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1

受就业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非常重视专业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学校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德育体系,缺乏明确的生态文明教育规划、措施和保障机制,也没有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培训培养制度,直接导致了学生生态文明知识不全面、生态行为能力不高等问题的出现。

2.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建立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调查发现,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生态文明教育没有专门教材,仅通过政治、地理等科任教师在课堂零散渗透;学校没有开设生态环保类公共必修课,相关选修课数量少,学时少。调查中也发现,幼专生生态文明知识的主要来源不是学校教育,而是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

3.学生生态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不够

引导学生建立与生态文明相符合的生态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务。但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生态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教育力度不够,许多学生虽掌握了一些生态文明知识,但知行不一,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幼专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1.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

做好规划与管理工作。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成立生态文明教育机构,对生态文明教育做统一规划和管理。首先,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明确目标,协调相关部门,分解任务,落到实处。其次,对教师进行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培养一支专业素质和生态文明素质都高的教师队伍。

2.加强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课程体系的建设。

(1)加强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课是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可进行生态文明法制和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其他学科教师也应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因素,在教学中适时渗透。

(2)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在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上系统地进行生态文明知识、观念、法制的通识性教育,教学中可以结合河北省的自然资源现状、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教学,从身边环境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的自觉性。

3.实施“生态文明生活化”教育策略

提升学生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应注重从小处着眼、从学生身边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观念转化到学生生活之中。一是通过课堂讲授、榜样示范等方法,加强学生生态文明观、生态法制观、生态审美观、生态消费观教育,引导他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为生态文明知行转化打下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实践性,加强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物品,出行坐公交车或步行,少喝瓶装水,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等健康、低碳的生态生活方式。

4.尝试“家校合作”策略

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生活性和实效性。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应注重家校合作。首先,加强家校相互交流,通过家长开放日或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与家庭互通信息,交换意见。其次,鼓励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可邀请有条件的家长到校做生态文明方面的讲座;鼓励家长对学生的生态调查、践行生态生活方式等活动提供精神和物资支持;请家长对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出谋划策等。

5.制定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规范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2

新民市吉康污水处理厂是新民县唯一的一个市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28万吨,每年可消减化学需氧量3万吨,改善了河流的水环境质量。经实地考察发现,该处理厂对新民县的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均进行了有效的处理,经处理后排出的水的水质均达到国家一级B标准,良好地保护了地表水的环境质量。

2.2个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①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由于乡村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很少,居民的生态环保也相对缺乏,导致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手乱扔。居民在使用化肥、农药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理念,不能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很容易造成水质和土壤的污染。

②生态自然资源透支严重。由于过度开发,湿地、耕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导致资源透支严重。为能够摆脱贫穷落后的帽子,跟上大城市的脚步。大规模开发利用辖域内的自然资源,导致了土地锐减、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下降、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最终破坏了生态平衡。

③财力有限,环保投入不足。由于财力有限,县域中的县乡两级财政比较困难,大量资金被用于道路交通、城市建设、民生项目等具有显著成效的领域,而用于生态建设方面的就相对较少。像城乡绿化、垃圾处理厂、城乡环境整治、建设污水处理站这样的环保工程,不仅是耗资多、范围大,而且维护成本高,一般不会投入很多,从而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对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①提高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利用宣传和教育,积极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人人要树立依法进行环境保护的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形成“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生态社会”的浓厚氛围,从而建设生态文明国家。

②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全面改善县域态环境。全面改善县域内的生态环境。不仅要同时治理污染,建设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生态防护林等,从而扭转环境恶化的现象,还要保护耕地、矿山、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实施县域生态修复和再造工程,使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尽快修复或再生。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3

