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范文1

优化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规模结构外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之一就是采用兼并收购的方式。大量外资进入吉林省市场促使市场集中度低,中小企业多的行业出现行业整合,通过规模整合提升了整体实力。中大型企业采取了一体化发展策略,通过横向一体化再造了企业组织形式,将分散的中小企业整合起来,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通过纵向一体化,使部分有能力和资源的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实现了集团化、规模化的经营业态。

提升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国际竞争力外资进入吉林市场后,必然会带动吉林省优质品牌产品进入全球分销体系。吉林省部分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被国际市场认可,使吉林省品牌产品出口量连年增加。这无形中提升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国际竞争力,为以后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影响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外资多数选择与吉林省内的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确定投资项目。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高、技术先进、优秀的管理理念,与中小企业相比具有先天优势。外资的进入加速了市场竞争力度,部分中小企业自由资金不足、经营成本过高、经营规模过小使其处于市场劣势,受到了市场竞争的严重压力。伴随着外资所占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势必导致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中小企业亏损甚至倒闭数量增加,严重影响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导致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结构部分失衡外资进入吉林省市场多数选择优势产业进入,且多进入经济发达区域,这必然会导致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使行业间的差距和区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的结构调整变得尤为困难,这不利于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实体承载。为了迎合未来发展的需要,应富有前瞻性的角度建立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发展的基础设施,为吉林省各个产业的发展和知名品牌体系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充分发挥外资的溢出效应外资对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整个产业发展的纵向拉动作用和企业间的横向借鉴学习,充分发挥外资的溢出效应能够有效地实现整个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促进吉林省品牌种群的进化和发展。

生态环境论文范文2

众所周知,以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河流在每一个城市中的作用就很快的凸显出来,在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又因为,我们的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越来越多,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河流的清洁,使得河流变得肮脏不堪,使得城市中的水质不断的呈现出退化的状态。特别是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城市河流里面。因为人们越来越对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不断的改善河流就成了题中之义。再看,我们的城市河流的环境营造实质上是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型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城市的河流进行改造可以很好的提升城市形象。更加爱有利于整个小康社会的进程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发展。立足于我国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我国具有河流的城市而言,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很好的确认河道治理与生态发展的联系,更加要注重这其中的关联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物质追求进而忽视我们的环境,尤其是河道环境。这样的发展状态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城市发展建设中河道综合治理的状况,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的提升我们自己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所以要注重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生态的良好关系,才可以更好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众所周知,城市河流水环境具体包括河水环境、河岸带环境和河岸带周边环境三部分,具有城市生态廊道、遗产廊道、绿色休闲通道和城市标志景观界面的功能。但是在我国因为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很多河流被污染严重。河流规划面积难以保证城市垃圾管理不善,沿河堆积下水道建设滞后,污水直排河流水质恶化,这些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城市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城市河流综合规划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效的开展,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原则进行。

2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当下我们国家城市中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规避水灾或者水污染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所以,我们要最尽最大的努力使得河流的治理以及周边生物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让河道周边的景物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相融合,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另外,我们知道,我们在城市之中的不断更新换代中可以感受的到城市向着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从而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城市河流水环境是城市居民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改善能推动市民物质收入和精神需求两方面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河流的治理以及生态建设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改善河流治理的综合环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进行治理和规划,要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巧妙的将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学原理,采用近自然治理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河流在治理中不断的回复生态升级。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障河流周边生物的多样性,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体现出保护的心态。再次,为了提升人们的生存空间可以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有效的设置文化、健身、娱乐和观景场所使人与水进行亲切的交流,建设出水清、岸绿、突出河流自然属性的城市河流。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真正的做到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子啊人类智力河道的过程中,很好的保障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恢复河流自净能力的原则

在河道的治理中,笔者认为只是治标不治本是不行的,我们不能本着先将河水进行肆意的污染,再去全身心的治理的传统道路,这样是不科学的。我们在首次河流治理的时候就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式方法,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好的控制河流的自净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河道的治理与生态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要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还要做到很好的清理河水,整理绿色河岸的目的,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问题的目的。可以说,在河流污染的处理中,我们应该坚信,我们要始终保持全流域有效治理,不嗯能够分流与治理,厚此薄彼。我们要充分的实现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那么所有的治理功夫都会变为空谈,最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在研究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式与方法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河流生态治理的良好效果。最终才可以使得城市的发展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我们才能在美好的环境下创造更加多的经济效益。

4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手段建设多自然型河流和健康河流的原则

生态环境论文范文3

1.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对复杂的系统进行评价通常是依靠多种指标进行的,而指标的选取在复杂系统的研究中是一个关键问题,更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指标数量过少会使信息量不足而影响评价结果,指标数量过多则会出现大量的冗余信息,加大了分析计算的难度.所以指标的设计一定要坚持全面性、发展性、特殊性、可操作性和侧重性等原则.

