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范文1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 宏观经济环境

一、引言

营运资本维持着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是企业的血液,但是长久以来并没有得到与其地位相当的重视。国外对营运资本的研究早于我国,始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管理体系,营运资本管理水平较高。营运资本管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运资本管理影响因素、营运资本管理评价指标、营运资本管理政策、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的关系和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关系上。其中营运资本管理因素可分为企业获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企业规模等内在微观因素和融资环境、宏观经济增长、贷款利率、行业等企业外在宏观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营运资本的管理再一次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微观环境对营运资本研究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宏观环境对营运资本管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就国内外宏观环境对营运资本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整理。

二、国外营运资本关于宏观经济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

全球化的竞争压力,资金的不确定性、融资的压力,新的法规、新的政策和高昂的融资成本约束着营运资本的管理。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职业经理人发现合理高效地管理营运资本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Merville和Tavis(1973)认为,影响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持续的经济周期。由于不同行业其业务性质的差异,在应对经济周期时其采用的营运资本政策是不相同的。Nunn和Kenneth(1981)从企业所处行业环境就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进行研究,认为处在不同行业的公司营运资金策略存在较大差异。

Chiou et al(2006)、Zariyawati et al(2010)发现在经济繁荣时企业营运资本需求高,企业会将更多资金投入营运资本。而Lamberson(1995)探讨了小型企业如何改变营运资本管理以应对经济环境变化,他认为经济扩张期小型企业倾向于减少流动资产以较少流动性,在经济衰减期反之。该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解释,由于实证上没有得到验证,且该研究只包含1980-1991年的50个样本企业,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但Lamberson认为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在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时采取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是不同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Baum et al(2006)认为宏观环境的波动性会影响非金融企业对流动资产的分配效率。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减弱经理人员预测与公司相关信息的准确性,使得他们做出的决策与当前现金管理政策相似。相反,当宏观环境的波动较为平和时,经理人员有更强的意愿根据公司的具体需求调整流动资产,使得资产的分配效率提高。而Sathyamoorthi et al(2008)调查发现经济波动较大的环境下,企业倾向于选择保守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

Baum et al(2008)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时,还加入公司本身的不确定性。实证发现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公司自身不确定性的提高,均使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增加,反之减少现金持有量。这种在经济衰退期间对信息不对称的更加敏感,使得公司囤积大量现金,失去了潜在的投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宏观经济的复苏。

三、国内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

姜国华(2011)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与微观企业行为研究普遍存在割裂现象。从宏观经济出发,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步骤:第一步,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出首先会影响企业的行为(如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二步,受到影响的企业影响其产出;第三步,企业产出的加总影响经济产出;第四步,政府通过经济产出的变化评估之前的宏观政策并做出相应的改变。会计学、财务学研究第二个步骤,研究企业行为与企业产出的关系,但忽略了宏观环境对微观企业行为的重大影响,不利于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的行为和产出。

王治安、吴娜(2007)以2003-2005年沪深两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不同行业之间的营运资本管理具有普遍明显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不是由个别行业的差异引起的。

吴娜、孙宇(2013)采用2002-2011年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73家钢铁行业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发现营运资本的管理与国家货币政策相关,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调节,营运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与货币流量增速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于博(2014)认为当企业面临宏观经济的冲击式,营运资本往往通过降低营运资本的规模来减少现金流波动对固定资产的负面影响,产生“平滑”效应。这种平滑效应增强了企业投资对金融供给的敏感性及货币政策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的影响能力。因此,内生平滑对外生调控具有正向协同作用,企业内生治理(营运资本平滑)程度越高,越会提升货币政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程度。

肖明等(2013)以2001-2011年沪深两市843家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就宏观经济环境对不同控股性质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与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货币政策呈显著正相关;现金持有量调整速度与经济周期变化和财政政策变化正相关,而与财政政策变化显著负相关。

