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范文1

为了培养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在我国近百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已经做了很多教科研方面的研究,但大多是针对商务韩语会话和韩语写作,对商务韩语写作的研究还是空白。商务韩语会话和韩语写作都属于基本语言技能的拓展训练,虽然也涉及到了一些商务知识和写作要领,但是远远未能达到商务韩语写作教学标准的要求。商务韩语写作要掌握各种商务信函的写作格式与要领,与以上两门课相比是知识性和实践性更强,需要一套适合这一特点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作为外语教学的先锋----英语教学以及教学改革方面研究成果卓著,特别是针对外贸函电,英语应用文写作以及评价模式的先行研究对本课题提供了很多借鉴性资料。

2研究价值及目标

经过调研分析,大部分韩语专业人浅谈商务韩语写作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创新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丹东118000才就业于韩资企业和对韩贸易公司,工作任务为办公文员和韩语翻译。这些岗位要求既要有熟练的日常生活口语表达能力,又要有准确的商务韩语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商务韩语写作能力对于完成企业要求,实现高职教育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现行的商务韩语写作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弊端,通过分析论证,试图建立一套能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发挥教师特长,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为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3商务韩语写作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现存问题

随着中韩经济贸易合作的逐渐加快,目前在很多职业院校中开设商务韩语写作课程,但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再加上教学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学生们的商务韩语写作水平始终没有明显的提高,现总结原因如下几点:课程本身的特点:

1.商务韩语词汇掌握得不够准确。词汇是所有语言的基础,也是写好文章的基本。商务韩语与生活韩语不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比较难,也很难准确地使用。

2.语法掌握得不够熟练,中韩写作思维不能及时转换。由于韩语在语序上与中文是相反的,同时在语法上也和中文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很多学生掌握得不够熟练,学习时常常用中文的思维模式思考,导致写作时思维混乱,语序错误频出,表达不到位甚至产生很多病句。

3.不严谨的学习态度。由于学生们对商务知识的缺乏,对商务韩语写作产生距离感,所以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强。

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1.单一的课程设计。目前的商务韩语写作课程设计只是为了提高商务韩语写作水平而设计的,只是强调商务韩语的翻译以及模拟写作,不能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商务知识以及在商务活动中应该遵循的礼节文化等,导致学生只会模仿,不能够举一反三。

2.“填鸭”式的教学法。由于目前职业院校中韩语教师普遍年轻化,虽然都有留学经验,但是在贸易公司的实践经验缺乏,商务知识缺少,授课多以翻译、模拟写作为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传统的批改方式。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安排教学任务由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完成,教师批改后再返给学生。学生在收到作业后不能够及时确认,有时也不能理解教师的批改意图,导致错误反复出现,没有进步。

4商务韩语写作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4.1“立体化”的课程设计

所谓“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是指融商务知识、商务礼仪、企业文化以及商务韩语写作方法为一体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学生们一直在学校环境中成长,对于商务知识以及企业文化缺少了解,因此对商务韩语写作这门课有很强烈的排斥感,应该有计划的安排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们了解、熟悉相关商务知识和企业文化。我院韩语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常年在外贸公司一线实践,总结了一套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商务知识及企业文化讲解经验。在“立体化”课程设计背景下,学生们对商务知识不再陌生,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4.2以实践为导向的“合作学习法”

以实践为导向的“合作学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职务,通过小组讨论、发表成果、点评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强调合作团队精神,在互评、互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加,可以互相审视和共享信息,生发新的智慧与思想,不断丰富、提升写作水平。

4.3“多元化”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学生写、教师改的基础上,根据工作任务和教学任务,采取多元化的写作方式和批改评价方式。例如,在节假日来临之前,利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问候信;使用微信或者通过微博留言合作提议信等等,借助多媒体与网络可以更直观、更形象、趣味的教学。同时明确团队中每个人的任务量,制定评分标准,将分数换成工资和奖金,根据表现对其职务进行提升或者罢免,让评价方式更人性化、多样化、科学化。

