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改革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改革的意义范文1
【中图分类号】R19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29-1
北京时间2010年3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全力推行的医疗保险改革法案在众议院获得通过,这里面有着太多的利益博弈,无论我们站在哪一方,有一点都是值得赞同的,那就是新的医疗保险改革改法案真正的做到了惠及全民。回望我们国家,医改之路漫漫修远,我们有太多的困难要面对,那么,在综合国力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美国医改的成功,对我们究竟能有多大的影响,作为医疗改革体系的一个重点,公立医院又会有哪些改善,长久以来的药品采购及使用,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些问题再次把中国医改推向了民众讨论的最前沿。
1美国医疗改革的背景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每年用于医疗保障体系的费用远远高于其它国家,但还没有做到全民参保,仍有一部分人没有被列入到医疗保险的范围之内,因此美国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实现全民参保的发达国家。历史上,多位美国总统曾为之而努力,但涉于各方面的压力,都没有得以实施。奥巴马这次推行医疗保险改革,也是涉及到了多个利益集团的博弈。保险公司、制药集团和医院,这些都是美国医疗体系中的受益方,新医改方案的推行,必然会影响它们在整个体系中的利益份额,因而它们一直是医改的阻碍力量;另一方面,美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即个人主义严重,以自我为中心,对于那些没有获得医疗保险的民众,主流价值观认为这是个人的问题,应该由市场做出选择而并非政府出面干涉,由此可见,在奥巴马投入大量政治资本后,各方的矛盾得到了缓解,新的医疗保险改革最终涉险过关。
美国医疗保险改革法案的通过,无疑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即便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制度下,每一个公民都应享有医疗保险的权利,甚至有人评论,美国的医疗改革有些社会主义的味道。对于我们,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医疗体系改革,更应该覆盖到每一个公民,彻底解决长久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
2中国医疗体系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医疗改革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为目标,要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以及药品保障体系。在我们国家的公立医院,看病需要排队,用药贵的吓人,同城医院药价不等,这些都是医疗改革的重点方面,完善药品保障体系建设,就是要让老百姓在需要药品的时候,能够获得并且有能力承担药品费用。公立医院要进行改革,改变以往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不能全部由市场主导,应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障每一位患者的权益。
中国有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优势通过政府的调控来推动医疗改革的进行,而不需要像美国那样经过数次投票而艰难通过。在中国,医疗体系改革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城乡群众,看病就医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专家门诊前常常排起长龙,甚至有人倒卖专家门诊的挂号,这些问题不因为社会阶层的不同而不同,因而,中国医改不会像美国那样,对低收入人群进行医疗保险从而分享现有资源,影响了主流人群已经享受的医疗服务,伤害了上层社会的既得利益。同时中国与美国还有着较大的不同,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其医疗保障水平需要大幅提高,美国推行医改,可能仅仅为了15%的民众,但在中国,远远不只这个数目,因而,需要政府有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引导社会相关群体,来推动整个体系的建立。
另外,我们不能照搬美国医疗改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商业保险制度不同于美国,我们没有达到其法制化的地步,中国有严格的户籍制度,异地就医,保险理赔,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医疗改革的重要困难。
3医疗体系改革中医院药品的使用
新的医疗体系,就是解决每一个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这里面,医生的诊费相对可以接受,但高额的药品费用让人惊讶,特别是公立医院,同类药品的价格往往高于一些社区医院和个人诊所,患者永远都是弱势群体,他们不懂得哪种药品更适合他们,因而,医疗体系改革,应该首先在试点公立医院推行统一采购,同城同价。同时,公立医院应该转变服务观念,应该收取较高的诊费,而降低药品的费用。用药不一定要用好药,贵药,适合患者的就是最好的。这就需要建立药品使用监管程序,谁来开药,谁来卖药,病人买回去后是否需要人长期监管,如果患者有问题谁来回答,如果这些都有专人负责,或者建立一个规范的体系来监管,那么患者在医院获得的医疗服务效果才是最佳的,换句话说,患者在医院应该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4总结
美国医疗保险改革的成功对于中国医疗改革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它使我们认识到,每一位公民都有获得医疗服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服务应该是有制度进行保障,公民能够承受得起。这需要政府、医院、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但我们不能全部照搬美国的模式,毕竟我们有太多的区别,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来逐步展开。即,尊重患者权益,政府出头,地方支持,医院试点,多方位,全线进行调整。另外,要大力推行药品采购、使用等流通领域的制度完善,改变潜在的以药养医的局面。
随着中国医疗体系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相信各大公立医院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医疗服务,药品的使用将会成为一个焦点,有序、合理的药品使用流程将会使广大患者获得更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Sean D. Sullivan, US health care reform:a work in progress. Eur J Health Econ.2010, 11:117118.
