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核心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核心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核心理论

财务共享核心理论范文1

企业本质与公司管理

公司不完备契约组合中各个资源要素使用权的转让形成了公司契约组合中的原始契约,而原始契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保本理论,即在各项投入要素增值保值最大化的过程。然而,由于公司初始契约本身存在不可预测性、不完全性等特征,依据阿宏-博尔顿模型,如果无法预期复杂的投资行为而无法明确各权责,那么可以通过适当的调节控制权的配置来达到管理企业的效用最优,即根据企业的不同状况,将公司管控权适当的分配给管理层、投资人,或根据情况制定相机政策。然而,获得了管理公司的权利并不意味着这项权利能够有效落实,这就需要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来予以保障。因此,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能够做到优化配置各个资源要素管理公司的权利,不同本质的企业,其资源要素在公司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本质就是公司管理的逻辑出发点,是探究如何更好地发展企业的理论基石。

企业中的每一个要素所有者都追求着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企业的本质取决于哪种要素所有者占据公司的主导地位,即公司的管理权分配问题。学术界给出的企业演进过程是: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股东权利至上的观念,将公司的主导权变单一集中制为多种资源所有者共享制,即让财力资本所有者证券化、虚拟化。随着发展模式的成熟,一直附属于人力资源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源必将凸显。资本裂变的过程体现出了企业本质的变迁。古典企业的本质表现出股东权利至上原则,其余资本依附于财务资本。传统的公司契约组合体现出财务资本所有权和非财务资本所有权相分割,并形成了独立的资本要素;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经济发展的成熟,财务资本从公司管理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证券化、高虚拟化特点。新的公司经营模式不但让人力资源所有者的功能更凸显,组织资本所有者的作用更显现,社会资源也开始在企业的边际动态中体现出来。

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公司本质的认识也将越加的深入,企业也将以动态的管理模式来治理集团公司,治理动态的发展就是新时期对资本观念的深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作为资本裂变的各项要素的不完备契约组合,利益链当中的相关人更加关注公司的运营状况和收益水平,即确保投入资本在保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获益,这种现象可以用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斯最优理论”来解释(强以华,2006),如图1所示。

把图1中切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曲线0A0B,即由两种资源要素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的轨迹所组成的曲线就叫做交换契约线。在交换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交换处于均衡状态。若沿着契约线进行交换,一方效用的增加以另一方效用减少为代价。若离开契约线进行交换,总效用将减少。在交换上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MRSXY(A)=MRSXY(B)。

企业本质与财务会计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1990)曾经在其学术着作中写过:“财务会计理论的进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蕴含着需要深入讨论的理论问题:财务会计理论与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及财务会计理论的进步与企业发展的逻辑对应关系。应当从企业本质的角度来看待一些问题。

WilliamR.Scott从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的角度将公司描述成由财务资本、人力资源、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源四个不同的资源要素的不完备契约组合。这是对企业本质的宏观性描述。实际上,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将会对应着公司不同的特性,也决定着不同的资源在不完备契约组合中所处在怎样的地位,并借助财务会计的信号理论表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内涵与财务会计有着本不离质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企业本质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进程有着相对应的关系。

从深层剖析,财务会计信息衍生于资产所有权,是资金标价分工和专业化的成果。在资本市场上资源要素拥有者通过权益的形式体现于不完备契约组合中。这种约定通过货币计量方式对公司财务以及资本形成了初始合约。这种不完备原始契约的出现也使社会流动资本转化为固定资产并予以标价,同时也出现了专用性资产。显然,最初的各类资源要素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若仍未落实物质形态或货币标价计量的可借助资本市场的拆分。其资源的拥有者将会变成企业的实际出资者,来拥有公司的实际掌控权。很明显,在这种控制理论下,对资产定价及考评的要求衍生了按照资金、资源拥有者的意愿确定和计量属性传达的财务会计消息.,归属于单方面私有契约属性。企业所有.者的核心目标就是所投入的资本和公司资产在保本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获得收益,与此同时,以企业资产拥有者利益为核心的企业中的会计理论体系,就是财务会计理论传统上的‘‘资本基本主义原则”。

