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疗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医疗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医疗改革

关于医疗改革范文1

我受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委托,向县人大汇报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鲁发[2006]3号)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2006年9月开始在全县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到今年6月底,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678.21万元,其中农民交纳881.36万元,各级政府补助769.85万元,为群众报销40.28万人次,报销金额合计为1444.06万元,其中住院病人4.25万名,报销金额1105.75万元。2006年9月开始,是我县成为省级试点县的第二运转周期年,全县共有36.3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2%,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800.74元,其中农民交纳363.86万元,县、乡财政补助109.16万元,省财政补助254.72万元,市财政补助73万元。截止到今年6月底,共报销医药费566.96万元,其中住院病人21267名,报销医药费420.46万元,门诊病人52909人次,报销医药费146.5万元,住院病人中报销达到最高额4000元的有14名。报销比例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中心卫生所(室)、乡镇卫生院就诊,门诊医药费报销10%,各项检查费用报销40%。县级及以上医院的门诊费用不予报销。住院医药费报销比例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总费用的40%,最高报销4000元。在县级医院及县级以上级医院住院的住院费用1000元至3000元,按25%比例报销;住院费用3001元至5000元,按30%比例报销;住院费用5001元至7000元,按35%比例报销;住院费用7001元至10000元,按40%比例报销;每人每年最高报销支付额4000元。2006年与2006年管理办法相比,有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为群众设立了家庭帐户,群众交纳的10元参加合作医疗资金,5元记入家庭帐户,用于门诊看病,用完为止。二是取消了县内转诊制度,同时增加了县级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群众在任何定点医疗机构看病都可以直接报销,方便了群众就医。三是资金筹集实行乡筹县管,统一使用,以充分体现互助共济。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某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某实际,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把突出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为为全县人民办的实事之一,列入了政府的重要日程。先后多次召开县长办公会和县委常委会,听取卫生部门的汇报,进行专题研究。为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领导,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主任,分管卫生的副职为副主任,吸收卫生、财政、审计、物价、农业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会,委员会下设合作医疗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从而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全面发动,宣传到位。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关键是让群众认识到加入合作医疗的好处,了解参加合作医疗各项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推行合作医疗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多种宣传措施:一是层层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宣传发动。每年7月初,县政府次召开由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乡镇长、分管卫生的副乡镇长、卫生院长等有关人员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会后各乡镇、各村也都分别召开会议层层进行传达贯彻。二是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每年统一印制10万张明白纸,发放到户。录制宣传磁带,出动宣传车辆,深入乡镇集市和村庄,大力宣传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这一新闻媒体,制作专题节目,在黄金时段每日连续播出。四是利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受益人,向周围群众诉说参加合作医疗的受益事。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真正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完善政策,规范操作。为加强对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在资金筹集方面,规定合作医疗基金由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对农民个人坚持自愿适度但不放任自流的原则,每人每年交纳10元,县乡政府补助3元;在资金管理方面,在县财政局设立专门账户,并做到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在就诊、转诊、费用报销方面,也制定了专门的政策,并镶挂上墙,交群众监督。特别是在药费报销方面,坚持随看病,随交款,随报销,在“一交一报”中,使农民现场体会到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在资金管理上,继续实行由乡镇统一筹集合作医疗资金,汇入县财政专用帐户,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向县政府呈报计划,经县长批准将全年基金总额平均到十二个月,由县财政局每月25日拨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县合作医疗办公室根据每月26到28日由各乡镇合作医疗办公室上报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严格核查,准确无误后于下月5日前拨付给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另外,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对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要求各乡镇每月公布一次资金使用情况,账目上墙,定期公示,取信于民。2006年4月底至5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专门的调查组,开展了对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落实情况的专项调查,对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步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四)、典型带动,稳妥推进。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过程中,我们本着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自去2006年6月开始在某镇、相衙镇进行了试点,取得初步经验后,2006年8月在全县推广,经过一年的试行,取得了较好效果,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试点县,2006年9月开始,德州市政府和省政府对我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分别补助2元和5元,2006年省政府的补助增加至7元。从下年度开始,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对我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的补助将增加至24元,市财政补助由2元增加至3元,如果加上县乡补助,我县下年度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的筹资额将达到40元,报销比例也将从25%提高到50%,封顶线从2000元提高到8000元。