张西征(2014)利用上市公司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宏观经济因素发展状况、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水平对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随着宏观经济扩张、货币政策宽松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增加,中国上市公司提供的商业信用净额显著降低。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范文2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0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2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的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的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的存在。立足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要对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1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概述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的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的内容有很多,除了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的理论外,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的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由王化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提出,该理论提出要从实践发展的需求出发。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的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的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的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研究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制。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

2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产生了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2.1 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的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的与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极为有利的,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了公司的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的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的效率具有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也会产生问题。

2.2 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存在影响。法律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所围绕的两个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能得到有效的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方面;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2.3 经济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的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4 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的越好其业绩也会越好。目前,研究者对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3 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关系的财务管理研究建议

3.1 对政治及法律环境加强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企业市场交易成功,其二是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着企业资产投资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更加深入地说明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是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揭示制度环境对企业价值增长的影响。

3.2 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的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纵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利用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财务决策。

3.3 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的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也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加强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仍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给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3.4 加强探索技术环境变迁对企业决策变化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的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的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其信息搜集的效率。

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的变化进行探索。

4 结 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的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提出可行的研究建议,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鹏,张俊瑞,周龙.企业价值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计量: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2(30).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范文3

【关键词】宏观经济;现金持有

一、引言

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行为是近年来财务会计研究领域一个热门话题,宏观经济与微观企业交互影响密不可分。谈及我国宏观经济,从2010年开始,GDP增长率便持续走低。目前,逐渐在经济学家们之间形成的共识是我国经济将呈现“L型”走势,这意味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都将处于一个经济低速增长阶段。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正置身于经济结构化改革、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大潮中,各个行业、企业都会迎来一系列挑战与变更。21世纪初期,我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企业财务会计领域也涌现出了一个个热门话题。但是,宏观经济环境已然发生变更,不同的时代背景,企业的行为选择也会发生改变。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对一些经典问题的重新关注与研究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现金是企业的晴雨表。在微观企业行为中,现金持有行为能够最为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融资和投资行为。我国企业一直具有较高的持现水平,这也使得企业现金持有行为一直是我国财经会计界研究的热点。但是,除了简单地关注企业持现行为,我们还应该结合宏观经济背景进行研究,并探究在不同经济波动时期,企业持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有何变动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究宏观经济增长与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关系,并结合企业现金持有理论对影响企业持现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据此,对我国宏微观研究领域及现金持有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并对企业如何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提出一些建议。

二、现金持有基本理论

现金持有基本理论由现金持有动机发展而来。最初现金持有动机由凯恩斯提出(Keynes,1936),包括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交易性动机指企业持有动机为了日常业务需要,预防性动机表明企业持有现金为了预防意外事件储备现金,投机性动机则是指企业应持有足够的现金以抓住随时可能出现的盈利机会。这三种动机在企业中往往共同存在,难以分割。随着对现金持有行为的研究深入,学术界在此基础上基本形成了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理论三种企业现金持有理论。

权衡理论认为企业存在最优现金持有水平,取决于现金持有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Kim et al(1998)最早用实证研究证实了该理论,发现企业外部融资成本较高、盈余波动大以及资产回报低的公司持有较高的流动性资产。此外,Almeida et al(2004)、Han and Qiu(2007)、Riddick and Whited(2009)、彭桃英和周伟(2006)和连玉君(2011)等学者都发现,外部融资约束、经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未来投资机会等确实影响着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从实证角度证实了权衡理论的存在。

随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发展,Myers(1984)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没有最优现金持有量,现金是留存收益与投资需求之间的缓冲,当企业需要融资时优先选择内部融资,其次是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最后股权融资。Ferreira and Vilela(2004)实证研究发现现金持有水平与企业投资机会、现金流量显著正相关,而与现金替代物总量、财务杠杆比率以及企业规模负相关,验证了优序融资理论。

