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宣传策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旅宣传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旅宣传策划

文旅宣传策划范文1

一、宣传活动的背景

近几年来,人类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正在继续威胁着人们自身的安全与健康,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对海洋设施造成破坏,并且也令全球各地的沿海地区自然风貌受到侵蚀。尽管国际社会和一些国家在制止海洋污染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但这一问题依然非常严重。

二、宣传活动的目的

(1)提倡和呼吁更多的民众、游客进行海洋生态旅游、海洋文明旅游。(2)维护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确保沿海城市及国家的经济稳定。

三、宣传活动的意义

(1)宣传普及海洋知识,提升全民海洋意识,营造出全民关注海洋、关爱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2)鼓励全民珍惜爱护每一处可用于海洋旅游发展的海滩、海水浴场、海水运动场等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的前提下,确保海洋的永续利用。

四、宣传活动的可行性

(一)政策可行性

(1)“世界海洋日”的确立,为国际社会应对海洋挑战搭建了平台,也为在中国进一步宣传海洋的重要性、提高公众海洋意识提供了新的机会。(2)海口“双创”活动的启动。活动的目的在于力争三年内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二)模式可行性

策划开展“拥抱海洋,走向深蓝”假日海滩文明旅游系列宣传活动,如涉海摄影作品和画作,通过开展环保志愿者清洁海滩活动、举行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播放海洋防灾减灾宣传片的方式等宣传主题。

(三)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1)大学生志愿者对海洋环保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且拥有高度的保护海洋的热情。(2)团队都是在校大学生,能够在校园里进行宣传并吸收志愿者,通过少数带动多数,共同做好海洋保护活动。

五、宣传活动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一)科学性

(1)从假日海滩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正确引导游客,又要强调海洋保护的质量,保证海洋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2)加强海洋保护首先在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海洋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保护海洋的自觉性。(3)结合假日海滩的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海洋保护工作开展,从而实现海洋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赢互利。

(二)创新性

(1)以少数志愿者活动来带动更多的民众和学生参与到海洋保护的公益活动中来,以少带多,提高全民对海洋保护工作的重视度。(2)通过系列活动,层层推进海洋保护的意识,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众行为。

六、宣传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文明旅游宣传活动策划:如何从海洋保护的角度去策划活动,使得活动主题明确化、活动形式多元化,活动内容主体化。(2)文明旅游宣传活动影响力:如何确保海洋文明旅游活动的宣传影响作用能够有持续效果,做到以活动形式折射海洋保护知识。(3)确保海洋文明旅游参与者主体的广泛性。

(二)难点

(1)海洋文明旅游宣传活动的宣传教育工作达到的效果评估。(2)海洋文明旅游宣传活动的教育手段的运用。

七、宣传活动内容

(一)“源于海洋、感恩海洋”――――涉海摄影作品和画作比赛

(二)“保护海洋,文明旅游”――――环保志愿者清洁海滩活动

(三)“了解海洋,保护海洋”――――海洋知识竞赛

(四)“我很美,但我也有脾气”――――海洋防灾减灾宣传片

(五)“丽星邮轮,海洋文明行”――――国际航线海洋文明行

组织和号召30名志愿者前往丽星国际邮轮海口起发站进行海洋环保、海洋灾难急救、文明旅游出行知识宣讲。

八、宣传活动技术方法

文旅宣传策划范文2

1. 中国红色文化传承展示和教育体验基地

海城镇地处海丰县城中心,是海丰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全县唯一一个特大镇,广东省275个中心镇之一。324国道、潮惠高速穿越过境,靠近深汕高速、厦深高速,毗邻港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海丰红城文旅小镇选址于位于城市中轴线,海丰县海城镇北部,四环与五环之间。北临竹仔坑水库,龙津河贯穿小镇中心;规划范围3.4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约1.3平方公里。

2. 特色产业生态圈

海丰红城文旅小镇将围绕红色文化主题IP,强化“红色+”产业生态圈,打造六条产业链。

3. 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完善“红色+”现代产业体系

1、“红色+旅游度假”。依托龙津河生态湿地及月亮湾生态度假酒店等,与民俗文化体验结合,打造海丰红色旅游服务中心和汕潮揭的休闲康养后花园。

2、“红色+科技教育”。充分发挥海丰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建设广东省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打造广东省红色文化传承、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和就业基地。

