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和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实验和原理

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1

关键词: 火控系统原理 实验教学 科研方法 教学模式

1.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了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随着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各院校对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的投入不断加大,使得仪器设备不断升级,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在此情况下,为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设计性实验在各院校中普遍得到了重视。

设计性实验是一种介于基本教学实验和实际科学实验之间的、较高层次的、类科研的实验训练。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选题,针对某一给定的实验题目或实验要求,查阅有关资料,提出实验原理,然后根据科学设计的原则选择最优实验方案,确定测量条件,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研究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并着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直至完成实验。在目前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已成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而科研工作更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培养出实用型、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模式。

火控系统原理实验是学生在火控系统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完成火控系统基本原理演示、验证、仿真等方面的实验,是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学风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应学会基本实验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工程中常见的火控系统原理实验设计项目;掌握火控系统原理实验的设计思路和一般过程;具有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火控系统原理实验基于火力控制原理与系统实验室中的火控原理各实验模块,根据实验目的,鼓励和引导学员自行设计、独立搭建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使学员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火控系统原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基础、增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公认,人们逐渐认识到实验教学不但要学生验证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科研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化。

实验教学内容及安排上存在理论验证性。因受理论教学内容和学时的限制,一方面实验内容安排缺乏全局性,各实验之间彼此孤立,连贯性不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另一方面,理论为先导,指导实验,实验内容通常安排在理论讲述之后,验证理论成为实验教学的目的。

(2)评价体系封闭,考评机制不健全。

教学和考核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考核评价对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多数实验课没有考核环节,学生一般只要做完平时的实验项目,交了实验报告就算通过,这种没有任何硬性要求的考查必然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实验考试形式单一,教师常常只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作为学生实验成绩的依据。

(3)实验教学与科研脱节。

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是为了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没有将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开设了设计性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创新活动也只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并且是穿插到个别科研活动中,参加的学生数量受到极大限制,造成了实验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

(4)教学实验设备不能充分利用。

实验教学主要以火力控制原理与系统实验室为依托,实验课程的设置多,所需实验设备又不可缺乏,完成一项实验就需要建立整套的实验设备供教学使用,这些设备也只在实验教学时才得以使用,有的甚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能使用几次。而每台实验设备有其固有的正常使用寿命,这势必出现实验设备利用率太低,造成很多贵重仪器设备不能充分发挥效能的浪费。

(5)教学实验原始数据流失严重。

学生实验一般安排较为集中,完成实验教学后往往就结束教学任务,而学生实验所得的实验数据只体现在学生实验报告中,没有真正利用其有效的科研价值,造成了很大的实验数据资源浪费。

3.火控系统原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开展

(1)设计实施与教学实验相关联的科研项目。

为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们根据火控系统原理实验课程标准,选择适合开展的项目进行反复研讨论证,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实验实施前,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最新进展,熟悉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讨论分析。针对学生多、课次少这一实际情况,将实验进一步细化,以便于获取充足、完整的实验数据。

(2)设计实验考核标准,获取科学实验数据。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获取科学的实验数据,同时达到督促学生的目的,我们还拟定了实验考核标准:设计性实验考核分为四个部分。

设计性实验质量:根据设计性实验方案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全面性、规范性、实用性的要求,综合评定后给分;

设计性实验答辩:由答辩专家和指导教师对答辩小组进行考核。学生、老师均可针对设计提出问题,提问内容主要包括拟定实验的知识背景、设计思路、技术方法与预期结果讨论等,根据学生的报告和答辩情况进行评分;

答辩表现:根据开题报告者的开题报告、开题过程、语言表达、幻灯片等方面综合评定;

实验论文:由指导教师,根据论文质量评定,包括文章的层次、实验结果的表达,以及讨论的逻辑分析等。

(3)数据提取、处理。

为避免实验数据收集混乱,我们对实验项目进行标记编号,分别汇总,收集实验数据后,再返回给学生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以锻炼学生对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从而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科研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并由教师进行汇总,最终形成科研论文进行发表。