5结语

课程设计论文范文2

学者诺莱斯(Knowles)认为:“对成人来说,他们的经验就是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当成人的经历被忽视或被排斥,他们认为这不是拒绝他们的经历,而是拒绝他们本人。”杜威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波斯纳(Posner)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很多一线的教师说:“没有经验,我几乎不能在课堂上立足。”“好的教师就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从这些论断中,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了经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首先,从经验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教师的经验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确切地说,在教师实践性知识中,教师本人的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会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实践基础,会在反思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即经验是教师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用经验诠释着理论,用实践丰富着经验,如此往复,教师越来越趋于成熟和卓越。其次,对教师培训工作来说,实践性知识依存于具体的教学情境逐步形成,有内隐性、不可言传性。因此若想提升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使培训得到教师的认可,必须要尊重教师本人的教育实践经验,以教师的已有经验为培训的出发点,在培训中调动教师的经验,唤醒其反思自身经验、提升自身经验的自觉。那么在继续课程中,教育教学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剂,通过案例的分析,旧有经验得到发现与质疑及改进。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二、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借鉴《课程文化》[3]一书的课程文化视角,基于《教师教育标准》(试行)对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模块建议的研究,结合我院开发实施的实际,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1.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所持课程观点(1)教育目标上主张人的自我发展的满足,并贯彻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也就是课程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教师不是为完成上级的指派任务,不是为了应急,而是真正源自于内心发展的需求走进课程。(2)课程的推进与教师(学员)的内在动机息息相关。此特征是和上一观点息息相关的,如果参加此类课程的教师没有较为强烈地提升自身经验的动机,那么课程基本无法推进。(3)互相信任和尊重是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提升经验,需要经历发现经验、甄别经验、试验经验、改造经验的过程,本身就需要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样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果缺少信任与尊重,成员之间达不成彼此平等、诚恳的氛围,课程的目标无法实现。

2.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学习者和教师的定位此类课程因为是提升教师自身的经验,因此学习者处于课程过程的中心,是自我主动构建的过程,参与的深度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和深刻性。教师是课程过程的领路人而不是指挥者。教师更多的是提供研究的方法、路径、资源,充当教练、顾问的角色。

3.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主要课程内容和情境(1)课程的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之一为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之二为经验指向的主题知识。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帮助学习者发现、甄别、试验和改造关于某一特定专题的经验,因此对于某一专题本身也是课程生成内容之一。前者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有所罗列,主要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究、教育经验研究、反思性教学、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等。后者关于经验指向的主题,由于进入每位教师视野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他当前关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某人关于某一个问题的经验是不一样的。此类课程是要承认经验的差异性,并辅助教师用一定的科研方法(也就是刚才叙述的第一类内容)提升自身关于这一特定主题的经验。因此这一主题在进入课程之前或许有所设计,或许会随着学习者的认识而逐步生成。但是这一内容是科研方法辅助的必要载体,不能没有。有很多的科研方法之类的课程,只讲如何做文献、如何写论文,学习者的应用是课后或课余的事情,这类课程虽然也讲的是科研方法,但不致力于教师自身经验的提升,因此是属于知识理解类课程。(2)课程情境必不可少的是互动、反思环节。基于前文所述经验形成的特征,互动与反思策略要以不同方式和方法呈现在课程的设计当中。在课程策略的思维上应是演绎式、归纳式的完美结合。演绎式主要应用于甄别经验和试验经验阶段,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理论来判断教师原有经验的不足,并生成新的经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两部分都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路线,因此是演绎的。归纳式主要应用与发现、改造经验阶段,通过某一教学情境,从现象中发现经验或通过改造设计之后实施的某一教学情境来验证效果,提炼出有效经验。这两部分都遵循从实践到理论的路线,因此是归纳的。当然,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或更为精细的设计当中,演绎与归纳是可以交叉灵活运用的,并没有框定界限。

