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的起源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的起源目的范文1
关键词:共享服务 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
共享服务中心起源于20实际80年代的跨国公司,推广于20世纪90年代,在21世纪时,共享服务得以快速的发展,共享服务中心又称为SSC,对一个地点或多个地点的的流程、技术、以及人员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公共流程手段精简化和标准化得以实现。共享服务能使管理机构的效率得以提高,为企业创造价值、节约成本,并能使客户的服务质量得以提高。
一、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是共享服务的根本目的,能通过标准化的程序以及规模化的程序促使企业成本的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能使企业的效率得以提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益,共享服务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传统的财务学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的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费用、管理利润等一列的财务收支管理活动。在企业的管理中,企业财产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活动,因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很多的企业不得不转向为大规模的经营,财务管理为了顺应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外部控制转为内部控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方式、财务管理的机制以及财务管理的策略予以研究。在现代知识型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它能直接掌握着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与核心,为此管理人员们对财务管理的方法的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制定了这种共享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财务管理方法更科学有效,使企业特定流程的精细化程度得以加深,也使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更加的明显。
二、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有利方面
(一)共享服务管理模式创新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提出要成立一个单独的中心或机构对特定业务进行处理,如:应收账款的结算与应付账款的结算,把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完全打破。
(二)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使企业的关键核心业务得到企业管理者们的关注,并使企业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率得以提高。比如:在对财务进行结算时,可以不通过财政部分,由共享服务中心单独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让管理人员脱离繁杂的处理流程,让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高层财务工作中,还能使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与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得以提高。
(三)共享服务管理模式能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通过标准化的程序以及规模化的程序促使企业成本的降低,使企业的效率得以提高,共享服务管理模式通过对服务重复性的整合以及日常事务的管理来促进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从而使企业的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共享服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共享服务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和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共享管理模式需要企业大规模的调整流程、变革组织。若企业转变为独立运营的公司,就必须调整企业的人员分配、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面对这重大调整,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都不予以支持,严重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二)造成大量的裁员现象,导致各种纠纷不断。共享管理模式中统一化、标准化的基础业务流程会造成大量的员工失业,裁员现象纠纷现象不断出现,另外因新任的管理人员对业务的不熟悉增加企业处理问题的成本。
(三)共享服务中心需依托于新信息系统的建立,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技术系统不但能结合其他部门的信息技术还能有效的解决企业出现的问题,使企业的成本予以降低,使企业的服务质量得以提高。
四、解决措施
为了使共享服务管理模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才避免风险的出现
(一)企业在实行共享服务管理模式时应设置高层的管理部门,该部门必须具有敏锐观察力以及敏锐洞察力,并能对战略决策的制定给予相对的意见,给予相对的支持,在实行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之前,对服务项目、服务客户以及时机的选择上要予以充分准备。
(二)对企业现有的信息进行整合,基础业务流程进行统一,对企业专业人员的情况以及资金状况予以评估,并把评估的结果做成专业性的分析报告。建立新信息系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大量的时间以及大笔的资金,若企业因资金不足而无法支撑系统的运作,那么可能会使公司损失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有些企业因急于求成导致最后经营的失败。
(三)沟通协调好员工与企业工作的关系,对裁员方面的工作予以妥善的管理,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裁剪的员工发放遣散费用以及做好相关的遣散事宜,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使企业的业务处理成本予以降低。
参考文献:
[1]金海燕.浅谈企业共享服务管理模式[J].管理学家,2010,(10)
财务共享的起源目的范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因素;数据安全
在1999年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究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首先提出“会计信息化”概念,但对于“会计信息化”这个全新的理念,专家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强调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达到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目的,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有的人认为“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还有人就直接认定“会计电算化”就是“会计信息化”。虽然理解不同,但都是承认以会计信息为基础,那应如何正确理解“会计信息化”概念呢,我们不妨先了解“信息”概念之后再来定义“会计信息化”概念。
