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

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范文1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工作;应用探究

随着我国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在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逐渐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在运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会计工作的管理与控制,利用优质化的企业会计工作,帮助企业实现风险信息的预先估计,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本文主要围绕着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探究,为我国企业今后的会计工作提供可行性参考。

一、企业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探究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具体指的是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业务,在企业自身可能估量费用得到确定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系列会计核算与经济业务价值估算。在我国企业的实际运营与发展过程中,受市场综合环境与企业自身资产的影响,所有企业自身的负债与收入项目资金都可能出现出入与遗漏的情况,致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遭受严重打击,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在我国部分企业的会计工作当中,会计人员往往会在不具备十足把握的前提下及西宁确定与入账记录,致使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按照会计核算的标准进行建设与施工,在竣工与工程项目结束后出现严重的出入,导致企业的实际经济利益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能够准确的进行确定与入账工作,成为我国企业会计工作发展与完善的重点内容[1]。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从本质上确保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安全性,通过标准化的操作规范与详尽的中心性原则,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会受到良好的约束与管理,以此将企业资产以及亏损的效益进行很好的净化,有效帮助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将内部财务问题进行完善与优化,对企业内部所存在的不良核算行为进行控制与管理,帮助企业实现优质化、规范化的运营模式,最终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2]。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情况

(一)加速折旧应用法

随着我国社会日益月异的发展情况,任何现代化设备在实践使用过程中都可能面临着遭遇淘汰的风险,为了能够在现有设备被淘汰之前,帮助企业保持原有的生产能力,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在设备使用前对设备进行前期计提大部分折旧,通过折旧的办法,帮助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稳步保持生产能力。传统折旧办法以图纸、文字等形式对投资计价方式以及工程保险责任界面等情况进行描述和规定,为投标人提供明确的参考。一旦中标人确立后签订了合同,监理、承包商、业主之间的义务和权力都相应明确,避免了之后存在问题纠纷的情况。

(二)存货跌价准备以及资产减值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具体指的是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清查的过程中,发现存货损毁或者部分出现陈旧问题时,通过销售低于成本的存货,使存货转变为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商品,以此实现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促使存货陈本降低,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资产减值准备具体指的是企业对于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一种核算方式。施行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中,除了特别规定的单项资产以及资产组以外,其它的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都应该低于账面价值,以此保证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有效性。资产组具体指的是企业所认可的最小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入,这种现金流入基本上独立于其它独立资产或者资产组。

(三)坏账准备的会计科目

坏账准备具体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核算与账务处理的过程中,专门用来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的准备工作,对于企业没有把握收回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所遭受到经济损失,使企业在实践运营过程中做好了一定的准备。企业在进行坏账准备的计提工作时,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债务情况等因素进行相应的信息估计,确保该想应收款项能够顺利收回。对于回收可能性不大的款项,在处理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结合债务单位可能出现的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不足、单位撤销以及自然灾害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短时间无法偿还债务的单位应没收款项逾期三年以上执行。企业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更应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对于有确凿证据而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应该尽量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

三、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企业工作中滥用

在企业的实践工作中,会计人员需要对经济事项进行适当的处理,秉承客观性原则,通过专业化的角度帮助企业正确选择决策线路,避免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然而,在我国部分企业的会计工作中,谨慎性原则的使用没有明确的约束与规范,致使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事项的过程中带有主观随意性,将谨慎性原则随意使用,致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于不顾,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采用类似于过度计提减值准备或者补提减值准备的会计计算方法,能够帮助企业达到粉饰经营成果提高业绩的作用,但是这种滥用谨慎性原则的行为,却存在隐瞒利润,逃避税收的目的,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

谨慎性原则在使用过程中与可比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权责发生制与配比性原则等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往往会导致不同会计人员所核算出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更会导致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收到极大的影响。传统会计使用原则例如权责发生制,其要求会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应收应付制进行计算,要求会计人员对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进行确认,并且详细数据进确立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在使用过程中则允许对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提前进行计算,这一点与权责发生制相违背。因此,会计人员在使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应根据业务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会计核算的使用原则,避免出现会计原则相互冲突的情况。

