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规则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财务规则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财务规则制度

企业财务规则制度范文1

日前,财政部正式《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规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等金融财务制度同时废止。

《规则》共分11章,66条,从风险防范、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等六个方面,明确了财政部门的财务监管职责,金融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权;提出了风险控制标准,要求金融企业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对金融企业筹资、投资、资产管理及财政资金的处理等作出规定;明确成本费用管理的基本要求;规范了财务分配制度;完善了重组清算财务管理;明确建立财务评价制度,对金融企业财务信息管理作出规范;明确了金融企业财务管理违法违规的法律责任等。

《规则》适用于境内依法设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金融控股公司,担保公司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等。其他金融企业参照《规则》执行。

此次的《规则》相对于原有金融企业财务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改革财政监管企业财务的方式,强调财政部门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责,通过防范化解财务风险,维护金融企业及其相关各方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二是适应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需要,通过废止原有财务制度在成本,费用及资产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自,为不同类型金融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三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界定了不同层次财务管理的内涵,明晰了金融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及其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职权,以促进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四是丰富并强调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要求金融企业建立健全包括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内容的风险控制体系,将风险防范的关口前移;五是改革了财务分配制度,规范人工成本开支范围。建立职工激励机制,取消税后利润提取公益金的规定,明确职工以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六是整合提升了财务制度的层次。形成了以部门规章为依托的财务制度体系。为完善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奠定了基础;七是明确要求金融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置财务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系统应用财务管理方法,实现企业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日前表示,为贯彻落实《规则》要求,财政部门还将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和各类金融企业要认真做好《规则》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为实现新旧金融企业财务制度的充分衔接,财政部还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实施指南;三是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制度。以《规则》为依据,在金融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管理,财务风险评价和控制,社会审计和资产评估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四是为了维护《规则》的权威性,确保《规则》实施取得实效,财政部门还将不定期对金融企业执行《规则》的情况进行检查。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颁布

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应用指南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2项具体准则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对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作出的操作性规定。应用指南的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应用指南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对各项准则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具体解释和说明,着眼于增强准则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包括32项具体准则的应用指南和一个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应用指南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财务报告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提升,二是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的定位更科学。

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人表示,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财政部将不再具体的衔接规定。各上市公司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织力量研究制定实施新准则的具体办法和方案,企业自身的核算规定,信息系统也要相应调整,以确保新旧准则平稳过渡。

第十七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在土耳其召开

第十七届世界会计师大会11月14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大会以“会计师: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与稳定”为主题,来自全球会计界的5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率中国代表团出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创新发展理念,服务经济社会”的主题演讲,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会计职业发展的三项战略主张:一是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推进会计服务的国际化;二是坚持互动发展,进一步加快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三是坚持稳健发展,进一步强化会计职业的风险防范。

《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颁布

国资委日前颁布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

《意见》要求:推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大力推进改制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积极鼓励引入战略投资者;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建立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调整和重组,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推动应用技术研究院所与相关生产企业的重组;加大对亏损企业国有资本的调整力度;围绕突出主业,积极推进企业非主业资产重组;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内部的重组;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人民政府所出资企业之间的重组。

《意见》指出,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调整和重组至80-1 00家。这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意见》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确定具体的行业和领域,出台相应的产业和企业目录。

证监会将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当前要积极研究、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推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他表示,自2000年以来,深圳证券交易所一直没有停止创业板市场的准备工作,当前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要求,依照《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颁布创业板建设规章,制定创业板制度框架,创新创业板的发审、交易、监察等设计,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

尚福林表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是大力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以更有效地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他提出,要积极培育蓝筹股市场。继

续推动大型优质企业上市;扩大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规模;整合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探索和完善统一监管下的股份转让制度;积极推动发展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证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稳步扩大基础证券;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等。

银监会《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并实施

《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近日由中国银监会正式对外,并已于2006年12月11日起施行。

《细则》全面体现了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取消非审慎性规定,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的原则;明确了外资银行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包括从事人民币业务的条件、申请程序和审批时限;明确了外资银行初次经营人民币业务仍须满足“开业三年、连续两年盈利”的条件。

副部级央企中邮集团正式成立

伴随着中国邮政体制改革进程,一个新的大型中央企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下称中邮集团)日前成立。

中邮集团为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副部级央企,暂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公司注册资本800亿元,总经理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其领导班子成员,几乎全部来自国家邮政局现任高层。现任国家邮政局局长刘安东出任中邮集团第一任总经理;同时设置四名副总经理,分别是现任国家邮政局副局长张亚非、李国华、冯新生,以及原四川邮政管理局局长刘明光。另外,国家邮政局原副局长马军胜被任命为国家邮政管理局局长。目前,副部级单位国家邮政局仍挂靠于国家信息产业部,但是后者并不管理其业务。

中邮集团将实行“母子公司”体制,各省的邮政公司将作为中邮集团公司投资的子公司。根据此前邮政改革方案,中邮集团正在落实其业务整合,邮政速递局(又名中国速递服务公司,即EMS)、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邮政储汇局(即未来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集邮总公司,邮政航空公司,邮政广告公司等公司都要纳入中邮集团,实行专业化经营。

