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1
摘 要 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使得医疗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过去多年医疗改革失败的教训使人们不断的反思,到底是政府的失败,还是市场的失灵?新医疗改革能否达到其预期的目标?本文试图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探讨政府在新医改中角色的定位。
关键词 新医改 政府职能 利益集团 卫生服务
在中国过去20多年所进行的医疗卫生改革,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我国卫生总费用并未突破社会平均支付能力,“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却愈演愈烈,医疗服务的供、需和组织三方处于严重的失衡状况。在快速增长的卫生费用中,作为需方的个人承担了几乎所有得负担,而政府并未承担相应责任 。在某种程度上,过去的医改是以牺牲公平性为代价的,是少数人得益,多数人受害的改革,因而从这个角度上说,医改基本上是失败的。笔者认为,其失败的关键在于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角色定位出现了问题,是医疗卫生改革过程中政府责任的缺乏与医疗市场的扭曲所导致的。
新医改在加强政府责任的同时,促进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改革不是强化政府弱化市场,而是通过完善政府职能来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医疗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涉及多方利益的改革,需要许多配套制度,需要政府决策部门慎重考虑。就医改方案的出台本身来说,就是一个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
一、医疗改革中的利益集团
公共政策的制定本身就是调节各方利益的过程,医改方案最终的出台,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的均衡结果。我们可以把医疗改革中的利益集团分为三种:首先是作为强势利益集团的中央政府;其次是普通利益集团,如医院、医生、医药相关行业等;最后是作为弱势利益集团的患者。
在医改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各部委之间就补贴对象、部门权限、医院监管,药品采购等各方面展开争夺,而中央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是代表整个社会利益的,是为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公共政策的。所以,其制定的公共政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公益性,这就必然会与医院、医药相关行业、医生等普通利益群体有利益冲突。普通利益群体的实力相对较弱,其利益的实现也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制度,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知识和信息优势,又使得他们与政府的博弈能力大大加强。最后作为弱势利益集团的患者,由于有很多人文化层次低、政治参与觉悟不高、利益表达途径不健全等原因,使得他们的利益表达能力很低,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利益诉求。所以,在新医疗改革的博弈中,他们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以下是医疗卫生事业中利益博弈的模型,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各利益集团的关系与地位。
但由于卫生事业本身具有公益性与社会福利性,这就决定了医疗改革的方向不能按市场博弈的理论模式发展,从而对政府作为公共卫生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以及政策的制定者的职能角色提出了要求,正如《意见》所规定的那样:“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也正是以往医疗卫生改革中的误区。下面我们来看看政府在以往医疗改革中所缺失的责任。
二、政府责任的缺失
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位。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24%,2003年超过5.4%。但尽管如此,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确实令人深思。
统计表明,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1991年是
4.11%,到2001年,这个比例提高到5.37%。但实际上,这些费用绝大部分都由老百姓承担,政府投入的比例反而是不断下降的。根据卫生部有关报告,在卫生医疗总费用的构成中,政府投入的比例由1991年的22.8%降至2001年的15.5%,社会投入比例由38.4%降为24.0%,而个人医疗支出由38.8%直线上升至60.5%,个人费用从345.2亿元增至3113.3亿元,十年中增长了8倍,而同期政府投人只增长3倍,社会投入增长2.6倍。政府和社会投入的比例越来越少,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这表明,改革是偏利于政府而不利于百姓的 。
究竟谁应该为基本医疗服务买单?毫无疑问,自然是政府。从公共经济的角度,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当有政府来提供。而政府提供的不仅仅是卫生服务产品,还要提供制度支持。由此看来,政府责任的缺失主要表现为:
1.政府对医疗体制改革缺乏明确目标
政府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在医改的策略上基本上等同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将医改评判的标准也错误地定位于医疗服务机构是否盈利、政府财政负担是否降低等等,而没有认真考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真正要达到的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全民健康与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医改只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应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而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政府一开始都没有认识清楚这点,而是想如何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忽视了医改的目标。从而导致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
