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发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发展论文范文1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更新,是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是全球信息化速度最快的产业部门之一,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物流业相对来说发展比较滞后,吸收和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经验,这是我国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日本物流业的特点
在日本,从事物流服务的有150万人,每50人中有一名是做物流服务的。物流在日本的广泛由此可见。日本的物流管理,已经形成了适合其国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其主要特点是:
1.运输系统现代化。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设,仅1958-1968年10年间,交通运输的投资就增长了27.8%,并实现了运输装备的现代化。公路货运量由1960年的14.9%上升到1984年的46.2%,汽车运输的优势在日本物流中十分突出。
2.仓储系统现代化。日本仓储一直作为物流的中心环节,被列为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日本建有大型仓储群,担负着物流中心的任务;另外还建有一批小型仓库。这些仓库的建设为日本物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叉车、托盘更是朝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3.装卸搬运系统现代化。日本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其装卸物多数采用叉车,或用链条输送机传送。托盘小车的采用,加速了物流的速度。
4.包装标准化。日本政府曾颁布了《工业生产包装标准》,大多数包装都有统一编号,才能够条码识别物。包装技术或产品包装手段都实现了高度现代化。
5.信息处理现代化。日本的各个物流中心完全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它是实现信息处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计算机总控室设有总机,与各工厂、商店、批发商社、用户以及物流中心的各个分机系统都连成了网络,形成自动处理与传输的信息系统。
二、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经验
1.重视物流业的学习和研究。美国是最早提出物流管理的国家,是世界上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50年代中期的日本,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十分重视学习美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在考察美国工厂的运输情况,如搬运设备、搬运方法、库存物资的堆垛方式与厂内运输有关的工厂总体布局和搬运技术的状况之后,正式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在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和物流需求的推动下,物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之他们非常重视物流的研究与组织管理,从而在进入70年代后,日本在物流技术和管理的探索上,开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日本物流业除了积极向他人学习借鉴之外,还非常重视自身的科学研究。他们成立了物流研究所、物流学会等机构,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和物流工作者,对共同关心的物流问题进行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研究。为了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意识,他们召开全国乃至国际会议,即积极提高物流业的战略地位,又提高物流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日本重视物流科学研究还体现在肯花大力气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上。除了在有关的大专院校设有物流课程,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外,还有群众学术团体为社会培养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日本物流管理学会和日本物资流通协会,分别举办定期的物流大型讲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物流管理人才。
2.物流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日本物流业发展无论是在规划布局、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开发、规范管理等各方面都是紧紧围绕着社会需求展开的,有的甚至超前一步,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日本政府推进物流发展主要是积极加快建立物流基地:首先,由政府牵头确定市政规划,在城市的市郊结合部、内环线之外(或城市之间的主要干道附近)选择合适的地块作为建设物流基地的选址。其次,将基地内的地块分别以生地的价格出售给各个不同类型的物流行业协会,协会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和建造物流设施,同时成立专业公司来负责此项工作。协会成员的出资额可多可少,不足部分政府还可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再次,政府对已确定的物流基地积极加快交通设施的配套发展,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促使物流基地的地价升值,使投资者能得到回报。最后,各个协会的专业公司则根据当前本行业的实际需求在物流基地内统一规划建设物流设施,建成后由专业公司负责管理。协会中出资的会员都可以按照自己业务的大小相专业公司承租物资设施,并可享受相同的优惠价格。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协会中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协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竞争,使物流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3.重视物流业信息化。为提高物流效率,适应流通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据1988年的日本政府颁布的《运输白皮书》报告,80%的运输业者已经各种程度利用了计算机,特别是路线卡车的使用率达到了91%,航空运输业达到了91%,外航海运业为85%,仓库业77%,路线卡车货运业的联网率达到了63%,以其他公司的联网率带到了50%,仓库业的联网率也超过了50%。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业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随着世界性的信息化浪潮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流通业务将准时生产制引入商品流通中,生产者和销售者采用准时制生产、准时流通的运营方式,加快了物流业信息化的步伐。通过信息化,物流企业在出入货统计与验证、库存管理联网、配送信息管理、载货明细表编制、货物追踪情报、运输车辆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和效率化。
三、日本物流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转变观念,学习国际惯例,积极借鉴他国物流发展经验。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应学习国外经验,积极从创造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角度,调整不适应物流发展的行业、地区、部门政策,为物流业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发展创造条件。此外,积极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并赋予规划应有的法律地位,使物流业的发展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同时,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国际规则,从观念上理解并适应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化竞争后对物流业的影响。物流从业人员也应加强学习,熟悉国际惯例和新兴物流技术,跟上国外先进水平,促进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
2.整合传统物流企业,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应逐步推进现有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比如在“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的建设方面,应当在开始时就贯彻整合的原则,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再比如现行的6个物流系统包括海运物流系统、物资储运物流系统、生产企业物流系统、口岸城市物流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和外资物流系统等,实现跨系统、跨行业、跨地区以至跨国的物流服务的整合,也是我
国物流企业构建供应链策略联盟,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
3.物流产业要信息化。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快物流标准化的进程。信息化是现代化物流的灵魂,通过推广物流信息技术,使信息高度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特别是在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使用各种先进的物流专用设备和技术,是各物流企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节约服务成本的一个主要手段。而在我国,这方面差距较大,计算机普及也仅是近几年才开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流信息平台,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要高度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以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搬运和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完善,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提高物流产业中货物和相关信息流转效率。
4.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日通”是日本最大的综合物流企业,业绩在同行中排名第一,居世界第五位,其主要原因是“日通”公司的员工队伍业务技术都很精通,敬业精神很强,而我们在这方面远不如人,员工文化层次普遍较低,领导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尤其物流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特别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并促进它们之间的合作,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让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提高素质,为物流领域培养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东贤.日本现代流通产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何明珂.物流管理与配送中心规划[M].北京:北京锐迪流通经济研究所,2000.