三、存在问题

1、资金筹集

我们目前的筹资还是由政府组织引导,通过宣传发动,一次性筹集完下年度的专项基金。一般情况下,从筹集完资金,到下年度运转,时间很短,多则一个月,少则几天。问题是:筹上来的这么多的钱到底是哪村、哪户、哪一个人的?在考核验收时,很多乡镇参合率达到了80%以上或更多,资金也都到位了,可有很多群众却不知道自己是否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是其一;第二,乡镇政府作为筹资主体,在较短时间内筹集几十万元资金,通过农民自愿交纳实现,是不现实的。有的乡镇政府对这项工作虽然很认真,采取先垫付、后筹集的办法,但却付出相当大的工作量,到最后也不可能完全筹齐。也有的乡镇难免存在“拆东墙补西墙”,反过来说,拆了的“东墙”,早晚还得补,至于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式补,那是另一个问题。第三,筹资结束、运转开始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患病后,报了销,受了益,没参加的明白了是真事、是好事,想参加但没处去交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门不是每天都开着的。总之,在资金筹集上的问题一是政府统一组织筹资,时间短,筹资快,但很难落实是谁参加的;二是存在先垫付,后筹集,或者先垫付后撤资;三是群众不能随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基金管理

在基金管理方面,客观上各项财务制度基本上是健全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如果都遵守这些制度,应该是出不了大问题的。从目前情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从乡镇筹集开始,到入县财政专户这条“入”的线,没有问题,“出”这条线,从县财政专户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再到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专户,也没有问题,因为专项基金还处在封闭运行之中。从医疗机构到病人,这个区间最容易出问题,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定点医疗机构在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方面总体上是:县级医院好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好于村卫生室。难管的根源是合作医疗基金存在“大锅饭”和“憎多粥少”的现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个人或是单位负责人,总是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医疗机构追求的也是经济效益,他们几乎没人考虑合作医疗基金超支的问题,有觉悟看大局的负责人能够按制度办事,一是一,二是二,觉悟低只看局部或个人利益的,问题就多了。其表现一是医疗机构对病人身份核查不严,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该报销的也报,只要增加单位收入就行;二是“搭车”收费,对该享受合作医疗报销的病人,开大处方,用贵重药,做重复检查,还有的吃“提成”、拿“回扣”,导致病人医药费用增加;三是故意造假,虚报冒领。

三、下步打算

根据下年度提高后的筹资标准,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农民的报销比例,并以宁政发[2006]25号文实施,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实行家庭帐户制度。2006年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争取达到98%以上,继续为农民设立家庭帐户,农民每人交纳的10元记入个人帐户,用于门诊看病,用完为止,用不完转下年度使用。同时继续实行县内无转诊制度,群众看病在全县范围内的任何定点医疗机构都可报销。经县级医院会诊同意转市级以上医院治疗的,回县级医院报销。

2、建立长效筹资机制,实行滚动筹资办法。2006年由政府组织,按全县农村人口的100%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9月1日后(即省级试点县第三年度开始运转后),农民群众在任何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时,从报销的医药费用中预交全家下年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同时签发下年度《就医证》,2007年以后,不再由政府组织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

关于医疗改革范文2

关键词:医疗保险;改革

通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后发生医疗费用有医疗保险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医疗保险具有风险共担和补偿损失两大主要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保险出现了医疗费用增长迅速和保险基金筹集能力下降的矛盾,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目前医保的难点

(一)医保费用难控制

一是财政和企业负担比较重,基金征徼困难,二是医疗机构改革和药品生产流动体制改革滞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行为不规范,药品价格虚高这是造成医疗服务成本过高,由于费用失控,许多地方财政和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二)医保水平与质量难提高

1、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医保水平不平衡,医疗效果不佳。有些行业和单位(如银行系统等)不仅门诊、住院和大病都是实报实销,而且另有医疗补贴,而有些财政困难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和困难企业,每月十几元甚至几元的医保费用都进行包干,包干费用完后全由患者个人负担。

2、为了争得更多的医保基金,一些医院的滥开药、滥检查现象普遍严重,这样不仅导致医保水平和质量严重下降,同时也造成了医保基金的严重超支。

3、时至今日,医疗保险的建立健全依然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据有的地方医保部门反映:一是担心执行新的医保政策后,职工看病个人负担过重,将有许多职工,尤其是年老体弱和家庭生活困难职工不堪重负。二是觉得新的医保政策对控制医院滥开药、滥检查、人证不符等违规行为没有多少行之有效的过硬措施,因而在对执行新的医保政策后,能否提高医保质量、遏制医保费用的流失缺缺乏信心。

