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营销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营销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营销创新

线上营销创新范文1

关键词: 率先创新 创新意愿 禀赋效应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 Endowment Effect on Culture Manufacturer’s Incentive to Innovation Leader

SHEN Hong-yan(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 By introducing a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taking consumers and innovators as research objects, considering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from competitors and the other influencers. Based on the Endowment Effect theory, give meaning for every variable in the model,adopting computer simulations, verifies and analyzes how the factors to affect culture manufacturer’s incentive to 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tus quo of consumer and the innovation cost are negative related with the incentive to innovation, while the government’s subsidies and the protection intens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av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willingness to innovation, sharing knowledge with competitors and partners will increase the willingness, but excessive information can increase the costs and make enterprise without innovation willingness. New products with a fair high value can increase the willingness of innovation because it can be easier accepted by consumers.

Key words: innovation leader; innovation incentive; endowment effect

创新是企业为获得新产品、服务和核心技术而致力于对新观念、实验及创造过程的支持和投入,它代表了区别于现有技术或实践的一种意愿。产品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1], 有助于适应市场和技术环境的演化,也是企业追求新机会的重要方式[2]。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主要分为三种:自主创新战略(或率先创新战略)、联合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3]。率先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研究开发出全新的产品或工艺,并推向市场的创新行为[4]。企业率先创新的激励将由作为R&D竞争的率先创新与创新滞后之间的利润差距所驱动,称之为“先占创新激励”。此时,创新者的R&D的竞争采用的是“争速度的”竞争[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规模和投资强度越来越大,率先创新者的收益受仿制者行为的影响增加[6]。由于对创新的产权保护不力,使率先创新者被无偿模仿者淘汰的例子有许多。过去强调率先创新的优势,如今随着产品快速地被抄袭模仿,企业的率先创新活动被极大地抑制[7]。特别是在文化产业领域,由于创新者在前期的高投入,被模仿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优势更是严重打击了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意愿。

以往对企业创新意愿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竞争而展开的,本文在此基础上,加入消费者和其他第三利益方对企业创新意愿的间接影响,以文化产品创新为背景,把行为经济学中的禀赋效应引入,通过构建模型,探讨不同因素对文化制造企业创新意愿的影响方向。

在过去的30 年中, 研究者发现, 人们对于同一物体所期望的买价和卖价总有区别: 在出售自己的财产、时间和观点时, 人们的要价总是高于他们为购买同样的物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由于存在避免失去原有禀赋的倾向,人们常会出现“安于现状”偏差( status quo bias)。Kahneman 和Tversky把这称为损失厌恶[8, 9]。1980年,著名行为经济学家Thaler 把损失厌恶概念发展成为禀赋效应概念,意思是一旦一件物品成为自己禀赋的一部分,人们便倾向于给予它更高的价值评价[10]。禀赋效应表明人们对商品的价值判断往往是主观的,因而在选择时并不是十分理性的[11]。

一、模型构建

基于心理学中的禀赋效应来分析文化制造企业的创新意愿是如何受文化产业链上各环节及影响者的影响。考虑到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本文拟定文化产业链上文化产品制造商(下文简称M),文化产业监管部门(本文统称为政府)和消费者为文化产品创新的主导因素,构建理论模型。预期的竞争因导致创新报酬减少而使企业创新动机下降[12, 13],考虑到文化制造企业基于竞争的创新过程中,产业链上各环节有不同的表现,本文采用Toshihiko Mukoyama(2003)提出的创新和模仿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对M的创新期望收益进行分析[14]。

(一)消费者行为

二、模型解释

为了研究方便,根据上述分析提出的假设,笔者试图重新定义式(3)中参数的表达意义:

其中1λ>代表创新产品与原产品相比的价值提升水平。

其中ρ是主观贴现率(subject discount),在这里表示为新旧产品更替过程中,因为现状偏差和损失厌恶心理的存在,消费者基于对新产品的主观抵制而形成的主观认知偏差系数,(0,1)ρ∈,值越大,消费者主观认知偏差越大,对新产品抵制心理越强。

上式表示, 如果企业率先创新期望收益越大, 创新成功的概率高, 则创新意愿就越强烈。假定不考虑创新成功的期望概率,创新期望收益直接与企业创新意愿正相关。

三、总结

文化产品创新会同时受产业链上各因素很大程度的影响,它们相互制约,存在着紧密的依赖关系。创新收益、信息沟通、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现状偏差成为影响产品创新意愿的主导因素。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一方面期望获得高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老顾客因为存在现状偏差,又会对新品产生抵制心理,阻碍创新扩散;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创新收益能够增加政府的宏观管理收益, 促使政府推出一系列企业创新扶持政策,特别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消除文化产品创新被模仿的后顾之忧。