[2] 张俊鹏,李瑞明,等.浅谈医院药师如何面对医疗改革[J].中国药房,2009,20 (7):556-557.
医疗改革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医疗改革;医院;政工师;思想教育
在医疗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医院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应当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伴随着医院人事以及分配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医护人员面临的思想、工作及生活压力日渐增多。因此,医院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改进与医疗改革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医疗事业改革的过程中,激发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把医护人员的经历凝聚到医疗改革事业中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工师是医院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对于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这就需要医院政工师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医院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
一、当前医疗改革中政工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医院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开展了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近年来出现的伤医事件表明,医患关系仍然比较紧张,医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明显的疏漏,政工师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具体说来,当前政工师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不受重视,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在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服务医疗和科研教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医院并没有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还有一些医院认为,医护人员承担着繁重的业务工作,没有时间与精力参与思想教育活动。这就造成很多医院的政工师无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例如,在很多医院举办的道德讲堂等思想教育课堂上,请假或者缺席的医护人员非常多,即使参加的医护人员也没有认真听讲,思想教育活动无法取得实效。
(二)思想教育方法不够科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下,政工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当前政工师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育方法落后,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护人员遇到的现实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有些医院的政工师照搬上级文件,照本宣科,内容陈旧,方法单一,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难以调动医护人员的兴趣,也无法解决医护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就难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用。
(三)思想政治工作有待深入,难以调动参与意识
伴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医疗任务繁重,医疗人员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显著增加。如果医院政工师不能深入医护人员的工作与生活实际,没有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就无法激发医护人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也就难以调动医护人员参与思想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医护人员的医风医德问题突出,过度医疗、收受红包等现象不断出现,这不仅会加大政工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必然会激化医患矛盾,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医疗改革中政工师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
在医疗改革事业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医疗卫生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医院要重视并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政工师的作用,营造出良好的医德医风环境,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充分认识改革意义,妥善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医疗改革的文件精神,医疗改革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和主导地位,加强医疗人员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因此,政工师要充分认识到医疗改革的重要意义,拓展解决医疗卫生事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与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责任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量化水平,加强与医疗服务质量的检查和考核。其次,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起与医疗卫生管理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推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最后,着力解决医疗服务工作中的难点、热点和现实问题,提高思想教育工作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二)关注医护人员呼声,深入开展思想教育
对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只有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实效。一方面,医院政工师要深入医护人员工作一线,虚心听取医院干部员工的意见,准确掌握医院医护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另一方面,要从解决医护人员的实际困难出发,真心实意解决广大医护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面对医疗改革的新形势,医院政工师要密切关注和认真倾听医护人员的呼声,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医护人员的真实意愿,全面宣讲医改政策,排除部分医护人员的思想顾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切实做到以理服人
面对医疗事业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医护人员遇到的现实问题,政工师要冷静分析,深入研究,积极探索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以理服人”。也就是说,政工师要明确自身定位,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就事论事。在日常工作中,政工师要全面准确深入地了解医护人员遇到的问题,科学辩证地分析问题。其次,要辨明是非。政工师不能简单地做“和事佬”,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方法上,要动之以情。在工作目标上,要尽可能地解决对方的实际困难。最后,要一视同仁。政工师要时刻警醒自己对待任何人,无论职务高低、都应当一视同仁,站在中立、公正的角度来解决现实问题。
