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中心基本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中心基本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中心基本模式

财务共享中心基本模式范文1

【关键词】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企业集团; 成本投入; 核心业务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5-0021-03

一、引言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把一个企业集团内部共用的财务职能集中起来,向各个业务单元及部门提供标准化的财务服务。理论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业务流程,聚焦核心业务,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事实上,由美国福特公司第一个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加入这一行列,根据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调查,迄今为止已有超过80%的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安永华明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中,五年前建立的占调查企业的22%,而近五年内成立的服务中心则高达调查企业数量的78%。

有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现状分析或运营模式的探索性的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或规范研究方法,而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应用效果的研究较少。本文收集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目录,并选取未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为配对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方法从成本、核心业务发展的角度验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对企业集团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显著地降低企业集团的成本,促进核心业务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未来发展趋势,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多数企业并未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或大部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仍处于日常重复性业务的整合集中为主的基本模式阶段,有必要继续探索或发展适合企业集团发展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此来提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效率。

二、相关理论与文献

共享服务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最初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的强生公司、数字设备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大型企业提出,在这种新型管理理念下,公司将原本分散于企业里重复的、日常的活动进行重新整合或者合并,最终取得竞争优势,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财务共享、人力资源共享、IT共享,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企业整体创造更高的价值。Robert et al.(1993)、Moller(1997)、Schulman et al.(1999)的研究曾定义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国际财务共享服务管理协会(IFFS)也针对财务共享服务作出权威性的定义:财务共享服务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流程化来处理财务业务,其目的是优化组织内部结构、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规范财务业务流程、提升流程效率,并从市场的内部和外部等不同角度给客户提供专业的生产服务的管理模式。

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产生以来,不断发展,主要演变出四种模式:基本模式、市场模式、高级市场模式以及独立经营模式(图1)。最初,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只是进行基本财务事务的处理,慢慢发展成一个运作与控制分离的职能部门,最后发展为独立经营模式,一个独立的盈利组织。从只为内部客户服务,到同时向外部客户出售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从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到为企业创造利润,随着共享服务组织不断发展进步,逐渐走向成熟,他们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丰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以便内外部客户选择。

此后,Den-burgh(2000)、Bryan(2002)、Cedric et al.(2003)、Fahy(1999)等研究指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提升企业价值。Lusk(1999)、Derven(2011)等研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关键因素,战略规划、信息系统、业务流程规划、组织结构设计等是影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实施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李辉(2008)、周春梅(2012)、张娜(2012)分别以山东网通、云南盐化、中国电信为例,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背景、意义、方案。吴其霆(2009)主要分析了中国移动公司的省级财务管理模式,明确了财务部门面临转型的需要,中国移动通过一体化管理,依托网络服务平台,应对战略转型,详述了其从财务集中管理向财务共享转变的过程。段培阳(2009)总结归纳了成功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并对他们进行了分析,力求为我国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寻找最佳的方案。李耀峰(2012)研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本土化,通过对国内外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的现状分析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建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总结在本土化过程中如何进行模式选择。陈虎和李颖(2011)在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关键因素包括流程管理、人员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等。赵晓玲和丘云琳(2014)以中兴通讯为例,研究并得出财务共享中心给企业集团带来效益的结论。

综上,国内外学者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定义、特点、关键要素、设计思路、运营模式、优劣势分析等角度进行较多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和案例借鉴,但是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效果的研究较少,有必要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理论并推动理论的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为了检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效果,首先收集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目录。本文通过向企业发送邮件和电话咨询,搜索公司主页、网络等途径,收集2005年至2012年间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能够获取相关具体数据的上市企业共28家,由于金融企业的财务指标明显区别于非金融机构,剔除5家金融企业,最终选取23家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根据这23家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按照同行业同规模的标准选取23家未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为配对样本。本文的总样本为46家企业,368个企业年(Firm Year)。另外,本研究所需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的CSMAR数据库,由于本文研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于企业集团的影响,因此所需的财务数据均采集合并报表数据。

为了研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于企业成本和核心业务发展的的影响,分别设置以下回归模型:

COSTi,t=α+β1FSSCi,t+β2SIZEi,t

+β3GROWTHi,t+ε

MOPi,t=α+β1FSSCi,t+β2SIZEi,t+ε

其中,

COSTi,t:i企业t年的成本投入,通过运营成本(管理费用加销售费用)除以营业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除以主营业务收入两种计算方式计量,分别用COST1和COST2表示;

MOPi,t:i企业t年的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

FSSCi,t:i企业t年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取值1,否则,取值0;

SIZEi,t:i企业t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GROWTHi,t:i企业t年的资产增长率。

