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1
[关键词]非基础教育组织;市场化;营销观念
[DOI]10.13939/ki.zgsc.2016.31.095
非基础教育组织是相对于基础教育组织而言的基于基础教育之上承担国家和社会专门人才培养教育的组织。在我国,基础教育组织是承担国家基础教育任务的组织,它是面向全体国民的。而非基础教育组织是面对岗位的,是使受过基础教育的国民进入不同工作岗位的教育,其提供物是为满足社会不同职业岗位需要的中高等教育产品和适应不同工作岗位需要的中高等专门人才,与企业提供给社会的一般服务产品没有质的区别。如我国的职业中学、职业高等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及其以上的研究生教育组织和各种类型的培训组织等。
1非基础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
1.1市场机制对非基础教育有较大的调节作用
非基础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更接近于商品,它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不是人人都可以受到的教育。因此,部分应该由市场提供,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
1.2非基础教育服务属性得到广泛认同
1992年国务院《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指出,教育是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行业。从服务属性角度看,将市场营销理论应用到非基础教育的管理实践,开展非基础教育营销的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3非基础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得市场化成为必然
1999年,国家开始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1998年我国高等院校在校生总规模为643万人,毛入学率为9.8%,到2006年,毛入学率增长为22%,约2500多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巨变。2014年国务院批准将600余所省级和地方级公立大学或学院改造成职业学校。同时政府鼓励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更加实用与专业化的技术培训。规定职业学校的数量占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比例从原先的50%上升到70%~80%。但是在我国人口基数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非基础教育经费如果全部由国家免费提供,国家的财力将不堪重负,因而市场化的运作成为必然。
1.4非基础教育经费新体制的建立使得市场化成为必然
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我国要逐步建立起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投入、社会捐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例如1998年开始,部分普通高校将自己的品牌与教育资源优势与企业集团、基金会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合作举办了100余所以新机制运行的大学分校或二级学院。这一教育经费新体制的建立,为市场营销在非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创造了更为适宜的氛围。促使非基础教育组织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获取利润。
2非基础教育组织面临的市场环境分析
2.1外在环境分析
外在环境中影响最主要的是经济和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2.1.1非基础教育的经济环境分析
2015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6%,老百姓生活得到切实改善。居民消费从以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以非物质消费为主,更加注重精神需求方面的满足,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这给非基础教育带来很大的市场机会。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差异很大,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非基础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以我国高等教育为例,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和浙江,地方政府向本辖区的高等院校提供了大量资金方面的帮助,使得许多著名院校都集中在东部的大城市当中,吸引了数量很大且背景优秀的学生。2014年一项对10个省50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来自政府官员家庭的学生进入著名高等学府的机会,是那些父母无业或下岗的学生的18倍。而高考也被安排为北京与上海的考生提供便利,即本市户口学生的录取分数比外省报考学生低很多。但在经济发展欠佳的省市,大学只能向银行贷款,这些贷款最终转化为昂贵的学杂费。这就造成一些公立大学的学费高出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水平。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相应的高等院校应抓住机会,扩展市场,满足需求。
2.1.2非基础教育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政策是我国非基础教育发展的依据,管理者应加强对有关法律政策的研究,依法办学。譬如,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政府有针对性的资助也加强了中国高教体系的分化,金字塔顶端的少数高校放眼全球、抱负远大;中间是相当多的省属大学、独立学院及能够授予学位的私立大学;数量庞大的高等职业院校则支撑起中国高等教育的底层。1999年,政府实施高等教育大扩招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给学校和各种科研机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相比之下,近年来中国私立大学的兴起,则是因为企业家希望从中获得利润。
另外,中国教育正在融入到世界教育的范畴内,国际教育合作全面扩展到除军事、政治、党员培训外的各个领域。截至2009年,中国政府已批准超过20个省份的1000余个中外联合教育项目的开展与教育机构创办。2011年,中国接待了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就读于660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外籍学生共计292611名。到2013年,中国已成功地和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协议。教育已由政策性的开放转为制度性的开放,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法律依据,才能和国外教育正常竞争和交流。我国已经颁布的教育法律及法规,对于非基础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如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每年向优秀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发放几千笔奖学金,资助他们留学海外。中国许多大学和地方政府也提供大量支持以鼓励学生到国外留学。
2.2内在环境分析
内在环境中最关键因素是非基础教育组织本身和竞争者。
2.2.1非基础教育组织本身环境分析
非基础教育组织本身环境主要包括招生、就业、特色和师资几个方面。
