对项目建设投资的标准、银行贷款利息率等。

2.3.2建筑工程投资的估算标准

(1)工程内容和费用组成完备,计算合理,无重复计算,不提高或者降低估 算标准,没有漏项、没有少核算;

(2)选择的标准与具体工程之间存在差异时,应进行换算或者调整;

(3)工程投资估算精度要能满足控制设计概算的标准。

3.建筑工程投资估算的作用

投资估算在工程开发建设中的作用:

(1)工程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是工程主管部门审批工程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工程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

(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是工程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计算工程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当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批准之后,其投资估算额就是作为设计任务书中下达的投资限额,即作为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不得随意突破;

(3)工程投资估算对工程设计概算起到控制作用,设计概算不能突破批准的投资估算额,并应控制在投资估算额以内;

(4)工程投资估算可作为工程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建设单位可根据批准的工程投资估算额,进行资金投资估算额,进行资金筹措和向银行申请贷款;

(5)工程投资估算是核算建设工程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额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重要依据。

4.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方法

正如前面所说,建设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工程投资、建设期工程借款利息和流动资金,下面浅显的分析了各种投资的组成和估算方法。

4.1建设工程投资的组成和估算

4.1.1 建设工程投资的组成

建设工程投资是指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期与筹建期间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建设投资是工程费用的重要组成,是工程财务分析的基础数据,可根据工程前期研究的不同阶段、对投资估算精度的标准和相关规定选用估算方法。根据现行项目投资管理规定,建设投资由建筑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安装 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构成。

(1)工程费用,是指直接构成固定资产实体的各种费用。

(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是从工程筹建起到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为止的整个建设期间, 除了上述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和设备与工器具购置费以外的费用。

(3)预备费,是指为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避免在难以预料的情况下造成投资不足 而需要预先安排的一笔费用。

4.1.2 建设工程投资的估算

(1)建设工程投资估算,首先,分别估算各单项工程所需的建筑工程费、设备及工具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其次,在汇总各单项工程费用的基础上,估算工程建设的其他费用。然后,估算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最后,求得建设投资总额。

(2)建筑工程费的估算建筑工程费是指为建造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所需要的费用,建筑工程费估算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单位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法,就是以单位建筑工程所需的投资乘以建筑工程总量计算的。

单位实物工程量投资估算法,就是以单位实物工程量的投资乘以实物工程总量计算的。

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法,在没有上述估算指标且建筑工程费占总投资比例较大的项目,可采用概算指标估算法。采用这种估算法,要拥有较为详细的工程资料了解详细的建筑材料价格标准和工程费用指标,所需投入的时间和工作量较大。

(3)设备和工具购置费的估算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包括设备的购置费、工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在工程建设中,设备及工具购置费占建设投资比重增大意味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设备购置费是指为投资项目购置或自制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国产或进口设备、工具、器具的费用,应根据主要设备表及价格、费用资料编制。

工具及生产家具购置费是指投资项目按初步设计规定,保证 生产初期正常生产所必需购置的、没有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的设备、仪器、模具、器具、生产家具和备品备件等的购置费用。

(4)安装工程费估算 安装工程费通常按行业主管部门或专门机构的安装工程定额、取费标准和指标估算。

(5)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估算工程建设其他费是按各项费用科目的费率或实际取费标准估算的。

(6)预备费的估算

基本预备费估算,主要是设计变更及施工过程中可能增加工程量的费用。

涨价预备费估算,以建筑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安装工程费之和为计算基数。

建设工程投资流动资金估算的方法

5.1分项详细估算法

对存货、现金、应收账款这三项流动资产和应付账款这项流动负债进行估算 5.2扩大指标估算法

按建设投资的一定比例估算。

按经营成本的一定比例估算。

按年销售收人的一定比例估算。

按单位产量占用流动资金的比。

6.结束语

本文我们知道整个建筑工程投资估算的全过程,知道通过自身现有的数据进行整合,再结合同类工程的估算数据,然后通过建设投资估算、建设期利息估算以及流动资金的估算这三方面,估算出整个工程的资金总额,从而投资者通过估算的总额来进行工程投资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范文4

港口企业属于重资产型企业,具有一次性投资大、资产回报周期长、后续保养维护成本高、场地内频繁移动等显著特征。根据以上特征,表1是对一个年产能约150万TEU集装箱港口,固定资产的基本配置和分类。根据各类资产特征和所占比重,可看到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在于码头主体工程和机械设备两类。港口企业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作业,固定资产利用率高;同时港口连续生产的特点,决定对固定资产完好率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保养维护成本的高昂和管理难度加大。

