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行为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行为教育

学生行为教育范文1

想法虽好,但接下来的教育历程却不平坦,迫使我不得不深入下去,最后竟形成了“三部曲”。

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首先与班委们开会决定:一是班委成员分头劝说座位附近同学尽量不买瓶装饮料;二是组织班级骨干分子展开讨论;三是利用班会统一思想。准备充分,班会上图文并茂,呈现了很多内容:我国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状况及环保的重要性;饮料生产的环节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我校饮水很方便,不花钱买饮料,可减轻家庭负担。小组讨论,轰轰烈烈。遗憾的是生活委员经过连续两周的统计,饮料瓶数量下降不到百分之十,且不再持续。

为什么会这样?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现状也许就是“说教式”班会的必然结果。

看见了,就记住了

接下来,我开始策划如何让学生“看见”。第二次班会班长主持了“研究纸箱内饮料瓶瓶底的秘密”。生活委员呈现了自己的统计结果:

投影屏幕展示:

瓶底数字为“1”的含义: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常见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耐热至70℃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查自“百度百科”)。

自己统计的结果对照科学说明更有说服力。面对学生惊讶的神情,我镇定自若地开始播放我收集到的关于饮料的负面新闻,诸如“某品牌的纯净水就是自来水直接灌装的”“某品牌的矿泉水水源地居然遍布全国”“某大牌听装碳酸饮料喝出小老鼠”……正如我所料,两个星期内班级饮料瓶数量大幅减少。

为了强化效果,我联系了学生家长带学生外出参观当地的乳酸饮料厂。参观过程中虽然看不到不良现象,但学生却能悟出哪些生产环节容易出问题,如何简单辨别饮料品质等。

通过一系列让学生“看见”的教育活动,班级收集饮料瓶的纸箱换成了小箱子。学生自觉带不锈钢茶杯接开水喝,即使买饮料也大都是在运动后不得已的应急措施。

做过了,就理解了

饮料瓶的问题暂时基本解决,班容班貌也随之上了一个台阶。为了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我不断寻找机会让学生参与环保行动,亲身体验,理解我们当前的环境问题,进而自觉地保护环境。

团支部书记在新闻中看到《金陵晚报》在开展“虎凤蝶行动”,即定期到紫金山做环保活动,让濒危的虎凤蝶有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在征得我和团员们同意后,积极联系了《金陵晚报》共同开展活动。

穿上专门的环保衣服,记者带领学生们在游人如织的紫金山捡起一片片纸屑、一个个烟头……此情此景引起游客的驻足,喝彩声和掌声此起彼伏,学生在随笔中写道:“其实我们只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游客们热情的赞扬让我很惭愧,反思以前扔过那么多饮料瓶等行为,不禁汗颜,现在从我做起,带动更多的人做环保志愿者,让虎凤蝶能够自由地飞翔。”

活动一周后,班级的纸箱彻底消失,班级的垃圾也变得很少,这对一个有五十多名高中男生的平行班级来说,简直是奇迹!

学生行为教育范文2

1.班主任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并且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它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对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学生的规范。例如,在劳动课中,班主任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另外,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认为老师只是教育学生,忽视对自己的要求,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2.对良好行为的引导和训练。现阶段我所接触的是初一的新生,他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需要时间去适应,这段时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锲机,必须认真对照《规范》条文对学生加以引导。班主任老师要教育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虽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必须要这样做。执行规范要求并不是“吃亏”的事,也不是个人行动的“不自由”。遵守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集体,而且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与大家协调相处,只有行为的“规范”,才符合群体与社会生活的利益和要求。使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变有约束感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班主任老师也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在褒贬的评价中促进学生自觉履行行为规范。例如:可以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恒心、毅力、自我约束力。在这里,我利用校运动会的机会,组织了几位平时经常迟到、行为较散漫的学生成立后勤小组,要求他们在校运会期间按照赛程的时间,给本班的运动员按时送去食品和药物。这样不仅使他们与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而且增强了这些学生控制自我行为的意志力。因此,班主任老师在理论引导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创造“机会”给学生,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不断地去引导,不断地反复强化学生。