上述理论都建立在股东和管理者利益一致的前提假设下,Jensen(1986)从“自由现金流”假说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理论。理论认为两权分离、委托关系使得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发生了背离,当管理者手中拥有大量可处置的自由现金流时,他们更可能倾向于对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进行过度投资,这些行为是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或消费更多的额外津贴来增加管理者私人利益的。国内外学者从经营者持股、董事会特征、股权集中度和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入手研究了这些因素和现金持有的关系。理论在实证领域也得到了一定支持。

三、宏观经济与现金持有行为

企业现金持有的动机最早来源于宏观经济学。2008年金融危机后,也有研究指出持有较高现金的企业存活率更高。可见,企业现金持有行为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宏观经济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一)融资途径

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货币政策一般而言较为宽松,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降低,能够较为便捷地从外部渠道取得融资。基于现金持有的预防性动机和权衡理论,此时企业持有现金机会成本较高而收益较低,故企业倾向于持有较少现金。同样,宏观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政策也将从紧,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加剧,外部融资相对较难,企业倾向于保持较高现金持有水平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因此,从融资途径而言,宏观经济通过影响企业融资约束、融资渠道影响企业现金持有水平。

(二)投资途径

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众多行业也将迎来众多投资机会,在面临预期较高投资机会情况下,企业的投机性动机决定企业倾向于持有一部分现金储备以把握未来可能出现的投资机会。从权衡理论角度而言,企业虽然面临较高机会成本,但是现金持有收益也较高,所以企业可能倾向于持有较高现金水平。同样,宏观经济衰退时期,投资机会骤然收缩,企业投资前景不乐观将倾向于用现金把握现有投资机会,从而具有较低持现水平。可见,从投资途径,宏观经济主要通过影响投资机会从而影响企业持现水平。

四、总结与建议

通过不同的途径,宏观经济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各有不同,具体影响因素还值得进一步探究。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微观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等行为都将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投资者,在对企业进行决策和投资时都应该考虑宏观经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国华,饶品贵.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J].会计研究,2011(3):10-21

[2]彭桃英,周伟.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动因研究――理论抑或权衡理论[J].会计研究,2006,(第5期)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范文4

提起财务报表分析,多数财务人员首先会想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一大堆比率的计算。没错,比率计算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种工具。但是,比率的背后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看起来很高但仍经营正常而有些资产负债率看起来很低的企业反而濒临破产?为什么在不同的会计准则环境下同一企业的报表收益会相距遥远等等。显然,这些问题是比率无法回答的,需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来诊断企业的战略、具体运营活动是否成功,最终预测企业未来的价值。

一、财务报表是什么

财务报表到底是什么,它到底蕴涵着什么信息?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之前,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以有效地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首先来看有关法规对财务报表的定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对财务报表进行了定义:“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定义也是以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为:“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基本准则还对主要财务报表进行了定义,“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

从以上有关法规对财务报表(或者更广泛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来看,财务报表实质上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的格式化反映,它提供的是企业某一特定时点或期间的经营信息。这些定式的信息是依赖于会计准则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产生的,而且主要反映过去。

大家知道,分析财务报表主要是立足企业过去的信息预测未来,由此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单纯从这些定式的信息本身看,它没有经济意义。或者说,如果脱离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特有经营工作实际,单纯看财务报表信息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必须跳出财务报表本身去看待它所反映的信息。

那么,在财务报表分析中该如何看待财务报表呢?笔者认为,财务报表是将企业内外部资源在企业既定战略及既定运营模式下的配置成果依据会计准则确认、计量、报告后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影响财务报表的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企业战略、会计准则和管理者的动机等。

