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工业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工业概念范文1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前景展望
大力开发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研究、食品添加剂制备中的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研究等。根据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一是用生物法代替化学法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迫切需要开发的有保鲜剂、香精香料、防腐剂、天然色素;二是大力开发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如具有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调节血脂,调节肠胃功能性组分。
发展微生物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开发的过程中微生物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具有独特的特点,繁殖过程快,在一定条件下可大规模生产,要求营养物质简单。如酱油、食醋、酒与双歧杆菌料、酵母片剂、发酵乳制品等微生物t疗保健品一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食用菌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许多保健品功能成分,应大力发展食用菌保健食品。
新生物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新生物资源包括一些未开发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对中国而言,传统中药材是一个宝库,很多中药本身就是食品,这方面日本已十分先进,尤其是确定重要的品种规范,种植规范,成份的稳定性以及动物临床试验的验证,以制造出能够被世界广泛接受的功能食品。另外,海洋生物尤其是海洋藻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资源。研究表明,大部分微藻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并且可安全食用。中国可使用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很多品种尚未开发,而其中一部分还具有十分优良的遗传特性,如果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相信中国食品工业尤其是功能食品工业会有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食品工业占据重要地位。
未来的食品产业发展
昆虫食品。食用昆虫产品从营养滋补、药用需求、休闲需求以及保健需求四个方面对昆虫食品的市场潜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发挥食用昆虫产品内在价值优势,抓住行业竞争环境宽松的机遇,努力采取措施跨越发展制约因素是促进昆虫食品市场开发的有效措施。从现在的蚂蚁食品、蚕蛹食品、蚯蚓食品、蜜蜂食品、天蛾食品等功能来看,它已成为一座微型的营养宝库,具有抗风湿、抗癌、护肝、平喘、解痉、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多种药理功效,在西方国家昆虫食品已成为贵宾席上的美味佳肴,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将会涌现出一些品种各异的昆虫食品。
变态食品。变态食品是指在形态上与常用食物发生了很大变化的食品。如由原来的固态食品,现在加工成液态食品,或者把食品制成日常用品等模样的形式。日本生产的粉沫酒,加入适量水即可饮用。其色泽、风味与液态酒一样。美国最新研制的一种“空气食品”它是含有人体必需营养的一种悬浮颗粒。将其按一定比例调配好,装入一种特制的容器中,食用时将嘴对准容器的喷口,用手轻轻一按开关,马上就会有一股“风”喷入人的口中,人吸食后饥饿感立即消失,同时产生一种进食美味佳肴的愉悦感受。目前,我国这种食品还很少,但变态食品必将是我国未来食品的一种更有创意、更新型的一种食品。
合成食品。合成食品是利用遗传变异微生物或固定基酶创造出来的食物,与天然食品没有什么区别,还可利用变异的真菌和酵母菌把人们不爱吃的食物变成美食家所乐道的食品。如人们可以像处理合成纤维一样,把真菌生产出的菌丝按照某种纹理结构纺织、编结、成型。这样就可以制成某种特殊的食品。
食品工业概念范文2
通过与不同类别食品企业管理专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工作人员、食品企业主要管理岗位人员等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分析,制定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知识层面上,要使学生掌握食品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卫生等方面的管理方法;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食品企业管理基本技能,具备现代食品企业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要达到的素质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除此之外,课程还增加了对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即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选择能力、批判能力等生存技能,全面的培养目标使学生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更加适应未来企业竞争环境。
2食品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2.1教学内容的优化
通过食品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调研,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如通过毕业班学生的实习跟踪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因缺乏市场营销经验而不能胜任销售管理工作,因此将此部分内容加以强化,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和设备管理章节分别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机械设备》中均已详细讲解,所以在此做以弱化。
2.2教学结构的整合
首先,将原有教学内容整合为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三大模块:基础模块、项目模块和实践模块,其中实践模块为新增内容,改变了以前本课程只有理论而无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其次,实现了项目模块与企业岗位对接的教学方式。如将食品企业经营战略和市场营销章节内容与企业主要经营管理岗位对接。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明确企业岗位职责,提前适应岗位需求,使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2.3教学内容的特色
一是定位准确,作为我校食品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大多都要面向市场企业基层就业,他们所有的技术工作都要围绕着企业管理环境展开,对这种环境的熟悉与适应能力是工科学生未来成功的基本素质,教学内容的选取充分考虑食品企业基层的管理环境;二是结构合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既节约了教学资源,又体现了高等教育16号文件精神;三是适用性强。教学内容的选取充分发挥了漯河食品名城的资源优势,采用岗位对接的教学方式,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开创“工学结合”的新局面。