3.建立合理的评定制度。按照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评定制度,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班规”、“操行评比”等方法来实施。这样不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而且可以在学生当中树立起行为规范标兵,使学生学有榜样。另外,班主任老师要实事求是地按照制度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定,对做得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做得差的方面指出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

4.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学校等渠道,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生行为教育范文3

关键词 残疾学生 家庭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残疾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90%的问题儿童是存在缺乏家庭教育或者家庭教育不当。出现问题再矫治的社会代价,远远高于正常的教育成本,预防优于善后处理,在这一方面,广大农村残疾学生迫切需要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殊的家庭教育”。

一、农村残疾学生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一)家长未履行家庭教育职责。

1、甩 “包袱”型。就是把残疾孩子扔到学校不管。这类家庭很少,但确实存在。例如女生徐讇祝?3岁,聋哑,家长每次都不愿意接送学生。后来,干脆让孩子自己骑自行车上学,班主任和老师联系家长时,家长说:“我家非常困难,没有钱花在交通上,学校可以帮助找民政、残联解决,国家也可以帮助解决。”因此这类的家庭,教育后代便成了一句空话,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完全是为了甩包袱。

2、 “留守”型。残疾学生的家长长期外出打工,接受托管重任的祖辈对留守儿童往往重养轻教。由于监管者者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祖辈大多对孩子比较娇惯,导致监护职责的浅层化。隔代教育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往往容易重感情轻理智;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往往重物质轻精神。在这群残疾孩子的身上,谈不上父爱和母爱,更谈不上对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教育。好象家庭教育无形被蒸发似的,从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了一句空话,无形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3、 “甩手掌柜” 型。在农民心中,教师是“圣人”,教育方法不可能失当,把孩子的一切寄希望于教师管理。其次是贫困、单亲、残障等特殊家庭迫于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根本无暇思考、顾及家庭教育,只好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而当孩子出了问题之后,这两类家长往往更多归咎于老师。

(二)教育思想和方式存在的问题。

1、简单粗暴型。调查中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更喜欢采用这种教育方式,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家庭存在用物质刺激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情况。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不能说他们不关心子女的成长,或许正由于他们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迫切,当他们对子女所抱得过高的要求不能达到时,便“恨铁不成钢”,非打即骂。

2、娇纵溺爱型。面对残疾儿童,家长的补偿心理,驱使父母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溺爱教育的后果十分严重,它只会养成未成年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不良习性,一旦个人欲望达不到满足或遇到外界不良诱因,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听天由命”型。在政府关怀下,通过学校教职工每年下乡做工作,实行免、补之类的政策,有的家长只是把孩子送到学校,从不过问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这类家长见班主任躲,见科任教师让,对孩子的要求很低,只要孩子会用钱买东西,到社会上能与人交流就行了。这类家长既不懂手语、盲文,也不会使用,基本上与孩子交流少,更谈不上教育自己的孩子。还认为教育孩子是特校的事,是特校老师的责任,他们要教育残疾孩子采取的多是“骂一顿”“打一顿”或“不了了之”的态度。

二、加强残疾学生家庭教育势在必行

针对残疾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很有必要为其家长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让家教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使残疾学生健康成长,残而不废,残而有为。因此,强化残疾学生家庭教育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家庭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学校和家庭的联络。学校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父母亲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重视与学生父母沟通方式的研究,与学生父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变相互依赖为相互依存,变相互埋怨为相互理解,从而达成共同育人的目标。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教育的及时补位,是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1)老师可安排父母在家的同学主动与他们结对子,通过同学间、朋友式的交流、谈心,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适时地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2)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磨练意志。(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

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以讲授、座谈、经验交流会、报告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家长传授手语、盲文,以及盲童、聋童、弱智儿童身心发展知识和教育知识,引导家长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解答家长和监护人提出的有关家教方面的疑难问题,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3、加强教师培训。首先要加强对特教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了解当前教育形势尤其是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提高指导水平;其次是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学习和家庭教育理论学习,使教师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改进现行的家长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去帮助和引导家长,以有效的方式融入子女教育。

4、学校要加强制度干预,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父母对子女放任或教育不当仅当作不负责任或能力不足看待,而未能抬高到“不负法律责任”的高度。放弃对子女的教育职责,或不正确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职责,是一种触犯法律并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这在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都已作了明确的规定。