美证交会拟放松萨-奥法退市管制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执行规定达成某种妥协。萨-奥法规定,如果外资公司在美拥有股东数超过300个,即使从美国市场退市也必须在SEC注册,并且其相关行为受制于萨一奥法。SEC建议,将原规定中“股东数超300个”这一条,修改为在美国市场拥有股份占比超过5%的外资公司必须退市注册。专家认为,这一规定将使外资企业将更易通过退市手段“规避”严厉的萨-奥法。

企业财务规则制度范文2

2006年1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下文简称《规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金融控股公司、担保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下文简称金融企业)施行。

《规则》分11章,共66条,从风险防范、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等六个方面,对金融企业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并有相应罚则予以约束。《规则》的制定是为了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管理,规范金融企业财务行为,促进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防范金融企业财务风险,保护金融企业及其相关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规则》的实施,不仅对促进金融企业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出台的背景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金融企业的外部金融环境和内部治理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以及利率、汇率、股权分置改革使我国金融企业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外部风险。随着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的内部治理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政府及时出台新的监管规则以促进金融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规则》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了。

(一)金融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1.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

WTO的金融服务贸易规则包括GATS文件、金融附件、金融承诺表、部长会议对金融服务的决议构成的程序性规定、金融服务承诺谅解书组成的选择性规定以及《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贯穿其始终的是实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宗旨。金融自由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它对现实经济的冲击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则是明显的。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政策更加透明,开放步伐更加稳健和有序。在银行方面,按照承诺开放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业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25个城市向我国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完全取消了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地域和客户限制,在坚持国家绝对控股地位和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引入外资参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证券业方面,不仅严格履行证券业开放有关承诺,而且在进一步扩大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方面进行了探索。对外国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允许中外合资企业在A股市场融资,在A股市场实施境外合格投资者制度,以合资和合作形式部分开放证券服务业,外资证券机构可以通过合资券商从事国内资产发行和资产业务。在保险业方面,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全部地域和有关法定保险以外的全部保险业务,合资寿险的比例放宽到50%,外资非寿险在合资公司的出资比例达到51%,允许在外设立独资子公司。对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允许从事大型商业保险经纪业务和国际海运、保险业以及再保险业务。在金融市场方面,积极引进国际金融机构,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11.3亿元和10亿元。此外还开放了汽车金融市场,2004年以来,先后有五家外资金融汽车经营公司在我国开业,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2006年12月11日我国遵守加入WTO的承诺,全面开放了金融服务市场。

我国开放金融市场不仅是履行加入WTO承诺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经济总体上已经从计划经济、封闭的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开放的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仍然很不完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市场体系还不健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完善与否决定了整个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整个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所以,要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加快金融改革,加快发展金融市场。在加快改革和发展方面,必须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方面并行。现在我们正处在“十一五”规划非常重要的时期,今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还会进一步加快,对市场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都需要金融业加大开放,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使我国金融企业不再享受政府的保护,而要直接面对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

2.利率的逐步市场化

2004年10月29日,我国开放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资产负债管理和贷款风险定价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加强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定价制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否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顺应市场发展的定价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关系到金融企业的生死存亡。

3.人民币汇率改革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带来的最大风险是货币错配的风险。即一个经济行为主体(政府、企业、银行或家庭)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时,由于其货物、劳务和资本的流动使用了不同的货币来计值,因而在货币汇率变化时,其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会受到影响的情况。在化解货币错配风险中,金融企业的责任重大。一方面,金融企业应作好长期承担货币错配损失的准备,利用较高水平的外汇储备来保证有能力接手私人外币资产的货币错配,避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全面冲击;另一方面,金融企业要大力进行金融创新,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外币理财服务,同时,积极引导居民降低抛售外币资产给未来汇率走势和外汇储备管理带来的压力。新的汇率制度下,金融企业不仅不能享受政府的保护而且还要随时承担货币错配的风险,这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股权分置改革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郑重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吹响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号角。股权分置改革,堪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它不仅在我国资本市场15年的发展历史上是头一回,即使把它放到全球市场的大环境里考察,也可以认为是开天辟地头一招。股改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了转折的契机。股改推动了A股市场的彻底转型,截至2006年11月底,全部A股公司中已经有1281家进行或完成了股票分置改革,对应市值占95%,年底前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A股市场的发展障碍,我国的资源配置功能、融资功能得以顺利恢复。

首先,股权分置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上市公司两类股份、两个市场、两个基础的问题。股票作为投资品的定价开始摆脱单纯的资金特点,而是更多地与我国实体经济密切相关。

A股总市值从之前的不到4万亿到现在的8万亿,股票市值与GDP相比从之前的20%到接近40%,我国的A股市场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资本市场之一。伴随着股改的顺利进行,新老划段开始实施,已有41家公司实施再融资和54家实施IPO发行。由于股改稳定了市场信心,市场具备了比较强的融资能力,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上市,使金融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的竞争。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历史遗留问题的风险得到了大幅度的化解,新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投资者信心正在逐步恢复,这些积极因素为提高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推进市场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顺利进行,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制度产品创新也在加快,资产体系建设、上市公司治理、发行制度、交易制度和机构投资人制度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适时地变革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整个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