2.政府对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我国卫生资源整体上是不充足的,还存在着向医疗、向城市、向大医院以及向高档医疗仪器设备集中的趋势。这就违背了我国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要求卫生资源向投入低、效益高的预防保健倾斜,向拥有80%左右人口的农村倾斜,向满足绝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本医疗倾斜。医疗卫生资源的现实配置状况与社会的需要相背离,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后果:一是农村的基本医疗不能在当地解决,要向大城市就医,大大地增加了农村患者的医疗成本。二是城市的大医院凭借其医疗资源的绝对优势及为了收回对高新技术的成本,对患者开大处方,利用高新技术对病人进行检查,这也必然大大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
3.医疗保障制度严重滞后
医疗保障作为一项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的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体是国家政府,保障对象应涵盖全体公民。其实质是政府进行收入再次分配,也就是在高收入与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调整,体现着社会公平与社会互济性。但我国医疗保障覆盖率低,保障水平低下,而且出现了保障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
基于上述问题,政府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职能角色,明确自身的地位与责任,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真正体现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与福利性,因此,新的医疗改革势在必行。
三、政府职能角色的定位
新医改明确提出近期目标是“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长远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作为政策主体的政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认清自身的角色与责任,要有相应的政策、资金以及制度支持,新医改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政府政策职能的实现提供了方向:
l.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医疗卫生改革标定方向
新医改方案确定了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包括立法、规划、投入、监管,这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在医改的全过程中,政府通过有效的监管来防止偏离既定的方向;通过规划发展蓝图,稳步、有序、健康地推进医改向前发展;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引导和支持医改;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来指出正确的方向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医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推进。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预期3年内投入8500亿元深化改革,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紧张基本医疗卫生供需状况,也能相应减轻医患双方的经济负担,但仅凭提高投入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对药价的管理,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同时要拓展筹资渠道,切实从多方位降低医药负担,确保医与药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3.全面规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规范医疗卫生服务的地域布局。制订统一的区域卫生规划,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及发达地区集中。以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性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用医疗资源的公平性;规范医疗卫生服务的层级结构。现实的改革中实行的是对医疗服务机构“抓大放小”.不断提高医疗水平,限制营利性医疗机构获取超额利润。大力扶持城市社区医院、农村乡镇医院等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高端和中间层次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需求 。
4.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意见》指出。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犁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90%以上,同时将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由于基本医疗保障是具有福利性质的公共物品,所以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主要载体有义务向社会公平地提供保障,在满足全体国民现有医疗服务需求的水平上实现医疗保障的普遍覆盖。这样能极大地促进医疗卫生公平性的实现。为全国人民提供适当的医疗保障。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孙梅,王朝昕.各方对《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中国卫生资源.2009(第12卷).
[2]刘倩.新医改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博弈分析.财富与管理.2009.5.
[3]柏晶伟.中国医疗改革违背了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12:28.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2
关键词:医德教育;医疗改革;医学专业;医疗工作;卫生事业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52-01
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就是学校在其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形式和各种手段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医疗职业道德,培养他们从业以后作为一名合格医生所必须具有的为患者救死扶伤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精神价值。确定医德教育的范畴有助于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医德教育主要是如下内容的强化教育:(1)生命观教育即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2)锲而不舍、操作严谨的敬业精神教育;(3)义利观教育即重义轻利的教育;(4)良好的礼仪教育。
