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发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1
一、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航运业相对萧条的影响,近年广东省造船工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其他产业,2013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其中船舶制造业却下降1.4%。民用钢质船舶产量为283.8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6.1%。但船舶制造业中的某些新兴领域如游艇产业却稳步快速发展,2013年全省游艇产值约为20亿元,游艇产业规模和出口居全国首位。海洋工程装备及辅助船制造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和深圳孖洲岛修造船基地等国有骨干企业加快向海工装备高端产品转型,海洋工程及辅助装备业开始走向深海领域,在抢占海工高端市场、推动产品转型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充分凸显出广东在海工装备制造与改装上的综合实力。
2.广东船舶工业发展存在问题
广东省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与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造船基地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水平的船舶研发机构和人才,设计能力不足,产品研发能力较差,相关高校的培养能力较弱,难以应对船舶技术不断升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二是大型造船设施不足,万吨以上造船船台、造船船坞数量远远低于长三角造船基地,目前仅有中船集团龙穴造船公司能建造大型船舶。三是市场开拓难度大,支柱产品难以培育和发展,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当前全球造船业在产能过剩的同时,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低水平、同质化的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缺乏。2013年全球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占到总量的60%以上,而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仅为14%。广东省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份额与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造船基地相比还有差距,完工的船舶主要是处于低端的散货船。四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广东省船舶配套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关键及高端配套设备大部分需从省外购买或国外进口。五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与韩国、日本以及国内的另外两大造船基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六是融资仍然困难。尽管金融机构对部分国有和骨干民营船企给予了融资支持,但对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融资困难、资金紧张一直是困扰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问题。
二、加快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船舶工业正处于向海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之时,南海正成为海洋开发最有潜力之地,这对前一轮相对落后的广东船舶工业来说,是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契机。广东船舶工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发挥毗邻港澳、面向南海的优势,以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瞄准国际船舶市场,加快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保障,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配套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开放型造船基地和国际船舶市场。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统筹规划,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将发展船舶工业纳入广东省和沿海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统筹考虑广东省船舶工业的合理布局,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协调粤东、粤西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把船舶工业发展与广东省海洋经济和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进一步融合,明确船舶工业作为广东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和出口型支柱产业,切实提高船舶工业的产业地位,使其与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发展重点相衔接,实现统筹同步发展。同时,要加强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统筹规划,重视风险防范。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广东省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但全球市场规模有限,国际竞争相当激烈,国内外产能过剩矛盾已开始显现。因此,要加强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统筹规划,培育骨干,重视市场、技术、质量、产能、法律等风险分析,严格控制新增产能;要重视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加强产品前端设计、基础技术研究、关键配套系统开发,加快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要指导船舶工业基地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鼓励中小型造船企业调整业务,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发展游艇、船舶中间产品制造以及船舶修理等业务。
2.继续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在当前国际经济增长放缓,航运业比较萧条背景下,要站在战略高度将其作为一个调整结构、提升研发及建造水平的机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环保船型、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二是要认真贯彻实施《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推动企业改进和完善生产条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推动资本重组和集中,提升国际竞争实力。船舶工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企业规模、综合实力是影响船企在国际船舶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海工企业(集团),形成更具规模和经济实力、能抵御更大的经济风险、获取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的大型船舶企业集团,提高广东的造船规模总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广东船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要推动中小企业的调整发展。要对中小船舶工业企业的调整发展给予积极关注、分类指导。对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从产品研发、金融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其发展成为“专、精、特、新”的企业。五是要推动企业组织架构改革,通过企业各种资源的重新组合来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造船作业主流程,提高效率;加强造船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数字化造船;深入推进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六是进一步完善船舶配套产业链。在发展总装造船模式的同时建立与其相应的专业化协作体系,鼓励船舶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实现船舶配套的规模化、专业化。建议加快珠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番禺船用柴油机制造与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建设。
