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市场环境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市场环境分析范文1
关键词:工作任务导向;市场营销;课程
课程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各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速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得到大力发展,高职学院主动对接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普遍加大了针对医药类岗位群的专业建设力度,因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得以兴起,并迅速成为了相关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立在市场营销基础之上,专门以医药类生产、流通和销售企业的营销活动与规律为研究对象,同时是建立在医药学、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和行为学基础上的综合应用科学,是医药管理、医药营销、药学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医学类专业的选修课。经对湖南省内6所高职学院相关专业开设的本课程教学调研,以及16家医药制造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医药零售企业岗位需求调研,认为深化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有着非常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设与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普遍理论繁杂而实践又欠缺真实性。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设总体起步较晚,且基本借用市场营销课程建设成果,采取压缩调整、补充添加的方式确定教学内容,尚未在充分调研和广泛收集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重新解构和重构,造成市场营销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占据大量条目和篇幅,而富有针对性的与医药营销密切的实践内容明显偏少。其突出表现为,课程内容理论知识逻辑体系完整庞杂,实践体系则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散、分割,且融合不足,明显缺乏来源于企业、市场的真实事例。大多是以理论体系中某个单一知识点来联系案例的方式呈现,而不是系统地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以系列化的实践项目或活动进行串联,造成实践教学内容必然缺乏真实体验和现场感受,导致学生实践训练脱离实际。由于课程内容与医药市场营销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大部分参加顶岗实习的在校学生和离校上岗的毕业生,均无法适应纷繁复杂的真实市场,普遍反映学校所学知识用不上、用不了,而所需的技能又寻不着、急需用。
(2)教学模式普遍过于传统而新理念难以落实。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普遍是采取理论教授加上少量案例分析的传统方式进行,过多强化教师主导,而学生主体地位尚未显现。同时,由于医药市场营销是偏向文科性质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校均未认识到基于情境设计的实践教学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导致教学设施条件明显不足。大多是仅仅依赖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籍来组织教学,不具备相应的教学辅助条件。由此课程教学中不能做到以项目为载体,以案例为依托,以企业为背景,用活动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此外,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简单,仍然主要是采取笔试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理论测试,兼顾平时考核,以此总体评价学生的课业成绩。
(3)教学方法普遍较为单一而多法并举不够。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市场营销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从事医药营销的“实战”技能,主体教学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进行真实、典型案例“真枪实弹”的教学。但目前学校仍主要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大量的课时安排在封闭的课堂,以教师照本宣科陈述知识为主,不能按照课程性质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不能结合课程任务的要求进行内容开发,不能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选择教学方式,造成诸多早已成熟、又确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被束之高阁,无法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效果。
2.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优化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设计
医药行业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敏感性,决定了医药市场完全有别于其他商品市场,它有自身的独特活动规律和行业规范。因此,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首先不宜完全照搬市场营销学的相关成果,而应合理进行扬弃。其次要科学分析医药市场的主要特点和本质要求,独辟新径构建内容体系,再者要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思想,是当前职业教育界广为接受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更加重视工作任务与职业情境和教学内容的融合,以达成课程教学与岗位知识能力的对接。因此,基于“工作任务导向”来优化本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科学确立课程开发设计理念。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开发,要立足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服务产业的实效性和校企互动的广泛性,推动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以切实提高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因此,本课程内容设计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养成教育为着重点,以强化实际应用为目标,充分体现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理念。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以典型任务和工作活动为学习情境,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场所与工作岗位的融通、学生身份与员工角色的互换、教学环境与职业情境的融合,使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素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2)合理确立课程教学目标。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要严格落实“素质本位,能力核心”的基本要求,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理念,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和沟通交流表达能力,较熟练地从事医药营销的技术技能,以及一定的继续学习、自我发展和创业的基础,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服务。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就知识目标而言,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医药市场调查和分析方法,以及医药市场营销策略和医药企业产品整体营销技术。二是从技能目标来说,要训练学生有效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和购买者行为,使之具有实施医药市场营销活动计划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医药市场营销策划的能力。三是从素质目标来讲,重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和营销服务意识,以及开拓进取和创新创业能力。
(3)有效确立课程教学内容。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内容,要根据医药营销岗位需求调研和医药营销人员知识能力结构分析结果,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基本依据,按照课程设计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解构和重构,打破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体系,采取“项目”加“典型任务”的形式,整体规划设计。在大量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课程内容构建了11个项目载体,具体包括认识医药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调查、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医药市场消费者探析、医药目标市场攻略以及“撰写医药市场调研报告”等39个典型任务,各典型任务均以一个综合性活动来具体呈现教学内容,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体系。同时,考虑到专业课程的前后衔接和教学内容的相互呼应,其教学重点应为医药市场调查、营销环境分析和营销策略制定等;其教学难点应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习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综合运用营销技能技巧的能力等。