三、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开发设计实践

梳理朝阳分院开发的155门课程中,有32门属于“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统计如下:《教师自主发展之教师职业规划》《基于实践做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教科研论文写作》《基于教学案例的教师教学反思理论与操作》《新课程下教师怎样听评课》《基于课堂改进的校本课题研究策略》《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阅读的指导与实践》《学校管理中的行动研究》以及涉及23个学科系列的《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训练》等。笔者以《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为例,展开讨论。课程名称:《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端正教师自主发展的认识,掌握反思基本流程、课堂观察、撰写叙事式反思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中学”进行一次科研之旅,聚焦教师各自的问题,以课堂观察为切入,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研究的思维乐趣,树立将研究引入工作的科研意识,享受研究带来的快乐与智慧。课程核心内容:“经验+反思”教师自主发展途径;反思的基本路径;课堂观察工具制订及观察报告;叙事式反思撰写及不同教师的研究主题。课程流程:课程有主线与辅线,参见图1。学习者主要通过做课,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下深入进行课例研究,遵循发现描述、识别聚焦、诠释分析、行动检验的反思路径,对教学问题进行一次研究之旅。

教师在这一行动研究进程中,跟进理论讲解及工具辅助。课程设计亮点:

1.课程整体培训模式上,基于“做中学”理念,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完成基于实践、指向实践的微型行动研究过程。

2.关于课程内容之一的教科研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反思的相关理论,以及辅助学习者掌握反思的方法和工具。课程开发设计中将理论内容提炼成5个小专题:《教学反思概述》《如何快速文献搜索》《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及工具的制订》《六顶思维帽子在议课中的应用》《如何撰写叙事式反思》。这5个专题,短小精悍,注重操作性,注重举例子穿插到课程进程中,对教师进行跟进式、诊断式辅导。这样的设计没有长篇大论地阐述理论,聚焦了教师的需求。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理论中操作性质的程序性知识更具实用性,理论讲得面面俱到,反而会迷失在理论的中。教师需要的是理论中精华的精华,并且要结合他的需求、结合案例予以阐释,如此才是教师真正所需。

3.关于课程内容之二的教师经验指向的专题:比如,课程中有的教师要提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的经验,也就是教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要有所提高。因此关于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就是该教师要提高自身经验所指向的专题。那么这一专题,在课程中就生成了。需要对这一专题形成认识,提取该教师在提问理答方面的经验,进行甄别予以试验并改造。生成的主题,课程开发者如何把握?在设计的时候完全可以引入专家资源予以援助。从这一方面也说明成人课程的开放性。本课程是在每一次观课议课的过程中都聘请学科专家予以把关。

4.关于课程情境:经验提升类课程,课程的经验发现、甄别是必要环节,本课程针对此部分设计了课堂观察的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都是做课教师、学科专家、科研专家三方人员共同参与。在相互的深度互动中,帮助学习者厘清课堂教学经验,从不同的视角甄别经验的不足。

5.关于对学习者的激励:本课程的学习者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而且又是星期六上课,大多数为学分而来。教师的积极性和内在动机是有所欠缺的。面对这样的学习者,本课程设计了一些激励策略。其一,教师有多样选择,可做课可不做课、可以请领导听课可以不请领导听课、可以写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写对别人教学的反思。其二,让教师参与到反思作业的自评与互评中来。其三,做课教师和撰写反思论文优秀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些策略设计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让学习者民主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力所能及地考虑教师的需求。从一次次的课程实践来看,学习者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四、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设计反思

课程设计论文范文3

课程设计选题合理与否,是课程设计改革的重要环节,应注意课题的综合性、实用性及层次性[2]。课程设计环节中增加高分子材料改性及工艺探索的题目,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聚合物改性原理及方法》等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是保证学生如期完成课程设计的前提。课程设计环节比毕业设计环节少了8周的时间,因此课程设计选题应“小而精”,难度应明显低于毕业设计题目。如果选取完全没有研究基础的题目,学生前期探索实验会花费过多时间,不利于课程设计顺利进行。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确定了课程设计相关题目。例如往届学生曾做过“硅橡胶阻燃材料性能研究”的毕业设计题目,对于硅橡胶混炼及硫化工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数据,而硅橡胶材料力学性能指标还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改进配方。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出两个课程设计题目:“硫化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构控制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由两个学生分别完成以上题目。由于有前人的基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重复探索相关工艺参数,实验直接切入主题,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此外,两个课程设计题目虽各有侧重,但主要原材料及成型工艺都相同,故两个学生可共用一套成型设备,大大节约了设备预热及清理时间。将学生按相近课题组成互助小组,不仅提供设备利用率,也有利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相互讨论,相互促进[3]。