3.加强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培养。要把船舶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从造船吨位的增长转向科技含量的增长,建立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通过跨地区、国际性的技术合作提高研发能力,形成从产品研发、生产设计到工程工艺较为完善的创新链。加大市场潜力大、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力度,推进船舶中间产品专业化配套体系建设,提高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的水平,实现造船企业由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的转换,形成在国内国际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精品品牌产品。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智力转化环境,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作为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重视培养和吸引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推进人才和智力集聚工程。统筹建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海洋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开发计划,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和培养船舶工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造船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鼓励高等学校加强船舶和海洋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建设。
4.创新船舶工业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要推动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推行船舶生产的社会化模式,通过推动骨干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及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借助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契机,积极推动广东省船舶工业企业以国际化视野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实施以获得技术、品牌、人才资源,提高营销水平,贴近海外市场为方向的“走出去”发展战略。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布局设立研发中心、建立营销维修网络和生产制造基地,并逐步发展为国际造船的总承包商。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造板工业发展结构材料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动态
人造板工业是高效利用木材资源的重要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渐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和人工速生丰产商品林等资源发展人造板以替代大径级木材产品,对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环境,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不同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人造板品种发展情况不同,但从总体上看,近年来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欧洲,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正部分取代刨花板的市场。定向刨花板,特别是中密度纤维板,继续成为人造板强势产品,但二者的发展速度将下降。
与上年相比,欧洲2002年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达5790万立方米;俄罗斯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0.7%,达到470万立方米;北美人造板消费量增长4.7%,达到5960万立方米。其中,主要是建筑业的需求增加。
在欧洲,其目前的政策支持发展木材能源,这构成了人造板行业与能源行业争夺木材原料的局面,致使木材原料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了一些人造板工厂的关闭。因此,欧洲人造板联盟目前正在积极行动,争取使木材先作为原料用于生产优质人造板,待树木生命周期结束时再将其用于能源生产。
由于经济不景气,预计今年年底前欧洲和北美的人造板工业将面临需求不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局面。但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国内需求旺盛,人造板工业将继续增长。
欧洲刨花板工业在2002年因有数家工厂关闭而受到影响,刨花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低于2001年的水平。2002年欧洲刨花板产量2990万立方米,比2001年下降0.2%;刨花板消费量2720万立方米,比2001年下降2%。但其出口量有所增加。随着生物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欧刨花板工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原料竞争。由于需求不旺,原料供应短缺,西欧刨花板工业重组势在必行。
与上年相比,2002年欧洲定向刨花板继续迅速增长,产量增长17%,达160万立方米;消费量稍有下降,为160万立方米;出口翻番,增加到110万立方米。但定向刨花板工业开工不足,价格也未达到2000年的水平。75%的定向刨花板用于建筑,如墙板、地板、屋顶板、包装和家具等。
2002年,欧洲中密度纤维板产量超过850万立方米,市场需求旺盛,库存减少。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强化木地板工业的拉动。与上年相比,中密度纤维板消费量增长0.7%,达590万立方米;进口量增长9%,出口量增长24%。但中密度纤维板的价格在2003年初有所下降。胶合板产量持续增长,产量达到340万立方米。这主要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芬兰的产量增长了8.8%。2002年芬兰针叶材胶合板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占胶合板总产量的58%,但其桦木胶合板却面临爱沙尼亚和俄罗斯的竞争。芬兰也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出口国,其产量的90%供出口。其热带材胶合板生产主要集中在法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从2002年开始遭遇到来自中国等国胶合板的竞争压力。但今年将生效的欧盟标准EN13986将对热带材贸易产生一定的限制。届时,生产厂家需安装质量控制系统测试其产品,并且必须使用由第三方认证的实验室。
俄罗斯近年来,俄罗斯国内需求旺盛,人造板工业生产刷新了其历史记录。2002年,俄罗斯人造板产量达563.6万立方米,出口量达158.3万立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9.4%和12.4%。目前,俄罗斯没有定向刨花板生产。
1998年~2002年期间,俄罗斯纤维板产量增长了62%,而消费量却增长了925。2002年,其纤维板出口24.20万立方米。目前,俄罗斯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尚在起步阶段。2002年,俄罗斯中密度纤维板产量为28.6万立方米,目前有数个中密度纤维板厂和定向刨花板厂计划建设。
俄罗斯胶合板生产也高速增长。2002年,俄罗斯胶合板产量达180万立方米,比1998年增长了64%,所生产的胶合板主要供出口,自1998年以来出口量增长了57%。
2003年~2004年,俄罗斯人造板生产、消费、出口量继续增加。预计今年俄罗斯人造板产量将达到708.3万立方米,出口量达到197.4万立方米。今后几年,人造板生产能力将增加100万立方米左右。
