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所有化学实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所有化学实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所有化学实验总结

高中所有化学实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改推行以来,各学科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手段,必须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来进行调整,改变以前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的旧模式。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去验证某个知识,还让学生主动探索化学现象和练习实验技能,打破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留下更大的空间。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化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更多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化学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找到探索化学现象的正确途径和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化学实验课上我们发现,让学生自主设计和进行实验,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对于巩固理论知识有特殊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缜密分析的科学精神,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品质。教师要通过和学生的主动交流来发挥引导实验的主体作用,平等的交流、和谐的气氛能够给课堂教学带来融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自由发挥。比如,学习实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课题方案,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形成了多个方案,教师组织学生把各小组的方法放到一起,共同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从中筛选出最佳方案。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发言权,鼓励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在鼓励的基础上认真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让学生的实验设计在不断修正中提高。

二、利用典型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异常现象来带动学生去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继而引发学生的大胆创新。比如,铜与浓硫酸的化学反应中,课本上谈到的是溶液经过反应后变成蓝色,同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但是一个小组的实验中却在试管底部出现了黑色沉淀,对此他们感到迷惑不解。首先告诉学生现实中的实验是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比如,加入化学药品的顺序、溶液的浓度、药品的纯度、实验的温度等等。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会产生黑色沉淀,可能会是哪个因素影响的结果。调动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猜想和验证,敢于质疑和勤于思考是宝贵的科学精神,通过对于异常现象的探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能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找到化学反应的真实过程时,成就感会激发出对学习化学实验的无穷兴趣。在学习化学实验中所激发出的创造性思维,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发掘了内在的潜能,这会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中去进行独立的探索,进行知识的再探索、再利用、再创造。

三、灵活运用微型化学实验来提高教学质量

微型化学实验只指尽量减少化学实验中所用药品的种类和数量,从而能够在反应物质和反应结果之间建立起清晰的联系,这是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教学中推行微型实验,可以使每个学生分配到更多的药品和设备,为每个学生的直接参与创造了条理。微型实验设备小巧灵活,占用空间少,便于携带,可以摆脱实验室场地的限制,把原来只能在实验室做的实验带入普通教室中。学生每人都可以配有一个实验箱,把原来只能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变成大家都能参与的学生实验。所有的实验,只需要教师讲解清楚实验目的、实验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方向,明确实验步骤,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即使实验失败,也不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可以对同一个实验进行反复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了学生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每次实验都是感性知识的积累,也都是课本理论知识的升华,学生在自主操作的实验中敢于大胆尝试,自然就能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如,在苏教版教材必修1的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中,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做检验纯碱和食盐的实验中,需要使用酸碱指示剂、PH值试纸、CaCl2溶液、盐酸多种试剂和物品,需要依据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等特性和实验中的燃烧、变色、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等现象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实验要求有大量的亲身体验,如果进行微型实验,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直观的接触,其效果远远大于教师演示或小组实验,既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找到

乐趣,又能够培养思维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加深对化学现象的理解,从而提高实验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开展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增加教学的动感效果,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而深刻地感知,让各种实验间的联系直观化,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让实验的讲解过程简单高效,从而起到优化实验教学的作用。如,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的专题五电化学问题研究中的第一节“原电池”,重点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和化学条件,想要突出教学重点,必须透彻分析电池的结构和原理,让学生认识电池的微观化学本质,此时教学中可以用投影仪来讲解原电池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步骤,然后使用教学课件来将模拟设计的原电池闭合回路图展示给学生,演示了电子转移的过程,

在两极出现的不同颜色的Zn2+离解,通过标识内外电路构成的闭

合回路,让学生对原电池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用图片展示铜锌原电池的发电原理,总结出了电池电流密度的大小与电极的表面积、极板之间的距离、电极的材料和介质等因素有关的结论,让学生明白了实验中的模拟电池和实际生产中的电池的差距所在。然后播放了一段视频,用图像和声音解释了不同型号电池的功效,让学生彻底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通过使用声音、图像、视频和事物展示,增强了实验原理讲解的直观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引起了学生的最大关注,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入,理解得更透彻,使复杂抽象的实验原理变得简单直观。

新课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实验是探索化学知识的重要形式,实验教学要实现新课标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和提高,使实验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创造力、鼓励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李帅.高中化学实验的新方法探讨.中学生语数外,2009(09).

[2]钱伟.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化学教学参考,2010(07).