2实验人员安排

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为80人,现有实验室设备条件尚不能满足全部学生同时开展材料改性及工艺制定等实践内容。因此,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环节进行材料改性及工艺制定的学生人数,是如期完成课程设计内容的必要保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年秋季学期最后4周进行。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已全部完成,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去向也有了初步规划。可以结合学生的就业意愿安排其课程设计内容。对于工作单位已落实为材料改性或工艺制定岗位的学生,可以优先安排其在课程设计阶段进入相关实训。课程设计内容与学生就业去向密切相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参与到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在本次课程设计改革试点工作中,2010级的一名学生对于硅橡胶材料配方优化题目很感兴趣,原因就是与其签约的工作单位主要生产硅橡胶产品。这名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遇到问题时没有被动等待老师的安排,而是通过多方搜集资料以及与指导老师讨论等方式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为学生更快适应企业工作节奏和工作思路奠定基础。

3实验进度安排及突况处理

课程设计时间只有4周。以往安排学生绘制模具图,主要按照塑件图测绘(1周)—装配图设计及绘制(1周)—零件图绘制(1周)—说明书撰写(1周)来安排进度。模具设计过程中基本不存在突发因素,设计进度容易控制。如果在课程设计中安排材料改性、工艺制定等内容,则可能由于设备故障、原料采购不及时或其他因素影响实验进度,导致学生无法如期完成课程设计[1]。为此,课程设计指导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原料及实验设备的准备、检查工作,并做好应急预案。在本次课程设计改革试点工作中,主要按照资料收集、初定方案、实验验证的思路安排进度。仍然以“硫化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构控制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这两个课程设计题目为例:第1周进行资料搜集并初定两种硫化剂(结构控制剂)备选;第2周进行硫化剂(结构控制剂)种类筛选;第3周确定硫化剂(结构控制剂)最佳用量;第4周整理数据并撰写课程设计小论文。从实际试点情况看来,学生在4周内完成材料改性等课程设计题目是基本可行的,所有参与试点的学生都如期完成了课程设计预定内容并按期提交了课程设计论文。在试点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况。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个别设备由于电压不稳导致温控器失灵而维修了几天,耽误了进度。但由于参与试点的学生们积极性及配合度较高,在第1周仅花了3天时间就提前完成了资料收集及方案的初步确定。在设备维修期间,指导教师及时调整进度,让学生把实验数据整理及课程论文框架构建与实验同步进行,大大缩短了后期课程论文撰写的时间,从而保证了课程设计如期完成。

4结语

课程设计论文范文4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设计体系

通过钢铁企业调研、专家座谈和毕业生调查等方法,确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确定各个岗位的代表性工作任务,然后分析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提炼为行动领域,按照教育教学方法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再转化为该学习领域课程。

(二)多方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计资源整合时,与中冶赛迪、重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行业专家、校外兼职教师进行沟通、协商,共同确立改革方案。校内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调研资料的整理、课程理论基础的搜集论证,以及协调校内外教师的工作。行业专家主要负责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并指导校内教师,确保课程设计体系的准确性。校外教师有选择地参与课程的教学过程,提供相关的实践案例。在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坚持行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多元化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采用任务驱动,重点培养实践能力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要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学习情境,在各种学习情境下分解具体任务。如加热炉课程设计,其典型任务是熟练掌握加热工艺要求,并对加热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根据该典型任务确定加热炉设计的下分任务,包括燃料燃烧计算、炉子的热工制度(包括炉温制度、供热制度、炉压制度及钢种的加热工艺制度)和炉膛主要尺寸的确定、炉膛热交换和金属加热时间计算、炉体结构及烟囱等辅助设备的设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只需进行下分任务的设计即可。

(四)坚持行动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以加热炉课程设计为例,一方面通过一个个下分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每一个下分任务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掌握加热工艺制度制订的方法,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建构较为完整的加热炉作业区工艺和设备情况,明确加热岗位的任务和职责,初步形成职业习惯,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加热岗位工作。另一方面,该课程设计结合操炉工考试相关的内容,引入行业标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通,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二、基于“工作过程”法的设计思路