(二)金融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

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伴随金融改革,我国金融企业的内部治理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产权改革,实现国有金融机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通过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国有金融机构内部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通过盈利模式的改革,改变传统业务结构与经营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态势很好,2006年4月末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8万余家,银行业总资产接近40万亿,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从2003年8家增加到2005年底53家,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的资产占比相应从2006年的0.6%增加到2005年的75.1%,主要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3年年底的17.9%下降到2005年的8.9%,持续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反映银行风险自我弥补能力的损失拨备缺口下降到2005年的6274亿元,当前银行业改革正在全方位、多层次稳步推进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顺利,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革,在保证国家绝对控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产权明晰化,逐步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基本框架,公司治理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在战略投资者的参与和帮助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内部改革步伐,经营理念、内控机制和增长方式,正在转变。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业务流程和绩效考核体系日趋科学。财务状况明显改善。2005年上述四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8%以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这与改革前相比有较显著的进步,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相继提升了对这些银行的评级。

2.金融企业综合经营的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综合经营将成为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基本模式。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变已成为入世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10月30日在北京了《2006年我国金融稳定报告》。《报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报告》认为:当前,我国金融业已基本具备了开展综合经营试点的条件。但是,还不宜全面开展综合经营,而应先行先试,稳步推进。从我国金融业发展水平看,这一模式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客户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优势,并可以有效防止不同行业金融风险的传染。

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目前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 :一是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业之间的业务合作,二是成立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控股集团。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模式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些控股金融企业,如中信集团、平安集团、光大集团等已经涉足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领域,基本完成了综合经营的布局,而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等也开始涉足基金托管、理财等中间业务。很显然要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必须推进金融监管模式的创新。要加强对跨市场金融企业的风险监管,既要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又要减少重复监管。

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新特点

(一)与传统金融财务制度相比

与原《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保险公司财务制度》、《证券公司财务制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等相比,《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新特点是:

1.强调了财政部门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责

与原制度注重政府的直接干预相比,《规则》强调政府应通过防范化解财务风险,维护金融企业及其相关各方权益,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我国的金融市场是在计划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979年金融体制改革开始,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干预经历了由无序、分散到有序、集中的监管化干预,再到监管与政策的协调干预的发展过程。1998年以前,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偏重于银行和证券业等市场结构的建设、规模的扩张和国企融资渠道的拓展,而对金融企业的内控机制重视不够。各级政府出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考虑,对金融企业存有较多的干预,结果造成了金融企业之间的关系混乱,内在的风险机制和内控机制滞后,经营风险频发。1997年,我国第一次出现了通货紧缩,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工业化和市场化,同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我国经济进入了强化内涵的发展阶段。在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之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尽快理清银行、证券、保险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健全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内在风险机制和内控机制,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效力。《规则》中对政府职能的定位反映了政府管理职责的转变。

2.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自

《规则》废止了原有财务制度在成本、费用及资产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自,为不同类型金融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规则》的第三十八条指出:金融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用,应当据实列入成本(费用)。而原《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规定:职工福利费按照公司职工工资总额的14%提取,用于职工福利方面的开支。工会经费按公司职工工资总额的2%计提,拨交工会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公司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用于职工教育方面的开支。

3.明晰了金融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及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职权

《规则》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界定了不同层次财务管理的内涵,明晰了金融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及其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职权,以促进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从框架结构看,《规则》主要围绕与金融企业的财务活动,对财务管理主体应当履行的职责、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及其财务行为进行了规范,特别是着重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职责不分、角色错位的问题,从而实现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创新。而原制度主要是从会计要素的角度对其进行规定的。

4.改革了财务分配制度

《规则》改革了财务分配制度,规范了人工成本开支范围,建立了职工激励机制,取消税后利润提取公益金的规定,明确职工以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规则》第三十七条规定:金融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经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议,可以对经营者、核心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人员实行与其他职工不同的薪酬办法。金融企业经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议,可以在工资计划中安排一定数额,对研发核心技术、促进安全营运、开拓市场等作出突出贡献的职工给予奖励。并且对参与分配的顺序作出了规定。而原《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第九章《成本费用》中规定:人员费用,包括职工工资和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社会保险费用、劳动保护费等。职工工资包括在职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在原制度中并未明确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没有体现对人力资本的激励。

5.整合提升了金融财务制度的层次

《规则》整合提升了财务制度的层次,形成了以部门规章为依托的财务制度体系,为完善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奠定了基础;明确要求金融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置财务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系统应用财务管理方法,实现企业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

6.提高了对金融企业固定资产比例的要求

《规则》提出:金融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在建工程账面价值之和占净资产的比重,从事银行业务的最高不得超过40%。而原《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是“在企业的资本金中,银行固定资产净值所占的比重最高不得超过30%”,规则提高固定资产占净资产的比重,无疑将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达到提高经营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现代化的目的。

7.更符合国际标准

《规则》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本规则的规定,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置财务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规划、预测、计划、预算、控制、监督、考核、评价和分析等方法,筹集资金、营运资产、控制成本、分配收益、配置资源、反映经营状况,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与旧的财务制度偏向资产管理和运营相比,新规定更加全面和完善,同时也更符合财务管理的国际标准。

(二)与《企业财务通则》相比

与《企业财务通则》相比,《规则》更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的风险。由于金融企业比非金融企业多了“财务风险-金融风险-财政风险”这一风险链,因此,规则以“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维护金融企业相关各方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为立法目的,并单独设立了“财务风险”一章。

1.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金融业是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是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日益丰富与迅速,金融市场愈来愈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与此同时,存在于金融领域的各类金融风险也随之更加复杂和突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安全的核心。如何更好地认识、诊断并有效地化解我们可能面对的各种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金融业乃至经济能否安全、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这一问题是我国综合改革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当前首先要面对的极其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也是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全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都经历了各种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至今还挥之不去。世界各国的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一直非常重视金融风险,不断地总结完善金融风险防范的制度与方法。