但是,现阶段企业理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人力资源的特征和功能不断地被发掘,找到了创造公司剩余价值产生的动力源泉。当代的公司契约组合中,财力资源已经表现的越来越虚拟化、被动化。而公司发展的前途终究还需依靠于人力资源的推动。因此,不应该把人力资源结合与企业剩余的关系简简单单用“激励”二字来形容。更应该是让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取得公司所有权。

因此,随着对企业本质的深入了解,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司会体现出不一样的政策安排,而机制的核心就是确认哪种要素的所有者在契约组合中占主导地位。从最初的简单的财务资本所有者为主导的公司掌控权集中制度逐步将要素分裂成财务资本、人力资源、组织资本以及社会资源,并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不完备契约组合,单独的核心资本理念在公司中难以分辨,因为不同要素的所有者在企业中逐步建立了所有权共享机制。然而,精确确认与计量企业剩余以及在各个资源所有者配置之间需要一个计量方式或者量化部门,这无疑就应该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专长。

公司管理与财务会计理论

公司管理与财务会计理论密切相关,因为自愿性披露体现出不同资源所有者相互制约的财务会计职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模型理论的实现程度,简而言之,企业持久性经营的良性发展依赖于财务会计的披露。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管理可以被看作是为了公司持久性经营而贯彻信息披露的一种政策性安排。合格的财务披露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公司管理的目标,换而言之,企业财务披露是管理公司的一个重要的项目。财务会计披露的优劣影响着公司的运营。同时,公司治理的好坏也影响着企业财务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优化、相互推动。许多实证性分析都予以了证明。

从实证性研究的角度而言,许多国外学者以外国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审计委员会和企业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发现合格的企业财务报告大多是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经常沟通交流、监督评价的结果。并通过研究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公司财务报告的关系,发现越是处于困境的企业,其非独立性的董事成员就越多。这两个研究都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有利于公司财务报表质量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群教授等(2009)以亚洲1000家企业为单位研究了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与企业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发现了集中的所有权形式和金字塔模型的交叉控股结构导致了控股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破坏了财务报表的高质量性,使得企业财务会计披露的信息量降低,这无疑损害了外界投资者的利益。由此来看,公司管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更加依赖于财务会计理论。因为公司的持续经营依赖于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相互制衡,而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恰恰能体现出这一点。换而言之,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是管理公司过程中的一项制度安排。

企业本质、公司管理及财务会计的逻辑契合点:资本保全理念

笔者已用实证性研究分析了企业本质与公司管理、企业本质与财务会计以及公司管理与财务会计间的逻辑契合点,那么,企业本质、公司管理和财务会计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又如何呢?着名经济学家WilliamR.Scott先生的资本保全观念将这三大板块融为一体,并归纳为以下三点:

资本的价值要借助企业这种不完备契约组合才能实现增值保值。对于当代企业本质的了解也从过去传统的资本观念向现代的观念演进,简单的财务、人力资源二分法在逻辑上有着明显的缺陷,然而财务资本、人力资源、组织资本、社会资源的分权掌控企业的理念则是解决企业现有问题不足的方针。资本演进从过去到现在巳经演变成为现如今的财务资本、人力资源、组织资本、社会资源。它们虽然有各自的内涵和范畴,然而对于不同治理理念的企业来说,它们四者在企业表现的地位也不同,并且相互间存在着依存关系。具体表现在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源权重的优化配置问题,以及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本、社会资源的内联性,即人力资源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基础,而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创造条件的前提是人力资源发展具有成熟性。

公司运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令各要素所有者在保值的基础上增值。因此,现代许多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自己在保本的基础上利益最大化,而这其中必定存在着不同资源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博弈现象。而博弈的最终结果表现为企业管理制度安排和落实。换而言之,公司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企业本质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寻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公司管理的核心目标。基于不同的公司对资源概念看法上的差异性而导致了两种公司管理模式的发生,即“股东至上”理念与“管理掌控共享化”的理念,WilliamR.Scott先生的资本保全理念也恰恰衍生于传统保全思想和现代保全思想之间,而传统保全思想和现代保全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平衡发展的,这也是企业掌控权分享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资源为核心的企业必然有着与之对应的资本保全理念。