本研究直接假设创新期望收益决定企业的创新意愿,在此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利用心理学领域中的禀赋效应对文化产业链上相关环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能影响创新者意愿的相关假设。

第二,引入创新和模仿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了一个基于多重因素影响的创新者期望收益的模型。

第三,文化产品制造商的创新意愿影响因素来自于产业领域内各环节,其中创新促进因素包括:与文行业内相关影响者有效的信息沟通,政府的监管力度,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及政府对创新的补贴上,新产品的价值水平。同时也会受到制约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现状偏差,创新的成本。

由于模型的局限性,取值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只能演绎不同因素对创新意愿的影响趋势,而不能准确的模拟不同因素对创新意愿的影响大小,而且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也忽略了一些对创新者意愿影响较为重要的因素,如受组织规模和组织内员工影响的组织惯性。

参考文献:

[1] Brown S L,Eisenhardt K M. Product development:past research, present findings,and future direc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 eview. 1995,20(2):343- 378.

[2] Lumpkin G T,Dress G G.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 eview. 1996, 21: 135- 172.

[3] Freeman C.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 2 ed. London: Francis Printer,1982.

[4] Segerstorm P S. Innovation,imitation,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s ecomomy. 1991, 99: 807-827.

[5] 杨武,王玲. 知识产权保护下的技术创新者与模仿者竞争模型研究[J]. 科研管理. 2006, 27(4): 2006.

[6] Maskus KEYG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competition issu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19(1): 22- 34.

[7] Glass A J. Costly R &D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 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19(1):179- 193.

[8] 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 1979,47(2): 263-291.

[9] Tversky A,Kahneman D.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J]. Journal of R isk and Uncertainty. 1992,5(4):297- 323.

[10] Thaler R .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e and Organization. 1980(1):36- 90.

[11] Gwendolyn,Morrison C. T he Endowment Effect and Expected Utility[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 47(2):183- 197.

[12] Barro R J,Sala- I- Martin X . Economic Growth[M]. New York: McGraw- Hill,1995.

[13] Barro R J,Sala- I- Martin X . T echnical diffusion,convergence,and growth[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7(2):1- 26.

[14] Toshihiko M. Innovation,imitation,and growth with cumulative technology[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3,50:361- 380.

[15] Helpman E. Innovation,imitation,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 Econometrica61. 1993: 1247- 1280.

[16] T irole M. T he T 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 Cambridge:MIT Press,1988.

线上营销创新范文2

[关键词] O2O模式;移动营销;应用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81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157- 02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而O2O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有着较多优势之处,其能够将线下的资源传送到线上,为客户提高较为便利的服务信息,因此也使得O2O模式在移动营销企业中开始广泛应用。O2O的优势为移动营销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此只有在实际应用中做好创新,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使移动营销更好的发展。

1 O2O移动营销模式概况

O2O全称是Online to Offline,是一种通过线上营销手段来带领线下经营的模式。O2O主要是通过在互联网上以打折、提供信息、服务预定的方式,将线下的商店信息传送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在互联网上即可了解到线下商店的信息,从而引领消费者到线下商店进行消费。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看到所需的商店信息时,能够通过线上平台来预定线下的服务,在预定之后,可到线下的商店享受预约的服务或领取购买的商品。O2O移动营销模式与互联网相比,有很多的创新之处,其优势在于多元化、信息准确、预约服务方便等多方面。O2O移动营销模式在进行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力量,这主要是因为移动互联网使用用户比较广泛,且移动互联网拥有的随身行和地域性特点,对O2O移动营销模式有很大的有利之处。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遍布范围比较广,O2O移动营销模式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到市场的信息,使得用户能够以最优惠的价格获取到所需商品和服务。

O2O移动营销为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研发创新出三种服务方式,消费者可以通过任何一种方式来享受所需服务。目前这三种方式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线上网站,线上网站是将线下商店的信息呈现在O2O网站上,使得客户在使用手机登入互联网上,可以在O2O网站中搜索所需的服务和商品。在搜索信息达到个人要求后,可以采用手机在线支付方式进行购买,购买成功后,即可到线下商店享受此服务或领取商品。第二种是APP手机方式,客户可以通过手机APP上的应用程序,来搜索所需的服务信息,然后通过手机支付方式进行购买,购买后再到线下商店进行消费。第三种线下引领线上消费服务方式,即客户通过实体店或者传单上的二维码,来进入O2O网站查询商品信息,并在在线支付完毕后,到实体店享受购买的服务。