2.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是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宏观要求,一是我国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建立和完善阶段,一些制度还在探索,一些虽已建立但还不完善,使得经济实体在经营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是我国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较为薄弱,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三是经济要素更加活跃,在增大机会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四是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竞争的加剧,使经济实体面临更多的选择机会,需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综合衡量;五是经济改革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作保障。

另一方面,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也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到一起,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而国际金融市场上新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国际虚拟资本急剧增加,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风险不断加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积极防范。

3.我国金融企业的风险现状及其风险来源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的风险是很高的。首先,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非常高;违规贷款、骗贷事件层出不穷;银行资产被窃取案件屡屡发生,可以说是由商业银行的体制缺陷造成的,风险可以从许多地方出现。证券公司的风险同样巨大,据估计证券公司已形成1000多亿元的亏损,50%的公司已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形成了巨大的债务风险。期货市场经纪公司在为投资人服务时存在不透明和不规范现象,很多投资协议、委托合同很不规范等等。化解和防范各种金融风险已成为综合改革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当前首先要面对的极其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体改所研究员张海鱼博士认为,目前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金融体制的缺陷和漏洞,既扩大了风险,又使风险难以判断、难以用正常的方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管理或防范主要是通过一定的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工具去诊断、计量和分析风险并建立起风险控制的标准与制度。但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基本的、健全的金融体制之上,如果基本的金融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漏洞很多,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将会失去作用,有时一些金融工具还会产生更大的风险,这时产品的创新就会产生新的风险。

4.化解我国金融风险的途径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转轨过渡时期,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首先,要让金融体制更完善、更健全、更市场化,形成配套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研究和学习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国际风险管理较好的金融机构的经验,全面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水平。再次,要通过改革、通过创新、通过更市场化、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来防范金融风险,不能以消极的方式防范金融风险。比如,不能因为害怕出现风险而停滞衍生品的发展,而应该是市场越完善,监管水平更高、更强,风险控制越有力。最后,要切实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加强监管。加强监管必须进行监管部门的改革,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对金融每个环节都熟悉,但是目前的监管部门成了政府行政部门,太看重行政审批,即使监管也是出了问题才针对问题进行检查。合理科学的监管体系,快速准确判断风险的能力,强力有效的监管措施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基本条件。监管部门要研究风险管理理论,以克服市场的智慧、风险的智慧永远高于监管的智慧的现象。此外要有监管上的制衡,要有因监管不力、监管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减少由于监管不当造成的风险,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管。《规则》中对金融财务风险管理的规定反映了金融监管方向转变的趋势。

5.《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对化解金融风险的规定

《规则》以“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维护金融企业相关各方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为立法目的,并单设了“财务风险”一章。

《规则》控制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要求是:金融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包括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内容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金融企业应当建立规范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金融企业应当按照保障相关各方利益、保证支付能力、实现持续经营的原则,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控制资产负债比例,足额提留用于清偿债务的资金;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终对各类资产进行评价,并逐步实现动态评价,按照规定进行风险分类,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融企业应当及时分析市场利率、汇率波动情况,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按照规定程序,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减少利率、汇率风险损失;金融企业委托其他机构理财或者从事其他业务,应当进行风险评估,明确业务授权和具体操作程序,定期对账,制定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等。这将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法规依据,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

三、《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出台的意义

《规则》的制定是财政部门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履行财务监管职责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是促进企业科学管理、维护各方权益的需要,是协调好财务与税务、会计关系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财务制度的需要。

(一)适应了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控制着金融业的运营,政府的信誉也给老百姓充分的理由来选择国有金融机构进行储蓄、投资。然而,这种运营模式也带来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效率低下、呆坏账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它的前途。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与此同时,金融业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区域的全面开放,必将使国内银行业在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上开始直面真正的竞争;金融新产品的不断推出,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必将使居民金融投资渠道和手段增多,分流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存款将是一个趋势。国有商业银行,依靠负债业务快速增长来掩盖资产业务风险的状况,将会逐渐消失,资产风险特别是信贷风险将会进一步暴露。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相比,我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在公司治理方面,我国的股权多元化的程度还不够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我国金融企业层级过多,从而放大了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其次,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在外部监管方面,还没有像美国的《萨班斯法案》那样全面的法律文件。最后,我国金融企业在企业文化、商业道德、职业规范以及社会责任方面都有所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国内经济进一步融入到全球化体系中,国际经济的波动将更快地通过汇率、利率的变化以及跨国资金的流动对国内产生影响,国内经济封闭运行的可能性降低,经济周期波动将会更加明显和频繁。

为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放松对金融企业的管制,给予其充分的自;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履行财务监管职责,指导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建设,稳定促进金融企业发展。《规则》的及时出台,对企业防范、化解由于市场开放而带来的金融风险意义重大。

(二)顺应了金融企业综合经营的趋势

随着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我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趋势越发显现,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使得原有的分业监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原来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保险公司财务制度》、《证券公司财务制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已不能满足监管方面的需要。所以在发展金融综合经营同时,必须加速变革现行金融监管结构,即监管价值取向上则应兼重风险与发展、监管模式上由“功能监管”过渡到“统一监管”。