二、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一)固定资产前期管理规划不强,导致后续运营成本增大

固定资产前期管理,指港口的码头或设备等资产,从规划开始,经过选型、招标、设计、安装(建造)等均要符合规划要求和生产需要。一旦投资规划等前期管理过程缺乏市场调研,没能购置到最新最好的资产,固定资产很可能达不到使用要求、不能预期投产或不符合生产需要,将导致使用资产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资产后期管理工作祸患无穷,大大增加后期的运行成本。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现象严重,实物管理缺失

资产账簿设置不健全,仅凭资产财务账管理实物,没有建立明细实物台账和卡片;维修、调拨、报废等审批流程不清晰;固定资产未统一编号和粘贴标识;对于堆场、库场、隔离网、道路等地点或面积不断变化的资产,缺乏跟踪管理,无法核实现有状态,与财务账一一核对;没有建立资产定期盘点制度,资产出现损坏或丢失,没有及时更新资产管理台账和进行账务处理。

(三)日常管理仍为手工方式,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以养代修”意识不强

1.虽然有“以养代修”意识,实际上难以操作和执行。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带来了设备维护思路的改变,港口企业基本形成“预防为主,以养代修”的意识,但是由于行业高度竞争性、缺乏有利管理工具、意识未得到全面贯彻,设备管理往往忙于作业,无暇顾及原定的保养维修计划。

2.设备管理,诸如库存管理、保养管理、跟踪管理等仍使用传统手工工具,或单个功能实现信息化,未对接所有设备管理功能,导致有计划无法时时跟进、实施,较难实现固定资产全面信息化管理。

(四)没有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评价考核体系

虽然部分港口企业开始重视基础数据采集和分析,并建立了单机核算体系。但是这一核算方式仅建立初步雏形,不成体系,例如不同公司有不同核算方式,港口行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还未形成;成本单机核算是对历史成本的平均分摊,仅为事后统计分析,对设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诊断结果不具有太大指导意义;资产效益评价指标以定性评价为主,指标单一,无法全方位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效果和效率。

(五)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不到位

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划分过于集中,由一个部门或岗位即担任实物管理又担任账务管理;或同时负责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管理、维修等多个职能,没有设定不相容岗位相互监督。另外,也存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划分过于分散,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阻碍,固定资产整体产出效率偏低。

(六)对固定资产和运行成本核算没有考虑港口特殊性,未能正确反映当期经营损益,会计信息失真

资产使用多年前的历史成本计价,未能时时反映当期固定资产真实价值;资产减值准备计量难度较大,容易导致人为调节利润;折旧政策和年限没有行业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后续维修维护成本等计量随意资本化,导致资产叠加,虚增资产规模,不能正确反映真实损益水平。

三、加强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由于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的以上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港口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主要定义为: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应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建立运行效率标杆,跟踪和管理固定资产的整个生命和生产周期,在保障固定资产有效运行前提下,降低资产运行成本。

(一)建立“1+3”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基础

“1+3”指通过建立一个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明晰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审批流程等三个管理基础,从而建立三层管理、交叉监督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架构。第一层:将固定资产实物和账务分开管理;第二层:对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分为公司整体固定资产管理和部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第三层:对公司整体固定资产管理,按照港口企业不同种类的资产和技术专业性,分为设备资产管理、IT资产管理和其他资产管理。

(二)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事前规范、事中控制环节及事后评估与分析

1.港口资产的前期管理是资产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决定了港口企业每年运营成本的高低。因此应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控制制度。财务部门应参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全过程管理,参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会审,严格审查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控制制度,首先要服从于港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防止过高标准的投资采购;其次要充分考虑生产、技术、财务、安保等各方要求,统筹选取性价比高的采购,防止资源浪费;再次要全程严格监控规划、招标、设计、采购等每一个环节,防止不合理支出和利益输出行为,防止不合理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2.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增加、减少、维修、更新改造、盘点、投资资金等规定严格审批流程,监督相关费用发生,健全责任人奖惩制度,完善有效的事中管理机制,建立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等基本管理制度。对于机械设备要在企业全面灌输“以养代修”日常管理理念,通过完善设备诊断技术和使用成熟的经验数据,提前预估和消灭设备隐患。

(三)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后评估和责任追踪制度,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评价体系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周期管理应包括前期研究、决策、建设、运营、后评价等各个环节。后评价方法为逻辑框架法,即通过投入、产出、直接目的、宏观影响4个层面对项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方法。对已经完成的投资项目所进行的一种系统而又客观的分析评价,通过与原科研报告的产能、效率、效益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和比较,反映实际运营与科研决策的差距、问题,总结经验,并将后评估成果迅速反馈,加以运用。该成果既可用于调整投资计划和在建项目,完善已建成项目;还可直接复制到类似新项目;同时也是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2.从固定资产技术状态、成本效益及发展变动趋势等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财务质量评价体系,以监督和考核各单位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