为什么这样理解财务报表呢?首先来看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企业所拥有或者可以支配的可以用货币单位计量的资源,右边是这些货币化资源的来源。可以理解为这些资源是企业执行总体战略及开展内部运营活动后的结果,这些结果由会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进行确认、计量后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如,企业的融资方案,最终反映在企业的负债与权益金额上;企业采取的营运资金政策(如应付供应商货款等),最终反映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构成上。同样,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数字,也是企业执行总体战略及开展内部运营活动后的结果。从这一理解出发,就很容易明白,财务报表本身存在很多局限,如无法用货币(数量化)形式反映的资源将不可能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虽然这些无法量化的资源同样是企业执行总体战略及开展内部运营活动后的结果。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除了要看表内信息外,还应看表外披露的其他信息。

这样理解财务报表后,可以将企业的战略及实际开展的具体运营活动状况与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找到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打开了切入点。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

前面已经讲到,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将财务报表理解为企业内外部资源在企业既定战略及既定运营模式下的配置成果依据会计准则确认、计量、报告后的数字化表现形式。因此,财务报表是企业总体战略、内部运营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它最终反映了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

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有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的使用者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投资者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债权人(含供应商、借款人等)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评价、判断企业目前以及未来的偿债能力、潜在的信用风险。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合规、是否有违法行为以及企业的社会效用等。

社会公众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了解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发展情况,为公众个人发生与企业相关的行为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管理层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评价企业的战略执行情况与运营情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改善目前及未来的管理行为。

尽管财务报表不同的使用主体分析财务报表的目的不一样,但是企业本身可以看成是由利益相关者按照契约构成的主体。企业相关者利益的最优化程度构成了企业的价值目标。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价值,那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可以统一为评价企业价值,盈利分析、风险分析等最终评价的是企业价值。这一评价是基于未来的。

为了评价企业价值,财务报表分析的核心任务就是透过数字,寻找数字背后企业价值的真正驱动因素,分析这些动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判断这些动因未来的发展,最终预测企业未来的价值。

如分析企业的负债水平是高还是低,首先应分析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同时分析企业的总体战略与其运营活动,判断他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再去衡量这一负债水平的合理与否。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未来的趋势,预测企业未来的负债水平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同样,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应分析企业所处的特定经济、行业环境,分析企业的总体战略与运营活动,判断逻辑联系,再去预测未来。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

为了寻找财务报表数字背后企业价值的真正驱动因素,第一步,必须理清以数字形式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源是如何取得的、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第二步,理解这些数字化资源配置结果的战略动因。第三步,分析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必要时调整重构财务报表。第四步,分析这些数字背后所反映的企业具体经营行为。第五步,通过盈利能力和风险的综合分析评价,预测企业价值。上述过程构成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

(一)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分析:企业资源取得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先取得相应的资源,必要的资源是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企业如何取得资源、能够取得什么样的资源,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这些资源与财务报表的关系是:能够用货币形式计量的资源构成财务报表。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首先必须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包括企业所处社会环境下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特征、市场特征、经济政策和金融资本市场特征等。比如,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股权融资金额,背后所隐藏的往往是宏观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影响。

行业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行业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状况。行业发展状况对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影响尤其重大。比如,若企业所处的行业是新兴行业,在财务报表中往往会反映出较高的业绩增长水平。

在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中,一般可以采用竞争五力分析模型、价值链分析模型以及运用经济特征框架分析(从需求、供给、生产、市场营销、融资等方面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

通过分析,至少应该得出以下结论: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特征是什么样的?它为企业提供了什么资源以及它对企业取得资源的限制?行业平均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是什么样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企业的影响如何?企业应对相关环境限制的对策是否可行等等。

(二)企业战略分析:企业内外部资源配置结果的决定因素

战略是企业实现价值目标的资源配置路径选择,企业的战略决定了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配置结果。因此,在对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分析后,必须重点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

企业战略分析的基本框架为: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即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是采取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还是兼备低成本与差异化的集中战略;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一体化程度,即企业提品或服务的主要价值创造环节全部是由自身完成的还是有部分环节是外包的;地区分散化程度,即企业的业务范围区域,是否走国际化战略等;行业分散化程度,即企业是否实行多元化战略,如果采取多元化战略,是相关多元化还是无关多元化。