信息是信息论的一个术语,其本身就有多种定义。1928年《信息传输》一文中描述: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1975年,意大利学者G..Longo在《信息论:心得趋势与未决问题》指出:“信息是反映事物构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他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的本身”。2011年又出现了“信息是反映事件的内容”的说法。可见对信息概念也是意见不一致。但信息基本定义仍然可以归纳为:信息是通过符号(如文字、图像等)、信号(如有某种含义的动作、光电信号等)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信息所蕴含内涵是: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基础信息,结合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有管理信息来源,借助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加工、应用、分析、传输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完整、可靠、实时、全方位的信息系统。
1 会计信息化过程经历三个阶段
1.1 会计电算化阶段:立足于财务报表、凭证、帐薄的规范生成及简单的会计分析功能
1981年,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正式提出了“会计电算化”概念,旨在突出电子信息技术对会计的作用,强调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核算的技术与方法,以辨析电算会计与手工会计两者的区别。这个属于狭义的会计电算化范畴,其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都是以模拟手工记账方式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随着企业会计电算化不断深入发展,形成广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其主要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延伸到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制度,实现侧重于会计部门的数据处理及财务分析目的,但由于企业会计数据信息的高度保密性,企业经营实践中,无法做到实时共享。
1.2 企业ERP系统阶段:实现对物资供应链系统的管控,实现企业内部资源有效管理目的
所谓企业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它是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工程技术等为一体,全面计划管理企业内部资源,具有及时性、集成性、远见性特征。通过对销售、市场、产品管理、战略经营计划等模块的使用,取得了第一手的市场信息资料,结合企业的流程优化,有效地配置各项资源,以加快对市场的响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由于公司ERP系统只是定位于企业内部资源计划,对企业外部的上下游企业的相关数据无法做到有效管控,制约着ERP系统效率的发挥。
1.3 企业会计信息化阶段:从管理者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会计信息的高度共享
1999年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究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来的会计信息化概念。希望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达到实现信息高度共享目的。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内容上,会计信息化相对于企业会计电算化与企业ERP系统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能实现会计业务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财务共享的起源目的范文3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16-02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财务管理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当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使用计算机计算工人工资为标志,此后便得到日益运用和发展。中国计算机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信息化起步较晚,应用水平较低。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要求,财务管理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的每个环节中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并推行网络财务,提供互联网环境下实行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监督等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方式及各项功能,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得到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各项财务资源、迅速做出科学决策,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2.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财务报表的质量。财务管理信息化显著的特点就是减少了传统的手工做账和核算的繁重的劳动,能够快速而且准确地进行数据的录入,并能够对已录入的数据进行多次的修改,同时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会计核算,得到各种会计报表。通过财务软件系统生成的会计报表,准确性高,差错率明显降低,增强了会计数据的可靠性。
3.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为审计工作奠定基础。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也逐渐走向规范化管理,这使得一部分财务管理中的违法违纪现象得到控制,为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现状
1.现有的财务信息管理模式比较滞后。虽然现在多数煤炭企业在财务管理当中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管理,但基本都只是建立了各自相关的会计核算,对于企业涉及的相关财务管理各职能的管理依然采用事后管理,没有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并且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应用当中,也只局限于集团企业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多数只用其进行会计核算管理,对企业的预算、资金及报表信息管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没有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模式,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2.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中国多数的企业集团虽然进行了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建设,对各核算单位的电算化系统实行统一标准,统一采用成熟的核算软件,基本满足了各单位独立核算的需求,同时实现了集团公司内部报表汇总和合并,但实际上,集团企业的财务与业务并没有实现系统集成,对于财务信息一体化只是出于初级的应用阶段,而对于相关的业务并没有投入很多,无法实现企业间的系统集成。