1.2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目前对于指标的筛选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主观性较强,由于评价者的不同偏好,对所给出的方案评价不一,导致部分信息失真;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虽然能减少指标间的相关性,但是剩下的指标不能全面地反映评价目标的特性.该文构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大体思路如下:首先根据专家经验初步拟选出能够反映该体系脆弱度的相应指标,构建一个初步的指标体系,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该体系中各个子系统中初步选取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选择出最能代表该子系统的指标并建立最终评价体系.

1.3脆弱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该文将模糊数学方法和传统评价方法相结合来分析系统的各方面相关信息,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合并相似度过高的指标并选出代表指标,同时引入区间变量,建立系统间的发展阶段的模糊区间,以模糊辨别两系统的演进模式,并结合模糊函数建立评价模型,以此研究两系统间的脆弱状况。

2结果分析

2.1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带动经济的发展;二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周边的用地性质发生了改变,进而改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观念.因此,城市化子系统应该包括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选取了多种指标,该文城市化指标共选取了27个.生态环境是指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众多因素的集合.生态环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二是影响生物体的各种生态因子.因此,本文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噪声环境和生态保护五个方面构建生态环境子系统.每个方面也同样选取了多种指标,该文生态环境共选取了20个指标.

2.2评价指标的筛选

以经济城市化子系统为例,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树状图,五次迭代内被归为一类的说明指标间相似度较高,可以合并为一类,从而得出该子系统内的代表指标.同理可以得出其他子系统的代表指标,该文不详细列出.最后得出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

3结论与讨论

该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并根据聚类分析后得出的树状图确定分类个数,构建了评价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解决了指标在选取时的信息重叠和筛选后的指标存在片面性的问题.从总体上看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中某些城市脆弱度隶属度基本维持不变,而其他城市则有向上一级脆弱度过度的趋势,整体来看没有逆向发展的趋势,说明这些地区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对各个城市之间进行比较,鹤岗和鸡西2004~2010年基本维持在较重脆弱度等级中,而双鸭山则基本维持在较重脆弱度和中度脆弱两等级中,虽然这些城市没有逆向发展,但是由于该种脆弱度较为低级,所以以上城市应加以应对,扭转现有形式向良好脆弱度等级发展;佳木斯2004~2010年间虽然也基本处于较重度脆弱度等级中,但是佳木斯却呈现出了向中度脆弱度等级过渡的趋势,说明该城市治理的方针政策是有效果的,但是力度不大,所以趋势较缓较慢;七台河基本以中度脆弱度等级为主,近几年呈现了逐渐向较轻度脆弱度等级过渡的趋势;而牡丹江则是这些城市中发展最好的城市,总体上以较轻脆弱度等级为主并且还明显的有向轻度脆弱度等级发展的趋势,说明该地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力度较大.

生态环境论文范文4

1.1分配原则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在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时首先应以流域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为约束条件,在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确保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从而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和谐共赢。

(2)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水量分配中责、权、利的主体均应为上游各县(市)政府。保护当地水资源和保证下泄水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地政府的责任,使用自产水量是当地政府的权力,分配各地区的水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当地政府的利益。

(3)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分配方案既要体现用水公平,尊重历史,维护各县(市)已有的利益,同时也要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未来新增加的水资源需求量,分配时应侧重考虑各主体的用水效率,做到公平与效率并重。

2晋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以保护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水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水资源经济价值,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节水资源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5]。近几年来,为保障晋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保证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相对贫困、生态相对脆弱的流域上游县(市)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但存在着与大力发展经济之间的突出矛盾。因此,基于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晋江流域上下游水资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晋江市政府及下游受益区对流域上游地区的补偿机制,对于理顺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生态关系和利益关系,加快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有效保护流域上游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全流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主要是针对生态保护或者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所产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美化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综合评估与核算。国际上评价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的通用做法是通过统计分析,评价主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