3食品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高等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将该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项目模块和实践模块。其中,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工业企业相关概念、管理基础知识;项目模块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食品企业从产品设计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的管理方法,在实践模块中,学生要掌握食品企业管理技术,并适应食品企业真实的工作管理环境。教学内容的实施主要有四个步骤:首先,在教材的选取上,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通过讲解案例,使学生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经验与技能,变“经验管理”为“实践管理”;三是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结合,并鼓励学生进行资格认证;最后,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到食品企业参观、学习、实践,使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管理工作相结合。
4食品工业企业管理课程设计改革特色
食品工业概念范文3
关键词 食品专业 研究生科研能力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22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food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od industry urgently requires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food industry framework adjustment. The graduate stu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concep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arried out and summarizes the food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enhance the face challen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food.
Key words food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ways of improvement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承担者,是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源动力。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的问题,因而,依靠人才和技术创新是实现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食品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大幅上升,食品工业将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人才将成为制约食品工业由传统粗加工及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重要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食品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肩负着为食品工业输送更多研究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国内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到了逐步提高,科研能力也获得了较大提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知名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实施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满足食品产业框架调整对人才的需求。
1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本文认为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的是完成科研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称,包括完成现有科研活动的必备能力,又包括未来完成挑战的科研潜能。具备较高科研潜能的个体,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培养,将具备更高的科研能力。
对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进行系统归类,主要包含以下两类:
(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指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部因素,反映了影响研究生在生理、心理、学识、实践方面的综合素质及特点。个体因素可以划分为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其中生理因素指的是研究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非生理因素指从事科研活动所需要心理素质、认知素质、科研兴趣、自我效能、成就动机等。非生理因素的水平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生源基础,例如本科就读的专业、现有知识结构、科研方法等,二是在读研期间获得的自我提升和个人努力程度,三是学校及导师的培养。
(2)培养因素。培养因素指的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外部环境因素,体现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办学能力以及教学理念。培养因素包括导师因素、科研条件、学术氛围、激励制度等。导师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导师的学术地位、指导方法以及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等,都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产出具有显著影响。此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作用,科研条件是保证科研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学术氛围是从事科研的软环境,团队学术氛围浓厚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良好的激励制度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2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途径
2.1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面临的挑战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主要面临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1)生源质量: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对科研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是促使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的源动力。然而,由于目前本科生就业压力比较大,部分学生考研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获取更高的学位,便于日后获得职业晋升和更好的工作机遇。因而,在入学以后,研究生并不热衷于科研,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种考证和企业实习中,制约了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提升。此外,食品专业本科阶段教育中,更重视对于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的涉猎不足或深度不够,这导致研究生在入学后从事科研工作时力不从心。
(2)现有培养和管理体系:高校现在推行“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更注重强调知识认知,在实践方面有所不足。此外,在食品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以食品专业方向内容为主,缺乏对跨学科方向或跨研究领域的内容的教授,由于科研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单一的课程设置容易导致知识结构的片面化,不利于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中融会贯通。