(一)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锻炼在职业能力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它既是课程教学的龙头,又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论证。以加热炉课程设计为例,笔者根据分析论证,确定其课程目标为:(1)能力目标。学会制订加热工艺制度(包括加热温度、加热速度、加热时间);能正确进行炉膛尺寸设计,熟练掌握不同钢种的加热要求。(2)知识目标。熟悉加热制度制订的依据,掌握炉型特点和结构设计的要求;熟练掌握加热的特点和要求,准确掌握不同加热缺陷的特点和判断。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同样以加热炉课程设计为例,通过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加热炉初步设计(包括燃料燃烧计算、炉子的热工制度和炉膛主要尺寸的确定、炉膛热交换和金属加热时间计算、炉体结构及烟囱等辅助设备的设计),要求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为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基础。

(三)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教学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加热炉课程设计的具体思路是:首先,明确该课程与专业、职业的关系,确定该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次,进行学习情境和任务的设计,即确定教学内容。如在确定加热温度的过程中既考虑避免出现过热过烧,还要考虑Si、Mn等合金元素的影响及加热目的,从而进行综合确定。最后,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聘请赛迪工业炉和重钢集团的专家进行现场数据对比分析,确定设计与现场生产的差距,从而确定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设计的不断完善。

(四)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仍以加热炉课程设计为例,从入炉到出炉采用流程化作业,根据工艺的各个环节,将每一段的温度、速度和炉压确定有机结合起来,制订适合生产现场的工艺制度。在考核方面进行多元化考核,在结束设计后,学生采用答辩的方式将自己的设计思路、理念和工艺规程进行有效整合,老师结合学生的答辩提出问题,最后送行业专家评阅,从而实现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的有机结合。

三、基于“工作过程”法的实践效果

2012年下半年开始用基于“工作过程”法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类实践课进行改革,将现场数据采集和课堂工艺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采用平时观察、访谈等方式分析了该方法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法,将现场的工艺设计搬到课程设计里面,利用课程设计完成现场工艺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利用课程设计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了课程设计的学习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法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将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广泛交流提供了便利,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从生产实际出发,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以前的不问所以然的埋头计算变成了分析工艺参数和处理现场问题的参与者,从而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四、结语

课程设计论文范文5

目前工程类的专业基础教学主要有两大模式:1)以课堂教育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以音频和视频(动画模式或记录短片的模式等)进行理论教学[4];2)理论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部分学时分配到课堂实验教学以及学生动手实验教学两个环节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5-9]。模式1)使得课堂教学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但是由于课时数有限,在顾及了教学广度的同时,教学深度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学生上课时看各种物理现象觉得好玩,下课后却对课堂上学习的具体知识茫然无解,当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时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后深入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并阅读其他补充教材进行印证补充,那么就可以完全解决深度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课后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消化巩固,通常采用加大课后作业的手段来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种以课后习题敦促自学的方法对部分愿意自主学习的学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能够在经历了课堂上相对比较宽泛的知识点以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学习;但是,对于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种类繁多的知识点和课后枯燥机械的习题形成的反差使得他们不知从何下手去完成课后作业,学生通常在不同的知识点和不同的公式之间疲于奔命,难以进行清晰有效地理解和探讨。模式2)将实验教学加入到理论教学中,部分解决了理论和实践问题之间的差距,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课堂上某些知识点相关的物理现象,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有以下3个不可避免的问题:1)不论是课堂教学实验还是实验室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都需要相对比较多的时间进行铺垫准备,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无法针对每一个重要的电磁学现象都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2)由于实验室相对较少,设备以及维护费用相对昂贵,通常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教学需求;3)实验教学通常只针对可以用简单的实验手段实现的知识点,而且实验设计的前提是这些知识点相关的实验必须是可以直观地进行现象观察的。这些限制条件决定了符合实验教学的知识点缺乏全面性。可以说,投入的时间和财力都不少,但是涉及的知识点却不够全面。课程设计这个教学形式早已存在,但是一般情况下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实践性补充,并未提到特别重视的位置。目前,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情况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即数字化的课程设计方法。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需要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学会使用与本专业相关的商业软件,如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并学会使用的商业软件有编程软件Matlab和VC++等,仿真软件HFSS和ADS等。而这些相关软件的学习和使用,通常不会专门开课来进行学习,因为这本来就是学生为了提高自身就业优势和提升专业技能而需要学会的自学课程。因此,在课堂上引入一部分和本课程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商业软件的使用技能,不但不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负担,反而是他们乐意学习并且去掌握的技能。综上所述,为解决前文中提到的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同时结合目前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自身专业素养,本文提出了应用商业软件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即针对教学中需要掌握并深入剖析的知识点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让学生在商业软件平台上建立并仿真电磁学的模型,利用学到的知识对相应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规律分析。