2 促进移动营销在O2O行业中应用创新的措施

2.1 借助移动网络做好本地化服务

通过一些研究的数据分析,线下消费依然是所占比例比较大,在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比如美国的线下消费为92%左右,而我国的线下消费已经高达96%。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比较注重产品的体验和个性化,线上商品自然是不能马上体验到,因此也使得线下商店的消费比例比较大。对于此种情况,创新是改变这种现象的重要途径,因此相关管理人一定要做好本地化的服务,为企业营销提供一个发展的新道路。相关管理人可以根据移动网络的地域性和随身行的特点,了解到消费者的游览习惯和机型,从而为消费者推荐合适的服务信息,提高消费者在移动线上消费的比例。目前我国首个开放式O2O商业平台――“智慧城市”已经开始启动,其主要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做基础,并以身份识别和认证技术为连接点,在城市中建设信息化的智能惠民应用平台。智慧城市是我国企业在O2O商务模式上的一个创新,其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消费者在本地化服务的体验。

2.2 提供多元化的增值服务

目前的互联网时代,线上平台越来越多,而消费者多位于小众需求,因此企业不能只靠单一服务来获得利润,必须要在服务上进行创新。在服务上进行创新,需要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对应的增值服务,使得客户在服务中能够满足所需。目前O2O移动营销有很多优势之处,相关管理人可以利用O2O移动营销平台的优势,在线上线下中进行创新,以多元化的增值服务方式,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一些消费者比较在乎个性化的体验,对此相关企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些定制类的服务,使得消费者能够根据个人需求,来定制相关的服务。

2.3 构建多渠道数字化的电商平台

O2O移动营销的主要优势在于多元化的增值服务,而对这些服务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以及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是需要运用到相关的技术和资源做保证的,因此企业需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以适应和满足企业运营的需求。对此,企业可以通过跨区域的联盟,将实体店、批发商、网店等邀请加入到O2O平台中,以建设一个多渠道数字化的电商平台,使得企业在进行O2O移动线下营销中,能够有充足的资源作为保证。创新多渠道的数字化电商平台,有利于加强线上线下的紧密联系,且同时也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较多的服务体验。

3 结 语

移动营销主要是通过手机作为传播平台,而O2O模式是一种线上线下的消费模式,因此使得移动营销在O2O行业中广泛应用。为了使移动营销在O2O行业中更好的应用,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对移动应用不足之处,及时地进行改变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丽娟.夏筱萌.移动营销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2(10):22-28.

[2]廖卫红.周少华.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及应用模式[J].企业经济,2012,17(43):32-36.

线上营销创新范文3

关键词:购买转移 营销渠道 电子商务

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转移行为的背景、倾向及形式

在目前传统消费品市场线下交易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模式下,众多消费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纷纷将目光转移到电子信息模式下的网络渠道营销,CNNIC的网络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交易金额达到近6000亿元人民币,电子信息行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448亿元,截止到2012年10月份,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电信互联网接入水平达到近1.3亿户,网民总数4.68亿,网络基础环境的持续向好为消费品市场的多元化渠道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见图1),同时,网络购物交易金额占据消费品行业总额比例由2009年时的2%上升到3.5%,消费品的网络营销渠道价值实现比例呈现出逐年递升的趋势。

在消费者的线上购物倾向方面,由图2可以看出诸如母婴用品、食品、美容化妆产品等快速消费品的网络购物倾向综合占比较大,较为典型的诸如以主打食品类消费的“一号店”网络购物平台及主打美容化妆类产品的“聚美优品”网络购物平台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基于电子商务的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巨大发展前景纷纷引起新兴行业巨头的注意。针对这种消费者购买行为习惯的特征转移,如何在方兴未艾的消费品网络购物市场中取得理想的市场份额需要引起每一个零售渠道商和消费品生产企业的重视,电子商务的线上渠道营销途径创新是企业在后消费经济时代取得新利润增长点的关键。

在消费者跨渠道购买的实现形式方面,包含“线上咨询-实体店铺购买”、“实体店铺体验-线上咨询-线上购买”、“线上咨询-线上购买”以及“实体店铺体验-线上咨询-实体店铺购买”四种主要形式,目前社会较为广泛关注“信息搜索-购买转移”的双边承接消费模式,以线下到线上的转移消费尤为表现突出。线上销售通过新闻报道、微博宣传、消费论坛、电子邮件以及在线实时交流等形式实现产品的流通;线下营销则泛指传统的实体店铺经营模式,报纸、广告、宣传单、秀场、路演等都可以作为线下产品流通和价值实现的表现形式。这种线上和线下的多元化表现形式也为购买渠道的转移提供了多种发展路径,其中也蕴含着多种组合模式下的营销创新和利润发现机会。