4.实施开放式教学,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经过初步尝试,逐步掌握了一些规律,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观念先行。开放式实验教学要在转变“实验即验证”的传统观念,深刻理解其开放的内涵意义的基础上,理顺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关系,在综合考虑火控系统原理实验知识技能的完整系统性,以及火控系统原理知识重难点、教学时数、教学条件和设备及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叠等情况下,以“减少验证性内容,增加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应用性内容”为基本思路,保留经典实验的合理内核,删减重复、陈旧的实验,压缩验证性实验的课时比例,针对不同的学生调整开设基础型必修实验项目、提高型选修实验项目和研究型自选实验项目等多层次的开放实验内容,努力构建一个基础实、知识新、起点高、多层次的教学内容体系。

(2)开放教学时间改革教学方法。

开放实验教学时间,首先,教学时数开放:每次实验在时间长短上没有限制,即学生在完成一些基础性的必修实验内容和综合性选修实验内容时,可根据自己对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情况在实验室进行预习、复习和实验技能训练,不受固定的实验学时限制。其次,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开放:经允许和登记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进入实验室,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自主地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型自选实验课题进行研究,平等地与教师分析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修改实验方案,还可以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实物投影、多媒体教学课件、影像、网络等辅助教学,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地感受知识信息,更形象、生动、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实验流程和技术,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增强了火控系统原理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又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求知欲望,使实验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严格教学管理开放教学评价。

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学生实验考核制度是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我们结合火控系统原理实验课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规范化实验室管理教育,实施仪器设备管理和措施落实到人,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执行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为保证开放工作健康运行,就必须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和实施以基本操作技能与创新设计能力并重的全程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以全面真实地检查学生的实验水平和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

5.结语

(1)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利用学生设计性实验,通过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有效利用了高端仪器设备资源,避免了仪器的闲置,减少了设备由于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由于学生分组多,可以获得大量原始资料数据,节省了人力和时间,避免了单独开展该项科研实验的重复。

(2)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科研能力。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创新地发现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对实验获取的科研数据综合利用,发现并整理出实验成果。因此,将现有科研课题中部分相对简单的研究工作或研究指标纳入学生实验中,使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科研训练机会,了解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增强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科研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思想、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大胆探索和实践,这种实验教学拓展了教学空间,使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有效的叠加起来,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融合、渗透,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火控系统原理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实际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童.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6.

[2]周文真.大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2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 多元化考核体系 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学生并不重视实验课程,这与实验课程仅要求简单的试卷甚至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分不开的。鉴于此种原因,根据近年来教学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对06、07生物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建立微生物学实验课多元化考核的必要性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微生物学实验的方法是根据微生物独特的形态、生理、繁殖特征设计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本实验课程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基础理论,使学生在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等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目前大学校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仅仅根据实验报告和简单的实验试卷各占50%对学生打分,还有部分院校再加卫生、纪律成绩。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这种无严格标准、随意性强的微生物学实验课考核方式忽略甚至束缚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了学生的惰性思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教育部就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提出了在高等院校开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教育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载体,通过教育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我们都很清楚考核方式对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导向作用,采用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绝对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因此,建立一套实验课考核评估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从主观上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视,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建立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独立开课、独立考核的专业基础课,实践证明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制度,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经过两年的试用后,摸索建立起了一套较合理的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体系。具体做法为:总成绩100分,其中平时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占20%,实验报告占10%,实验操作考试占30%,实验理论考试占40%。

加强平时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是为了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扎实的基本功。课堂上,老师详细讲解实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操作,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自己独立完成实验任务,老师则不断地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实验报告的考核。实验绘图及实验结果要求当堂绘制,离开实验前进行实验报告的提交。这一措施杜绝了学生杜撰实验结果、相互抄袭实验结果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的科学态度。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考,老师更要责无旁贷地认真负责批改,这也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期末实验考试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以往实验技能和技巧的掌握。通过量化指标,了解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的能力和科学态度。实验操作考试一般采用一名教师一次用一个题目考核2名学生,学生采用抽签的方法认定考题。这种方式能够考核学生的实验动手、动脑能力等,是笔试不能替代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考核方法的必要形式。实验操作是一个繁琐细致的过程,必须建立可量化的实验操作规范,以保证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笔者制定了各个实验操作考试的规范及要点分值。具体样例见表1。