一是非基础教育组织的招生和就业分析。生源充足与否直接影响了非基础教育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非基础教育组织要积极调整自身行为来满足学生需求,吸引学生报考入学。例如学生在选择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时,一般会注重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因此,学校要从基础教学设施、专业设置、科研水平、师资力量及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加强。又如,由于全球电子商务的热潮所带来的商贸物流的需要,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物流。如果学校没能及时增添这个专业的招生,就会在教育消费市场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从就业来看,学生就业前景也影响非基础教育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专业的发展前景好,就业机会多,待遇优厚的专业会成为学生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人们选择教育上的投资,最终是为了获得更高的预期经济收益,所以就业好的专业吸引力较强。
二是学校特色分析。学校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积极独特之处。学校特色可避免一定的教育市场竞争,获得偏好特色的潜在消费者的青睐。例如众多考生对名牌高校趋之若鹜,就在于名牌高校的著名声望和雄厚资源可以提高其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可以说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是创新,是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以吸引和满足市场的特别需求。
三是学校师资分析。我国非基础教育师资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师生比相对较高,教师数量不足,如下表所示。而据专家论证,高校师生比一般不应突破1∶13,否则会影响教育质量。因此,中国高校应该尽快改善师生比。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与发达国家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是博士学位的状况相比差距较大,一些经济发展急需学科的教师欠缺。因此,非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前提条件就是拥有一支高业务水平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2.2.2非基础教育的竞争者分析
非基础教育的直接竞争者是同行院校,主要表现为生源、师资和经费竞争等方面。学校应对竞争者进行划分,分清是国内还是国外竞争者;是直接还是间接竞争者,以便采取不同策略。比如:我国公立的高等院校既要面对私立、民办院校的竞争,还要面对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同时,高校与企业之间还存在人才的竞争,有许多资深的教师基于丰厚的薪酬而转入企业工作。另外,入世放宽了国外机构进入中国合作办学的条件,国外教育机构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具有明显优势,使得中国境内的非基础教育市场的竞争加剧。
不可否认,市场竞争带来更多机会与挑战,非基础教育组织要获取长远发展,就必须调整自身战略机制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现有市场抢占先机、扩大规模、建立核心竞争力。
3非基础教育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营销对策
3.1树立营销观念
非基础教育组织树立营销观念,是要求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顾客需求并以此为中心,在营销观念指导下采取合理的营销策略,确保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满足市场需求,在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因此确定顾客需求成为首要任务。接受非基础教育的顾客本质需要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身的学习创造力。其次,在确定顾客需求的基础上,组织采取合理的营销策略,满足顾客的需求。这就要求在非基础教育组织内部的每一名员工、每一个部门,都应树立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无论是专业设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还是教师队伍建设等都应以市场需要来确定。唯有如此,才能够提供让顾客满意的服务,也才能得到市场丰厚的回报。
3.2避免外在环境威胁,做好公共关系营销
公共关系是组织用来建立公众信任度的唯一营销工具。
3.2.1做好政府公共关系营销
政府对非基础教育市场进行的宏观调控,是对非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及发展规模和速度进行调控,引导非基础教育合理发展,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全面提高。非基础教育组织搞好政府公共关系营销,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比如可以获得政策支持以及更多的政府拨款等。因此非基础教育组织须时刻关注政府的各种相关消息,保持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努力获得政府的各种支持。
3.2.2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协作
公众媒体的宣传,会对公众舆论和行为产生影响。争取舆论支持和公众信任,成为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非基础教育的最终消费者是社会与用人机构,因而,非基础教育应充分利用媒体提高组织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非基础教育组织在与媒体保持良好沟通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应根据自身的目的、受众等选择合适的媒体,及时把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发展动态以及学校软硬件的建设改善状况等有特色的内容传播给特定的受众,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同时,鼓励组织内部人员同媒体人员的交往,策划公共服务活动,以获得媒体最大程度的报道。
3.3应对竞争,做好顾客满意营销
对可控的招生和就业、学校师资及竞争者等内在环境因素,非基础教育组织要做好顾客满意营销,以适应市场需求。
3.3.1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首先,研究国家招生政策及人才市场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本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策略;其次,建立多种招生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报考学生的需求。再次,利用网络营销进行招生。如利用学校网页及时提供学校的各种信息与发展动态,诸如校园布局、建筑风格、专业设置、学科优势和特色、奖学金机会、学校成就等。最后,制定明确的招生奖励政策,激发招生人员的积极性。
首先,非基础教育担负着职业前教育的使命,因而就业工作在非基础教育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加之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所以非基础教育组织首先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如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的设立是从国家层面对学生就业创业的鼓励。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素质和增加就业途径,如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徒制。最后,鼓励学生去西部或中小城市工作,这当然需要政府加大服务力度,切实解决志愿去西部的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3.3.2加强非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利用多种方法和措施进行奖励,可争夺到更多的优秀教师。例如一些院校不惜重金争相聘用院士、拔尖人才等加盟。又如,我国一些二三线城市,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高校任教,实行了给予职称待遇、科研启动经费和住房的奖励措施。其次,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与学术氛围。这样人们工作效率会更高,还会带给人们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从而创造更多价值。最后,学校可以实行聘任制和合同制。聘期内,如科研成绩和教学不佳,就可能被解聘,或合同期满后不再续聘等。由于竞争的作用,教师队伍可保持在较高的业务水平上,这样才能有利学校更好的发展。