1.劣势分析一是经济基础薄弱。湘西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小,城市辐射能力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优化程度不深,政府可用于生态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湘西地区的GDP为2871.6亿元,占全省的13%,只相当于同期长株潭地区GDP总量的3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78.6亿元,占全省的10%,只相当于长株潭地区的25%。产业结构也不合理,2012年第一产业占比为18.6%,高出全省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39.0%,低于全省8.4个百分点[3]。地区工业化水平偏低,产业集中程度不高,产业配套不完善,关联度小,从业企业规模偏小,无法形成产业的集群效应。区内各级政府可用于生态建设的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低、总量小,极大影响着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湘西地区还是湖南省贫困县和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39个县市区中有贫困县市区30个,占全省的71%;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4个,占全省的70%;省级贫困县10个,比照省扶县6个。未脱贫的人口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岩溶干旱区、高寒山区和水库淹没区,这些地方传统农业经济成分重,公共服务体系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致使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他们对经济发展、就业提升、社会保障与教育医疗等民生体系建设的期望值高。二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湘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开发企业的规模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开发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使得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关资源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突出。三是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突出。湘西地区地貌以山地、山原、丘岗为主,地势高差大,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是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问题最重的地区。高频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洪涝干旱灾害,造成农林用地质量下降,工农业减产,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同时,由于区内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成熟林比重高的优质森林资源大多集中在偏远山区,而城镇周边、农村聚居区的森林质量低,且矿区粗放式的开发导致大面积的森林资源破坏,造成森林生态功能减弱。

2.机遇分析一是政策机遇。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决定》、《湘西地区开发总体规划》、以及《关于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了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的地位,获得了省内的政策支持,提振了地区居民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在国家层面,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将湘西地区扶贫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此外,201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启动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并且以湘西地区为主的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在2014年6月正式入选我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第一批)。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既为湘西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又为湘西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二是产业转移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湘西地区面临着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寻求向中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承接好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将有力促进湘西地区的产业调整与经济发展,增加地区就业与财政收入,改善民生保障状况。

3.挑战分析一是外部区域竞争激烈。湘西地区周边具有相似生态环境优势、资源禀赋条件的湖北省宜昌市、重庆市渝东南武陵山区、以及同样入选我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第一批)的贵州省,并且三省也分别出台了自己的扶持开发优惠政策。因此,湘西地区如何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并吸引到所缺的技术、资金、人才等关键发展要素,就显得至关重要。二是生态文明主体意识不强。在政府层面,传统的绩效考评机制无法全面强化政府部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绩效评价中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却没能得到足够重视;在企业层面,在资源日益困乏的当下,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各类原因,仍然实行粗放的经营模式,企业整体的生态文明观、社会责任观较为模糊;在社会其它组织层面,地区居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不高,生态文明意识淡薄,非政府组织影响力不足,参与度不高,在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缺少来自社会民间的支持。

4.湘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SWOT矩阵模式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构建出湘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SWOT战略矩阵如表1所示。

二、湘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基于湘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SWOT分析,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以建设环境优美、人民福祉不断提升、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湘西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应从经济综合发展、资源能源保护与节约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社会民生建设、生态文化发展五条路径全面推进。这五条路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

1.经济综合发展路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特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态农业产业方面,深入挖掘湘西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培育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如湘西地区著名的猕猴桃、冰糖橙、碰柑、脐橙等优质水果品种,茯苓、天麻等中药材。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以深加工为途径,深挖农产品价值,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优产品。大力支持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提升农业服务质量,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与新型品种。在生态工业体系方面,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和先进装备制造为突破口,培育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开发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对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进行淘汰、升级,推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生态服务业方面,以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为目标,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养生业、商贸物流业与现代金融业,全面繁荣发展服务业市场。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在交通运输领域,迅速围绕即将建成通车的沪昆高铁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高铁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构建湘西地区的高铁经济圈;加速提升地区各市州行政区之间以及市州行政区内的交通运输网路,完善县际、县乡、乡村等末端公路体系,提升陆路交通运输效率;加快沅水、舞水、酉水等流域的水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水路运输的潜力;在信息通讯领域,加速推进宽带互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宽带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电信网的覆盖比率。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既是吸引国内外企业进驻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湘西地区赢得区域竞争的重要砝码。

2.资源能源保护与节约利用路径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资源配置。加速编制并严格执行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地区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数据中心,调查评价国土开发强度与开发秩序,平衡城乡国土开发整体格局;推进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建设,严格实施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加强土地执法力度,大力整治非法经营建设用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提高工矿废弃地、灾毁地的复垦利用水平,完善土地占用补偿机制,提高土地集约节约水平。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大矿业产业科技投入,提高矿产品深加工水平,增加矿产品附加值;整合集约化程度低的中小矿产开发企业,淘汰资源浪费严重、污染高、附加值低的粗放产业管理模式,提高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高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根据水资源的水文特性,严格限制地下水的开采规模,维持地下水资源的代际安全与平衡,针对地表水的流量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年份或季度的地表水开采量;依据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环境用水的特性,科学制定合理水价,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升集约节约用水的技术水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大节约用水宣传,鼓励节约用水行为,培育全社会节约用水的意识。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保障工作,加快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农村沼气等工程建设,充分挖掘区内清洁能源开发潜能,为地区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持续的能源保障;增强科技创新,提升节能技术水平;严格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实现生产领域的低能耗改进,降低经济整体能耗强度;加大节能理念宣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实现消费环节的节能。