理论考试是微生物学实验学考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所学实验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考试内容主要是实验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的结果和结果分析,重点是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题。这要就达到了既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注重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实验课多元考核体系已建立实施两年,分别对06、07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283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1中看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和主动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考核体系也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及在工作岗位施展才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考试是检查教学的重要手段,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单纯的理论考试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而且在客观上还容易造成学生注重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忽视实验技能培养的负面效应。因此,有效的实验考核体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考核,不但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提高学习兴趣,能动的接受知识,而且让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更有效的调控教学。我们摸索实践的这一多元化考核体系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逐步完善形成的,其考核内容比较全面,既考查了全面的实验基础知识,又注重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既注重理论知识,更强调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在06、07两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施后取得了以下明显成效:①学生在查阅资料、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综合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上均有了长足的提高。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理论水平。③教学实践证明,基本上能够反映学生实际的实验能力,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改变了学生认为实验课不重要的观念,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学生兴趣明显增强。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实施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技术人才,我们将继续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进一步完善实验考核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娟,苏琼.制药工程专业专业实验考核体系的探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84-87.

[2]王利国,潘超美,杜勤,等.药用植物学实验考核体系初探[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12): 2631-2632.

[3]田福禄.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刍议[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14(6):84-86.

[4]王雪华.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创新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05, (11B):67-67.

[5]程茂高,乔卿梅,李巧枝,等.农业高校实验技能多维度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35):11673-11674.

[6]王立祥,张岫美,马剑锋,等.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药理通讯,2007, 24(4):37-37.

[7]李志敏.植物学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2(3):48-51.

[8]李娜,董晓青,王利民.医学机能实验学考核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 903-904.

[9]岳松,蒋珍菊,芮光伟,等.基础化学实验考核体系标准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4):44-46.

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3

一、前言

市场营销专业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较普遍,但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这门学科的设置与规划又与众不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建立要结合基础理论知识与业务素质能力的要求,形成以基础理论为依据,综合业务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心理及创新素质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框架。

为了全面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动态,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成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总结和发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的经验和问题,依据课程建设规划,建立以综合管理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全程化的考核体系。

基于独立学院与学生的特点,在专业课培养上,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学生在学校不但要学习理论基础知识,重要的是在理论基础上怎样把它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为社会为企业真正做好一般性的事务工作。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系统的教学体系与考评体系,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现有市场营销学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1.考核权重分配不合理

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卷面占70%,平时成绩占30%。考试过分偏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忽略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30%的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安排其权重,30%的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实践、实验等环节。在平时成绩30%里面,教师怎样安排都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践考核徒有空名

实习实训、实践环节的考核基本上是100%通过。在暑期安排的实践环节,学生也只是走形式,走过场,考核达不到真正的目的要求。

3.考核与培养目标脱离

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而考核只是传统的应试考试模式。学生走出校门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考试内容与方式内容死板。考试内容还只是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实际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学》考评体系的建立

1.考评体系组织

1.1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市场营销学》专业综合性、实践性较强,根据其对人才培养的特点,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对学生的各项技能进行综合考评。每位学生的成绩由专门小组成员按各自职责给出考核成绩,最后进行综合汇总。

1.2统一考试大纲,制定统一标准。考试大纲明确考试涉及的范围,即基础理论,业务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心理及创新素质等。教师按考核标准进行教学组织,以便引导学生明确课程重点内容,并按考核标准组织平时考核,增加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1.3多种考法并用,加大技能比重。《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的要求,不能局限于一种考核方法,得运用多种考核方法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市场营销专业与行业企业、社会联系紧密。在考核中较多地采用了成果式的考核方法。