(三)谨慎性原则中的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企业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规范,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与盈余,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资产进行充分的减值准备,以此帮助企业有效避免财务风险所引发的资金问题。但是,在我国部分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对于谨慎性原则当中某些条款的使用,仍存在较大的误区与不确定性,这些问题情况导致企业对于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没有清晰的界定,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谨慎性原则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更会给企业财务核算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加大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四、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优化应用措施

针对我国部分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谨慎性原则应用问题,有关部门与政府单位应予以关注和重视,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与管理,颁布与维护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企业今后正确使用谨慎性原则提供有效指引,加大对违法犯罪事件的惩处与追究,为我国企业营造良好的运营与发展环境。同时,国内部分企业更应该在实践运营中积极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体质,加强对谨慎性原则的认知,避免谨慎性原则的使用问题。

(一)建立信息化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相应完善与创新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立信息化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实现企业会计工作的完善化管理,通过构建完善化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实现谨慎性原则下的优质化企业会计工作管理模式。

当前一些企业所采用的财务会计制度,对于会计工作管理体系的主体还不太明确,没有特定的控制主体,造成会计工作管理体系无法有效的落实到实处[3]。结合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我国企业今后的会计工作当中,管理人员应对企业信息化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应该要注意规范流程和按照规章制度来严格执行。对于信息化管理应该做好审核工作,成立监督小组。确定控制体系主体,采用分级负责的方式,明确各个企业部门之间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秉承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工作在实践工作中联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配合,保障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的落实和实行。加强对会计员工的管理,制定相关的制度,使会计人员在落实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能够遵循相关的奖励措施,依次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效果。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保证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合作、责任合理的分配,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良好的运作。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不相容职务和授权批准控制应该区分开,会计工作中对于大型设备的审批,应该采用管理人员集体审批和决策,同时构建责任追究制度。相关部门更需要积极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相关负责人员对企业的设备进行使用、转移要注意办理相应的交接手续。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在遵循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应依靠内部控制体系灵活的对企业设备开销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此来控制企业预算成本,进而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运行效率,帮助企业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实现更好的运转。

(三)加强企业会计制度的控制与执行

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财务会计工作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根据当前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状况,在相应完善与优化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加强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和控制,遵循谨慎性的会计核算原则,帮助企业实现更加优质化的会计核算工作。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财务会计制度的管理力度,积极做好企业会计中的编制工作,对编制预算有计划的组织,进行重点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出企业会计制度控制与执行的力度与水平,切实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保障各项财务预算按规定程序批准并且能够严格执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的财务会计的管理与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在企业发展与运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遵循谨慎性的会计核算原则,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系的工作内容与管理架构,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进出.新时期下的企业会计工作管理[J].信息技术教育,2013,12(09):23-24.

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范文2

200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当我们回顾30年的历程时发现,中国改革发展为勇于奋斗的企业家提供了施展才华、激发潜能的机会。这些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进程的见证者和推动者,让全世界开始瞩目中国这条巨龙的腾飞。

海航集团作为海南省一家地方航空公司,由起步到发展,仅用了15年时间,资产从1000万上升到700亿,总资产扩大了几千倍。目前已与国航、南航、东航三巨头比肩而立,成为民航企业的佼佼者。就连美国著名金融投资家索罗斯都成为海航集团的投资股东。6月4日下午,在陕西省政府会客大厅,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代表企业向陕西灾区捐款300万元。借此机会,记者采访到了这位名声显赫的企业家。

下海南,创建海航新品牌

1993年,刚满40岁的陈峰从北京飞赴海南,组建一家航空公司。40岁是陈峰人生的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他先后在中国民航总局、国家空中交通管理局任职,属于政府官员。40岁后,他怀着一个航空梦来到海南。着手打造一家与国航、南航、东航等国内传统航空公司发展模式迥然不同的航空集团。