3.通过单机成本核算建立单机效率和运行成本标杆,以便设备之间的横向比较,从而发现设备使用和管理的问题,为设备使用及维修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和分析基础,提出了改善意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高港口企业的效益。具体方法:(1)成本归集对象:岸桥、门机、场桥、正面吊、堆高机、拖车6类;(2)成本归集项目:直接成本,指可以全部或大部分直接归集到机械上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人工、外判劳务、职工福利、材料、燃料、电费、维保费、折旧费8个成本项目;营运间接费用,是指全部或大部分不能直接归集到机械上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保险费、劳保费、消防安全费、事故损失费、租赁费、疏浚费、物业管理费等7个成本项目。(3)成本归集方法:以直接归属于成本对象(装卸机械)的项目,按当月实际发生或承担的金额归集到具体成本对象中;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对象(装卸机械)的项目,按当月实际发生或承担的金额归集到具体成本项目中,再采取一定的方法按分摊系数分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中;间接费用按当月实际发生或承担的金额归集到具体成本项目中,再按分摊系数分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中。

(四)引入领先的资产管理工具,借鉴成功的资产管理经验

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资产管理系统为EAM系统(企业资产管理系统),我国的宁波港、上海SCT等港口企业已成功上线,该系统串联资产的维护计划和跟踪管理、备品备件管理、采购供应商管理、维护成本控制和资金占用管理、资产使用和运营成本深度钻取分析等各个功能,实现高度集成,并可时时展现动态数据和分析结果,通过标杆建立提供事前预警。

(五)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财务核算制度,谨慎合理使用公允价值理念,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1.建立港口企业的后续支出资本化标准,防止随意资本化行为,真实反映资产价值,要求后续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原值20%以上,同时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才能将后续支出资本化。账务处理上,应将替换掉的资产原值及已计提的累积折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然后将新替换资产的价值添加到固定资产成本中。

2.由于港口企业一般属于长期经营,原有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已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公允价值的规范运用,可以真实有效反映资产带给企业的真实利益。尤其在对于港口并购、非货币易等经营行为中,大胆谨慎使用公允价值,既要反映企业真实价值,又要防止任意使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因此要着重于现在和未来,根据港口企业地理位置、作业装卸类别、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价值,港口行业也要构建港口企业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良好环境,完善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制度,使用客观的第三方评估公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范文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并逐步成为制约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缓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之一就在于通过扩大农业资本投入,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包容性增长。一般而言,农业资本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既可以包括物质资本(含土地),也可以包括人力资本。资本投入,即资本存量,是用来表示一定时点下安装在生产单位中资本资产的数量(黄勇,任若恩,2002)。现阶段条件下,土地要素难以追加,劳动力几乎趋于无限供给,持续扩大农业资本投入自然成为了一个关键要素。

从实践角度看,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是“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直接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差距居高不下,以及东、中、西部区域差距持续扩大。因此,深入探索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农业资本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区域差异,深刻把握其内在规律,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宏观国民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资本投入的定义与估算方法存有争议。Hicks(1981)指出“:资本估算是经济学家交给统计学者们最困难的任务。”新古典理论认为,资本投入量为流量,变化不确定,很难具体核算,因此在实际研究中,一般采用资本存量来替代。目前,国际上广泛接受的基本方法是永续盘存法(PI-A),该理论在1951年由Goldsmith提出,其后被广泛应用于大多数的经合组织国家。Jorgenson(1967)根据最优资本积累假设推导出投资行为模型,并提出了资本租赁价格理论,拓展了PIA方法。贺菊煌(1992)根据历年积累额和积累指数,对我国1952~1990年间的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但其“1964~1971年间与1971~1978年间的生产性资本平均增长率相等”的假设过于脱离实际。张军(2002)在此基础上顺延推算,得到1991~1998年的统计结果。Tang(1981)认为,1952年我国农业资本投入为129.9亿元,邹至庄(1993)将中国经济分为五个部门,认为1952年农业资本投入为450亿元,二者的估计结果差距较大。吴方卫(1999)估算我国1980年的农业资本存量为1177亿元,然后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1981~1997年全国农业资本存量值。樊胜根等(2002)将中国划分为七个大区,利用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我国28个省份1978~1995年的农业资本存量进行了估计。郭玉清(2006)运用PIA法估算了农业的资本投入量,徐现祥、舒元(2007)等对分省农业资本投入量进行了尝试性估算。很显然,上述研究都将重点放在资本投入总量的估算上,农业资本投入的估算隐含在其中,鲜有分产业进行的估算,已有的分行业估算也主要集中于工业领域,专门对农业资本投入进行估算的文献较少,估算结果也有显著差异。以农业资本投入估算为基础,进而深入探索农业资本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农业资本投入的估算及区域差异分析