3、“红色+产业革命”。结合金融创投,设立海陆丰革命老区发展基金,老区金融总部推动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老区建设。

4、“红色+影视文艺”。挖掘周边红四师、红宫红场、澎湃故居等红色资源,结合手工艺生产、影视工艺,打造红色产品,擦亮海丰革命老区品牌。

5、“红色+会议博览”。依托革命原点彭湃,打造改革开放博物馆、革命老区名人馆、企业家博物馆等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广东政治宣传会议重要会址。

6、“红色+产品展贸”。发挥全国唯一临海革命老区的区位优势,策划特色产品展销中心,红色文化一条街等项目,形成产品展示交流平台。

文旅宣传策划范文3

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2011年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2%,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5%。其中工业设计和动漫产业等园区产业的贡献最大。但是,上海市的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园区的文化层面上挖掘旅游的吸引点,通过园区创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促进园区的全面发展。

一、园区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中新产生的一类具体形态,是指相互关联的创意产业、创意工作者与相关机构在具有一定的文化地理空间上,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合体。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方面有三个名词“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如,8号桥就在2005年4月28日,挂牌“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2010年12月授牌为“创意产业园区”,2011年12月授牌为“文化产业园区”。

从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发展情况来看,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不向游客开放,园区专注于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第二类为向游客开放的产业型园区,即区内注重的是其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只是一种辅助行为。第三类则是体验型园区,则其性质更多的是面向广大游客的一个观赏区,为创作者和游客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包括创意思想的交流、创意产品的交流,让游客体验文化,并且消费文化。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第二类以及第三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园区文旅融合现状

(一)园区文旅融合可借鉴经验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最重要的吸引力就在于其文化,因此,若是要发展园区旅游,需要的就是园区对其文化进行挖掘然后进行文化表现,使游客看到并体验到园区的文化。这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将园区文化融合到景区的旅游开发当中去。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田子坊旅游开发的成功便是文旅合理融合的结果。

田子坊在文旅融合方面做得很好,首先体现在创意氛围上。田子坊在开发中,保留了一部分石库门的居住特性,再结合创意产业,引入商业模式开发。从1998年起,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陆续入驻田子坊。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游客在游览景区时,不仅能从建筑和民居上感受到上海的老弄堂文化气息,又能体验到创意在园区的碰撞,还能欣赏到一件件富有创意的工艺品。

其次,田子坊的旅游商品也是很大的旅游吸引点。田子坊的旅游商品从制作到成品都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创意元素。

另外,2004年设立的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积极配合政府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并引导园区的发展。在2008年发起了“创意之旅”,加强了各园区间的合作,促进了园区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起到了很好的互助学习和宣传的效果,为园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园区文旅融合的不足之处

在上海,田子坊和1933老场坊只是代表了一小部分的文旅融合较好的园区,还有相当多的园区并没有进行很好的文旅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园区旅游类型较为单一。目前上海市大部分创意园区的开发仍处于观赏旅游阶段,对于园区文化的利用不够深入与充分。

2、园区创意产品欠缺旅游属性。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具有特殊的建筑风格以及独特的历史,其氛围对于创意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对于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然后以8号桥、X2为代表的一些创意园区所设计出的产品,追求高门槛、低产出、高效益,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则不具有消费吸引力。

3、园区独立,园区间缺少融合与互助。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多是“独门独院”,没有横向地与相同性质的园区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卢湾区的田子坊和8号桥距离很近,但是,两者之间并无联系,缺少相互的“利用”,这对于两个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来讲,是一种损失。

4、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建设过程中,缺少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交通、对外营业的餐厅、酒店、游客服务中心、关于园区历史和建筑的解说系统等各个方面,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游客量的减少。

5、园区文化与旅游宣传少。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较早,速度较快,加上独具一格的创意文化影响力,使得其在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享誉度。但是,园区很少有通过演艺、影视、出版书籍或者简单的宣传折页的印刷等途径进行园区文化的充实以及宣传。网络上关于园区的介绍侧重点往往是针对创意企业的入驻而进行的对园区地理优势、集聚经济优势、园区产业前景的宣传,极少有针对游客而进行的对园区文化、园区旅游的宣传。

6、旅游参与度低。大部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构成分为两样:人,还有建筑。园区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建构具有参与性或体验型的旅游设施、旅游项目等,也鲜有旅游活动的策划与举办。

