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行为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行为教育范文1
关键词:行为养成; 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他还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小就应该通过一种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从而终生享受着它的利息。”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哲人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养成教育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课题。
一、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不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学校教育,不是好的学校教育;不关心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
充分认识强化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养成教育,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育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基本素质程度,决定了整个民族的素质优劣。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当今时代,独生子女的现状以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愿望也向我们学校提出了加强养成教育的迫切要求。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也要求学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基。我们强调养成教育正是抓住“成才必先成人”这个根本,通过强化养成教育,为将来各个层次的人才奠定坚实的优质基础。只有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严格训练,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情商,提高自治自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多维视界着眼,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课堂学习、实践历练、竞赛活动、参与管理、检查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遵规守纪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自我管理习惯及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以此通过制度建设,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等,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引导、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抓养成教育的内容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培养爱祖国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规范日常行为,遵守公民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二是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积极的创造精神等。三是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具有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魄,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等。四是社会交往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办事、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应变的能力。
在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面前,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将对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不断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为我校办学的特色。
二、养成教育的途径
1.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基础。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2004年3月,教育部新颁发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何把这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变为行为习惯,就是养成教育既切实可行又极为重要的内容。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德育研究的起始点和切入点,从基础抓起,从规范入手,修订并细化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出各年级学生的德育目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学生在校常规要求》、《优秀学生评选条例》及《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标准》等,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了详尽具体的规定,简单明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这些《细则》和《要求》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认真调查研究的结果,因而切实可行。不难相信,学生只要自觉按照这些“规矩”去做,久而久之,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能得以养成。
以学生一日常规为起步,以军训为突破口,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目的,把养成教育分解为纪律、礼仪、卫生、安全、学习、劳动、科技等七个方面的教育有机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行动中得到教育,得到启迪。
对养成教育的七个方面内容的贯彻落实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实效。在纪律方面,要侧重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秩序,侧重社会公德的培养;在礼仪方面,要侧重尊老敬长,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教育;在卫生方面,要侧重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如学校把保卫环城作为学校常年的课外活动就是很有远见的;在安全方面,要侧重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教育。把消防安全作为重点训练,增强了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卫、自救能力,是未雨绸缪之举;在学习上,要侧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终生追随自己无形老师。城镇中学的学生补课多、家教多,拔苗助长,很容易窒息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劳动方面,要侧重知艰识苦、热爱劳动和合理消费的教育。据学校调查统计,2000多名学生,今年春节的压岁钱共117万,全校学生每天的零花钱平均1.20元。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镇先行是大势所趋,但是,要坚持“再富不能富孩子”的原则,对孩子们的消费引导也是刻不容缓的;在科技方面,要侧重网络、多媒体的知识教育,引导孩子们认识、了解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防止网吧、游戏厅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长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经过反复地论证分析,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中,注意考评,进行量化评比,并与创先进班级挂钩,与评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挂钩,与操行评定挂钩,调动了学生规范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坚持常抓不懈,注重强化训练。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只有不断的学习训练,才能巩固下来。因此,抓养成教育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要经常地、长期地抓下去。