由于金融整合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有关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通过金融集团运作实行综合经营,它们之间的资金和业务往来已经冲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从而削弱了分业监管的基础,也使现行以机构性管理为特点的分业监管体制的缺陷显得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按照机构性监管的原则,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进行监管,并不能实现对金融控股公司整体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业务合作与跨行业并购的发展,金融业务综合化也随之发展,尤其是金融创新使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分界日益模糊,以资本充足率以及不良贷款率为主要指标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面临较大挑战,以监管银行为主的监管体制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此时,《规则》的出台不仅能够及时解决目前困绕金融机构由于综合经营而带来的并表问题,也为金融企业的综合经营以及政府对企业的综合监管创造了财务管理基础。

(三)有利于建立和健全金融企业的财务制度

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管理,规范金融企业财务行为,促进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防范金融企业财务风险,保护金融企业及其相关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是《规则》制定的目的。

企业财务规则制度范文3

一、构建了多元化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职责

多年来,我国财务理论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国家财务”的概念,将“国家财务”从“国家财政”的概念中分离出来,试图从理论上明确政府的两个身份即国有资本所有者和公共行政机构,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应是国有资本所有者的职能,不应当继续沿用公共行政机构发挥作用的财政预算体系,这是非常巨大的理论贡献(郭复初,1988)。干胜道(1995)提出“所有者财务”的概念,将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部所有者,其贡献在于将“所有者财务”从“经营者财务”(一般所说的“公司财务”)分离出来,并明确提出所有者财务的目标。谢志华(1997)提出“出资者财务”概念,从理论上对“出资者财务”的出资者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体现了学术研究认识的逐渐深化。在随后的财务理论研究中,依次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观点,甚至有学者对财务经理财务(汤谷良,1997)进行过探讨,目的在于从不同角度研究财务管理体制、目标、内容等,以形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目标融合与趋同,最终以利于达到企业资本增值,增强企业价值。

《通则》的特点之一在于体现了管理体制创新,分别从政府宏观财务、投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构建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具体体现在:

(一)政府部门对企业财务的职责。《通则》规范了政府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作用,解决过去代替企业制订“大而统”的财务制度、过多直接管理企业财务事项的“越位”以及在新形势下对企业财务制度指导和服务的“缺位”问题。《通则》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监督执行企业财务规章制度,按照财务关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制定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财政财务政策,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制度,检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质量;实施企业财务评价,监测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研究、拟订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参与审核属于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重要改革、改制方案;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服务。

(二)投资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企业的出资者可分为个人出资者、法人出资者和国家出资者,三者所享有的资本所有权是完全相同的。一方面,出资者可以通过资本所有权来控制和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另一方面,出资者面临众多的企业和各种各样的金融商品,可以经常不断地进行投资选择,变换其资本的运用方向和运用形式,以获取最大的资本收益。但由于持股比例的不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具体行使资本所有权时存在一定的差别。鉴于《通则》执行对象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就国家出资者而言,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通过国有资本金的投入,获取收益,显然也是一种财务活动,国家财务的具体内容包括国有资本金的筹集和投资、资产运营、资本收益及分配、产权转让收入的取得以及重组清算等活动。为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家出资者应该行使其财务管理职责。包括审议批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财务战略、财务规划和财务预算;决定企业的筹资、投资、担保、捐赠、重组、经营者报酬、利润分配等重大财务事项;决定企业聘请或者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事项;对经营者实施财务监督和财务考核;按照规定向全资或者控股企业委派或者推荐财务总监。投资者应当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内部机构履行财务管理职责,可以通过企业章程、内部制度、合同约定等方式将部分财务管理职责授予经营者。

(三)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经营者财务才是企业财务的精髓,企业财务的主要着眼点是财务决策和财务协调。从财务决策上看,企业财务方面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的安排都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这些决策尤其是长期财务决策一般与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最高经营者紧密相联,因此,只能由企业最高管理层次来考虑。可以说,财务决策是典型地涉及到企业最高层次的决策或者说企业所有重要决策都具有重要的财务意义。也因此,经营者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通则》加强了经营者的职责规范,包括拟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战略、财务规划,编制财务预算;组织实施企业筹资、投资、担保、捐赠、重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方案,诚信履行企业偿债义务;执行国家有关职工劳动报酬和劳动保护的规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组织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实施财务控制;编制并提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如实反映财务信息和有关情况;配合有关机构依法进行审计、评估、财务监督等工作。

二、对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作出了全面要求

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本和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控制财务风险,建立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的新型财务管理制度框架体系,《通则》对国有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作出如下规定:

(一)建立财务决策制度,明确决策规则、程序、权限和责任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或者听取职工、相关组织意见的财务事项,依照其规定执行。企业应当建立财务决策回避制度。对投资者、经营者个人与企业利益有冲突的财务决策事项,相关投资者、经营者应当回避。

(二)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明确经营者、投资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管理权限和责任,按照风险与收益均衡、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原则,控制财务风险。

(三)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四)建立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明确资金调度的条件、权限和程序,统一筹集、使用和管理资金。企业支付、调度资金,应当按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依据有效合同、合法凭证,办理相关手续。企业向境外支付、调度资金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外汇管理的规定。

(五)建立合同的财务审核制度,明确业务流程和审批权限,实行财务监控。企业应当加强应收款项的管理,评估客户信用风险,跟踪客户履约情况,落实收账责任,减少坏账损失。

(六)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规范存货采购审批、执行程序,根据合同的约定以及内部审批制度支付货款。企业选择供货商以及实施大宗采购,可以采取招标等方式进行。