四、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煤炭企业,作为重要的能源基础行业,由于长期以来深受传统财务体系的约束,许多集团企业内部子公司还是沿用过去的利用上报财务报表和口头汇报的方式来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加上受不规范的人为因素影响,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财务独立性差,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等。另外,许多集团公司很难及时了解掌握各子公司的财务动态,信息滞后、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自身的原因,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资金信息化管理程度低。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保证,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很多煤炭企业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对集团内部各单位的资金信息不能实时掌握,对下属企业的资金质量及运行情况得不到有效地监管,导致集团内部“存”、“贷”两高,财务费用居高不下;资金在集团内得不到统筹使用,有的企业资金量大,需求小;有的企业资金存量少、需求大、资金利用率低下,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
3.数据归集时效性差,实时监控无法实现。煤炭企业现在应用的财务软件大部分为 C/S 架构,运行模式是每增加一个核算单位,就需要安装一套财务软件,各会计主体使用自己独立的服务器,数据分散,安全系数低,而且煤炭企业受自然环境制约,位置相对分散,C/S架构软件对财务信息的汇总核算、分析等工作,无法做到给领导层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而财务的实时临近、远程查询更无法实现。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看,如何将所有下属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全面集中管理,为业务执行者、管理控制者、战略决策者提供协同办公的平台,也是当前煤炭企业应用软件无法实现的。
4.有效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企业管理层次过多,“子不认母”、“母不认子”、“集而不团”的现象在煤炭企业中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分割,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产、销、购、存信息脱节,原本集成连贯的业务被人为地割裂成多个环节。大多数企业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输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集中不起来,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5.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工作人员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的计算机人员; 另一类是专业的会计人员。计算机人员主要负责设备、软件的开发安装及维护。会计人员主要负责财务信息的录入和加工。这两类人员只能满足财务管理信息化初级阶段的要求,如果要向更高一层次拓展,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既熟悉计算机技术,又具备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五、提高煤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1.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当前经济条件及煤炭市场环境下,加快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摈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树立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样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和切入点,并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财务管理与资金流向监控,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做到信息共享,避免财务信息失真问题。
2.统一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煤炭企业应在统一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科目体系、统一编码,将企业所有与财务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纳入统一的编码体系,为建立集团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信息化体系,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资料的联网做好基础工作,从而通过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各子企业及集团的会计账目及相关业务进行核算,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提品、部门、客户、供应商、合同等多项目的辅助核算与管理,为所属子企业提供特殊业务的核算、记录、跟踪全部业务情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收入、毛利等相关信息。
3.信息集成,资源共享。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财务、业务、 生产一体化;实现信息流、 物流、 资金流的高度一致性、 同步性和完整性;实现财务预算、 财务控制、 财务分析的完全动态化。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信息集成,不是简单的信息共享即信息互相传递,而是指信息及产生信息的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更多地表示为动态行动,包含了企业信息的集成以及可利用资源的集成。通过信息集成,不仅能准确反映各个下属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实现集团公司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而且解决了企业横向不能与银行、 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纵向不能与客户、 供应商及时沟通而形成的“信息孤岛”现象。
4.合理规划,科学决策,有序实施。财务管理系统是集团企业信息系统的一部分。集团企业在项目决策之前,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要分析信息化现状与各种业务特点,要分析综合业务、系统、能力、风险等各方面需求,制定信息化整体规划方案,明确信息化目标、范围、步骤、标准等。同时要争取财务与其他系统多个部门,多个层次的管理者支持,组成项目团队,共同实施。
5.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许多综合性的人才,不但要求财务人要懂管理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因此,在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基础业务素质的同时,不断强化信息化知识,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为全面建立企业高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瑞君.财务管理信息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2] 王海林,续慧泓.财务管理信息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 谭菊.浅议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2):31-33.