2.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搞好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任何活动的目的都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各种活动对学生影响是一个综合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又是一个整体发展过程,只有把教育的要求通过活动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方式,才能取得实效。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
如学校开展“五爱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代代传”、“中华古典文化名篇颂读”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通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队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自觉自律、自尊自强的品格。与工业园区、植物园等多家单位联系,建立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开展学科活动,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分析、思考的习惯。把艺体学科作为特色学科,开设了多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1-2个兴趣小组,并配备专用器材和教具,让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3.优化育人环境,创建家校联系教育网络,是搞好养成教育的可靠保障。
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养成教育要向学生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和向未来延伸。向家庭延伸就是要提高家长的文明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家教氛围;向社会延伸,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努力以实际行动优化社会大环境;向未来延伸,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竞争的能力。
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使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之鼎的一个得力支点。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校内校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许多学校把养成教育的方法通过家长学校传授给家长,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我校在家长学校的教学中,强烈要求家长以身作则,不迷恋牌桌,不酗酒,不粗暴待人,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一体化。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建立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齐心协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师生同步,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条件。
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便被无形的大,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他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学校里养成,从教书育人的目的出发,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教为重点,培养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素养,注重良好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实效。
师生同步,养成教育相得益彰。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会事半功倍。许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都要求领导班子带头,教师示范,为学生作榜样。如我校订出《教师师德师风行为规范》11条,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养成教育集训,开学时举行全校养成教育汇操表演,教师走在前列,以饱满的精神、整齐的队列以及得体站姿、坐姿、待人、接物等常规礼仪规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可提出领导当养成教育的排头兵,从领导和教师做起。有句老话说:“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居首;身教、言教、物教,身教为先”。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养成教育是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师生同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收到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的效果。教师师德师风养成教育规范化、职业化,是中学强化养成教育工作的一条好经验,值得推广。学校自开展养成教育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习惯越来越趋向规范。礼仪的教诲,使孩子们心灵上早已深深地烙下了文明礼貌的烙印,行队礼、见人问好、尊老爱幼已成为孩子们的自动化习惯。道德的熏陶,使孩子们能够据章就矩地生活和学习。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学的道德教育,教学生“明理”固然重要,但是,重心要放在“导行”上。正如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青少年儿童教育的金科玉律。
中学生行为教育范文2
【关键词】 中学生;行为问题;亲密度;适应性
研究发现,青少年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父母文化素质、家庭结构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气氛、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对青少年的期待、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1~4]。本研究就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来源于乐昌市5所中学,随机整班抽取各中学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共1536名。其中男852名,女684名;初一230名、初二246名、初三275名、高一242名、高二265名、高三270名;独生子女852名,非独生子女684名;年龄12 a125名,13 a350名,14 a226名,15 a198名,16 a202名,17 a182名,18 a195名,19 a50名,20 a8名;汉族1439名,其他民族97名。
1.2 方法
采用Achenbach 青少年行为量表(CBCL)[5]评定青少年行为方式,该量表由学生家长当场填写完成。评判标准:其中≥1个因子总分>全国常模分者,即被定为有行为问题。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评定亲密度(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及适应性(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2个分量表,共有30个条目。评判标准:由1分~5分5级评分,分数越高亲密度就越高。以上2个量表均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CBCL发出并回收1536份,全部有效;FACESⅡCV问卷发出并回收1536份,有效问卷1476份,有效率96.1%。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中学生CBCL及FACESⅡCV调查阳性检出率
1536名中学生CBCL评定有行为问题者158名,总检出率为10.3%,较全国12 a~20 a组检出率(10.9%)[4]稍低。FACESⅡCV评定1476份有效问卷中158名学生有行为问题,其中男84名,女74名;行为问题总检出率10.8%,与国内有关报道相一致[4]。
2.2 根据中学生家庭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的25%百分位点和75%百分位点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分三组。各组不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见表1。表1显示,低分组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5)。 表1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检出率比较(略)