财务共享核心理论范文2

价值的财务管理本质上是对传统企业管理理论、财务理论、会计理论的整合和升华,而真正将这一整套理论体系应用于企业实践的企业并不多,真正有效运用的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随着经济增加值(EVA)理论的广泛推广并有效应用于实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价值管理,VBM理论也逐步受到许多跨国企业的重视。微软、可口可乐、西门子、杜邦公司都是价值管理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据美国斯图斯特咨询公司(Stern/Steward)的一项研究表明,实施价值管理的公司与未实施价值管理的公司相比,年收益率平均高出8.25%。

二、VBM下注重交易成本考量

VBM中重要的考量之一就是交易成本考量,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2]。交易成本理论合理解释了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当企业某类业务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平均成本时,就应该设法降低交易成本或通过放弃该项业务,重点发展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主要业务。曾几何时,中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较重,企业浴室、理发店、百货商店等后勤服务类行业普遍存在,而随着历史的自然演变,这些业务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均已不复存在,正是因为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这些业务的市场平均成本远低于企业的交易成本。

三、基于VBM的几点企业业务建议

1.明确主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优势是企业的核心优势,也是企业的主业。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强研发力度和技改力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交易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和源源不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2.果断放弃社会平均成本相对较低的业务

按照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应该将管理重心和资源配置重点放在交易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业务上,不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张,果断放弃社会化程度高,社会平均成本相对较低的业务,强化公司主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分流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业务

可以考虑对现有业务中类似于产品包装和原料接卸等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业务进行分流或采取业务外包,提高公司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关闭遍布各地的销售公司、合资及合营的餐饮、贸易、证券、度假等投资项目。对辅业相关运输、检维修、设计、信息等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进行了改制分流。为进一步优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必要对部分辅助生产装置的劳动密集型业务试行业务外包。

四、基于VBM的几点财务管理建议

1.推行一级财务核算

单纯以考核利润为目标的不合理考核机制造成的弊端,往往导致各二级单位为了员工绩效、团体业绩而粉饰指标,最终酿成公司整体业务不实,股东价值虚增或虚减,造成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而且,二级核算体系下,公司总部也难以较好地协调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客户,供应商、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推行一级核算则有利于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保证公司整体利益和价值的真实可靠。某大型石化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经过了创业和集体化的管理阶段,正走在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上,但是,官僚作风危机已经初步显现,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改企业率先在财务领域实施扁平化,推行一级财务核算,所有财务人员集中到公司财务部,实现团队化理财。从实际效果看,改公司财务人员从2007年的150多人压缩到了80多人,但是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的渗透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越发增强。

2.对财务部门内部进行深度设计

尽管实现一级核算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有利于价值管理措施的落实,但是,在财务部门内部仍有急待改进的地方。譬如说一些财务人员长期适应了科层制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团队合力欠缺。建议在财务部门内部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减少因业务的重叠导致实际管理效率的下降,按照业务性质组建不同的业务团队,如核算和报表团队、税务管理团队、成本管理与控制团队、资产管理与项目控制团队、资金管理团队。同时,强化团队的建设,完善团队考核与奖惩制度。其意义在于整体科层制局面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局部发挥团队型组织优势。

3.设置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

理想的标准成本往往是最佳工作状态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他排除了一切失误和浪费。正常标准成本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应该达到的水平,它一般根据正常的消耗水平、正常价格和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的利用程度而制定。标准成本的制定按照正常标准成本进行设置,避免指标遥不可及而打消员工积极性,或者可由下式进行设置:A=A’+a(B-B’)(其中:A’为理想标准成本,a>0,B为上年实际成本、B’为正常标准成本)。由于标准成本和预算常用于控制和业绩评价,在制定标准成本和编制预算过程中,下级单位往往会“留一手”,提供相对保守的指标,上级单位也知道这一情况,通常是简单地“砍上一刀”。这往往会出现“预算宽余”和“业绩宽余”,最终导致控制与考核功能被认为破坏,信息失真,企业整体价值低估。应逐步减少预算得出的绝对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应用,增加一些相对指标的运用,如EVA,资本收益增长率等。