3.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
(1)教学情境设计要真实化。课程教学要以医药市场营销实践过程为依据,以完成产品营销策划方案为主线组织授课,形成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做到“理论教学项目化,实践技能职业化,教学做一体化”,更好地培养学生营销综合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建设的理实一体教室、模拟药房和校外实习基地,有序开展理论教学、情境模拟、实战操作,实行工学结合培养。
(2)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要多样化。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特点,以及高职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本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主要是基于工作情境理念,立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为此,本课程将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综合选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任务驱动法、教师讲授法以及学生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实训作业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网络空间和师生教学空间的作用,系统建设以典型真实案例、实训项目、经典营销事例等为主的教学资源,并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法,国家医药政策的变化对医药市场营销有着巨大的影响,加上医药本身的特殊性,想让学生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及时更新、不断丰富教学案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对于情节性较强的案例,可通过教师的组织,以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演绎案例故事情节,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市场环境的理解。
(3)实践技能训练要模块化。课程要结合医药市场营销核心岗位能力要求,以及高职医药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将课程涉及到的所有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进行模块化设置,即按技能内容先组建成系列化的由单项到综合的技能项目,再进行归类设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这不仅是学生适应岗位的需要,也是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技能项目模块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等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训练模块,通过课堂教学、实训演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途径实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素养及综合能力。
(4)考核评价要实现多元组合。本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要更多关注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进行,实现知识与技能考核评价、过程与结果考核评价的统一。学生课程成绩构成为形成性评价占30%、总结性评价占70%。其中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方式来评定成绩;总结性评价以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及营销策略制定等为主要内容,采取笔试和口试的方式来评定成绩。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医药商品购销员、医疗器械购销员职业资格考试,发挥社会考试的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泉利.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探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背景[J].职教论坛,2014(26).
医药市场环境分析范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179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0-0033-05
一、引言
一般而言,工业体系中存在若干产业处于网络中心节点位置,通常具有基础性地位,其发展状况辐射至众多关联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会成为制约整个工业体系发展的“短板”或推动整个工业体系升级的触发器,换言之,其发展对工业体系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被称之为战略性产业。其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备受关注的生物产业就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新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创新理论主要起源于对产业革命的研究,并在创新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产业创新研究领域是广泛的、复杂的和可变的。Cunningham最早使用“产业创新”,其在《产业创新》一文中讨论了经济周期中“创新”术语的使用、创新现象在普及过程中涉及的困难,分析了产业问题的差异性、绩效标准和产业比较等问题。英国经济学家Freeman第一次系统提出产业创新理论,他在产业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创新理论,并指出产业创新是国家创新的核心,而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也就是说,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系统集成。
我国的产业创新研究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特定产业创新的实证分析及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在理论上系统研究产业创新的文献不是很多,所以,虽然产业创新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产业界的重视,但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有的学者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认为产业创新是企业战略创新的核心和最高目标,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系统集成,同时也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主要体现。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产业创新实质上是企业资源配置在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如何实现平衡。
世界经济史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过后,常常出现新的科技革命,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由此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产业革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善于抓住机遇的国家,往往会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目前,很多新兴产业都处于成长期,为我国在这些领域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相当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的优势。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利用我国现有的产业基础,有选择地进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世界许多国家都将生物产业作为抢占新世纪国际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新兴产业,专家预言,继信息经济之后,人类将在21世纪20年代迎来生物经济时代。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蓬勃兴起并迅猛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等。生物技术在医疗保健、农业、环保、轻化工、食品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都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人均资源较少的我国更具有深远的意义。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二、生物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组织自身的优势(Strength)及劣势(Weak―hess)、组织所面对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一y)与威胁(Threat),为组织制定有效的战略计划服务。SWOT分析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战略环境分析,也有不少组织把之作为一种决策分析方法,用作战略计划及具体行动方案的制定。
(一)生物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 生物资源丰富
