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艺术论文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1

1.结合地域文化

确定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目标和原则。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应深入挖掘邯郸城市文化主题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突出邯郸城市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以高艺术水准原则、高环境效益原则、持久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很多历史典故和名胜古迹。在邯郸市公共艺术发展研究中,可以赵文化,时代文化为核心主题,并向下延伸形成整体的主题构成。打造出体现和承载邯郸本地区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并具有邯郸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建设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层次分明、标识明晰、环境宜人的高品位公共艺术空间格局。

2.结合城市规划

定位发展结构。在发展结构中,本着突出城市特色、紧密结合邯郸城市用地功能和城市空间景观系统、以点带面逐层展开、紧密结合城市生活。在结合邯郸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将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定义为“六区、九带,多节点”的布局。这种布局结构将起到突出重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整体作用。总之,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应结合城市总体设计及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生态与空间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以形成整体而又丰富的空间层次。

二、发展策略建议

在研究中从邯郸历史传统文化、公共艺术区域策略、提升艺术作品品质计划等角度对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并参考多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研究,总结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思路为:

1.深度挖掘历史传统文化

使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体现邯郸地域文化,并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让民众能够感受到文化气息并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加强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特点。对于公共艺术区的策略,以邯郸市城市发展规划为基础。在老城区突出传统文化,在新区注重传统文化和新区发展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同时,结合城市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规划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

2.公共艺术实施措施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2

公共艺术是由“公共”和“艺术”两个词组成。具有公共性含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公共艺术。客观上由公众介入具有一定的公共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都能够纳入到广义的公共艺术的叙述中。如城市广场、景观、公园、园林、水体、街道、建筑、装置、雕塑、壁画、工艺艺术、光艺术、影像艺术、广告艺术、公共展示空间等都属于公共艺术的表现范畴。观察整个公共艺术的历史延亘,发现公共艺术是在漫长的社会物质、精神和心理铺垫中孕育着,在历史进入到现代艺术之后,公共艺术终于产生以至迅速地发展了。20世纪60年代公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文化概念出现,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这个新概念进入我国,并开始发展繁荣,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拥有了公共艺术丰富的创作语言和创新理念,在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同时依然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公共艺术作品特色遗失我国的公共艺术作品求量不求质,作品劣质无内涵,甚至部分作品雷同。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因为其反映出了地区特色,更容易获得大众认知的共鸣。一件公共艺术品成名之后,在国内会发现有不少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抄袭仿制品,这种不根据当地具体特色来具体设计的行为,严重损坏了城市各自的特色文化,使城市形象变得空洞,抹杀了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真正意义。

(二)公共艺术作品形式落后,技术含量、互动性差公共艺术在我国诞生的时间较晚,虽然近年来国内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的研究已成规模,但国内的大部分公共艺术作品还是传统化的,融入数字技术的城市公共艺术的交互性研究并不多见,落后的展示形式,无法调动起受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公共艺术水平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反应,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完全融入一个城市的血脉中,称为其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伴随各种高科技日渐成熟,物质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自然人们对公共文化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了公共艺术必须紧跟时代不断的发展。

二、数字化公共艺术设计原则

公共艺术是在公共空间里的一种艺术形式,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受众已不能满足传统的公共艺术在作品与观众之间产生的联系。引入数字化技术,成为具有强烈的交互性特征作品,使公共艺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篇章。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公共艺术呈现出来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欣赏者能够通过视、听、触、嗅等感观手段和智能化艺术作品实现即时交互,达到全身心的融入、体验、沉浸和情感交流,从而得到最佳的用户体验。公共艺术作品越来越注重从参与者得到的直接或是间接反馈,它们把参与者当作是作品一部分,更加强调受众的能动作用和积极的参与性。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中更强的体验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虚拟性原则是必须要遵从设计原则,也是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体验性原则数字化公共艺术很多作品可以让观众直接参与,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怀着好奇心理,自身的主观意念不断的探求其中奥妙,从而不断的达到体验高峰,没有参与者不能获得体验也就不能获取作品的真正价值。数字化公共艺术品,设计开始,就要考虑到体验者的情感、心理、身体等因素。对比之前传统作品带给观众的效果,注意体验效果渐进性和多重性,设计不同的体验角度和多个体验点,并能够使得体验有层次和联系,确保观众在过程中不断巩固已有的体验,达到体验的高峰。

