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日常行为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日常行为教育范文1
一、教师针对家长进行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把幼儿良好日常行为培养要求制成表发给家长,让家长一目了然,知道该从何处配合教育,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效果显著。通过调查,明确了幼儿日常行为的原有水平和进步幅度。
(二)座谈法:每学期坚持做到不定期举行1―2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知识与理念,指导家长的教育行为,帮助家长与幼儿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给家长们提供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的机会。在会上家长们都能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也使一些原本不注重幼儿教育的家长转变了观念。
(三)家园专栏法:班级在教室门前墙壁上开设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专栏,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学习、生活情况,它也是向进行家长宣传的窗口,利于家长及时掌握幼儿动态,配合教育。
(四)每日交流法:教师和家长每日交流几句话,主要向家长介绍幼儿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五)开放日法:每学年选择“元旦”、“六一”两个节日,对家长进行全天开放,让家长到园与幼儿一起参加庆祝活动。每学期不定期选择半天时间,邀请家长观摩幼儿的半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学习、生活时的表现。
(六)园长信箱:制作一个信箱,挂在幼儿园人流较多的地方,如果家长有什么不便当面说的意见,可投入信箱中。
二、教师在幼儿园内针对幼儿进行日常行为培养的方法
(一)表率法:教师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幼儿提供了模仿、学习的好榜样。
(二)“润物细无声”法:就是点滴渗入,随机教育。在工作中,教师利用故事、歌曲、游戏等教学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教幼儿辨别是与非,还为幼儿创造实践机会,把培养工作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幼儿在实际活动中养成好习惯。
(三)讨论法:讨论法可以分师生之间讨论和幼儿间讨论。主要是针对某一行为或现象进行的讨论,它能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处于平等的地位,是亲密的朋友关系,不是简单的说教,这样可以避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其目的是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和理念。如针对幼儿间有不团结,打骂现象,提出“大家都不和你做朋友,你会怎么样?”、“打人对不对?”等问题,通过讨论,幼儿得出了“大家是朋友,要互相爱护”,“打人的人大家都不喜欢他”的结论。
(四)技能培养法: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需要幼儿动手自我服务的事情有很多,而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讲,这些事情却被长辈包办了,他们自己亲自动手的机会很少。为此,教师手把手地耐心教,从最基本的技能教起,举行多种技能比赛,开展劳动活动,让幼儿在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学习技能,养成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以大带小法:由于班上的幼儿年龄存在差异,独生子女又没有兄弟姐妹,教师在日常教育中,重点教育幼儿学习关心、爱护他人,让“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玩,照顾他们,帮同伴做事,为同伴服务,这不仅增加了幼儿之间的友谊,也让幼儿在互帮互助中养成了良好习惯。
(六)愉快教育法:就是借助于幼儿喜欢的游戏、表演、节目等形式,将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融入其中。
(七)生日法:班集体为小朋友过生日,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分享生日蛋糕,进行庆祝活动,这能增进幼儿间的友谊,也是进行礼貌教育,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好机会。
(八)劳动法:就是利用窗台、花池,种植麦子、蚕豆、大蒜等作物,在教室内的一角养起金鱼、小蝌蚪。幼儿在种植、饲养中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九)评比法:用红花或实物表扬好的行为,肯定成绩,用争当“小老师”、“值日生”的方法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三、家长在家里针对幼儿进行日常行为的培养方法
通过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联系,指导家长们在家庭里对幼儿进行日常行为的培养方法有:
(一)亲子游戏:长辈与子女一起共同进行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能通过活动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融洽家庭氛围,也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培养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家务劳动:让幼儿在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拿碗筷、搬凳子、扫地等,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幼儿园日常行为教育范文2
摘 要:在生活体验中融入礼仪教育内容,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要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要让幼儿相互帮助,将礼仪教育贯穿在他们一日的生活中;要将生活礼仪融入游戏,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认识。
关键词:礼仪教育;内化;体验式教学;生活礼仪;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14-01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曾经说过,生活有教育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一日生活是他们成长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礼仪内容融入在幼儿一日生活体验中,给幼儿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和同伴、师长的互动中积极内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榜样示范,正面引导
英国教育家洛克(John Locke)认为,借助榜样的示范作用能够让幼儿很好地学习礼仪。若是幼儿的父母和师长能够给幼儿一定的示范,将促进幼儿更好地实践生活礼仪,积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孩子的父母和教师若能身体力行,将给幼儿一定的启发,这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不管是幼儿入园、离园,还是喝水、如厕、就餐,教师都可以应用榜样示范法来给幼儿正面引导。以就餐为例子,教师要联系幼儿家长,让家长在家中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家长要在餐前认真洗手,并轻轻拿起餐具,吃饭的时候口中不发出声音,也不大声喧哗,餐后要洗手洗脸。当幼儿的行为不礼貌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提醒,询问幼儿:“爸爸在吃饭的时候有没有大声说话呢?你吃完饭之后要主动对爸爸说什么?”另外,教师本人也要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比如,放学时教师要主动对幼儿挥手说再见,并提醒幼儿:“回家之前有没有什么事情忘记做呢?要对老师和同伴说什么?”当看到幼儿没有将玩具放回原处、没有安静地等待家长来接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进行提醒。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幼航淌θ裟芷鸬桨裱作用,给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将会给幼儿有益的启发。同时,教师还要积极联系幼儿家长,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起到正面引导作用。由于幼儿愿意模仿父母、师长等自己心中的权威形象,因此,这种正面引导十分重要。