初到海南,海南省政府给雄心勃勃的陈峰出了一道难题:只有1000万元资金,要办一家航空公司。怎么办?只有靠自己去想办法。

1000万元意味着什么?只能买一架飞机的翅膀。但陈峰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利用自己在民航业内多年的积累,四处游说,终于交出了满意的答卷。1993年4月13日,第一架波音飞机飞抵海口。同年5月2日,海南省航空公司首航北京。

创业伊始,海航只能在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的夹缝中求生。不过,陈峰自有他的办法。海航的飞机机身上最早涂有美丽的彩绘,它还在飞机客舱里搞起机票抽奖,这给了旅客新的体验。

海航的一位老员工曾回忆说:当时,计划经济时代下的中国民航,航空公司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服务不好。而海航在成立之初就打出了一张服务牌,在服务上赢得旅客的信任。海航在初创的5年内,采取了一个比较极端的办法,只要是有旅客投诉空乘,公司不做分析,马上让空乘下岗。这一招奠定了海航的服务基础,空乘服务以旅客需求为中心,一切服务围着旅客转。海航的服务一时在中国民航业内传为佳话。

为融资,十进美国华尔街

人们都说,海航是中国股市大全,法人股、A股、B股、H股,每种股票海航都发行了,每个机会海航都抓住了。于是,陈峰融资天才的名声不胫而走,而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十进华尔街”。

外界盛传陈峰用200个故事“搞掂”索罗斯,此说陈峰不太同意:“我不是讲了200个故事,而是回答了数百个问题。国外投资者绝不会轻信别人,他们首先看的是公司本身,而海航一开始就建立了非常符合国际标准的企业管理框架,这让海航符合了投资的基本条件。”

1995年,陈峰听说在美国可以卖股票,他西服革履,与副董事长王健一起到华尔街去了。但在那儿呆了整整100天,九进华尔街而一无所获。就在绝望之际,索罗斯的高级经理们偶然了解到陈峰创办航空公司的故事,兴趣顿生。美国人觉得,航空公司以100多万美元起步已不可思议,而不到3年就发展成20亿元人民币资产、十几架飞机的规模又是奇迹。海航稳健的发展速度,坚定了美国投资者的信心。两周之后,美国著名金融投资家索罗斯等人通过旗下的美国航空正式入股海航,以2500万美元买了海航25%的股票,高出预期2.5倍。海航因此成为中国34家航空公司中首家中外合资公司。至此,陈峰在美国华尔街已是十进十出。

陈峰说,海航之所以能够引来索罗斯的投资,首先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因素。索罗斯希望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角色。这个人跟一般的资本家不一样,他是金融奇才,他在博弈金融上面的感觉很好,又有着强烈的资本改革意识。其次,海航的发展是奇迹,海航发展的故事足以使华尔街的投资家们感觉到这些中国管理者不得了。他们非常看中高层管理者的素质。陈峰当时用自学的英语回答了三百多个问题,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但是很流利,华尔街的投资家听完之后觉得很亲切。除了海航的故事吸引人外,海航的国际化运作也是能够吸引索罗斯的一个重要原因。海航从一开始建立就采用了国际一流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财务管理规范;海航用美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做公司的法律顾问;海航做的评估用美国做航空一流的评估事务所,评估海航的管理者写了这么一段话:“海南航空的管理者不仅在中国是一流的,在世界也是一流的。”一开始就建立了国际标准的管理制度,这是海航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铸灵魂,传统文化做根基

民航界同仁不无羡慕地说:“陈峰是中国航空业最昂贵的人。”华尔街的金融家们为保证投资安全,联合为陈峰投保了3000万美元。全世界仅有12个人被他们投保,陈峰位列第四。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陈峰这样总结说:“人生每一段的积累都不会白费,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有准备的人,在陈峰看来就是善于学习的人。“我求学时遇上,只读到小学六年级,15岁就当了兵。我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更觉知识储备的重要。”当兵期间,他利用每天早操结束到早饭之间的半小时,读完了《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世界哲学史》等大部头。陈峰还注意从多个方面锤炼素质。部队集合时看到领导在台上念讲稿,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出口成章。于是经常对着河水练习演讲,做到了手无片纸口若悬河。对英语他从来没有专门学习过,以前在民航总局工作时,却通过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自学,一举考取公派留学,其他考上的,都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