北美2001年以后,北美人造板生产厂商面临生产能力增加、需求下降、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进口增加、国内经济恶化的局面,这种情况到2002年才有部分恢复。
北美定向刨花板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2002年定向刨花板产量达2040万立方米,占世界定向刨花板总产量的90%。北美也是定向刨花板的主要消费者,需求量达2020万立方米。结构人造板工业的发展减少了胶合板的生产能力,控制了定向刨花板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增加。该地区面临新的发展和来自进口产品的竞争,爱尔兰、法国、德国2002年共出口201万立方米定向刨花板,市场份额有大幅度增长。
2002年,针叶材胶合板出口,巴西增长1倍,达25万立方米;智利增长60%,达11.5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形势良好,产量达360万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8%;生产能力增长10%,消费量增长9%,达到400万立方米;从欧洲和南美的进口补充了其产量的不足。2002年,其胶合板产量与2001年的差别不大,为1790万立方米(历史上曾超过2000万立方米),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同年,北美胶合板消费量达2070万立方米,但胶合板面临定向刨花板的竞争,市场份额正不断减少。
2003年~2004年,北美人造板工业发展渐趋缓慢,其国内市场有所回升,出口减少。和西欧一样,北美人造板工业也在重组。刨花板产量和消费量降到了2002年的水平之下。而定向刨花板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胶合板也稍有增长。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外人造板工业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一、人造板工业是资源高度依赖型产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原料基地建设;
二、来自环境保护组织的压力增大,政府法规趋于严格,环境认证和资源可持续认证趋势增强;
三、人造板产品专业化程度提高,用途不断扩大。由于优质原木供应短缺,人造板产品的用途将日益广泛,不仅用于替代木材制品,也用于替代塑料金属制品;
四、新技术的发展引起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如刨花板和纤维板在家具和木制品领域部分代替了传统的胶合板。而中密度纤维板又在家具等领域部分代替了胶合板和实体木材,定向刨花板在结构用途部分代替了胶合板。虽然上述替代属于木质材料市场领域内部的互相替代,但这些技术进步使木质材料在总体上具有了与其他材料竞争的能力;
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产业集中度,发展规模经营;加强研究开发,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木质材料与钢、铝、塑料和混凝土等产品的竞争能力。
我国人造板工业发展对策
我国已成为世界人造板大国。建国55年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造板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实现我国木材和木材制品的生产从主要依靠天然林到主要依靠人工林的重大转折、促进木材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成人造板厂3000余家,2003年人造板总产量达4553.36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产量2102.3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5.19%;纤维板产量1128.3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7.03%;刨花板产量547.4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8.23%;其他人造板产量775.27万立方米;胶合木产量173.14万立方米,木地板产量8642.46万立方米。我国人造板产量自2000年超过2000万立方米以来一直居于世界第2位,其中纤维板则高居世界榜首。
近3年来,我国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能力每年平均增加217万立方米,新增生产线49条,预计到2005年我国将建成投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450条,总生产能力达到1850万立方米。
我国人造板工业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木材资源短缺,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和流通严重脱节;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和特殊用途产品比例小,应用范围窄;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低,缺乏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及环保标准落后,在产品质量、能耗、劳动生产率、自动化程度及对粉尘、噪音、污水的控制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今后,我国人造板工业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我国人造板企业应朝着信息化、重组集团化、人员知识化方向发展,不断开发和创新,以更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和对海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以质取胜,扩大出口。
二、建立企业、研究所、高等院校科技合作网络,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持创新技术发展。企业、研究所、大学和政府主管部门应考虑合作制定人造板长期研究发展计划,确定优先领域,避免重复研究。设备制造和胶粘剂厂商在技术开发方面可能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在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提供开发技术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知识以及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3
1984年美国联碳公司(UCC)成功开发出磷酸硅铝分子筛催化剂SAPO-34,利用该催化剂可将甲醇转化成乙烯和丙烯[1]。美国环球油品公司(UOP)与挪威海德鲁公司(Hydro)合作,利用分子筛催化剂SAPO-34于1995年建成了第1套UOP/HydroMTO示范装置。该装置负荷为0.75t/d,产物乙烯/丙烯配比可调。2008年,UOP公司与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合作,在比利时建设了1套10t/d的MTO示范装置[1]。UOP公司基于上述示范装置,开发了MTO工业化工艺包,向全球推广其技术,但目前尚未见项目建设报道。国内开展MTO研究的单位主要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其开发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已经成功商业化运行,分别建成了包头60万t/a煤制烯烃项目和宁波禾元60万t/aMTO项目,另有多个项目在建。另外,中国石化开发的SMTO技术在燕山石化建有1万t/a的中试装置,在中原石化建成20万t/a的工业装置,并规划多个项目[5]。
2煤制PP装置运行及建设情况
2.1运行情况目前国内建成的以煤、甲醇为初始原料制备PP的项目主要有:2010年8月投产的神华包头MTO项目,产能为30万t/a;2011年4月投产的神华宁煤MTP项目,产能为50万t/a;2012年3月投产的大唐多伦MTP项目,产能为46万t/a;2013年2月试车的宁波禾元MTO项目,产能为30万t/a。其中神华包头MTO项目和神宁集团MTP运行时间最长,目前已经稳定化运行,大唐多伦MTP项目尚未达到稳定运行的程度,宁波禾元的MTO项目完成试车运行。
2.1.1神华包头煤制PP装置神华包头60万t/a煤制烯烃项目于2011年1月商业化运行,其中PP,聚乙烯产能各为30万t/a。该项目气化装置采用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气化炉为7台,生产阶段为5开2备,气化煤种采用包头矿区和鄂尔多斯矿区出产的煤按一定比例掺混;MTO装置采用大连化物所技术,流化床反应器由中国石化洛阳工程公司设计;PP装置采用Dow化学的Unipol气相流化床生产工艺[6]。
2.1.2宁波禾元甲醇制PP装置宁波禾元60万t/a甲醇制烯烃项目于2013年2月试车,现已进入商业化试生产阶段,其中PP产能30万t/a,乙二醇产能50万t/a。甲醇原料主要进口自中东等国外地区。该项目PP装置采用Basell公司Spheripol液相双环管生产工艺,产品牌号为均聚拉丝料T30S。
2.1.3神华宁煤煤制PP装置神华宁煤50万t/a煤制烯烃项目于2011年4月试车,2012年1月商业化运行。该项目气化装置采用德国西门子GSP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气化炉为5台,生产阶段采用4开1备,气化煤种采用宁东各矿区的精洗煤和块煤按一定比例掺混;MTP装置采用德国鲁奇固定床甲醇制丙烯技术;PP装置采用ABB公司的Novolen气相工艺[7],产品牌号有均聚拉丝料1102K、均聚注塑料1100N、共聚注塑料2440K及2500H。