(3)科研和外部社会环境。从事食品专业的科研活动需要大量的实验资源和设备的支撑,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导致部分高校难以为食品专业研究生提供充分的设备和经费支持来开展科研活动。除了部分食品专业学科实力较为雄厚的高校,在开设有食品专业的大部分地方性高校中,食品专业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的机会有限。此外,虽然高校有意识地提供和安排一些进入食品企业参观的活动,但是由于食品行业对安全和卫生的特殊要求,这类的参观和学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深入地了解生产制造流程及工艺。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研究生的科研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科研成果难以向实际转化。
2.2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途径
(1)深化课程改革,优化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结构。在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参与度。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多种方式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原来“讲堂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专题式”、“参与式”的模式,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到课题选题、教育教学当中,通过引导他们参与调研和讨论,激发研究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时,要打破原有单一的学科范围,尽量引导研究生多涉猎不同的学科理论,通过学科知识的交叉,丰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要深刻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导师要全面了解研究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研究生的个性和特长,在课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从而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在课题选择方面,导师要充分了解目前研究领域内的前沿课题,为研究生选择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课题,使研究生能够较早地接触到行业内的最近发展动态,避免一些重复性的研究工作,顺利进入研究状态。
(2)探索新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国外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校企合作的创新基地成为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形式。首先,在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创新基地可以为企业和高校提供共同的平台,双方可以一起拟定研究生的培养培育方案,将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要求和食品企业对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要求进行对接和整合,弥合校企双方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形成一套既符合企业应用要求,又能满足学校科研要求的培养方案。大型的食品企业内有众多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精英人才,通过在创新基地中引入来自企业的精英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与来自高校的导师一起,共同对研究生进行培育。这种培育方式,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之间的密切衔接,打破在传统研究生培育模式中,研究生教育脱离社会生产实践的困局。
在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创新基地可以有效的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整合,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践优势相结合,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双方的利益共赢。通过创新基地的“以点带面”的作用,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创新基地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领先的知识资源的影响作用,带动食品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而通过与食品企业的合作,高校也可以拓宽食品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范围,真正意义上培育出既符合企业实践应用需要,又具备科研学术能力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制度。专业学位培养是面向培养高等级、实用型食品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职人员通过定向培育模式,进入高校中进行再深造成为了食品行业高级人才供给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他们来自企业,更注重在实际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因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更要有所区别。首先,在入学阶段,要端正研究生的科研态度,纠正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高校仅仅为了获取学位的动机,要积极引导他们在科研中的兴趣,将他们的实践经验与科研研究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对知识探索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到科研活动中。其次,严格把握论文质量,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研究生训练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专业硕士,虽然其培养侧重点与学术硕士不同,但是在论文的要求上,也应当严格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和答辩,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利于专业硕士在回到企业工作中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在论文选题上,专业硕士要将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严把开题关。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并根据研究进展定期提供相关报告。论文答辩阶段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最后阶段,控制论文质量对食品专业研究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论文答辩阶段,要严把质量关,在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研究方法选择、实验严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1] 陈木龙,张敏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胜任特征分析[J].高教探索,2013(1).
[2] 赵文平.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
[3] 季俊杰.优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
[4] 刘珊珊,张永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 周晓丽.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