二、同伴互助,贯穿一日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提出“活教育”理论,认为如果让儿童来鼓励儿童的话,会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往往超过成年人鼓励的效果。因此,在幼儿礼仪养成教育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相互学习、相互提醒,而教师则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及时肯定,让其他幼儿积极模仿有礼貌的同伴。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自己监督自己,当看见其他幼儿有不礼貌的行为时,教师要让幼儿及时提醒对方。还可以每天评选“礼仪小模范”,让其他幼儿将其作为模范,相互学习。这样的互助活动,可以融入到幼儿的日常行为之中。例如,在喝水的时候,有个幼儿发出很大的声音,同时还将水弄到地上。此时,同伴及时说道:“喝水的时候,发这么大的声音会影响其他人。地上都是水,如果其他小朋友踩到,会摔跤的。”这名幼儿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两名幼儿一起用抹布清理地上的水渍。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便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号召其他幼儿都向他们学习。其他幼儿受到启发,在喝水的时候也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群体对于幼儿成长十分重要。因此,同伴的监督与提醒,对幼儿良好礼仪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融入游戏,快乐提升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礼仪教育也可以融入到他们的游戏之中。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感受到良好礼仪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就会再次尝试礼仪行为。不管是创造性游戏还是角色扮演类游戏,都可以和礼仪教育内容相结合,促进幼儿加深印象。以“送信”这个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内容渗透其中。教师可先教幼儿与游戏有关的儿歌:“咚咚咚,敲敲门,请问外面是谁啊?我是送信的邮递员。打开门,握握手,双手递上信,双手接过来。谢谢!不用谢!再见!”这首儿歌融入不少和礼仪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启发他们认真思考。比如:“邮递员为什么要先敲门呢?为什么小朋友在询问的时候要加上‘请’呢?开门后为什么要握手呢?当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要说‘谢谢’?”在具体的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看幼儿是不是和对方握手、是不是互道“再见”等。又如,“做客、购物”等角色扮演游戏,也可以融入礼仪教育内容,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受到文明礼仪教育。
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认为,强化的作用能够使得人的行为发生变化。对于幼儿来说,如果能在他们的日常游戏中融入礼仪教育内容,将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内化,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总之,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排教学内容。要将礼仪教育内容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促使他们在体验中积极内化。
参考文献:
[1]万若松.幼儿园生活礼仪课程的有效构建和实施[J].早期教育,2011(09).
[2]杨帅.一日生活中提高中班幼儿礼仪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03).
幼儿园日常行为教育范文3
【关键词】农村幼儿;日常行为;习惯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由此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婴幼儿时期最该培养的,这才是根本的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成不好,终身受其累。”杰出的思想家培根则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如何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明确目标,循序渐进
幼儿教师深入学习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充分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深入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现状,明确各年龄阶段的幼儿要达到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行为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幼儿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因此从幼儿园起,教师就要开始引导幼儿学习活动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初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结合幼儿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二、言传身教,作出表率
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一日活动中,从早上幼儿来园到下午幼儿离园,时时处处提醒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用教师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内化为他们自身内在的素质。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教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老师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教师看到地面的粗垃圾,就对小朋友们说:“你们看,有小朋友将纸屑、小吃袋丢在了地面上,看起来一点也不好看,又不卫生,我们该怎么做呢?”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粗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面。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都很自觉地将地面的粗垃圾捡到垃圾桶。
三、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幼儿的一些习惯是在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对幼儿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教师除了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之外,还要适当地鼓励有进步的幼儿,肯定幼儿的进步,使幼儿对自己有信心,这样幼儿良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四、家园合作,共同教育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对。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隔代教育,对孙辈总是娇宠、溺爱,事事包办,没有原则,放纵孩子,,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等等坏习惯。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并且,农村家庭的家长自身的行为习惯差,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好不容易改过来的行为习惯又变回去。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利用农村家长溺爱孩子的心理,往往成人说的话,家长们不一定听,而孩子说什么家长们就会依从。采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幼儿回家监督自己的家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小大人”的骄傲中巩固了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让家长共同进步,同时净化了农村家庭的行为环境,大大降低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复发率,也让农村的人文环境越来越好。
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督促家庭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反复训练,持之以恒
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孩子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需要对幼儿进行长期反复的训练。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让我们用我们的真情、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幼儿,使他们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受益终身。