财务共享的起源目的范文4
会计信息化起源于1954年,美国通用公司最先开始利用计算机处理一些简单的财务工作,在这一时期,会计信息化正处于开端的、以电算化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而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开端则比较落后,在1978年才开始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而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比较迅速,从财务软件的自主开发、内部共享发展为商品化,从单纯的记录型软件到多元化的管理型软件,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正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发展的速度也正不断加快。在我国,未来的会计信息化趋势也向着成熟化、多元化、智能化不断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企业只注重会计信息化的结果,而忽视了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即高素质的、能够匹配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在现今的大部分企业当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在一些素质方面存在着欠缺。现今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在拥有高超的会计业务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其拥有对于现代化设备及技术的掌握。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进行调研即可得知,许多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都无法同时达到以上两种要求,会计业务能力高、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往往年龄也相对较大,对于会计信息化所要求掌握的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均比较落后;而对于网络信息技术掌握度较高的年轻的会计人员来说,从事会计工作的经历较短,相关经验欠缺,也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化所提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二)管理制度较为滞后
由于会计信息化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发展速度较快,许多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同时,都忽视了对于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对于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化建设并不只是简单的更新软件、设备,它对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有相对应的要求,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特点。但观察现今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所相适应的制度大多不够完善,甚至管理方面存在缺失和混乱。具体表现如,会计相关工作人员的权责划分模糊,对于会计人员的管理没有相关规范,而大多数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在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并不能与先进的会计信息化技术相匹配;在软件技术方面,系统维护、软件的使用与管理等等都存在着欠缺,而在软件的安全性方面,相关的管理制度更存在着很大的缺失。
(三)会计信息保密性较低
会计信息化改革了原本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对于会计信息的拷贝、复制都非常方便,而先进轻便的电子传输储存设备也代替了传统厚重的纸笔,携带方便轻巧。而这些特点在为现今的企业会计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大大提高了效率的同时,也同时为会计工作信息的安全形成了威胁。并且,由于会计信息化对于网络技术的利用,加之现今一直没有被解决和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许多财务软件并没有足够安全的程序和措施保护信息安全,很容易被黑客所破解袭击,进而造成重要的财务数据被盗取、修改或抹失,最终为企业造成重大的、无法挽回和估量的损失。
(四)会计信息共享性低
会计信息化的一大优点即为信息传递、共享十分方便快捷,与会计相关的工作效率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但现今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中,都并没有实现会计信息的高度共享,会计只是作为独立在企业中的一部门,其相关信息无法通过网络与相关金融机构如税务部门、银行、财政部门等共享,也无法在企业内部便捷共享。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环境背景有关,也与我国现今会计信息化技术的相对落后有关。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来说,会计信息无法及时共享沟通,对于会计信息的交流形成了阻碍,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培养相关高素质人才
加强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相关高素质人才缺失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吸收高素质人才,在吸引人才方面加强投入,使得企业能够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以推动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在相关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投入,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中,要注重规范性、针对性,结合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重点培训,为企业储备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