[3]刘龙政.试论现代物流产业及其发展[J].中国经济问题,2002,(4).
物流发展论文范文2
1.1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
目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政府纷纷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如加拿大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对国家铁路公司补贴、改制和相关政策扶持,使其成为目前北美地区效益最好的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企业。同时建立了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冷链物流体系,形成了与国家经济发展协调的冷链物流网络。
1.2完善相关法律及标准,保证冷链物流质量
冷链物流中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当都有可能出现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发达国家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有国家或行业标准,并有专门机构管理。对涉及到冷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每一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对标签、容器和包装等有关标准以及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允许含量进行规定。由于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冷链物流体系的运作管理,国外冷链物流处于国家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另外,通过严格专业认证制度,实行冷产品市场准入,保证冷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直到最后消费环节的质量。
1.3先进设施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各国冷链物流企业依靠先进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提升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第一,在原材料提供环节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或操作规范,保证冷链物流起点的质量与安全。第二,使用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保质期。第三,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对冷链物流实施全程温度控制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各种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将全国冷链物流的供求网络联结起来,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
2、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冷链物流行业飞速发展。第一,国家鼓励大型零售企业自建冷产品配送中心,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与新技术推广,并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国家也不断推出绿色食品认证、“菜篮子工程”等各项质量标准和政策推动冷链物流的发展。第二,国家出台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并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初步建成相对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冷藏运输率都要大幅提高,同时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将大幅降低。还提出了冷库建设工程、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等八项重点建设工程。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设备也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第三,目前,有关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工作将逐步展开,全国范围内的冷链物流标准也提上了议事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果类、肉类、禽类、速冻食品、冷饮等需求逐年增加,冷链物流决定了生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冷链物流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2.2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2.2.1冷链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物流成本高在运输方面,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存在严重不足。公路冷藏车占货运车辆比例仅为0.3%左右;铁路冷藏运输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冷藏运量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由于冷链物流对设备、技术的高要求,加之冷链运输管理的复杂性和低效率性造成我国冷链运输成本过高。在仓储方面,由于制冷技术落后,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冷产品生产和零售企业损失。另外,我国冷库结构不合理,布局分散,利用率不高。大多数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其中也有蔬菜和果品的冷藏,冷库的类型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的冷库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先进设施和技术的引进困难,投资利用率较低,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偏高。2.2.2尚未形成系统的冷链物流体系由于历史、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整体冷链体系还未形成,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十分明显,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能监控冷产品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致使冷产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影响我国食品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2.3缺乏监管机制、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冷链物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高度的协调性。对我们队冷链物流环节的监督往往只能在各个物流节点的冷藏仓库进行,一般只能检测冷库的温度是否达标。而对于运输过程温度是否达标无法做到很好的监督和检查。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导致冷链物流市场以牺牲冷产品质量为代价的无序的恶性竞争,进而侵犯消费者权益,甚至造成人身伤害,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危害。目前,国家还没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可供冷链物流参考执行的标准,尤其是在冷链运输的过程中,还没有与此相适应的跟踪监控体系。2.2.4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不到位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滞后,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缓慢和信息技术落后,冷链物流的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都难以保证。多数冷产品提供商只能是自行经营,或是部分外包。据统计,企业自营冷链物流占到了物流总量的80%左右,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很难体现,阻碍了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冷链物流服务很难实现。2.2.5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冷链物流技术含量高,作业难度大,比普通物流具有更强的专业性,需要冷链物流人才具备有更多的专业知识。但目前在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几乎空白,最多也就是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及一些简单的冷链知识。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尤其缺乏懂冷链技术和管理、冷链物流操作的、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缺乏制约着我国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