(四)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政工干部培养
健全的组织领导机制是医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建立起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强化对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而医院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要加强对医院政工师的培养。首先,要从提高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出发,重视政工人才的引进、吸收和培养,健全政工人才的引进机制;其次,建立政工人员的培训制度,经常性地组织政工人员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政工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技能;最后,做好政工师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工作。通过考核和奖惩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鼓励政工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医疗改革保驾护航。
三、结语
当前,我国医疗改革事业逐步推进,政工师在医疗改革和医院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医院政工师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充分发挥政工师的积极作用,切实解决医护人员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医疗改革的意义范文3
《报告》强调,经过三年改革,有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为城乡居民“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同时,政府对医药卫生投入力度空前加大。2009至2011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15000多亿元。如果把这个庞大数字换算到每一个老百姓身上,具体的实惠就是,原来住院报销只能报50%左右,而截止到去年就能报70%,今年这一标准将提高到75%。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成功模式可以照搬。但中国三年医改最大的成就是趟出了一条中国式医改的道路。一是明确了“三个基本”,即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方法。二是区分基本与非基本,强调政府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三是注重增加投入与构建机制相结合,以投入促改革,以投入换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的关系。
三年医改有力推动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根本性变革。突出特点是从恶性循环到良性运转。通过改革,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是开始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防治并重”转变。其三是从“坐堂行医”转变到“上门服务、主动服务”。其四是从大医院无序竞争转变到“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有序就医”。这些变化无疑将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农民期盼“新农合”再实惠一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以来,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民对“新农合”还有不少期盼:一盼好医生“多留下”;二盼报销差距“缩小些”;三盼报销范围“扩大点”。
医疗改革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基层医疗;价格改革;调研
根据省卫计委、省物价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基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调研的通知》,我局组织专人对文件的内容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召开会议,对与调研内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对调研内容设置了相关的表格进行填列,汇总,分析,并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医改前后的收支、职工福利、基药制度的实施、物价收费、以及推进契约式服务等进行了调研。
一、医改实施后单位收支变化及职工福利情况
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的利弊
三、医疗服务价格的偏低,严重制约基层医疗机构的前行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是常见病的诊治,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但乡镇卫生院以往开展的手术项目近几年来呈明显下滑趋势,所看病种也严重受到限制,业务工作量也明显大幅减少,最明显的体现在这两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呈业务收支倒挂现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前开展的项目有十一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宣传,健康档案的建立等这些基本都是免费无偿服务,中医康复主要有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这些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收费均是按照国家统一的收费标准.,收费价格偏低.在这些项目的开展上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样导致业务收支的不平衡现象。
四、推进基层契约式服务开展,基层医疗服务需新增的服务和延伸服务价格项目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健康需求。而契约式医疗服务作为一项新的服务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契约式医疗服务的推行,旨在与广大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个性化服务,引导更多的居民到乡镇或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就诊,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充分发挥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最大服务效益,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基本健康保障。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养老、护理服务需求,大力开展以医疗护理康复为基本内容,拓展日托及机构养老健康服务内涵,根据居民不同需求,为社区、乡镇居民提供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这一系列契约式服务的开展,目前政府未能根据形势的需要,在宏观调控下分级分层地制订出政府指导价格,此价格的制订也应与医保政策相结合,做到真正做到让利给群众。
五、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建议
(一)基层医疗机构是实施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基层的主体,是距离群众最近,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可及、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所付出的医疗卫生服务劳动有建议权,政府制定基药及医疗服务价格应充分调研广大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意见,相应的地域差异也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列。
(二)定期调整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实际使用情况遴选基本药物目录,保持合理数量、优化品种结构,增补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基层常见病、慢性病用药,适当考虑地区性群众用药习惯。