(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企业要针对自身具体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缺失,并针对所出现的缺失进行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在制度的完善工作中,要着重注意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契合,相关制度要全面具体,注重操作性方面的问题。如对于会计人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规章制度;在整体的企业管理体系方面与会计信息化的要求相适应,使得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参与度增加;而在软件使用、维护和管理方面,要有的放矢的对于相关工作流程规范进行具体规定,减少在会计工作中可能出现漏洞和误差的机会。
(三)加强会计信息安全措施
在会计信息的安全保护方面,只从企业角度单方面做出努力还是不够的,要经过社会各界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够达到最终目的。在国家的角度,要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给试图窃取、破坏相关会计信息的不法分子以震慑,使他们的犯罪成本增加,从而不敢轻易妄为;在社会的角度,也要大力宣传诚信诚实,公平竞争的良好风气,在道德层面对侵犯会计信息安全的行为进行谴责,减少类似犯罪;而在企业的角度,加强会计相关财务软件的安全性、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规范性管理则是相当有必要的,能够有效的增加会计信息化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四)加强研发会计信息化技术
会计信息化若想实现相关信息的全面共享,就要从企业内外两部分因素着手开始建设。从企业外部的环境方面来说,要着重加强财务软件的相关功能建设和设计,通过网络便捷的信息传输、共享技术,实现与各财务部门如银行、税务部门、财政部门等的交流,做到及时沟通适当的财务信息;而从企业的内部角度来说,要打破会计部门独立于整个管理系统的状态,将相关的财务信息共享到各类企业生产运行所需共享的环节,使得企业在生产管理时,能够及时、方便的做到信息共享、查询和提取,在整个管理系统中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财务共享的起源目的范文5
李美醇(1988-)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石家庄市 学历:在读研究生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研究方向:会计电算化。
摘 要:企业间对信息交换的要求催生了XBRL的产生和发展,现在更多的企业使用XBRL,XBRL将要渐渐成为财务报告价值链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影响着财务报告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XBRL;XBRL技术架构;价值链会计
一、 XBRL概述
(一) XBRL起源
XBRL在1998年4月被提出来,XBRL1.0在2000年7月,也同时了适用于美国GAAP要求的工商业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经过业内人士大量的反馈意见,XBRL2.0在2001年12月,XBRL2.0在之后,通过广泛的测试,被发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然后在2003年12月了XBRL2.1。XBRL2.1大幅度超越了XBRL2.0,XBRL2.1很稳定,不仅可用于封闭系统,也可以用于开放的系统,大大提高了它的性能。2008年,九部委建立了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和XBRL中国地区组织, 2010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委会公布了XBRL技术规范国家标准,财政部公布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通用分类标准,标志着我国的XBRL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 XBRL的定义
XBRL 是由一个非盈利组织中来自世界的支持和维护的XBRL的400余名成员组成的XBRL国际组织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全球认可的财务报告术语和业务规则语义。XBRL就是一类电子的通过表达元数据和语义的交换商业信息的全球标准化的方法。XBRL适用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通用会计准则(US GAAP)。
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用于商业报告信息的定义和交换。从技术关点来定义说,是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在财务报告编制、披露的一种计算机语言,它革新了全世界的商业数据的共享和交换。从实际的商业商业观点来定义:“XBRL是一个开放的财务信息平台,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及时、准确、高效的商业报告数据的电子存储、操作与交换。
二、 XBRL在财务报告中的技术架构
XBRL的技术架构涵盖了四方面:XBRL技术规范,XBRL分类标准,XBRL实例文档和XBRL样式表。
(一) XBRL技术规范
XBRL 技术规范是 XBRL 应用所需要共同遵循的底层技术标准,可以称为“数据的字典”,定义了创建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的规则。我国财政部 2010 年 1 月 1 日起颁布的《中国 XBRL 分类标准架构规范》里XBRL 的技术规范制定了 XBRL 分类标准和生成实例文档的规则。
(二)XBRL 分类标准
XBRL 能给会计财务报告里每个项目创建不同的标记,这种标记统称为分类标准。分类标准规定了每个项目的属性还有每个项目之间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分行业制定分类标准。会计语义层在分类标准里是核心部分,记录XBRL中的元数据,将元数据与上下文背景分离开,实现数据的结构化,方便各数据间的交换。
(三)XBRL 实例文档
实例文档是依照 XBRL 技术规范和分类标准订制的财务报告数据文件。实例文档是在分类标准定义下的表示事实值的“数据库”,把实例文档还有分类标准之间就建立了相互关系,用已有的样式格式把实例文档格式化,便可以生成信息使用者想要的文件类型和格式,例如输出 PDF,Word,Excel 等。
(四)XBRL样式表