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转移行为的驱动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者在线下及线上渠道之间的购买转移驱动因素如图3所示的五级循环结构,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产品、客户体验、支付安全、物流质量以及互动沟通构成了其转移购买渠道的主要动力,具体来讲:

产品选择的多元因素。由于实体店铺和网络购物在各自自然特征上的差异,经营空间和运营成本等因素都使得实体店铺的产品丰富性受到限制,然而线上渠道营销却实现了商品的富集和多元化展示,企业进行全系列的大规模线上产品展示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其进行购物选择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就有所增加,更方便买到满意的产品。

消费体验的差异因素。传统的实体店铺经营受制于经营场所费用等而通常具有较高的产品价格,消费者进行实地探访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也通常较高,线上购物恰好弥补了这种劣势,不仅可以享受到直销带来的价格优惠,而且还可以缩减体力和时间支出,标准化的产品购物使得线上、线下产品质量几乎没有区别,客户体验却相差较大,这也造成了线上购物的较大流量。

购物支付的安全因素。线上支付通过信息网络而实现了数字化的货币流转功能,互联网购物的资金安全和买卖双方信誉问题始终是直接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诸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及时解决了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和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线上购物得以顺利进行并大规模推广。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规模超过十万亿元人民币,以POS机为主的线下实体经营电子支付比例也越来越高,并且具有急需扩展的趋势。

物流服务的便捷因素。我国商品物流行业的大发展是伴随电子商务的兴起而得到推动的,第三方专业化商品物流的配送效率得到提升,部分企业自主物流体系可以达到物流配送的“T+1”标准,线上购物的时间矛盾也得到巨大缓解,消费者与选购商品的实际距离得到缩减,这与在实体店铺订货而经历漫长的等待期具有巨大差别。

渠道流通的互动因素。传统的实体店铺销售需要消费者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线上购物则打消了消费者对其他成本支出的疑虑,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商品采购互动,通过厂家在线客服以及过往购物评价等途径,买卖双方尽可能的将产品信息透明化,双方的互动性更强,较为典型的包括旅店服务业、金融服务以及电信服务等,这些行业的高信息化特征也使得该领域的线上交易行为较为其他行业更为流行。

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转移行为对于企业的营销启示

日用消费品是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产品,当人们的消费偏好向网络进行转移时,企业对于消费品的营销思维模式也应当快速向电子平台转移,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增加、网购的巨大市场前景都提醒生产企业一个道理:放弃电子信息平台销售渠道会越来越多的丧失市场份额,削减营销效率,对企业资金回流、利润实现、成本控制、产品创新都是弊大于利。迅猛发展的线上购物平台使得生产企业的分销范围得以极大拓展,电子信息销售平台中的中间商业务获得发展,网络分销模式和线上-线下信息交叉互换成为潮流,消费者购物不仅可以接触到现实生产企业之外的供货商,并且在传统实体店铺和网络渠道中的辨别和选择能力也得到加强,具备更多购买余地,这些都是对于产品生产厂家反应能力和营销能力的考验。

从已经较为成熟的传统企业产品销售途径来看,产品生产企业因循守旧、专注营销渠道中的线下“企业-经销商-零售商”比例偏高,消费者几乎没有和商品生产厂家的直接接触,而发展迅速的线上电子商务模式则在潜移默化中使得“消费者-商品-厂家”的接触结构发生了变化,线上信息网络使得消费品厂家、店铺和消费者密切相连,基于电子交流平台的渠道互动使得成员间实现了意见交换,反馈式交流的客户体验甚至超过产品本身,消费者购买从线下到线上的共同兴趣与商业利益延伸实现了超越商品销售本身的商业功能,因此,基于这种消费者购物模式和购物思维的转换就要求生产企业看准线上平台带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优势,在传统的线下铺货渠道基础之上,利用维护完善的商业网络关系,发展网络直销和网络咨询,开拓网络和经销途径,以此迎合了新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购物习惯。