通过企业战略分析,可以理清企业价值的真正来源,将这些来源与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可以基本判断财务报表反映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样,通过分析企业未来可能采取的战略,可以基本预计企业未来的价值。

企业战略分析至少应解答以下问题:企业的战略是什么?具体到财务战略是什么?战略与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否基本吻合?如不吻合其原因是什么?企业未来的战略是什么?它对企业的价值有什么影响等等。

(三)会计准则分析:企业资源及其配置结果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准则依据

企业可以货币化计量的资源及企业资源配置结果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是由会计准则决定的。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必须分析企业所采用的会计准则,并理解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对会计准则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采用不同会计准则的企业提供相同的比较基础。因此,分析会计准则,可以按照会计要素进行,即分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确认、计量、报告标准差异并进行调整。

由于会计准则与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必须理清标准与实际运营状况的差异。进行分析时,一般要对财务报表的构成要素进行调整,必要时重新编制财务报表。如为了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进行配称分析,可以将资产负债表组合为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等,将利润表组合为经营性利润等,从而分析不同资产对企业收益产生的贡献。

会计准则分析至少要能够解答以下问题: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时,不同企业、企业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会计准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差异在哪里?会计准则变化的影响是什么?为了分析企业的盈利性与风险应对财务报表进行哪些调整等等。

在对会计准则进行分析时,必须关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会计准则允许会计人员采取大量的职业判断,如折旧年限、减值准备计提等。因此,分析准则的同时必须分析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否合理。

(四)企业具体运营行为:企业既定战略下资源运营成果的决定因素

完成前面阐述的分析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进入了微观的具体运营行为分析阶段。这一分析过程中,必须详细分析企业各类资产情况、负债情况、权益情况、持续经营活动盈利能力情况、非持续盈利能力情况等。

大量的比率计算应当在会计准则影响调整后进行。而计算出来比率后,必须分析其背后的具体运营活动,运营活动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具体来源。

这一分析过程主要应回答以下问题: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的比率、因素是什么?通过行业横向比较、企业历史数据纵向比较,这些比率、因素合理吗?企业具体运营活动对这些比率、因素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具体运营活动可以改善吗?

(五)盈利性和风险的综合分析、预测:评估企业价值

完成前面的分析后,就可以综合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企业战略对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企业具体运营行为对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评价企业目前的盈利能力和风险。而最为关键的是要判断上述因素的未来趋势,从而预测企业的价值。

这一分析过程是一个综合过程,它至少要回答以下问题: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程度如何?在未来,这些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如何?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经济利润模型等,预测企业的价值是多少?

以上五个阶段的分析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同时,还存在反复的过程。比如,在分析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后,应再次分析企业战略与财务报表的关系。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范文5

[关键词]上证指数;时变参数;状态空间; 动态影响

[DOI]10.13939/ki.zgsc.2016.16.068

1 引 言

2015年是中国股票市场引人注目的一年,A股市场开户数量在这一年达到了历史峰值,2015年也是中国股市不平凡的一年,投资者既经历了千股涨停,也见证了千股跌停。那么,在我国当前新的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因素对上涨指数的影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对影响上证指数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分析,这种从静态角度进行研究的方法,一方面只能体现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宏观经济因素对于上证指数的平均影响程度,不能够体现出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内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固定参数模型可能已经不能充分解释新的市场环境下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因此,本文建立时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主要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过程。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做过大量的研究。从变量选取方面,主要以CPI、失业率、利率、汇率、工业生产指数、石油价格等作为宏观变量,研究这些变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其中,Girardin和Joyeux(2013)关注CPI,Bhargava(2014)关注失业率和利率,Altinbas和Biskin(2015)则关注利率、汇率、工业生产指数、石油价格、黄金价格等较为广泛的领域。国内文献相继则关注GDP、各类价格指数(CPI、PPI)、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汇率、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银行间7天内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货币供应量M0、M1、M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海证券交易所市价总值等19个指标。这些宏观经济变量与股价指数的关系,曾志坚和江洲(2007)的结论是股票价格指数的短期波动受到利率和储蓄的短期变化影响;但是工业增加值和货币供应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较小。孙洪庆和邓瑛(2009)认为股票价格指数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有强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和GDP、投资之间完全没有协整关系。朱英姿和吴美等(2012)得到的结论是一些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有较强的预测力,例如经济先行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面积。从计量方法来说,Garch-Midas、不对称PARCH模型、协整检验、多元回归模型来检验上证A股指数受到多种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3 宏观因素选择