我国地域广阔,生物资源丰富,多种多样,在全世界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从东到西,由湿润的森林到半干旱草原、干旱荒漠和高寒荒漠;从北到南,经过寒温带到温带再到热带,还有全世界独有的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分布非常广泛。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高等植物34984种,其中51%是我国特有的。在动物种类中,我国有包括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等脊椎动物共6 445种,占世界的13.7%。其中哺乳类动物的特有种类约占全世界的20%,居世界前列。在我国还有一些第四纪冰川时期残留的物种,而且,这些物种仅存留在中国,如大熊猫、扬子鳄等动物以及银杉、水杉等古老植物。此外,中国还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前,保存在库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约39万份,排在世界第二,并且,其中的80%是我国自己的。这些使得我们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等方面,我国也因原料丰富和市场需求巨大而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
2 我国生物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生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纵观生物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基本上与发达国家同步,可以说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药物领域是与国外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最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促红素(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干扰素(INF)-α、白介素(IL)一2等产品就获准上市。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在某些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基因工程痢疾苗和霍乱疫苗是全世界同种产品中首批获准上市的新生物技术药品。我国在基因治疗方面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的彭朝晖教授等人于2004年正式成功上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用于癌症的治疗;2005年国家药监局又批准了第二种基因治疗药物――上海三维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H101,用来治疗头颈部肿瘤。我国生物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8年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20.45%。2008年,我国生物产业总规模近11 000亿元,其中,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产值达到7 220亿元,占全国生物产业产值近60%以上。
3 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体系,部分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生物产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跟踪仿制转变为自主创新、从单向技术的突破转变为整体协调的发展。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
生物工程药物进入了创制阶段;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在1992年首先种植了抗黄瓜花叶病毒转基因烟草,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我国科学家先后贡献了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发展;有数十种基因药物已经进入了实用性阶段;纳米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遗传工程农作物的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4 具有良好的人才条件和科研基础
我国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科研队伍,特别是一些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有近千所学校设置生物类相关学科,在生命、医学、农业等领域的科研院所300余家,全国有6万余名科研人员,每年培养2 000余名生物学博士生。改革开放后,我国向国外派遣了大量留学人员,其中很大一部分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现在很多人学有所成,有的已经回国从事这方面研究,全国有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产业化前景巨大。
(二)生物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1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
虽然我国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但绝大部分生物技术创新和专利来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生物技术还是以仿制为主。在生物新药研制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据估计,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中上游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技术方面至少落后15年以上。
2 产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龙头企业
我国生物产业的集中度和聚集度较低,企业平均规模较小、国际化程度低,缺乏大型生物企业集团,也缺少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强大。
3 高素质人才仍然缺乏,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高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我国虽然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科研队伍,但高素质人才仍然缺乏,特别是技术兼经营型人才。研究开发人员培养周期长,还有大量的优秀科研人员滞留在国外,是导致国内高素质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偏重于理论研究的人才较多,致力于产业化研究的人才相对较少,很多研究成果难以产业化,或者由于产业化成本较高而没有实际经济价值。
4 发展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生物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目前生物产业资金来源仍是以企业自筹和政府资金支持为主,缺少丰富的金融工具服务。生物产业是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在其发展的初期具有投入高、规模小、全行业亏损等特征,所以,各种融资方式对生物产业的贡献与一般行业不同。目前,融资难、融资渠道不畅仍是制约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生物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1 历史发展机遇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危机之后重振经济做好准备,许多国家已经把加速生物产业发展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目前,世界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初始阶段,产业内尚未形成类似汽车、半导体、软件等产业那样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产业发展的垄断格局。未来20年将是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期,这为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在我国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上,充分运用当今科技成就,促使我国生物产业加速发展,抢占生物经济时代制高点,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这将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2 全球化的机遇
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优势,巴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生物资源上存在优势,这已经成为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特征之一。生物技术发展具有资源依赖性强的特点,这种特性对发展中大国相对有利。而且,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较低的人力成本。从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明到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需要庞大的人力、财力投入,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立承担,需要全球市场分摊创新成本。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国际合作的发展途径是必然的选择。而我国的市场扩张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我们实现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使得发达国家生物制造业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将加快向我国转移,跨国医药企业开始在我国构建较为完整的医药价值链,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广泛参与生物国际分工交流与合作,分享生物技术创新成果,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
3 国内市场需求迅速扩张的机遇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社保制度的全面推进,生物医药市场需求将强劲增长。椐专家预测,医疗制度改革将拉动普药市场剧增约1 600-1 700亿元;同时,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用药总额将会快速增长。经过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健康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未来对健康消费的支出必将大幅上升,并且由于经济发展在地理上的不平衡,使得市场的多元化程度很高。这些都为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只要开发出的生物技术产品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与市场特征,很容易在广阔的市场内获得热销,有利于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壮大。