2.3 有无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比较结果,见表2。表2 行为问题学生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比较(略)
表2显示,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P<0.05)。
2.4 CBCL及FACESⅡCV各因子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 CBCL及FACESⅡCV各因子分Pearson相关分析(略)
表3显示,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与CBCL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
3 讨论
中学生正值从青少年步入青春期,比起小学生有了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情绪发展的最困难时期,是一特殊的心理发展群体,其行为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研究发现,我市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3%,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4]。家庭亲密度低及适应性低的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可能是由于在亲密度低、适应性差的家庭中,亲子间缺乏情感交流与支持,家庭应变能力缺乏,使青少年处于应激状态时易产生行为问题,如违纪、攻击等。家庭亲密度较高的家庭不仅能在学习、交往等方面为中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且能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和情感交流与支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既使中学生乐观、合群和自信,又使其感受到较少的压力,产生安全感,因而不易产生行为问题。
本研究还显示,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与CBCL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提示女生实际亲密度的得分越高,各行为问题得分越低,反之,出现行为问题的机会就越大;不满程度越大,就越易产生行为问题。
综上所述,青少年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其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一个稳定和安全感的环境,不和睦的家庭使青少年持续处于警戒和应激状态,易导致青少年行为问题。因此,对青少年进行行为问题预防及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亲密度及适应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桂兰,王雄.220名城市重点中学初一学生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3):103
[2]武桂英,张国栋.不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智力和行为问题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6):212
[3]王玉凤.北京市西城区2432名学龄青少年行为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3):114
[4]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青少年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青少年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13
[5]徐韬园.Achenbach 青少年行为量表(CBCL)[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45
中学生行为教育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8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逐步走进农村校园,走进了学生课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农村初中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已成为个农村中学关注的焦点。
一、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1.社会公德方面。在农村初中,可以看到有些学生不尊敬老师,乱拿别人的东西,随意在墙上、门上、课桌上、黑板上乱写乱画,就餐时随意插队,攀折树木,上自习或开会时喧哗,随手乱丢垃圾等现象。
2.言行举止方面。在农村初中,有些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控制力较差,很容易冲动,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的处境和感受,表现为骂人、打人、欺负弱小,很难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有极强的抱负心里,甚至还顶撞老师。
3.自理能力方面。在农村初中,有些学生自理能力很差,课桌上的书籍、文具杂乱无章,宿舍里床铺脏乱,几乎不会做家务,遇到困难找不到解决的方法,缺乏团队的合作精神,缺乏意志力。
4.网络自律方面。农村的初中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很难在家上网,于是有些学生就选择去网吧,他们的自律能力较差,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会浏览、传播不健康信息,沉迷聊天、游戏,因去网吧耽误功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信息技术下加强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策。
1.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农村初中相比较城镇初中,教学设备、信息资源都相对滞后。有些教师不注重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平时对现代教育技术不积极去学习,甚至出现“网络盲”。有些教师虽掌握了一些网络信息技术,但观念陈旧,无法形成新的教学理念,从而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和多媒体资源能够使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网络的不良信息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但不能因为有负面影响就一棒子打死,要学会因势利导,让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氛围。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中,要引导学生汲取健康的信息,使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服务,作为学生引导者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上必须要高过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你,才不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只有教师掌握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够在校园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有效过滤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培养网络道德,从而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2.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网络游戏的诱惑力最大,一旦学校在校园网络中强制去除所有游戏,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去网吧玩游戏,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因此,可以适当保留一些小型的益智游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要学会在网络益智游戏中引导学生去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中有效的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网页,并督促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网页,在网页中记录自己的优缺点、心得体会、所见所闻,介绍自己的好朋友,推荐精美文章等内容,鼓励学生互相访问,这样在学习知识中也加强了学生间的深厚友谊,也让学生之间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互相倾听彼此的心声,这个举动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也要建立自己的网页,把对每个学生的鼓励、建议不断更换,使学生从老师的文字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在校上网的机会。