(作者单位:公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廖先亮.综合实践课程的理论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学生行为教育范文4

在学生守则的制定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价值导向的,认为学生是正处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应该引导他们去做善良正义的事情,规范的表达注重“学生应该做什么”;另一种是规范导向的,认为学生守则应该是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主要说明学生不能做什么。在不能做的禁令之外,学生有充分的行动自由。中国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更多地体现为“价值导向”,注重价值引导,但是很多规定显得宽泛模糊,在规范约束学生行为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教师和行政人员在管理学生方面常常感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因此,本文试图介绍美国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以资借鉴。从已有文献来看,对于美国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的介绍还不够全面,其中有些文章也容易产生误导,认为美国的中小学学生行为是非常自由的。其实,恰恰相反,美国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内容全面细致,几乎事无巨细,务求凡事都有章可循;惩罚森严,尤其对涉及药品、酒精、武器、袭击、欺侮、暴力等违规行为毫不姑息。

一、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的重要性

1. 《学生行为守则》体现程序正义原则。《学生行为守则》 (code of student conduct)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很多州教育法要求学校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并将《学生行为守则》在学区内存档。一些郡县教育委员会制定全学区统一的《学生行为守则》,尽量包含学生在学校行为时应该知道的所有规则。而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对家长和学生也特别注重《学生行为守则》的宣传,学生人手一份《学生行为守则》,并要求家长阅读后将签完字的表格上交给学校。。

《学生行为守则》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吸收了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安保人员、包括学生的各方观点,表达了对于学生正确言行、衣着、举止的教育期望,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行为,发展学生进行自我约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法律效用。依据程序正义原则,学生要有知情权,在事先受到警告,知道错误行为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法律支持学校制定并维护校规,认为校规一旦制定就必须遵守。没有制定学生行为规范的学校,在面临诉讼时,就会非常被动。当学生和学校及教育委员会产生纠纷,进行诉讼时,《学生行为守则》就成为法官判定学校行为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依据。

2. 制定《学生行为守则》的依据是学生的权利和责任。由于宪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利同样适用于学生,所以《学生行为守则》必须在宪法、州法和郡县教育委员会所制定的法规范围内进行,不能侵犯学生的权利。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行为守则明确界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对学生相关行为进行适度限定。

二、美国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的主要内容

1. 《学生行为守则》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美国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内容差异较大,但形式却大同小异,主要包含下列几个部分:介绍语、学生权利与责任、界定学校不允许的行为及相关惩罚、正当程序原则及其使用步骤、定义相关术语。

《学生行为守则》需要对一些重要术语进行定义。如欺侮是指对一个或多个学生或雇员有计划地、长期地对他人施加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困扰,包括引起恐吓、敌意和冒犯的身体、书面、口头行为。定义也用于划定标准。如轻微偷窃(petty theft)是指拿走的财产价值在300美元以下;严重偷窃(grand theft)是指拿走的财产价值在300美元以上。对于术语进行界定,可避免模糊,统一标准。

2. 核心内容。学生权利与责任学生的权利与责任是制定中小学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和核心内容。学生的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权、平等权、言论自由权利、隐私权、要求正当程序的权利等。相比而言,美国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隐私权,学生的学业记录和档案受到严格保护;特别反对歧视,强调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学生行为规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正当程序原则的解释、界定和对于学生申诉程序的规定。依据正当程序原则,当校方对学生违规行为做出处分之后,听证会不能太迟。学生受短期停学5天及以下的处罚,听证会是简短的,非正式的。惩罚越严厉,听证会就越正式。学生有权利去聘请律师来代表自己,找目击证人来支持自己,并有权与指控方及其证人相对质。但是,听证会只是给予学生一个机会证明自己没有违反校规,并不能审查校规是否合理公平,如果听证会确定学生确实违反了校规,那么惩罚就必须实施。

当然,学生在学校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有每天按时上学、参加学校课程、活动和完成功课的责任。学生有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权利,同时也有在学生群体选举中投票的责任。其中,学生每天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的责任是最为重要的。学生请假不上课必须要有合理的理由,而且是被教育委员会所允许的理由。16岁以上学生,因为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可以自愿填写正式的退学申请,只要父母签字同意,就可以合法地中断学业退出学校。