此外,我国相关的财税政策、市场监管和宏观管理方面的改善也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四)生物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1 国际金融危机的威胁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虽然生物产业由于其有一定程度的刚性特征而受到的冲击较小,但也无法全然超脱。金融危机对生物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信贷紧缩导致的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医药市场增长率放缓、研发投入减少、并购活动降温等方面。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出口订单的减少和出口价格的下降以及汇率风险的加大等,特别是化学原料药、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保健品等领域受到的冲击相对来说比较大。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医药产品的价格优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2.国际市场发展格局的威胁
尽管我国在国际生物产业领域的影响和地位逐步提高,但是国际生物产业的发展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欧美等一些传统生物产业强国仍然是国际生物产业发展与合作的主导力量,我国生物产业的国际化必然受到其影响和制约。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全球生物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和生物产业研发投入的主体。2007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7 120亿美元,其中北美、欧洲和日本的销售额就占了83%,他们的生物医药研发(R&D)投入占全球的90%以上。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掌控着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其在国际产业之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得到加
强。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并购等手段极大地强化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控制力和地位。如瑞士诺华制药公司斥资51亿美元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hiron生物制药公司58%的股份,从而使诺华在当时全球禽流感危机即将来临之际,增强了手中的业务筹码,这对新兴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是个很大的威胁。
3 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带来的威胁
金融危机使欧美相关生物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使得我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受到了关注,再加上我国国内市场的扩张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发达国家生物制造业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正加快向我国转移。目前我国已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生物产业合作,为我国生物企业获取关键技术、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他们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或者是开拓我国的市场等方面,而对于联合开展基础性研究、重要研究仪器设备的出口等涉及技术方面则谨小慎微,存在很多限制性政策,既限制了合作的领域和深度,也限制了通过技术转移、人才流动带动技术外溢,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生物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机会和风险并存,我们应该充分加强对机会与风险的调查、监测和分析研究,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规避和化解风险,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快速发展。首先,支持有比较优势、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并购等方式获取小型技术研发公司、国际知名品牌,以及进入国际产品销售渠道。其次,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利用我们的资源优势获得更多合作利益,实现我国生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再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外CGMP认证,通过相关生物技术标准体系的认真研究,了解国际动态,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的机会,加快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生物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
我国生物产业正处在全面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扶持十分关键。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6月下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立了生物产业发展目标,并指出要从加大投入,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给予税收优惠,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生物产业,支持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首先,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利用这一难得的政策机遇,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完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其次,加大金融政策对生物产业资金支持力度,特别应发挥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通过政策性贷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生物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建立并扩大生物产业融资担保平台,重点支持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好的生物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生物产业发展环境。最后,进一步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加大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针对我国生物产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龙头企业的现状,《通知》提出要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促进我国生物产业在某些领域形成合力,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国际生物产业竞争愈加激烈的新形势下,应该鼓励并推进生物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所选择地扶持实力雄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带动作用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将其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大力推进生物产业基地特色发展,对22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进行规划和引导,避免结构趋同,促进生物产业基地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制定政策吸引与生物产业相关的技术、资金、人才等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
(四)加强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条件平台建设
大力促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生物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加强与高校和公益类科研机构等的联合。加强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条件平台建设,国家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金融危机已经迫使一些海外生物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将研发、生产基地向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所以,我们不仅要加强企业本国的技术中心建设,而且还要支持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通过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吸引大型跨国生物企业的研发与产业基地向我国转移,把国际生物产业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重点吸引过来。通过组织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