消费者购买转移行为还提醒企业进行产品营销需要注意传统线下渠道和新兴线上渠道的配合,避免二者之间的冲突,这也是有针对性的控制实体店铺效益和网络市场份额的重要部分,企业针对消费者购买转移行为而进行销售模式划分就要人为的划分三个层次,一是线上、线下渠道成员之间的互动核心层,依靠生产企业、中间商以及消费者,各自在传统渠道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且适应电子网络互动带来的关系变化,彼此间的接触外延将由于销售途径关系的复杂化而进行适当扩展;二是偏离生产企业销售渠道之外的行业竞争者层次,也是互联网线上销售模式的空间扩展外延层;三是相对的最外层结构,亦即经销渠道成员所共处的互联网环境层,表示消费品生产企业面对的最大规模线上市场。这三种互为结构的有机层次是灵活应对消费者购买转移的最具效率营销体系。

企业针对消费者购买转移行为趋势的应对优化策略

在传统的消费者线下购买向线上、线下互动变化趋势中,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厂家-经销商-消费者”及“厂家-消费者”关系共同构成开放式环形系统,消费者在其中的利益和偏好保障是生产企业线上、线下双营销渠道铺设的核心控制点,相应的购买转移行为分析及应对可从四个方面展开,具体来讲:

商品生产企业的线上营销渠道以传统实体店铺营销渠道作为基础。生产企业以产品具体特点为依据,选择基于完全线上平台的网络销售渠道或传统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结合。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渠道在销售经验、桥梁搭建、商业人脉以及产品高体验性等方面的优势,线上网络平台更进一步搭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产品环节接触点,消费者购买转移的“信任再建立”问题有了更直接和更广泛的解决通道。

线上网络营销模式中的企业与中间商、消费者互动。线上营销环境使得产品价值的角色间无限制互动成为可能,企业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直销通道,如快速消费品等单体价格低、利润薄的以量获利产品,就可以通过“团购”的形式很好的解决发货难的问题,消费者通过在网上下单,厂家将批量产品发送至最近分销终端。在此过程中,亟需处理好与中间商的关系。

企业层面线上营销渠道的功能扩展。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转移行为具有较强的信息需求特征,企业对消费者特性分布、产品库存、季节性促销等时点的把握最为深切,虽然线上平台的建立不会使得实际市场空间有所增加,但是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过程却可以极大的促进二次商业开发的机会,新的消费利润增长点可供挖掘。企业完善消费者信息数据,做到有的放矢的生产产品和搭建营销网络,建立与消费者、中间商之间的“一对多”交流,单向分销选择更有余地,以消除消费信息不对称而建立的消费者购买转移行为分析数据库实际上为企业科学铺设线上营销渠道提供了助力。

线上营销渠道竞争的广泛性要求企业进行专业化、差异化生产,迎合消费者的跨渠道购买需求。线上消费使得消费者群体议价能力增强,互联网环境下的产品销售和价值实现是针对广大无地域限制的全部消费者群体,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得以派生出群体性需求,这样在“消费者群体-厂家”之间的关系格局中,前者就有了更大的选择机会和利益获取能力,在合理的区间内压低消费品价格,减小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这种激烈的竞争反过来就“倒逼”消费品生产厂家在产品质量、信誉、品牌、卫生健康情况以及科技创新方面加大监控和投入力度,以长期的专业化和差异化生产面对消费者选择和议价能力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盖建华.中国网上银行消费者博弈学习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1(3)

2.赵伊娜.基于感知风险理论的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分析[J].商业时代,2013(13)

3.涂艳红.快速消费品成长阶段的渠道管理策略[J]经济研究,2012(6)

4.[美].查克布莱默著,曾虎翼译.点亮社群:互联网营销的本质[M].东方出版社,2010

5.陈东冬.当代中产阶层消费行为和消费伦理解析[J].商业时代,2012(9)

6.姚益龙.媒体监督影响企业绩效机制—来自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2(7)

线上营销创新范文4

[关键词]“新零售”概念;营销人才;优化策略

一、“新零售”概念解析

(一)什么是什么是“新零售”

关于“新零售”,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新零售”概念是区别于传统零售的一种新型零售业态。“新零售”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不断普及,得益于电子商务特别是商业领域线上销售模式的开发与不断发展。但是随着电商线上线下联动的不断饱和,纯电商发展的时代显得越发无力,而且电商问题逐步暴露。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国家关于推动零售业转型相关政策的带动下,以重视用户体验为中心,采取线上线下以及多方跨界联动的发展模式备受业界重视和关注。它不是简单的O2O即线上线下联动和物流的简单配合,而是在注重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科技基础上的一种营销理念的变革,一种渠道壁垒的打破和渠道瓶颈的突破。