利用以上回归模型,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1)通过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未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即整体样本,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与否对企业集团成本的投入和核心业务利润的影响;(2)针对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分析财务共享服务建立前后对于企业集团成本的投入和核心业务利润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结果

表1列示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于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和未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企业按1:1比例提取,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在建立前期取值0,FSSC的中位数为0,平均值为0.500。样本公司的营运成本(COST1)和主营业务成本(COST2)平均值为0.336和0.725。核心业务比重(MOP)的平均值为6.684,大于其中位数1.613,分布正倾斜,反映部分企业核心业务比重大,推高整体平均值。

表2表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对于企业集团成本投入的影响。其中,Penal A是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与否为标准,解释变量FSSC取值1和0,进行横向分析,检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集团的成本投入是否低于未建立的企业集团。统计分析结果表示,当营运成本投入(COST1)为因变量时FSSC的回归系数为-0.037,在5%的水平上显著;当主营业务成本投入(COST2)为因变量时FSSC的回归系数反映为-1.233,在1%水平上显著,反映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集团的成本投入显著低于未建立的企业集团。Penal B是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为样本,纵向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前后的成本投入的变化,因此,解释变量FSSC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后取值1,建立前取值0。统计分析结果反映,不管是以COST1为因变量还是以COST2为因变量,FSSC的回归系数均为显著的负数,反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带来企业集团成本投入的减少。

表3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于企业核心业务发展的影响的检验结果,其中,第一列表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企业与未建立企业的横向分析结果,第二列为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为样本,纵向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后企业核心业务利润比重的变化。根据统计结果,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时,FSSC为回归系数分别为3.553和3.136,并且1%水平上显著,反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显著提高核心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检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节省企业集团的成本投入,提高核心业务利润比重。本文的研究结论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目的和理念相一致,给企业集团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过程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目前多数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处于费用管理、应收应付款流程整合阶段或仅充当成本中心角色,属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基本模式。为了提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效率,为企业集团发展提供更高效的服务,需要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与企业管理诸多领域相融合,构建更科学更适用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GUNN R W,et al. Shared Services:Major Companies Are Reengineering Their Accounting Functions[J].Management Accounting,1993,75(2):22-28.

[2] MOLLER P.Implementing shared services in Europe [J].Treasur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1997,6(7):121-123.

[3] SCHULMAN D S,et al. Shared Services―Adding Value to the Business Units [M].New York:Wiley,1999.

[4] ELIZABETH V D, DENIS C.Doing More with Less[J].Electric Perspectives,2000,25(1):44-50.

[5] 布赖恩・伯杰伦.共享服务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MARTIN J F, MARK D.Shared Service Centers the Irish Experience[J].Accountancy Ireland,1999,31(4):7-9.

[7] BRYAN B.Harmer.Essentials of Shared Services[M].New York:Wiley,1999:61-76.

[8] DERVEN.Advancing the Shared Services Journey Through Training[J].Strategic Finance,2011,4(9):58-64.

[9] 李辉.山东网通财务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 周春梅.云南盐化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 张娜.浅淡中国电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践[J].运营与应用,2012(6):30-32.

[12] 吴其霆.中国移动省级财务集团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 段培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典型案例分析与研究[J].金融会计,2009(9):21-26.

[14] 李耀峰.财务共享服务本土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财务共享中心基本模式范文2

第一阶段是1999年至2003年,日本企业开始实施共享服务。实施的背景是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陷入严重的不景气,许多企业效益不佳,只能进行变革或重组。因此,高成本、低效率、过于庞大的间接部门成为变革的对象之一。同时,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合并财务报表取代了个别财务报表,日本企业由重视母公司的效益,转向重视集团整体的效益。因此,将集团整体的间接业务统一集中并进行标准化的共享服务备受关注。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实施企业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关注的是间接部门的成本削减。同时,关于共享服务的定义、目的、组织形式、业务的集中化+改进+标准化等,这些与基本概念相当的内容成为了实施过程中的课题。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今,共享服务作为管理手法,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因此实施企业关注的是共享服务如何更有效率的运营,即共享服务中心如何为客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企业探讨的内容和课题如下:(1)从管理手法来看,如何采用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以下简称BPR)、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以下简称ABM)、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以下简称BSC)、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LevelAgreement,以下简称SLA)等方法进行更好的管理;(2)如何同时满足成本削减和业务品质提高这两个目标,因为业务品质提高的同时成本也相对增加了;(3)SSC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组织实体的业绩评价;(4)员工的工作动力。