沿用较为成熟的PIA方法,要测算中国的农业资本投入量,有四个关键变量,即基年资本投入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当年投资I的取舍以及折旧额或折旧,我们将分别对其进行讨论并给出测算结果。

(一)数据来源的简要说明

受统计数据的限制,已有估计农业资本投入的文献通常通过采取多个数据来源,或者是转而采取多种变量予以替代。显然,如果测算数据采取多种数据来源,一方面,需要将中国有关投资的数据进行大量细致而繁琐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小心的对待不同的数据来源中每一个统计指标所表示的范围和内容(徐现祥、舒元等,2007);另一方面,由于选取数据来源的渠道过于复杂,将直接降低农业资本投入测算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经过审慎的选择和比较,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2003~2006年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各年。

(二)基年农业资本投入量的确定

在永续盘存的意义下,基期越早,基期资本投入量的估计误差对后续年份的影响越小。为了提供更为合理的农业资本投入测算数据,兼顾省际农业资本投入测算相关数据的可得性,我们最终将基年确定为1978年,并以1978年不变价进行测算。省际农业资本投入测算,首先要确定初始资本投入量。关于测算的典型尝试性探索主要体现在Tang(1981)、Chow(1993)、Chow&L(i2002)、Kui-WaiL(i2003)、张军(2003)、Chow(2006)以及CarstenA.Holz(2006)的研究中。由于研究假设、获取资料途径以及研究经验不同,农业初始资本投入测算存在较大差异。概括起来,对基期农业资本投入的测算主要有四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先测算出全国基期的资本投入量,然后再将测算总量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个产业中去(Chow,1993;宋海岩,2003)。值得指出的是,Chow对农业进行了测算,但如何具体分配到五个部门,文章并没有详细说明。第二种思路是在确定折旧率的基础上,运用基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除以某一个数值(含折旧率)从而确定基期的资本投入。例如,Hall&Jones(1999)运用127个国家的数据估计以1960年为基期的资本投入量时,所采用的公式为:K1960=I1960(/0.06+gI)。其中,K1960表示基期(1960)的资本投入,I1960表示1960年的投资,0.06为折旧率,gI为1960~1970年的投资几何平均增长率。第三种研究思路是将典型城市的资本投入与全国进行类比,比如张军(2003)在上海资本投入占全国资本投入比例、上海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比例和上海GDP占全国GDP的比例相当的假设下,对全国初始资本投入进行测算,遗憾的是对农业资本投入问题没有展开。第四种研究思路是依据私人信息的经验性研究,研究过程更为模糊(贺菊煌,1992;Chow,1993;唐志红,1999;王小鲁、樊纲,2000)。比如,王小鲁等称“根据反复推算将1952年全国资本投入设为16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多是围绕全国或工业资本投入展开,这就为农业资本投入的测算提供了经验借鉴。为了更加清晰的看出各研究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将其归纳为表1。显而易见,上述测算结果间的差异非常大。经过反复比较,考虑对农业投资的分解比较困难,因此,本文采用Young(2002)和张军(2004)的做法,即通过对农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除以10%,作为农业资本投入的初始资本投入,为1047.03亿元。这种测算结果与Chow的测算扣除450亿元的土地资本后基本相似。经过验证,这种设置还是非常合适的。此外,许多学者也已经指出,随着时间序列的延长,基年投入量的测算对后续各年的影响会随着年度的增加而加速衰减。