2课程设计实例

课程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针对一个目的或者一个内容进行有计划、有结构的系列活动。对电磁场理论相关的课程教学而言,课程设计的内容需要针对教学中比较难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或是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综合讨论的内容来进行设计。因此,课程设计环节在“电子工程数学方法”“电磁场与波”以及“微波技术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点环节进行了设计和讨论。由于商业软件平台可以模拟相对理想的实验环境,并且在观察物理现象时也不必拘泥于实验装置和物理实现方法困难的问题,在课程设计题目的设计上,可以选择尽量涵盖本课程大部分知识点的题目进行仿真设计,或者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直观化理解的物理现象进行设定。如在本科第3学期,在学生对电磁波/场的概念还处于力线的范畴,对电磁波在导波系统中的传播规律还没有进行具体学习的前提下[10]开设“电子工程数学方法”课程,学生对为何要求解泛定方程,为何要加入边界条件等原因并没有一个具象化的认识。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求解定解问题就是泛定方程和边界条件以及初始条件的结合,学生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这个说法而已。在这个前提下再提出如何求解波动方程和泊松方程等方法,学生也只是迷茫地在几个特殊形式的方程中机械地求解而已。课后常有学生反映:“为什么就学这几个方程”“这些方程求解方法到底学了有什么用”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一个答案并不难,难的是学生就算听懂了答案,还是不知道其真正应用在何处。因此,在这门课的课程设计题目是用软件HFSS实现对矩形波导管的仿真,在求解矩形波导管主要模式的基础上设定波导管的尺寸,并观察其主模的电场、磁场以及壁电流分布。整个课程设计内容里并没有提到用什么方程来求解,也没有说用什么方法求解。学生拿到题目以后需要自己去思索:这是一个有关波导管的工程问题,这个工程问题相关的物理现象是什么,描述这个物理现象的数学公式是哪一个,为了能表达出波导管内部的场分布,必须要求解定解问题,那么与之相关的边界条件又是什么。这个课程设计的内容立足于定解问题的求解,而且是直角坐标系下波动方程的定解问题的求解,计算上并不复杂,难的是理论上的理解。学生普遍反映虽然课本上早已做过了类似的题目,但是他们还是去查了一些相关的教科书,还在网上寻找资料,最后发现其实求解的就是他们学过的东西。这就是理论和工程应用相对照的一个过程。同时,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学生普遍反映他们对HFSS这个商业软件的建模方法和仿真手段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对波动方程和亥姆霍兹方程的推导和求解认识深刻。“电磁场与波”是针对本科第4学期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其主要内容涉及静态电磁场和时变电磁场的基础理论知识[11]。学生在前修课程大学物理中学习了很多关于静态场的知识,空间中电磁波的传播行为和状态是一个全新的内容,需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而课堂教学中,描述波的情况时一般用正弦波来描述(动态多媒体描述的时候也一样),这种描述方法和机械波完全一样,学生在学习电磁波时通常以机械波为原型来进行理解,这种理解方法使得他们在学习驻波、行驻波时出现困难。因此对这门课的课程设计题目做了如下设计:利用编程软件Matlab实现对下述物理现象的建模,并实现电磁波在全空间中的变化情况。一均匀平面波从半无限大自由空间(z<0的区域)入射到一介质分界面(介质存在于z>0的半空间),介质的电参数为εr=4,μr=1,σ=1,分别对以下情况进行建模:1)线极化波垂直入射到介质分界面;2)平行极化波以入射角θ(θ<θc,其中θc为临界角)入射到分界面;3)圆极化波以入射角θb(θb为布儒斯特角)入射到分界面;针对上述3种情况,分别描述入射波、反射波和投射波在空间中的变化情况,并标明各波的能量变化。学生经过这次课程设计后,首先会对使用Matlab进行编程设计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用Matlab进行电磁波的动态显示。其次会学会利用其他工具主动学习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这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主动利用现有的编程软件或者商业软件平台进行知识探索。最后,学生在进行编程建模仿真的过程中强化了知识点的学习。课程设计包含了电磁场与波这门课程中关于平面波的传播、平面波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变化、不同的极化方式在通过介质分界面时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知识点囊括了电磁波在无界/半无界空间中的传播问题,而这也是本课程中有关电磁波问题的重点学习内容。“微波技术基础”是一门具体涉及微波器件的课程,不同的器件有不同的电性能和参数设计方法,不同的传输模式在同一器件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12],因此要设计一个相对全面的课程设计比较困难。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了不同的课程设计题目的设计,例如:1)针对波导腔体中的模式问题,进行了模式分析编程设计;2)针对谐振腔和微扰理论,进行了谐振模式和微扰后的谐振情况建模仿真讨论;3)针对左手结构材料的概念,进行了左手/右手结构的功分器设计,以此讨论两种不同结构下电磁波的传播和器件表现在外的性能;4)针对磁材料的特性,进行了极化扭转波导仿真设计。通过这些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在学习不同的微波器件性能的同时,对微波器件的设计方法、性能和其中的电磁场分布有了更加深刻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完全普及开来的大学课程学习中,在电磁波理论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课程设计敦促学生利用编程软件和商业仿真软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模型化仿真和现象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纵向和横向理解掌握,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使得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清晰,对理论对应的工程应用了解更加明确。这对于目前的大学本科学习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学习手段和方法。