3、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3.1强化政府支持,健全冷链物流市场
要建立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首先建设一个规范的冷链物流市场,保证良性竞争。同时要加强冷链物流供应链的整体规划与协调。政府需要加大冷链设施设备及信息化方面的支持。制定好行业整体规划行业规范,发挥行业组织沟通协调作用,如通过优惠补贴等鼓励措施,把企业与政府联合起来,共同投资,共同管理,从而进一步健全冷链物流市场。
3.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冷链技术
政府需要加大对冷链物流方面的投入,如建立先进的自动化冷藏库,建设冷链运输网络,加快冷链物流发展。通过RFID技术、GPS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及温度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模式。在运输过程中应用多温层技术,满足不同冷产品的不同保湿要求。储藏方面,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冷产品的库存情况,按时提货和补货,提高低温物流的作业效率与管理水平。
3.3加速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体现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
由于冷链物流对基础设施、技术和操作要求都很高,成了企业物流的薄弱环节。由于高成本压力和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冷产品供应商愿意选择第三方物流来外包自身冷链物流业务,体现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降低冷链物流成本,引导更多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充分发挥多种运输方式冷链物流的潜力,发展冷链运输一体化服务体系。
3.4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完善监管机制
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如尽快制定冷链系统技术标准,如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冷链能耗与效率标准、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商品包装标准等。
3.5加强专业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
物流发展论文范文3
国外港口物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物流阶段、配送物流阶段、综合物流阶段,而今进入到港口供应链物流阶段。国外港口吞吐量较大的几个港口,在港口物流建设上,也走在了世界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前列。
1.1鹿特丹港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
鹿特丹港的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属于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港口管理局拥有很大的经营管理自和土地使用权,由其统一港口地区的码头设施和临港工业以及其他设施的用地管理。通常港口管理局拿出一部分仓库和堆场开辟为公共型港口物流中心,但其只负责管理和提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本身不直接参与物流中心的经营。当物流中心建成后再由港口管理局有重点地选择业务基础牢固,信誉好的物流经营方加盟,逐步吸纳工商企业加入物流中心,便其将原材料采购,配送等职能交由物流中心负责,参与供应链管理。一般说来鹿特丹港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租赁给企业自主经营;二是港口配套设施齐全,储、运、销形成一条龙服务;三是港口物流中心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四是港口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物流链。
1.2安特卫普港港口物流发展模式
安特卫普港的物流发展模式属于共同出资型物流中心模式。该模式通常是以港口为依托,联合数家水、陆运输企业或以股份制形式组成现代物流中心,成为装卸、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的统一体,开展一条龙、门到门、架到架的综合。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一方面可以解决港口资金缺乏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国际上现化物流中心的经营和管理技术及运作方式。一般来说安持卫普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由港务局与私营企业共同投资;二是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三是有着畅通的集疏运网络;四是有着高效的政府管理方式。
1.3新加坡港港口物流发展模式
新加坡港物流发展模式具有供应链型物流中心和联合型物流中心两种模式的特点。供应链型物流中心是由港口物流企业与航运物流企业共同组成物流中心,这种模式是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各方分工合作,共同投资组成紧密型物流集团来经营航运与物流两个供应链环节。联合型物流中心是由港口与保税区,或者与所在城市共同组建的物流中心。一般说来新加坡港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实行自由港的政策,为客商提供方便和优惠;二是物流分工明确,集约经营;三是培育港口物流链,港口与加工业联合发展;四是物流服务形式多样,提供多种增值服务。
图1
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港口物流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不断深人与成熟,发展中心城市的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引起物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港口物流取得迅速发展。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数之多。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香港、上海、深圳港均位列世界集装箱港口前列。当前,国内港口拓展物流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在码头建设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港口提供装卸、仓储等服务。如上海港、大连港、汕头港、天津港等都已建设港口物流园区。但从目前港口物流发展整体现状来看,我国的港口物流还基本上处在传统物流状态,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充分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物流规模普遍较小,辐射范围狭窄。港口物流与相关的海运、铁路、公路等大型物流企业联系不紧密,缺乏长期、紧密的伙伴关系。
(3)我国港口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不多,系统利用率不高,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4)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决策层、管理层对现代物流的认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大多数港口在物流建设上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与远景规划,有的港口发展战略与规划脱离了自身实际,可操作性差。
(6)港口布局网络尚不够合理,枢纽港、喂给港体系还未确立,信息化水平较低,港口现代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
3国外港口物流发展对我国港口物流的启示
3.1要重视港口的管理模式对港口物流的影响
港口管理模式对港口的运作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港口的发展。而港口的发展又是港口物流发展之源,没有港口的发展,港口物流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所以,港口的管理模式将通过对港口发展的影响间接影响港口物流的发展。纵观世界港口的发展历程,政府或国有企业共同管理港口的模式普遍存在,目前出现的港口民营化趋势,主要是为了有利于有效克服港口公有公营的种种弊端,提高港口管理效率,有利于有效筹集和利用资金,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该模式把政府参与管理、发挥港口的社会公益性与私人或股份制公司经营发挥其市场化经营的高效性相结合,有利于港口的公益性、经济性同时发挥。
3.2积极培育港口物流链,港口与加工业联合发展
临港工业是当今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首选产业,是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外临港工业发展情况看,沿海国家和地区首先以沿海港口为依托,吸引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向沿海港口集中,形成贸易、加工、金融和运输中心,通过沿海港口中心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中心沿海化,促进港口城市和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3.3加大港口物流整合力度,凝聚合力,营造秩序