二、从三个特征看日本企业实施共享服务

由于开展共享服务需要设立共享服务中心,并对业务和人员进行变革,以下从业务、组织形式和人员这三个具体方面来看日本企业实施共享服务的现状。

1、业务(1)集中化。日本共享服务的集中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根据园田(2006)和泽田(2006),除了将会计部门的业务进行集中,人事、总务、资金管理、采购、物流等领域的业务也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第二,将大量制定了规则和流程、低附加值、能够标准化的日常业务进行集中。例如,会计分录的录入、应收应付账款管理、员工的薪酬计算等。除此之外,一些企业不仅将日常业务集中于共享服务,也尝试将专业性较强的业务、决策相关的业务进行集中。第三,日本企业不是一次性将各地分散的业务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而是循序渐进地进行集中。(2)改进和标准化。日本企业积极地采用BPR、ABM等管理方法,同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业务进行改进和标准化。例如,小松集团在会计核算业务中,通过如下手段进行业务的改善:(1)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即原始单据(例如,收据、发票等)全部被扫描成电子文档,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在各事业部(或子公司)和共享服务中心间进行传递和审批;(2)减少凭证的审核程序。即凭证原来需要财务经理、主任、课长的审批,改进后统一由一人进行审核确认;(3)对流程采用平准化处理。即采用“重点确认”,在月末结算的忙碌期间,对于金额较小且不重要的会计凭证,利用信息系统自动审核通过。月末结算完毕后,才由审核人进行事后的确认。此时发现的错误在下一个会计期间里进行修改;(4)取消事业部(或子公司)对原始单据的保存。即原始单据集中寄送到共享服务中心,由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保管。通过以上改进,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信息统一保存到共享服务中心,也能够防止舞弊的发生。

2、组织形式一般来说,共享服务中心有两种组织形式,即设立为集团总部的一个部门,或是独立的子公司。根据小畑(2004)和泽田(2006),日本多数企业是将共享服务中心设立为子公司,这是因为考虑到如下两个优点:(1)能够明确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绩效;(2)能够使员工更加关注成本的削减、业务品质的提高,同时增强对顾客的服务意识。也就是说,首先SSC作为独立的子公司,需要编制利润表等报表,而且由于员工需要根据提供的各项服务制定价格,向各事业部(或子公司)收取对等的金额,因此SSC的绩效比较容易量化评定。其次,由于SSC自负盈亏,因此SSC的员工必须关注如何削减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提高收益。而与此相对,当SSC设立为总部的部门时,员工的危机意识相对较小,关注的只是部门费用是否超过预算编制,无法重视成本的削减和顾客的要求。

3、人员首先,日本企业充分考虑了员工的调动问题和岗位安排。许多实施公司(例如,三菱商社、新日本石油公司等)通过业务流程梳理,按照工作的难易度分配一般员工、派遣公司的员工、临时员工等,将最合适的人才进行分配。同时,将各业务的关键点抽取出来,做成工作手册,这样一来,即使新雇佣的临时员工也能够很快上手。此外,实施企业采用了积极的轮岗制度,将员工在总部和子公司间进行职位的轮换,以便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并提高工作积极性。其次,日本企业关注员工意识的变革,以便提高服务品质。第一,为了促使员工关注服务的质量,许多共享服务中心与客户签订SLA。通过SLA,客户可以对服务的价格、内容、范围等设定定量的目标,并进行评价。当业务品质较差,或者没有完成时,共享服务中心需要支付一定的金额作为赔偿。例如,日清制粉集团的共享服务中心在发生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时,需要支付给客户相当于服务价格三倍的罚金。第二,为了正确把握顾客的需求或者不满,许多实施企业进行了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并与顾客一起召开改善会议,共同商讨改善方案。然而,实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共享服务中心集中的日常业务相对单调,容易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足,而且不少企业缺少专业水准的人才。对此,实施企业采取多种措施。例如,NTT集团共享服务中心的员工有改进业务流程的权利。又如,不少企业将FASS(Finance&AccountingSkillStandard,即财务和会计技能检定)考试作为技术鉴定的手段。再如,朝日啤酒公司支持员工取得簿记、社会保险劳务士、理财规划师等与业务相关的资格,给予奖励金并进行表彰。

三、启示

财务共享中心基本模式范文3

关键词:国防科研 成本价格 管理体系

一、加强成本价格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经济合同制的推行,成本价格已经成为合同谈判和签订的重要基础依据。成本价格管理工作凸显重要。

(一)维护单位基本利益,促进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必须加强成本价格管理。

近年,随着竞争性业务与非竞争性业务增加,我们应该通过加强成本价格管理工作,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增强整体经济实力,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才可能使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

(二)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武器装备采购管理要求更加严格,成本价格管理工作必须与之适应。