2.1.4大唐多伦煤制PP装置大唐多伦46万t/a煤制烯烃项目气化装置采用壳牌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气化炉为3台,生产阶段采用2开1备,气化煤种采用多伦矿区的褐煤;MTP装置采用德国鲁奇固定床甲醇制丙烯技术;PP装置采用Daw化学的Unipol气相流化床生产工艺[8],装置于2009年11月开车。
2.1.5中原石化甲醇制PP装置中原石化20万t/a甲醇制烯烃(乙烯/丙烯配比可调)项目于2011年10月建成,PP装置产能为14万t/a,采用中国石化自行设计的液相环管工艺,现生产牌号为T30S,装置生产用甲醇购自河南煤业化工集团。
2.1.6煤制烯烃装置运行效益我国现有的3套神华包头、神华宁煤、大唐多伦煤制烯烃项目投资分别为170亿元,178亿元,180亿元。与石油路线相比,用煤生产PP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以均聚拉丝料为例,市场价在11000~12000元/t,石脑油裂解的丙烯单价接近10000元/t,加上聚合阶段的生产成本,石油路线的PP生产装置效益很低;而以煤为原料时,PP生产成本在6000~7000元/t。可见,相比传统石油路线,煤制烯烃生产成本较低,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2.2建设情况
2.2.1在建及规划项目与传统的石油路线相比,以煤为原料制备烯烃在生产成本和原料来源上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国内很多富煤地区在建及规划煤制烯烃项目,以发展煤化工来带动地区工业和经济发展。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现阶段国内在建、规划的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的烯烃生产技术来源和PP设计产能情况。
2.2.2项目建设考虑因素发展煤制烯烃项目必须谨慎,不是所有富煤地区都适合发展煤制烯烃项目,需要综合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1)煤中氢碳质量比在0.2~0.8,而石油中氢碳比在1.0~2.0,因此煤制烯烃相比石油制烯烃需要大量的水作为原料,例如在煤气化制备合成气和合成变换阶段(将H2和CO摩尔比调整为约2∶1)都需要水参与反应;另一方面,气化和变换阶段都产生CO2,其中大部分直接排放至大气中,在煤制烯烃过程中,生产1t甲醇产生2tCO2,生产1t烯烃要产生6t的CO2气体。(2)煤制烯烃项目投资巨大、风险高。60万t/a的煤制烯烃项目从最初的气化到最终的聚合总投资接近200亿元,而采用石油路线的千万吨炼油及百万吨乙烯项目投资约300亿元,因此就投资成本而言,煤制烯烃项目与石油路线相比投资过高;另一方面,煤制烯烃项目中的气化及烯烃制备技术在工业化大规模应用方面仍有待提高,运行过程存在一定风险。(3)国内PP产能的增长速度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2010年国内PP产能为969万t,到2012年增长至1388万t,2014年将达到1897万t,年均增长232万t;而2010年国内市场PP的表观需求量为1510万t,到2012年增长至1740万t,年均增长115万t。近几年富煤省份纷纷规划煤制烯烃项目,如果不进行合理规划而任其盲目发展,可能会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3结束语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4
1精益研发
1.1新产品配方设计研究资料表明,在成本起因上,80%的产品成本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形成的。卷烟配方的设计决定了该产品的成本。成本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卷烟配方设计上,这是卷烟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卷烟产品在设计时,烟叶配方和辅料的选择定位就基本确定了产品成本的主体,特别是在成本中占比最大的烟叶配方决定了卷烟产品成本的走势。
1.2现有产品配方的优化卷烟生产企业会根据配方烟叶库存量和市场销售反响做品牌配方维护。精益研发要求在对现有产品进行配方维护时,测算出几种不同维护方案的配方成本,选择配方成本最优的方案。特别是在烟叶价格逐年大幅增长的环境下,优化烟叶配方结构,是烟草工业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措施。在维护产品质量的同时,多维度多渠道探寻降本措施,从源头上做好成本控制。
2精益采购
在卷烟产品成本构成中,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烟叶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高达50.58%,辅料占比为32.41%。辅料种类多且辅料采购价格每年变化较小,因此,在精益采购时应从烟叶采购入手开展精益成本管理工作。精益采购根据在产卷烟的配方,对库存烟叶的使用情况进行测算。根据库存烟叶的使用情况和今后品牌结构的需求,确定烟叶的采购计划。购买最需要的等级烟叶,在烟叶价格逐年上涨的情况下,控制卷烟产品中烟叶成本上涨幅度。
3精益生产
从表面上看,先进的制丝设备和卷接包设备的应用及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卷烟生产的技术水平。但是设备运行使用维护水平和生产现场的精益化管理水平较低仍是生产过程中一大“硬伤”。表面的“繁荣”掩盖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制造水平低下,加工过程物料消耗过大,导致制造成本增大。烟草工业企业开展精益生产,可以从工艺、质量、设备运行、生产现场管理等方面探寻降本增效的途径。
3.1设备养护加强设备养护,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设备故障率,并以作业指导书等形式规范关键工序的操作,提升设备稳定性,减少停机待机带来的生产浪费。
3.2加强生产过程监控加强生产过程监控,针对制丝、卷包过程废支、废料以及关键工序实施闭环管理,利用经验数据对生产异常情况及时反馈,查找异常因素并及时改进。增强全员节约意识,降低生产过程中各类物料消耗,降低产品直接成本。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石油现状发展趋势非常规能源开发
引言
石油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国内的能源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速经济增长,能源进口量持续增加,能源对外依存度在7%左右,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在43%左右。一方面,加大对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的开采力度,也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作为石油的替代品;另一方面,要将油气的供应多元化,以减少可能遇到的风险。
一.石油工业的近期展望
1.石油的现状
世界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
从1859年在美国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来,世界对石油的渴求和使用已走过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
历经100多年不间断地开采和无节制地使用,目前石油供应安全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石油需求不断增长使现有资源产量难以满足;二是矿物能源迟早要枯竭,目前没有替代能源能担当石油的角色;三是无节制地使用石油已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据美国能源研究机构估计,石油企业每年可找到120亿-150亿桶石油储量,而全球每年消费量为300亿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仅靠常规能源是不可能满足消费需求的。
2.未来我国石油的发展方向
2.1常规油气
(1)高含硫化氢﹑高含CO2的酸性气田
四川宣汉发现的普光气田,其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3500亿立方米,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硫化氢平均含量15.2%,CO2平均含量8.3%。未来5年,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规划在达州投入近千亿元,揭开了开发酸性气藏的新篇章。在开发普光气田中不断获得技术进展,这对四川盆地乃至全国酸性气藏开发都会是一个有益的借鉴。
表1我国主要的含硫气田
气田名称产层甲烷乙烷丙烷丁烷CO2H2S
海南涯13-1气田83.873.831.470.787.657.07
塔里木克拉2气田97.930.710.040.02/0.56
川西北中坝2气田雷三84.842.050.470.284.136.32
重庆气矿卧龙河嘉四364.910.350.090.091.6531.95
重庆气矿开县梁平飞仙关84.680.070.03/5.448.77
建南气田长二段85.890.15//9.304.05