二、医保难点的原因分析

(一)医保费用控制难的主要原因

1、医院用的是别人(医保和患者)的钱,不用白不用,用得越多医院的收益越大。

2、医患利益趋同,导致医患合谋,共同侵蚀医保基金。

(二)医保水平与质量提高难的原因

1、医保费用的严重浪费和超支,导致一方面真正用在参保患者本人身上的有效费用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大患者个人的付费比例以缓解医保基金收支的严重失衡,医疗保险关系复杂,患病时每个人的医疗费用无法事先确定,支出多少不仅取决于疾病的实际情况,也取决于所采用的医疗处置手段和医药服务提供者的行为。

2、现行医疗保险运作机制上的严重缺陷。因为现在许多医保(或公费、劳保医疗)定点医院的业务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是靠滥开药、滥检查等非正当业务收入。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放任甚至纵容滥开药、滥检查等不正当的医保行为。如果医院严重存在滥开药、滥检查等浪费行为,要想提高医保水平和质量是绝对不可能的。而现行医疗保险运作机制对这样的医院基本上没有约束力。

三、医保难点的主要对策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做到既能有效的控制医保费用又能提高职工的医保水平和质量呢?主要对策有三:一是对医院实行医保费用与医保责任包干。要想实行包干就必须对医院实行四定:定就诊医院;定医保费用标准;定医保水平和质量;定医院定点定人数规模。二是如职工对当前医院的医保质量不满意,可以在规定的间隔期满后自由退出另选医院定点,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干涉。三是职工看病时必须按一定的方式个人付费。制约参保患者向医院提出过分要求,以缓解医患矛盾,减轻医院的管理难度,避免造成新的医疗资源浪费和流失。

四、目前医疗保险制度的体现

第一,一些试点城市将职工的医保费用连同医保责任按人头包干给医院,这从根本上打破了多年来医院用别人(患者和医保)的钱,不用白不用,甚至用得越多越好的利益格局,改医院用别人的钱为用自己的钱,大大增强了医院的费用节约意识,促使医院自觉地采取措施对滥开药、滥检查、滥住院、人证不符等现象严加控制。

第二,职工个人有选择医院定点的自由,所以虽然医院用的是自己的钱,不该花的钱医院不会乱花,但为了留住甚至吸引更多的职工到自己医院定点,医院必须不断提高医保水平和质量,也只有通过医院之间的激烈竞争,才能让广大职工从中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第三,因企业、财政、职工个人负担减轻了,职工的医保水平和质量提高了,就可激发广大职工和用人单位参保积极性,从而减轻医保扩面工作的难度。

目前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完全没有竞争的。这种类型的定点医院是我国多年来实行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职工看病由单位或企业固定在一家社会医院或职工医院,不管医疗质量是否满意,患者别无选择。医疗费用则一般都由市财政或企业按实际发生的金额往定点医院如数拨付。这种定点医院无需与其他医院竞争,那么这种医院的浪费行为和医保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种是虽有竞争,但存在许多严重的非正当竞争行为。这种类型包括大病统筹、及有些地方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定点医院。尽管职工可选择多家定点医院就医,但因这些医保模式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由第三方(医保经办机构)付费,当就医者为非正当医保行为时(如无病开药、人证不符、开大处方、开目录外药品甚至非医药用品),此时首选的医院并非是医疗水平高、管理严格、操作规范的医院,而恰恰相反,却是一些管理混乱,一贯靠滥开药、滥检查度日,能为非正当医保行为大开方便之门的医院。那么,医院为了争取更多的此类就医者,以便从医保机构哪里获得更多的医保基金,医院之间必然会展开另外一种竞争:看谁违规的胆子大,而且歪点子多,谁就可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种是建立了公平、合理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由于医保费用和责任是按人头包干,同时给予职工对医保质量不满意可定期重新选择医院定点的自由。这样,促使医院之间展开激烈的良性竞争:医院一方面必须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种竞争除了能避免第二种类型定点医院不良竞争行为和后果,让患者实实在在得到好处外,还能加速医疗机构的改革。