1、在武器装备采购方式上,总装备部2002年10月下发了《中国人民装备条列》,规定装备采购采用下列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及其他认可的采购方式。并规定应当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等价择优、等质择廉、效益最佳的要求组织实施。

2、在装备价格管理上,先后制定了《价格管理办法》、《价格测算程序》、《价格审查程序》等,对价格的构成内容、测算程序、审查办法、管理和监督等都有严格要求。

3、在组织机构上,总装备部于1998年成立了装备价格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全军武器装备采购的成本价格管理工作。各军兵种也分别设置审价中心,不仅结合本军兵种装备工作管理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成本价格管理细则,而且还增配了专业审价队伍,审价力量明显增强,审价实力显著提高。

4、在审价方式上,已经实行联合审价、价格评审制度,价格审查监督力度明显加强。在谈价、定价上,军方业务主管部门话语权逐渐削弱,相关管理部门直接介入,内部牵制明显增强。

二、建立成本价格管理模型

(一)组织机构的建立

财务管理是综合管理,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财务部门作为成本价格的归口管理部门,要做好成本价格管理工作的总体策划,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其他部门要在统一领导下,按照成本价格管理的总体要求,分工协作。做好成本价格管理工作。成本价格测算需要设置专门价格管理机构,即在单位内部打破部门界限,按照价格测算工作所需的岗位进行组合并进行部门职责分工,各司其责。如:

1、单位领导及技术负责人:负责任务的总体协调,项目总体设计及技术理论支持、审核。

2、财务部门:知悉有关报价文件,明确技术状态、订货批量、时间结点及报价要求等相关内容。全面负责报价及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工作。

3、生产组织部门:负责对产品进行配套,生产进度及周期,单发产品各零部件的所耗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消耗定额、单价及专项费用测算工作。

4、设计部门:在成本价格管理工作中,设计是成本控制的源头。产品设计成本,可采用功能成本分析法,既要考虑产品的工艺流程,又要考虑加工所的生产组织特点,根据不同条件,采用不同方法确定,是新产品正式投产后的成本水平。可见,决定产品资源消耗水平及预期产品最终可提供的价值大小主要在设计阶段。

5、工艺部门:需按交付状态提供单发产品配套明细(含备件数量),提供工装目录、配套、用途及批次用量。

6、生产部门:提供批生产情况下的零部件生产备份,建立车间定额工时、锻、铸件消耗及工装、模具台账登记。

7、器材部门:提供各类消耗材料供货单位、批生产特殊材料单价及有订货起点的材料明细表。

8、其它部门:有责任配合报价工作。

(二)设立基础价格库,提高对外报价的快速反应能力

对于同一类别的产品,它们的发展、更新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整体结构、生产用原材料、元器件、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大多新产品都是在老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产生的,所以选择一个典型型号把它的基础价格做好,这一系列的产品的价格就可以根据基础价格考虑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进行调整就可以了。而且不管产品本身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基础价格来达到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成本价格管理水平的目的,大型复杂产品的成本价格管理更是如此。

对相对稳定、继承性强的产品,基本上按照基础价格考虑增减因素就可以了。对于技术更新快、可比性相对较差的产品我们可以根据产品部组件的性质划分为不变或变化较少、变动较大等来分别测算;不变或变化较小的部分,只需要考虑有关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即可;对于变化较大的部分进行重新测算。

做好基础价格,除了做好经济计量基础工作和成本核算工作以外,还要不断对产品报价资料、成本核算资料等进行分析。找出基本规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参照军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为一个核算对象,将每个环节的费用标准制定出来。这样,不管加工什么产品,都可以快速地将价格测算出来,而且数据质量还有保证。

(三)探索建立适于国防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本价格管理模式

1、重视经济计量工作,夯实成本价格基础。

(1)间接费用的归集及分配

通过与工艺、科生等相关部门沟通交流,认为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深入及设备使用、维护、保养责任的明确,可将每台设备与操作者、人员性费用完全对应(设备与人员要相互配比),在分配任务时有意识按任务性质相对固定的分配设备及人员,如:①对于非竞争性任务可选择精度、技术指标、价值等较高的设备及操作技能水平高的工人;②对于竞争性任务由于受成本价格制约,应在满足产品各项技术指标需求情况下,合理确定质量、成本、效益等综合平衡点,尽可能选择价值偏低的普通设备及相应人员。总之,在费用分配方面,直接性费用直接计人,间接费用按照“谁受益、谁分摊”的分配原则计入,将部分间接费用尽可能转化为直接性费用。

(2)建立完全成本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单位不同层次上都存在人员、设备、器材、财务等信息资源,但由于信息来源分散,缺乏关联性,形成信息孤岛,对工作效率促进作用不明显。成本价格测算工作,数据量大、信息多,需要实现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以提高成本价格的真实性、及时性、高效率。根据价格管理思路,我们认为:

