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品经济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品经济论文

商品经济论文范文1

网络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消费观念和营销模式,拉近了消费者和制造商的距离,让直销成为可能。制造商趋向于摆脱中间商,商品流通渠道扁平化,更加快捷低廉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中间商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中间商需进行品牌重定位,采取适当的品牌战略,提高顾客忠诚度,以谋求良好的发展。

二、网络经济下中间商品牌战略

品牌本质上代表卖者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品牌可以用来将卖者与其竞争对手相区别。DAYAL等提出品牌的3P定义:展示、绩效以及个性。网络品牌是传统品牌在网络上的存在,并具有品牌展示方式多样、信息提供全面、交互性、个性化服务、评价客观的特点。目前对网络环境下中间商品牌战略的研究寥寥无几,笔者认为其应是传统中间商和网络中间商为了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围绕其提供的产品、信息和服务所制定的一系列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总体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中间商实施品牌战略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品牌无形资产调动和控制社会有形资产,获取直接经济效益,培育长期竞争优势等。

三、网络经济下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

中间商是连接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整合并匹配制造商和消费者的资源、减少制造商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减少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作用。网络的快捷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得直接交易成为可能,这威胁到传统流通渠道中中间商的存在和发展。甚至IT巨人比尔盖茨也曾断言,电脑网络将造就无磨擦的资本主义。但由交易成本理论,中间商得以存在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它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制造商摆脱中间商直接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可能会较少交易成本,但同时也会增加渠道自建成本、信息获取处理的时间成本、交易风险成本等,去中间商后的成本未必低于借助中间商的成本。从现实意义分析,中小企业在网上进行直销仍不太现实,一是网站的建设、维护、宣传需要大量的资金;二是企业网站能获得流量微乎其微,没有流量,销量如何提高?再者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产品的感知效果差,很难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有良好信誉的中间正好可以作为第三方起到监督担保作用,提高交易率。中间商在网络经济下仍有存在的条件和优势。

四、网络经济下中间商品牌发展战略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渠道更加的扁平化,同时也提高了中间商的效率,使中间商品牌发生了新的演变。中间商企业应建立强势的品牌,用品牌保证企业发展。品牌定位是在目标顾客心中树立一个清晰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符合目标消费者需要的独特形象,将品牌的功能、利益与目标顾客群体的心理需要联系起来。中间商企业可以采取SWOT分析,进行有别于制造商和其它中间商的竞争优势定位,确定自己的竞争力。品牌定位具有向服务型品牌转换、信息化、个性化和价格优势的发展趋势。

1.针对当前的品牌定位中间商应采用新的产品品牌策略

(1)制造商品牌为主。中间商企业作为商品流通的中间商,通过制造商的全国品牌效能的释放吸引顾客购买商品。这种品牌策略中间商承担的风险小,同时也受制造商的制约,主动性小。(2)发展自有品牌。中间商自有品牌即中间商从设计、原料、生产、到经销全程控制的产品品牌。它将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信任转移为对自有品牌产品的信任,是依附于企业品牌的,需要企业本身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品牌优势。美妆网站乐蜂网不仅销售丹姿、沙宣等生产者品牌,还拥有自有品牌静佳Jplus、IMJ以及近1000个品牌全球热销明星美容商品。自有品牌增强了乐蜂网的产品差异化,而且成本低,为其带来丰厚的收益。中间商可以利用自身的营销网络发展自有品牌,赢得市场主动权,增加企业利润,强化企业品牌形象。但同时也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资金压力。(3)自有品牌为主。中间商直接和消费者接触,更了解消费者需求,且有健全的营销渠道,专营自有品牌,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强化企业品牌。耐克公司作为运动产品的知名品牌,只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将制造交付给制造企业。这使得耐克公司集中实力于产品,产品更新速度快,市场反应好。

2.为应对新的网络经济,中间商应采用新的品牌传播和推广策略

(1)企业网站。网站是网络中间商企业的名片,也是网络品牌建设和推广的基础,在企业网站中有许多可以展示和传播品牌的机会。(2)搜索引擎。利用竞价排名等各种方式提升站点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进行网站宣传,提高站点的知名度(3)网络广告。网络广告具有精准、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根据品牌推广和产品促销的需要设计投放相应的网络广告。(4)虚拟社区互动营销。目前财富100强的公司大部分都在使用网络社区。网络社区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提高顾客忠诚度,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促进整合营销。(5)O2O营销模式。O2O即OnlineToOffline,也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O2O模式有着海量用户优势,可带给消费者最真实的消费体验,也可以对商家的营销效果进行直观的统计和追踪评估,规避了传统营销模式的推广效果不可预测性。