3.3.3竞争者营销
任何一个非基础教育组织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选择适宜的增长市场,不与竞争者相冲突,即非基础教育组织应抓住最好的市场机会,创造自己的独特竞争力。例如,某舞蹈培训班面对竞争者对学员爵士舞水平要求较高的状况,结合自身舞蹈培训课程起步较晚的现状,该培训班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定位是零基础教学,让完全没有舞蹈功底的学员报名学习。该舞蹈培训班与竞争对手交叉开设舞蹈培训课程既弥补了培训市场的漏洞,还扩大了自己的培训业务范围。一般来讲,一个组织只有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才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竞争固然优胜劣汰,但一个组织更强调的是双赢或多赢,即每一个组织都应贯彻绿海或蓝海策略,而非黑海或红海策略,也就是在非基础教育市场中,竞争者之间多一些协作,多一些市场规则,最终开创了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非基础教育市场中,结合非基础教育组织面临的市场环境因素,组织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营销对策,必能应对各种挑战;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在竞争中使非基础教育组织不断壮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广忠.中国非基础教育组织面临的营销革命浪潮及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6).
经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2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37-04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金融担保
金融担保就是为了保证金融合同的履行,保障债权人实现债权,而以第三人的信用或特定财产保障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担保多以中介机构和信用机构两种形式出现。金融担保在整个金融业的作用非常明显,可以通过中间的金融担保机构完成一些投资、经营等事业,可以说,金融担保是对投资者权益的保障,同时也是在约束资金使用者履行自己的义务。
1.2担保市场
担保市场就是担保行为发生的市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促进了担保市场的形成。担保市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投资者、担保机构和被担保者。担保市场因为其复杂性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但是担保市场在引导信贷投资方面是意义重大的,并且可以促进调整产业结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
2金融担保市场的运营环境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金融担保市场的运营环境
金融担保最先出现在瑞士,起源于19世纪,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研究和实践,金融担保市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运行非常稳定,并且每个国家都有一套符合自身国情的、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说,金融担保市场在西方国家的运营情况是比较好的。我国在金融担保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萌芽,最先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随后才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地。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所以金融担保行业在我国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并且已经在全国的市场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了自己的功能。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小型企业成为金融担保市场的主体,并且数量庞大,所以我国的金融担保市场的运营环境良好。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金融担保市场在近年来又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担保资金数量逐年攀升,业务范围和涉及领域日益扩大。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的金融担保机构已经将近10000家,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级市,金融担保市场正处于良好的运营环境中。我国的金融担保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因此,金融担保市场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主要有:起步晚、发展快;运行情况稳定,并且每年都有快速发展;中小型企业是担保市场的主体;市场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的金融担保市场虽然运营情况稳定,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也积累了一些发展中被忽视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也就转化成了一些隐患性问题,无形中提高了金融担保市场的风险指数。因此,要找出市场问题才能继续保持金融担保市场的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
2.2金融担保市场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金融担保市场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出现的问题也比较集中,如果能够举政府和社会之力,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第一,从金融担保市场运营的外部环境来看,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剧变期,所以在金融方面,只有去除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才能促进市场的稳定运行,但是在金融担保市场中,补偿考核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行业规范、多头管理、统计口径、风险分散机制等都尚未形成,这些外部环境都还没有稳定下来,那么市场主体——中小型企业由于根基不稳,很难承受环境中的高风险因素,由此,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给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属于金融担保市场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第二,从金融担保市场运营的内部管理来看,也存在很多问题。在我国的金融担保市场运营过程中,其内部管理体系有着一些高风险的因素,并且有几个比较大的管理缺陷:一些金融工作没有按照行业规定进行,例如在提取风险准备金方面存在问题;金融担保机构收费没有统一标准,担保单位各行其志,并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计算和收取;担保企业有的本身担保能力一般,却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担保超出自身能力的额度;同行竞争中存在恶性竞争因素,互相拆台;担保单位侵犯客户知情权,对自身不利的消息不会公布,对客户信息处理存在不合理之处;等等。以上诸多问题属于金融担保市场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之二。