五、结束语

财务共享核心理论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教育;课程群

以集群理念为指导,基于“互联网+会计教育”的指导思想,综合利用校内外、国内外的优质资源,构建会计核心课程群信息平台,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服务区域性人才培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凸显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品牌特色,提升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以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为研究对象,为适应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以互联网思维为理念,以国际化和多元化会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互联网+教育”为发展路径,以互联网“教”、“学”互动为手段,打造“互联网+会计教育”的核心课程信息资源平台,并通过互联网信息化评价体系为保障,来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开放协同机制,不断提升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优化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会计人才不再限于对会计信息的核算,更应具备经济、管理、儒商文化等基本素质、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分析能力,应成为满足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企业战略管理与发展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人才。竞争与机遇并存的社会也为人才的个性培养激发了内在动因,提供了外在展示平台。由此,现代会计人才的培养应顺应时代的变更,瞻前谋划,打造人才的多元化管理能力和协作精神。顺应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我们要以能力培养为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改革完善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夯实“六大基础”(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法律、知识获取)、凸显“核心”(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投资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坚持“两主两辅”(以会计、财务为主,以管理、金融为辅),开设“十大系列”课程(除两主两辅外,还包括外语系列、数学系列、计算机系列、法律系列、经济系列、互联网系列),以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二、构建会计学课程群平台

1.明确会计核心课程为主体的理论课程群。以现有的精品课程、微课、MOOC等为基础,构建会计核心理论课程群信息平台网络,并根据会计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建立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群,如注册会计师方向、理财师方向等。以课程集群的方式建设互联网课程中心,既可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又可强化课程体系的严谨性,让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好地理会各门课程的地位和核心内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将发生巨大变化,这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建立会计实践教学课程群。在实践教学层次上体现由基础实验到综合实验、由基本技能培训到互联网情形下的在线综合财务处理能力的培养,形成由基础会计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高级财务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学实验、财务分析实验、企业管理与投资决策实操、审计学实训、内部风险控制实验、云会计数据处理等完整系列的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互联网资源平台,利用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搭建互联网实践教学信息与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和网络专业的实习机会。该课程群平台从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从课程模拟实训到专业模拟实训、从课内模拟实训到课外素质拓展,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改革,这不仅服务于校内师生,也可达到服务社会、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完善会计核心课程群资源体系

1.从课程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资源建设。从会计核心课程群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教学内容,分层确定基本知识、拓展知识与能力提升相应的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资源。根据“两主两辅”(以会计、财务为主,以管理、金融为辅),“十大系列”课程(除两主两辅外,还包括外语系列、数学系列、计算机系列、法律系列、经济系列、互联网系列),设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群,其中以会计、财务为主的核心课程群是建设重点。课程群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要体现知识的逻辑性和延伸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课程群网络平台建设为中心,还可带动课程教材、教学软件的建设,在内容、体系、结构等方面均突出地方高校的应用型特色,充分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教学思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课程信息平台建设问题的研究不仅局限于本校网络资源,而是通过对会计学人才专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对现有的课程内涵进行分析,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在现有的课程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构建核心课程群的信息链接网,从整体的规划角度来完善课程信息台的建设工作。

2.从课程教学的实施角度进行资源建设。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网络教学手段相结合,根据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设计方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资源。此外,还可借助搭建的大数据信息平台,精确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规划其未来的发展定位,依托“互联网+会计教育”核心课程平台,广集资源,在满足学生共性发展需求的同时,根据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定位,实行分类、分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普通会计专业班教学之外,开设“实践教学班”、“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等特色班,有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分层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培养对象的需求,这有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贯彻与落实,实现会计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另外,还要不断完善网络教育课程内容,打破原有局限于传统面授形式下开设的课程,实现会计学专业课的开放扩展。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不仅局限于课堂内的资源,还需建设课堂外以便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结合现场教学、网络教学、校外实践等多种互联网情境下的综合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最优的教学理念、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最丰富的学习内容,以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3.从师资角度进行资源建设。由于互联网“跨越时空”的优越性,可通过开放式教学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各类优质的教学资源,不仅是本校师资,还可利用其他高校和校外社会单位和团体的师资,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相结合,让师生享受到其他优质师资的教学效益。可聘请校外名师和企事业单位专家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教学,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共享的集群式教学,由校内外师资根据各自的学术特长和岗位优势,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并在教学中融合理论研究与实验实践、方法学习与问题讨论,充分实现教师教学、督学、导学、引学相结合,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要建立每一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制度,以课程负责人为主体搭建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课程集群建设的规模和效益。通过以课程群组为单位的团队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创新会计学专业课程集群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现团队教学、教研及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开拓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会计核心课程群信息平台的建设,利用校园网教学资源信息平台和第二课堂,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及学科竞赛等项目相结合,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相结合,实现由点带面的指导效应,开拓创新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为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对资源的更广泛需求,基于“互联网+会计教育”理念搭建的校内外资源共享平台,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课程平台、师资队伍和评价机制,而是以“互联网+会计教育”下的以“互联网+会计课程”、“互联网+会计教学”、“互联网+会计学习”等基本要素为建设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资源为支撑、以服务为导向,集成网络教学、师生交流互动、答疑和管理等功能,高度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展作业、考试、答疑、讨论、评价等互动教学活动。实现“互联网+教育”会计人才的“量身定制”,打造“互联网+教育”会计人才的终身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1-44.