[6] 魏伶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研究[D].湖北大学,2009.
食品工业概念范文4
《食品工业基本术语》对食品的定义: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
《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法律定义: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从食品卫生立法和管理的角度,广义的食品概念还涉及到:所生产食品的原料,食品原料种植,养殖过程接触的物质和环境,食品的添加物质,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设施以及影响食品原有品质的环境。
在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管理工作中,通常还把“其他与食品有关的物品”列入食品的管理范畴。
(来源:文章屋网 )
食品工业概念范文5
关键词:智能感官分析技术 食品 开发 应用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74-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的感官分析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感官分析不只是一门技术,而且还是一门学科,其分析技术和手段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由此,食品的感官分析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常用的感官分析方法有描述分析法、差别检验法、标度和类别检验等,这些检验方法都是需要人切身参与到其中的,人的主观评价性过强,并且具有检测过程烦杂、操作困难、耗费人力物力、成本较高等不足[1]。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智能感官分析技术逐渐替代上述分析方法,广泛应用到食品的生产和开发过程中。相比于传统的感官分析方法,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具有检测时间短、重复性好、检测结果客观、感官不会疲劳等优势。
1 智能感官分析技术的概念及其工作原理
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就是模仿人体感官对食品的感知过程,并对感知信号进行综合分析的一门技术。它主要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器和电脑三大部分。其中传感器模仿的是人体的感觉器官,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被测样品的感知产生响应信号;信号采集器模仿的是人体的神经系统,其主要作用是传输和处理传感器产生的响应信号;电脑模仿的人体的大脑,其主要作用是对处理过的信号数据进行分析鉴别,最终做出综合系统的判断[2]。目前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智能感官分析技术有机器视觉、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这三种技术分别模仿的是人体的视觉系统、嗅觉系统和味觉系统,它们在食品检测和开发过程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尽管这三种技术所针对的食品的属性和内部的构造不同,但是其工作原理都是相似的,如下图所示。
模式识别在智能感官分析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模式识别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主成分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识别等方法在食品工业中应用较为广泛。主成分分析的主要作用是进行信号处理,同时能够对多维传感器响应信号的噪声和压缩信号的数据进行抑制。人工神经网络的主要作用是对处理之后的信号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进行网络模型的简历。模糊识别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模糊推理的方式对复杂的事物进行模糊识别和模糊定量。
2 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2.1 机器视觉系统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目前,机器视觉检验方法已经在国外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机器视觉的原理为利用计算机或者图像处理器等相关设备进行的人的视觉行为的模仿,最终可以得到人的视觉系统所得到的信息。它主要包括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以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
机器视觉系统在我国主要应用于食品特别是瓶装、灌装、盒装食品的包装上面。如检测盒装食品的外包装,检测内容包括包装是否破损、标签有无、生产日期有无,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食品外包装的质量;对瓶装食品进行检测,检测其瓶盖是否缺损、瓶身是否漏;对灌装食品进行检测,检测其拉环的质量、生产日期有无、序列号有无等,确保包装的质量等。这种检验方法确保了食品开发中包装的质量问题[3]。
2.2 电子鼻系统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电子鼻对食品的检测过程其实就是模仿人类嗅觉系统的过程。气味进入电子鼻系统之后,气敏传感器阵列对其产生信号,然后对信号进行预处理和模式识别判断,最后对气体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并输出检测结果。其工作原理图如下。
在食品的开发过程中,电子鼻可以替代人类的嗅觉系统。相比于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电子鼻具有检测简单、快捷、样品用量少、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已经逐渐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电子鼻可以用来检测食品原材料的新鲜程度,如橄榄油、鱼、肉、蔬菜、水果等的新鲜程度。此外,电子鼻还可以检测饮料的质量,同时在酒类的品牌鉴定、异味检测、新产品研发、原料检验、制酒监控等方面发挥着其功效[4]。
2.3 电子舌系统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电子舌系统是模仿人类味觉系统的仪器,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味觉传感器、信号激发采集模块和模式识别。其工作的基本原理为:味觉传感器替代人的舌头感受食品的味道,并将味觉感知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然后信号激发采集模块利用传感器将这种电信号采集并存储在计算机中,最后模式识别利用数学手段对这些电信号进行识别、分析和处理。
电子舌具有快速分析样品整体品质差异性的特点,特别适合应用于现代食品生产和开发的过程中。电子舌可以检测出蔬菜、水果的成熟度以及新鲜度,而且电子舌能够检测到食品中咖啡碱(苦味)、单宁酸(苦味和涩味)、蔗糖和葡萄糖(甜味)、精氨酸和茶氨酸(酸味到甜味的变化范围)的含量,食品的开发人员就可以通过检测报告,调整某些物质的含量,确保食品口感保持最佳状态[5]。
综上所述,现阶段,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包括机器视觉、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已经在食品的开发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而且相比于传统的视频感官分析技术,其技术上、检测过程及检测结果上的优势决定了它在食品开发中必定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随着现代仪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会逐渐提高对智能感官分析技术的重视度和研究水平,推进智能感官分析技术的深入发展,最终使其在食品的开发过程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张爱霞,邓宏斌,陆淳.感官分析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4,(3):113-114.
[2] 史波林,赵镭,汪厚银,等.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在茶叶品质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9,30(19):351-355.
[3] 张楠,安然.机器视觉在现代包装工业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2,(2):165-166.