(三)投资序列的确定

在计算每年的新增资本时,大多数研究者(陈宽,1988;Jefferson,1992、1995、2001;大琢启二郎,2000)采取进行一定扣除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数据(张军,2000),但扣除的理由均不相同。陈宽(1988)等是从总的固定资产中完全扣除职工住房投资,而Jefferson(2001)等则用样本企业的“生产用资本”来替代总的固定资本。大琢启二朗(2000)等在测算中国国有企业的资本时,也完全剔除了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住宅投资这一项。显然,他们都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扣除。典型的研究比如王小鲁等(2000)认为,我国投资中存在相当大的浪费,直接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将导致虚增的结果。他们用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乘以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来计算1980年以前各年的固定资本形成,1980年以后的则直接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固定资产形成数据。Woo(1994)等人对陈宽等的研究结论提出了异议,认为要做剔除,也只能小心翼翼的做部分剔除,而不是完全予以剔除。Woo等人的实证研究结论有力地支持了他们的结论:如果不剔除“非生产性”的劳动与资本投入,TFP增长率的估计值为统计意义上显著的-4%;若剔除了“非生产性”投入,TFP增长率的增长率为-2%,且统计上不显著。另外一些学者(贺菊辉,1992;Chow,1993)则采用积累来表示新增资本,并采用“比例分配法”将总资本投入依次分配到各个部门,从而获得各个部门的资本投入,但比例的获得主要依据经验支持。张军等(2003)在细致比较了“积累额”、“生产性积累额”与“非生产性积累额”的前提下,认为用生产性积累额指标作为当年资本投入的增加比较合适,且可以有效地回避扣除与折旧问题。遗憾的是,1993年是我国统计核算体系发生转变的重要年度,也就是从1993年起,新的统计体系不再公布积累数据,直接导致用生产性积累额取代当年资本投入的做法无法实现。但是,张军等也发现,1993年后生产性积累的增速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保持一致的。因此,众多学者还是沿用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衡量当年投资I的合理指标的做法(徐现祥、舒元等,2007)。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一致性,本文也采用了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衡量当年农业投资的方法。

(四)投资缩减指数的构造

由于在测算过程中,统计资料中的固定资本形成I与折旧D的数据都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名义值,我们需要把它缩减为以基年不变价格核算的实际值,这就要找到全国的价格缩减指数。在以往的研究中,在1993年中国的统计体系还没有改变之前,邹至庄(Chow,1993)利用统计年鉴上公布的积累指数计算出了积累隐含缩减指数,用它来对各期的积累额进行缩减。宋海岩等(2003)在对1978年以前数据的处理中直接借用了邹至庄的积累隐含平减指数,对1978年以后的数据则采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来代替。在对美国生产率的研究中,乔根森(2001)则认为可以用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或批发价格指数来代替它,并认为后者比较合适。Jefferson(1996)则采用建筑安装缩减指数和设备购置缩减指数的加权平均计算出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张军等(2003)认为,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可得的,因此用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代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徐现祥等(2007)建立了缩减指数公式:IPitj=Pitj×IRit/Pit,其中,Pitj表示分地区分产业的GDP缩减指数(1978=1),Pit表示不分产业的GDP缩减指数,Rit为不分产业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缩减指数。对徐采用的这种缩减方法,我们认为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理由是:缩减的目的就是去除价格变动因素对资本投入测算的影响,而各产业资本投入与不分产业的资本投入的价格变动因素和该产业GDP价格变动因素并不成比例。本文认为,对固定资本形成与固定资本折旧的缩减,最好的指数是固定资本缩减指数。这比通过消费品物价指数、资本品物价指数以及生产材料价格指数等缩减净投资要准确可靠得多。通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找到不分产业的固定资本增长指数。指数的衡量是建立在不变价格的基础上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得到实际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同时,我们又可以找到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固定资本总额,那么名义固定资本总额与实际资本总额的比值即为固定资本缩减指数。虽然该缩减指数并非各产业单独计算得到的,但它客观反映了全国资本投入转变为1978年不变价格时需要缩减的价格指数。从数据内涵上分析,它恰恰就是所要得到的固定资本缩减数据,而不是某一个代替数据。从这个角度上讲,利用这个数据进行缩减会更具有说服力。具体做法为:以1978年为基年,其不分产业的固定资本增长设为1,通过统计资料数据整理计算得到其他年份的实际增长指数。基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别乘以各年的增长率即得到实际的固定资本总额,而名义的固定资本总额在统计资料中可以得到。PKi=名义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实际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五)固定资产折旧