(2)超低渗气藏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大牛地气田。苏里格气田位于内蒙古境内的毛乌素沙漠,已探明储量5336亿立方米,属于非均质性极强致密岩性气田,呈现出典型的“低渗、渗压、低丰度、低产”特征。
鄂尔多斯天然气属于世界性难题的低压、低渗储层,单井产量低,稳产难度大。国内类似的天然气储量资源巨大,苏里格﹑大牛地气田的成功开发将积极推动这类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意义十分重大。
由于我国近期主要发现的是几个大气田,再加上考虑环保因素,未来将是天然气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2.2非常规油气
我国政府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大力开展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1)煤层气
目前中石油在山西沁水盆地开发煤层气,但获得的工业气量并不理想,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增产改造,才可能获得经济效益。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成功地开始了煤层气开发,现已成为占全美国天然气年总量10%的重要能源产业。现在,美国开发煤层气的技术已趋于成熟,而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2)重油
专家们估计,在全球约10万亿桶的剩余石油资源中,70%以上是重油。目前,我国已探明重油地质储量为20.6亿吨,已动用地质储量13.59亿吨,剩余未动用地质储量7.01亿吨。2005年中国重油年产量达到2386万吨,占石油年产量的13.2%。在常规稀油储量日益减少的大背景下,重油在石油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3)天然气水合物
迄今为止,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被高度压缩,一旦减压便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且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哪怕受到极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甚至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因此,对“天然气水合物”,目前还处于理论摸索和勘探调查阶段。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方法的研究工作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向石油行业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
2.3节能
我国是人均石油拥有量十分匮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石油利用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我国石油资源的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2亿多吨的可采储量。
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不广泛,采出程度较低,一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水平还不高,这些已成为提高我国石油产量的重要制约因素。应强化石油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从管理、技术和结构三个角度,在改进能效方面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在节能方向上,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石油供应多元化
目前中国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且船运任务多由外轮承担,一旦遇到突况,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力求原油供给途径多元化,对维护石油资源是十分必要的;而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力度,以作为石油类燃料的替代品,也是必要手段。
(1)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目前已建成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四大基地(镇海、乔山、大连、黄岛),未来可能陆续在中部地区也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也能大大减小由油价波动所导致的经济方面的影响。
(2)中俄和中哈陆路原油运输通道
已建成的中哈石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阿塔苏通向新山子,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跨境输油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中哈还将建第二条石油管道。
中俄泰纳线已经动工,泰纳石油管线一期工程将修建斯科沃罗季诺-大庆的支线,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可以大大降低我国原油进口的压力和风险。同时,在俄罗斯彻底完成铁路现代化改造后,对我国原油运量可提高到3000万吨。
目前,中俄哈三国已经成为能源战略合作伙伴,正在进行很好的合作。
二﹑能源发展的趋势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2004年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
从全球的角度考虑,无论是出于对传统化石能源储量日益减少的担忧,还是为避免全球气候变暖的可怕后果,开发可再生能源已是必然趋势。
1.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海洋能等。
其中,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质能利用、风能利用在未来5~10年,将是国内的重点研究方向。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已于近日表示,2020年,生物质液体燃料将替代1000万吨中国成品油消费。届时,可再生能源将占中国能源消耗比重的10%。
未来几年,可能会掀起一股开发生物质能的热潮,这就会导致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
(1)粮食
生物能源分为二类:一是从甘蔗、玉米和薯类作物中提炼燃料酒精(乙醇),二是从向日葵、油棕榈和蓖麻等油料作物中精炼成生物柴油。过度开发会导致油粮价格上涨,威胁到人类生存的问题。我国日前已经限制使用玉米等可食用谷物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鼓励生物燃料产业“坚持非粮为主”,保证生物燃料的发展既不能影响人们的粮食消费,也不能同粮食争夺耕地。由中德合作的秸秆变柴油项目已落户山东淄博,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再生能源发展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
(2)水
若要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则需大量粮食,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水。而我国水
资源并不丰富,甚至很多地区都存在水资源贫乏,这是一个严重制约。
2.从环保的角度的建议转
1)从煤和有机废料中提取甲醇
可从煤炭、木头甚至有机废料中提取甲醇,直接添加到汽油中作为清洁的汽车燃料,可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
(2)开采垃圾气
全球每年产生有机废料,通常人们把它们作为垃圾进行焚烧,这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在缺氧条件下经生物降解,垃圾能大量产生甲烷气。全球每年可利用的垃圾气约为,对这种气体进行开采不仅可降低垃圾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有助于降低世界能源的供应负担。
三﹑总结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源问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人类对能源的渴望会成为影响世界安全和稳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一切要求我们要清醒地了解能源的发展趋势,重新认识未来的能源格局,走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
只有降低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传统能源的竞争力,将核能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渐居于主导,这样人类才能携手共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工业发展论文范文6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