幼儿园日常行为教育范文4
关键词:美好品德;细微;幼儿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幼儿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生活中每一处细节,有目的地将德育渗透于其中,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地反复出现,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是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入园时向教师问好,离园时说再见;喝水、洗手要排队,排队时不要拥挤、插队;午餐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食堂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实际观察能使他们懂得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
二、在游戏中渗透品德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时,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合作、交往环境,引导幼儿两两合作或更多的人一起合作、交往,从中帮助其学习和获得正确的交往技能,引发他们主动与人合作,并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自己主动解决问题,提高幼儿自身的能力。
三、在教学活动中时刻注意品德教育的体现
在各种节日活动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体验尊老爱幼、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美好情感。在语言教育中,引导幼儿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故事引发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
幼儿园日常行为教育范文5
一、幼儿园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要做好安全教育,幼儿园首先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行为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孩子们能够在学校与老师的日常行为中受到影响,能够自觉执行安全准则。并且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也是幼儿园保障孩子安全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例如,在每天的工作中老师都一丝不苟地进行安全检查,幼儿园应时常对孩子们进行安全知识方面的宣传,孩子们感受到老师与学校的重视自己也会重视,就能够自觉地做好安全行为。
二、对孩子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要做好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好孩子的安全知识教育。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所学到的知识少,在之前的生活中一直是家长帮忙处理各种问题,孩子真正接触到的不多。所以,在幼儿园教学中一定要对此进行弥补。幼儿园可通过图画、动漫、电影等方式给孩子们进行卫生保健、事故突发处理、自救以及如何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这些知识的教学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接受水平,注意难易适度、循序渐进的原则。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编制儿歌,进行校园宣传等方式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三、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孩子的安全行为
孩子们能够实行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在幼儿安全教育中,老师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孩子的安全行为。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消防演习、时刻检查孩子们的卫生保持情况与玩闹的尺度、带领孩子们做交通安全游戏等。通过这些活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此外,在进行安全教育时还需要家长的配合。老师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告知学生在校情况与学校教育情况并寻求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让家长能够配合老师的工作并在实际生活中给孩子进行正面的教育。
幼儿园日常行为教育范文6
关键词: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安全防范
幼儿安全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与稳定,还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幼儿园中安全教育所承担的任务是使幼儿能够认识与掌握安全常识与基本安全技能,实现自我保护,让其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但纵观幼儿安全,有以下几方面:
一、幼儿对安全意识认识不足
针对当今社会现实,大部分幼儿是独生子女,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不受任何规则、纪律的约束,在幼儿园也是我行我素,对于幼儿园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有时教师提醒多次仍然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幼儿形成良好的日常意识,提高了传统的课堂秩序和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幼儿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严格做到“规则必循,违规者必究”,让幼儿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实行集体相互监督,以多数促少数,并通过树立示范榜样作用,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
二、幼儿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不够重视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部分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往往一时疏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家长应结合日常工作多多接触安全方面的教育,言传身教。例如,过马路时,应该教孩子红灯停绿灯行,一听二看三通过;在家看电视新闻火灾或地震可以及时教育孩子的火灾逃生技能,地震逃生技能。家长对孩子的示范效应是有极大作用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影响,可以让他(她)学习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三、在园内生活、活动等存在安全隐患
幼儿在园内往往由于饮食造成的安全事故也常有,比如食物中毒,热水烫伤等事件也常发生。因此,幼儿园必须严格排查安全隐患,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比如使用合格的饮用水设施,并划分严格的食堂工作区,还要配备食品清洗、消毒、隔离和其他设施,消除其根源的“病从口入”;对幼儿园的活动实施进行必要检查,并设好防护栏等,园内建立安全应急预案等。
四、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幼儿对于外界事物总是感觉新奇,缺乏安全意识甚至不懂安全,对于任何事物都想触摸,对于园内活动器材都想试试,因此常常会发生一些不可预见的安全事故。安全事件发生重在预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促使幼儿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懂得哪些事可做,哪些事存在安全隐患。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对幼儿普及安全知识。如,给幼儿展示与安全有关的图片、音像或者动画,教给他们防火、防震等安全知识,并组织模拟训练,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安全知识,避免盲目模仿。还可以对幼儿进行实践训练,如:教幼儿简单处理包扎小伤口的方法;请家长来园为幼儿实际演示如何安全用电、如何使用尖锐物等。
总之,幼儿园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具有不可预见性,面对众多复杂的安全问题,教师不仅重视安全教育,同时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启蒙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确保幼儿在园内与家庭中安全,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