(二)互动性原则互动性是公共艺术作品中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具有观众与作者平等及其信息传导的双向性特点。在互动公共艺术中,观众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作品中,并对作品的走向产生决定性作用。数字化交互性公共艺术必须通过参与者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行为改变作品影像、造型、色彩、质感甚至意义。这种交互不仅包括物质和身体的交互,更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三)科技性原则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涉及到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灯光艺术及计算机艺术等的各个艺术领域,单一的技术手段无法实现艺术家的设计要求,必然需要更多高科技的手段融合介入。以的形式存在,不会随空间和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数字化公共艺术不同于传统静态公共艺术作品,更多是以“声”“光”和“电”要素的新领域,是艺术与科技更紧密的联接。受众通过参与活动使得艺术作品产生实时变化的艺术效果,表现出作品本身所阐释的内涵。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3

1.通过民主参与以表达自由意志

市民对公共艺术的参与使得公共艺术有别于他种艺术,平等对话、民主参与是市民表达对社会、环境以及生活态度的场所。市民通过武汉天地、楚河汉街以及各个居住小区的公共艺术,参与人与环境的对话,能够唤起民主意识的觉醒;通过公共空间以表达自由意志,就能够自觉地参与城市的社会生活。由于曲高和寡的艺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使艺术家的个人语言进入公众的社会的语境之中,因此,市民与艺术的互动便有助于增进公众对艺术的理解,与公共精神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

2.通过互动以丰富公共艺术的参与形式

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却不只是以某种形式为主的单向性参与。公共艺术的参与性表现为作品、设计师、公众与环境之间良好的沟通、融合与影响。公共艺术的结果是开放的,而检验方式是在公众的参与之中完成的,即只有在公众的参与互动中,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和沟通,作品的意义以及对作品的评价才能最终体现。

3.通过民主参与以改善

市民的社会态度当代公共艺术不再是高、大、上的专属,它走入社会走进现实,与市民平等对视。走下神坛的公共艺术进入了社会大众的心里,改变着市民们的审美理念和社会态度。由于数字媒介从艺术形式到表达方式都拓宽了公共艺术的领域,有助于创造更具公共性的艺术形式。让艺术从小众的赏玩、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赏而回归于公共精神,让公共艺术真正地为市民服务,公共艺术也就在市民的认同中改变着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态度,从而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并提高了城市的美誉度。

4.数字化时代公共艺术的参与方式

更富创意当今是数字化时代,交互式设计、情感化设计、生态设计概念早已进入设计领域。智慧城市的武汉应该更好地享用数字化的科技成果,将互动理念应用在以空间为媒介的公共艺术设计尤其是地铁壁画之中也是武汉公共艺术参与方式的一种创新。

5.自觉自主地参与公共艺术

就能充分凸显参与者的个性中国数十年美育教育的成果之一就是塑造了统一的审美情趣,公众所认同的美或多或少都具有政治的意义,将其整齐划一地放置在管理学科还是比较合适的,但对艺术的发展而言却是有害的。如今设计师需要借助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艺术作品丰富城市的空间,彰显城市的个性。公共艺术的参与方式也因为数字技术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凸显了参与市民的个性,这一点在湖北省新图书馆的设计中就可窥见其效果。