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21世纪的近中期发展战略。近期发展战略是: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中期发展战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于这一近中期发展战略,还必须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和把握,即不仅要看到经济的增长,而且要看到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发展内容尤其是新旧支撑科技、新旧主导产业的演变与更替。
此外,还有更深刻的背景要求我们必须对21世纪的整个百年发展战略(相对而言即长期发展战略)有一个完整的设想与把握。简单地讲,这就是正在兴起的世界范围的新工业革命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文明的演进与新工业革命》、《论新工业革命》、《关于新工业革命的对话》(载《光明日报》2002年4月11日、5月11日、8月6日)等文章中,我已就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与历程、工业文明的危机与新工业文明的兴起做了较详细的论述。大量事实表明,工业生产方式已陷于严重危机之中,新工业革命已在全球兴起,特别是新工业文明范畴的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人类文明将在21世纪实现向新工业文明的转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是在新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下展开的,决不可忽视新工业革命的时代大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所以,从新工业革命的视野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已成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二)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原则
第一,确立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历史观。大自然的进化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的进化,物质形态的进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场、基本粒子及其群体形式弥漫物质的物理物质;二是原子、分子及其群体形式恒星、行星的化学物质;三是细胞、机体及其群体形式生物圈的生命物质;四是人及其群体形式社会的人类。物理物质、化学物质、生命物质和人类,形成了物质世界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四个物质层次。人类直接诞生在生物层面,并直接依赖于生物层面而生存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演进在本质上是由浅入深地不断推进对自然物质层次的认识与改造,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标志是不同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按照唯物史观来思考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人类大体要经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这就是:对生命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对化学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对物理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即生物文明阶段、化学文明阶段和物理文明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小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活动主要是对天然存在的某类物质形态(层次)的采集和利用;而在高级阶段,人类则能够生产该类物质形态,这时人类活动主要是人工生产和利用该类物质形态。这样一来,三个大阶段又可分为六个小阶段或小时代,具体地说就是:天然生物时代与人工生物时代、天然化学时代与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与人工物理时代。我们把这六个时代的文明演进线索与通常讲的采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相对照时就可发现:采猎时代实际上就是天然生物时代(采集渔猎天然存在的动植物),农业时代实际上就是人工生物时代(人工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工业文明则实际上就是天然化学时代(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理所当然的就是“人工化学时代”即“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由于从大时代的划分看它与工业文明都属于“化学文明”,因此,与工业文明相对应又可以称它为“新工业文明”或“新工业时代”(表1)。事实表明,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历史观,才能正确地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才能深入地认识当代工业文明的危机及其内在演变趋势,也才能合理地揭示人类新文明形态的本质和进一步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
附图
附图
第二,确立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从新工业革命的视角把握中国21世纪发展的大方向。目前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往往只看到工业化而看不到新工业化,只看到工业文明的量变而看不到工业文明的质变,意识不到新的文明革命正在到来,因而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囿于工业化之中。这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发展战略的正确抉择。
第三,确立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未来相统一的战略抉择方针。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不能忽略实现工业化的艰难任务。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尚未完成而忽略新工业革命的世纪大方向,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探索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有机统一,能动地处理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关系,乃是正确制定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
(三)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相统一的复合型分阶段总体发展战略
制约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中国的发展现状,第二个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目标。中国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就是:未完成的工业化与正在兴起的新工业化。中国21世纪的目标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既必须完成工业化又要实现新工业化。从“未完成的工业化与正在兴起的新工业化”的21世纪之初的现状出发,走向“既必须完成工业化又要实现新工业化”的21世纪的目标,这就基本决定了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构架。这个总体发展战略构架是一个动态系统,具有两个层次和三个阶段。“两个层次”,指的是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包括初级与高级两套战略,初级战略是实现工业化的战略,高级战略是实现新工业化的战略。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工业文明开始出现危机,又由于新工业文明已在兴起,我们工业化战略需要适应形势加以调整,因而本文提出了“适度工业化战略”以代替传统工业化战略。“三个阶段”,指的是工业化的初级战略与新工业化的高级战略在统一实施中要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目标(详见第四节)。
二、中国21世纪的初级发展战略:适度工业化战略