3.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路径以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森林生态系统在湘西地区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公益价值,完善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以及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制度保障及资金支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充分挖掘三大工程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固碳等生态功能提升的促进作用,提高地区环境的生态承载能力,进一步巩固湘西地区的生态保障基础。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健全环保奖惩机制。建立快速反应的环境监测及预警机制,及时处置环境污染突发问题;明确资源产权制度,对涉污企业实行零容忍政策,并加大对知法犯法的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迅速提高地区整体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和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覆盖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农村绝不是经济发展中的“超级垃圾场”,加大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鼓励企业建立工业用水循环系统;加强湘西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与生活多样性。

4.社会民生建设路径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着力提升民生水平[4]。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引导民间公益组织与个人,对重点贫困地区、家庭给予及时的帮助;建立以提升贫困地区经济造血功能为主的扶贫平台,使扶贫长效化、扶贫效果最大化,做到“把关心与帮助及时送到最需要的地区、家庭之中”;协调城乡发展水平,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允许满足条件的农村户口在中小城镇的落户需求,妥善解决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城乡间、地区间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决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顽疾,提升地区人口综合素质,贫困地区面貌改变的根本落脚处仍然是教育水平的提升,扎实基础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使最优质的教育能传递到最偏远的地区;落实职业教育,增强贫困地区人们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降低用工方与劳动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提升地区就业率,提高贫困地区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农合农民参合比率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公共服务差距。

5.生态文化发展路径从生态文明建设包含政府、企业、家庭、非政府组织、混合主体五个建设主体着手,提升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在政府建设主体方面,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比重,提高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强化其主体意思;在企业建设主体层面,健全企业的生态文明责任观,提高企业履行社会生态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企业生态文明意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家庭建设主体方面,大力加强居民生态教育,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生态建设的家庭参与度;在非政府组织和混合主体方面,鼓励社会各组织积极参与生态建设,提升社会整体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程度。

三、结论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4

1.1生态文明矿区评价理论依据

以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企业绩效为主要内容的SCP分析,认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14]。平衡记分卡建立的衡量体系包括财务、业务管理、客户、人员培养和开发四个方面,其考核指标包括对过去和未来业绩的考核[15]。循环经济的3R原则体现了系统性、预防性和长远战略性。清洁生产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依据SCP分析框架、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和循环经济3R原则。本文认为,矿区管理制度等影响矿区行为,矿区行为又影响矿区环境等绩效;生态文明矿区不仅要关注绩效的衡量,也要关注影响绩效的行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评价;生态文明评价应体现系统性、预防性和长远战略性。

1.2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框架

本文以生态文明矿区概念为基础,以上述理论为依据,构建生态文明矿区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既要包括对过去绩效的考核指标,也要包括对影响未来绩效的企业行为和环境的考核。因此,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包括“驱动力—行为—绩效”3个环节。驱动力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发展的动力源泉;行为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在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做出的行为;绩效指标表现的是生态文明矿区在经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输出结果。“驱动力—行为—绩效”3个环节评价指标共同构成了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考虑生态文明矿区指标评价体系设计。绩效主要包括经济绩效、资源绩效、生态绩效和环境绩效等4个方面;行为主要包括开采加工、综合利用和设施运行等3个方面;驱动力指标主要包括管理和技术2个方面。经济绩效方面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两个指标来衡量;资源绩效方面采用“采区回采率”、“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吨原煤生产水耗”、“选煤电力单耗”、“选煤补水量”等指标来衡量;环境绩效方面采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噪声”等指标来衡量;生态绩效采用“采煤塌陷地治理率”、“工业广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衡量;煤炭开采与加工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比例”、“原煤入洗率”、“贮煤设备工艺及装备”等指标来衡量;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采用“矿井水重复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抽采瓦斯利用率”等方面来衡量;环保设施运行采用“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放射源和辐射装置使用”等指标来衡量;管理方面采用“环保管理机构和制度”、“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环保培训和宣传”等指标来衡量;技术方面采用“环保项目占科研投资比重”、“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等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数如表1所示。