可能影响上证指数的宏观因素有许多,本文按照数据的可得性和国内外因素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宏观因素进行选取。选取的国内影响因素有反映整个宏观经济流动性的货币供给量M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及人民币汇率、反映美国经济状况的道琼斯指数5个指标。

4 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

影响上证指数的宏观因素有多个,这些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是不可测的,并且是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变量。现有文献中的固定参数模型是假设在选取的样本期间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得到的,描述的是宏观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平均影响关系。本文利用Harvey(1999)和Hamil-ton(1994)提出的状态空间模型构造出变参数模型来分析不同宏观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可以表示为:

5 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取及数据选择

如上文所述,本文选取的上证指数影响因素有货币供应量M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以及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样本选取的数据为2008―2015年的月度数据,研究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其中,对于上证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选取的是每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数据,

为了方便研究,本文对上述变量重新定义,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5.2 平稳性与协整关系检验

为了保证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首先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在进行单位根检验之前,先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对上证指数、货币供应量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先进行对数运算(下文中的上证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均指的是对实际值求对数后的结果),然后对经过对数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得到的数据分别用dLsz、dLX1、dLX5表示。对于宏观经济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和汇率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得到的数据分别用dX2、dX3、dX4表示。

对处理后的数据运用Eviews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都表明拒绝接受“至多存在5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两种统计量检验结果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这六个变量之间存在6个协整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可以知道,货币供应量M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汇率、道琼斯工业指数和上证指数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5.3 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运用本文上述内容中介绍的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来具体研究货币供应量M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汇率、道琼斯工业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模型建立如下:

量测方程:

5.4 结果分析

为了直观的表现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时变影响,本文利用Eviews产生状态序列,并选择滤波状态变量均值,得到变参数的上证指数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过程。由于在用卡尔曼滤波法求解状态向量的过程中,状态空间初始值的选取问题会对求解的早期时变系数造成影响,所以我们从2011年开始讨论。如下面各图所示。

由图1可知,2011年年初到2011年6月,货币供应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为负,并逐渐增加至-0.4。自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一直到2013年年末,M2对上证指数一直保持负向影响并趋于减弱。2014年前半年M2对上证指数影响稍微增强并产生正向影响,但是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到2015年年末M2对上证指数开始由正向影响减弱并转为负向影响,并持续增大,在样本区间内的2015年第三季度M2对上证指数的负向影响达到最大。

图1 货币供应量M2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图2显示,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在2011―2014年第三季度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基本平稳,保持在0.03左右。自2014年第三季度开始一直到2015年6月,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小,在2015年3月变为负向影响,并且负向影响逐渐增大,并且在6月达到负向最大值,随后负向影响稍微减少。

图2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从2011年开始消费者物价指数一直保持着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进入2015年之后,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快速增大,并且在2015年6月左右达到最大的正向影响。

图3 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图4显示,在2011―2014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趋于平稳,维持在稍大于0.4的水平,说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增长1个单位,则上证指数对数值增长0.4个单位。从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汇率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逐渐增大,到2015年6月达到最大正向影响,约为1.2,随后正向影响稍微减少。