2.考评体系建立

《市场营销学》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根据课程的特点,分成理论知识、实践与平时表现。理论知识部分占40%,实践部分占40%,平时表现20%。(具体内容见图1)

2.1理论部分考核。主要以《市场营销习题库》为主,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考核,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2.2实践部分考核。

(1)小组实践:依据实践指导大纲,考核报告的可行性、实践性、团队配合、成果展示。

(2)个人实践:根据实践指导大纲,对个人的实践技能成果进行评价。

(3)实验模拟:根据实验要求,按实验操作排名进行评价。

2.3平时表现。

(1)考勤:以课堂的出勤签到情况为依据。

(2)课堂参与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考核项目为出席情况、课堂主动发言情况、分组讨论表现情况等。

四、结论与展望

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4

关键词:资源融合;创新创业;三位一体

根据党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然而,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资源主要用于学生主干课程的学习,难以真正运用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中,不利于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所以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平台建设不够完善。虽然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教育,但是从整体来看,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平台建设仍有待提高。这体现在部分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想法,但缺乏相应的平台支撑,其创新创业的能力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培养。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现阶段高校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职位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担任,这些教师的主要精力投入在主修学科,而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门的研究,从而无法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重视“新”,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教育内容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虽然近年来通过调整和改进,产生了一些比较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是我们需要结合工科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4.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够成熟。大学生虽然学习了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但是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仅停留在概念上,创新创业的理念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同时,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只是理论教学,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这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学资源融合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1.建立系统的、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应通过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建立涵盖教学基地、实验基地、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在内的创新创业中心,构建包括场地、资金、指导教师等在内的系统的、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平台,完善相关制度和保障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平台与支持。

2.成立专业化指导教师队伍,保障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重视指导教师的选拔与培训,调动一线教师、朋辈导师等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聘请企业导师、专业培训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多渠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

3.教与学融合,建立“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依托工科高校的学科优势,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指导与教育;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界人士、高年级学生等开设各类讲座;构建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QQ群、飞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创新创业相关信息,利用网上公开课,创新创业教育视频等,构建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建立普及与精英并重的金字塔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国家、省级、校级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工科高校全覆盖性的“创新培育计划”等,完善包括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成果展览、专利申请服务等在内的学生培养体系,并选出拔尖创新人才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教育,实现创新到创业的转化。

三、结语

教学资源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重要基础,其优势在于其能够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资金、指导教师等的支持。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系统全面地运用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将对工科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有较为显著的提升。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电子科技大学2015-2017年本科教育教W改革研究项目“构建四重保障体系,提升电子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XJYZC013)支持。

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5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the core task of college education. However,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found that the applied talents have been the short-board of all applied universities, which reflects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urgently need the relevant measure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especially in practice teaching.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uses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inductive method, takes five universities such as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by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nvestigates 372 students' course satisfaction,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 evaluation etc..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 there are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author begin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the practice platform, and constructs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applied ability.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满意度;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应用能力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course satisfaction;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teachers;applic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51-03

0 引言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本科院校实践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应用能力欠缺成为了应用本科院校的一个短板,严重制约着应用本科院校的发展,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随着高校开始逐步往应用方向转型,使得各个地方高校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高校之间的竞争,如何凸显应用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成为思考的重点。对此,结合应用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紧紧围绕“应用能力”这个主线,就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调查研究。

1 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现状

1.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为深入研究应用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选择黑龙江科技大学等在内的5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5所学校内的共372名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72份,有效回收360份,有效回收率96.8%,符合调查问卷要求。同时,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从验证性实验课程开设情况、实践参与程度、教师实践能力评价、实践条件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问题设计。本次调查结果全部录入SPSS19.0软件M行统计和分析。

1.2 调查结果

1.2.1 课程设置

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讲,实验性教学是提高操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对于实验教学来讲,通常包含验证性实验教学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其中验证性实验教学侧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验证,而探究性实验教学侧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此,本文以“验证性实验课程占试验教学的比例”进行调查,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结果。