(七)建立固定资产购建、使用、处置制度。企业自行选择、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可以征询中介机构、有关专家的意见,并由投资者审议批准。固定资产折旧办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说明理由,经投资者审议批准。企业购建重要的固定资产、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应当经过可行性研究,按照内部审批制度履行财务决策程序,落实决策和执行责任。企业在建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后,应当在一个年度内办理竣工决算。

(八)建立交易报告制度。企业从事期货、期权、证券、外汇交易等业务或者委托其他机构理财,不得影响主营业务的正常开展,并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建立交易报告制度,定期对账,控制风险。

(九)建立各项资产损失或者减值准备管理制度。各项资产损失或者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在制订计提标准时可以征询中介机构、有关专家的意见。对计提损失或者减值准备后的资产,企业应当落实监管责任。能够收回或者继续使用以及没有证据证明实际损失的资产,不得核销。

(十)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强化成本预算约束,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办法,实行成本定额管理、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企业实行费用归口、分级管理和预算控制,应当建立必要的费用开支范围、标准和报销审批制度。

(十一)建立销售价格管理制度,明确产品或者劳务的定价和销售价格调整的权限、程序与方法,根据预期收益、资金周转、市场竞争、法律规范约束等要求,采取相应的价格策略,防范销售风险。

(十二)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自行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重点监测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与到期债务、企业资产与负债的适配性,及时沟通企业有关财务危机预警的信息,提出解决财务危机的措施和方案。

(十三)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企业设立监事会或者监事人员的,监事会或者监事人员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本通则和企业章程的规定,履行企业内部财务监督职责。经营者应当实施内部财务控制,配合投资者或者企业监事会以及中介机构的检查、审计工作。

三、充分体现与会计准则体系的衔接

企业财务规则制度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 企业财务 内部控制 预算管理

内部控制是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保证企业各项业务信息的完整,进而使得企业的各项政策制度等落实到实处而实施一种管理制度与方法。在全面构建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下,尤其是在“互联网+”战略实施下,及时调整与完善内部控制对实现企业的战略具有积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包含h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控等五要素,其中任何要素的改变与调整都会影响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基于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对传统的内部控制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基于信息化环境的要求构建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一、建设全面预算信息系统,构建现代企业内控体系

(一)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全面预算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其制定的依据则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计划,通过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围绕资金流程而制定的系统性的财务管理规划。通过全面预算在企业中的定位,全面预算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见图1)。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指出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从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看,全面预算制度本来就包含有控制原理,如全面预算从编制、审批、下达、执行过程中的审批制度和职责分工制度,以及对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考评等,均贯彻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全面预算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与拥有的资源和企业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也是企业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识别、预测、评估与控制过程。因此,把全面预算管理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中,对于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并提高全面预算执行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应用实例

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在对企业所有财务活动控制的基础上,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应用体现在全口径、全过程的业务支出控制:一方面企业的所有业务成本都要在预算控制的范围内。例如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需要将固定资产购置等不经常发生的长期投资项目纳入资本类支出预算中,将供应、生产、销售、管理等日常经营性活动支出纳入成本类支出预算中,不允许出现在预算之外的费用支出类型,严格控制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避免产生预算之外的各项费用;另一方面在企业全面预算中要保证预算控制分类与衔接。企业的财务活动比较多,各类预算项目众多,但是全面预算覆盖企业的所有财务活动,因此需要将企业的各类预算控制相互衔接。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构建ERP系统实现对企业预算控制的监控实施,例如通过ERP系统与资金支出系统的连接,可以将企业的资金支出等纳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确保企业每笔支出款项控制在企业预算范围内,实现了资金支出与企业运营管理的关联。同时采取此种方法还可以实现企业的资金筹集等活动。

二、强化信息系统管理,保障企业内控效果

在信息环境下企业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实践表明企业实施信息系统并不能立刻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而必须要强化对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结合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可以从流程机制、操作权限以及数据管理等方面入手:

(一)实施信息系统审计

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账、核对以及审批结算等,而实施网络信息化管理之后,传统的内部控制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实现对财务活动的实时监测,有效的规避了事前、事中风险。企业通过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按照预先制定的程序对经济业务进行自动控制,并且保证经济活动项目符合企业控制的要求,有效的降低了人工舞弊的风险。例如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计算等,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人工事前对固定资产的价值等进行预定义规则,系统就可以自动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等,通过一定的计算程序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和计提折旧方法进行确定,进而计算出准确的数据,这些数据的产生不会受到任何部门、任何工作人员的影响,有效的保证了预算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另外,自动化控制功能的有效性取决于预定义规则和系统的可靠性。当系统规则定义差错或不起作用时,就意味着系统内控功能失效。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当然内部控制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预定流程和规则执行情况,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后,经过常态化的运行之后,相对会难以发现系统存在的潜在风险,例如系统中可能会存在程序重复运行或者系统受到外界病毒影响而导致成本项目纰漏问题,因此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要求需要定期对系统进行监控、评估以及优化,而这些措施的实施关键在于引入信息系统审计制度。信息审计的目的就是保证数据信息的合规性以及安全性,所以企业要强化信息审计,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要将审计视角由单业务条线风险转化为全面识别风险的转化上,结合企业内控的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审查信息系统各个控制措施之间是否能无缝衔接,业务系统的运行结果是否与财务数据一致,能否保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等。另外基于会计舞弊因素的考虑,企业也要积极开展审计外包业务,通过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及时将存在的财务风险指出来并且给予解决对策。