一个完整的物流链可能包含海运、港口、铁路、公路甚至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涉及到海关、商检、金融等诸多部门,这些部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要发展好港口物流,必须取得政府支持,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加大力度对港口物流所涉及到的产业进行整,积极引导传统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对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的经营者,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或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利益共同体,规范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各种运输资源的合力,保证物流链的通畅和高效运行,促进物流规模的不断扩大。
3.4积极促进港口物流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建设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覆盖港区生活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担商连接的有机整体。不断完善港口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建立港口完善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在内部的业务流程之间以及与业务伙伴之间做到信息共享,交换和流动的同步化,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合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标准化程度。
3.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港口物流管理水平
通晓港口物流管理的技术人才是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要立足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专业人才待遇,努力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全面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加快各类急需人才的培养。同时,大力构建引进人才平台,开辟招才引智渠道,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港口物流等专业的海洋经济发展人才,突破人才瓶颈制约。构建多层次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积极鼓励人才创业创新。大力推广全国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注重培养与港口物流实践相结合的人才,造就一批熟悉港口物流运作规律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提高整个港口物流产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6要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制定实施高起点、科学化的物流发展战略与规划
目前的现代物流逐步在向全方位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全方位主要体现在各港口物流中心均围绕主业提供多种形式的增值服务,包括提供各种金融、保险服务和最佳物流解决方案等服务。一体化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流企业内部的一体化。另一方面是物流企业与港口其他产业及至腹地发展的一体化。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除了需要对传统装卸业务进行改造和深化外,还要求建立相应的配送园区,货物深加工区等,并有效整合各个环节,使之和谐运作;同时,还要求走港区联动之路,把港口经济与自由贸易区域或保税区的功能加以配套,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言秋.金融危机对港口物流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理论学刊,2009,(7).
[2]庄倩玮,王健.国外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启示[J].物流技术,2005,(6).
[3]纪少波.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港口装卸,2004,(3).
[4]王凌峰.海内外主要港口物流发展简况[J].中国水运,2008,(11).
[5]邢丽新.简述我国港口物流发展[J].实践与探索,2008,(6).
[6]范立力.全球港口物流一瞥[J].中国港口,2008,(11).
[7]张丽君.现代港口物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曾嘉,金桥,申金升.国外港口物流发展对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启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物流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必然性、问题、对策
1、引言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采用最新网络技术手段来解决商业交易问题,降低产、供、销成本,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商机,从而增加企业利润的所有商业活动。
现代物流,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从而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获取生产资料的途径与产品营销的范围日趋扩大,同时,现代企业竞争的结果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都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产品的成本和利润变得非常透明。而电子商务的推广,加快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在网上实现商流活动后,需要一个有效的现代物流对实物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适时、适量的转移服务,这使现代物流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带来对物流的巨大需求,而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瓶颈也日益突出。这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变革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正好顺应了这一要求。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然而在具体实施方面,发现许多问题:协同发展的运作模式还处于探索、试验和发展中,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协调和解决。而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2、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电子商务的应用呈现迅猛增长之势,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而现代物流也在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说二者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2.1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2.1.1基于信息化商务平台的共同要求。电子商务模式下,现代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不仅决定了现代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也决定着现代物流的运作方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实施控制,实现物流的合理化。电子商务高效率和全球性的特点,要求现代物流也必须达到这一目标。
2.1.2电子商务对需求的多样性与分散性,为现代物流拓展了广阔的业务范围。电子商务要求现代物流提供更完善、更周到的服务,要求协助电子商务公司完成售后服务,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内容,这样现代物流的发展才有内在的动力与外在的需求,二者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2.1.3电子商务为现代物流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提供了运作空间,提高运行效率。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现代物流企业可充分利用Internet巨大优势建立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开展商品物流跟踪、客户响应模式,信息处理和传递系统,提供更加完善的配送和售后服务,现代物流企业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是合作博弈,网上网下及早合作可共创双赢模式。