(三)确保基层医疗机构“一般诊疗费”实施到位。基层医疗单位设置一般诊疗费是国家医改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后健全补偿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由于但在与市、区医保部门结算时,不予认可,我区仅对新农合人员执行了“一般诊疗费”项目。因此,要进一步宣传增设一般诊疗费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等,特别要发挥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他们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政策深入民心,消除负面误导。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统一,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区域基本医保统筹政策,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新型医保制度。
(四)基层医疗机构能开展的收费价格明显偏低,比如说有些检验项目连试剂成本都不够,而有些收费项目价格虽然高,但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不了或虽能开展但数量少,试剂成本多收不回,医疗卫生服务中还有不少免费项目,如隔年的居民体检、老年人体检等,因此应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所能开展的诊疗项目的收费价格。新推进的契约式医疗服务收费依据的制定迫在眉睫,完善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对改善城乡居民的“看病贵”的问题有着极大的积极因素,大大促进基层医疗卫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吕馥蓉.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府管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卢艺.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医疗改革的意义范文5
一、河南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践
2010年以来,河南省选择宜阳、息县、武陟等县级医院,开展支付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医疗质量基本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优化了医疗费用结构,药占比明显降低,医疗费用补偿比明显高于全省县级医疗机构平均水平[4]。
(一)建立新的医疗服务责任体系
因专业分工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委托关系问题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广泛存在[5]。为此,河南省在支付制度改革进程中,借用委托理论的核心思想,依据各相关责任主体应承担的职责和掌握、获取信息的优势,重新厘清了政府部门、医保经办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和患者四方责任主体之间的委托和职责关系(见图1)。1.政府部门。“坚持公益性改革主线,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决定了政府部门在维护居民健康中的主导地位和责任,其根本宗旨是通过协调各相关责任主体的关系,满足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全体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6]。结合这一特点,河南省在支付制度改革过程中,将政府部门的具体职责界定为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利益协调人,医疗卫生政策、标准的制定者和居民健康的保障人。2.医保经办机构。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医保经办机构作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购买人的地位逐步确立,主要代表政府部门和患者为居民购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既是政府和居民的人,又是医疗服务机构的委托人,具有双重委托责任,除了管理医保基金、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外,还要承担与医疗服务机构协商确定医疗服务质量标准、资金支付与管理办法、医疗服务考核与监管等职责。3.医疗服务机构。主要职责是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和内部监管等,为居民提供规定数量且符合质量要求的医疗卫生服务。4.患者。患者处于整个医疗服务责任体系的核心地位,既是健康的委托人,又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终享有人。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新的责任体系中强调患者知情权、选择权和获得有质量保障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建立核心购买机制
新的医疗服务责任体系要发挥作用,有赖于内在运行机制的科学设计。在厘清各方职责关系的基础上,河南省探索建立了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购买机制,包括质量保障机制、价格谈判机制、绩效支付机制、综合监管机制和信息化管理机制(见图2)。1.质量保障机制(1)质量标准的制订。按循证医学的实施理念,河南省组织省级专家开发了《农村常见百病诊疗规范》,并指导项目县成立医疗技术专家,共同讨论、制订适合县域实际的本土化临床路径,提交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修订完善,经县合管办和省级医疗技术专家审定后开展实施。定点医院充分参与临床路径制定过程,保证了临床路径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与传统意义的临床路径不同,河南省创造性提出了一个病种三套路径的改革思路,即根据患者实际患病情况,按病情严重程度及有无合并症、并发症等情况,分别制定出每个病种的A、B、C三级临床路径,A组为基本诊疗组,B组为复合诊疗组、C组为特殊诊疗组,确保了单病种患者的全覆盖[7]。为便于医护人员规范操作,同时让患者获得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除了制订医师版临床路径质量标准外,还分别制订了护理版和患者版临床路径质量标准。(2)质量标准的执行与控制。为确保医护人员严格遵循质量标准执行,按医疗服务质量全程管理的理念,在临床路径的纳入、退出或跳转以及出院审核等方面制订了严格的控制标准。经诊断符合A组的病人由当班医生直接纳入;符合B组的病人经科内会诊后,由科主任审核确定;符合C组的病人,经院内或院外会诊后,由业务院长决定,并报县合管办审核备案。对路径之间的跳转,须由上一级医师赋权后方可执行,完成所有标准化操作后才能出院,确保为患者提供符合质量标准、适宜的诊疗服务。此外,依据疾病发病规律和大数法则,从总体上设定纳入A组、B组和C组的控制比例,纳入A组的病例比例平均控制在70%以上,纳入B组的病例比例平均控制在20%以下,纳入C组的病例比例平均控制在10%以下。2.价格谈判机制(1)价格形成。组织同级试点医疗机构按过去3年单病种的发病情况,在综合考虑临床路径质量标准、现行收费水平和物价变动的基础上,分别测算各病种A组、B组和C组的定额付费标准,并征求各方意见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同级医疗机构比较,确定最终的价格水平。(2)价格谈判。县农合办组织医疗专家根据确定的服务质量标准和成本测算结果,与试点医疗机构就临床路径下具体服务项目和A、B、C各组付费标准、控制比例等内容进行多轮谈判,最后确定各病种的具体临床服务规范和服务价格,共同签署服务合同。3.绩效支付机制(1)资金支付管理。按病种分组管理的理念,结合医疗机构往年疾病病例诊治情况,以及A组、B组和C组控制比例,总体测算年度资金需求量,由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签定管理合同,按“预付+按季度考核后继付”的资金管理模式支付医保基金。一般按合同约定,年初先预付30%~50%,以减轻医疗机构垫付资金的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结余分配。遵循“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原则,鼓励医疗机构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同时,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4.综合监管机制(1)制订监管标准。结合本地实际,综合考虑医疗服务质量、费用控制、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和患者体验等重点监管内容后,利用关键绩效指标法,筛选确定监测指标,形成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标准体系。