3. 对于学生违规行为的分级分类。校规不能超过教育委员会及州法律所授予的权威范围。从学生行为规范适用的时空范围来看,其不但适用于学校范围内,还适用于学校所有的财产范围内,如学校停车点,还适用于在上学放学途中乘坐校车的时间段,同时还适用于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校外活动。

校规除了对于学生的考勤、出席等行为进行界定外,还制定了相关的衣着规则和电子设备使用规范。休士顿独立学区(Houston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规定着装规则可以由各个学校单独制定,可以统一要求学生穿校服;Broward郡则统一制定了学生的着装规范,与特定帮派相联系的、或鼓励使用烟酒、暴力、支持歧视的服装饰品不能穿戴。容易引起身体伤害的首饰不能戴。Broward郡同时规定,在学校携带电子产品和通讯工具并不违反学校纪律。但是,在上课时间电子产品必须关掉并且放在视线之外。在校期间和在校车上都不允许使用手机。违反者,电子产品会被没收,并会上缴家长。

三、对教育惩罚的相关规定

1. 惩罚的目的和权限。《学生行为守则》对学生违规行为进行分类和界定之后,会制定相关的惩罚手段。惩罚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为了确保学校安全、为了促进学生的最大利益、为了培养良好的品质。校方在制定教育惩戒时,拥有很多裁量权。惩罚越严重,对施加惩罚的人所具有的权威要求就越高。比如,督学或校长才有权对学生做停学10天以上的处罚,而普通教师则无此权力。校长没有权力开除学生,只有提出建议的权利。一般来说,开除的决定只能由教育委员会来完成,或者是由教育委员会任命的督学才有权批准是否开除学生。

一些学区制定了纪律方阵,将每类或每级错误行为可能导致的惩罚一一对应列举出来,一目了然。在休士顿独立学区所列举的学生违规行为中(见表3),1级违规行为通常需要教师干预,2级需要行政人员干预,3级将会被停学或者可能被移交到纪律学习项目(Disciplinary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简称DAEP),4级被强制移交到DAEP项目,5级将被开除。一般来说,违反联邦法律,就会被移交司法机构,建议开除;违反州法,则会被停学,反复者会被建议开除。

2. 严厉的惩罚措施。随着、枪支等因素对美国学校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要求安全校园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应的违规惩罚也越来越严厉。1994年,克林顿政府签署了无枪支学校法案(Gun-Free Schools Act of 1994),规定凡拥有或持有枪支的学生必须被学校开除一年,并提交到青少年法庭。后经过修正,零容忍的法令逐渐推行到武器、药品。所为零容忍(zero telorence),即对既定行为实行固定的惩罚,不容许任何通融,不考虑其动机,也不管其后果是否严重。学校对于买卖、携带和使用药品(包括酒和含酒精的饮料、改变情绪的物质、非正规医疗机构开的处方药、非处方药)、携带和使用武器(包括仿制武器、玩具枪、小刀、链、管等)、袭击学生或教师都实行零容忍政策。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相关的惩罚措施包括停学、紧急行为矫治、建议开除、报告执法部门。

3. 其他替代性惩罚手段。从表5可见,停学适用的范围很广,其中校内停学使用尤其频繁。但过度依赖停学作为惩罚手段,也会带来很多弊端,学生会越来越跟不上学习节奏,完全丧失学习兴趣,以至于辍学。

目前的趋势是鼓励学校尽量采用停学之外的替代性惩罚措施,如:取消特权(包括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体育活动);朋辈调解(peer mediation),训练学生调解员来调节违规行为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法庭(peer court),司法系统中专为应对青少年轻微犯罪(打架斗殴、偷窃、携带大麻、烟草、酒等)而设计的,是替代传统青少年法庭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陪审团成员来自于学生志愿者。警察局、学校、市政法庭、青少年服务部门可以把违法的学生提交到学生法庭,当他们承认自己的罪行后,由高中生和初中生组成的陪审团会根据案情提出相关惩罚的建议,如赔偿损失、做0~40小时的社区服务,参加管理情绪的学习班等。被告履行相关惩罚后,其犯罪记录会被勾销,且可以申请成为学生法庭的志愿者和陪审团成员。如果不能履行相应惩罚,则会被提交到青少年服务部(Department of Youth Services)拘禁,强制矫正。