2.2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2.2.1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障,是电子商务运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物流配送=鼠标+车轮。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过程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流动过程,其优势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运作方式的高效率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交易,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否则就不会真正实现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只有通过物流配送,将商品或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能结束,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而物流配送效率也就成为客户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
2.2.2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他们不必再跑到拥挤的商业街,一家又一家地挑选自己所需的商品,只要坐在家里,在Internet上搜索、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他们的购物过程。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安全的传统购物方式。现代物流的功能应该是把准确数量的准确产品在准确时间内,以最低的费用送到客户手中,它直接影响到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在价格、交货期、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竞争力。
2.2.3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作为首先提出电子商务概念的美国,物流管理技术早已日臻完善,而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需求拉动技术创新,EDI的生产就是为了简化繁琐、耗时的订单等处理过程,加快物流的速度,提高物资的利用率。电子商务的提出最终是为了解决信息流和货币流处理上的繁琐对现代化的物流过程的延缓,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物流速度。
2.2.4现代物流的发展是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以现代电子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流,极大地加快了现代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为客户赢得最宝贵的时间,使货物运输环节、方式科学化和最佳化。以快节奏的商流和先进的信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能够有效地减少流动资金的占压,加速资金周转,充分发挥资本的增值作用,被认为是继企业节约原材料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又一经济利润增长点,是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
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观念和服务模式落后。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局限于信息的交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电子商务轻物流,导致配送效率低下,经常出现拖延交货期、出错等现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快速、准确、及时的现代物流服务要求。
3.2与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税收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进行全球商贸活动时,涉及到各国的法律制度,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在企业内外重新配置物流资源,而制度和法规的缺陷阻碍了企业对现代物流资源的再分配。现代物流企业跨区域开展物流业务时常常受地方保护主义困扰,发生经济纠纷时,有关的金融法规及行业标准对当事人之间经济责任难以确认。
3.3基础设施落后,电子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电子商务要求相对均衡的运行环境,要求企业有足够的后台支持系统来响应对方的即时服务请求,目前,市场达不到应有的经济网络规模,网络基础薄弱:网速慢、出口带宽不足、资费过高,现代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和配送管理手段更是落后,道路的建设、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仓储设施的现代化配置、配送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优化等等问题亟需解决,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
3.5人才的稀缺。国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外的物流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高校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人才严重缺乏,无法为新的体系建立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成为目前发展的巨大障碍。
4、我国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有效对策
4.1必须提高全社会对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认识。电子商务是商业领域内的一次革命,而现代物流则是物流领域内的一次革命。国家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建电子信息化环境。政府要在高速公路和铁路、航空、信息网络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企业要通过信息网络进行商贸活动,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上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从而促进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
4.2选择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实现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产业化、社会化。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电子商务企业不宜普遍采用自建物流中心的物流模式,应采用综合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共同配送模式,削减物流企业间的不当竞争,从整体上提高供方取得价格优惠的能力,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走向联合的规模经济之路。
4.3整合业务流程,提供优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目前世界许多大公司都拥有“一流三网”,即以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同步模式”,来实现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资本的三零目标。电子商务的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企业在商品生产、经营和配送上充分对应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和不同消费需求的客户需要,客观上也要求多品种、少批量、大频度的现代物流服务,通过电子化、集成化现代物流管理把供应链(SupplyChain)上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证电子商务物流通畅。如采用电子商务的“量身定制”方式,客户可以利用计算机或手机来决定包裹何时送达目的地,而包裹送到后,信息将自动反馈到客户指定的计算机或手机上。
4.4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信息平台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极为有利。搭建信息平台是运用互联网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电子商务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度对称、融合与互动,信息流贯穿于商务活动的始终,引导着商务活动的发展,现代物流是商流的继续,是商务活动中实际的物资流通过程,同样需要信息流的引导和整合。信息流在现代物流过程中起到了事前测算流通路径、即时监控输送过程、事后反馈分析等作用。在环环相扣的现代物流过程中,虚拟的场景和路径简化了操作程序,极大地减少了失误和误差,使得每个环节之间的停顿时间大幅度降低。现代物流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销售反馈信息和配送货物跟踪信息,从而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赢得客户信赖,并不断降低成本。