学校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资源为学生创造在校上网的机会,学校的电脑可以在饭后时间、自由活动时间向学生免费开放,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自己掏钱去网吧上网而影响学习,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适量监控和引导下自由上网。校园网络有利于确定主流的价值观,利用学校正确的舆论导向去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使学生的行为习惯避免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自由学习。教师要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可以要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并且要用一段话向其他学生推荐这本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去网上查找资料,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可以让学生搜集当地的历史人物,了解其主要事迹,并为这些当地的历史人物写几句颁奖词,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资料,认真阅读接受历史人物的文字,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上网,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还可以杜绝学生去网吧上网。
4.需要做好家庭网络的教育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出外打工的父母处于对孩子的亏欠心理,应孩子的要求购置了电脑,因为多数家长对网络的了解很少,致使家庭网络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习的形式向家长培训电脑知识,让家长熟悉信息技术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家长的网络安全和道德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认真做到家庭网络的教育工作。家长也可以针对网络知识和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了解网络信息的好与坏,网络资源中人的善与恶,网络事件的是与非。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和教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动向,共同来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家庭网络成为校园网络的延伸。
5.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健康上网。在不少的农村初中,对于学生去网吧上网或不健康上网,学校会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惩罚,甚至开除。惩罚固然能够给那些学生以警醒,但榜样力量的激励作用效果效果会更好。学校可以选举校园网络健康之星、绿色小网虫等,并把这些学生的照片贴在校园网络上,通过树立绿色上网的学生榜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健康上网。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是漫长的教育过程,只有不断应试新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理念,寻找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能转变观念,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谭翰举,曹白雪.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J].才智2011,(2)
中学生行为教育范文4
关键词:项目教学 参与行为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00-02
为了深入探讨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结合高职园林专业组织实施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项目教学的开展情况,选取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行为特征和影响参与行为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积极性寻找对策依据,以切实提高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1 参与行为观察
1.1 观察对象的确定
根据几年来在高职园林专业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的经验,选取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园林专业班级实施项目教学,对参与项目教学的42名学生,采取参与式观察的方式,观察记录每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并做统计分析。
1.2 观察记录的方法
按照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将42名学生分成7个项目任务小组,每组6人。对参与项目任务的学生,根据活动取样,把具体的参与行为,按其表现划分为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类型,并对三类参与行为的特征进行界定。主动参与行界定为:自觉完成组内分配任务,并承担其它任务,遇到问题通过讨论协作解决,项目成果评价好;被动参与行为界定为:能完成组内分配的任务,遇到问题请他人帮助解决,项目成果评价较好;消极参与行为界定为:只完成分配的部分任务,有时甚至袖手旁观,项目成果评价一般。按结构式观察法对上述三类行为进行观察,并作记录统计。
表1中人数统计按照界定的三种行为特征,对每小组中的学生根据整个项目参与过程中的行为综合表现,并结合项目成果的评价进行统计。
1.3 观察结果
对各小组不同参与行为的学生分组记录统计后,计算出不同参与行为的总人数和不同行为类型在全部参与学生中的比例。通过计算,主动参与行为占26.2%,被动参与行为占54.8%,消极参与行为占19%。这一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在整个项目任务参与过程中,被动参与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主动参与行为比例不高,更有部分学生处于消极参与的行为状态。
2 影响参与行为的因素调查
为了分析上述观察结果的原因,探讨影响参与行为的因素,又对参与项目任务的学生进行了结构性问卷形式调查。把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认知、参与态度、兴趣、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基础知识和教师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作为影响参与行为的因素,将这些问题和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收获感受作为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问卷集中发放,无记名填写,每个学生按照自身真实的行为感受完成调查。发出问卷42份,并全部收回。然后对问卷进行分项统计,通过分项统计结果表明:
(1)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认知是清楚的。
(2)学生对参与项目教学的兴趣度不高,需要努力培养其积极参与的意识。
(3)多数学生没有通过积极主动的协作来解决项目任务中的问题。
(4)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在项目任务实施的作用有较高的认知度,这也反映出该课程项目教学需要有足够的课程基础知识作为支撑。
(5)学生对老师在项目教学中的作用是比较认可的。
3 结果分析
3.1 影响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对上述问卷调查中设计的几项影响因素,作对称条形图,并结合经验进行分析判断,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将每种因素的调查统计结果分别同参与行为观察结果作对称条形图,如图1、图2。通过比较判断和综合分析,确定参与态度、兴趣、问题处理方式和教师作用四种因素为影响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用层次分析法(AHP)做进一步的分析。
3.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对分析比较后确定的四种主要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排序,从而分析几种因素对参与行为的不同影响。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参与行为作为目标层,把影响参与行为的态度、兴趣、问题处理方式和教师作用四种因素作为二级指标,建立如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3)。