财务共享核心理论范文4

一、传统教学理念分析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同时以一定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处理,即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知识的加工与处理。由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只关注知识的处理,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又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结果是,学生自我探索,无法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知识传授。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存在明显缺陷,两者都过分强调教与学的某个方面,而将教与学割裂开来。

二、行为理论的教学体系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以行为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理论属于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最早被前苏联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Nard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类行为的产生来自于主观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之中。行为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与知识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双向交互,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行为理论通过构造行为系统来实现,行为系统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和三个环境元素,三个核心元素是主体、团体和客体,三个环境元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环境元素为核心元素提供其赖以存在的环境,构成核心元素之间的联系。在核心元素中,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客体是主体加工处理的对象。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包括现实工具和抽象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工具可以是语言、教材、媒体或互联网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规则是客体需要依赖和遵循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是主体与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劳动分工是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通过劳动分工将单个主体、团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核心元素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核心元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团体三个部分。其中,主体是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客体是教学案例,团体是主体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

(一)主体的设计学生是行为系统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由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一,与其他课程相比,财务管理课程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现实存在显著差异。如筹资理论认为,股权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最高,但在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公司会首选股权筹资。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有密切关系。仅仅依靠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和案例,学生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理解这种差异。

其二,很多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没有唯一的答案,站在不同利益人的角度,会作出不同的财务管理决策。如对于公司利润分配,站在股东的角度,当公司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股东希望尽量不分配现金股利;当股东自身有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希望尽早收回投资降低风险时,会要求公司尽可能多地分配现金股利。站在债权人的角度,则不希望公司分配现金股利,因为公司现金流出会降低债务的保障倍数。对于此类问题的学习,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问题的本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扮演不同利益人,使学生像相关决策者一样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客体的设计对案例教学来说,案例设计要遵循时效性、广泛性、亲和性原则。时效性强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信息媒体掌握当前的热点经济问题和经济事件,用最新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同时,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过于陈旧的案例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广泛性强调案例来源要广泛,包括来源范围广泛和来源途径广泛。来源范围广泛,指从古、今、中、外全部空间和时间范围寻找教学案例;来源途径广泛,指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专业期刊和一般杂志寻找教学案例,还可以将学生经历的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如对MBA学生所在单位发生的经济事件进行适当修改,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从长远来看,学校可以考虑建立校内共享的财务管理案例库,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案例,学校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亲和性指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要尽量来自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对案例有亲切感,认为案例有实际意义,从而有兴趣了解和分析它。如在进行资金时间价值教学时,可以用购房者按揭贷款作为案例,让学生运用复利和年金知识计算购房者在全部还款期内实际还款额的现值,与直接用现金购房方案相比较,对两种购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三)团体的设计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团体,也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作为学习团体。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学习团体会更有效率。因为小组讨论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既有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督促和带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各小组内部初步讨论后,要求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并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于小组人数,可根据课时多少、案例大小、具体分工来确定。既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搭配,或者按照住宿相近、方便学习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各小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不能过大,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人员的安排要有利于对案例的学习和讨论。

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环境元素设计

环境元素包括规则、工具和分工。环境元素的任务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提供主体搜集和加工客体的工具,对团体进行恰当的分工,并为整个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提供规则支持。