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涵盖成本预算、核算、控制及分析为一体的完全成本管理模式。在以科研管理为主的大环境中,建立完全成本管理系统可实现:①,资源有效整合、配置及共享,可融合类似生产能力,减少重复投资,发挥整体优势,产生规模效应,实现1+1>2的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②可有力加强经济计量基础工作,为提高成本价格的快速响应机制奠定基础,及时、高效、准确地完成价格编报工作。③可实现单位间相互提供的劳务及产品采取有偿服务计价核算,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或成本中心,增大价格测算时各项直接性消耗成本(相应减少间接费用总额分摊),提高资源使用率及整体效益。④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向管理要效益。

(3)质量成本

为了满足质量要求、交付的及时性及受部分产品合格率的影响。对于重要的、工艺复杂的零部件、易损件要考虑较为合理的备品备件费。工艺定型时应给出产品主要零部件的备件率,作为审价依据。备品备件费计人成本价格方法:一是将备份数量直接增加到产品报价数量中,二是将备份数量间接折算到核定产品数量的单件产品成本价格中(一般采用第二种方法)。在科研任务工作量大、时间紧,多项任务齐头并进的情形下,制订必需的备品备件为确保科研任务的保质保量完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成本价格管理模式

从任务类别分析,竞争性任务较非竞争性任务在行业间有较强的可比性,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市场竞争,军方有权选择制造商,尤其是随着国防科工委明确规定,凡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品企业也可以参与到竞争性任务生产中来,市场竞争必然会进一步加剧。竞争性任务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能否争取到任务及其收益水平,将降低成本贯彻始终,只有对设计、制造及组织管理等全过程进行精心策划,才可能增强其竞争力。

竞争性任务可从人员、设备、材料使用等方面建立起相对匿定的生产流水线作业模式。从设计、工艺编制、试生产至首次批生产收集详尽的成本核算基础数据,通过模拟组织生产线、明确产品工艺流程,以产品流经的各个生产环节预估成本模式,积极探讨定额成本核算管理模式,测算产品零(部)件所需的各项成本。由于各项费用消耗,主要依赖于设计及工艺编制,提出工艺成本标准和工艺技术标准,赋予编制工艺人员或者复核与校对人员一定的成本控制职责,同时鼓励工艺创新,尤其是能够节约成本方面的工艺创新。

成本价格测算涉及部门较多,信息量大,需要各部门统一协调、加强沟通才能完成。成本价格测算是一种动态循环过程,尤其在局部往往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完善,以达到较为完整的报价数据,并最终体现其客观性与市场性较为合理的有机平衡,既满足报价要求,同时确保利益。成本价格管理模式,见图1。

图1 成本价格管理模式

财务共享中心基本模式范文4

文科实验室不仅要建设一批重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与技术的专业应用实验室,同时也要建设一批重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平台实验室[7]。根据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实验/实训教学的功能,把中心实验室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公共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和科研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图2所示。(1)公共实验教学平台。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文献资料搜索和查询能力,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此模块还负责新生入校后的心理普测,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并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实践教学部分。(2)专业实践平台。负责训练和培养学生语言使用技巧、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文化意识和经管类专业技能。实验课程包括外语类的写作训练、笔译训练、语言学习策略训练、同声传译实践、影视配音训练、口译技巧训练等;经管类的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市场调研与预测、企业战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模拟导游、国际货运流程、国际贸易模拟、企业税务模拟实训等。(3)科研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业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产出一些有现实用途的成果,如开发一些数据库或进行一些创新科技项目的研究,或参与校外公司的翻译实战。此外,文科实验中心还在校外的一些企业和学校建立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基地,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文科实验中心的三大实验教学平台是相互联系的。在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三大平台的各类实验室为学生学习、科研和创新服务,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外语模拟测试实验室”中的外语考试模拟系统,结合经贸管理的相关知识,完成外语考试从招生宣传,到培训,再到考试的全过程模拟。

2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

经过实验课程结构优化,文科中心形成外语特色鲜明、综合素质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搭建“基础素养板块、基本技能板块、专业实训板块、科研创新板块、自主学习平台”5个实践教学平台(见图1);形成培养“基础素养与技能、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6个方面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整合,文科实验中心创建“四位一体”的文科综合素质培养模式(见图3),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语言运用能力、商务实训技能和国际视野。中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专业知识精、人文素养厚、心理素质优、发展潜力好、外语水平高、沟通能力强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人才。