三、园区创意文化与旅游融合思考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首先与区域内的人文环境相融合,传承本地产业的文脉和人脉,用创意和文化充实园区的产业,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逐渐发展。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应该就是如何将文化表现出来以增加旅游吸引力的过程。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什么文化,其次再是解决如何将这些文化表现出来的问题。

(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

1、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拥有很强大的文化基础,首先最为明显的便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体现在了建筑、音乐、舞台、饮食等方方面面。体现了上海的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勇于创新。上海滩与国际大都市、时尚都市与老弄堂的文化撞击,擦出异样绚烂的火花。

2、东西建筑文化的碰撞。园区的建筑往往给游客的感觉既有传统老弄堂的魅力,又有西方时尚建筑的气息,中外合璧。

3、园区创意文化。园区的创意文化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的精髓,正是这些创意文化彰显着园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4、每个园区都有其历史,每个建筑在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前都孕育的是另外一种生命,这种生命的精彩在下一段生命中还是会发光发热。以1933老场坊为例,它的前身是个屠宰场,这种原始的文化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

(二)园区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发展首先有政策的支撑、政府的支持,另外还有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这一中间机构的协调,再者,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拥有强大的经济能力,接下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应该在充分认识其文化的基础上,吸取成功园区的经验和不成功园区的不足,通过高科技手段来表现文化,不断赋予园区增值潜力。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如何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园区开发过程中的文旅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这一个方面上应该做的首先是对园区创意氛围的营造,

从看得见的建筑、文字标识等到看不见的创意智慧等,保持这种独特的创意氛围,让整个园区从内到外都给游客带来充满创意以及文化深厚的感受。这点可以借鉴1933老场坊,通过老屠宰场的各个建筑细节的简单却明了的文字标识,既体现了园区的历史文化,又展现了园区每一处设计的创意之所在,增加了游客的好奇度和求知欲,也给游客带来学习的体验。

另外,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全国第一的数量和规模,那么临近的园区应该发挥集聚效应,像江南智造局一样,各个园区再集聚,利用互相的创意优势,促进整体的文旅融合发展,并不断提升价值。这是园区合作横向方面,在纵向上,还应该拓展产业链,大小企业合作,促进产业升级。

2、文化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

这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较欠缺但是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能够满足游客的购物体验需求。旅游商品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可以通过在

可以通过在旅游商品开发中融入特色的海派文化、旗袍文化、上海滩文化来丰富旅游商品的内涵,再结合园区各个工作室的创意与技术,来进行富有创意的、具有吸引力的衍生旅游商品的开发。比如陈逸飞工作室可以设计明信片、文化衫等的制作和生产,而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些画。有很多画只是艺术品,不是文化产品,是不能通过大批量生产来实现经济收益的。

另外一个途径是实现文化与创意产业间的互动,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自主研发设计,提高积极性与自主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竞争力。

3、旅游的文化创意宣传与营销

旅游的文化创意宣传就是其宣传手段和内容的创意性。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

区可以通过对宣传折页的创意设计与印刷、书籍影像的出版、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宣传、园区文化演艺活动、节事节庆等,展示园区的历史、创意、建筑等特色文化,提高园区旅游的创意性、参与性与体验性,吸引更多游客。

另外,在产品的包装、品牌设计、logo以及产品本身的设计上,更是要注重与创意的融合,体现园区企业的创意文化,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购买人群。

4、园区的文化艺术服务

园区的文化艺术服务是很重要的旅游吸引点,包括了文艺表演、表演场馆的

建立等等方面,这不仅能吸引游客,而且还能不断激发创意工作者的热情,创造出更多的创意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利用园区内充满创意的大脑,再结合园区的特色文化,创造设计出一个个精彩的旅游表演项目。

5、创意与节庆旅游的结合

上海城隍庙的灯会那几天的游客量居高不下,景区收入也非常可观。那么,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应该吸取其优点,利用园区的海派文化、创意文化、历史文化以及上海是一个国际时尚大都市等特点,进行文化的创意。比如申请电影节、动漫节、艺术节、书画展、工艺品展等节事活动的举办,利用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样一个平台,就像M50长期地在香格里画廊举办画展等。这不仅在当时能吸引游客,之后也会产生更多的后续影响。

6、文化事业与旅游发展的融合

以上几点谈到的都是如何将文化产业更好地与旅游进行融合,但是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还有文化事业对旅游的作用。所以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在园区建立“园区历史文化展览馆”、“园区创意文化陈列馆”、“上海文化博物馆”等,免费对游客开放,增加游客对园区的了解,培养游客对园区更多的兴趣,促生游客参观游览、购物的动机。