直接阅读实例文档很不便,用XBRL样式表对实例文档格式化,生成使用者想要的文件类型和格式再直接阅读,XBRL样式单就是财务报告使用者看到的最后的表现格式XBRL技术规范、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共同的帮助形成XBRL样式表。
三、XBRL在财务报告价值链会计中的应用
(一)价值链会计的定义
价值链会计把价值链上每个部分看作一个完整整体,实现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它以价值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搜集、处理、保存还有分析的过程,把会计跟供应商价值、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对价值链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经济管理活动。
价值链会计分别从主体、对象和目标这三个方面超越了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价值链会计的主体不再把某一个具体实体当作会计核算的主体,而是把会计核算主体的重点放在价值链会计的各个管理主体中。
价值链会计的对象从传统的货币计量转向一个更广的范围对象,在会计的实务里,所有的会计管理对象,如果能量化成价值链的形式,那都能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客体存在,就是各项把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活动。
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已经从传统的追求单一企业利润最大化转变成要实现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这种增值流在价值链的地位远远的高于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地位,各个环节上的增值活动成为价值链上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 XBRL在财务报告价值链会计中的应用
1,价值链会计对传统财务报告的冲击
价值链会计追求的是最大化增值价值链联盟的价值。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现在,信息的不及时地披露,真实性也保证不了,传统的财务报告提供的是综合性信息,同时在信息的整合加工存在着很多人为的判断,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就给管理者的舞弊创造了机会,信息质量真实性存在着严重不足。
2,信息化需求下财务报告新模式
首先要信息可靠,,企业需要保证信息安全,设置内部信息系统的权限,保护系统安全,让信息的使用者能够确信他们获得的信息足可靠的。其次要按需提供信息,价值链会计要求企业站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按需供给,企业间要按照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交换传递的信息。再次是信息的多样化,在价值链中,应该注重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拓宽了信息的使用范围,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最后要求信息的可理解性,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就是要能被使用者所理解,适当披露一些企业所无形资产,尽量简化报告,从而增强披露的可理解性,给使用者带来方便。
3,XBRL在价值链会计中的应用
在财务报告系统中,总分类账能使交易的数据简化,要把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导入会计系统,在XBRL就应对数据的处理规定一个分类账,可以表示为XBRL GL。它记录企业内部各项总财务信息,然后在传递过程中逐个标记。它着重规范交易层面上的会计信息格式,应用价值有以下几点
(1) XBRL GL可以用数据标签收集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方便财务报表编制工作和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内部审计监控。
财务共享的起源目的范文6
契约也称合同合约,英文为Contract(或Compact,Convenant,法文为contract,德文为Vertrag,从字义上说,它是指几个人(至少两人)或几个方面(至少两个方面)之间达成某种协议,意在做什么。实际上,它也是经济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协调机制。那么,现代资本结构契约理论则是主要研究公司在筹集发展所需的资金过程中寻求最合适的金融契约行为(Finance Contracting),以便使公司融集资金运作成本最低与承担风险最小。
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此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是Modigliani和Miller(1958),他们认为,在一个理想的无税收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即“无关性定理”(Irrelevence Theorem),而且这一定理被后人称之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山之作。从那以后,许多经济学家沿着MM理论所开创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1976年,Jesen和Meckling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一文,他们提出债务契约可用于解决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因利益矛盾所产生的成本,同时这篇文章历来被后人誉为成本学派(以Jesen和Meckiing等为代表)理论的扛鼎之作,但是他们并非是财务契约学派的开山鼻祖。直到1979年,Smith和Warner发表了“论财务契约:债券契约分析”一文,同年,Myers义发表了“企业借贷的决定”一文,这两篇文章被学者们认为是财务契约学派的早期重要文献之一,而且他们都呼吁把资本结构与契约理论研究相结合,认为资本结构研究与契约理论研究相结合是有益的,这将大大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然而,他们的财务契约理论并非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不但其研究视野狭窄,而且研究方法多为描绘性质,缺乏理论分析的成分(Thakor,1989),因而,在当时的定量研究占主导的学术界中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后来,Townsend(1979)的“最有契约和带CSV的竞争市场”,Diamond(1984)的“金融中介和授权监督”以及Gale和Hellwig(1985)的“激励相容契约”这三篇经典性文献把财务契约理论推到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史的主要台阶上,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财务契约学派的正式兴起。此后,Farmer,Winter,Narayanan和Heinkel以及其他一些学者又陆续发表了他们有关财务契约的研究成果,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财务契约理论。