至今,陈峰依然每天早上5:30起床,读书、练字、记心得。不管多忙,用蝇头小楷书写《静夜随笔》一天不断。陈峰说:“要使海航成为一个人生的大学校,让每个从这里走过的人都有收获。”15年来,陈峰坚持为每一位新员工讲课,他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用于培训,古今中外的典故,他张口就来,令听者目不交睫。陈峰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导读》员工人手一册,书中从历史文化、精神修养、为人处事等各方面入手,指导员工“有远大的理想、务实的精神和富于哲理的人生”。有人评价说,海航的启示之一在于抓住机遇,而能抓住机遇是因为它能不断创新,不断创新又与陈峰的好学进取,以及他积极促进全集团的学习不无关系。

求发展,狠抓严管创奇迹

陈峰常言,“要怀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他解释说:“管理航空企业就像管理部队,严是爱,宽是害。人命关天,岂敢不慎哪!严管带来企业发展,这才是对职工最大的爱。”

1994年春节前,海航开飞还不到两年。有两个飞行员从美国培训回来,违反规定不及时报到,立即被开除了。另一次,一架飞机在飞行过程出现事故征候,公司总裁降为副总裁,飞行部总经理就地免职,飞行员改行当搬运工。海航每年的淘汰率、降职率、调整率高达8%~9%。陈峰说:“末位淘汰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管理,每一个员工都概莫能外。”这种管理文化已经深入企业骨髓,多年来,还没有哪个员工因为被淘汰而找领导吵闹过。

陈峰把制度、人才、企业文化形象地比作窗框、玻璃、粘胶,三者虽独立存在却相互依存。制度是刚性的,有缝隙,人才是个性的,须调教,而企业文化是柔性的,正可以弥合缝隙,教化人心。因而,作为一个企业家,他嘴边不离的总是文化。陈峰认为,海航要做百年老店,就要用制度和文化把店面建造结实,使它风雨不侵,这样,无论谁来做它的主人,无论里面做什么生意,它的基础都是牢靠的。

谈及未来,陈峰说:“海航15年来不断拼搏进取,始终没有离开航空产业链。今后这个方向也不会变。” 2007年11月27日,海航把旗下64家航空公司重组在一个名为“大新华航空集团”的旗下。他认为,大新华航空公司成立并运营,标志着海航集团完成了以大新华航空为核心的航空企业群的架构。这一航空企业群包括:以经营高品质航线为主的大新华航空、以经营支线航空运输为主的大新华快运航空公司、专门经营公务机业务的金鹿公务航空公司、专门经营旅游包机业务的金鹿航空公司、经营货运业务的扬子江快运航空公司、低成本航空公司祥鹏和西部航空公司。

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范文3

近年来陕西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1.总体排序:位列全国中游靠后,西部第三

自1983年陕西省诞生的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到2004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111个,合同外资93.1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7.79亿美元。十年来陕西每年新批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增幅不大,但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以西部大开发起始年的1999年以及2003年、2004年作为比较时点,来看陕西实际利用外资的实绩:1999年,陕西在全国内陆地区的31个省市中名列第22位,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0.6%;2003年,陕西列第19位,占全国比重为0.62%,位列中部的吉林省和山西省之前,在西部居广西和四川之后列第三;2004年占全国比重有所上升,达0.87%,在西部居四川和内蒙古之后继续列第三。

2.投资来源:投资强势国家为主,自由港及欧盟投资增加

截至目前,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对陕投资,形成了以港、台、美、日、欧(盟)、新加坡、维尔京群岛等国家(地区)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格局。近五年来,投资来源国的排序发生了变化。依实际利用外资额看,2004年排前十位的分别是:维尔京群岛、香港、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开曼群岛、印尼、萨摩亚、英国,占所有国家和地区对陕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5%。依项目数和实际利用外资额来看,投资来源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前十位的投资国家和地区中有来自太平洋岛屿的自由港避税区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无论从项目数还是实际投资金额都处于前列,尤其是2002年、2004年的实际到位金额超过了香港,列第一。二是欧盟的德国、英国和亚洲的韩国、泰国的对陕投资有明显增加趋势;三是近年的日本企业对陕投资项目较少,与其整体对华投资增加相比不相协调。