(二)规范信息系统管理权限

批准审核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形式,企业的任何财务活动都需要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而且此种审核需要经过层层的复核、把关。例如财务咨询企业经济活动业务需要有经办人经过主管领导的审核之后,报批企业管理人审核批准之后才能实施。在信息化环境下批准审核转移到线上操作,这样就会增加批准审核的难度,尤其是审批人员不注重信息操作的严谨性与合规性就会影响到经济业务的安全性。例如财务操作人员通过互联网将不属于自己的业务承揽下来,然后在基于互联网信息不对等的特点,由他人进行审批代办,以此增加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的危险性。

企业管理岗位比较繁多,尤其是财务信息系统应用者人数比较多,因此相对于安全管理的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权限的安全性非常重要。首先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岗位职责规范制度。企业部门较多,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明确岗位操作人员的权限,强化部门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其次加强对信息系统管理权限的监督。由于不同的部门、不同岗位具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越级使用信息系统的现象,因此需要加强对管理权限的监督,对于违规使用财务系统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例如对于超越权限的行为人要给予经济处罚等;最后强化数据保护机制,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者要强化对登入密码以及身份验证等信息的保护,防止密码信息泄露。严格杜绝财务信息系统应用者互换口令、密码等行为,以规范的操作行为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开展数据治理

企业施信息管理系统之后会积累大量的数据,产生的各种财务数据为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这些数据繁杂,如何及时将有用的财务数据提炼出来是开展数据治理的重要任务。从企业当前的信息化系统应用效果看,企业信息数据质量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存货账实不符,残次冷背商品占用库存周转率低、以及新旧供应商主数据混用等问题。数据治理已经不仅仅是信息化部门所面临的问题,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已经提升到企业的核心战略层面,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有必要持续开展数据治理工作,提高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1)建立数据质量标准。应由业务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共同确定数据架构,明确数据种类及每类数据包含的要素,确定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数据视图,便于后续定期审查数据质量。

(2)加强数据全过程管理。业务系统上线前应该进行必要的安全测试,保证生产数据的完整性。对于在系统操作过程中手工输入的数据,应在相关制度中明确要求,并通过事中复核、事后检查等手段保证其准确性。对于不再使用的数据,经审核后应定期归档备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当前我国的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企业就要能够充分重视内部会计的控制工作,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只有将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完善,才能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完整真实性得到有效保障,从而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谈娟.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研究.财会研究,2014年04期.

[2]李凌.利用会计信息化,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企业导报,2016年10期.

[3]王芳远,马香品.企业财务管理适应“互联网+”的对策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年09期.

[4]冼进,孙忠华.基于ERP的财务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06).

[5]李建炎,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J].新财经(理论版)2010年8期.

企业财务规则制度范文5

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恶化,企业因为财务危机而倒闭的案例不断见诸报端,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长期以来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都不太重视,由此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不断发展的瓶颈之一。破解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对于促进确保企业财务安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企业的发展历程也较短,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处于一个粗放管理的阶段,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没有一个可供依据的规范。缺少财务管理制度的一个明显后果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无序,例如企业的资金管理、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内容都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可供参考,导致这些财务管理工作的随意性极大,大大影响到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财务管理人员素养偏低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养偏低也是很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人员素养偏低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从业人员本身不具备过硬的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很多企业招聘的财务管理人员要么实践技能不足,要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这导致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素养较低。同时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够重视,财务管理行业是一个知识折旧速度较快的行业,有关企业的各种财务管理规则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因此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而目前很多企业都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也导致财务管理人员素养偏低,进而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3.企业资金管理不到位

财务管理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于资金的管理,资金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资金要么闲置,要么紧缺,这两种情况对于企业资金管理来说都不是一种理想状态,资金闲置意味着资金的利用率不高,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是一个不利影响,资金紧缺又往往会造成企业资金链过度紧张,给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二是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应收账款企业经营管理者都不陌生,很多企业的应收账款金额巨大,给企业的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1.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经营者应在借鉴相关企业财务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来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基本的规范。对于那些财务管理中违背财务管理规范的行为应坚决加以制止,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规范有序。财务管理规范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的是监督功能,其关键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财务制度的完善,即对于企业资金的收支规范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二是财务报告制度,要确保财务报告制度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2.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通过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大大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以及专业性。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应加强对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考核。同时对于财务管理从业人员,企业应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来对其既有的财务管理知识进行更新,确保其能力能够符合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需要。

3.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

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一是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通过预算管理来为企业的财务收支框定一个大致的范围,这样不至于使企业的资金收支脱离企业的实际;二是资金管理应注意财务预警指标的设置,通过制定各种评价财务健康与否的指标来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来提供基本的依据;三是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应收账款应及时催缴,这样才能保障企业财务的可持续性。

企业财务管理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以及财务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刁颖凝.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新财经,2011(09).