二、数字技术对参与性提升的推进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4

公共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以当代艺术的文化概念出现于美国,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艺术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具有公共性含义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公共”就意为要以公众自主意愿参与到公共艺术之中,并直接服务于大众,呈现开放、民主、自由的特点。而交互是一个极宽广的概念,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称之为“交互”,在公共艺术的交互更多的是强调审美客体,即通过公众的参与来配合公共艺术的完成。随着新媒体的运用和推广,公众对公共艺术的交互性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由此,新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当代公共艺术的创造之中,在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的交互性产生了更高的新诉求。第一,与公众的交互中拓宽艺术展现的时间域。借助新媒体技术,将传统的公共艺术作品无法实现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在互动媒体艺术与人的交互中,公众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直观地进行时间的干预与重构,这种交互方式是全新且令人着迷的。第二,拓宽公共空间艺术创造空间上的可能性。空间的相互渗透、叠加、重构为公众的交互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第三,展示不可见信息。人们在众多感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视觉,但视觉的感知度是有限的,许多信息是人类的双眼无法感知的,新媒体空间艺术可以将众多不可见的信息转变为视觉信息,丰富公众的交互语言和形式。

二、公共艺术交互性“新类型”

在传统媒体影响下,公共艺术曾经的交互性只是公众被动地接受,公众很少有选择和改变的权利,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呈现的是单向传播。互动性是在新媒体视阈下的公共艺术创作中作品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而这种交互体验反映到艺术表现形式中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一)实体式互动

当代公共艺术已不仅停留在“架上”艺术层面了,而是真真切切地与公众进行零距离互动。这源于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有意给公众留于一定空间,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公众,让公共艺术与环境和人发生交互。

(二)参与式互动

体验式互动特征不局限于公众可以对公共艺术进行实体触碰,这种参与式互动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一种是利用原有传统艺术手段达成;另一种则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实现,利用影像、声响、空间动态等形式使公众主动吸引并参与其中来实现的。

(三)创作式互动

创作式互动的公共艺术在近些年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的创作式互动带来的是创作权的转移和技能价值的转变,互动不只是一种可能,甚至是一种必须的行为。

(四)虚拟式互动

虚拟式互动是指人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互动操作,它主要是借助新媒体等技术来实现作品与人的交互。它可以是人在视觉上或行为上与虚拟空间中的物体、影像进行互动,如同在真实世界一样,这样的互动能使公众产生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感受,更能激发公众的互动热情。

三、公共艺术交互性“新发展”

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当下,公共艺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在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都可能存在着公共艺术,反映着时代文化,而驻足于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将朝着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道路发展。新媒体视阈下,公众的公共意识和艺术审美修养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审美和交互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对新媒体艺术形式应用与公共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将在硬件设施上为公共互动媒体艺术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第一,作品的耐受度更好。公共艺术大多处在室外,需要长时间抵抗自然条件的侵蚀,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的不断革新,创作技术手段的更新,作品本身会更坚固耐用,也能够抵御与公众交互性的增强而导致的人为损坏的现象。第二,公共艺术造型上具有很大改善,更具有丰富的形式美感。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类别和形式,同时通过技术的载入,使公共艺术作品带来的感官冲击力更加震撼。第三,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的可操作性会不断提高。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运用会使作品本身更为复杂,但在与公众的交互中,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间的交互将更加简单且更加流畅和频繁,并且人们在参与公共艺术作品互动时,能更加亲切自然,甚至通过交互达到内心的满足。第四,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将更加密切而完善,跨界合作将更加频繁,在新媒体视阈下,多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研究一定会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公众对多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将不断加深。随着民主法律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对互动性公共艺术的实施更加公开和透明,公众参与性活动也将更加成熟、可行。同时,公众的公共意识不断提高,对公共艺术交互性越来越认同和接受,各种规模、层次和形式的公共互动性艺术将使公众广泛参与进来。