4.5制定一套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根据消费者的收入、需求偏好、地理分布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定位销售区域,对不同的销售区域采取差别性的物流服务政策;认真筛选销售品种,确定最适合自己销售的商品,将品种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减少流通中的过多费用;再由专业人员精心设计配送细节,一个好的配送方案应该考虑订货状况信息、库存的可供性、反应速度、送货的可靠性、送货频率等;要根据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的不同,扬长避短,实现供应链集成,共同完成向消费者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工作;要扩大在特定的销售区域内消费者群体的基数,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合理控制库存,规范库存控制技术,对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参照模型对未来需求进行长期预测或短期预测,或对时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合理确定库存,并充分考虑配送途径和结算方式等。
4.6高度重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把国外先进物流的经验与本土化人才有机结合起来。随着许多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物流企业信息密集程度的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彻底改变物流领域信息技术水平落后的关键。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培训工作,加快培育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人才,要培养从事现代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的专门人才,懂电子商务理论和实务的专门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网络经济人,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
5、结束语
物流发展论文范文5
(一)对第三方物流能力的不认同
我国目前大多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功能单一或分段的物流服务,如仓储、运输、配送等功能,而且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擅长的业务领域以及经营地域千差万别,大多数物流企业没有提供足以让社会信服的材料来证明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效率的物流服务。这就使得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考虑将物流业务外包时很难决定一家能提供信息技术系统较好、标准化运作程序较高、服务满意率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目前市场上第三方物流与自营物流服务质量的比较来看,两者无明显差异。
在风险和收益的两相权衡下,相当多的企业物流更倾向于由自己建立企业的物流系统,将其物流配送业务延伸至到销售终端。这主要是对风险的估值高于可能获得的收益。
事实上,对企业来说,高效率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能够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使得企业将经营的重心放在核心业务上,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提升价值链,优化企业业务流程。要消除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能力疑虑,第三方物流商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来开拓潜在的市场。
(二)对企业运营机密外泄的疑虑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已使企业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业务外包正是提高供应链效率、加强核心业务和提高企业竞争地位、获得战略性利益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的运营都是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对于某些特殊运营环节,如材料的构成、生产工艺等多采取保密手段。若是引入第三方物流来经营其生产环节中的内部物流时,其基本的运营情报都不可避免地会向第三方物流商公开,势必造成核心运营要素的泄露,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
(三)对企业物流控制能力降低的担忧
由于国内的企业长期以来均采取自理物流业,对于第三方物流商的介入抱有较高的警惕性。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特别是拥有核心商业机密或者是客户资源独特的企业,完全将物流业务外包则意味着企业对物流业务的控制能力在削弱。生产运营便在一定程度上倚赖与第三方物流商的绩效,当第三方物流商在企业物流方面占有了更多的运营业务后,企业的某些控制权将失控。企业担心现在的物流商将来可能会成为制造商的竞争者,在制造商整体力量较弱的情况下,物流商在通过承包业务、掌握关键技术之后,可能走上自主发展、与制造商竞争的道路上,甚至将制造商淘汰出这一产业,对企业构成巨大的威慑力。因此,企业对物流业务外包的程度均持有硬顶的底线。
第三方物流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一)对企业运营成本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来说,物流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因此,不断增长的竞争力,使得生产企业必须进行客户定位和减少库存。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是许多企业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的基本出发点。但是,物流外包后可能会使对称的信息变得不对称,有些企业对整个作业流程中的成本了解不够全面,误认为物流成本“升高”了,这些认识误区很大程度源于企业受传统的企业物资管理理论的影响,仅将物流成本中显性的一面,即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的简单之和作为考察物流成本变动的指标,并以此来核算物流总成本是不合适的。就整体而言,每一个物流方案都隐含着一套总成本,衡量企业物流系统的总成本包括运输总成本、库存维持费用、配送费用及为管理物流活动所需的客户服务费用,以及伴随而来的订单处理和信息传递费用、丧失潜在顾客的机会成本等发生的物流费用。这些成本之间往往存在着二律背叛关系。因此,在选择物流系统时,必须对系统加以检验,从物流在企业的战略地位出发,在考虑企业物流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成本评价,选择成本最小的物流系统。实际表明,使用第三方物流会使企业费用平均下降11.8%,作业成本降低62%,雇员减少50%,并且减少企业资金占用、降低原材料和产品库存水平。
(二)对企业顾客服务的影响
企业生产中的原材料供应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如果因为物流问题使采购的材料不能如期到达,不仅影响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同时也将面临着巨额违约金的赔偿风险,造成企业自身信誉受损,销售减少,甚至失去良好的合作伙伴。
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因此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企业的行为要受到合同、信誉及商业惯例的约束。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利用强大便捷的信息网络来加大订单处理能力、缩短对客户需求的反应时间、进行直接到户的点对点配送,这种措施将缩短订货到送货的时间周期,实现商品的快速交付,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而且设施先进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还具有对物流全程监控的能力,通过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加强对在途货物的监控,及时发现、处理配送过程中的意外事故,保证订货及时、安全送达目的。由于第三方物流公司与企业的客户关系密切,他们的服务质量会间接的成为顾客对企业服务质量的观察点,实现企业对顾客的安全、准点送货的承诺。因此,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商时应从长远的战略角度作出选择,而不应只将目光集中于其价格上。
(三)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
自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概念,并把对其管理作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基本上对其形成共识:认为价值链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
第三方物流的本质就是为了协调顾客的服务要求和供应商开始的物流活动,使高的顾客服务水平、低的库存投资和低的操作成本得以兼顾和优化。因此,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少流动资本占用、改进资产回报率及提升企业竞争力——是高效第三方物流的价值表现。在实践中,价值链中的价值主要有两种形式——以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提供无差别的商品或服务;以合理的额外费用提供唯一的优质产品或服务。企业的战略就是分析如何通过构造企业各个基本活动之间的联系框架,在这两个维度实现最优组合,经过选择、决策,最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其价值链的提升有赖于业务的高效整合,如果将物流业务外包形式转移给第三方物流商,那其原有的运营格局也将发生变动,不仅仅是人员、资金方面的变动,更重要的是各项业务间的关系将有新的变化,从整体上改善企业的价值链。这点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上合作中最应该关注的一点,它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业绩,更重要的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提升,为顾客创造增值服务,这也是第三方物流带给企业最重要的益处。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思路