第三,从金融担保市场运营的法律层面来看,我国金融行业的立法建设滞后,存在着法律漏洞,现行的《公司法》也不能解决所有的市场问题,因此,在法律层面来看,我国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不完善、担保机构规则运作缺失,属于金融担保市场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之三。
3金融担保市场的运营措施分析
我国金融担保行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促进了金融担保市场的良性运营,但是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发展速度过快,个别机构牟取暴利、利欲熏心,反而因为自身问题导致关门倒闭。可见,无论从内部管理、外部环境,还是法律层面,都应该规范金融担保市场,要求担保机构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才能保证整个金融担保市场的顺利运营。结合我国金融担保市场的实际问题,可以将运营措施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3.1提高金融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
提高担保能力属于金融担保机构内部管理方面的措施,在外边环境纯净的前提下,逐渐提高担保能力,不仅可以促进本机构的发展,同时也是有效加强市场运行的措施。衡量担保能力的因素主要是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余额与担保资产的比例,担保比例与担保能力成正比,因此,要提高金融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就要放大比例。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金融担保机构放大的担保比例越高,那么该机构的成效也就越大,同时,该机构能够为金融市场和社会所做的贡献也就更突出、更明显,帕累托改进效果越明显。通过严密的运算,确定最优化的放大比例非常重要,因为在信息的对称与不对称两种情况下,方法比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信息对称,那么担保机构通过严格认真地监控,就可以使企业违约的概率维持在原有水平,那么,放大的担保比例越大,企业受益越多,数量增多直接导致成本均摊,所以担保费用降低,对于担保企业来讲,放大比例意味着风险分散。相反,如果信息不对称,担保比例不能无限放大,因为比例越大,担保企业数量越多,也就降低了借款企业申请担保的标准,从而提高了企业违约概率。由此可以看出,提高金融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虽然是可以促进金融担保市场的良性运营,但是也要时刻注意放大比例的额度。我国针对这一点有明确规定,为了降低担保机构和担保企业的经营风险,国务院要求提高担保机构的注册资金,按机构规模、所在地区、经营项目等方面的不同,将注册基金设定在500万——3000万元人民币之间,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法人是不能注册担保机构的,从而保证了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
3.2发展融资渠道多样化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融资,融资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资金的聚集有不同的手段,因此,要想使金融担保市场长久稳定发展,就需要使融资渠道多样化。给定利率水平下,信贷供给与信贷需求的水平也是相对稳定的,信贷需求的利率弹性无法改变,因此,如果想实现企业对商业银行信贷需求的转移,就需要改变金融担保市场中的信贷供给情况,从而实现将需求转移至其他的融资市场中,这样的转移就是一个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的过程,同时,也就建立了一个融资渠道多样、运营环境良好、发展势头迅猛的金融担保市场。金融担保市场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某些企业不满足从银行贷款的要求,也就无法在商业银行中成功贷款,由此,该企业就可以寻求其他的融资方式达到获取资金的目的,那么因为企业选择了融资的方式,所以对于商业银行信贷的要求降低,就提高了金融担保机构的信用,这种融资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民间借贷是融资的主要方式,并且也是对银行贷款的有效补充,民间借贷的发展是因为国民手头闲置资金越来越多,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间借贷的发展。如果国民储蓄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方式,担保机构一方面利用高额利润帮助居民储蓄,另一方面将资金借贷给需要担保的中小型企业,中介结构既满足了储蓄用户的投资需求,也满足了担保企业的信贷需求,这就无形中扩展了融资渠道,从而提升金融市场效率。
3.3建立、完善金融担保制度
建立、完善金融担保制度,使全国范围的金融担保都有统一的征信制度有利于金融担保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严格控制信贷,就转移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将这些风险转移到了金融担保机构身上,虽然担保机构极大地增加了代偿风险、降低了担保额度,但是并没有化解金融信息的不对称,这对于担保机构的发展是不利的,久而久之则会严重影响金融担保市场的发展。因此,要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征信制度,保证担保机构的合法权益,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目前,我国征信制度还不统一,各地方的制度也不够完善,加之商业银行完全为了自身利益,也就增加了金融担保机构的风险。以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困难的方法为例,前提是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套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开放的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可以保证金融机构放款、金融担保机构提供担保都有依据。
3.4建立完善的金融补偿机制
因为很多的金融担保机构在提供担保服务时都存在着与收益不匹配的风险,因此,要想保证金融担保市场的稳定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补偿机制,从而保证金融担保机构的利益。其中,建立再担保机构是有效的办法,通过为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业务,它能够分担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二者可以实现分担、转移风险,同时实现双赢,因为担保机构可以将获益的一部分支付给再担保机构,那么再担保机构就可以为担保机构承担一部分风险,这种分散可以保证两家机构都可以正常运行。那么,再担保机构的成立和运行就是金融补偿机制运行的有效方式之一,担保机构提供补偿资金,设立“中小企业担保代偿损失专项资金”。但是,这种资金的补偿是不够的,仅是补偿政策性融资风险或仅是补偿一定的比例,因此,金融担保机构,尤其是商业金融担保机构要建立严格的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体系,提取风险准备金。
结束语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孕育了金融行业发展,随着我国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金融担保行业也就随之发展起来,而中小型企业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金融担保市场的主体。我国的金融担保市场发展迅速,目前看来运营环境比较良好,但是随着问题的积累,已经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具体事例,不仅阐述了当前我国金融担保市场的运营情况,提出了一些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户影.金融担保市场的运营环境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23).