四、结语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5

(一)缺乏保障公共艺术教育高效开展的运作机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育部先后颁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确实从某些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但从高校总体教育水平来看,公共艺术教育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学校的投入力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都难以达到公共艺术教育高效开展和运作的要求。主要原因是认识上的不足。由于艺术教育实用性不强,尤其不与学生的就业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因此在当今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艺术教育仍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很多学校可以为一些有实用价值的项目一掷千金,但在艺术教育上的投入却谨小慎微,致使硬件设施落后,没有实施艺术教育和活动的专门场地和场馆使得艺术教育和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生的兴趣,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制约了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

(二)缺乏系统完备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纵观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从教学目标到教材选择、从内容设置到评价机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基本是自成一家,由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经验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而许多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都来自于专业艺术院校,接受的是专业的艺术教育,其教育理念常常带有浓厚的专业背景色彩,并不能完全适应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普通学生。因此,师生之间形成一道鸿沟。虽然教师讲得热情投入、丝丝入扣,但学生仍听得云里雾里。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思路探索

(一)处理好普及与提升的关系,培养“全人”的教育通识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全人”的教育,这里所说“全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通识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有机会接受到通识教育;二是指通过通识教育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提高感受世界和通融识见的能力,做一个拥有自由、独立精神,追求卓越、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完整人格的“全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的教育,不应该是小众化的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大众化的渗透式教育。艺术通过美的形式和形象感染人、打动人,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美的力量甚至可以直击人的灵魂。因此,要做好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艺术,体验美和感悟美,进而用艺术的思维和美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待生活。同时对于有一定艺术功底和特长的学生要能给予适当的平台和有效的指导,让其在自身基础上有所提升,提高表现艺术和表达美的能力。当前很多高校由于师资、场地及设备的限制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不尽合理,也不够全面,艺术课程基本上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覆盖面达不到半数以上,有些学校甚至在10%以下。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借鉴一些知名高校的做法,如南京大学艺术课程的开设结构就比较合理,从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七大分支进行课程设置,范围广,系统性强。当然,对于知名高校来说,各方面力量雄厚,增设几门课程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普通高校由于受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制约,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因此,这就要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在现有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在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既在专业领域有较高的水平,能担负起有艺术专长的学生专业提升的指导工作,也具备深厚的文化整合的功底,能承担起艺术普及教育的工作。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探索精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通常以辅修课的形式出现,每门课的总课时一般在30课时左右,即每周2节,一学期结束。而艺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30课时涵盖的内容非常有限,只能选取一部分知识做一些蜻蜓点水般的总体介绍,课堂教学也一般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模式,学生难以真正触及和领悟到艺术的真谛,没有达到艺术教育真正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通识教育主张培养人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艺术教育的课堂也可以打造成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阵地。与其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去了解一些艺术知识,不如给其自主发挥的空间,如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课题的范围由教师提供,也可自拟,然后报教师审批。同时要注意,课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弘扬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探讨、分析渐渐深入艺术的领地,探寻艺术的价值与真谛。而课堂只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和各课题组交流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主导者参与进来,从总体上进行宏观把握,确定方向,给予思路上的点播。课程结束阶段,每个课题小组负责人进行成果汇报,然后该课题组所有成员接受大家的提问,进行答辩。最后要留出相应的课时让教师对每个课题组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并对所涉及的知识做一个条理性的疏通。由点到面,触类旁通,使学生既对自己研究的知识有深入了解,同时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也有一个全面且系统的认识。学生往往对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出的结论会非常珍惜,甚至记忆终生。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一个问题,即课题组成员不宜过多,4人至6人为宜,为避免有的学生袖手旁观、工作量不均衡等问题,在前期的课堂汇报中可采取轮流制的形式。在评价机制上,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考查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更关注的是对学生艺术素质、完善人格的养成,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发展等,这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因此,公共艺术教育的考核方式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过程评价与考核相结合。例如美国高校上世纪80年代广泛采用的“档案袋评价方法”,把学生的艺术作品、资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都搜集起来对学生学习的整体进行评量,应该是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三)注重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发,培养“博雅”的教育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多是以艺术导论、艺术欣赏等理论课的形式出现,而艺术团也一般只招收有一定基础的艺术特长生。所谓的艺术实践课仅仅是针对少数艺术团的艺术骨干提升水平而设,真正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的艺术实践课程在很多学校还是空白。艺术实践课程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平台。当代大学生很多在中小学阶段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对于很多艺术爱好者来说,其迫切希望将压抑多年的“艺术梦”得以释放,而艺术实践课程恰恰可以给他们提供亲密接触艺术和感悟艺术的机会。艺术实践课程应不设门槛的面向所有学生,只要有意愿者就可以参与进来。选择一些方便携带,简单易学的乐器,开设一些难易适中的技能训练课,学生兴之所至时,在环境允许的前提下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练习。学习乐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把很多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拉出来,用艺术愉悦心灵,丰富情感体验,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同时也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营造一种礼乐融融、弦歌声声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加强艺术团建设,关注文化艺术活动的学术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校艺术团一般汇集了学校的文艺骨干,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生力军。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艺术团常常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点缀,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要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团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舞台的艺术魅力。同时要增加具有学术气息的活动,目前许多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政治性、娱乐性突出而学术性不够,学校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出艺术团在弘扬传统,传播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多举行具有学术内涵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1967年,美国反思了教育中重科技轻人文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为了均衡人才知识结构,发起了著名的“零点计划”,即从头开始发展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沈致隆在《中美两国大学非职业艺术教育的几点比较》中提到:“从1993年起,哈佛大学举行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艺术节的名称为‘艺术第一:哈佛庆典’,持续4天时间”,在艺术节期间有200多个活动举行,除了在音乐厅和露天剧场的正式演出外,在图书馆、校园广场和草地上随时会上演一场精彩的艺术秀。因国情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像美国推行“零点计划”的决心一样,从零开始,让艺术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学生心灵,打造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三、结束语