五、大力推广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一)加快启动实施和扩大覆盖面的步伐

重点抓好大城市的改革启动工作,覆盖更多的参保职工,对缴费困难的企业职工可以先采取建立统筹基金的办法,解决职工住院和大病医疗问题。

(二)完善政策配套,强化医疗服务管理

加快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妥善解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之外的费用负担,实施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做到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待遇和管理的衔接,有条件的企业好可以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以满足不同效益企业的职工对医疗保险的不同需要。

(三)强化医疗保险的基础管理建设

基础管理是实现医疗保险社后化管理服务的必要条件,要在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医疗保险的基础管理,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能力。

(四)加快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进程

通过立法,明确用人单位和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强制残暴和强制缴纳保险费的措施;明确职工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和条件,建立费用分担机制;明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责任和权限;明确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的措施;明确医疗保险各个环节违法责任的处罚和措施。

(五)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

除基本医疗保险之外,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要和医疗卫生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相互配套,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相信医疗保险制度会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与完善,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李绍华.医疗保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刘秀娟.浅谈离保人员就医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

关于医疗改革范文3

关键词:医疗器械;监管;现状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跨越发展以及各个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各个类型的医疗器械在相应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地医疗机构都把医疗器械的配置当作医院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医疗器械方面的投资比例不断增加。然而,各个医疗机构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工作显然没有跟上步伐,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医疗器械监管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医疗事业,针对医疗器械监管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是当前监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医疗器械监管模式的现状

(一) 监管主体方面

由于医疗器械监管工作长时间受到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导致负责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当前将监管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医疗器械的生产管理部分,使得经营与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使得管理认知错觉的出现。注重产品,忽视服务,严重缺乏现代化医疗器械监管意识,忽略了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责任意识。

(二)监管技术方面

由于我国医疗器械机关工作起步较晚,相关技术的支持还不够充分,导致监管工作存在较大的缺失。医疗器械检验部门的设置缺乏规范性,而监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仍旧停留在控制器械合法性的领域中。此外,因为检测费用较为昂贵,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的时候采用抽样检查的模式或者专项整治的模式,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全面充分到位[1]。

二、医疗机构器械监管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管理细则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并更新监管理念。纵观全球各个国家,医疗器械规章制度都是在药品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延伸后发展的,然而因为医疗器械生产、使用、技术、结构以及形态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多样性,仅仅使用单一的药品监管模式显然不能适用于医疗器械领域。这就需要医疗监管部门意识到药品与医疗器械之间存在的异同性,通过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工程化的监管模式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必须要加强监管决策工作的科学性。我国任何监管政策的制定都必须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与此同时,监管决策必须要坚持民主、透明、公开的原则,进行政策出台之前必须要充分参考相关行政人员的意见,尤其是在制定行业准则与国家标准的时候,必须要采用听证会的模式,综合参考有关生产企业的意见,从而有效防止因为部分企业操纵标准使得标准缺乏科学性的情况[2]。

(二)注重监管队伍建设工作,提搞专业监管水平

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政治素养过硬的医疗器械监管队伍,是做好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其一,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必须要加大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力度,使得监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制度与法律法规;其二,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必须要加大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力度,切实做好医疗器械分类、批准注册等相关领域知识的培训工作;其三,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必须要加大监管知识的培训力度,可以通过以会代训、集中讨论、模拟监管、以案说法等各种方式,不断改革创新监管措施,从而有效提升监管队伍的监管水平。

(三)推动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信息化发展

所谓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指的是针对相关信息实施科学的采集与科学的利用,从而有效提升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效率。监管部门针对医疗器械应当将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起来,针对医疗器械整个过程实施全方位动态的监管,实施动态的效益研究及管理,把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归纳到医疗机构整体管理体系当中,从而有效推动医疗部门实施两个效益的分析工作,促进医疗部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此外,针对医疗器械实施信息化的监管能够有效针对管理工作实施优化,提高各个医疗设备的价值。比如,医疗机构的资产以及易耗品变动情况频繁和复杂,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很容易查到资产目前使用部门、以前使用部门、已使用年限等相关信息,实时记录设备的故障情况、维修情况以及运行情况,有效地掌握各个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3]。需要注意的是,医疗器械监管工作要想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目标,必须要依靠其他相关管理机构的通力协作,有计划、有规划、有重点的进行推动,从而有效推动国内医疗器械管理工作朝着动态化的监管方向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与药品相同,其都是涉及到公众健康与安全的特殊商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针对当前监管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对应的措施,并且根据当前形式改革创新医疗器械监管模式,才能保障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丹荣,卢忠.树立和践行科学监管理念,创新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02):104-105

关于医疗改革范文4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 预算管理 构建 策略

2014年5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文件,对当前形势下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部署,作为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预算管理体系改革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构建医疗机构现代化、体系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不仅是完善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模式的需要,而且是提升医疗机构的综合管理水平、实现医院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需要!无论是从医院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节约社会公共资源的角度来讲,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为顺利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实现医疗机构的和谐、长足发展而不断努力!