3结语

生态环境论文范文5

1.1土壤物理性质变差

设施农业土壤在经过种植一段时间后,土壤的团粒结构被破坏,土壤容重变小,熟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同时土壤中的非活性孔隙比例降低,因此土壤容易出现板结现象,透气性和透水性均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并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这样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

1.2土壤化学性质变差

设施农业对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化学性质不断变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酸化严重。氮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土壤化肥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使得大量未被吸收的肥料进入到土壤中,导致土壤中硝酸盐含量大幅增加,土壤pH值呈现下降趋势,即土壤的酸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在种植季节由于农作物的吸收使得土壤pH值得以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增加,但在轮作间隙土壤pH值又明显降低,从总体上来说,随着设施农业种植期限的不断增加,土壤酸化的程度就越严重。第二,土壤养分失衡现象日益明显。设施农业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磷的含量较高,但中量和微量元素相对缺乏,因此表现为养分极度失衡。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不同弄作为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不同,然而由于农民对于土壤科学施肥的认识程度不足,导致氮肥、磷肥的施入量很大,而钾肥的量却很小,在一些对钾肥需求较高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就会出现氮肥和磷肥的大量富集,这种养分失衡的现象对农作物的生理产生不利影响。第三,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设施农业土壤由于长期处于覆盖状态,土壤与外界环境接触较少,缺少雨水的淋溶作用,与露天土壤相比,其蒸发程度较高,再加上人工施肥过程中大量肥料未被吸收进入到土壤中,使得土壤中盐分浓度不断增高,并且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次生盐渍化程度越来越高。

1.3土壤中有害微生物数量增加

设施农业的土壤的环境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给各种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由于农民对土壤缺乏科学的管理,例如消毒不及时、病害隔离消除不当等使得土壤中的有害细菌、真菌得以大量繁殖,通过土壤的传播使得很多植株被感染,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2.改善设施农业土壤生态环境的相关对策

2.1加强农业综合调控

2.1.1科学轮作

在同一片土壤上将不同生长习性的农作物进行轮作,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在轮作过程中被充分、平衡吸收,因此有利于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例如,可以实行粮食作物与蔬菜的轮作方式,使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被充分利用,降低其在土壤中的富集,亦可实行水旱轮作,利用水的稀释作用平衡土壤的酸碱度,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调节,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几率。

2.1.2合理施肥

杜绝盲目施肥,在对土壤施肥之前首先要对土壤进行化验,根据土壤自身成分特点以及所栽培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所施肥料的品种,并且要以农家肥等有机肥料为主,无机肥料为辅,提高微肥的施用量,增加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并且尽可能降低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在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前提下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另外还要对施肥方法进行改良,应当秉承少量多次的原则,并综合多种施肥方式,如底肥、口肥和叶面肥等,促进肥料被农作物利用的效率,减少其在土壤中的积累。

2.1.3合理灌溉

当前设施农业土壤中水分的迁移方向主要为地下向地表的移动,缺少雨水的淋溶,为此,应当对设施农业实施合理的灌溉,通过人工的灌溉过程使土壤表层的水分增加,改善土壤水循环,并且有利于稀释和带走土壤中多余的盐分,尤其对于次生盐渍化严重的设施农业土壤来说,灌溉时要力求浇透,以提升效果。在轮作间隙或农闲时,可将覆盖物去掉,充分利用自然雨水的冲刷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2.2工程措施

2.2.1土壤改良

在设施农业土壤经历长时间使用后,为改善土壤酸化问题和降低土壤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可采取有效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例如,可通过向土壤中施入生石灰等弱碱性改良剂的方式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使土壤pH值趋于平衡,再者,可通过低温冷冻、高温消毒、药剂熏蒸等方式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对有害微生物进行有效杀灭。

2.2.2埋设暗管

在地表以下40-60cm的深度分层埋设暗管,在浇水后土壤中的盐分随着土壤的毛细孔洞进入到暗管中,随着水流不断排出,达到降低土壤盐分富集的效果。据研究表明,通过埋设暗管的方式可以达到80%的多余盐分排出,因此能有效保证土壤的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

2.2.3换填客土

在设施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而导致无法种植或不适宜继续使用的情况,此时可以采用客土交换原土的方式对土壤进行改良,土层交换厚度根据原土的状况不同一般可为5-15cm。

3.结束语

生态环境论文范文6

高速公路是一种线性的、具有一定宽度的、长距离或超长距离的人工建筑物,除了正线的永久用地外,其周边还分布着大量的临时用地,经调查研究,总结出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基本特征:

1.1线性分布

便于保障施工与经济效益考量,搅拌站、料场及预制场等临时项目用地多分布于高速公路正线两侧,受选取点的地形条件限制,按施工标段划分整体呈线性分布。

1.2用地类型多

由于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不同工艺及技术要求,保障施工的临时用地用途多样,主要有取土场、弃土场、弃渣场、施工便道和施工生产生活区,包括临时生活房屋、搅拌站、机械修配厂、钢筋加工场、桥梁涵洞预制场、料场等。

1.3数量多、分散性大

高速公路线路长,施工营地沿公路走向按标段间隔分布,为满足施工所需的大量土石方和钢筋混凝土,以及堆放废弃的大量土石渣,需要在沿线布置数量较多的临时用地,沿公路走向方向零星分布,分散性较大。

1.4单一用地规模小,总体规模大

受到公路施工营地线性分布特点和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单一临时用地的用地规模相对较小,一般均在50亩以下,但由于数量较多,总体规模与其他生产建设项目临时用地相比依然较大。

1.5污染小

与采矿等生产项目的土地破坏相比,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对土壤的污染程度较小。土地破坏一般仅限于土层物理性的改变,施工过程中及后期做好复垦工作,较少造成土地生产能力的不可恢复的损失。

2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类型及方式

2.1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类型

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主要分为挖损和压占。挖损主要指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取土场和施工便道对土地的破坏。挖损破坏了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养分的初始条件,而且增加了水土及养分流失的机会。压占主要指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生产生活区和弃土(渣)场对土地的破坏。因固体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物理化学性质复杂,从而将会对压占的土地造成严重的破坏

2.2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方式

取土场对土地的破坏形式为挖损,主要有削包取土、开坡取土及以凹坑取三种挖土破坏方式。弃土(渣)场对土地的破坏是压占,弃土排渣方式大部分是山谷洼地回填或山坳回填。生产生活临时用地对土地破坏程度较小,工程建设期间,通过场区绿化和道路两边植树绿化,可以基本恢复生态,工程竣工后,通过清理地表覆盖物,回填表土,可以复垦为原地类。生产设施临时用地,如拌合站、制梁场等由于地表混凝土覆盖,地表的清理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3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生态环境影响及预防措施

3.1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的生态环境影响

3.1.1取土场、弃土(渣)场的生态环境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工程临时占地和产生水土流失。取土场在取土过程中将剥离表层土,致使附着在其上的地表植被遭到完全破坏,由于植被在防止侵蚀作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相同条件下植被的破坏可导致水土流失量大增。弃土(渣)场在堆放过程中若处置不当遭雨水冲刷后就将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3.1.2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的生态环境影响

施工生产生活区以及施工便道等临时用地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工程占地导致土地硬化,引起植被破坏,农作物减产等。②搅拌站等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少量生产废水产生,若这些临时场地靠近河流、水塘,生产废水发生流失,则会污染附近水域水体。③施工营地施工人员日常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任意排放,则会污染水体。隧道进出洞口附近的施工生产生活区布设,其产生的生活污水,若不经处理,随隧道涌水排放,一旦进入河流、塘坝,则会造成地表水污染。④施工便道、施工生产生活区等,会扰动地表、铲除植被,可能加重区域水土流失强度,对沿线天然地形地貌造成损伤。

3.2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生态环境影响的预防措施

3.2.1取土场、弃土(渣)场生态环境影响的预防措施

①禁止在水体堤岸内侧,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涂、岸坡设置取土场、弃土(渣)场。②禁止将弃土、弃渣堆置在河道内,影响河流水文、河道防洪。③禁止在沿线基本农田集中分布的区域取土、设置弃土(渣)场。

3.2.2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生态环境影响的预防措施

①施工驻地生活区,有村庄的地方尽量进行租赁,如受客观条件限制,应选用荒坡、灌丛地和劣质的土地,尽量少占用耕地;远离河道,以减少河道水质的影响。②施工生产区尽量选用荒坡和劣质的土地,远离村庄、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下风向200m以外。③施工便道尽量利用现有公路,对镇级、村级公路进行改造,新开辟的施工便道,尽量减少大填大挖,做好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工程结束后,视具体情况,其一,交给地方政府公路管理部门,进行养护,可作为镇级、村级和林区公路,其二,将来无法使用的,须进行生态恢复,进行植树种草等。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