公共艺术论文范文6

在化工设计中设备的设计安装问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在化工生产之前,设备的安装设计问题没有处理好,就会给化工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在化工工艺设计的过程中,设备的安装问题往往容易被设计者忽视,其实设备的安装设计在化工工艺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艺设计人员切不可为了跟进施工的进度而忽视对设备安装的设计,这样只会因小失大,最终无法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化工工艺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将设备的安装检修问题考虑到工艺设计中去,以保证化工生产更加高效的进行。总之,在化工工艺的设计过程中,设备的安装设计必须引起设计者们的重视。因为一旦设备安装设计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个化工生产流程,甚至给整条化工路线后期的维修、生产都带来影响,从而整个化工产品的生产。

2对未来化工工艺设计的展望

2.1化工工艺设计要体现低能耗

在化工生产中,大部分人将能源成本看成是生产总成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并非如此。因为人们只要解决了基建投资高和能量消耗大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因此,如何降低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才是化工工艺设计的关键。例如,将超临界流体应用于一些大型的分离装置上。通过对当前一些资料的分析以及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一些系统的能源费用比一些常用的技术要低,例如蒸馏、恒温共沸等。在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降低能耗,是一个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

2.2化工工业设计要体现低的基建投资

化工工艺是一种密集型产业,一般很少进行生产工艺的改革,除非在其化学研究成果上有重大的突破,能使化学工艺得到完善与提升,否则只是通过改进现有的设备装置、扩大生产能力等方式来提升生产效益。如通过优化工艺过程、减少设备尺寸等方式实现低的基建投资。例如,Higee化工工艺设计,可以应用于蒸馏塔的改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蒸馏效果,使得化工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3化工工艺设计要体现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原料的回收利用、减少污染源等措施能够有效的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通过化工工艺的设计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a、对当前的化工生产装置进行扩大和升级。b、在化工工艺设计自身的基础上改进生产装置。例如,在产品分离的过程中,提高产品的分离效果,这样就可以减少废料的排放,提高对环境的保护。还可以通过改进工艺设计,提高化学反应速率或者产品的转化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