学生行为教育范文5

在当今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分配关系复杂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在道德知识与价值、道德认知与信念、道德知与行等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背离,导致了校园不诚信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这在当前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结合当前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积极构建多角度、多层面、全过程的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并以“理念指导、管理联动、机制保障”的一体化诚信养成教育为实践方式。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诚信友爱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点之一。党的十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169由此可见,诚信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

一、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是大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受到的一切有关诚信行为养成的教育,它包括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诚信行为养成教育,在社会中受到的诚信意识和氛围的陶冶和熏陶,以及在家庭教育中接受来自父母的诚信行为养成教育。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全国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就整体而言,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问题:一是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时空关系问题,即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进行?是课堂、校园、还是在社会中?三者关系如何?二是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原则和结构问题;三是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施效果难以控制和评价问题。

二、大学生诚信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当今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分配关系复杂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在自我人格养成时,道德知识与价值、道德认知与信念、道德知与行等方面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背离,导致了校园不诚信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主要表现为学习作弊、贷款失信、就业失信、恋爱失信、交往失信等。大学生诚信失范行为在当前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而导致大学生诚信失范行为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1.家庭和学校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缺失。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总的来说采用重智轻德的评价方式,在进行诚信行为养成教育时,并没有针对其特点和规律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内容,使诚信行为养成教育显得空洞,大学生们不能真实地感受到诚信在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价值,从而弱化了学校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家庭是大学生接受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成员的失信示范对子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很容易就抵消掉了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努力。

2.社会诚信负面氛围的消极影响。马克思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270经济的发展给予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这激发了大学生追求利益的愿望,但随之也出现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在物质利益诱惑下,加之失信侥幸心理的影响及缺乏完善的失信规范和惩罚机制使得不诚信行为开始在校园蔓延、滋长。失信侥幸心理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出现诚信问题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它是大学生对奉守诚信所要付出成本的权衡所产生的结果。当不讲诚信的人不但没有因为不诚信行为付出代价,反而得到了好处,则会诱导大学生选择做出不诚信行为。我国虽已开始初步建立起社会诚信管理体系,但目前主要局限在经济、金融领域,覆盖面狭小是亟待完善的问题,而失信行为却普遍存在于社会的诸多领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全依靠人们的自律守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和约束并惩罚人们的失信行为。

3.个人原因。大学生因受到社会阅历较浅的局限,加之个人诚信意识匮乏,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往往把一些社会反面现象当成社会本质,从而混淆是非以及诚信观念,个人诚信观的随波逐流和“守信往往吃亏,失信更易成功”的社会不良价值导向将他们引向失信一方。

三、积极构建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体系

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现状,结合全国各高校诚信教育实践成果,特别是笔者所在学校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应积极构建“秉承一个理念、联动二级管理、构筑三大机制”的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将“理念”、“管理”、“机制”三者辩证统一于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的全过程。

1.秉承立诚理念。高校应秉承“立诚”的理念,把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一项重大任务来对待。学校除了要制定、颁布关于诚信教育的实施意见之外,在机构上还应成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办公室。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生日常诚信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评价工作。

2.联动院校二级管理。高校在实施诚信行为养成教育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过程中,管理责任主体可分为两级:第一级是学校层面的管理责任主体,包括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党政、教辅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体系”的整体设置规划和诚信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落实;第二级是学校下设二级单位的管理责任主体,包括各二级学院及其教务和学生管理队伍,主要职责一是完成诚信教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和保障;二是配合完成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牵头组织的相关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根据“体系”的整体要求,结合二级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在组织落实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学生活动中贯彻诚信教育主题或特点,并且积极利用师德示范、学术规范、环境影响等手段,实现对学生诚信品格与行为的养成教育。