一、医疗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医德教育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就当前的社会现实而言,医院从盈利性事业向公益性事业转变。医院与患者之间也转变为消费者与服务的关系。患者在医患关系中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及大大加强。社会对医生的义务和职责有了明确的认定。患者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所关注焦点已不仅是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现今,在医德和医患关系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以利益;(二)患者的权利意识的增强和医生服务态度的缺失;(三)在医德建设上保障实施措施不力,原则、规范制定的较多;(四)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因医德问题而产生。如何赢得患者对医生的尊重与信赖,并在好新形势下处理的医患关系,己成为随着进一步深入的新医改方案下摆在医疗工作者们面前的一个现实性问题。而新医改方案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医疗服务环境,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让群众支付比较低廉的价格的同时,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医疗事业的公益性,因此,在不断提高医疗工作者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医疗业务工作者以患者为中心、维护和代表患者根本利益的服务宗旨教育和思想教育。
医德教育的滞后是导致出现医患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德治医”不仅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塑造“白衣天使”形象,密切医患关系的需要。目前国内的医德教育主要是针对在校医学专业学生的伦理课的教学,《医学伦理学》课堂教育以理论讲授为主,出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生背了许多的规范、原则却不知如何坚持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部分医院片面追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经济效益,购置和更新大型诊疗仪器设备,却相应的对临床医生缺乏医德教育,忽视了医德是医院经济效益增加和医疗质量提高的基础保障。
二、加强医学专业医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改进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增强在医德教育在医学专业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只有从根本上让医学专业学生树立起将来自己作为医生的职业崇高精神,才可能让良好的医德通过教育手段形成。医德教育对学生而言,要发挥医学专业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主动性,则是通过各种路径和各种渠道,通过专门的学习养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教师而言,也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精彩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无意识当中形成优秀的品质的医德习惯。医学专业学生要成为医德出众的医生,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医德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教育而不是自发的,医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与私欲坚持做斗争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感化的过程。
医学专业学生的脑海中一旦形成医德的观念,就会持久地决定医学专业学生在从业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选择,就能够持久而稳定地指导医学专业学生成为医生以后的从业行为。医德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不做只说,也不是对学生喊口号喊空话。医德教育是激发和培养医学专业学生对医生崇高行业的向往,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医德就是要不仅仅知道,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当中身体力行并坚持,抵制从业医疗卫生工作以后社会上的的各种不正之风。不理解医德基本的理论、概念和原则,就无从探索和思考现实的伦理困境。医德首先是一种知识,一般来讲,传统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做到知识的传授,然而,医德同时还是一种信念,不仅仅是一种知识。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医德教育,才能让学生将医德作为信念来接受。事实上,医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向医学专业学生证明并力图使医学专业学生接受这样一个命题:医学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医德价值,医德价值必须在医学专业学生头脑中建立这样一个理念。
三、结论
医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老百姓能够享受质高价廉的卫生保障,能够住得起院,能够看得起病,将全体人民群众纳入到社会福利范畴内。这既需要广大卫生医疗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积极配合,也需要制度的合理变革。广大卫生医疗工作者的参与和配合,从根本上说就需要自从学生就开始培养卫生医疗工作者的医德作为深厚的精神动力。医德教育是是贯穿于医学专业学生整个教育阶段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是医学专业学生教育工作中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医学院校作为培养祖国医学卫生人才的摇篮。应强化教育、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健全制度,积极探索医风医德教育的新举措、新思路,使医德教育规范化、经常化、系统化,使医风医德教育在医疗和卫生人才培养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宋文柯.浅谈新形势下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J\].中国卫生经济,1998,(10).
\[2\]马,张扬.市场缺陷理论与卫生管理中的社会成本\[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4,(4).
\[3\]黄久冰.从医德滑坡谈医德教育\[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4).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医疗价格改革 医院营收 影响