图4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2011―2014年第二季度,道琼斯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虽然保持正值,但是逐渐减小。从2014年后半年开始到2015年,道琼斯指数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又快速增大,在2015年10月左右达到最大值,约为1.7。

图5 道琼斯工业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

6 结 论

观察这五项影响因素在样本区间内对上证指数的动态影响,可以看出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程度都是变化的,但是变化的程度不同。运用传统的固定参数模型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平均影响,显然无法真实反映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程度,特别是无法反映2014年第四季度到2015年各变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程度发生的变化。此外,对比现有文献中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采用最新的数据来研究各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得到的结论与以往采用较早数据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看,2011―2014年第三季度这段时间内,本文选择的宏观经济变量除货币供应量外,其他四项影响因素对上证指数影响的极性保持不变。其中,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指数保持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越高,上证指数也越高;反之,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越低,上证指数也越低。说明这段时间内,上证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宏观经济状况。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保持正向影响,消费者物价水映的是通货膨胀水平,说明通货膨胀水平增加,上证指数也上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上证指数保持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影响程度大于消费者物价水平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即人民币升值阶段(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下跌),上证指数也在下跌。道琼斯指数对上证指数一直保持正向影响,但是在2011―2014年第二季度末,正向影响逐渐减弱,但是影响程度是这些影响因素里面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货币供应量M2在此期间对上证指数的负向影响逐渐减小,最终在2014年第二季度达到最大的正向影响,说明我国的股票市场上货币供应量M2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现有的研究结果相符。

2014年第三季度到2015年第二季度末,观察各影响因素在此期间对上证的影响可以发现,各影响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可能是在此期间,上证指数出现了暴涨和暴跌的原因。其中,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在此时期为负值,并且负向影响逐渐增大,即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越差,上证指数反而越上涨,这与经济学原理不相符,一定程度上说明此阶段的上证指数与实际宏观经济情况相背离,并且背离程度随着上证指数的上涨而逐渐增大,换句话说此阶段内的股指上涨并不是宏观经济改善的结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在此阶段也增强,说明物价水平的上涨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增大,可能是随着物价水平和上证指数的上涨,投资者借助股市上涨来抵御物价水平上涨的意愿增强造成的。汇率在此期间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增加较大,达到前几年的3倍左右,远大于货币供应量、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上证指数的影响,说明现阶段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影响上证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道琼斯工业指数对上证指数的正向影响也在此期间大幅增加,说明我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的联动性越来越大,可以猜测,A股市场在此阶段的涨跌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国际股票市场整体环境联动影响的结果。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新形势下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的影响程度正在逐渐增强,尤其是对上证指数影响最大的汇率和道琼斯工业指数。投资者应更加关注宏观经济因素,特别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和美国股市的变动情况。此外,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对上证指数影响程度增强的趋势能否保持,是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卜巧花.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基于次贷危机背景下的实证研究[J].当代论坛,2009(8):8-9.

[2]王元月,梁翠翠.基于变参数模型的流动性与上证综指收益率关系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2):25-30.

[3]孙洪庆,邓瑛.股票价格宏观经济变量与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协整分析[J].经济评论,2009(4):50-57.

[4]朱英姿,吴美,陈超.我国宏观经济因素对股市预测力研究[J].投资研究,2012(11):76-87.

[5]李艳,吴国蔚.探索影响上证指数的因素[J].中国市场,2010(14):82-84.

[6]刘勇.我国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变量的经验关系研究[J].财贸经济,2004(4):21-27.

[7]吴攸.中国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5):103-105.

[8]沈昊驹,聂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股市走向的实证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4):60-63

[9]赵会宁.股票价格宏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财政金融,2011(2):117-119.

[10]屈晶.利率变动与上证综合指数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税金融,2015(25):62-63.

[11]屈晶.上证综合指数与我国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1):126-128.