构造判断矩阵。在判断矩阵的构造中,引入T.L.Saaty的1~9比率标度方法,根据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如表2的判断矩阵。
计算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经过对以上矩阵进行计算,得出权向量分别为:W1= 0.367,W2=0.074,W3=0.385,W4=0.174;计算最大特征根λ为4.033,CI=0.011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对参与行为影响较大的四个因素,按权重层次排序依次是参与兴趣(0.385)、态度(0.367)、教师作用(0.174)和问题处理方式(0.074)。从不同因素分别对应的权向量可以看出,参与的兴趣与态度对参与行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师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处理方式相对影响较小。
4 改善学生参与行为的对策
通过对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影响参与行为的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对策。
4.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在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的观念主导下,教和学的过程中主要注重对技能运用的掌握,而往往淡化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这种做法易滋长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功利化认识,使学生形成狭隘的学习观。尽管在问卷调查中多数学生对一个具体项目教学的目标认知度较高,但如果缺乏一种正确学习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不仅无法培养良好的专业综合素养,而且学习行为会处于被动或消极的行为状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
4.2 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
从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兴趣是影响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在整个项目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的比例较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参与兴趣的培养,应首先着力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断探索具有课程特色,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项目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旨在突出教学中学生“学”的主体作用,要分析解决这一方法与课程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排除影响参与行为的不利因素,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
4.3 细化项目任务的设计
项目教学中,不论是真实的工作情境,还是仿真项目任务,都必须要认真细化项目任务实施的每个步骤,明确项目任务的目标设计,特别是要让学生知道项目任务中自己的角色标准和相关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设计中,要注重过程的趣味性,增强参与度,并利用项目任务可视化成果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改善学生的参与行为。
4.4 处理好项目任务与基础知识的关系
对于如园林规划设计这类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要把握好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度,才能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从问卷调查中学生对知识基础的作用认识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这类涉及知识点较多的综合性强的课程,必须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基础知识,这是完成项目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能主动完成项目任务的前提。
4.5 发挥好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项目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发挥好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为项目教学奠定思想认识基础。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组织项目讨论、项目实施和评价等,只有教师的有效组织,才能保证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教师的监督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尽管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项目任务完成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必须把握项目动态,进行监督和协助,使学生减少惰性,主动参与,才能真正达到项目教学的目的。
项目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参与行为表现与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密切相关。为了切实改善参与行为,需要结合不同性质特点的项目任务,分析探讨影响参与行为的因素,找准对策,增强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既适合课程要求,又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翠玉.项目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2(3):46-47.
[2] 郝一双.大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131-134.
[3] 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3(4):44-46.
[4] 李伟,刘畅.大学生学习行为模式与学习效果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39-43.
中学生行为教育范文5
一、利用室内课强化学生体育课的规范意识
学生不规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体育课的认识比较淡薄,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的课,或者理解成局限于“打球”、“跑步”等形式的活动。比如,在一节课中,一些学生自己带去了篮球或乒乓球,准备在上课中去活动。我提醒学生,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跨越式跳高”,不许他们随便打篮球和乒乓球,他们显得很不理解,也很不高兴地说:“不让打篮球的课还叫体育课?”“我们以前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都是让我们打篮球或乒乓球的。”“好不容易轮到一节体育课还不让我们玩玩。”显然,在学生心目中,体育课已经有自己的概念,正常的规范意识在他们“应该”的期望中已经显得很模糊。因此,帮助学生建立体育课堂教学的正确概念和行为规范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室内课的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尤其是第一节室内课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
为了保证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正确认识,室内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体育课学习的内容、目的和价值,体育课堂常规的意义、形式和要求,服装鞋子的要求,请假、见习的制度。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白,体育学科并不是简单的“玩”课,体育学习也不是简单的某几个项目的活动,而是如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也是为促进其发展的一门有内容、有目标、有组织的一个系统的学科,为他们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以教与学为基础的体育教学概念,进而在理解中确立规范的行为意识。
二、身正为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学生