实际上,财务契约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复兴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制度经济学尤其是契约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等的异军突起,为财务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并作出了坚实的理论铺垫;二是日益增加的实证研究表明现有的财务理论对一些现象不能加以完美的解释,如引入限制性条款是否影响到公司的总价值;三是财务契约学派本身也重视定量分析,较好地融入到了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界。
二、现代资本结构财务契约学派理论的研究现状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米尔勒斯(Mirrless James A.),斯蒂格利兹(Stiglitz Joseph E.)和罗斯(Ross Stephen)等人共同开创和发展激励经济学,特别在公司理财理论上对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成本关系作为一个研究课题。特别在1976年,Jesen和Meckling所发表的“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一文中认为,在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形下,企业内部主要存在两种利益冲突:第一种是股东(委托人)和管理者(人)的效用函数不同,因而很难保证人的每一行为会完全是从委托人的最优利益出发而产生的利害冲突:第二种是由于存在道德风险,所有者管理者可能以低风险为保证来发行债券,然后去进行高风险投资,从而实现财富从债权人向所有者――管理者的转移而侵蚀了债权人的利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方面,信号模型学派(以Ross Stephen等人为代表)所取得的成就是无可置疑的。但其发出的信号并不能用来解决股东――管理者与债权入之间的利害冲突。相反,对财务契约学派而言,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可转换条款、可赎回条款和可优先债务条款等复杂财务契约的设计来解决股东――管理者与债权人之间的问题。具体来说,不妨借用Haugen和Senbet(1979)的观点来说明,(1)由于过多的非金钱利益消费引起的问题可以通过可转换债券或包括外部人权益和股票选择权在内的契约设计来解决;(2)由于股东不愿意承担分险的动机所引起的问题,可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解决;(3)由于信息在内部任何市场之间的不对称分布所引起的福利损失(成本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发行可赎回债券来解决。然而,通过财务契约设计来解决问题的想法也引起了财务学界少数人的怀疑,其中,Narayanan(1987)认为,无论是可转换债券还是股票选择权根本不能解决由过多非金钱利益消费所引起的问题,而可赎回债券用于解决“风险共享和信息不对称”也“完全不可行”。虽然财务契约设计可以部分地解决债务的成本问题,但未从理论上根本回答最优契约的条件。正是如此,后来许多财务契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不断致力于最优契约条件的研究,同时也得出了一些较好的研究成果。在较经典性的三篇文献:Townsend(1979)的“最有契约和带CSV的竞争市场”,Diamond(1984)的“金融中介和授权监督”以及Gale和Hellwig(1985)的“激励相容契约”中,他们大都假定,一个企业的收益,局内人(管理者)和局外人(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前者可以占有不支付给后者的所有收入。在这一假设下,可以下结论说,负债(debt)是一种最好的合约方式。具体而言,就以Gale和Hellwig(1985)的激励相容契约模型为例,其公式表述如下:
MAXE(Wl-COB)
S.T.ECl≥(1+I)(L+R0-C0)
C1+WI≤F-C1B+(1+I)(A0-C0)
0≤L,0≤C0≤A0,O≤W1
(C0,C1,W1,B)早激励相容。
其中,W1为企业家的预期财富;C0为投资者观察到真实状态时,企业家必须承受的固定成本;C1为观察成本:I为利率;L为投资额;R0为企业最初的债务;A0为企业家的流动资产;B为随机变量,即当状态被观察到时为1,否则为0。也就是说,最优契约问题是选择能让企业家的预期效用在服从投资者的零利润条件下达到最大。而这一分析的贡献恰恰在于,在一个不仅以经济的最原始属性(诸如偏好、技术、才能)为初始假设,且对各种可行的分配强加上事先确定的契约形式(Thakor,l989)。在以后的几年里,关于最优契约条件的研究也有一些发展,如Farmer,Winter, Narayanan,Heinkel,Bolton和Scarfstein等,但这类模型受到了Hart(1995)的批评并认为,它建立在成本(只注意了现金流量的配置)基础之上而且也并未解释最优的激励相容契约的用途,且所讨论的内容多有偏颇,侧重于财产权利与企业制度方面。但我们不妨可以想象,财务契约理论的研究将不断借鉴现代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研究现代资本结构其他学派的观点来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
尽管财务契约学派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身也成为了研究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举足轻重的主流学派之一,可谓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契约学派的理论已经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顶峰,实际上,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仍在不停的发展中,显然,以解决股东――管理者与债权人之间的问题为核心的财务契约理论也将马不停蹄地前进。借用Brennan(1995)的话来说,财务契约理论的研究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