医疗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通过医疗价格体系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与调整机制之间的关系,并将医院主要收入来源由药品收费转变为服务收费,提高了对病患的服务水平,健全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促进了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改革前后状况对比
首先,医疗价格改革实行之前,医疗服务价格收入在医疗成本中占比在40到50%之间,与医疗成本差距过大,需要药品的加成收入来弥补。在进行医疗价格改革以后将上调医疗服务价格(依项目不同上调幅度不同),取消了药品加成收入。
其次,在收费价格上,由于医疗项目不同,新医疗服务价格上调也不同,上调较为明显的分别是诊查费、急救费和手术费等,上调幅度在20%-30%(挂号费除外),其余各项维持不变。例如:专家挂号费正高级由10元上升至35元,床位费由30元/天到50元/天。对于以前定价较高的医疗器械此次价格下调比较明显,例如四维彩超价格由350元降到260元,核磁共振由920元降到800元。
最后,虽然这次医疗价格改革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收费,体现了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但是大型器械的检查费用略有下调,医疗机构收费标准也基本和以往保持平衡,没有增加群众医疗负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医疗价格改革的不足之处
首先此次改革虽然进行了全面的成本核算,但是医院的运营还是需要部分财政拨款,医院经营收入依然不能抵偿运营成本,在医疗定价方面,没有结合地区实际收入和消费水平,造成营收的不平衡现象。例如很多医疗设备先进的大医院,由于定价与小医院收费标准一致,造成患者蜂拥至大医院就诊,造成大医院设备、人员的大量投入,出现营收失衡状态。
其次由于医院等级不同,医疗水平和设备环境也不同,但是收费差异却不明显,造成了同样的病症,级别高的医院与级别低的医院治疗成本不同,收费却相同的现象,影响了高级别医院的营业收入,也不利于分级诊疗的开展。
最后由于我国医院定价上长期受到政府干预,通过对医院价格调控,试图达到减少患者治疗费用的目的,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逐步升高,医疗成本也相应升高。鉴于医疗本身的复杂性,相关部门的监管水平应相应提升。在医院的医疗改革中如何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合理控制医疗成本,需要进行科学的成本分析和决策。
三、医疗价格体系改革对医院营收的影响
(一)医疗人员价值在经营中占比增加
在新的医疗价格体系改革中,针对体现医疗人员服务价值的一些项目提高了40%-50%,虽然没有全面覆盖医疗成本,但是相比之前的情况已有很大的涨幅。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初步改变了医疗技术劳务的廉价现象。在医院的经营收入中,劳务收入比例开始上升。
(二)医疗保险收入成为医院营收主要来源
由于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深化,城市户口享受医疗保险,农村户口享有合作医疗,城镇户口享受城乡医疗救助,健全了社会的医疗保障,所以医院的主要病人基本都来源与医保病人,这对医院的应收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医院的收入中,医保收入占据主要位置,医院在改革中还需要不断调整服务机制,规范医保报销流程和规范,对于现金结算、转院办理、药品报销说明制定进行明确说明,确保医保使用的规范性,确保医院医保收入的稳定性。
(三)经济补偿机制
公立医院的经营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以往的医院经济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支持、药品收入、诊疗收费。在进行医疗价格体系改革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例如:2015年国家在公立医院改革中中央财政下达111亿补助,使得财政补贴金额在医院收入份额中相应增加。
(四)以药养医现象缓解
由于近年来国家不断下调药品价格,减少医院的药品收入进而改变了医院传统的以药养医的现象,改变了以往药品收费占大部分医院营业收入的现象,各项收费开始趋于协调化和平衡化。目前我国医院技术的价值水平主要体现在药品和卫生材料的用量上,对于医疗人员的技术以及服务水平还没有体现出来。通过医疗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价,切实推行分级诊疗,可以逐步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对缓解医患关系以及推动医疗深化改革有重要意义。
(五)改变医院营收结构调整
此次改革,不但取消了药品的加成收入,但是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服务收费,体现了医疗工作者的劳动价值,还对医疗卫生材料进行了科学规范和限制,降低了医院的卫生材料成本,不但达到了环保的目的还相应的节约了病患的费用开支,使医院的营业收入更加合理化。
(六)全成本核算对医院营收的影响
现实行的医疗价格改革可以说是对医院收入进行了全盘的成本核算,尤其是手术成本和治疗成本的核算,对手术中的仪器设备、消耗品、手术级别等都做了分析和研究,将医生诊查费、手术费、护理费等进行打包收费。打包收费的方式在增加医院收入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乱开药、用贵药的现象,成本核算带来了新的收费准则,增加了医院营收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医疗氛围。
四、结束语
医院的医疗价格改革,不但可以降低患者治疗成本,促进社会医疗公平,对平衡医院收入、降低医院成本有积极作用。医疗价格改革去除了以往医院以药养医的现象,在收入上更加注重技术和服务的价值,对于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对分级诊疗的推行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杰,敖检根,朱建设等.江西省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4
新的医疗改革体系实施以后,对医院的发展建设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尤其是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而言,面临较大的问题挑战,社会市场上私立医院的崛起,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环境中,为了实现医院的稳定发展,财务管理部门必须通过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实际的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是分析了现阶段医院成本控制管理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问题梳理的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建设性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