(2)开展多主体监管。河南省在支付制度改革实践过程中,创新性提出了以同业监管为主体,第三方监督、需方评价、行政问责四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综合监管体系。同业监管包括内部同业监管和外部同业监管,内部同业监管主要指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首席质控员”制度,形成医院对科室、科室对医生、上级医生对主管医生的三级医疗质量审核系统,将质量审核控制权交给医疗机构;外部同业监管主要指保险经办机构按合同约定,通过聘请或购买咨询服务,以合同形式成立相对稳定的独立专家组,对定点机构开展定期质量审核与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医保基金支付相挂钩。第三方监督是直接对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的改革实施监督组织,遵循“公平、公正、独立”的原则,对购买服务、绩效管理、支付审核等实行全程监督,其主要特点在于监督者独立于利益之外,在制度上保证了监督的公正性。需方评价主要是以定期抽查的形式,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收费、质量的满意度,用以评价医疗机构改革成效。行政问责主要指建立问责制度,明确问责条件、程序、处罚措施,强化问责约束力,包括单位法人对分管领导问责、分管领导对责任科室负责人问责、科室负责人对主要责任人问责等。5.信息化管理机制河南省首次尝试利用计算机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将诊疗过程、支付系统与计算机程序相结合,通过信息系统实时了解各个科室、医生的诊疗行为,包括增减的诊疗项目、用药和诊断结果等,做到全程公开、透明,同时设置了抽查、审核、通报、公示等功能,对医生行为的监管由传统的事后转为事前和事中,保证了医疗质量安全,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
二、对医疗服务管理方行为的影响
(一)对医保行为的影响
通过支付制度改革,医保经办机构由原来的被动买单人转变为医疗服务的战略购买者,代表政府和患者实现对医疗服务的主动、有效购买,其目标由原来单纯以控费为主向控费和提高质量转变。通过调研访谈发现,医保经办机构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1.监管方式的变化(1)由外部非专业监管向专业化监管转变。医保经办机构由于受专业条件限制,靠自身力量很难对医疗机构实施专业性监管。因此,在监管方式上,河南省探索将监管的责任下放到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自律性作用,实现监管端口前移,提高监管效率。(2)由全面普查式监管向重点抽样式监管转变。以往医保经办机构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往往采取全面普查的方式,工作量大且繁琐。改革后,医保经办机构只需抽点病例即可,将监管重点更多地放在纳入B组、C组患者病例,降低监管工作量。(3)由传统纸质监管向信息化监管转变。当前,河南宜阳、息县等医疗机构开发试行了电子病例管理信息系统,将开发的病种临床路径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从信息系统上能清晰地看到每名患者、每名医生的路径执行情况,实现了医疗质量的信息化监管。尤其是息县,在县域内所有医疗机构搭建了医疗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各层级管理人员可根据监管的需要,通过在线信息系统看到每个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执行情况,还可在线对每名医生诊疗规范性、用药合理性等进行适时监控,极大地提高了监管效率,规范了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诊疗行为。(4)由传统监管向购买监管转变。为提高监管质量和效果,宜阳等试点县试行了购买监管的理念,由医保经办机构以合同的形式,明确监管的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及结果委托专业机构和人员提供专业化监管服务。(5)由后付制资金管理模式向预付制转变。医保经办机构根据年初签定的服务合同,通过预付+继付的形式支付医疗服务机构资金,有效提高了资金管理水平。2.监管内容的变化(1)监管标准更加规范。以往的监管更多依靠监管人员的执业经验,虽有服务质量标准,但大多难以落实,且难以量化和考核,导致监管的主观性较大。而目前,针对每个患者都有明确规范的诊疗路径,监管人员只需按既定的服务标准逐项核实即可,提高了监管的科学性和客观性。(2)监管方向发生改变。在按项目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受利益驱使,往往会催生过度医疗。而在定额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为自身利益考虑,会千方百计减少服务项目,以获取更多的医疗服务结余,从而容易导致服务不足即服务缩水现象。支付方式的转变,使监管的重点由过度医疗向服务缩水转变。(3)监管重点更加突出。由于每种疾病都有A、B、C三套临床路径,且A组和B组临床路径都是定额付费,只有C组临床路径是按实际费用结算,因此,对医保经办机构而言,对纳入A组、B组临床路径的监管应更多地关注诊疗项目增减、路径跳转等是否符合诊疗规范;而对纳入C组临床路径的监管,应更多地考虑纳入标准和服务项目是否符合诊疗规范。3.监管结果的变化(1)转变了医保经办机构的角色定位。通过对成本测算、价格谈判、服务购买等关键环节的参与,增强了医保经办机构作为购买方的话语权。以往医保经办机构只有事后监管权和资金审核支付权,对医疗服务过程的主动参与较少,通过支付方式改革,医保经办机构战略购买者的角色逐步确立,成为真正的居民健康人,通过与医疗机构进行谈判协商和服务监管,确保为居民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医疗服务。(2)增强了基金管理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往医保基金之所以结余较多,是因为对未来基金运行的不可预知。实施支付方式改革后,基本可以测算未来一段时间的基金需要量,从而对基金进行很好的调配,增强了基金管理的主动性和预见性。(3)提高了监管效率。与以往相比,监管工作量大大降低,特别是实施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以来,监管人员可以在线调取医疗机构每个科室、每名医生对任何一个患者的诊疗情况,极大地提高了监管效率。
(二)对医疗行为的影响
增加了责任主体之间的沟通(1)更加重视与医保经办机构的沟通协商。随着医保经办机构战略购买者地位的逐步形成以及以结果为导向的监管方式的确立,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行为。医疗服务机构越来越重视与医保经办机构的沟通和协商,协商重点主要涉及病种质量标准、价格谈判、监管指标、支付方式等方面。(2)更加重视患者沟通和患者满意。支付方式改革后,试点医疗机构开发了患者版临床路径,向患者详细说明诊疗服务项目、程序及费用情况等,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同时对医生行为也起到监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风险,患者知情权得到体现,满意度有了较大提高。2.规范了医院内部运营管理(1)建立了分层分级管理体系。通过医疗责任的逐级下放,实现医院对科室、科室对医生的分层分级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内部医疗质量的监管和结余分配两个方面,有利于规范医生诊疗行为和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2)制订了本土化临床路径。当前,传统临床路径管理普遍存在着路径依从性差和符合度低的问题,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即使制订临床路径,医护人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很少遵从,还是凭借经验操作。河南省在支付制度改革过程中,充分尊重医护人员的操作习惯,在遵循循证理念的基础上,由医疗机构各科室人员自己制订临床路径,经上级专家审核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路径实施的依从性。调研发现,河南宜阳县医院临床路径执行的总体符合度在85%以上。(3)实现了诊疗行为的信息化监管。试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反映,将临床路径纳入计算机管理以来,对临床路径的依从性大幅提高,诊疗的随意性也得到了控制,过度医疗和服务缩水现象得到了有效遏止。(4)实现了服务结余的自主化分配。参照医保经办机构对医院“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原则,医疗机构内部也建立了相应的分配政策,鼓励科室医护人员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尽可能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并将结余部分在医院与科室之间、科室内部医护人员之间按比例分成。访谈发现,患者纳入临床路径较多的科室,医护人员收入明显提高,有效调动了医护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讨论