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首先要完成工业化,其次还要实现新工业化。相比较而言,工业化发展战略就是中国21世纪的初级发展战略。
(一)中国不可能也不需要建设最发达(即过度)的工业化
首先,必须明白:中国不可能建设最发达亦即过度的工业化。西方高度发达的工业化事实上是过度发展的工业化,它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方式。中国是一个后发展人口大国,它的工业化遇到了两重困难:一是发达起来的工业强国已经大比例地占用着世界上有限的资源,二是中国人口总量太大(等于10个日本或6个美国),满足中国高度工业化而需要的资源也是巨大的。工业化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短缺,决定了像我们这样的后发展人口大国是不可能建立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的,即使建立起来也不可能持久。
其次,必须明白:在今天,中国的发展实际上也不再需要建设最发达的工业化。由于新工业革命正在兴起,这为中国的腾飞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21世纪的社会现代化,其主流不再是传统工业化而是新工业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已不能只追求工业化而必须追求新工业化。
但是,中国至今还未实现工业化,仍需要继续推进工业化。然而,这时的工业化由于自身已逐渐陷于危机之中并且新工业化已在兴起,因而工业化进程应该是发生调整、改革了工业化,是一种“适度工业化”。只有走适度工业化道路,中国才不至于陷于过度工业化所形成的危机与困境之中,才能顺利地向新工业化转移、开拓和发展。
(二)“适度工业化”的原则
1、抑制化原则。抑制化原则是建设“适度工业化”的基本要求,没有抑制化原则就不会有“适度工业化”。抑制化原则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抑制人口、生产、消费等各方面各环节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速率,也就是人口规模要适度,生产规模要适度,消费规模要适度,经济增长要适度,对资源的消耗要适度,等等。
2、生态化原则。工业化发展已成为大自然进化的最大破坏力量,如不及早控制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大自然亿万年的进化成果将会毁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中国的工业化必须吸取西方传统工业化的教训,坚决纠正生态恶化的态势,把生态化原则贯彻到工业化进程之中,使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相协调。这就是生态化原则所要求的“适度工业化”,即生态文明的工业化。
3、信息化原则。信息化并不是比工业化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而是工业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信息化是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通过信息化,中国的工业化才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信息化了的工业固然提高了工业生产率因而也提高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但同时信息化也能提高贯彻抑制化原则与生态化原则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避免过度工业化带来的各种弊端。
4、对接化原则。工业化已不再是最高目标,而只是一个初级目标。工业化的初级目标也不应独立于新工业化,而需要与新工业化相适应、相连接,这就是工业化建设中的对接化原则。首先,对接化原则要求必须从新工业化的更长远目标适度地变革工业化,使之向新工业化要求趋近,这就使工业化“适度”地变成了新型工业化。其次,对接化原则要求工业化发展要为新工业化的拓展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和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中国的适度工业化体系
中国的“适度工业化”既是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从时间上讲它是21世纪20年代基本实现工业化之后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的中国工业化模式。中国的“适度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有明显的不同。
1、价值特征。高度发达的工业化追求工业经济的无限增长和享乐至上的消费方式,这内含着追求消耗资源的无限增长。“适度工业化”则以工业经济增长有限、节约资源、适量消费为价值特征,并积极地向新工业文明的创造为本价值观转变,这内含着保护自然、维护大自然总体进化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内核,决定着“适度工业化”体系的其他特征。
2、经济特征。其一,突出综合国力和经济质量而不过分强调GNP,尤其认为工业化框架内的GNP增长是有限度的,也是应该适度加以限制的。其二,强调各产业间的平衡和结构合理。农业的比重要下降,工业的比重要上升,但需要探索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新类型和生产新方法。服务业的比重要上升,但不能试图无限发展工业生产基础之上的服务业。其三,农业劳动力比重要下降和城市化比重要提高,这要与产业结构相对应,但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新工业革命的因素。
3、文化特征。教育和科技投入要逐步提高,与物质再生产投入同等重视。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研发人员的比重、经费投入比重都要有一个较高水平。
4、生态特征。首先是人口规模要稳定,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尤其要控制人口增长,努力实现人口零增长。其次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倡导循环生产和循环经济。同时应提出“自然未开发率”的发展新指标。
三、中国21世纪的高级发展战略:新工业化战略
21世纪的中国,最终是要建设和实现新工业化。相对适度工业化战略而言,新工业化战略就是中国21世纪的高级发展战略。
(一)中国建设新工业化的条件
虽然中国目前还未实现工业化,但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工业化的条件,中国不能等到完全实现工业化之后(即20年或50年后)再开展新工业化建设。
第一,历史的启示。历史上新旧文明断裂和交替的时期,往往正是原本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后来居上的历史契机。中国应该充分认识工业文明的危机与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避免过度工业化必然带来的困境,率先开拓新工业文明。
第二,目前,在世界范围已兴起了新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个历史大背景已为中国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这种形势下,谁(尤其是世界大国或地区)能自觉认识到工业文明的危机和新工业文明的必然到来并积极开拓它,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并能在新工业革命中居于领先地位。
第三,中国自身也具备了开拓新工业化的条件。首先,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为开拓新工业化提供了必备的经济条件。其次,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开拓新工业化积累了必要的技术储备。再次,中国在新兴科技的许多领域居于世界前列,这为开拓新工业化提供了关键性的要素。(二)中国的新工业化体系
建设新工业化要有一个基本目标即新工业化体系,目前我们还不可能细致地描绘中国的未来新工业化体系,而只能从原则上就其主要特点做一些初步探索(表2)。
附图
1、智能化微制造化。第一,智能化微制造科技及其产业化成为社会的关键科技支撑和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社会物质生产逐步由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资源转变为利用多次再生产中已作为废弃物质的小分子、原子材料来人工生产和利用化学物质,即从天然化学生产转变为人工化学生产。第二,能源开发进入更深层次。工业化生产主要利用天然矿物能源即化学能源。新工业化则把一次能源定位在物理能源上,主要是核能和太阳能等。第三,材料开发也会进入更深层次,即不断开发利用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材料,以人工生成具有全新性能的宏观新材料并进一步加工制造出用途无比丰富的新产品。第四,信息化发展为智能化,社会生产社会生活都高度智能化。中国在信息科技、纳米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必须继续保持这种优势,以确保在新工业化进程中的领先地位。