综观已有研究文献,对折旧率的测算主要沿着两条思路展开:一是估计或假定一个折旧率,然后对折旧进行折算;二是直接采用净投资指标,从而避免了折旧问题。关于折旧率的测算,王小鲁(2000)在固定资本形成的基础上,确定折旧率为5%;黄勇峰(2002)假设设备的折旧率为17%,建筑业的折旧率为8%;在资本资产的物理折旧程度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的前提假设下,Young(2002)假定各省非农产业的折旧率为6%;许宪春(2002)认为,国家统计局在核算城乡自有房屋折旧时采取的折旧率分别为4%和2%;宋海岩(2003)在官方公布的名义折旧率3.6%的基础上加上经济增长率作为实际折旧率。显而易见,上述折旧率的假定存在不一致,且均是针对非农产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的。关于农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吴方卫(1999)经过测算,得出农业资本的重置率为5.42%。东朝晖(2004)采取的方法是假设部门间折旧率相同,因而部门间折旧额之比等于固定资本投入之比,这样由投入产出表可计算出农业部门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例,且这一比例围绕5.7%上下波动,因而取农业资本所占比例的当前值为0.057。郭玉清(2006)运用永续盘存法(PerpetualInventoryMethod)测算了农业的资本投入,重置率确定为5.42%。另外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直接采用净投资指标,从而避免了折旧问题。Chow(1993)利用“折旧额=GDP-国民收入+补贴-间接税”这一公式对折旧额进行测算。李治国与唐国兴(2003)则直接借用了Chow(1993)所测算的1994年以前的折旧额,1994年后,他们通过将各省的折旧额加总得到全国的折旧额。张军(2003)等采用资本积累衡量当年的投资。

物质平衡中的固定资产积累等同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固定资产形成净额,但自1993年起,中国不再公布积累数据。基于此,现有研究大多都通过经验设定一个折旧率,但依据经验假定的折旧率显然会与实际值存在一定出入。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在按照收入法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时提供了折旧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显然,按照收入法提供的固定资产折旧数据,实现了数据统计口径的统一,也就有效地避免了经验假定的误差。在上述估计的基础上,运用PIA法得到关于全国与省际农业资本投入量的测算结果。为了更加清晰的看出测算结果的实效,图1把测算结果与已有的典型估计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可以更好的看出不同测算口径之间的差异与特征。从图1中容易发现,本文测算结果与徐现祥、王金田、吴方卫等人的测算结果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在1990年以前,采用本文口径的测算与其余测算非常相似,1990年以后,本文的测算结果较其余测算结果偏高,不同测算结果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缩减指数的确定。在确定资本品缩减指数中,由于近年来农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从而使徐现祥(2007)计算的缩减指数相对比较大。本文认为,资本品的价格与产业GDP相比较而言,要有一个滞后期,因此缩减后的结果比较小,故本文的测算要高于徐的测算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农业GDP在价格指数上与固定资本形成的价格指数并不存在对应关系。表2给出了全国三大经济区农业资本投入的测算结果。依据表2提供的测算结果,我们发现,农业资本投入总规模及人均规模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由图2、图3可直观的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农业资本投入总额还是人均农业资本投入额都呈现增长态势。三大区域人均农业资本投入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明显持续增长,在2005年后增长速度加快。东西部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数值几乎完全持平,到90年代中期则比中部地区有了较快提高。西部地区虽然在总额上要高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的人均农业资本投入值要略高,虽然二者的差距不大,基本持平。结合省际农业资本投入的估算结果,东部地区的发达省份如北京、广东都出现了农业资本投入的负增长,而总额仍保持持续增长,说明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较大差异,农业资本投入水平有明显的分化。中部地区无论在数值还是增长速度上都要明显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农业经济塌陷的特征比较突出。随着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有效实施,2005年后中部地区也有了较快增长,和西部地区的差距正逐步缩小。农业资本投入增长趋势与投入力度虽然有区域上的差异,但差距并不显著。从图4可知,东、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波动幅度很大,70年代末三个区域都有大幅度的农业资本投入增长,在整个80年代又大幅回落,考虑到初期资本额绝对值较小,如此波动幅度也很正常;90年代后期有所回升,经过小幅回落,在2002年之后又有了双位数的增长百分比。东部地区在90年代中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到本世纪后,农业资本投入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在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还发生了资本的负增长。在90年代,中部地区农业资本投入环比增长明显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但进入本世纪后,中部地区农业资本投入的发展速度大幅提升,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图5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资本的投入力度趋势基本相同,均具有不稳定性,波动幅度较大,特别是中部地区,其比重总是处于三大地区数值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在90年代中期,西部地区农业资本投入占GDP比重有一个逆势上扬,反映了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后,西部农业资本投入有了很大发展。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农业资本投入受国家政策及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缺乏计划性和长期的规划,持续性、稳定性较弱,农业资本投入没有制度保障。

三、地方农业资本投入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函数设定与变量选择

从理论上说,农业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扩大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生产资料供给,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然而,农业资本投入的区域差异会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提供经验数据的支撑,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兼顾土地面积、劳动投入等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合理影响。模型设定如下:Y=AKaSbLc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序列数据的异方差,通过对模型两边求对数,得到下式:LnrjY=LnA+aLnrjK+bLnrjS+cLnL其中,rjY代表人均农业增长水平,用第一产业增加值除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表示,通过第一产业可比价格指数,已将当年价格表示的各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转化为以1978年为基年的不变价格;rjK代表人均农业资本投入水平,数据来自于本文第二部分估算结果除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rjS代表人均土地面积,用农作物播种面积除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表示,单位为千公顷;L代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投入,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表示。依据研究的可行性,本文将样本区间设定为1978~2007年。