五、结论

商品经济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 产业分工 产业内贸易 比较优势

一、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和特点 1.双边贸易额增速呈放缓趋势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2007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达15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国出口561.4亿美元,进口10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5.6%。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上半年,中韩贸易额仍高达8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1%。韩对华出口450.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韩出口比重22.7%,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韩国则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据中方统计,2003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63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4%,2011年双边贸易总额900.7亿美元,同比增长42.5%,2005年双边贸易总额1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4.3%,2006年,双边进出口总额1343.1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从韩方统计资料看,四年来的贸易总和分别为570.2、793.5、1005.6、1073.9亿美元,经过测算,年增长率为38.6%、39.2%、26.7%和17.1%;虽然中韩双方由于统计方法或统计范围不同,在具体数值上有所差异,但是从总体看,中韩贸易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受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增速逐步趋缓。

2.产业内贸易成为贸易的主要形式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简称IIT)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的现象。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的标准,SITC中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都属于同一产业。 早在本世纪初,韩国学者李准晔等人就曾对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测算,数据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涉及所有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还是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都是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其地位不断提高。而中国学者曹子瑛、梁果(2006)根据1995年~2005年韩国海关贸易数据测算的10年间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达到0.68,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中韩贸易的主要形式。

3.中韩双方贸易结构不同,中国处于低端层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中国在双边贸易结构中处于低端位置,这可以体现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个层次。 从产业间贸易结构看,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中,虽然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逐年递减,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比重仍然较大,一直在38%左右浮动。同期,韩国对华商品出口仍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化工、机械、塑料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稳定,始终保持在60%以上。 从产业内贸易结构 看,中韩两国处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阶段。根据李准晔等人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韩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没有明显提高,相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中韩贸易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同类商品的相互贸易中所获得的收益差距较大。以中国商务部统计的数据为例,在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HS8542)的产业内贸易中,2006年中国向韩国出口17.4亿美元,同时韩国向中国出口额达到187.7亿美元,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差距明显。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中国依旧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例如在钢材类进出口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不锈钢板材,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普通钢板;矿物燃料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韩国出口中主要是煤及其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主要是石油及沥青提取的油类及制品。 综上可见,产业间贸易中,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在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中国由于技术的差距,同一产业内依然处于产品链的低端。

4.贸易发展不平衡,中方逆差缺口较大 自建交以来,中韩双边贸易迅速发 展,韩国对华出口额成倍增长,而中国则连年严重逆差,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3年以来,中国贸易逆差额连年超过当年中国对韩出口总额 ,2011年,中韩贸易逆差增幅达49.5%,2005年则突破增幅400亿美元大关;2007年,逆差增幅虽有所下降,但是绝对数额也创下476.2亿美元的新高,至2007年底,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累计额已达到近2500亿美元。除去韩方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限制,对韩贸易逆差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迅速扩大,中国出口产品增长潜力不大;二是在双边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主导作用,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原材料部分被加工成制成品后返销韩国或销往第三国。这都严重影响了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阻碍了两国贸易正常均衡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现状深度分析

1.中韩分处国际产业分工不同层次,互补性强 韩国自上世纪60年代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来,整个产业结构以重、化工工业为主,造船、汽车、半导体、石油化工、IT等产业均在世界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林渔业由于成本过高,竞争力较差,是韩政府重点保护的产业。近年来,韩国经济中服务业和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农林渔业比重日益降低。 中国方面则由于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上的差距,现阶段只能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和加工组装型的家电及电子通信产品工业成为世界的工厂,技术密集型产业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水平。结合中韩两国的国情,同时考察中韩两国进出口商品的主要类别,不难看出,中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劳动密集型,但同时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阶段;韩国则处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阶段。从整体看,韩中分属产业分工的第二、第三层次,这种互补性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贸易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中韩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叠代态势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及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演进。从产业演进路径看,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以农产品和轻工业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产业结构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品逐步向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耐用工业消费品方向转移。高附加值的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主要以重工业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为基础,到2010年,中国的居民平均收入要达到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需求结构的升级必将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从投资结构来看,中国的政府投资及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这些都加速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而同期,韩国由于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基础科学方面的限制,韩国产业结构转换和新技术自主性开发滞后,结构转变指数持续呈下降态势。 可以说,在制造业领域,中韩的部分产业都具备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特征,这也是中韩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强化导致了中韩两国间贸易竞争的加剧。