3强化中心实验室队伍建设

3.1建设高素质的实验队伍

在实验室由学院自行管理的情况下,不同实验室实行不同的管理体系,实验室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工作量的不均衡,致使实验室人员心理上不平衡,造成他们工作效率低[9]。需逐步建立一支教学、科研、技术兼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实验室队伍[10]。文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必然要求实验室队伍的整合与调整,实现实验室人员全校统一的调配。文科实验中心从四个方面着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①把原本管理各文科类实验室的实验员纳入文科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队伍,根据其专业特长,分配到相关实验室。允许实验员在完成实验课准备和实验室维护等工作的前提下,开展一些基础性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②引进一批高学历人员,作为文科实验中心长期配备的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③聘请专业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师,包括文科类专业的教授和博士。④聘请临时人员为管理人员,负责房间的开关,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报修等。

3.2创设长效激励体系

高素质实验室队伍的建设离不开长期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分配政策,建立职称评定措施,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是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制定一套适合学校发展的,与教师队伍相符的职称评定、评奖和评优政策[8]。(1)设置科研项目。学校在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中设计单独的实验系列,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申报;文科实验中心每年开设实验室创新科研项目,专门为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研究项目的申报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创造条件。同时学校鼓励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申报省厅级科研项目。(2)评优表彰。学校按年度评选优秀实验室、优秀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奖项,激发实验室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建立由职称评定、评奖评优和课题申报机制的长期激励体系,并切实执行,充分调动实验室队伍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投入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去,为文科实验中心的发展和实验教学改革服务。

4加强文科实验中心的开放

文科实验中心除完成文科专业教学实验外,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其实验室和实验项目[11],并建立专门的设计竞赛、创新活动、科研项目的开放实验室[12]。中心依托多学科、多专业支持的优势,与学院联合,举办一系列的讲座和科普活动,开设选修实验课程,使中心逐步成为提升全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基地。中心结合教师的科研情况,吸收学习出众、实验技能强的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配相应的科研实验工作,包括外语语料数据库的编程与开发,外语自主学习资料的整理等。课题导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做出分析,使他们提前参与科研实践,掌握科研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培养严谨的科研工作作风[13]。中心还负责对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进行训练,包括电子商务竞赛、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财务信息化竞赛、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在没有安排实验课程的时间内,对辅导教师和参加竞赛的学生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心加强社会服务,利用公休日为在职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每年承接社会各类人员培训、认证考试等大约8000人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5结语

财务共享中心基本模式范文5

1 应收账款的管理是资金管理的源头,是资金管理的重点

企业资金的来源是销售,为了扩大销售可能会产生大量赊销,赊销销售必然形成大量应收账款,因此,应收账款的管理是资金管理的源头,是资金管理的重点。有些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没有引起重视,引起重视的企业人才队伍跟不上,相关配套管理制度跟不上,现建立规章制度,现培训培养人才,现紧抓应收管理,现紧抓回款管理,收到成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企业在没有科学、合理的依据情况下,就同客户进行信用条款的谈判,不重视事前对客户的资信程度进行评判,只重视事后不良款项的追款。导致企业做出无畏的牺牲,造成企业的财产损失,甚至因此丢了市场。各企业无论大小,只要有赊销,有应收账款,最最引起重视的就是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抓住资金管理的“牛鼻子”,抓住资金管理的“潜水泵”,就抓住了资金管理的重头。

2 建立资金计划管理制度,编制资金收支计划并严格执行

资金收支计划往往被企业忽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生产经营的复杂性直接导致资金往往不会按照计划执行,但是这种科学的管理手段确实有它存在的理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首先要重视这项管理工作,培训相关人员资金计划管理的技能,强化资金管理意识,将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计划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金流的顺畅,才能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才能保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才能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健全,以确保资金的调度安全,企业资产的偿债和变现能力可以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来反映,如此也能及时的发现隐藏的危机,反映企业的深层次的现金状况。

3 建立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统一调配,科学管理

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统一调配,科学管理,严格执行。因为企业的现金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如果企业的现金过少,正常的业务开展也会受限,也可能因现金不足而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甚至因为现金周转不灵而导致企业破产。相对的,如果现金过多,又会因为不能投入周转而没有盈利,也可能因为管理疏忽而滋长腐败的不正之风。所以,一定要抓住一个平衡点,在资产的流动性和赢利能力之间做出抉择,以期获得最大利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有些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成立专门的财务结算中心的方式强化集团的财务管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财务结算中心是一种新型的资金管理制度。它的基本模式是:企业集团总部设立专门的财务结算中心,集中统一管理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集团内部各单位有偿使用资金,在结算中心存款和借款,并通过结算中心对外办理资金结算业务等。实践证明,企业集团采用财务结算中心这种模式可以从集团的整体利益出发,充分利用资金筹集使用上的时间差、空间差,适当调配资金,使资源配置得以最优化,是强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4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降低成本费用,管控资金的流出量和流出速度