[2]桑伟泉,张小平.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构建融资担保项目风险评估模型[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3]汤平平.担保行业何能“担”当“保”护[J].时代经贸,2014,(10).
[4]王元凯.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功能的国际比较[J].新金融,2015,(03).
[5]张德华.金融担保市场的运营环境及措施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02).
[6]韩坤.试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目标与财务目标[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
[7]朱小坤.小额贷款公司的创新与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
作者简介:左桃(1976-),女,四川会理人,硕士,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经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3
关键词:环境监测市场化;内涵及特点;问题与对策
前言
环境质量关乎到国计民生,所以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人民的事。政府的监测力度毕竟是有限的,所以通过环境监测市场化,利用市场的竞争力,提高监测力度。环境监测市场化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所需,它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环境监测市场化必须以适应我国国情为前提,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和深入,规范监测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测体制。
1 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内涵及特点
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内涵分为两大模块:公共服务模块和非公共服务模块。其中的公共服务模块是以政府为主导地位,以市场为实施对象和责任承担者,以市场监测制度为依据执行监测和提供公共服务。而非公共服务模块主要是为了缓解政府的压力和弥补政府的不足,将环境监测市场开放化,通常以企业或者机构等作为实施对象和责任承担者,这是环境监测市场化内容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环境监测市场化有三大特征,其一:市场、社会区别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社会化包含了市场化,市场化主要是利用市场优势而实现市场资源最优化,而社会化是利用了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力量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其二:政府并非是市场化的责任主体,很多人以为市场化就等于政府的责任也市场化,这个理念是错误的。我们从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内容可以看出,市场化的责任主体有政府、企业、机构等。其三:市场机制为主要机制,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内容包括了公共服务模块和非公共服务模块,而市场机制是串联在这两个模块中的,并非是第三方机制。
2 环境监测市场化的问题
2.1 环境监测市场化灵活多变,挑战性高
环境监测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作项目,而市场本身就有内容、对象巨大化的特点,所以环境监测市场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的变动性、多样性和非公益性的特点又阻碍了长期监测工作的执行,而短期监测又不能达到监测目的。环境监测市场化需要以市场为主要执行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主体,而由于环境监测的这些特性,仍旧无法突破传统的监测方式,监测工作依然是以政府为执行主体和承担主体,而监测市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2.2 环境监测与市场追求目的不一致
环境监测市场化中涵盖了众多因素,其中的环境监测是为追寻保护环境为目标,而市场主要是追寻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两者的目标不一致,就会导致监测数据失真。环境监测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市场竞争性的同时也会产生恶性竞争的问题,市场会提供一些不良信息。而环境监测市场化工作是以市场提供的数据为依据,政府为主导进行的,市场的趋利性常常会导致监测数据信息不真实、不全面,这会降低政府的分析评价质量,严重阻碍了环境监测市场化的进度。
2.3 环境监测资金来源过度依赖政府
由于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又有人口基数大的特点,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增强,但是环保责任感和环保行为上还是有待欠缺的。所以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的资金基础都是依靠政府拨款,而环保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工作,政府拨款也是有限的,所以说环境监测市场化难以展开的原因之一就是资金匮乏。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专业人员的工作、高级监测仪器置办费和业务处理费用,这些都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环境监测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造成了监测站缺少专业人员,监测仪器长期难以更新的尴尬局面。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监测站的环境监测工作根本无法展开,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应的会好一些,但是仍然无法完成环境监测市场化的目标要求。
3 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对策
3.1 长期监测计划阶段化,环境监测市场全国化
为了克服环境市场化灵活多变、难以完成长期监测工作的问题,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地域优势,进行实际市场调查,不断的深入市场,总结归纳市场信息,然后结合监测工作的特性来制定环境监测计划。在无法确定环境监测长期计划的情况下,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适当地开发市场,将长期化分为不用时间段的短期计划,将短期计划的目标都统一为长期目标服务,当市场变化时,只需要改变对应时间段的短期计划。在实施计划时,可以先划出几个地区作为试验点,不断累积经验,当实施方案成熟时再扩大实施范围,最终达到环境市场全国化的目标。
3.2 构建完整的环境监测规则与政策体系
为了保持环保工作与市场的目标一致性,维护市场秩序,保证数据信息真实,就必须依赖于规章制度的完善。政府在公开市场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市场监督力度,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和奖惩细则。为了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管理环境,政府应该根据国家颁发的法律制度,对市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将检查结果透明化。规范环境监测指标,防止企业、机构的恶性竞争行为,以达到环境监测公益化目标为前提,完成市场的利益化目标。国家政府也应该相应的提供一些鼓励政策,将监测指标区间化,达到一定指标的给予不同的奖励。而对于一些恶性竞争无视环境监测指标的企业机构,政府可以将这些企业机构划入黑名单,不但扣除企业应享有的国家补助,还要进行相应的处罚。
3.3 全民参与,循环经济