河南省支付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建立了新的医疗服务责任体系,二是设计了关系医保、医疗两大责任主体核心利益的购买机制,从而有效调动了各方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一)对改善医保经办机构管理的启示
关于功能定位。在新的医疗服务责任体系中,医保经办机构要转变原有的功能定位,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作为参保者的人,核心职责是为患者购买有价值的医疗服务,特别是要化被动支付为主动购买,全程参与医疗服务质量标准制订、价格谈判、医疗质量监管和费用控制等关键医疗服务环节,从事后监管向事前和事中监管转变,真正实现医疗服务的主动、有效购买。2.关于监管方式。医保经办机构要充分发挥资金管理优势,扬长避短,把专业性强、工作量大的医疗服务通过自律性监管(同业监管)、购买监管及第三方监管等形式委托给专业机构和人员管理,清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管理风险;集中力量做好政策协调、方案制订和资金支付管理工作,从而提升宏观管理水平。3.关于基金支付。医保基金是一个“蓄水池”,会随着筹资水平的不断攀升而逐年增加。如果采用后付制形式,在造成医保基金大量沉淀的同时,会增加医疗机构和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必须转变付费机制,采用预付制和提款报账相结合的形式,才能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轻医疗机构和患者经济压力。4.关于激励措施。当前,经济激励仍是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作为医保基金的管理者,必须加强资金的支付与管理,充分发挥资金支付的杠杆作用,通过资金支付来规范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服务行为,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适宜、价廉和有质量保证的医疗服务。
(二)对加强医院内部运营管理的启示
医疗改革的意义范文6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8月19日全市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目前,中央和省、市、区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省里、市里连续召开会议,进行全面安排部署。今天,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组织召开这次会议,早上现场查看了中心卫生院、同泰医院运行情况;刚才,区卫生局局长也传达了省、市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会议的主要精神,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强力推进,确保按时完成各项综合改革任务。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改革将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改革任务有机衔接,对于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区从医改启动以来,就持续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总体来看,改革进展顺利、势头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药品零差率销售只限在,其他各镇群众难以享受到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惠民政策,制约着医改步伐的进一步推进。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缺乏现象严重,尚未建立吸引人才到基层工作的有效机制,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一些地方乡村医生青黄不接问题凸显,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健康发展。三是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后,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将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又面临新的困境。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延伸到村卫生所,下一阶段的综合改革任务将更加艰巨。现在已是9月份,距离年终仅剩下不到4个月的时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再干150天”的总体要求,振奋精神,集中精力,确保完成今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各项工作任务。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主要包括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和长效性的多渠道补偿机制等,这既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完成三年医改目标的重要步骤。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建立并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保障基层机构正常运行。一是落实政府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后,区各相关部门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核定”方案,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财政补助”的管理办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经费核拨。下一阶段,要根据最新的政策规定,进一步调整完善补偿方案,及时将经费足额拨付到位。要抓紧建立能适应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财政的专项补助和收支差额兜底作用,进一步增加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把“增投入”和“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机制平稳转换,机构平稳运行,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真正回归到公益性。二是建立经费预拨制度。按照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政文〔〕14号)文件要求,区财政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核定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要采取“按月预拨、年终结算”的方式拨付相应资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要采取“季度预拨、年度统算”的办法拨付相应资金。三是落实一般诊疗费政策。目前,省物价、卫生、人社、财政等部门已经出台了一般诊疗费标准及相关规定。省级文件要求,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每人次9元,其中个人支付1.5元,医保(新农合)基金支付部分不得低于4元,最高不超过7.5元。目前,新农合基金支付7.5元卫生部门已确定,职工医保支付金额,劳动局要抓紧确定,切实发挥新农合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作用。四是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化解工作。区财政、发改、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集中力量全面摸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底数并建立详细台账。9月20日前,全面完成所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并将核定后的基层债务情况和相关证明材料上报市有关部门。10月25日前省级相关部门将进行重点抽查。10月31日前全面完成债务清理工作。12月底前将认定的债务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剥离给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注意时间节点,落实人员和工作进度,确保这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加快用人机制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一是全面准确核定人员经费。