4.1 完善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成本费用控制体系。成本费用的控制体系应实行统一控制、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统一控制是在企业厂长的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确定成本费用控制标准并进行分解,核算成本费用,分析和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归口管理是按照各职能部门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进行指标分解,由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控制。分级负责是在归口管理的基础上,将分解指标下达给各职能部门,再由各职能部门进一步进行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一种分级负责的控制模式。成本费用控制体系是实施成本费用控制的基础和保证。

4.2 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为成本费用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成本控制的改变根本出发点是合理的预算。成本预算要建立在满足基本生产需要的基础上,为单位控制成本费用提供一个可操作的良好环境。成本费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部的全力配合,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各环节入手,全过程参与控制。让各部门都提高经营管理意识,就一定要完善预算沟通机制和经济责任机制。寻找部门预算和成本费用控制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将生产经营月经营管理统筹考虑,共同做好成本费用控制。

4.3 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成本费用控制信息化。ERP管理系统从销售系统到采购系统、生产系统、成本核算系统、利润核算系统等系统的深入,使得销售、采购、生产、财务等信息数据最大程度的集中、共享和流通。ERP大大简化了重复性劳动以及大量的人工核算,模糊了专业界限,打破了“部门壁垒”。原材料凭证、外购半成品凭证、加工费凭证、财务凭证以及各个模块的报表均具有可追溯性,可以通过层层的追溯查询,了解整个业务的全部过程。集成的特性保证得了业务数据及时入账,财务核算的及时性得到保证。但是,ERP作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平台”,对ERP的使用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对领导阶层的接受程度和重视程度要求较高,对系统涉及的业务流程结点的专职人员要求较高,越靠近业务前端的工作越重要,越要配备认真负责的业务操作人员,实现对业务活动的控制,实现对成本费用的控制。

4.4 建立、健全商品收发、保管制度,压缩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在保障供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存量,减少压库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企业应建立库存保有量制度,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缩短成品生产周期,减少存货时间,进而减少成品储量;深入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根据反馈信息调整生产;将库存建立在合理的水平上。制定合理的存货周转率指标等,加速周转,降低库存,降低储存成本及可能承担的降价风险。

4.5 建立合理的期间费用指标考核体系,降低期间费用开支。制定合理科学的销售制度和考核机制,落实责任到人,考核到人,有些企业采用ERP管理模式根据销售额和一定的比例制定每个销售人员的销售开支,业务员实时报销,定额标准,对所有销售人员的销售费用进行定额管理,严格控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行政机构保持紧密沟通,保持畅通关系,为企业争取银行资金和政府扶持资金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筹资计划,制定合理的归还计划,降低财务费用。

5 谨慎投资,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实施集体决策

财务共享中心基本模式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94-02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而且也要求他们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在工作中敢于创新。这就给职业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应重视高素养、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尽管很多职业院校都在不断寻求与企业发展的机会,但由于学科型办学思想的根深蒂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学校与企业之间还不能做到完全互利共赢。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难题,深化产教融合,实施现代学徒制,不断健全与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产教融合的有效实现方式,其在具体实施中仍面临很多问题,为此,本文试分析现代学徒制及其基本模式,并针对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从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实现校企共育、提高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等方面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现代学徒制及其基本模式

所谓学徒制,主要指的是在做同一件工作中,师徒两人共同协作完成,徒弟在师傅的指引下对工作中所需的技能进行掌握,并能够熟练应用。早在18世纪开始,使用机械化生产以来,机器设备的便捷与高效性大大取代了纯粹的人力劳动,传统的学徒制所培养的人才已很难满足机器化大生产的相关要求,转变传统观念也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学徒制最早是在13世纪出现的,主要采取的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也是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至今仍存在于各种手工艺中。随着社会发展浪潮地不断推进,传统的学徒制得到进一步改进,徒弟进入工厂后也变成工人,工厂会分配一个资质较老的员工带着边学习边工作。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学徒制,但只是在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也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从古代的师傅带徒弟中衍生出来的。现代学徒制则是指以学徒的身份进入由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