1.3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等级界定

查阅各类文献中关于综合指数的最终评判原则,本文以生态文明指数来表征生态文明矿区发展水平,并设计出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的分级标准[16],见表2。

2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方法选择

总结生态文明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其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熵权法等。层次分析法把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用于解决层次多、目标多的复杂系统评价。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中,包含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有的指标通过标准计算即可得到分值,有的指标需要专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得到分值。另外,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不仅可用于对多个矿区进行相对评价,也可对一个矿区若干年的指标进行评价。本文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将指标权重与无量纲化的指标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生态文明矿区的各级指标得分。用公式表示如下:S=∑i∑j∑l(αijl×Cijl)(1)式中:S表示目标层(即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数);i表示准则层;j表示指标层;l表示策略层;αijl表示策略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Cijl表示策略层的具体分值。αijl权重数值由层次分析法获取,Cijl数值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取得定性指标得分,即邀请环境保护、生产技术等专业不少于5位专家进行打分,取平均分为该指标最终得分;通过监测或者核实后的企业有关数据直接计算获得定量指标得分。为了使各因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得到量化判断矩阵,可引入1~9级标度。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因此,判断矩阵A的元素aij一般用Santy的1~9标度方法给出。但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多准则下的排序问题,建议使用指数标度e0/5~e8/5或e0/4~e8/4[17]。本研究使用YAAHP软件进行计算,因此使用指数标度e0/5~e8/5。对于重要性判断不一致的判断矩阵A,对应于判断矩阵A最大特征根λmax的特征向量记为w。w的元素为同一层次因素对于上一层次因素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否有效通过一致性检验来判断。一致性检验是为了检验同一层次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是否合理,避免因个人判断失误导致甲比乙重要,乙比丙重要,而丙又比甲重要的矛盾情况。当λmax=n,CI=0,为完全一致;CI值越大,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越差。一般只要CI<0.1,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需重新进行因素的两两比较判断,重新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维数n越大,判断的一致性将越差,因此应放宽对高维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要求。于是引入修正值RI,并选更为合理的一致性比率CR为衡量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指标。当一致性比例CR<0.1时,认为A不一致程度可以接受,检验通过。可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在构造出判断矩阵并求出层次的单排序后,我们还需要进行从最高层向最低层逐渐进行的层次总排序,计算出同一层所有的元素相对于最高层重要性的排序权重。

3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3.1传统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正向指标表示该指标值越大越好,负向指标表示该指标值越小越好。采用极值化方法对变量数据无量纲化是通过利用变量取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介于某一特定范围内(如“0~1”)的数据,从而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影响。折线型和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是考虑指标值和评价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而选择的方法。当然,无量纲化方法在使用时,应尽可能选择适合于讨论对象性质的方法。本文构建的指标值与评价值之间不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选用简单、直观的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考虑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的最好与最坏有一定的阈值,而且能用于各矿区之间的比较,因此选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中的阈值法。

3.2本研究设定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本文的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标经过处理后,得分均为0~100分。为了能够更准确表示矿区是否达到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和满意标准,本文设定了视同为100分的满意值和视同为60分的标准值,依据正向和负向的不同指标类型,设定双限型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4生态文明矿区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运用AHP法确定权重。邀请20位专家(每个单位各5位)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性打分。使用YAAHP软件,在专家群决策结果中,判断矩阵用加权几何平均法得出权重,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表3列出了三级指标相对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权重、一级指标相对目标层权重。从表3可以看出,一级指标层的绩效(A1)、行为(A2)和驱动力(A3)相对于目标层S的权重分别为0.27、0.29和0.44。表明生态文明矿区建设不能只注重结果,要从驱动力源头抓起,并注重行为控制。二级指标层中,在绩效类、行为类、驱动力类三类指标中,各自权重最高的指标分别是生态绩效(B4)、设施运行(B7)、技术(B9)。三级指标相对于目标层来讲,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C24)权重最高,为0.1480。各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表明判断矩阵可以接受。