(一)工具的设计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根据对学习者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工具可以分为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效能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如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搜索引擎、教学多媒体等。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思维能力,如语义网络工具、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基于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工具等。财务管理课程与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变化、与微观企业的行为关系甚为密切。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新事物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国内、国际全面有效地发掘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工的设计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和发言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容易滋生某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制定相应检查和处罚规则等监督和约束措施。如检查小组每个成员的笔记,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对课下讨论要求有记录,对偷懒行为给予惩处等。这样,通过小组间的合理安排、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以及有效的规则来消除学生“搭便车”行为。

(三)规则的设计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制定一定的规则,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这种规则既包括针对个人或者团体的行为规范,也包括案例教学的激励考核制度。教师可以将学生成绩与其所在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挂钩,分别赋予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一定的权重,计算学生成绩。增加小组成绩的权重,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增加个人表现的权重,有利于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规则,引导学生行为。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且可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小组学习的参与者。同时,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帮助小组实现内部分工,为案例教学提供规则,并向学生传授使用工具的方法。这样,教师就完全融入到案例教学的行为理论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梁国萍、黄亿虹、曹筱春:《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期。

[2]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3]田祥宇:《论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财务共享核心理论范文5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

2007年9月起,随着福建和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既能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专门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通过对泉州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掌握各用人单位对会审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的要求,以社会需求导向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依据2014年福建省和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泉州市2013年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财会类职业在服务类岗位群中的需求大于求职缺口,在最大的10个地方产业职业群中排名第8,求人倍率为1.04,说明财会专业人才在泉州缺口仍然较大;另一方面,2012年通过针对会审专业的人才需求调查,福建和泉州的行业企业对出纳、收银,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内部审计、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等会计岗位群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会审专业以职业岗位群为抓手,适应行业企业对会计、税收、内审专门人才就业的需要,为此,本专业立足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立足大泉州,面向福建省,定位培养兼具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3项“核心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纳税筹划能力等3项“发展能力”。适应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计岗位群(中小企业主办会计岗位、报税员岗位、内部审计助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理财岗位等)的生产类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贴近行业企业发展对会计人员培养的要求,面向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计岗位群,将主办会计、中小企业出纳、报税员、仓储管理、内审员、助理财务分析师岗位等作为会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群,使之培养的专业群岗位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专业岗位群进一步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产业联系更加紧密[3],以充分发挥会审专业在福建省的优势品牌和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基于此,会审专业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化拓展,构建“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中体现一条主线、二个驱动、三个能力、四个突出。一条主线,即以会计岗位群(核心岗位群和相关辐射岗位群)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二个驱动,即技能竞赛驱动和校企共育驱动;三个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核查能力;四个突出,即突出就业质量、突出企业地位、突出成长培养、突出社会服务。会审专业以会计岗位群为主导,培养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业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在岗位主导中培养中小企业主办会计岗位、报税员岗位、内部审计助理岗位等“三大”会计核心岗位,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财务管理岗位、理财岗位、税收筹划助理岗位等相关会计辐射岗位群的人才培养,重点强化专业三个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核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开展各类会计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同时实施专业建设与地方服务产业融合,与泉州宏兴记账公司长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产学研方案等教学内容的制定、优化和完善,强化共办、共管、共育、共享的“四共”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在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下,突出专业高分录取率、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四高”特点,以就业质量评价为主体的专业品牌美誉度;在校企合作中突出行业企业在“四共”专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就业、学生成长、学生创业与实践技能提升;突出专业在“校企”和“政校企”社会服务中的智力支持与保障作用。校企共育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对接、产学对接,双方合作共同培养服务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面临的会计、纳税现实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大”专业核心能力。