3.产业结构:制造业仍是重点,第三产业比重扩大

制造业依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第三产业投资呈现增加趋势。2000年以来,总体上呈现第一产业的投资下降,从2000年以前所占比重约6%下降到目前的5%以下;第二产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化学原料及制品、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专用机械设备、普通机械等,包括建立研发中心,这些领域在陕西具有比较优势。随着第三产业的投资呈现增加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也稍有下降,平均值在65%以下,而第三产业上升到30%以上。加入WTO以后,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逐步放宽,外商开始进入,投资规模加大。如金融业的香港东亚银行在西安开设分行,加拿大丰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参股西安市商业银行,商业领域的德国麦德龙、正大集团等也进入西安等。

4.投资方式:独资化趋势明显,特殊方式有所突破

陕西省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合资仍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所占比重近50%。但近年来,外商独资企业在新批准设立的企业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从项目数看约占40%,从实际进资额看,比重超过了20%,相反,合作企业的比重逐年下降,不足20%。另外,股份制外商投资企业已有3例。陕西省在吸收外商投资方式上进行过许多新的探索,继1996年陕西省成功地以TOT方式实施了西临高速公路经营权的转让,以及渭河发电厂部分股权转让之后,2002年又有外资收购陕西移动等重大外资项目,标志着陕西省在吸收外资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国际主流的直接投资方式―并购投资开始显现,并呈增加趋势。截至目前,陕西已批准23个并购投资项目,并购方式以股权并购为主。此外,随着国家鼓励东部外商投资企业的再投资,陕西的外商再投资也呈现增加趋势。

5.投资规模不断扩大,500强投资渐行渐近

陕西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从单个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金额来看,1995年时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为152.7万美元,近年来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如2000年为232.2万美元,2001年上升为329万美元,2002年达414万美元,2003年为364.3万美元,2004年为387.1万美元,均超过1990-1999年累计平均规模154.2万美元的水平。

截至2004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的富士通、NEC、日立,美国的联合技术、强生,德国的西门子,瑞典的沃尔沃等29家已在陕投资,共设立了33家企业,项目总投资额5.8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额为2.03亿美元,项目平均合同外资规模为634万美元,比陕西全部项目平均外资规模高出200多万美元。其中麦德龙、汉高、丰业银行等9家为近五年对陕投资的企业,四年引进的500强企业占500强对陕投资总数的31%,9个项目投资总额为2.1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为2333万美元,显著高于2000年以前引进的20家500强项目平均规模为613亿美元的水平,说明500强对陕投资的力度正在加大。

6.投资地域:关中“一线两带”占绝对优势

由于陕西省各地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外商投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85%以上的项目集中在关中“一线两带”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和杨凌农业示范区。总体来看,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在西安的外商投资项目占全省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项目数占全省的70%;二是关中的“一线两带”所占比重上升达85%;三是陕南和陕北的吸引外资所占全省的比重较低,小于15%。

近年来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绩效分析

1.外商投资经济对资本形成的效应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弥补了陕西的“资本―储蓄”缺口,增加了资本的存量,促进了经济增长。对资本存量的增加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乘数效应,通过前后关联,引发陕西当地企业扩大投资;二是带来了外资的追加投资;三是引发其他外国企业的关联辅助投资;四是为陕西省内企业调动金融资源和其他资源做出了贡献。另外,由于陕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外商投资陕西,对于国际资本从东部向西部转移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同时也带动了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将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 的比重定义为外资依存度,选择1995年、2000年、2004年三个时点进行对比,则陕西省外资依存度1995年达2.71%,2000年为1.5%,2001-2003年提高到了1.6%,2004年为1.51%。由此可以看出,陕西与全国的外资依存度变化趋势相一致,但却明显低于全国的情况,说明陕西的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之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2.外商投资占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近五年陕西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逐年上升,占全省的相应比重总体高于90年代中期水平,呈相对稳定。从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来看,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一是说明陕西的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及股份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快,而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大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却较慢,从中也说明陕西的外商投资企业规模还不够大。