高中所有化学实验总结范文2

1. 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继学生学习了化学实验安全之后,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次实验课――粗盐的提纯。

学生在初中时虽然已经学习了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洗涤、天平的使用等基本操作,也学习了过滤、蒸发等分离方法,但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学校实验条件、不良的实验习惯等的影响对化学实验还了解不多,尤其是有些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还不够熟练。我选择与初中化学实验衔接的“粗盐的提纯”进行实验教学。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初中已学过的溶解、过滤和蒸发等常见物质分离方法的原理、用途、主要仪器和基本操作方法,带领学生一起来熟悉实验桌上的溶解、过滤和蒸发的实验仪器,并引导学生回忆各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加深记忆。然后通过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食盐是如何用海水、盐井盐、盐湖水质得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析粗盐中所含的杂质,引导学生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考虑物质的分离方法的选择――不溶性的泥沙要通过溶解、过滤和蒸发三步操作除去,可溶性的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则要运用化学方法除去,并且通过“资料卡片”之“一些物质的溶解性”确定除去各杂质所需加入的试剂,对于试剂的滴加顺序则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摸索。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制备食盐,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以规范学生的操作和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食盐提纯的基本操作,改变原有不良的实验习惯,学会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食盐提纯的基本操作,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操作过程,学会规范性地进行化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食盐提纯的基本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和推理的探究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加强对化学实验的体验,获得对实验科学方法的正确认识。

3.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重点:食盐提纯过程中的过滤与蒸发操作以及离子的检验方法与检验顺序。

(2)离子的检验,包括检验的方法和检验顺序。

二、教学方法分析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形成化学实验能力的基础,实验心智技能是调节心智及实验活动的经验和行为方式。高一新生在初中学习化学时由于各个学校实验条件的差异,在实验操作技能上存在很大差异,更谈不上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活动所需要的观察、设计、数据处理等心智技能,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照方抓药”、“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等不求甚解的实验习惯。为了改变学生的实验习惯,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可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突出预习法。在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次实验课上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实验前要做好预习,以达到实验过程中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景分析法。通过以下一系列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食盐是如何用海水、盐井盐、盐湖水质得的?粗盐中都含有哪些杂质?如何一一除去?通过溶解、过滤和蒸发得到的是比较纯的氯化钠吗?可能还有什么杂质没有除去?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并除去它们呢?”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思考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实验之前对实验的大致过程了然于心并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3)操作强化法。在强化复习初中已学过的溶解、过滤和蒸发等常见物质分离方法的原理、用途、主要仪器等的基础上强化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课后反思法。当学生做完实验后让学生反思:“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自己是如何解决的?”让学生总结得失。

三、教学程序设计

鉴于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实验课,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强,在设计时着重以下两个体现,两个突出,一个有效性。

两个体现:①体现课程改革理念;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两个突出:①突出实验教学过程与学生已有的实验能力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强化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规范实验操作。即通过进入高中的第一次实验,让学生重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以逐渐提高实验技能。②突出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即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而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改变过去“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照方抓药”、“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等不良的实验习惯。

一个有效性:谋求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整堂课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建构知识、培养能力为主线展开。

1. 展示问题,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展示一下几个问题:①你还记得初中学习过的溶解、过滤和蒸发等分离方法所用的仪器以及原理和操作方法吗?②你能说出在家里淘米、洗菜所运用的原理吗?③如果有铁屑和和铜屑的混合物,你能用哪些方法将铁屑分离除去?这些问题,学生在初中学过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但是对于第一个问题没有准确地掌握。如果在进入高中的第一次实验课堂重新巩固这些基本内容,则会让学生对化学完全丧失信心。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溶解、过滤和蒸发等分离方法所用的仪器以及原理和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正确组装各实验装置。然后再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食盐是如何用海水、盐井盐、盐湖水质得的?”“粗盐中含有哪些杂质?”“各杂质如何除去?运用的是什么原理?哪些杂质可以先除去,哪些后除?”分析粗盐中所含的杂质,引导学生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考虑物质的分离方法的选择――不溶性的泥沙要通过溶解、过滤和蒸发三步操作除去,可溶性的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则要运用化学方法除去,并且通过“资料卡片”之“一些物质的溶解性”确定除去各杂质所需加入的试剂,对于试剂的滴加顺序则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摸索。

2.确定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已知道粗盐提纯首先要除去不溶性的泥沙,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溶解、过滤和蒸发三步操作除去。对于可溶性的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则要运用化学方法除去,但是在这里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先除去谁,后除去谁?”在初中学生还没有学习“除杂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要让学生在实验自己在实验中摸索探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1)除去粗盐中混有的泥沙

①粗盐的溶解。学生在称量中普遍对天平和量筒的使用不熟练。首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操作,让学生多次练习,称取4g粗盐和量取12mL水,以达到熟练操作天平和用量筒量取液体的目的。然后让学生按照已确定的步骤将称取的粗盐加到盛有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如何加速食盐的溶解,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且实施。

②过滤。过滤操作中学生对滤纸的折叠制作和过滤时应该注意的“三靠、两低”不熟练。首先给学生演示如何正确地叠制滤纸组装过滤器,然后在操作中指正学生的错误之处,进而总结出过滤时应注意的“三靠、两低”,以达到规范操作。

③蒸发。在这一步操作中,给学生强调搅拌时不能太快,并且当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以避免蒸发皿炸裂。