[1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80-381.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范文6

国内主流的经济学研究目前沿袭的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从范式到假设、数学模型都基本没有变化。而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可以说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针对他们所遇到的经济现象进行研究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已经相当成熟,侧重于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强调实证研究;对比起来,中国学者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更倾向于引出政策性对策,更重视规范性研究。而且,因为中国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建立模型时的很多假设与中国现实不相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直接使用造成的“水土不服”。不加区别地将这类研究结论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调节力度低的情况下,可能带来的不仅是混乱而更可能是对经济的严重扭曲,这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政府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存在“一刀切”的简单化作法。比如去年第三季度对于中国经济中局部存在的由投资拉动的“热”的趋势,就采取了提高准备金率的措施。作为一剂猛药,立即导致贷款额下降,而实际上,很多行业仍然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如果仔细去看,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经济学界对于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结论似乎有简单化之嫌。要么言之凿凿地认为已经过热或有过热的明显趋势,要么铁板钉钉地咬定不过热。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复杂程度,是很难一以概之地以是否过热来做结论的。而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似乎也只是提供了这样一种认识问题的途径。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是无可厚非的,但用来指导中国经济管理的实践就失于简单了。

国内理论界曾经讨论过中观经济学,如何界定中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本文不打算探讨的问题。然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过于宏观,对于中观问题的研究不够,可能是我们无法有效地利用宏观经济学方法论解决实际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当我们站在很高的高度,研究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时,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些传统的宏观经济指标在中国的形成和传导机制,而现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似乎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工具和帮助。

如果局限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方法论,就很难让我们把视角转移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现象的构架过程中去。其实,即使是西方经济学,也是在某种经济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也就是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所有假设都源于此。而中国的情况却很不同,忽略这样的本质区别,不讲宏观经济学理论适用的条件,就套用其研究范式甚至结论,是无益于事的。尽管关于是否存在中国经济学还有很多争议,无庸讳言,中国经济的特殊性提示我们,在研究宏观经济现象时,不可不顾其是建立在与中国目前不尽相同的社会制度基础上这样一个前提。至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的经济形态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不同,以及现有的研究方法的适用性,还需要大量的深入的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的特点是以投资驱动为主,工业主导型,而且投资中政府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行政干预的作用显著。这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以美国为例,其宏观经济体现为消费驱动,服务业主导,投资基本由私人进行。另外,中国的制度演进的步伐较快,而西方国家的制度体系基本定型了。相比之下,在投资,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制度变迁等对宏观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各方面,中国的情况都与西方差异很大,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西方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环境,而在中国存在着南北、东西、城乡等地理区域上的巨大差异。这种经济环境有较大的动态性和发生畸变的不确定性。而我们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往往存在着不比较模型的使用条件,较多采用静态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缺陷,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方法论方面的尴尬,使我们既不能直接引用宏观经济数据,套用现成的静态模型,又不能只是依赖以前几次经济过热的经验,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做出客观的判断。所以,各家各派的观点也就无法统一,甚至无法建立共同的研究出发点。

但是有些专家还是通过数据和直觉预感到了事情的本质。比如在去年部分行业表现出投资过快,价格上涨幅度和发展速度较高,汽车,钢铁,建材,房地产,原油,粮棉等都很热,甚至出现了水和电力的短缺。另一方面,大部分消费品的价格仍然在下降,总的价格指数上升幅度不大。一些先行指标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在上升,引起学者担心消费价格指数会在一段时间后上升加快,引起通货膨胀。这些看法都来自现有宏观经济学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分析模型。信奉者认为现在的特征数据已足够,用现有模型分析,通货膨胀必将到来,只是有滞后性,所以不会马上显现,但要防微杜渐。反对者也使用同样的分析工具,但要乐观很多。正是由于他们观点虽然不同,但研究方法却大同小异,因此,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对于宏观经济的判断成为了数字的估计,不同处只是在程度上,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不同。这样很容易使宏观经济研究变成数字游戏,结果只能是看谁估计的更接近实际数字一些,而每年都有很多预测家为此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