三、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会审专业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核心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课程教学过程与社会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三对接”[4],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课程改革的“三融入”,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在核心课程讲授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敬业、拼搏、诚信等)。同时,积极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建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富有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优质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现核心课程“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1.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733”阶梯式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本专业以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733”阶梯式能力递进会计课程体系,即构建会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发展能力”的阶梯式课程教学体系。即凭证编制与审核凭证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财务信息分析涉税申报审计核查等7个会计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素质能力;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3个专业核心能力;财务管理、理财、纳税筹划等3个专业发展能力。通过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专业技能耦合的课程体系,进而强化会审专业核心能力、发展能力和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会审专业根据地方服务产业和中小企业对会计工作职业岗位群能力的技能需求来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所需支撑的课程体系内容。一方面以“工作过程或工作流程”构建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个专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课程教学体系。支撑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涵盖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填制、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技能实训、财务信息分析、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实训、审计工作规程、审计程序实训、财务分析处理、会计电算化实训、小企业会计技能实训、大中型会计综合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以会计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提升财务管理、理财、纳税筹划三个发展能力,支撑三个发展能力的课程包含会计基础工作认知、会计报表编制、企业财务信息分析、会计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纳税筹划、税务申报、公司理财、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分析实训、税务流程实训、成本核算实训等职业技术课程。上述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有力支撑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所必需的课程体系,并将其专业职业素养融入会计工作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解决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和开拓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未来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必需的人才培养操作技能。二是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总学时占52.58%以上。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已建有“一中心、二实训”的校内实训格局。即会审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ERP软件模拟实训室等2个专业实训室。能够较好地满足各专业课程的实训需要。因而在专业实践教学中,采取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与校外职业环境实训结合、专题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来指导职业岗位群实践操作。实训课程与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有机对接,较好地训练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大”专业核心技能,这些实践教学内容体现在每学年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中,一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其总学时的40%~50%,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超过50%。三是优化“双证书”教学制度。根据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实施“双证书”教学制度,即学历文凭(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之中,为此,选用财政部门编写的职业考证教材作为会审专业的专业核心或选修课程,目前会审专业的双证毕业率高达97%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在教学中实施“教-学-练-讲”四位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

会审专业核心课程采取集中式“做中学”的“教-学-练-讲”四位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根据对会计一般职业岗位群(会计核算岗位、报税员会计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理财岗位等)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以典型应用案例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场地安排在会计综合实训室、纳税申报大厅的现场,学生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老师再边讲解、边演示,实现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学生在“教、学、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理解并掌握会计操作技能等基础知识,因而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技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既保持“做中学”,通过实践项目的系统设计与实施掌握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贯彻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采用会计仿真情景,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一方面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实现教学课件、讲义、教案、案例、习题与企业纳税申报实训软件上网。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和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整合网上教学资源,且学校提供充足的机房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设备要求,以方便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校内按照真实的会计工作仿真环境布置和配备,模拟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现场、会计项目等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下学习和训练。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掌握专业技能,还有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能够迅速适应环境。2011年至今,本专业开展国家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财经在线》建设1项并通过教育部验收。《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ERP应用与实训》和《财务会计报告分析》3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课程,便于教学资源共享。

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财务共享核心理论范文6

一、WTO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

近二十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企业在21世纪初面临的最重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就是我国正式加入了WTO,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断创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下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入世对企业财务管理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金融市场变化对财务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加入WTO后,我国将逐步放松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范围和区域限制,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必将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企业的筹资和投资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一,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资金供给的增加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我国企业筹资、投资和规避风险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

第二,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工具品种,拓展了金融服务范围,同时也派生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表外风险等新的风险,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如何规避风险,将成为入世后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第三,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促使我国金融机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将进一步规范,这必将使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经济结构变化对财务的影响

入世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加入WTO后,我国的产品可以在WTO的成员国(或地区)中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这无疑将使我国企业增加跨国经营活动,从而对企业跨国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入世将对我国原有的一些受保护的部门及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产生较大冲击,而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已形成规模经济且技术成熟的部门则将从中受益,这必将影响到我国企业资金运动的方向及规模。企业内部重构时的资产剥离、并购时的资本运作、破产时的权益清算等,都将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法规财税环境变化对财务的影响

WTO有一套各成员必须恪守的涉及贸易、结算、财务等诸多方面的规则,要求我国的企业也必须遵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否则就可能导致财务决策失误,或招致不必要的诉讼及处罚,更有甚者,可能将企业推入破产或被恶意并购的深渊。加入WTO后,关税也将大幅度削减,非关税壁垒将逐步消除,其他主要税种的收入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将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的税收筹划。另外,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支出将逐步削减,企业的筹资任务将更加艰巨,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人才环境变化对财务的影响