区财政局要按照省政府政文〔〕14号文件规定,以定员定额的方式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核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薪酬水平应与我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相衔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包括编外竞聘上岗人员)没有超过核定编制数的,按照实际受聘在岗的人数核定人员经费;实际在岗人数超过编制数的,按编制数核定人员经费。要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五险一金”,“五险一金”应做到不缺项、漏项,切实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全面实施以竞争上岗、按岗聘用为重点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改革。区各相关部门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政办〔〕160号)精神,组织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步骤,加快全面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目前我区已完成编外人员考核聘用工作,实行全员聘用制,下一步要抓紧拟定竞聘上岗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9月底前,中心卫生院要根据核定的人员编制和下达的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完成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和全员聘用工作,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三是用好、用足绩效工资政策。省政府已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机制若干意见的通知》(政办〔〕181号),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文件的要求,用足用好政策,主要是注意四个要点:一要确定我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水平,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平均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相衔接。二要准确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区别对待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不同的核定办法,准确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不含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水平要与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工作数量和质量相挂钩,避免大锅饭。三要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激励政策。探索从医疗收入超收部分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增量进行管理,具体由区卫生局和财政局研究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不得平均发放,应根据工作人员岗位和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配,要拉大差距,体现多劳多得。四要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绩效工资水平。院长的绩效工资,在人事局、财政局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单独核定,并由区卫生局根据对院长的考核结果统筹考虑进行分配。院长绩效工资水平与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绩效工资水平要保持合理的关系,原则上控制在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绩效工资水平2.5倍内。院长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按其执行的岗位工资系定,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单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考核结果确定。四是建立并完善“双考核双挂钩”为核心的激励性分配机制。区卫生局要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细化绩效考核方案,建立能够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绩效考核制度,每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助相挂钩。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制定本单位具体的分配方案,对工作人员执行医疗服务量、医疗安全、病人满意度、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等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工作人员工作绩效及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相挂钩。要重点对本单位关键岗位、工作量大、贡献多、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分配实施方案应确定二个分配系数:一是岗位系数,即按照岗位工作难易、工作量大小、兼任岗位多少确定每个职工岗位分配系数,以拉开岗位绩效差距,岗位系数按照不同类别确定为0.8~1.2。二是考核系数,即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数量和效率评定考核档次,确定考核系数,以体现绩效贡献。考核系数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确定为1.8~0。考核分配方案应明确规定考核系数确定为0的,除奖励性绩效工资不能发放外,基础性绩效工资也要适当降低发放的比例。两个分配系数的具体数值由各基层单位确定后报区卫生局备案。五是切实抓好基层卫技人才队伍建设。区卫生局和区人事局要按照省级、市级下达的招聘指标完成招聘工作,确保9月底前完成招聘任务。区卫生局要抓紧对全科医生的数量、学历教育、后备人才等情况进行摸底,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逐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人才需求。要摸清、掌握本辖区内乡村医生执业情况,着眼长远,编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要合理制定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区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要继续开展在岗乡村医生免费规范培训工作,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在强化理论培训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临床基本技能培训,注重培训实效,提高培训质量。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目的,将基本医疗服务、急救技术和公共卫生培训与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相结合,切实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村卫生所建设和乡村医生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所建设的实施意见》(政综〔〕121号)和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所建设实施意见》(政〔〕47号)文件精神,将村卫生所的改革发展纳入医改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一是加快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和消灭空白村。今年我区将实施42所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对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达标的每所予以6000补助政策,要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确保年底前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村卫生所,每个村卫生所都有乡村医生,有效改善乡村医生执业条件和群众就医环境。