医疗改革;财务管理;成本控制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国家发展中重要关注的民生项目,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医疗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整个医院改革工作中的财务管理成为关键性问题所在,对于医院的发展而言,逐步的加强自身内部的财务管理,对医院成本进行强有力的控制管理,实现医院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从医院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说,财务管理顺应历史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新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医院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进而取得体制改革的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加大对医疗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成本控制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疗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以及必要性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新医改的形式下,医院经济工作中的核心工作就是医院的财务管理,这一项工作内容在医院的经营活动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确保医院发展中的各项活动都可以有效的展开。新医改的逐渐推广适用,为医院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医改的主体思路是进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医院运行体制的改革,以及医院监督体制的改革,通过逐步的各项改革尽可能的实现医院医疗服务体系的健全,尽可能最大程度上的减轻公民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减轻公民的医疗负担。借助这些方式实现医疗体系的公共服务,公益性的发展。医院的管理改革需要坚持政事分开,官办分开的原则,逐步优化医院的管理方式,为病人做好最大化的理疗服务,这也是医院的办院宗旨要求。简单地理解就是医院的发展要尽可能的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还需要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医院实施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从我国的医院定价发展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我国实施的医疗定价一直都是比较传统的费用预算法方式,这种方式导致医疗的定价价格与实际成本之间存在着相互背离的情况,主要的医疗服务价值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补偿,不合理的价格补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这一弊端造成的危害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复杂[1]。所以在当下的医疗体系发展改革中,需要积极的加强财务管理,实现对成本的管理控制,促使医院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的同时实现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新医改环境下实施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新的医疗改革体制对于医院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切实加强医院的管理方式,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实现成本管理的提高,进一步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通过有效的财务成本管理策略,实现对医院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新医改的环境下,积极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更为高效快捷的实现医院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财务管理控制,将整个医院的成本核算尽可能公平公正的落实到每个科室,进一步具体的落实到科室工作人员身上,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医院成本管理控制的全面具体化。
(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这一因素是和以上的论述相关联的,由于医院的成本管理控制与每一科室每一员工的切身实际利益是相连的,所以从根本上就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障工作质量的同时,并使其积极参与到医院的成本管理控制中,实现医院上下的步调一致发展[2]。
(三)实现医院经济责任的落实
在落实新医改的步骤中,医院的成本考核中,明确了各自的经济责任,使整个医院的成本核算权责更为明确,切实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一)成本管理控制意识的缺乏
由于各地之间医院发展的实际状况不同,同时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的医院管理过程中,相对的只是侧重于事后管理,相反对于事前的预防,事中的控制相对欠缺,医院的管理运营中只是单纯的重视当下现阶段的发展,缺乏具有长期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医院发展所采用的管理策略还是采用传统以往的成本管理控制策略,在新的历史时期,显然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时代的发展,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二)欠缺完整科学的成本核算制度
结合实际状况而言,整个医院的管理涉及范围广,实际工作面多,整个工作量较为的庞大,一般有几十个不同的科室组成,加之各个科室之间的具体实施预算成本的方式又不一样,一般都是各科室之间根据自身科室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预核算方式进行分别核算的操作[3]。但是在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下,我国的医院财务管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以及没有明确的成本考核目标,科室运行所用的期间费用以及相关的管理费,间接费用等时机划分不明确,使得整个医院存在的成本核算不够的精准,从而影响医院的成本控制管理效果。
(三)风险意识不强
这一问题特点主要是在公立医院中表现的较为明显,由于以往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属于特殊的国家公共服务体系,所以一般的医院都是国有性质的,公立医院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存在亏损都是由国家负担的,借助国家的财政拨款就可以解决的侥幸心理[4]。因此,在实际的经营中,经营风险意识较差,参与市场竞争度低,风险意思不强导致的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发展。