一、医疗机构预算管理问题概述

所谓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就是指各医疗机构根据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和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而编制的医疗机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是对计划年度内医疗机构财务收支规模、结构和资金渠道所做的预测, 是计划年度内医疗机构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在财务收支上的具体反映。通常来讲,医疗机构的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构成。收入预算,既包括了上级或同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捐助等非经营性收入,又包括了就诊收入、医药收入等经营性收入;支出预算,则包括了医疗机构采购基础设施、医疗用品等方面的支出和医疗机构给相关医职员工发放薪金、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预算管理,是医疗机构进行内部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对医疗机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划和预测,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医疗机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稳健运行!然而,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无论是经验总结上,还是在技术操作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医疗体系改革日趋深入的今天,要想真正发挥预算管理在医疗机构和谐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就必须要进一步深化理念,不断推动预算管理工作改革,构建现代化、系统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现代预算管理体系!

二、医疗体制改革框架下构建预算管理体系的相关策略

近年来,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全体医疗机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体系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与现代医疗体制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在这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同时吸收部分医疗机构在推动预算管理体系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对在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框架下如何构建现代化的预算管理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包括管理者和直接从业者在内的医疗机构全体成员,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全面认识并充分理解构建现代预算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预算管理工作,与医疗机构全体成员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因此需要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参与。然而,受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管理模式的影响,不少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都不能充分认识到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就给构建现代化的预算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了切实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首先就要转变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既要转变管理者和相关会计人员的观念,又要转变医疗机构其他非直接从业人员的观念,通过院长办公会、职能处室会、院周会等多种形式将医疗机构整体预算的理念、实施步骤、考核方法向下传达,使每个部门、每位职工都熟知并参与进来,共同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

其次,要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完善现有机构的相关职能,不断推动医疗机构预算管理体系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有序化。实践中,不少医疗机构出于节省成本等方面的考虑而忽视了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建设,已经成立的预算管理机构也因为缺乏必要的政策、人员、制度和资金的支持而形同虚设,表面上看起来为医疗机构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实则不然。因此,医疗机构要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之下,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进一步完善其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建设,要分步骤、有秩序的把预算管理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考核和监督流程嵌入到预算管理制度当中,确保预算管理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切实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建立预算管理专职、专人负责机制,从而实现医疗机构预算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运行。

再次,要积极引进医疗机构预算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步实现预算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高端化。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新科学技术开始广泛的应用到各项管理工作当中。引进医疗机构预算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医疗机构预算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高端化,确保相关预算数据的准确性,而且还能把相关从业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医疗机构创造更多的经营效益。因此,要逐步建立计算机统一信息平台,探索用计算机软件固化预算管理制度,尽快完成资金结算与预算指标对接,实现企业对资金活动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邵永涵,卢伟良,樊丽萍.关于医疗机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2008(1):135-136

关于医疗改革范文5

关键词:医学教育 医疗改革 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85-01

由于医疗形势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医务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只有在临床教学中积极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生。目前医疗体制改革使临床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衡量一个教学医院总体水平的标尺是临床教学医院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求临床教学医院各级领导和临床教师要提高重视度,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维,进一步探索适应目前医疗体制的临床教学改革路线,选择最适合本医院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保证医院在医疗和科研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根本保证。医学生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亲身参与各种医疗和科研活动,亲身体验到了现代医疗科学技术的高速迅猛发展。这样的学习经历对其临床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初步奠定医疗、科研基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是医学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正视医疗改革环境下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从教学现状出发,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