7、旅游发展基本要素的完善

最后,在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寻求文化与旅游融合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的是园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市场的宣传、人才的引进等各个方面,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园区创意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包括对商标、专利等的保护,不断提升园区的旅游服务质量,提高园区的影响力,促进园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旅宣传策划范文4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文旅产业的新机遇

如今,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创新驱动正成为主要动力,充分激发创造活力,着力释放内需潜力成为新要求。党的十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把生态文明放在了重要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不仅将“美丽中国”纳入“十三五”规划,更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由此可见,绿色消费和服务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

文旅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新型产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正迎来一个新机遇。发展文旅产业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正确性,它在结果和路径上符合中央提出的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进入转型的情况下,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若能抓好文旅产业,对提升地方品牌,促进县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对于一个县而言,文旅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一次文化输出,是打响地方品牌的有效途径,更是“走出去”最直接的方式。

二、县域文旅产业的发展路径

1.小心求证,抓好定位

虽然文旅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每个地区实际情况不一,是否适合发展文旅产业需要小心求证,并认真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文旅产业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含着内容、承载着历史,讲述着故事,需要不断考证、挖掘、研究才能得出,县域文旅产业中缺少文化内涵,将失去核心竞争力,难以支撑旅游持续发展。

在众多文化中,以何种文化为重点,即确定好文化定位是县域文旅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气足”才能“人气满”。一些地方抓好历史、地理、风俗等传统文化提升着旅游品位;一些地方则把现代科技、影视拍摄作为重心吸引游客;还有一些地方将涵养文化的大江、大河进行整体文化开发,形成主题式带状“山河文化”。无论哪种,只有着力攻其一点,不断挖掘加工,有了鲜明的特色才有可能形成独树一帜的品牌。

2.善于分析,内容为王

文旅产业是服务型产业,基本宗旨应该是“消费者第一”。发展该产业除了对本地基础条件进行考察外,还应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分析。现在,更多的消费者在消费时有了更全面的追求,除了要求有硬件设施提供娱乐外,还要求有内涵的文化以求“软服务”,人到旅游目的地往往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寻找人文的精髓,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县域文旅产业应针对消费者提出的要求,在两方面下足功夫,顺应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促成文化与旅游的联动与互动进而走向融合。

对消费者而言,旅游正成为一种生活的“新常态”。对文旅产业而言,产业的属性也愈加突出。如何探索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内容位王是保持产业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时展,体验式旅游将成为消费者的重要选择。“田园风光”、“人文风情”这些都是体验式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日处于城市喧嚣的都市人,往往期盼能重回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这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若能以此做文章,一方面强化基础配套设施,一方面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可以极大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3.配套发展,留客一晚

旅游的结果是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只有实现留客一晚才能促进经济的大幅增长。归纳起来,留客一晚有以下要求:与大城市距离合适,在50公里外;县内有吃、住、行、游、购等配套资源。值得说明的是,县域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大城市作为依托,带来大量的留客,但两地距离过近,游客晚上选择就住的可能是住宿条件好的大城市。而晚上县内娱乐生活依然不容忽视,武夷山、阳朔等地能留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客会前往观看“印象大红袍”、“印象刘三姐”等演出,晚间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游客能尽情享受旅游所带来的种种不同体验,让游客有留下的条件。

因此,增强配套设施建设作为留客一晚的必由之路,需要不断加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接待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县内百姓收入,提供更广就业渠道。

4.利用新媒体,扩大知名度

随着新媒体发展,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利用新媒体,更加自觉、紧密地与游客建立联系,县域文旅品牌知名度将被逐渐扩大。特别是短视频、微电影形式的推介方式,更能抓住人心。

短视频、微电影在制作上,花费成本少,情节式的广告植入便于县域文化推销。未来,5G的普及将带来速率的快速提升,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在等车、坐车等闲暇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接收看到富有县域特色的文旅视频短片。之后再以微博、微信进行传播提升有效覆盖面,拉近人与县的距离。利用新媒体,长期进行多形式宣传,注意好“线上线下”交流,提供热情周到的解答、服务,县域文旅产业品牌知名度将被不断扩大。