2、循环化生态化。智能化微制造化科技及其产业化,在社会的宏观总生产过程上引导出一场大变革,即从工业化的“资源-生产-废弃物”的单向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源-生产-废弃物(再生产资源)-再生产”的循环式生产过程。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形成了循环经济,新工业社会也成为循环型社会。这种循环生产、循环经济、循环社会又带来了更大的变革:(1)物质资源消耗由于循环利用而不再增长,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有限生产生活圈;(2)人口增长停止;(3)不再过多干扰自然演化,形成了真正的生态社会,同时又在不断开拓更深层次的自然和文明;(4)生活资料短缺现象逐渐得到克服,生产资料占有制度逐渐衰退。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建设新工业化中更必须把循环化生态化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3、太空化。新工业时代的物质生产一方面深入到小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层次,另方面则扩展到地球之外的太空。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工业社会也是太空化的社会。中国的太空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为推进新工业化的太空开发奠定了基础。在21世纪的新工业化战略中,中国必须把发展太空科技和太空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是,必须同时认识到太空活动的高度智能化特点,即太空开发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人-机”组合活动,主要依赖于高智能化的太空自动探测装备和太空机器人,主要是建立太空信息网络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还要注意把智能化微制造科技与太空科技结合起来,以达到太空开发的高化学化、生命化和生态化。
4、创造为本化。从“生产-生活-享乐”为轴心的传统价值观转向创造为本、以类为本的新价值观。新工业社会的宏观产业结构主要有四个层次,即(1)农业工业的传统物质生产业、(2)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和深层循环式生产为主体的新工业、(3)生活服务业、(4)科技教育文化业,物质生产业和生活服务业的科技含量都很高,这是一个走向创造的产业结构。人们熟悉的三次产业分层变为四次产业分层,农业和工业合为一个层次,科技教育文化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层次,这是新工业社会产业组合的新变化。中国在21世纪的新工业发展战略中,必须重视民族的创新意识、创造为本、以人类为本价值观的培育,不断加大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发展壮大科技教育事业。
新工业化在经济比重和产业结构上,在劳动力结构上,甚至在新的社会评估体系上,都会有一个数量上的体现。可初步提出如下一个新工业化的主要指标体系:(1)资源深层循环利用率>50%;(2)一次能源中物理能源(如核能、太阳能)使用率>50%;(3)新工业产值与农工业产值比>1;(4)物质生产业、生活服务业、科教文化业的劳动力各占社会总劳动力的1/3或物质生产业劳动力<33%(表3)。
表3新工业化主要指标
序号标准
1资源深层循环利用率>50%
2物理能源使用率>50%
3新工业产值与农工业产值比>1
4物质生产业、生活服务业、科教文化业的劳动力各占社会总
劳动力的1/3或物质生产业劳动力<33%
建设新工业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从新工业化演进的机制与中国的实际出发,应主要考虑如下三项措施:第一,转移式发展;第二,分层式发展;第三,跨越式发展。
(三)建设新工业化必须实行一场文明形态的革命
建设新工业化是一场人类文明形态的大革命、大飞跃,文明形态的革命不仅需要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生产方式的革命),而且需要社会体制革命、社会观念革命。所以,中国在21世纪要建设新工业化,就必须进行一场文明形态的大变革。
经济体制的变革。其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各种产业制度、经济制度,尤其是要形成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其二,新工业化将推动国家经济体制从生活主导型向科教主导型转变。其三,新工业化生产使生产生活资料的稀缺性大大降低,将更注重共享性财富的创造,这将大大淡化物质个体占有制即占有制的社会化大大加强。
政治体制的变革。其一,高度民主化,个体意志与社会意志的一体化。其二,高度社会化、全面社会化,这属于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内涵的应有之义。
社会观念的变革。新工业文明的社会观念是更加重视宇宙演化与人类作用的类价值观,从个人的狭隘观念中走出来,从人类生活的小圈子走出来,走向更深层的物质探索与生产,走向“再生产整个自然界”(马克思语)。在新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十分重要的,这是21世纪中华文化重新崛起的大好历史机遇。
四、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实施
实施21世纪的总体复合型发展战略,首先要处理好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关系,其次要在百年发展中分阶段地有所侧重地予以实施(表4)。
附图
(一)21世纪前20年:工业化实现期与新工业化开拓期
1、实现适度工业化。在21世纪的前20年时间里,要努力建设并实现“适度工业化”。主要目标和措施是:国民经济大幅度提高,经济结构大大优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高中教育并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调控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战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控制人口规模;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到生活服务业中来。
2、重点开拓新工业化。在21世纪前20年,新工业化还不可能全面展开,而只是处于开拓时期。其开拓的任务和措施主要有:(1)自觉制定新工业化的宏观发展战略,协调好继续推进工业化与开拓新工业化的关系;(2)集中力量进行关键科技的攻关,力争在新工业化的关键科技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其中主要包括信息科技、纳米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态科技、太空科技等;(3)努力运用高新科技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工业,使传统工业发生“适度”转变;(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新工业化领域的科技成果)的应用,努力形成新工业化的产业,使传统工业获得向新工业化转移的空间;(5)要大力倡导创造为本价值观,明确提出“建立学习创造型社会”的发展战略;(6)广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二)2021年到2050年:工业化持续期与新工业化发展期
1、持续推进工业化。21世纪前20年虽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工业化仍需一段时期来完善和成熟。持续推进工业化的任务和措施主要是:(1)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必需的工业部门,并且注重提高其科技含量;(2)对工业的产业总体进行全面分析,限制那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行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工业发展调控机制,避免过度工业化及其带来的危机;(3)努力运用新工业化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工业,使之向新工业化转移。到21世纪中叶,传统工业经济的比重保持与新工业经济持平或略低。
2、大力发展新工业化。21世纪上半叶的后30年,新工业化进入了大力发展时期。大力发展新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1)制定大力发展新工业化的具体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工业化;(2)建立完善的新工业化科技体系;(3)分层发展新工业化,注重发展渗透力大、主导性强的新工业领域;(4)大力推进新工业科技的产业化,从改造传统工业为主转向新产业化为主,努力形成社会规模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体系;(5)进行相关的社会体制与观念变革,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深入建设“学习创造型社会”。(6)积极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体系,努力建立东北亚新工业产业带。到21世纪中叶,中国所实现的现代化应是新工业化得到较大发展的现代化。
(三)21世纪后50年:工业化转变期与新工业化实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