5生态文明矿区评价体系应用研究

采集某矿区2009-2012年数据,研究生态文明矿区指数的动态变化。各指标的数据采用二手资料调研和企业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由于某矿区属于低瓦斯矿井,因此需要对抽采瓦斯利用率指标进行取舍。取舍后,对隶属于综合利用(B6)的其余指标权重进行再分配。依据各指标的权重和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方法得到某矿区2009-2012年间的三级指标表现和生态文明矿区指数水平。表5和表6分别列出了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动态表现结果。表6说明,驱动力和行为在该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彰显的潜力持续向好,表明该矿的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前景较好。绩效指标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下滑,主要是受国际国内大经济环境影响和能源企业面临的危机所致。表7数据显示,某矿区在生态文明矿区建设方面总体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尤其是2010年比2009年有较大改善。依据本文设定的生态文明矿区分级标准,该矿区在2009年至2011年间属于先进生态文明矿区等级,2012年达到了近卓越生态文明矿区等级。

6结语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5

1.整体统筹不足,长远规划欠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目标,任重而道远。而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迫于政绩考核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一些基层政府为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降低门槛,引进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又出于税收的考虑,对这些企业不进行严格监管,于是县域内空气、土壤、河流污染日益严重;为追求GDP增长,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锐减;农民为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农产品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说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保障机制中整体统筹,科学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欠缺。

2.县域生态文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

县域产业大多规模小、散乱分布结构不合理,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存在一定矛盾;滩涂养殖、风电等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冲突;各种休闲度假村、山庄、农家院的乱建乱设严重影响了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经济要发展,要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出,但县域诸多项目却存在产业层次低、环境风险高的特性,发展与保护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之中,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县域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将成为首要问题。

3.县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我国大多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国家投资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有限,导致治理标准低,综合配套差,进度慢,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不理想。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來了许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不断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继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培育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及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课堂上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等等,力争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的加大宣传力度,逐渐转变县域民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只要让生态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在县域民众心里生根发芽,彻底转变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与环保双赢,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2.科技创新谋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只有以科技为指导,才能科学的分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路径和模式、重点和难点、前景和风险,比如如何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新能源、如何提高县域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如何开发生态农业等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技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不断结合。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问题。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生态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绿色产业既包括环保产业的内容,也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是人与环境的中心环节,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4.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6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拓展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需要构建与之适应的生态道德。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它超越了以人和社会为本位的传统道德,强调以自然为本以及当代之间和代际之间基于资源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恩格斯曾说过:“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规律。”[2(]P383)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教育是培养一种对自然负责,对人类发展负责,对将来、对后代负责的道德观。这无疑为高校德育内容注入了新的内涵,拓展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领域和范围。当代大学生要主动适应时展需要,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中国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学习并掌握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和谐的人,自觉承担起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诠释和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譬如: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当代人利益及子孙后代利益统一起来,产生一系列需承担和遵守的责任、义务及行为准则。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并能养成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使低碳化、绿色化、生态化生活方式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

教育是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积极营造生态文明环境。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

1.营造生态文明环境氛围,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

一是利用校园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媒介宣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画面宣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环保知识,如绿色消费包括哪些内容、废旧电池如何回收利用、垃圾如何分类等。二是邀请环保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环保知识讲座,宣传国家的环保政策、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激发学生对生态危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三是定期举办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环保知识竞赛、生态文明演讲比赛、环保创业竞赛、大学生绿色论坛、环保摄影比赛、环保影坛放映等,促进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与宣传,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环境。四是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绿之行”“绿色环保协会”等形式

多样的环保社团组织,通过学生环保社团组织吸引更多学生关心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环保知识,投身生态文明实践。学生社团组织还可借助各种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促进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五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寝室,使校园芳草如茵,绿树葱茏,成为诗意栖居的生态校园环境。

2.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涉及所有学科,要建立相关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加快生态道德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结构,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改革之中。具体途径为:其一,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其内容应包括有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道德的养成等方面知识,力求通俗易懂,微言大义。其二,应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公共课程,例如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人类生态学、环境与资源学等课程,将生态文明积极倡导的与大自然协调共生的基础理论以及生态生活方式介绍给学生,使他们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沟通”,达到和谐相处、物我交融的境界,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和行为。其三,应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加入有关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导致的恶果,深刻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然,应重点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形势教育、国家生态发展战略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教育等,激发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其四,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入生态文明实践环节,将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其五,应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基础知识。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可有机渗透环境社会科学的内容;在社会科学教学中,可对一些描写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经典文章进行解析,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使学生学会如何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

3.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