通过上述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验证性实验课程设置方面的比例较高,其中学生认为验证性课程比例超过30%的比例超过87%。而如此高比例的课程比例,只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种验证,而不利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应用能力配以昂方面收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增强探究性等激发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势在必行。

1.2.2 实践参与方式

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参与实践的深度不同,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层次分为观摩、跟班、顶岗和项目合作四个层次。而通过调查可以得到如图2结果。

通过图2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的实践活动主要以观摩和跟班为主,而对顶岗和项目合作等对学生实践能力影响比较重要的则相对较少。由此通过上述的分析看出,目前上述几所中学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深度还不够,还需要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狠下功夫。

1.2.3 教师实践能力评价

对应用本科院校来讲,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关键还是在于师资队伍。一个具有娴熟操作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的教师能找到学生学生中的需要传授的知识点,并及时跟上企业技术变革的步伐。而通过对上述几所高校的调查中,情况不容乐观,具体结果见图3所示。

通过图3看出,毕业学生对教师在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选择强或者较强的比例在65%,而认为一般的在35%;教师在用操作能力方面,选择强和较强的比例为48%,而选择一般的比例为52%。由此根据上述数据看出,毕业生对教师在专业实践技能水平方面的评价不高,还需要加大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1.2.4 实践条件

实践条件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好坏将直接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直接影响。通过上述的调查得到,接近70%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实验设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超过30%的学生认为设备不齐全或者设备相对落后。同时2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通过这组数据看出,目前上述几所高校在实践条件方面还有待加强。

2 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安排和设置对学生应用能力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实践能力、应用操作技能、协调与沟通等。因此,进一步突出实践应用能力,成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包括上述五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内,还奉行“厚基础”,典型的思路就是主张教授的理论知识不仅要有深入,同时还必须要全面。由此,正是在这个思路的主张下,导致很多专业在学时安排方面基础课程占50%以上,专业课程占30%,而通过上述的调查也恰好验证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方面的安排。

以某学校自动化专业为例,在统计中发现该专业理论教学学时占了整体学时的71.6%,专业课、实验课等的总学时则占整个学时的13.6%。可以想象,对于该自动化专业的实验课比例会更低。由此可以说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在培养的思路方面还是延续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教育培养思路,从而不能真正地体现出自己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谈“特色”了。因此,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成为目前的重点。

2.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落后

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学生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对学生应用技能培养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针对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各个高校也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如本文调查的五所应用本科院校都比较重视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外基地建设,甚至和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企业输送人才。同时在校内基地建设方面,实验设备管理处每年都会划拨一定的资金,用于购买新型的实验仪器设备,从而不断更新实验设备仪器。但是,从调查的结果看出,即将毕业的学生认为学校实验设备比较落后,同时接近27%的学生认为实践效果不佳。通过这组数据暴露出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目前上述5所高校在实践保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同时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体系。

2.3 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前提,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换句话说,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体系实现的又一个重要的保障。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对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具有重要的帮助。但是,通过调查结果看出,认为专业教师具备应用操作技能的比例不超过50%,说明接近一般的老师还缺乏与企业挂钩的应用操作能力,从而使得实践教学成为空谈,也严重影响对学生应用操作技能的提升。

3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应用本科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等进行改进,并紧紧围绕如何凸显和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作为重点。

3.1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应用能力的培养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如何对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并对各项技能进行熟练的操作,要达到这个目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关键。因此,首先要处理好实践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对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其次,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应尽量安排具有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实验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后,加大实训课程比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为尽快让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明白未来的专业方向,可安排学生到与其专业相关的企业参与实习或实训,从而为未来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并建立对岗位和专业工作的初步认识。

3.2 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要推进应用本科的发展,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队伍是重点。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新进教师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通过加大新进教师企业一线意识的培训,从而树立教师企业意识。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和参与相关专业的合作开发,以此不断让教师接触企业实际需求,并了解企业最新的前沿技术,从而向学生传递最为前沿和实际的专业技术,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现有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缺乏的背景下,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从而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指导。