(二)计量方法

面板数据打破了总量研究的同质性,增加了样本数据的个数,克服了时间序列及截面数据各自的局限性,可以对经济现象做更可信客观的分析,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加全面深入。按照一般形式,本文的面板数据模型可表示为:LnrjYit=αi+β1LnrjKit+β2LnrjSit+β3LnLit+εit其中,αit为特定的截面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面板数据模型分为四类,即联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及常数模型。我们采用协方差检验及F检验确定符合本研究的模型形式。面板数据模型里最常见的模型为变截距模型,因为此模型中各截距项的差别包含了各省的个体影响。本文三个地区均采用变截距模型,其中,变截距、变斜率及变系数模型依据对各省的不同影响,又分为随机影响、固定影响与混合影响。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说明了省际之间控制变量的差异,随机效应模型假定各省控制变量差异服从随机分布,固定效应模型假定各省控制变量影响是相同的或者是固定的。混合模型把控制变量影响差异看作是固定的。在确定变截距模型基础上,在Eviws中运用Hausman方法,以检验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东部地区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原假设,所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样本在经过Hausman检验后,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因此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作为本文分析模型。面板数据的处理采用Eviews6.0Beta进行。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单位根检验。在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之前,首先要保证序列的平稳性。由于非平稳经济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会产生虚假回归问题,所以经济变量的平稳性检验非常重要。依据计量经济基本原理,序列的平稳性是指序列的均值与时间变化无关,而且方差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随时间推移发生根本的改变。当序列含有单位根的时候,它就是一个非平稳的序列。如果含有两个变量,两个变量应同阶单整。若是多变量模型,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不得高于任何一个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另外,当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高于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时,必须至少有两个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高于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本文同时采用LLC、ADF及PP三种方法对农业经济增长(lnrjY)、人均农业资本投入(lnrjK)、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lnrjS)、劳动力投入量(lnL)四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发现,农业经济增长、农业资本投入变量有时间趋势,所以这些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时,选用固定效应且具有时间趋势的面板数据模型;农作物播种面积、劳动投入量没有时间趋势,故选用仅有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提供的数值为统计量检验结果,括号内为概率值,概率值<0.01,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农业资本投入、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劳动力投入量经三种方法检验,均显示有单位根,而用同样三种方法对其一阶差分进行检验时,其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同时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这四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同样的检验(见表3),显然,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检验结果也获得了相同的结论。

2.协整检验。由于序列都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所以可以对模型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非平稳经济变量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称为协整关系。计量检验过程中,多数经济变量特别是宏观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但其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的。虽然经济变量会经常偏离均衡,但内置的均衡机制会不断消除偏差,以维持均衡关系。通过对面板数据单位根的检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农业资本投入、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劳动力投入量都表现为一阶单整,因此这些变量存在协整的可能。通过对残差的检验,发现并没有时间趋势,所以为固定效应模型。

从表4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检验统计量说明,这四个变量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本文运用同样的原理与方法对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了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可以看出,计量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序列平稳,同样得到了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表5提供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三大地区的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农业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4548、0.7802和0.3114,表明农业资本投入每增加1%,东中西部地区的GDP分别提高0.4548%、0.7802%及0.3114%。农业资本投入对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大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业资本投入产出弹性比预期的要低,部分可以解释本世纪以来资本投入速度放缓甚至负增长的趋势。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本投入贡献度最低,考虑到东西部地区人均资本规模水平持平,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业资本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调现象,农业资本投入可能存在资源浪费、无效投资、投资主体单一等深层次问题。与其他两个变量相比,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都很高,西部地区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低于其他两个变量,但其绝对值并不低。所以,总体而言,农业资本投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就模型中的其他两个变量而言,劳动力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影响为负,在中部地区尤其严重,表明在中西部地区,随着劳动力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并没能显著的增加对GDP的贡献,反而会出现劳动力的“冗沉”现象,西部地区可能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缓解了该问题。这实际上暗含着中西部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调整,农业生产力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对劳动力的吸纳逐步形成了质的改善和提高,传统农业劳动力的劳作方式已经逐渐被替代,农业技术进步实现了对劳动力的替代,更多的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二三产业之中。相比之下,农业劳动力对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则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农业GDP得以正向提升,农业经济生产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当然,这与西部地区以山地型农作为主的生产方式有密切相关。农作物播种面积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为负,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为正,这一检验结果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验证。总体而言,劳动力投入、农作物播种面积只对西部地区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弹性系数很大。因此,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农业人力资本的投入,严格保护耕地,防止住宅及工业用地对可耕田的侵占,这符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进一步释放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范文6