(一)加快产权制度的创新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对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金不足的缺陷,延伸服务链的长度和宽度,努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规模经营,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二)培育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有较强的核心能力并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才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据中国仓储协会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第三方物流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要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三)整合社会资源并强化增值服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有资产型企业,也有非资产型企业。物流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整合社会资源,降低整个运作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关注点应集中在将企业有限资源投向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及企业网站等社会稀缺资源上,非核心资源应以搜寻、整合社会资源为主,对企业的决策进行准确、及时、有效的支持。提供面向客户的、个性化的、专业化的贴身服务。成为能够提供门到门一体化服务的物流运营商,提高企业物流资源的利用率。
(四)加强互动协作
从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实际运作情况来看,企业的动机和合作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而且第三方物流几乎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环节。但其中都蕴含了一条不变的主线——信息共享和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案的企业间高度互动协作关系。如美国的太阳微系统公司在北美市场上面临客户对维修用配件的配送时间从2天逐步缩短到一小时,甚至要求及时的现场作业时,就与制药业物流专家USCO物流服务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把运输、仓储、配件调度以及维修作业本身都交给USCO公司管理。不仅使1小时配送的服务准时率达到96.5%,而且取消了几个地区性的仓库。国外的成功经验应值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借鉴,在物流运作上,企业把他的某些内部功能外部化,并与专业公司建立双赢的互动协作关系,第三方物流管理是协作双方对互动关系的管理,进一步的建立市场竞争战略联盟运作体系,这是市场经济体系发育成熟的必然结果。
(五)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表现为装备、技术、资金方面,更表现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员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成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于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
内容摘要:第三方物流独立于买方和卖方之外,不拥有商品,而是为拥有产品的客户提供商品运输、储存、配送以及增值等服务。本文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商服务的质疑,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新思路。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疑虑运营影响
参考文献:
1.宋丽霞.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5(9)
物流发展论文范文6
(一)丰富的产品资源
由于所运输物品的特殊需求,为了保证其质量与性能,冷链物流的运送全程都需要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中。而一般会用到冷链物流的商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初级农产品:果蔬、肉禽、水产品、花卉等;二、加工后的食品:禽肉、水产等的包装熟食,蛋、奶制品,速冻食品等;三、特殊商品:药品、疫苗、化工材料等。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可以说有着生成这些商品的优越条件:地处华北平原,旱作农业发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小麦和棉花生产基地,区域内的粮食种植面积达1824万亩,年产量在452万吨左右;水果产量也十分巨大,可达到每年446.5万吨,其中苹果产量和果汁的生产能力在全国占很大份额;还拥有储量丰富的煤炭、黄金、铝、镁等矿产资源,其中镁行业的年产量平均在5万吨以上。所以我们应以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为依托,抓紧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链条和新型材料生产加工基地,充分扩大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促进其产业发展。
(二)良好的区位合作优势
物流业对企业布局、区域位置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等的要求相当高,所以现代物流业在选址时通常将其位置与生产企业的所在地和产品所在地的距离和密集度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的。据此,物流企业通常都是集中分布在生产企业的就近位置的,而物资集散中心也理所当然地集中在产业园区的附近。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运输条件的不断优化,物流企业的技术与合作分工也在持续细化、优化,各物流企业间的信息沟通频率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方便沟通、加强合作、提高效益,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都开始转向抱团集中分布,这也是物流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原因。而在地理区域位置上,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就充分满足了现代物流企业的这些发展需求: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位于黄河中下游,辖4市47个县,是我国华北、西北、中原地区的结合部,区域内有108、209、309、310等国道纵横交错,拥有等级以上公路41044公里,形成了“黄河金三角”一个半小时经济圈,运输集散沟通能力巨大。而且示范区内农产品企业园区扎堆,且集群关系良好,这为现代物流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群辐射作用奠定了基础。
(三)人才及劳动力优势
冷链物流相比一般物流对于各环节的组织协调性要求更高,而且技术复杂,因此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十分巨大。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内高校林立,优秀人才集群效应显著,对于冷链物流企业就近进行人才培养和吸纳具有强大优势。而且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发区域,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在吸引外商投资、引进新技术和新科技进行专业性发展的方面,上升空间还很大,发展后劲很足。另外,区域内人口数量达1700万,各类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相对低廉,这使得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与管理方面能够获得更好的性价比体验,对于企业从劳动力部分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
(四)政府的大力扶持