3.3 搭建实践平台

除上述的措施和方法以外,还应该加强实践平台建设,从而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知识教学与理论实践的有效连接。如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突出实验、实习等比重,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该基础上,借助挑战杯、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等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高校与创业园区、社会实践平台、对口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拉近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要。最后,尝试探索建立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众创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能力锻炼平台。

3.4 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要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还必须要有质量监督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考核。而对于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应把握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而从教学内容评价角度,可分为能力评价和素质评价。具体评价框架见图4所示。

由此,通过该评价框架,逐步引导学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的训练,从而凸显应用本科院校在应用方面的特色。

4 应用效果及实践中应把握的要点

通过上述的构建,并将其应用到黑龙江科技大学12级毕业生之中,确定一定效果。经对部分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中,对现有教学体系的教学满意度有较大的提升,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有较大提高。由此可以说明该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

但是,在应用和实施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几个要点:一是要时刻围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个主题,所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改善;二是必须保持实践教学体系的动态性,即企I的需求是时刻在变化,因此在制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时候,必须强调与企业需求接轨,这样才能更好凸显该评价体系的实用性。

总之,对应用本科院校来讲,实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探索和构建,才能达成符合自身发展的统一标准,为实现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兆云.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100-103.

[2]王荣德.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102-106.

[3]姚吉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39-142.

[4]赵艳林,王文.“四位一体、全程互动”:地方理工科院校本科教育质量内涵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05):73-76,81.

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6

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实验资源的开发指对原有实验的再改进和再设计;对新的测量工具和实验系统(如DIS)的应用进行拓展.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的情境性、体验性、探究性和应用性的功能;以此进一步积累素材,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升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和方式的目的.

1.1 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资源.新课程强调物理学习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普通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实验资源,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物质资源比较匮乏的时期,朱正元教授曾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主张,现在实验室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样仅靠实验室的有限器材是不能满足课改需要的,因此我们更应提倡学生用“坛坛罐罐”来做实验.朱正元教授说:“不要迷信只有工厂制造的仪器才是仪器.”用一只塑料杯可以做物体的惯性、水的表面张力、大气压力、摩擦力、热的传导和辐射、声的共振、摩擦起电、光的反射与折射等10多个实验.一支铅笔、一个塑料瓶、一个易拉罐……都是很好的实验资源.

例如,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中,需要一个恒温容器来控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家用的调温电火锅就基本能满足实验的需要.又如我们利用小鞭炮来模拟火箭升空的实验,把小鞭炮去除引火线,对折后固定,在对折后的破裂处点燃时会喷出火焰,能使放在下面的纸片燃烧起来.通过观察小实验后,再引导学生一起来解释为什么火箭发射台底要建一个大水池?为什么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火箭发射升空的瞬间会有大量的烟雾产生?在模拟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并不那么神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2 运用数字化实验工具,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体、传感器等资源和工具正被逐步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上海市二期课改过程中,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系统的研发,更为中学实验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物理实验资源更加丰富.但在调查与访谈中发现,由于新的实验器材不到位或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实验操作系统与传感器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甚了解,甚至采取回避态度,不愿去接触和使用.经验告诉我们,新的技术和工具只有在不断使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实验、开发出更多的功能.

DIS实验系统的应用目前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有很多突破和创造性的发展,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在各种传感器中,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可以相当广泛,它使用非常方便,实验装置也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如:先让学生体验在同一环境中的泡沫塑料块和铁块的冷热程度,再用温度传感器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得到的结论不一致,让学生形成思维冲突,激发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即可以说明仅仅凭感觉来进行判断有时不一定可靠,所以要进行科学的测量,同时又为温度这个物理量的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又如,“摩擦做功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实验,运用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使实验更加直观;在“比热容”、“晶体的熔化”等实验中都可以运用DIS实验设备进行实验,发挥出传感器在数据采集方面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

1.3 制作并使用视频素材,丰富实验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