(四)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在我国的众多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的受旧医疗体制的影响束缚,从事财务管理的相关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包括专业的财务知识或是专业的财务管理技能都比较欠缺,尤其对医院这种主要业务量比较庞大,同时需要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来说,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医院运行中的经济效益,所有结合以上的分析论述,医院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限制医院改革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四、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具体成本控制策略
(一)切实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涉及到的具体各部门分布较多,但是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都是以基本的财务活动为主线展开的,所以各部门在实际的经营决策上都需要坚持以医院的财务核算为依据,参考较为准确的会计数据进行前瞻性的预算,这些步骤的展开都需要财务部门的合理把控,具体的操作方式主要是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加强财务的内部控制。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加大对内部财务的控制与管理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内容,同时也是不断提升整个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同时还需要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明确具体的业务流程以及控制目标,了解医院的资金流向以及不同业务之间展开的对应策略[5]。其次,发挥计划管理的重要作用。财务计划的制定是医院财务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主要是以医院资金投向的科学合理性为主要的重点关注内容,保证资金的运作与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是一致的。同时还需要对医院购进的重要医疗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后,相关的财务人员对于设备产生的实际效益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总结,并做好相关的参数信息记录,方便之后的查找使用以及进行资金管理控制。最后,加强成本控制的意识渗透。在医院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对于医院科室以及各项成本的核算,都需要在坚持成本控制的机制的原则下,来进一步具体实施对医院内部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医院财务管理中重视并加强成本管理的控制工作,借助这一方式实现医院运营成本的降低。除此之外,针对医院设备材料消耗的费用可以实施定额成本或是标准化成本的控制,实现增量资产的优化,同时还可以借助成本考核的指标,实现对事后的成本分析与评估[6]。
(二)做好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成本控制的实际作用
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人员,必须对现有的医院各项财务业务流程有清楚的了解,设立科学合理的控制目标,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控制点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在结合不同的控制目标制定不同的控制策略措施,加强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对于医院资源的最大程度上的合理配置,对于实现医院各科室之间的工作协调与实现医院的收支平衡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医院支出预算的编制需要着重关注三个比较关键性的费用,分别是基本的公用费用,人员费用以及按照实际先进的流入量合理的安排流出量这三方面,对于各种资金的预算要实施收付实现制,简单的说也就是把收入到的现金时间可以考虑确认为资金的收回,把实际支出的资金时间保证在具体的时间点上可以实现支付[7]。为了有效的达到上述做法,具体的操作步骤还需要做到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建立一个明确的会计记账簿,记账簿内体现的内容有详细的核算科目明细。由于医院的财务管理活动是一项对医院资金的总体规划使用,所以关于核算科目的设置需要相关的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结合医院运营的特点状况,来设置具体的业务流程核算科目。其次,进一步强化内部核算的功能。从维护正常的医院发展角度而言,医院在指定恰当科学的经营管理策略时,就必须要对现有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以确保现有资金可以满足医院的某一阶段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实施统一化的管理,对现有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发放,对于医院发展中重点紧急项目所需的资金结合医院的资金预算尽可能合理的安排落实。
(三)有必要抓好财务的评价评估工作
医院需要阶段性的展开财务分析会,主要目的就是对于之前实施的财务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评价总结[8]。以方便展开下一阶段的财务预算工作,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医院财务工作内容涉及到医院的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加强做好财务管理的分析与评估预测工作内容,可以对成本控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防范应对。五、总结结合以上分析论述医院的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高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做好成本控制的工作,可以实现医院的财务管理的高效化运作,逐渐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发展方向,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衍荍.论新医改环境下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成本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0):85-85.
[2]王玉芬.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6):212-212.
[3]贾卓霞,李风芹,张少萍等.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加强措施[J].财会通讯,2012(26):156-156.