(二)““新零售”模式

对应到“新零售”模式上,业界一致认同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线上线下+物流。在原有零售业线上线下渠道开辟的过程中,增强线上线下两者的联动性,实现资源互补,从而达到线上线下合作共赢的目的。同时由于物流在当今人们消费生活别是零售产品等资源配置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业内很多人士不是积极构建自己的专业物流体系,就是积极与物流行业进行深度合作。因为在信息社会,速度就是利润,效率体现在速度上。通过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在物流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物流配送高峰期就近配送,实现同款同价,到店就近取货,使线上线下成为销售不可分割、互为一体的关系。其二,构建零售行业内部营销平台。从现代营销理念出发,产品的销售效果在于保证产品的品质、关注用户需求,同时还在于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平台的打造。在这个平台上,数以万计的制造商、营销商以及相关的合作伙伴都能够实现更深度更密切的合作。其三,利用科技打造范围更广更优质的体验式消费服务。顾客就是上帝,从消费场景化构建出发,为的就是更进一步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关系,有效影响用户的购物心理,增强顾客与商品之间的黏和度,提升客户忠诚度,最终树立品牌形象。

二、“新零售”在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新零售”的理论基础根植于现代市场营销学

并为其延续发展提供方向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营销学大师杰罗姆麦卡锡在其著作《基础营销》一书中提出了营销4Ps理论,并在随后的市场营销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近些年,随着O2O、电子商务以及物流业融合发展新态势的出现,市场营销理论亟待得到进一步探索发展,“新零售”概念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前沿。“新零售”理论的发展为现代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

(二)““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及“新零售”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2016年,马云在杭州云溪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认为单纯的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将是线上线下与物流结合的新时代,阿里更是将2017年定为“新零售”元年。国务院办公厅也在2016年“双十一”当天下发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号召实体零售业与电商融合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直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的实例,让我们强烈感受到营销人才的现实需求日益增加,这不仅是“新零售”电商平台网络营销模式的兴起和高速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点变化的客观现实。

(三)高校营销人才高品质培养的内在需求强烈

作为管理类二级学科的市场营销专业,担负着培养我国市场营销管理人才的重任。“新零售”理论是现代市场营销的最新发展成果,“新零售”模式的兴起使得社会对现代营销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才能够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才能够培养出更合适的社会人才。加强对“新零售”教学的研究,调整我国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是高校营销专业教育教学的必然出路。由此可见,重视营销专业,提高现代营销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相关学术界教育界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要从对比中找到优劣势,从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从“新零售”概念的变化中发现人才培养工作的转变,加大对行业营销人才教育上的物质和文化投入,促进高校营销专业的高品质发展。

三、当前高校营销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同时出现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同时出现,培养目标不明晰不明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实用性不强

高校营销人才培养基数大,但是为社会输送的合用的营销人才却存在着极大的缺口。这既是现代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营销领域用人的基本情况,出现了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两难”局面。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使得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在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上极度缺乏,有的高校甚至还在沿用传统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而营销学本身很强调实践性。因此,高校实际培养出来的营销专业人才在符合岗位要求、适应岗位环境以及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此外,从人才市场需求来看,“新零售”要求营销人才不仅需要精通营销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信息素养、网络技术、心理学知识、职业素养等相关行业知识技能。

(二)课程设置存在结构性不合理现象

当前,在“新零售”背景下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整体上缺乏协调性。其二,各高校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缺乏必要的规范。其三,营销专业选修课没有从企业的具体需要出发,而且缺乏系统性,这就严重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对照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完善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高校教师资源有限高校教师资源有限,影响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效果

任何学科的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而且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档次、质量和教学效果。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师资质量的提升。当下高校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师资专业素养保守传统,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结构配置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造成了某些专业课程由于没有师资而不能开设、新的教育培训内容无法更新等现象的出现。

(四)实践教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当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有所发展,不少高校都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但是也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其一,校企合作的内容如何与专业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校企合作中学生如何才能切实深入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管理中,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作。其三,校企合作如何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校内实践活动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构建离不开学校政策的支持。

四、“新零售”概念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科学制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和办学特和办学特色,提高营销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要竭力提高营销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具体来说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指导,根据“新零售”业态下营销人才的岗位用人标准,科学制定未来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真正突出营销的专业特色,重视实践教学,形成办学特色。另一方面,牢牢抓住校企合作不动摇。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振兴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零售业无处不在,“新零售”作为各类零售的必选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把握行业需求,真正提升营销毕业生的实用性。