食品工业概念范文6
关键词:食品机械与设备;教学;效果;探索
食品机械设备是食品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对食品加工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量消耗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和掌握食品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特点等是食品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对于以工艺为主的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十分必要。
食品机械与设备这门课程是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归纳与阐述食品工业中典型食品机械的结构原理、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和设计计算,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科学设计与合理选择食品机械的初步能力,为今后从事食品工厂的设备选型、管理、以及利用已有机械设备开发新产品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然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内容繁多且抽象、枯燥,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与工程实践能力,这对缺乏机械设备感性认识的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怎样从课程特点出发,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程教学目的是任课教师的当务之急。所以,笔者结合自己授课经验,从上好第一堂课、采用启发式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上好第一堂课,全面科学地阐述本课程特点及地位
上好第一堂课能提高学生学习食品机械与设备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师要用生动的实例,向学生讲解食品机械在食品工业的作用及地位,强调食品机械设备的应用与先进程度是食品加工能否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键;讲述食品机械的制造水映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讲述食品机械设备与食品加工工业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我国在此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异;新技术在食品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以及我国食品机械与食品加工领域所面临的巨大商机……让学生明白现代的食品加工机械已经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并且新技术还在不断地被应用于各种食品机械之中,这样会激起学生学习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教学模式可分为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它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科学地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实践,以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形成一定的观点。与“注入式”相比,它从灌输知识为主转变到以开发智力和创造力为主。笔者在每节课前,都会先提出本堂课所讲述的机械设备的使用目的,让学生形成对该主体的总体概念,回顾之前学过的工艺学知识并思索其如何应用;接着讲解这类设备的分类和原理,明确概念;再者就是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拿出具体设备模型,讲述其结构与工作过程。学生会积极思考和配合,并能主动地联系相关的食品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增强感性认识,从而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课本上的内容外,更多是要结合当前该领域发展情况及就业形势的需要,为学生补充大量新内容。另外,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授课内容也要与地方食品工业发展特色相一致。所以,在做好基础内容讲授的同时,要补充一些本地区较多的食品加工形式常用的机械设备,这样让课堂更加生动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收获更多。
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生动、声像兼具、信息量大等特点而成为备受推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食品机械与设备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等相关信息知识以视频、flash等更容易理解的形式进行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各种食品机械相关网站建设的图文并茂,有的甚至还有动画,如食品机械网、食品伙伴网等,这些网站的建立为学生理解食品机械的结构、用途、使用方法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在网上同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基础。通过上网,学生还可以了解到食品机械的发展现状和最新技术,扩大视野,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目前在食品工业中主流设备构造及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食品机械与设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平时对各类食品机械接触很少,在接触该门课程之前,只有一些机械制图知识,几乎没有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基础,很多学生看不懂设备结构图,所以学习这门课困难很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势在必行。
第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尽可能多地主动观察和了解一些仪器设备实物,联系理论所学,掌握其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并能找出其优缺点。第二,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给学生布置动手作业,让学生利用身边可用的废弃物,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出相应机械设备模型,并向所有同学进行简单汇报,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豪感。第三,加强与不同类型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大投入,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课程实习和参观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走入生产第一线,直观地去了解什么是单元操作、什么是生产线、单个设备和整个生产车间的关系,掌握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选型要求等相关知识。
五、培养学生自学和面对公众的能力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竞争压力大,因此培养学生自学和面对公众的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把一些较为简单的章节让学生自学,并指出该章节的重点及难点,要求学生参考相关资料,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在下一堂课中占用很少的时间讲授给其他同学,之后笔者在肯定这名学生的同时会对章节内容进行补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同时还锻炼了学生面对压力、面对大众时的心里承受能力。这样的小插曲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逐渐养成了自学及查资料的良好习惯。
六、结语
本文从提高教学效率出发,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支撑,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利于课程学习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对食品以及相关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段续,朱文学,等.食品机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科学教育,2009,(26):201-203.
[2]李志刚.食品机械与自动化控制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346.
[3]叶盛英.浅谈“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教学方法[J].广东农机,200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