[4]张俊玲.浅谈新一轮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J].中国经贸,2016(8):210-210.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5
2.答案提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风险的形成大致可分为整体社会因素(主要由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自身特点所致)和局部社会因素(受我国经济形势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素质影响)。
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是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一旦统筹基金出现严重超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功能就会随之削弱甚至崩溃,从而导致基本医疗保险故革失败。
要确保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安全,一是要加大收缴力度,确保基金收缴率,特别要注意防范恶意拖欠的问题。二是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预算制度和基金预警系统。三是要结合实际,确定合适的支付比例。四是要建立统筹基金支付的调节与平衡机制。五是要严格大病的审查。
3.参考例文*
试点推进,全面搞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世界发迭国家相比甚至与一些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障人民的基本医疗,是我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我国城乡居民得到了巨大的实惠。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增加较快,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条件基本是备,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国务院决定,从今年开始试点,用三年左右的时问逐步在全国城镇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首先,抓好制度建设。试点城市要探索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体系,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从低水平起步,努力实现广覆盖;坚持群众自愿,加强政府引导;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加大财政投入,形成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其次,必须着眼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要全面搞好相关制度的统筹协调,特别是要加快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培养适应社区卫生工作的人才,让更多的病人放心地在社区看病就医。要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其他医疗保险制度之间在基本政策、管理措施等方面的衔接。此外,对药价等对医疗改革影响较大的因素要注意有效地调节。
再次,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抓好落实。制订试点方案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保证可操作性。要注意研究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考试大收集整理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6
关键词:绩效管理;意义;措施
医院绩效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客观反映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的医疗改革提供必要的借鉴;有利于加强医院绩效与挖掘员工潜力,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医院战略结合,提升医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改革和创新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绩效。
一、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客观反映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公立医院的经营宗旨是不断满足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对医院进行绩效管理,可考评医院的各项业绩,判断其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准确反映公立医院的整体运用状况,为我国的医疗改革提供必要的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强医院绩效与挖掘员工潜力。著名心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医院战略结合,提升医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是意在加强医院绩效与强调对员工的干预的结合,进一步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同时,把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多维交叉的人员激励体系来实现各种激励手段的结合,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如物质激励手段,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福利;另一种是精神激励手段,如有计划的工作轮换,激发工作热情等,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并大胆实施。
第三,有利于改革和创新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通过对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进行研究,进一步拓宽现代医院发展的管理思路;丰富与发展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方法与和科学的管理工具;进一步推动现代医院管理水平。随着医改的进行与不断深入,对公立绩效管理的需求也逐步规范。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考核评价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医院管理,为医院选择医院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可为政府的医院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信息,使公立医院管理更加规范、合理,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绩效,使医院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第四,有利于改善员工和管理者关系。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串联起整个系统的工具就是贯穿始终的持续不断的沟通。沟通的成败决定绩效管理的成败,其作用在于使与绩效管理有关的每个医院员工包括管理者都获得自己必须的信息,信息在医院管理者与员工间充分共享,自由互通,使医院管理者获知员工信息,及时了解其工作状态和进展,及时调整、解决问题;同时,为员工通过所需信息,了解管理者思想,及时调整自我,使两者步调一致。
二、改进和完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对策
第一,正确编制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计划。绩效计划是确定医院对员工的绩效期望并得到员工认可的过程。平衡计分卡将公立医院绩效划分为四部分,即财务表现、市场表现、内部运营表现、学习与成长表现。四方面的表现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财务表现来源于市场表现,市场表现又来自于内部运营表现,而持久的上述优质表现来自于学习与成长表现。平衡计分卡的优点在于能较好地平衡了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当前绩效与长远发展绩效的关系。
第二,科学设定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在整个绩效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或绩效考核指标在总分中所应占的比重即为权重,权重系数的确定是否合理对后期充分利用数据特征的综合考核方法至关重要。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的权重分配应该以医院战略目标和管理重点为导向,体现出意念引导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重点。我们应采用主客观结合的赋权法来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值。
第三,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加强公立医院的管理;二是为政府选择医院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三是能够有效加强对医院经营者的监督与约束;四是为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提供基础。各个公立医院只有以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为核心,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内部绩效管理。
第四,正确应用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考核方法。公立医院发展的远景目标应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建院宗旨,牢固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为实现其远景目标,搭配合理正确的考核方法和工具是绩效管理考核工作成败的关键。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应从医院多维度、多层次为抓手,将医院的战略目标分解成为可衡量、可执行指标。再将考核结果应用于医院日常管理活动中,引导医院各部门及全体员工不断改进其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执业能力与工作业绩,全面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医院的绩效目标。
第五,高度重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龙立荣指出:员工行为对于医院的营运至关重要,特别是处于业务活动主导地位的工作者,绩效管理对于员工的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在绩效管理对组织的承诺影响中,绩效奖励、工作支持和目标参与对组织承诺有较大作用,其中绩效奖励作用最为显著;在绩效管理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中,绩效奖励的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工作支持、目标参与和目标明确。因此,要重视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和组织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