环境监测是一个耗时、耗人、耗钱的巨大工程,为了完成环境监测的目标,必须需要强大的人才团队、雄厚的资金和最新的技术设备支撑。如果只是依靠政府拨款来实行环保工作,监测站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运转,但是向民众吸取大量资金又会引起民众的不满,所以应该走上循环经济的道路。国家政府必须呼吁全民参与,加大环保的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向广大人民群众推广普及环保意识和循环经济知识。循环经济指的是合理地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将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让民众自觉加入环境保护工作中,比如设立一些环境保护志愿者机构,再让专业的人员对这些群众进行一些环保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性培训,这样既可以吸收群众力量,又可以减少资金支出。
4 结束语
环保事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基础,很多的自然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无法再生的,在考虑经济发展时还应该注重资源利用和环保事业。环境监测市场化是实现环保事业目标的新措施,这也是时展所需要的,环境监测市场化必须适应时展潮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为完成环境监测工作,政府部门必须做好主导工作,引入市场机制,规划监测指标和完善监督制度,活跃市场、开放市场的同时也要完善规章制度来制约企业的不良行为。做好市场调查工作,根据问题及时给出针对性对策。
参考文献
[1]蒋华军.环境监测市场化若干问题的思考研究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0).
经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4
摘 要 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有其公益性的同时,财务风险也客观存在,那么如何有效防范呢?本文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征、成因出发,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提出了相关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成因 措施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存在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任何环节,所以,财务风险的存在势必会给事业单位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充分分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原因,有效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努力提高经营效益,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概述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客观性是事业单位必然存在的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改变的,事业单位的经营策略转换,竞争对手的变换等都可能够导致事业单位产生财务上的风险,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不确定性主要是指风险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几率是不确定的,风险发生的后果也是不确定的。因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所以事业单位需要在运营的过程中谨慎的对待风险,在不影响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尽量的降低风险。复杂性主要是指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既有市场的原因,同时也有经营者的内部原因,不仅有可预测的原因,也有不可预测的原因。它涉及到了事业单位在运营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成因
1.内外部控制环境方面
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国家机构改革后,政府管理的缺位。国资委成立后,没有及时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归属及管理方式,各单位按照各自方式管理经营其资产,这部分资产处于“监管真空”。正是这种国家投资、无人负责的体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普遍存在利用效率低、浪费与流失严重的状况。二是随着各项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事业单位将面临诸如财务状况的总体失衡风险、国有(控股)企业的连带责任风险等。
从内部环境来看,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重大风险的责任在于决策者对风险控制与防范的认识不足。而当内部环境恶化时,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2.缺乏严密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随着控制环境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单位,其财务是消耗性的纯支出型财务。财务管理的大收支模式,要求对支出实施严格控制。由于我国目前仅有《预算法》对财务支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他适应新体制的相应制度尚未建立,造成财务支出有章难循、无章可依、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在管理体制上,单位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经费不足与损耗浪费并存,预算控制缺乏刚性,从而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潜在预算失控的风险。
3.政府预算约束严重弱化
近年来,由于控制环境的影响,财务风险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特殊性主要源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即财务管理的重心是预算管理,预算具有导向作用。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发展和建设只能建立在财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不能“寅吃卯粮”,更不能“负债经营”。然而事实上,众多决策者难以抵挡外部机遇带来的快速发展的诱惑,片面强调发展而不顾财力地铺摊子。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对策
1.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在各类的风险管理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事业单位需要建立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注重流程上的管理,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到事业单位的价值链当中,在事业单位的运营当中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强化各个部门对于风险的重视度,使事业单位的员工能够深刻的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地位,逐渐的将员工被动的执行转化为主动的维护控制,从而形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个风险管理的水平。
2.构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第一,应该建立涵盖全员、全方位及其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的各个要求都要融入到公司管理的流程当中去。第二,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开展事业单位的风险预警体系,因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面临着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有着灵活性,对于风险比较高的事业单位应该设置比较低的报警点,相反,设置比较高的报警点。第三,需要健全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完善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体系,使得财务风险不仅能够及时的发现,还能够及时的解决,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