但与此同时,CPI在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回落的带动下,同比将继续回落,预计将在3%附近,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分项来看,预计CPI食品同比在6.7%附近,环比-0.5%;CPI非食品同比明显下降至1.3%,环比-0.2%,CPI的逐步下行为政策的进一步放松打开了空间。

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回落

最新数据显示,5月汇丰PMI预览值为48.7,比上个月的终值回落0.6个百分点,这也是4月的反弹之后该指数又一次拐头向下。具体来看,产出指数为50.5,为7个月以来最高,但新订单指数呈现萎缩态势,产成品库存也重新呈现扩张迹象。结合当前房地产调控和外需减弱等因素来看,我们认为未来国内经济增长仍将延续减速态势,预计5月份工业增加值继续回落至9.1%。

受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继续下行影响,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0.2%,比1-3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4月当月同比增速为19.2%,比3月回落1.9个百分点。从当月环比增速来看,4月固定资产投资环比为0.77%,比上个月下降了0.38个百分点,显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滑速度正在加快。

预计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下行。4月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18.7%,比1-3月下降4.8个百分点,当月同比增长9.2%,比上个月大幅下降10.4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下降13.4%,比上个月回升0.2个百分点,当月同比增长-12.9%,比上个月小幅回升0.4个百分点,不过仍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随着房地产紧缩政策的持续,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增速将保持低位,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将继续下降。

不过5月基建投资增速增有望提速。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会议要求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而铁道部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去年底,铁道部获得的银行意向授信规模超过2万亿元。这意味着以铁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将逐渐启动。综上,我们认为5月基建投资的加快有助于延缓固定资产投资下滑速度,预计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下滑至20.0%。

图1:汇丰PMI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货币供应量继续小幅下降

4月的M1同比增速大幅回落1.3个百分点至3.1%,由于M1的主要成分是企业活期存款,由此表明企业的经营活力依然较弱,M2的同比增速也较上月小幅回落0.6个百分点至12.8%,主要是由于4月份存款下降了4656亿,而且贷款也下降至6818亿。M1、M2同比增速仍然处于历史较低的水平,货币增速对通胀有抑制作用。

对于M2,一般的估算方法是根据贷款和外汇占款的规模来大概估算M2的增量,预计5月新增贷款7500亿元左右,外汇占款约为1000亿元,对应着5月份M2同比增速约在12.5%左右,较4月份的12.8%继续小幅下降。

实体经济对信贷的需求较弱,企业现金流情况短期内很可能难有明显的好转,根据历史上5月M1的增量测算,5月M1同比增速很可能同比继续下降至2.8%,而且由于经济持续处于弱势运行的状态,预计未来几个月内M1、M2都将处于底部区域徘徊,难有明显的回升。

图2:货币供应量仍在历史低位

消费增速相对平稳

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下滑以及经济环境的恶化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意愿。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速为14.1%,比3月份回落了1.1个百分点。从具体产品来看,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同比增速小幅回落,其中家具类同比回回落2.1个百分点至24.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回落1.8个百分点至24.5%。在零售总额中占比较高的汽车类消费则小幅反弹,从3月的8.1%回升至8.2%,不过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由于各地车展和五一假期的因素,5月上旬汽车零售数据表现不错。但随着五一期间达到热销峰值,随后车市零售便逐步回落。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合会统计,5月初的厂家零售较4月上旬的数据增长15%左右,中旬依旧保持较好的增长,但之后逐步回落。预计5月的乘用车零售与4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基本持平,同比增长大约7%,相应地消费名义增速为13.9%。

5月CPI预计在3%附近

首先,食品价格压力出现了缓解。最新的商务部周数据显示,食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双双回落,食品价格拟合周环比下降0.7%,降幅较前一周继续扩大。而农业部的农产品批发价格也自高位持续回落,截至5月25日,收于197.7.从商务部和农业部的月度拟合环比来看,5月食品价格环比降幅收窄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上中旬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2%,食品价格正在逐渐出现下降。因此,预计5月的食品价格环比涨幅约为-0.5%,低于上月的-0.9%,对应的同比涨幅约为6.7%。

根据最新公布的存栏情况,4月生猪存栏量继续回升,能繁母猪存栏也在高位保持稳定,仔猪和猪肉供给短期内仍然不会出现明显的短缺,猪肉价格的下行趋势有望进一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