文旅产业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也进入全新时代,这对旅游价值营销的创新提出了新的命题。只有将旅游特色、吸引物搭载在新媒体上,才能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5.活动为载体,打造聚焦点

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是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其核心是“体验式”文化旅游。这要求发展中落点要实,内容为王,投资到点,温度合适。

一些地方每年都会举办民俗风情周、文化月等活动以吸引游客,这都是游客选择该地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原因,只要地方善于挖掘这些活动并形成一定规模自然能有影响力。比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张北草原音乐节等都是很好地将地方美与活动相结合,让人们聚焦于此。因此,若某地再举办例如龙舟赛、灯会等活动,可以邀请游人加入到以该活动为主题的摄影、拍摄、诗歌撰写等一些列体验中,再加以优秀作品展出、集结出版等配套策划,将会以点带面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少量的资金运作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

6.人才是资源,提升软实力

人才作为文旅产业的重要资源,是软实力的标志与体现。只有充足的人才发展县域文旅产业,才能提高文化原创力。

从文旅产业的创意者、管理团队到新媒体经营,无不需要人才的支撑。一则,需要有灵活的机制引进人才;二则,更需要该县培育自己“不走的人才”,用人才反哺当地。只有从小抓起,才能产生群体化效应,提升县域整体文化水平。因此,与相关学校、企事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可适当解决人才培养和引进问题。

7.保护与开发,健康促发展

文旅产业要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生态和文化的保护。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提出来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化”已作为五位一体的一部分被提高到了国策地位。

保护与开发是紧密相联地,保护好现有的自然风光,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深度发掘。而开发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唯有二者和谐,才能让旅游绿叶常青。

三、产业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文旅产业是一条链带,既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需要县企、县校的融合。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才能促进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抱团取暖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共赢。

国家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明确,是文化产业和旅游深度结合的产物,它为二者融合发展搭建起了新的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型文化产业,它带动着相关产品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与整体竞争力。若县级政府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能吸引资金逐步开发文化产业园区,将形成更加紧密的融合模式,为县域文旅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大有助益。

文旅宣传策划范文5

去年7月,绍兴市召开旅游发展大会,提出了打造文化休闲城市、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发展全城旅游的奋斗目标。这是绍兴在科学发展的时空维度新起点上对城市功能和发展定向的重大决策,也是绍兴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魅力。在建城2500周年历史时刻到来之际作出的大手笔。

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众多城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的当下。绍兴打造全城旅游,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产品升级的一个创举,体现了城市管理者高瞻远瞩的气魄胸怀和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使命感。然而,对于绍兴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城市,全城旅游难度更大,更具有挑战性。因为全城城市旅游不只是量的扩大,更是质态的飞跃,目的是将一个深度旅游综合体呈现给中外游客。绍兴全城旅游,作为旅游品牌递进演化的一种创新模式,令人期待和关注。“全城旅游做好了,就是实实在在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绍兴市旅游委员会主任宣传中先生满怀信心地说。

吹响全城旅游号角,推进旅游产业转型

绍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积淀。经过多年努力,绍兴已打造了公祭大禹陵、兰亭书法节、中国黄酒节、乌篷船风情节等绍兴旅游“金名片”。绍兴市提出发展全城旅游战略以来,在省内外、在旅游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绍兴首推全城旅游,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绍兴市旅游委员会主任宣传中介绍,进人新世纪以来,绍兴旅游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我国旅游业已经历了参观学习、游览观光两个阶段,现在进入观光和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度假阶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参观学习阶段。绍兴旅游在国内非常有名。那时到自然风景区去开会,被批评为“奢侈浪费”,违反财经纪律,名山大川也往往与宗教迷信相联系,唯独到绍兴参观理直气壮。绍兴具有革命教育意义和作用的名人较多,尤其是鲁迅、、、秋瑾;还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禹治水三顾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这些名人及故事代表了国家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因此,资源的先进性和革命性,使绍兴成为以参观学习为特色的旅游阶段的主要目的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上世纪末,我国旅游发展到以游览观光为目的的第二阶段。并开始有了旅游产业。这是绍兴旅游发展最快时期,绍兴观光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产品数量比较多,同一时间可看几个景点。本世纪初,我国逐步进入休闲度假旅游阶段,旅游产业形态从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参与、体验的综合性、深度化旅游发展。虽然绍兴旅游总体上增长很大,但是原来的优势在消弱,原来的市场地位和份额也有所下降。绍兴没有国际级的名山大川资源,没有故宫这样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没有具有震撼力的兵马俑……虽然城市风情丰富,但是有特色的休闲场所,比如酒吧、民居式旅店、高星级度假酒店没有形成规模。