3.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事业发展的关系
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不能一提到“ 规范”就认为会阻碍事业发展,实际上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既是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又是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持事业发展是财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只为眼前的利益,不讲原则,不顾法规约束,踩红线、闯红灯,即使事业有了发展,由于财务风险的迅速膨胀引起了财务秩序混乱,也必然会导致业务工作秩序的混乱,最终必将阻碍事业的发展。
4.切实加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
财务监督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保障风险控制成效的关键措施。要积极引进并扩大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改进和完善监督手段。要改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监督方式,加强对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经常性检查,形成点面结合,适时动态的监督新形式。同时,加强在资金监督、资产监督、支出监督、岗位监督等方面制度措施的配套建设,注重监督制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着力于制度落实工作,做到核算上有会计监督,管理上有预算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
总之,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财务风险的预防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要充分认识并分析不同风险的成因,及时抵御,有效提高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经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5
【关键词】门诊;输液;差错环节分析;应对措施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是病人进入医院的第一站,也是接触医院的第一印象,门诊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对医院整体的评价。门诊又属医院综合性科室,病种类型多,病人密度大,在静脉输液中容易发生差错和缺陷,同时发生差错和缺陷后,社会影响大,后果较为严重。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门诊输液环节的管理,抓住关键环节从根本上减少门诊静脉输液差错的发生,确保输液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
1静脉输液中常见差错环节分析
1.1医嘱处理环节 护士没有认真查看病历,不了解病人病情,转抄或录入医嘱时不能及时发现医嘱中的缺陷;护士转抄或录入医嘱时,在输液执行卡上抄错药物名称、剂量;漏抄需做过敏皮试医嘱,造成未做皮试;漏抄病人的性别、年龄,造成有些同姓名或同名不同姓患者在输液时输错液。
1.2配药环节 接受药房发放的药品时,未认真核对药物名称、数量、剂量等;配药前,在配药台未按照输液执行卡正确配对摆放药品,造成配错药;小儿输液时,液体的剂量抽取不准确;护士药物剂量换算不熟导致剂量算错;护士加药后输液执行卡漏签名导致重复加药。
1.3输液治疗执行环节 护士输液、接药时未认真查对,仅凭印象办事,导致漏做皮试、打错针、接错药;护士不了解病情,输液滴数未按病情、药物性质调整好,或者有些须控制滴速的药物,护士未给病人讲清楚,患者自行加快输液速度,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输液过程中,护士不及时巡视或巡视不认真、不仔细,造成高危药物外渗;护士拔针前未认真查看输液卡是否输完,给病人拔针造成病人漏输药液。
1.4宣教环节目前临床上药品种类繁多,并且新药使用较多,经常联合用药,新药与老药间配伍禁忌目前还有许多尚不明确,护士对这些药的药理知识、配伍禁忌、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掌握不全面,护士用药宣教不到位,导致病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不了解,而出现纠纷;拔针后未指导病人正确按压穿刺点,引起出血和局部肿胀,造成病人不满。
2应对措施
2.1 认真执行和核对医嘱从收药窗口,护士收取患者的输液治疗单后,认真核对患者姓名、年龄、药名、剂量,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与医生联系,发现药物与治疗单不符及时和药房联系,并做到有声核对;转抄输液卡时楣栏写好病人输液号、姓名、性别、年龄并认真查看病人病历,了解病人病情、病史,认真抄写或录入药物名称剂量;在输液卡上特别注明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转抄后由另一名护士核对并签名,确保准确无误。
2.2 认真核对输液执行卡配药前,由另一名护士按照输液执行卡正确核对摆放的药品并签名,再进行配药;配药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配药后及时签名,安瓿须经另一人核对后再丢弃,;同时护士熟练掌握药物剂量换算公式,必要时治疗室张贴药物剂量换算公式备用以便随时核对。
2.3 严格输液环节管理输液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再次核对病人输液号、姓名、性别、年龄,输液后根据病情调节好滴速,及时在输液执行卡相应药液栏上签名并登记好执行时间、滴速,并向患者仔细交待输液注意事项,特别要交待清楚不能自行调整滴速;输液后每15~30分钟巡视1次,巡视做到认真、仔细,并注意观察病情和穿刺部位,及时发现输液外渗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接瓶或拔针时认真做好查对环节,防止接错药或漏接瓶;输液过程中如发生热源反应、过敏反应、药品质量问题或怀疑加错药,迅速向护士长报告,并与病人或家属一起,按照规定程序处理。
2.4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定期组织护士学习药物尤其是新药知识,掌握药物性能、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输液前向患者解释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强调擅自调节输液速度所造成的危害,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巡视中,注意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并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拔针时,告知按压穿刺点的注意事项。
3体会
静脉输液是目前对病人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输液安全是患者最担心的问题,患者担心药物过敏、穿刺失败、液体走空、输错液体等。对此,我们要做好门诊静脉输液中常见差错环节管理的同时,加强门诊分诊、导诊员的培训,做到准确分诊、导诊;努力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提高穿刺成功率;严格门诊病区消毒管理,房间空气消毒建立登记,并定期检查,改善病区空气清洁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接触病人前应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等,确保输液安全。
参考文献
经济市场环境分析范文6
1、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发展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条件。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商品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了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