3.两国产业市场结构差异明显 韩国产业市场结构呈现规模有余,竞争不足的态势。由于长期实行大企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韩国三星、现代、SK等大企业集团数量虽少,但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60%。中小企业则相对较弱,1993年韩国中小企业的销售额占当年韩国GNP的比重不足5%,韩国产业形成的是规模有余、竞争不足的二元市场结构,以具备发达国家水准的大企业为龙头是韩国经济的腾飞和产业市场结构的重要特点。 中国产业市场结构恰恰相反,呈现分散化的特点,规模效应不强。众多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无法抵御实力雄厚的国际竞争对手。尤其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同韩国相比,中国许多重要产业的整体规模与技术水平严重不对称,产量增长迅速而与先进水平相比的技术差距并没有缩短,属于粗放型增长,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重复建设严重,形不成规模经济,国际竞争力较弱。

三、中韩贸易的前景展望

1.贸易总额和贸易规模将持续快速发展 中韩两国同处东亚地区,区位合作优势明显,分处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同层次,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因此,双方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同时,中韩两国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WTO框架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韩两国合作领域的不断延伸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韩两国元首确定的争取2012年双 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早日实现。

2.产业内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移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得益于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市场机制完善和民营资本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国制造逐渐崛起。在不远的将来,中韩两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交叉性会越来越强,产业内贸易竞争将会日趋激烈。随着市场竞争带来的资源地优化配置,中国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双方的产业内贸易将呈现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演进的趋势。为了应对相似产业的竞争,两国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强化产品异质性来加强竞争力。这方面,韩国政府已经选择了诸如家电领域的数字电视和通讯领域的新一代通讯标准,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手段,可以说是已经预见到了这一趋势。

商品经济论文范文3

关键词:翻译产业 信息化 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各行各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际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通运输、通讯、广播、信息、银行、保险、不动产、贸易、旅游等国际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无一不和翻译服务有关系。翻译已经渗透到我国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整个翻译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而与翻译服务业相对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新兴的翻译市场仍比较混乱。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翻译质量无法保证,没有细化的专业分工,市场价格不规范等方面。

翻译要获得充足的社会资源(人、财、物)就必须紧密地、有组织地与规模化生产、生产力挂钩,自我融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生产体系中,主动发挥参与功能。因而翻译产业化是促进我国翻译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出路。如何通过产业化来壮大实力、发展规模、提高水准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要,中国翻译行业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实现翻译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立和形成一个高质量的、高速运转的翻译体系是改善翻译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关键。

翻译产业的信息化

翻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实现翻译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互联网、数字技术等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翻译工作的现代化(石东,郭洁2003)。

现今大多数翻译公司主要依赖人工作业,年龄偏大的译员还要手写译稿,有些技术资料里的图表还要靠复印剪贴,电脑大部分用于录入排版而真正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工作方式的效率低下是必然的。尤其是翻译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及与市场竞争休戚相关的经济论文或国际市场最新动态,这样的效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跟上时代节奏。因而积极利用吸收新的翻译技术和其它创新科技,对提高整个翻译行业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时代和网络化使翻译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互联网,翻译公司可以将人才储备达到数万人,涉及领域包罗万象。利用翻译流程管理平台,根据不同对象储存人才资料。有翻译任务时,可以根据翻译项目的语种、文章类型、专业领域以及客户对翻译质量和时限的要求,调用最合适的翻译和审校人员,组成项目组进行翻译。为了提高译员的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统一译法,可以充分利用翻译记忆。翻译记忆是将翻译过的数据保存到记忆库中,如果以后再翻译相同或相似的数据,翻译记忆系统将把记忆库中已有的译文提取出来,完成翻译过程,使译者无需重复翻译相同的句子。利用模糊匹配技术,相似的句子也只需稍加修改。这样可以节省资金,大大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流程的效率。如交大铭泰东方翻译工厂依托互联网和自身12000名合同译员的优势,开始了翻译信息化的大胆尝试。他们利用雅信CATS(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Suite)系统,国内唯一可以实现辅助翻译及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平台软件,通过建立翻译项目的管理平台架构,对翻译项目的译前、译中、译后的流程进行全程管理,包括术语分析、术语统一、人机交互、建语料库、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翻译效率、节省翻译费用、确保译文质量、优化项目管理。一个企业需要翻译技术合作项目资料,通过网络可以组织上海、或广州、或北京的翻译人员投入工作,需要的话一个工作日就能完成,成功解决了传统翻译生产方式面临群体作业的翻译大单时的诸多难题。这种“朝接晚付”的异地翻译服务在网络时代已经能做到。借助电脑和网络,翻译这个古老的行业可以实现产业化运作。再如微软通过运用德国TRADOS产品,可以大大缩短不同应用版本面市的时间,从而获得更多销售收入。