当前,我国旅游业处于战略机遇期,旅游经济正在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战略性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绍兴旅游如何将丰富的产品元素整合成有机的产业?如何拉长旅游产业链?需要全城旅游载体,从全城旅游全要素来构建旅游大产业,按照全城旅游的定位,将旅游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旅游的产业化水平,实现绍兴旅游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

全城旅游是绍兴旅游在历经了几十年发展基础上的重大转折和重大突破。宣传中主任认为,“全城旅游”是理念,也是目标;是品牌,也是产品:是形态,也是项目;是口号,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扎扎实实的工作。

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塑造出独特的、有民族性的、个性化的旅游城市特色,才能产生巨大的城市凝聚力。绍兴提出全城旅游这个课题,实至名归;绍兴旅游未来发展的优势和竞争力,体现在“绍兴”两个字。绍兴古城核心区域为8.3平方公里,2500年来城址没有变迁。依然保持了独特的江南古城风貌,这在全世界也属罕见。

围绕“整体性规划、多元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全城化旅游”工作思路。绍兴全城旅游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绍兴市把古城旅游区5A创建作为发展全城旅游的一个重要抓手,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将绍兴打造成为一个特色显明、最具魅力的文化休闲城市,创造全城旅游的绍兴模式。

构建大旅游格局。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为加快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绍兴市调整完善了旅游管理体制,加强了对涉旅项目规划的指导与协调,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大旅游”的氛围日益浓厚。各县(市)区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的成立了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或旅游投资经营公司。绍兴县组建了鉴湖―柯岩旅游度假区,诸暨市和新昌县加大了创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的工作力度,上虞打造全市的四季鲜果采摘体验游。诸暨市旅游专项资金从600万元增加到了6000万元。

绍兴市新一轮旅游产业投资热潮正在掀起,为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注入了活力。市区鲁迅故里咸亨新天地南北两区已结顶,新的咸亨酒店正在进行后期装修,将在今年4月中旬正式营业。镜湖梅园、渔猎公园、秦森综合性休闲旅游项目、会稽山度假区旅游综合体、越王城保护整治工程、迎恩门风情水街环境改造工程等都在加快建设中。绍兴县大香林二期工程已完成工程进度的80%,乔波冰雪世界已建成开放,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嵊州市计划总投资22亿元的温泉度假旅游区项目已开工建设;新昌县与浙江省旅游集团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由浙旅集团首期注入5000万元共同开发、提升现有旅游资源。诸暨、上虞也在加快建设一批旅游配套设施项目。

绍兴实施全城旅游的构想,吸引了中外旅游投资企业来寻找商机。日本客商对会稽山国际康体中心项目很感兴趣,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候鸟式养老”将会成为一种新兴模式,而绍兴完全有条件发展成国际化养老基地。

在云南成功投资“恐龙谷”旅游项目的侏罗纪世界投资公司董事长王铼根表示,目前投资旅游业正是好时机,绍兴有得天独厚的丰富景区资源,完全可以像云南那样操作,做有特色的“休闲项目”,牢牢抓住新一代游客群体的消费需求。

按照全城旅游规划的设想,绍兴正在包装推出特色旅游线路,重点提高过夜游客的比例,打造旅游目的地,形成“游线共串、市场共拓、利益共享”的共赢机制,逐步增强全城旅游向县市的辐射力。围绕市场化开发旅游产品,目前正在征集一批既能体现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体现时代特征,满足市民和中外游客愿望的旅游商品。

高水平推广策划,提升城市魅力指数

绍兴全城旅游的实践,其实质把“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的理念落到实处,将旅游发展全方位地融入绍兴城市发展,进而充分发挥旅游业对于城市发展的品牌效应、拉动作用和贡献份额,不仅提升城市品位,放大

经济价值,还将大大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魅力指数。

宣传中主任认为,围绕“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绍兴不仅是一个地名,还是一个旅游产品,包含吃、坐、行、游、购、娱,包含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是一座有着丰富内容的、生动鲜活的、生活着的千年古城。因此,绍兴全城旅游形象策划和市场推广将进入品牌跃升新阶段。