为加快“十一五”期间冷链物流发展目标的实现,并进一步巩固之前的发展成果,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给予重要项目以资金支持和技术引导,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配合、协调,统一部署并实施;抓紧在各院校设置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专业建设,提高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输送质量;加强对土地、税收、标准建设、监督机制等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等。另外,作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合作的纲领性文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合作规划》提出了“要协同发展现代农业,联合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合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和布局优化,构建具有比较优势、体现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这些都为冷链物流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发展冷链物流的具体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冷链物流制度标准
相比其他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冷链物流起步晚、发展滞后,因而各项制度标准都还不够健全,但随着冷鲜食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实属大势所趋,其行业制度标准亟须进一步完善。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执法检查监督,对食品冷链进行全程跟踪和约束,从而规范冷链物流业市场,使其有序发展。如,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对主要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资助运输企业购买标准的集装箱;通过制定《包装法》规范农产品的包装,以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2]。冷链物流的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完善行业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会一方面可以积极宣传政府的交通方针、政策和法规,另一方面可以代表企业利益反映企业呼声,对完善物流政策和改善企业经营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行业协会从不同角度起到沟通情况、协调关系、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作用,从而帮助规范冷链物流市场。在监督冷链物流线上的各部门严格遵循《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冷冻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等国家颁布的相关制度的同时,还应根据其内容的导向性制定出符合区域发展规划的具体执行标准,并出台硬性的文件条例,促进冷链物流规范制度体系的形成[3]。此外,对冷链物流各环节的监督管理也很重要,要抓紧推行冷链物流的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冷链物流公司建立的严格标准和准入门槛,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物流全程进行强力监管,让消费者能看到产品原料、保质期等硬性指标,实现冷链物流产业的透明化,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打开冷链物流的消费市场。
(二)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我国物流行业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头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超市卖场和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多种物流模式共存的局面。但是其物流整合能力一时间还无法跟上我国农产品生产源头上由于长期分散化经营所造成的巨大产销量,这就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之间无法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要建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物流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现阶段,我国的冷链物流服务信息系统也不够健全,冷藏物品的在途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不利于企业发展。针对上述原因,为加快冷链物流行业的规范化运行,应致力于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借助第三方物流来连接冷链物流的整体环节: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鼓励企业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以优质的资源、人性化的服务快速抢占市场;鼓励大型零售企业投资建设生鲜食品配送中心,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加强对冷链物流各环节上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推动产前与产后一体化产业链的形成,提高整体效率;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在生产单位与经销商之间穿针引线,促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稳固壮大冷链物流的企业利益共同体;鼓励企业以共同配送的方式来提高车辆的装载运输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并积极引导其向大规模发展,形成区域集群优势。从而建立起产供销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通过合作与共赢,有效提升运营成效、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冷链物流上下游的整合,做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先驱。
(三)加强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冷链物流在技术层面和对各环节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冷链行业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使得冷链物流在专业人才方面的亏空一直很大,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冷链物流的创新发展。因此,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要做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先驱,那么就必须加强对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专职院校的扶持,推动深化物流管理专业在冷链物流这一块的教学研究,并积极促动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任用的一体化[4]。适宜行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是推动行业发展壮大的基石,因而要强化冷链物流就必须重视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给企业提供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和人员支持,使企业在保证现有低温储藏设施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节能环保的高效冷库,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第二,在一些中小型城市的周边投资建设一批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配送中心,集中完成肉类和水产品分割、果蔬分拣、包装、装载、配送,完善对商品处理流程的规范,促进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的形成;第三,鼓励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加强与其他国家先进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在管理方式、运输手段等方面的借鉴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四,加强巩固冷链物流运输主干线及其附属场站的基础设施,促进与多式联运相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的落成,并帮助企业进行新型冷藏设备的研发,如,购置快速冷藏车、小组份机冷车、冷藏集装箱等设备供企业技术人员研究改善,全面提高冷链运输的效率和质量[5]。
(四)融资支持
对于企业冷库的建设和购买冷藏车辆等应该给予资金支持。在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和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流通业发展中,应该设立冷链物流市场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减轻企业前期投入负担;方便企业融资。物流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仓单质押作为一项新兴的服务项目,既可为驻场客户提供融资途径,同时也可帮助其扩大经营规模,还可使物流企业提高增值服务水平,有关部门应为企业开展仓单质押贷款、保兑仓业务提供便利。对于条件成熟的企业,要支持其上市融资。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