(二)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高校营销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育人为本,德能并修首先,针对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协调性的问题,根据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科学设定培养目标,并依据目标优化自然学科教学内容,合理增加人文学科课程内容。与此同时,从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出发,从实用角度入手,精简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营销专业内容的时间,大力加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有效拓展。其次,规范和完善营销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教材要及时进行更新,选用知识全面、观点客观正确的教材。此外,要提高课程体系在顶层设计上的规范性,加强校际间营销专业教学交流,缩小在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差异。最后,结合“新零售”业态的需求,细化区域行业的真实需求,设置针对性、应用性、实操性更强的课程,实现课程教学与“新零售”业态及岗位工作能力的无缝对接。课程体系设置既要包含营销理念、沟通技巧、产品推广策略、客户心理等内容,也要包含线上客服、软文写作、网图处理、网页美工等,结合线上、线下工作要求综合开展营销实训。

(三)内外结合内外结合,合理分工,统筹安排改善师资

首先,在“新零售”背景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教师团队要尽快转变营销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但又不要完全依赖教育技术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环节。另一方面,紧跟市场形势变化,“新零售”需要的营销人才是线上线下市场均能驾驭的人才,需要加强学生以体验营销为主的软营销能力培养,所以教学内容要随之调整。其次,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诸如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加大实践课程的仿真程度和增加实践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市场的变化和提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最后,加强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转型空间。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在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这个过程需要学校有为教师转型保驾护航的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

(四)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高校在继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逐步改善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局面,建议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地方经济转型的需求来开展深度合作。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首先改变观念,明确高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地位,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办法等,使企业也成为培养高校营销人才参与者、管理者和考核者,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同时,完善政府相关政策,规范高校相关制度,企业与高校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线上营销创新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管理

当下,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平台拓宽了人们之间交流的广度,增强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也正是在这种潮流下,新媒体营销理念在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营销观念。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企业要顺应时展潮流,加深对新媒体技术的认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改善企业的营销策略,提升企业的营销效果。

1.转变传统营销理念,积极拓展新媒体平台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进行市场经营销的过程中要注意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主动适应新媒体技术,在创新中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

转变传统营销理念。在传统营销理念中企业往往是以产品为主体,但是如果只以产品为主体,忽视其他方面,则企业的发展也不会长效。因此,企业应该在重视产品质量的基础之上逐渐地转变为顾客导向,重视顾客需求,从以往的被动营销转变为积极了解顾客、分析顾客的主动营销。在了解顾客需求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不同的顾客需求将顾客进行分类,对每一类顾客进行细致地分析,从而为各类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企业应该注重积极拓展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更广泛的产品宣传,使广大客户可以更方便和快捷地获取产品信息,提高营销的效果和速度。第一,制作企业门户网站,通过网站进行宣传推广。在新媒体时代,门户网站是人们了解企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企业应该注意积极利用网站平台进行产品营销。在制作企业门户网站的时候应该注意两大问题,即信息的选取和整体风格的设计。在信息的选取上,网站需要包含企业的整体信息以及产品信息,其信息内容不可过于简略也不可过于繁琐,应该选取最关键的信息置于门户网站之上。如果信息过少,则无法使客户了解其想要了解的内容,信息太过冗杂则会使客户感到厌倦,抓不住重点。在整体风格的设计上要把握与企业形象和产品风格相契合,使浏览者在浏览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比较愉悦的心情。第二,注重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增强营销的及时性。微博和微信是现代人两种重要的通讯方式,活跃着大量用户。因此,企业要注意利用这两个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开通企I微信公众号,每天或者每周定时推送产品信息。或者利用微博平台,定时更新产品销售信息。

2.重视新媒体发展趋势,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在新媒体时代,企业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潮流,追寻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营销效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追寻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单靠顶层设计是不够的。在顶层设计做出战略规划的基础之上,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对新媒体平台的认识,使员工能够熟练地操纵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创造新的营销模式。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要注意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如果企业近期想要在门户网站上加强宣传力度,就应该向员工培训一些关于门户网站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客户需求和突发状况。如果企业近期向大力拓展微博和微信平台,则应该加强对员工移动通信设备的培训,使员工掌握利用移动平台进行产品营销的理念、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由于移动终端平台的灵活性,在员工掌握相关知识之后,企业可以让员工通过自己的设备对企业信息进行积极的宣传推广。此外,企业应该对自身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注重通过新媒体平台树立自身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效应,从而使自身在新媒体发展的大潮下不致被淘汰。