如何在深入调研挖掘绍兴“魂”和“根”的基础上,提炼代表绍兴城市特质的品牌与旅游形象,构建完整的全城旅游形象识别系统?如何打响鲜明的城市品牌?经过多方探讨和接触,绍兴市旅委与中国品牌推广中心初步签订协议,委托其进行绍兴城市品牌与旅游形象整体提升策划。

绍兴发展全城旅游,其意义不仅在于现实的旅游业态转型,更是对古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让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江南古城吸引世界的目光。今年绍兴全城旅游重点做好“水乡风情”、“江南古城”、“体闲度假”三篇文章。以绍兴建城2500周年、世界合唱比赛、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节事活动为契机,做好全城旅游推广工作。绍兴市还将举办“全城旅游高峰论坛”,为全城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舆论支持,打造城市旅游的“绍兴模式”。

文旅宣传策划范文6

一、基本情况

我区充分把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机遇,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2019年,我区共接待游客预计将突破1000万次,乡村旅游已接待游客722万人次,约占全区游客接待量的72%,实现综合收入38亿元,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一)政策推动。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出台了《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潼南工作方案》《关于打造“六养胜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展潼南全域旅游打造旅游业升级版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推动农村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太安镇蛇形村的香水百荷、太安镇罐坝村的现代农业、崇龛镇的菜花景区,确定为乡村旅游扶贫试点镇。

(二)资金拉动。按照市扶贫办安排部署,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 670万元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一是投入170万元,兴建了白沙村中央广场;二是投入50万元,为薛家、灌坝两村70家星级农家乐添置了床位、茶几、电视柜,解决了游客住宿难问题;三是投入120万元,为太安镇香水百荷项目建设停车场、观光道路等;四是投入130万元,为崇龛镇老店村玫瑰花基地打造观光带;五是投入200万元为柿花村油菜花基地、龙滩村油牡丹基地新修产业便道以及其他附属设施,该些项目的投入,有效改善了旅游项目的生产条件。蛇形村的香水百荷、灌坝村的现代农业以及白沙村的油菜花海,已经成为展示潼南旅游的窗口。

(三)景区带动。截止目前,全区建成乡村旅游扶贫村5个,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片区3个,发展星级农家乐70家,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突出“人文牌”“乡村牌”,高质量高品质打造“花漾潼南”“水韵潼南”“田园潼南”“乡愁潼南”四个系列节会活动,大力推进“赏花游”“古镇游”“红色游”“礼佛游”“养生游”,唱响“周末游潼南”文旅品牌,吸引游客到潼旅游消费,指导开办农家乐,并在各节会期间,在景区设置扶贫摊位,让贫困户优先销售土特产产品,在崇龛菜花景区打造潼南首个文创基地,吸引群众本地就业,提高辖区贫困户及回乡人员就业率,吸引游客到潼旅游消费,助推沿线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力度较小。由于开展脱贫攻坚,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大多用于基础设施或综合保障政策,我区获取的乡村旅游资金仅有2014、2015年的670万元。市级安排的资金非常有限,区级也没配套安排,财政投入很小。

(二)旅游环境有待优化。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还不够完善、服务功能不够优化,尤其是乡村旅游区域的配套设施较落后,普遍欠缺优质整洁的住宿环境,不能较好的吸引过夜游客。

(三)旅游产品层次较低。我区乡村旅游产品大多由市场自发形成,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对旅游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依托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特色、农业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发挥潼南农业大区的优势,秉持“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的理念,构建“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民俗,精心策划一批参与性强、趣味性强的活动项目,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品尝农家风味、品读农耕文化,获得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良好体验。二是延长产业链条,让游客白天观光体验,晚上聚会娱乐,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三是推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打造一批具备休闲观光、养生度假和文化体验等综合功能的高端产品,满足旅游市场的高端需求。

(二)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注重对“吃住行”相关服务及从业人员素质的管理与培训,从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指导新建星级酒店和优质民宿、农家乐,指导旅游企业丰富提升系列特色旅游商品,加强对全区的公共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的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旅游窗口服务形象。

(三)有的放矢,增强实效。一是重视旅游项目的扶贫作用,跟踪服务重大项目,推进项目早开工、早运营、早发挥脱贫减贫效应。二是鼓励旅游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子”,在劳务用工、农副产品收购、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口帮扶,不断提高农民收益。三是创新“景区+农户”扶贫开发方式,支持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参与旅游经营,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推进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重庆市潼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