作者:骆无穷 王园 唐璞 潘锦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论文范文6

(一)从课程现状上看。

以笔者所在的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来看,目前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理论课,同时开设了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电算化会计实训、、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手工会计综合实训、电算会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但是,仍有不少学生反映在顶岗实习期间对会计工作依然无所适从。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创新课程设计,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以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更吻合企业用人需求。

(二)从就业形势上看。

通过对笔者所在学院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广东省及湖南省就业,去向多是中小企业。通过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一般不购买财务软件,通常是设置一个专门针对本企业的Excel财务系统进行财务处理。据介绍,这主要是因为用友等财务软件价格不菲,而且对于小企业而言,其功能过于全面,有时反而使得财务处理更繁琐。因此,在《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课程的学习中,有必要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创新课程设计,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性,强调实践性教学。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利用Excel完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整体流程等工作任务。知识目标:掌握Excel的基础操作;掌握Excel有关工作表、公式、常见函数应用;掌握利用Excel建立会计科目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会计凭证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日记账、分类账;掌握利用Excel建立科目汇总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科目余额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会计报表。能力目标:能够对Excel的窗口界面和工作对象等进行操作;能够对Excel表格进行操作;能够绘制Excel图表;能够应用各种常见函数;能够完成Excel会计核算的整体流程。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与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

本课程拟以一个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湖南长沙红星公司实习经历为主线,一共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组织教学内容,包括Excel认知、编制会计科目表、编制会计凭证表、编制总分类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科目余额表、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综合业务分析等,循序渐进地讲解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并且针对每一个学习情境制定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课程实施方案,表1为学习情境二编制会计科目表的课程实施方案。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评价

在教学组织方面,笔者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工作实际组织课堂内容,以高职会计专业的某毕业生在湖南长沙红星公司实习为主线,共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由浅入深来组织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仿真法、班组合作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方面,首先,每一学习情境都会借助多媒体工具引入一个实际工作案例,并给学生一张任务单,让学生明确主要的工作任务及通过本任务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操作技能。然后,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如何完成这项任务。并且要求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来讲述一下小组讨论结果。之后,由教师讲解演示内容。并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并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小组成员进行互评,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提交作业,笔者利用世界大学城来批改作业。如果发现有错误的地方,可以及时回复,要求学生更正。在教学评价方面,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与评价分为过程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采用百分制,其中过程考核占70%,期末考试占30%,汇总得出课程整体成绩。重在考查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