3.实施三大机制。积极构建“诚信教育内容机制、诚信教育实施机制、诚信教育监督评价机制”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格局。诚信教育内容机制主要围绕理想信念教育、严谨为学教育、诚信立人教育和乐于助人教育为内容开展以下宣传教育:加强立诚教育、营造诚信氛围、净化网络环境、培育法制意识。高校在诚信教育实施中可采取“信守一个承诺、凸显两个阵地、实施三个结合、把握四个环节”制度保障对学生进行诚信行为养成实践。具体做法是:第一,组织新生签订大学生诚信承诺书、举行大学生诚信宣誓仪式;第二,把诚信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利用好第二课堂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并制定年度诚信教育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如:建立诚信考场、开展辩论赛、“诚信教育”影片巡展、“诚信”签名活动等、切实营造出“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受损”的校园氛围;第三,实施三个结合。即课程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诚信校园文化活动与诚信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探索专业教育和诚信教育特色人才培养相结合。最后,把握诚信助贷、学术诚信、毕业生诚信教育、诚信理论研究工程四个环节。

为确保诚信教育开展得扎实有效,高校还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诚信教育组织、评价、监督、惩罚制度,并及时补充和完善。首先,在机构上成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成立相应组织,建立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学工部具体实施的诚信教育监督工作机构。其次,建立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社会诚信等四个部分,由各院(部)具体实施。第三,加大诚信教育监督力度。每学期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诚信教育进行检查监督,把诚信教育实施情况与干部综合目标责任考核挂钩,对诚信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同时,加大对大学生的奖惩力度,对失信行为进行惩处。为建立和完善诚信监督和评价体系,对学生诚信行为的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广泛调动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讲诚信的积极性,高校还应制订大学生诚信管理奖惩细则,并将此作为奖学金评比、评优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第四,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校应制定、颁布《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办法》。内容涵盖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各方面,包括:学生诚信承诺书、学生个人基本情况信息表、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社会实践诚信评价。连续四年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基本情况、学习成绩、诚信记录、奖惩情况等,在学生毕业时,诚信档案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和诚信行为的形成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着未来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大学生诚信行为养成教育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修养,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学生行为教育范文6

1.防微杜渐——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首先要防止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要防微杜渐,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例如,一个学生出于好奇偶然进了一次网吧,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教育,他就可能进第二次,第三次,……开始可能只是上网玩游戏,随着进网吧次数的增加,上网内容的丰富,他就可能成瘾而沉湎于网吧不能自拔.这样,轻者荒废了学业,影响了身体健康;重者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的罪人.因为上网吧要用钱,如果手头没有钱,就会想法弄钱,或偷或抢.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不良行为的苗头,见微知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帮扶教育,立即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以防止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使其健康茁壮成长.

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又一个寓言故事”小虫与大船”,就因为造船工人造船时用上了一块带有蛀孔的木板,几年后,蛀孔越来越多.最后在风浪中,船沉没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事不小,小事能坏大事.例如,一个学生上课迟到本来是小事,但是很可能因为迟到没听懂这节课老师讲的第一个问题,而第一个问题又是学习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的基础,因而整节课没学会.因为这节课没学会,以后的内容就学不会了,从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在教室里坐不住,经常逃学,养成逃学的坏习惯,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走上了违反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学生” 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小事酿成大事,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细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的,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我们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循序渐进,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强,是一张白纸,养成什么习惯,就是什么习惯,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期.所以,小学教育要紧紧抓住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做人、做事、健体、热爱学习等诸多良好行为习惯,为以后创造辉煌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例如,训练幼儿自己吃饭、穿衣、洗手、洗脸、整理床铺等自理习惯,训练幼儿、小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训练学生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慢慢培养出来了.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 21 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雷打不动,直到自觉执行为止.心理学上讲”知情意行”,知就是认识,行就是行为.一个人的品德自始至终都会从行为中自觉的表现出来.行为主要来自个人的认识.人的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面是被动的,即不自觉的,往往要别人不断教导,严加约束;第二层面是主动的即可以自觉的去执行;第三层面就是达到自动化的境界.如幼儿一旦经过多次地反复练习学会自己吃饭、穿衣、刷牙后,老师父母就不用操心了,他自然会做好,这就叫做从小养成自理的好习惯了.我们在养成教育中要遵循这一规律,对学生从小事抓起,从严要求,进行反复训练.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3. 以人为本,付出师爱,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