加入WTO后,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如何留住优秀人才,甚至吸引国外管理人才流入,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在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进程中,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和组织协调能力,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人员还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提高人员素质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知识经济是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使传统以物质形式的资本为主要内容的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配置结构。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财务管理理论必将拓展出全新的领域,表现出与传统财务管理完全不同的新特征。

(一)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

知识经济使技术成为企业生产要素的核心,专有技术、专利权、商标、商誉和信息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据统计,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无形资产管理必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将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

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信息、知识、技术以及接受、利用、加工、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的员工在整个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知识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日益提高,必然要求确立知识资本的地位,使知识及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重要的分配依据。这样,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与此相适应,企业传统的收益分配格局将被打破,企业员工的工资及其他形式的报酬将会提高,资本所有者的报酬将相对减少。

(三)财务管理方法日趋网络化、虚拟化

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使之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虚拟化特征。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企业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网络上。另外,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网络化的加强以及新的媒体空间的开辟,信息处理将更多地在媒体空间上虚拟实现,这必然要求财务管理更加适应经济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

(四)风险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新的世纪里,由于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媒体空间扩大、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以及无形资产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必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日趋上升,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使企业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加,这些都使风险管理在财务理论研究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三、财务管理理论必将全面创新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从理财观念、理财目标、理财内容上进行更新、调整与拓展。

(一)建立企业财务理念体系

企业财务理念,即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是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完善的企业财务理念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企业财务的核心理念、基础理念和业务理念。核心理念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

务理念,具有导向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基础理念是指财务管理中一些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特点的理念,如理念、资金时间价值理念、风险理念、税务规划理念、资本运营理念、财务专门化理念、资本保全理念等。业务理念是指在处理各类具体财务管理业务时应树立的一些观念,这些理念是针对某类财务管理工作而发挥作用的,它们分别体现在企业筹资、投资、资本运营、收益分配、特殊财务问题处理等业务工作中,如资本结构理念、财务杠杆理念、资产组合理念、分配政策理念、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理念等。上述三个层次的财务理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国企业的财务理念变革面临着双重压力,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财务理念,还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行财务理念的创新。也就是说,企业还必须树立全球化理念、网络财务理念、知识资本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等新的观念,从而逐步形成与完善新时代的企业财务理念体系。

(二)确立新的财务管理目标

经济环境不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也不同。传统的观点有两种,即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结果使企业或者得到超额利润,或者得到平均利润,或者无法得到利润而出现亏损。得不到平均利润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获取利润的多少,表明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由,利润最大化被认为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但是,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来看,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从而出现资源掠夺式经营、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二战以后,以英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企业只有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公司目标,股票的价格才能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又被认定为企业理财的新目标,但是,由于股票的分散和信息的不对称,经理人员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可能以损失股东的利益为代价作出逆向选择。另外,股票价格除了受财务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并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也受到了理论界的质疑。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投资理念在发生变化,投资者注重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即企业的成长性,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在未来时间内带来多少现金流量增量将成为衡量企业成长性的主要标准。财务资源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实物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拥有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而这一核心技术就是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同时,企业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企业对自然的贡献大,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企业如果因排放废气、废水等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害,它就要付出代价。所以,环境资源也是关系企业成长的因素之一。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拥有了信息就拥有了市场,企业就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所以,信息资源也是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财务资源。由此看来,企业价值最大化将是财务管理目标发展的新方向。

(三)拓展财务理论研究内容

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内容,取决于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在新的世纪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应将其视野拓展到新的领域。

1.重视置于金融环境之中的财务理论研究。

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财务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必将不断成熟与完善。因此,应将财务理论置于金融环境之中来进行研究。

2.重视对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财务理论研究。

目前,在对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财务管理问题,如资本结构优化,多元投资组合的确定,利润分配政策的制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企业价值的评估,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信息披露的规范化等。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重视配套改革中的财务理论研究。

为了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必须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如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在这些配套改革中,必将出现许多新的财务管理问题,比如,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应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应如何对国企财务进行管理和监督?如何对退休基金、住房基金等有关基金进行管理和投资?只有重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推进国企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