企业财务规则制度范文6

关键词:部门管理;风险管理;业务管理;标准化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企业为了能不断优化公司制度体系,而作为企业管理的必要手段,管理人员已经对标准化管理给予重视,其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虽然是会计部门的基础工作,但却是企业财务质量要求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需要。所以,如果一个企业能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工作做到协调发展并科学合理,那么对于企业的实际工作来说,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又能使企业在弱肉强食的业界内稳定持续的迅速发展。

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的定义

企业财务管理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所谓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进行标准化指的是规范企业财务进程,并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确保会计资料具有合法性和完整真实性,同时,还需要以防范风险以及提高经营水平作为出发点,分析企业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以及岗位分配等,并对员工权限进行划分,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从而从最大程度上满足会计信息验证、会计信息使用或者提供者的利益和需求。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的内容

1.部门管理标准化

财务管理工作的部门涉及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而且,部门领导是部门管理的灵魂,要想让一个部门取得进步,除了团结部门人员拧成一股绳为了共同的进步而努力之外,部门领导还得制定一个部门管理标准,让部门的管理变得标准化,因为部门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缩影,部门发展需要员工之间的互相有效的合作,同样企业的发展也需要部门的发展,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部门发展离不开员工发展,企业发展离不开部门发展,这种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想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首先必须要使部门管理标准化,只有部门管理的标准化,企业才能建成工作标准化的体系并长期发展。

2.风险管理标准化

风险是商业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的风险管理强调的是缓释,并侧重于企业内常见的风险领域,而新的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则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当前英国BSI的BS31100:2008风险管理实践指南就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而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风险管理工作组(ISO/TMB/RMWG)的风险管理标准化工作在一些世界先进国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比较有代表性的是ISO/IEC GUIDE 73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定的、在国际范围内都颇具影响的。

3.业务管理标准化

业务管理(service management)是指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营业、投资、服务、劳动力和财务等各项业务按照经营目的执行有效的规范、控制、调整等管理活动。包括应用管理、大客户业务管理、自定义的业务管理等。业务管理标准化是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管理标准的制定是发生相同的业务时,任何岗位职责的工作人员都要有统一的业务行为规范,例如:预算编制是企业预算管理最基础的环节,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是采取固定预算的方式,也就是预算期某一固定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编制的预算,这样就容易造成与实际的情况差别很大,更有可能使得领导与员工的工作有对立性。所以,要制定正确且符合各部门特点的预算编制方法,就要让业务管理标准化就要结合实际情况。

三、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实施步骤

1.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原则和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的目标是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精细预算管理、配置优化财务资源、清晰财务操作流程、统一财务档案管理。一个企业需要把规范当作财务管理标准化的根本要求,把防范财务风险当作财务管理标准化的中重要任务,把提升服务能力和财务报障能力当作财务管理化的基本,把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合作工作当作实现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必经途径,只有清楚认识财务管理标准化的重大意义,才能明白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原则。

2.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的主要工作

首先和实行统一、规范的财务制度,这就需要从会计人员管理与考核类、资金管理类、资产管理类、预算控制类、成本费用类、存货管理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类、发票管理类这几类来下手,统一制定规范的财务制度,制定制度的同时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这几类法规,并且制定制度要包含主要业务活动的大部分财务行为,让企业在进行业务活动时有据可依,而且依据都符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的。其次,和实施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先将业务流程细化成预算编制与审核类、资金收支类、费用审批类、存货出入库类、标准成本制定与审核类、成本控制类、工程结算类、分析与考核类这八小类,再在编制业务流程图时针对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提出清晰具体的要求,让业务流程在操作时变得更加完美。最后,强化财务工作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使用同一种管理软件,建立一个标准账套,由软件管理和维护人员对软件的使用进行监控,对于违反规定的操作或不执行制度的人员进行处罚,这样,通过标准化账套的模式能更好的规范财务管理的工作。

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体系不协调

财务制度和业务流程没有相互协调合作,部分财务制度与业务流程管理步伐不统一,财务制度没有结合生产工艺和业务流程实际情况,业务流程没有考虑会计控制的基本要求,于是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不协调。

2.财务控制力薄弱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只注重一般事务性的处理,经常做到事后处理,却忽略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只顾着忙于记账,所以财务控制力度明显不够。

3.财务信息体系过于分散

企业内的各个部门都使用自己的核算软件,所以各个部门互相之间的软件不能直接进行数据转换,于是为了转换数据,财务人员要多做一道工序,更甚至有的企业大量数据的处理是由财务人员手写,没有统一的软件,这样一来只会浪费了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很多企业的财务信息体系过于分散就是这样造成的。

五、解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措施

1.制定标准化财务制度及流程

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其中的风险管理存在较多漏洞,造成漏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规范标准化,大部分都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和标准,只有把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水平提高,企业内的各部门人员才能根据标准来完成工作,这样一来,企业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标准化的工作不仅使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也为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益,为获得最大利益是企业的根本任务。而标准化的财务制度和流程在企业内部是相当规范的,因此保证了企业各单位财务数据可以相互比较,也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并且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共同准则,只有通过财务管理标准化工作,在完善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同时也完善了企业标准化。

2.通过各个部门之间工作的衔接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

传统的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之间是非常容易产生矛盾的,如出现计算误差、信息交流受阻,部门沟通困难,有的甚至发生经营信息遗忘,这样产生的后果便是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实现财务以及非财务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的统一规范后,类似以上的问题是不会出现的,并且避免了浪费和低效率的情况,从而使得企业能协调发展,促进了财务工作的标准化。

六、结束语

在如今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一个企业如果想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构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只有构造了标准化体系,企业人员才能规范的工作,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效益,从而这个企业便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社会战场上获取胜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