理论说教只能带来表面上的认识,但要把这种认识深入到行为上的稳定,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行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通过一定教学媒介的互动过程,包括心理互动和行为的互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做到身正为范,以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待课堂教学的行为必须严格与对学生的说教相符合,且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从着装到守时,从课堂常规到组织教学过程再到放松活动及课后要求等,都要保持严格的态度,否则容易让学生感到老师自己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引起他们认识上的波动,进而放松自己的言行规范。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学生不规范行为中,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个性的特殊化而形成的。比如,在初中阶段,随着生理发育和情感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渴望同伴对他们的关注,因而常常表现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行为,甚至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尴尬。这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正常表现,符合其生理发展特征。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征,而对他们的行为一概定论为“不规范”而横加批评,甚至采用高压手段进行制止,就容易造成学生失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加剧他们的叛逆行为。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条件。比如,创造让这些学生为其他学生做示范的机会,及时引导学生并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或者把这些学生安排在学习小组中充当组长,以他们的“能力”或“成就”帮助其他学生互助学习等。他们将会在自我认识或他人的认识中得到“满足”,而进一步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不仅是教师践行教育为学生发展的一种真实的态度,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表现。
四、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调整学生的焦虑情绪
中学生行为教育范文6
【关键词】公正体验 公正辨析 公正践履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不仅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更是学生孕育德性的基础,是学生道德发展的生长点。拉斐尔在《道德哲学》中深刻地指出,“公正是一种美德,而且是最基本的美德,也是最重要的美德。”皮亚杰则指出,“具有社会公正感是个体道德成熟的主要表现。”而另一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则认为,“公正与学生其他的道德内容的关系是一种‘纲’与‘目’的关系。”可见,公正在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发展中具有奠基性、指导性作用。因此,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将公正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努力开掘公正教育的源头活水,培养学生运用公正意识思考问题,用公正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公正的行为习惯,努力让公正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一、公正体验,激活学生的“价值经验”
学生公正意识的养成,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进而激活学生内在的公正德性种子。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将学生作为“道德洞”、“美德袋”,将关于各种“公正”的思想、条目和规范等通过灌输的方式直接“告知”、“告V”学生。在这个意义上,公正教育不是“知性教育”,而是一种“体验教育”。因此,中学政治教学要链接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公正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现实性。例如结合班级管理,让学生畅谈“制度”的公正性、“选举”的公正性等。如对于“制度”的公正性,有学生认为,班主任老师应当“依法治班”、公正管理;有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应当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有学生认为,班干部处理班级事务应当按章办事;有学生认为,公正意识和公正能力应当统一起来,公正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写在条文中,更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等等。可以说,正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正”的力量。在实践中,学生深刻体验到中国古代公正箴言的合理性,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这些现实的公正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公正经验”,成为了发展学生互惠意识、共赢意识、共享意识的支撑点。
二、公正辨析,正视学生的“价值冲突”
学生公正意识的培养、公正实践践行有赖于教师的价值引领。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念主宰学生的行为。学生是公正教育的主体,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建基于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领。教学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对公正认识,对公正的判断、对公正行动的选择能力。一方面,教师的价值引领是有方向的,有目标的,这就是形成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价值认识和判断。另一方面,教师不能采用“不道德”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公正教育。教师的强制、强权、话语霸权等不会让学生认同公正教育,不会在学生的内心形成公正意识的种子。因此,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对话的方式、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共识,让学生从内心认同公正教育。可以通过设置“话题”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展开公正、公平的辩论、辨析、辨识。只有通过价值冲突才能抓住学生那根敏感的神经,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彼此观点碰撞,进而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讨论“角色”与“担当”,讨论“我看中高考”,讨论“高考纳入刑法”、讨论“是否应该给拾金不昧者以酬金”等。现实问题的正反辨析,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公正”的内涵。通过辨析,引导学生达成价值共识(即对人类价值生活公理的确认)和价值互识(即对他人价值观的宽容)。这是“公正意识”在超越个体利益后的提升。
三、公正践履,引导学生的“价值行为”
中学生的公正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不能成为“认识”与“行动”的“两张皮”。教学中,教师要导引学生对公正价值观念的积极践履。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表率,秉持公正思想,让自身成为对学生进行公正教育的典范。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用自己公正的言行形成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警惕学生形成虚伪的人格、双重人格。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主题班会、主题教学、节日讨论、主题征文等各种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正践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班级舆论、班级风气等的公正教育载体、媒体导引学生的公正行为。因为,学生尽管形成了“公正意识”,但在一些现实的利益面前,人的公正意识往往会变得非常脆弱。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班规、班制等公正性规约导引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对“公正”价值的体认能够超越“小我”,走向“大我”。让学生能够秉持“公正”观念,不仅批判现实,更能批判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正不仅是一种主体性能力,更体现为主体间性能力。因此,公正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