二是逐步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指在不改变乡村医生现有身份和村卫生所法人、财产关系的前提下,由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实行“五统一”为基本内容的规范管理。争取今年在镇先行试点,再逐步全区推开,由区卫生局统一组织,中心卫生院切实承担起对辖区内村卫生所的管理职责,实现“五统一”(统一机构规范建设,统一人员准入与执业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与器械管理,统一绩效考核)。区卫生局要认真研究,制定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强化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村卫生所的业务指导,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提高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三是全面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分步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改革。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化实施方案,全区所有村卫生所全部配备使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版)》内的药品,不得再购进基层用药目录以外的药品,库存的基层用药目录外的药品原则上应在3个月内使用完毕,并逐步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争取尽快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改革在村卫生所的全覆盖。四是积极探索村卫生所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由区卫生局牵头,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村卫生所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资格准入及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所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五是继续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助和扶持政策。由区卫生局牵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乡村医生的职责、服务能力及服务人口数量,明确应当由乡村医生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并合理核定其任务量,确保与其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相适应。要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40%左右的工作量下移给村卫生所承担,同步增加村卫生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结合新农保的推进,对乡村医生进行摸底并组织辖区内全部乡村医生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四)创新机制,转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
1、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区以上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多元化对口协作机制。一是开展对口支援双向转诊试点。按照我区实际,探索由医院、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支援协作,开展对口支援双向转诊试点。除了原来的专家门诊、专家坐诊、专家讲座、转诊绿色通道等4项惠民措施外,着重规范双向转诊临床标准、转诊流程,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二是开展特色专科合作。积极推广和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专科医疗协作试点,开展肿瘤防治、妇幼保健、康复、慢病诊疗等专项技术协作和双向转诊试点,积极探索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模式。
2、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由区卫生局牵头,探索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9月份,我区准备实行免费服务券制度,即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发放保健免费服务券,凭券可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享受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区卫生局已设计并印制样版,月底前把免费服务券发给辖区内的所有服务对象并开始实施。届时,居民凭服务券接受免费保健服务后,要由提供服务的医生签名确认,此券用完后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回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补助经费挂钩。
3、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根据省里设备到位情况,由区卫生局牵头,及时抽调精干人员,按照网络布置--设备安装--人员培训--上线运行的流程,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步伐,确保50%电子化建档率任务完成。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按时完成基层综合改革任务
一要全面落实“包保”责任制。市医改领导小组已下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包保责任制的通知》要求,层层建立领导包保责任制。区医改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职责,加强对包保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各环节的督导检查和指导,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二要建立联动和协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涉及面广,影响重大,需要各方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区医改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对各项配套政策的实施情况要加强跟踪,及时掌握综合改革进度。区卫生局要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加强协调沟通,积极配合财政、编制、人事等部门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各部门要紧密协作,按照市里、区里的统一部署列出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核编定岗、竞聘上岗、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等关键环节的时间节点,集中人力、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全力推进。
三要强化督查和宣传工作。区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加强指导协调,强化沟通协作,以专题督查、经验交流、建立定期报告制等多种方式推进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9月份开始,省、市将组织督查。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关心过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分管领导亲力亲为,集中精力抓进度抓落实。同时,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后,要及时组织召开辖区内乡村医生推进村卫生所一体化建设和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会议。要强化宣传工作,稳妥把握宣传基调,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改革政策,调动大家参与、支持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深入推进医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