国外现代学徒制的起源较我国早,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应是最早的学徒制实施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发达国家也已逐步实施了现代学徒制模式,并在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学徒制存在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一)德国模式。德国是实施现代学徒制最早的国家,最早采取的是“双元制”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进行相互合作,学校给学徒的所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企业则为学徒提供一定的实践场所,让他们能将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企业培训是主要实施模式,根据需求可采取单个企业或者多个企业联合培训的方式进行,一周在企业培训时间为四天,在学校培训三天,通过综合培训后,经过专业考核达标后,学徒会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二)英国模式。英国学徒制主要由三个级别组成:一是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也就是中级学徒制;二是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也就是高级学徒制;三是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及以上,也就是高等学徒制。在英国,培训机构可根据学徒的实际数量从国家获取到一定的资金资助,培训机构会根据培训计划有效组织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下每周在培训机构理论培训一天,其余时间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学习,对表现优异的学员可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三)瑞士模式。瑞士模式则主要按照法律中关于职业培训的相关条例明确了现代学徒制的分工职责。学徒制的培训主要在三个场所进行完成,一是企业,企业为学徒提供一定的场所,让学徒在其中得到技能全面提升,学员七成以上的时间在企业中。二是职业院校。三是产业培训中心。

二、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够完善。从2014年以来,国家就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学徒制方面的相关管理政策,旨在推动现代学徒试点要求的文件,然而在实际实施中,虽然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制度体系较为完善,但地区政府部门却没有做好指引,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保障,使得不管是学校或者企业在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联合培育过程中显得步履维艰,效果甚微。

(二)学校处境尴尬。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这点毋庸置疑。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启动下,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地讲解外,另一方面还应与企业建立长久地联系,为学生的实训以及未来就业提供一定的保障。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学校由于考虑到学生就业率问题,相比于企业来说会更加主动与积极。但在其他客观因素上学校则显得非常被动。比如在招生方面,高职院校主要是按照国家统一的招生规章,按照学生的投报情况成绩排名靠前者优先录取,学校主要P注的是学生的深造情况,而企业在招工中则看重的是学生的技能是否满足所需,能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我国现行的高考体制中,还没有实行与现代学徒制相对应的招生考试模式,因此所面对的一些难题也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三)企业认识不到位。纵观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其中仍存在这样一种共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很重视,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企业对其的重视程度却不足,有的企业甚至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企业大都是以经济求发展,它们并没有承担教育的职责,因此它们对校企合作模式也不加关注。对于企业来说,在人才的选择上较为严格,它们会根据岗位需求选择优秀的技能人才,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中,企业不仅在其中扮演着主角的位置,而且也承担着为学生创设实践场所,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担。从企业层面来看,也存在着很多担忧。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没有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关注度不高。再加之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样当学生在企业中实践时理论知识与实践完全脱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针对这种现象企业也表现出不情愿的态度。

三、有效应对策略

(一)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具体如下:

1.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企业对于现代学徒制模式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因此国家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体系,作为高校自身来说,也应强化教学管理力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与之合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平台,在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基础上也能有效缓解企业所面临的招工难等问题。

2.在小范围内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考虑到种种因素的制约,现代学徒制的影响面还比较窄,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则一方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资源地浪费,所以可采取在小范围内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小范围主要是指企业可根据需求与高校进行商讨,选择一些与本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进行试点,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企业应全程参与到试点招生工作中,对这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在工作中也才会更加用心。

(二)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共育。具体如下:

1.打造一批高素养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要能使所培养出的学生真正为社会所用,建设一支高素养的师资团队则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各大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不难发现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教师专业能力不扎实、素养低下等问题仍有存在,很难满足现代学徒制的相关要求。因此应对原有的人事聘任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比如可招聘一些业界兼职教师,让其为学生进行授课,为学生的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此外学校导师也可与企业导师构建互聘共用机制,实现双向挂职,共同承担专业建设,为培养出优秀合格的毕业生而共同努力。

2.制订切实可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应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改进,走工学结合之路。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但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还应从以下几点加以重视:一是科学安排工和学的时长。高职院校在人才方案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工和学的时长,所占比例应超过50%,院校也可根据情况采取半工半读的顶岗实习模式。二是有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企业和学校应按照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要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多创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优化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实际特征并结合企业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配置,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真正有所用,这样在步入社会后才能受到企业的重用。

(三)明确学生职业前景,提高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可从以下几点加以强化:首先,强化对学生职业忠诚度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向学生讲解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局面。在企业实习中应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生产中,承担一定的角色,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工作的责任意识也才会更加强烈。其次,要明确各方主体的职责,并签订相关合同,不管是学徒、企业或者学校来说都应该严格履行,对违反条约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最后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社会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偏差,因此企业应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学徒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让他们在其中彰显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地不断发展,我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不断完善,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比如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不强,企业的参与度不够高等问题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国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上应不断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所培养出的人才能真正为社会所用,促进高职院校的持久、有序发展。

【⒖嘉南住

[1]牟善平.试点现代学徒制探索育人新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6(23)

[2]郑菲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7)

[3]王晓洋,朱松节.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8)

[4]段威,王利明,李真.关于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316)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