3.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陕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为政府投入,逐步转化为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外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1-2004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陕西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平均达到4.86%。实际吸引外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从九十年代中期显著提高,1997年达到了峰值11.93%,之后大幅下降,至2001年起稳定在3%以上。其变化趋势也与全国的情况相似,但全国的峰值时间是在1994年,达17.08%,2000年、2001年下降到了10%左右,2003年继续下降到7.9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弥补了陕西省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到目前为止,外商投资基础设施数十亿元人民币,如:投资高等级公路建设资金3亿多元,合作兴办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利用外资28亿元人民币以及外资投资西安的水厂建设等。

4.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税收的贡献

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收已经成为陕西省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涉外税收是陕西增长最快的税源之一。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效益趋于良好,企业纳税额不断增加。特别是2002年以来,外资掺股陕西移动通信等重大项目的进入,使外商投资企业纳税额大幅增长,根据财政汇总决算报表的不完全统计,2002年、2003年陕西省外商投资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涉外税收总数达20亿元以上,2003年达23亿元,比2002年增长8.71%,比2000年增长54.3%。

5.外商直接投资对陕西省对外贸易的作用

外商投资企业对促进陕西对外贸易的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改善省内相关企业的营销状况,增加最终产品的贸易并且带动出口,提高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占陕西省的出口比重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如1991年占3.58%,1995年占4.03%, 2000年占8.86%, 2004年占9.46%(表3)。说明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能力较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占比约50%,2004年高达70%)比较差距仍然较大。

6.外商投资经济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吸引外商投资不仅引进了陕西短缺的资本,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并由此产生了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陕西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如表4所示,自2001年起,省内外资企业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能力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同一年度中又表现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高出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又高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规律,反映出近年陕西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利税水平显著提高。

7.利用外资的就业效应

外商投资企业对陕西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也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改善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据近几年参加年检的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反映的就业人数来看,2000年年检企业最多,反映出的就业人数为9万多人,2001年后由于年检企业减少,反映出的就业人数有所减少,但从陕西外商投资企业稳定发展的情况推测,实际在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远高于这个数字。如外商投资的五星、四星和三星级酒店也至少吸纳了近4万人就业。因此,据推测目前在外企就业人数应在15-16万人。

主要问题与启示

从陕西吸引外商投资的现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来看,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陕西省内整体城市化水平较低,导致外商投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整体的对外开放意识薄弱,市场经济发育较差,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薄弱等,导致其投资环境不如东部和中部省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少,未能形成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拉动效应的项目群或产业链,也未能产生外资的“聚集效应”,企业投产开业率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其绩效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等。对此,我们应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即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加快陕西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针对陕西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目标出发,不断提高全省的城市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要充分认识完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最基本条件,是扩大开放的“生命线”,因此不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要从与国际接轨的视野出发加以改善和优化,提高竞争力,降低外商投资的运营成本,特别是强化服务意识,减少隐性成本,并注意改善陕南、陕北以及关中其他城市的投资环境,使全省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2.加大招商力度,承接国际资本与产业的转移。

当前国际资本的流速加快,流量加大,中国又是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的陕西,更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机制,扩大宣传,研究和学习新的国际资本投资方式及成功案例,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在西安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和运营中心,利用科技实力雄厚等的比较优势,加大承接软件和服务外包;加大利用外资改组改制国有企业的力度,并注意吸引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做配套。对于重大项目可委托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强化项目包装或实行委托招商。随着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要设法定向吸引金融保险机构、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旅行社等入驻陕西,从与国际接轨的对外服务体系上完备投资环境。

3.发挥比较优势,做好产业分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