一、我国医学教育概况

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在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国家己经将生命科学列为重点和优先发展领域。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医学教育要适应这一新的变化,适应这一新的医疗形势。医学教育面临着结构体系和培养方案的调整,新的医学教学模式不断成熟,向国际标准化、多元人性化方向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学科发展的深度、广度、交叉度、利用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断变化发展进步的社会对医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医学教育能够重新构建一个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代化教育平台,要求临床医学教育者、管理者能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我国医学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整体上出现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医学教育改革在推广和深化的基础上,结合医学院校以及医学学科特点,从更宏观的角度,围绕培养医疗高素质人才和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这一基本出发点,对医学教学改革作出规划和调整,对改革方案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希望通过实践逐渐摸索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手段等,逐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学体系。我国医学本科教育学制为5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一般需要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时间长达10年之久。与国外医学专科教学基本是在大学基础教育完成之后进行的模式不同,我国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教育大部分是在大学期间进行的。尽管我国现有几十所学校已经开始培养七年制医学硕士生,但是我们医学教育的主导仍然是大学本科的教育模式。如何构建既能适应我国医疗体制和思想文化的特点又能吸纳国外现代先进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新型教学体系,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医疗改革环境下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医疗管理体制问题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疗市场的竞争使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政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目前国内政策和经济条件影响下,作为一个医疗单位,其生存、发展主要就是通过医疗业务方面的收入,医疗是根本、是基石。教学工作虽然是临床教学医院职责范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无法创收,无法形成经济效益,自然不能占据主导位置。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把有限的财力用于医院的基本建设,势必将医疗服务、学科建设、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因此会产生重视医疗质量、而忽视教学素质、教学意识不强,教学投入不足等相关问题。为保持医院的正常运转,医疗投入不断加大,临床教学医院往往每年拿出大量资金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投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医疗型技术人才,而对教学工作投资经费极少。医院规模和效益每年不断增长,但教学条件改善不大,针对教学设施改善的投入相对不足。医学生在临床教学医院进行实习所需要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图书期刊、文献资料、住宿条件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医学院校对临床教学医院投入教学建设经费数量没有硬性规定,医学院校更无权干涉临床教学医院的财政制度及分配制度,这无形中使临床医院领导的主观趋向成为决定医院的教学投入的决定因素,这是医学教育面临临床教学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对医疗管理体制问题的对策

1.行政管理模式改革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的根本,教学工作是医学院校的中心,教学质量是医学院校的核心。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条件的创造,局等医学院校附厲临床教学医院既是一个医疗单位的同时又是一个教学单位,需要兼顾医疗、教学、科研多方面任务。

2.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相互沟通

医学院校是医学教育的主体,临床教学医院负担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培养合格的卫生技术人才,是双方的共同目标。因此,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加强对临床教学医院的指导,包括教研室组织管理、临床教师师资培训、培养方案制定、增加教学设施、改善教学环境,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等方面都需要及时的进行沟通协调。院校对临床教学医院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加以解决,并根据教学任务适当加拨教学经费;另外,各临床教学医院教学水平的不平衡性,也需要由医学院校搭建平台,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横向沟通,比如:举办经验交流会、研讨班、互查互学活动等,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质量。

3.加大教学资金和教学管理人员投入

临床教学医院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教学条件改善不大。临床教学医院往往每年拿大量资金进行医疗方面的投入,而对教学建设方面投资经费相对较少。这也是导致临床教学人员待遇相对较差的原因,对教师教学积极性有巨大的影响。医学院校应当结合临床教学医院的经济情况以及承担教学任务量,制定相关制度,要求临床教学医院每年收益的一定比例投入临床教学建设,确保医疗和教学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医疗改革范文6

一、企业职工患病和非因工负伤,在指定的医院(包括分设的和独立的门诊部,下同)或本单位附设的医院医疗时,其所需的挂号费和出诊费,均由职工个人负担。在本单位附设的医务室(所)、保健室(站)看病时,一般可以不收挂号费,医务人员巡回到车间巡回到职工宿舍看病时,不收挂号费。

企业附设的医院收取挂号费的标准,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研究决定。

二、企业职工患病和非因工负伤,在指定的医院或本单位附设的医院、医务室(所)、保健室(站)医疗时,所需的贵重药费,由企业行政方面负担。但服用营养滋补药品(包括药用食品)的费用,应由职工个人负担。营养滋补药品的收费办法,均按当地公费医疗制度的规定办理。

三、企业职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住院医疗期间的膳费,由本人负担三分之一,企业行政方面负担三分之二。

四、按照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享受医疗待遇的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患病医疗时,除了手术费和药费仍然执行半费外,挂号费、检查费、化验费等均由个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