现在许多翻译公司都有或者正在建设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架起了桥梁,一些企业还实现了在线翻译和签单,大大丰富了翻译服务的方式。同行之间还可以在线交流翻译经验、查询有关资料等。现代翻译的技术和运作方式已经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而且是分类齐全的分支学科,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都不断深入。各种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的翻译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已经大量涌现和应用。翻译技术管理包括多个方面,例如,翻译辅助工具、翻译处理流程、翻译规划、翻译资源的培养和分配、与客户以及公司内部团队的交流等方面。各翻译公司须尽快建立翻译管理系统,加强多语种作业的统筹,质量监控及进度报告等程序,使翻译进入产业化阶段。

翻译产业的标准化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化和竞争的时代。顾客的需要、产品的生命周期、技术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竞争的性质、市场的成长等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和预测。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信息技术改善陈旧的生产方式,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翻译,尤其是科技翻译,由于其所服务范围不受行业限制,所以它必须与市场环境保持同一步调。当各个行业纷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标准化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时,翻译行业也要在某种程度实现标准化作业,才能跟得上市场节拍,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而非掣肘。从客户的角度考虑:在确保信息转换的准确前提下,其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快捷,其次是成本。从翻译服务行业的角度考虑:最重要的就是确保翻译质量,缩短项目周期和降低成本。而这些要求,皆建立在翻译的标准化作业上。

翻译服务企业标准化是整个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也是标准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翻译机构可以在ISO9000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翻译行业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简单的说,就是按照PDCA模式,采用过程方法,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几个方面分析和识别翻译流程,将之分解为可操作的标准环节,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实现对翻译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质量目标。

实践证明,现在许多翻译公司管理模式松散,已经不适应翻译量大而时间紧的项目。它造成管理者无法控制译者的生产过程,企业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不能保障。同时,也造成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无法对外形成一个统一的产品形象。传统翻译方式无法实现标准化管理,是因为没有科学的信息储存与处理方式。由于翻译辅助软件在传统手工翻译生产方式中的应用,才促使这一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标准化生产的可能。而这一可能性,主要是通过电子化软件的信息储存、分析、管理功能实现的。分散的翻译人员形成一个紧密配合的团体,每个译者只负责那些需要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部分,而译者们之间的协调、联系、以及事务性重复性的工作都由诸如计算机智能翻译平台来做。译者之间随时进行无障碍的信息沟通,共享资源,企业管理者可以随时查阅项目的进展情况,掌握翻译进度,解决问题,实现翻译过程的标准化管理。翻译服务行业的标准化,能促进各翻译服务企业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能全面地节约人力和物力,降低成本;能提高服务质量,保护顾客和社会公共利益。

结论

目前我国的翻译服务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向着规模化、专门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迈进。管理体制方面,2002年11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该委员会成立的宗旨是协调、规范翻译服务行业,促进全国翻译服务企业的联合协作,优化人力资源,推进规范化经营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以期在技术法规的层面上规范翻译服务行为。

2003年11月,国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由该委员会组织起草的《翻译服务规范》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翻译领域的第一份关于翻译市场经营服务规范的重要文件。该标准明确了客户应向翻译服务方提供的必要支持,对翻译方在翻译质量、翻译期限、翻译保密、附加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国家人事部从2003年开始试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翻译资格考试将有助于促进翻译从业人员、翻译产品,以至翻译企业的优胜劣汰,服务市场经济。学科设置方面,自1979年,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上海海运学院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收翻译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已达到13个,而各语种翻译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迅速增加。

然而翻译产业要更快更好地为市场服务,帮助各行各业的用户提高核心竞争力,翻译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翻译行业必须融入到信息技术的潮流中,利用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来革新翻译手段,改变中国传统的手工劳作翻译摸式;从标准化生产的角度提升翻译行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中国翻译业的变革,以适应信息化中国飞速发展和提升民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翻译产业正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拥有巨大商机。作为知识经济的一部分其前景值得期待,这必将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