3.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平台,提升企业营销效果

新媒体时代,O2O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方式,意指将线上营销和线下实体销售相结合,使得互联网成为线下销售的前台。O2O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在当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营销效果。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该紧紧抓住020这一营销模式,积极利用线上平台拓宽营销范围,加强营销速度。同时,通过线下的体验式消费抓住客户,尤其是一些服装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在购买服装的时候不仅看重服装的价格和款式,更重要的是看中服装的整体效果。所以,企业应该积极创新销售策略。企业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产品展示和产品介绍,使广大客户能够通过网上平台大概选定自己喜欢的衣服款式和能够接受的价格,然后企业针对客户需求也要为客户提供体验式的机会,让客户可以亲自试穿衣服。如果客户对衣服试穿的效果感到满意,可以在网上直接下单。虽然目前也有一些软件可以让人们虚拟地感受衣服试穿的效果,但是软件本身无法代替人的感受,并且实际效果较机械,无法达到真实体验的效果。所以,在新媒体时代,线上与线下的相互配合是企业应该抓住的重要营销策略和营销机遇。

新媒体平台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营销视野,使人们在审视传统营销方式的基础之上能够打开思维,积极创新理念,拓宽新媒体营销平台。但是从了解到熟悉新媒体的操作方式并同企业发展理念和特点相结合还需要细致的谋划,从顶层设计到基层的操作都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突破,实现企业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及其创新经验与启示[J].北方经贸,2015(10):65-66.

[2]方乐.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和管理创新经验[J].科技传播,2015(06):51-52.

[3]张艳.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和管理创新经验[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146-147.

线上营销创新范文6

从web1.0到web2.0,从门户时代到多元化扩张,互联网一次次的更新。与之相伴的是网络营销从文字链接到图文混合再到富媒体,从最初的电子邮件营销到网络服务初步应用再到应用程序趋于成熟,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网络营销总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或者说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网络营销提供了新的平台。所以,我们首先可以从网络技术手段的创新来考虑。比如,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就是网络营销与网络游戏技术组合的营销组合形式之一,最好的例子就是可口可乐与魔兽争霸的“联姻”: 可口可乐市场策划及创新总经理苏柏梁以SHE的变身网络人物大战兽人老板的魔兽世界广告,成功将可口可乐渗入在全国拥有11万家的网吧渠道,而魔兽世界在中国150万人的付费用户极大的带动了可口可乐人气,使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净利润达到12.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

二,旧有技术的新组合

马克思曾经说过,事物内部要素的有机排列组合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网络营销也应该对旧有技术重新排列组合。Banner广告是一种古老的广告形式,在我国古已有之。由于其形式单一,形式古老,被不少人所不屑于用。但是,与网络联姻形成网络banner,加上光影,动画效果而身价倍增。再比如,电子邮件广告也是“邮件”插页广告的变种。经过与网络邮件技术的结合,使得这种形式更加具有针对性,到达率更高,费用更低廉,更加方便快捷。

广告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广告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最先的叫卖广告,实物广告,再到后来的招牌广告,幌子广告,楹联广告,再到霓虹灯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广告形式不胜枚举。网络技术是集文字链,图片,动画,视频,声音于一体,兼有声,光,电,影,形,体的综合性媒体。它们不是完整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是能够注入新鲜血液的。它们之间有许多交叉点,一旦有机结合,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令人刮目相看的营销形式。

三,线上线下的完美组合

营销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销售,网络营销也不例外。线上的营销活动必须与线下的营销活动相结合。线上宣传,线下跟进,步步为营。还以可口可乐与《魔兽争霸》的合作为例:苏柏梁(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市场战略及创新总经理)兽营销第一步是创建iCoke.cn网络科技平台,“我们将通过这个平台来加强与年轻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苏柏梁的第二步才是推出魔兽版包装与广告。很快全中国范围内,都出现了魔兽版送机时的可乐包装,随处有售的可口可乐变成魔兽的最广泛广告载体。在央视、互联网播放的广告中,可口可乐的形象代言人S.H.E喝下可口可乐后,变身魔兽中的正义形象,将变身兽人的老板打个落花流水。尽管外界都认为这是魔兽世界借助可口可乐获得更多宣传机会,但苏柏梁却认为:由于主流文化长期对网络游戏的排斥,大家几乎已经忘记网络游戏是一种文化产品,而可口可乐只是一种物质产品。两种产品的结合营销,染上“网游文化味道“的可口可乐不是吃亏,而是赚了大便宜。

苏柏梁的第三步则是赞助魔兽主题网吧,这是一个务实的渠道行销行动:可口可乐提供赞助装修《魔兽世界》主题网吧,并且免费提供一台冰箱当然通过这台冰箱里只能销售冰镇可口可乐,“在一年的合同期内,不能做任何修改,也不能去除”。从此可口可乐渗入网吧渠道,据文化部统计,目前全国网吧数量接近11万家。

可口可乐的线上与魔兽的营销宣传与线下备货完美结合,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网络游戏营销策划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