2、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为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发展培育了必要的微观基础。推进企业改革,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的进展体现在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使国有企业从计划的执行者逐步转变成为市场主体。到目前为止,全国30多万家国有企业中,绝大多数实现了市场化经营,承担国家计划的企业只有1万多家。140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1/3以上实行了公司化改造,国有小企业完成改组、改制的已达50%—70%。与此同时,由于所有制理论的突破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使得一大批非国有经济市场主体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经济力量。
3、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品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中国物流和配送的快速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技术基础。现划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中大量使用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商品物流技术,这些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日趋完善。目前已有相当多的物流和配送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并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条形码技术、计算机支持的信息管理技术、EDI、MRP等。
4、政府对物流和配送的政策支持,为了大力促进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为了促进连锁经营等组织形式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对商品物流和配送采取了积极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多次强调了配送中心对发展连锁经营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国内贸易部在《全国连锁经营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出了发展配送中心的政策措施。在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政策中,鼓励国外资本投资于物流和配送设施等。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物流配送已经成为许多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相当多的实行连锁经营的零售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为企业内部的连锁网点提供物流配送服务,一些连锁企业配送商品比例已经超过企业经营品种的50%。在社会化物流配送方面,一些国有商业批发企业和大型零售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开展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如北京亿商集团、西单商场等;外资在物流配送服务领域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如中国储运总公司与日本岗谷钢机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了天津岗谷物流公司,是集配送、加工、仓储、寄售、租赁、修理、展销和技术咨询为一体的新型流通组织。像这样的合资物流公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已有10家之多,它们主要是为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提供物流配送服务,成为跨国公司角逐中国市场的有力竞争武器。
影响和制约中国物流配送发展的主要问题
1、中国企业对物流和配送缺乏正确和充足的认识。
虽然对物流和配送的研究早在80年代就已开始,学术界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物流和配送有较多的了解和认识,但就全社会而言,对物流和配送的认识还非常模糊,特别是企业。
2、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短缺,是物流和配送发展的巨大障碍。
从国外物流和配送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在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二是部分商业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三是在各国物流行业协会的领导和倡导下,全面开展了物流和配送的职业教育。使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是培养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最重要和经济的方式。许多国家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和配送方面工作。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在高等院校中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10所左右,仅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1%;研究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远未开始;职业教育更加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据北京一家专门为外国企业服务的猎头公司介绍,一些外国公司或其所属合资企业时物流经理的需求近年来开始增加,北京市场上基本符合企业要求的物流经理人选非常少。 转贴于
3、物流和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物流与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方面,也就是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制度环境或市场环境,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方面的改革,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重新配置。而由于上述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业根据经济合理原则对物流资源的再配置就会受到阻碍。例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选择外部物流服务时,由于企业处置原有的仓储、运输等设施和人员时遇到障碍,必然会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改善。因此,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也是物流和配送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物流与配送发展的前景与展望
目前中国经济中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物流与配送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从长远来看,在不断推进改革的条件下,中国物流与配送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其前景十分可观。从近期来看,物流和配送发展还会受到上述问题的制约,难以迅速发展,但也不排除在一些产业领域中的发展机遇,
主要是:
第一,在外国投资企业中,发展物流和配送的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第二,在市场竞争中规模逐步扩大的优势企业,发展物流和配送的市场需求开始萌生;
第三,以中小型零售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正在快速发展的连锁商业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事业开始起步并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为了促进物流和配送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作出更积极的努力,其发挥作用的领域是:
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和市场体系的发展,为物流和配送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