(2)除去粗盐中可溶性离子

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已经知道除去CaCl2可以滴加Na2CO3/sub>液、除去MgCl2可以滴加NaOH溶液、除去可溶性的硫酸盐可以滴加BaCl2溶液。让学生先思考并制定出操作计划,通过实验检验制定的计划是否合理实用,引导学生检验各离子是否已除尽,让学生明白:为了除尽杂质离子所加的试剂必须是过量的,过量的试剂也可能引入新的杂质,如何选择试剂和除去过量的试剂。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除杂的一般规则,明白了要得到目标产品NaCl过量的试剂用盐酸除去、为了滴加的盐酸适量可以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但是在适时的引导下问题逐一得到解决,既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过程的艰辛,又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成功时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完成实验报告,进行反思。

让学生成实验报告,以达到对基本实验操作的巩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目的,并且积极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有效教学策略反映在课题引入、基本操作的强化、实验过程的指导、知识的切入点等细节上。

1. 学生实验完成情况

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实验活动,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也有极少数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

2. 学生自我评价情况

所有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建议今后多提供一些机会。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对别人的评价偏高,说明少数学生还没有建立正确的评价观。

3. 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从这次实验活动的设计、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得知,还需要进一步做好定位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和实验操作水平,这三者是影响实验质量、落实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从教学实际中还体会到,实验教学要精心设计,多方面准备,灵活实施,才会真正落实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所有化学实验总结范文3

笔者有幸作为厦门市代表队的选手,参加了福建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高中化学学科的比赛,并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一等奖、总分第二名的较好成绩。本次比赛化学学科的项目之一为演示实验的技能考查,比赛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指定的演示实验。比赛过程是艰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因为在许多老师的指导和许多同伴的帮助下,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感悟很多、收获很多,也许这正是教学技能大赛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这里就中学化学教师提升化学演示实验技能的方法与途径谈谈自己的点滴认识。

一、教师良好的实验技能在于平时的积累

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有弱化的趋势是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多媒体设备与应用的普及;中学化学实验准备工作的琐碎;部分实验的危险性和毒性;一些中学化学实验室条件不足等等,当然还包括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不仅教师演示实验做得少,学生的分组实验也做得越来越少。在多媒体技术还未普及的时候,一个教学周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准备时间大概要花上半天时间,而现在基本上不怎么需要准备,能用多媒体代替就用多媒体代替。其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和学生的实验技能只能越来越差。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福建省提出了中学化学22个必做实验的要求,目的是再次强调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中学一线化学教师,应该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自觉地把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作为提升学生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总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尽可能挖掘教材内容与教育功能,把原来只需用讲解陈述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改成:或教师演示,或布置任务、组织活动、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尽可能增加教师、学生接触实验的机会,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的实验技能也得到巩固和提升。比如,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离子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有关“离子反应”概念的教学,教材中并没有安排教师的演示实验,但笔者认为,若能补充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则能增强学生对“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是真实存在的;离子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离子是可以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如何判断离子间发生了化学反应,表观现象有哪些?反应的实质又是什么?”等知识和问题的认识。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了稀硫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然后往硫酸中不断滴定氢氧化钡溶液,观察上述过程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这次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化学学科技能比赛的项目为演示实验,要求“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高中组)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初中组),这两个实验是中学非常基础的实验,但有的参赛选手实验完成得却很不理想(有关选手在演示实验项目比赛中出现的失误,福建基础教育网已有专家对此做了详尽的评述,在此不再赘述),虽然有赛场心里紧张方面的因素,但应该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自己平时实验做得少的缘故。所以良好的实验技能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当然,比赛毕竟与平时的教学不同,还需要选手充分做好参赛前的准备。参赛前,选手要坚定“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的信念,最好把中学教材中所有的实验都至少完整地练习一遍。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请化学实验员或者实验技能强的化学教师在旁指导,及时发现自己实验中的失误并纠正,也可以观看化学实验视频来审视自己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是否规范,如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的量取、酒精灯的使用等,因为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必定是由许多基本操作来组成,只要每个基本操作都熟练规范,则整个演示实验必会带给评委流畅自然的美感。

二、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但要做好,还要能讲好

福建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学科技能项目比赛中,化学科的比赛内容规定为“演示实验技能”。“演示实验技能”与“实验操作技能”是否含义相同?这是首先必须界定清楚的问题。从赛后教师研讨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演示实验技能”与“实验操作技能”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差异:一是行为的主体与客体不同。“演示实验技能”的主体为授课教师,实验仪器药品、学生为客体;“实验操作技能”的主体为教师,而客体仅为实验仪器药品;二是行为目的要求不同。“实验操作技能”只要求教师能把实验正确规范地完成即可。而“演示实验技能”则包含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能正确操作实验,还要边做实验边讲解,即“做中讲”。“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如何板书”等教师都要准确把握。为此,课堂教学中要做好演示实验,教师除了要有规范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扎实、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对每一个实验的原理、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异常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既规范完成实验操作,同时达到有效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实验目的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演示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教师做实验的规范性与讲实验的启发性、引导性、强调性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教师那种“只做不讲”、“只讲不做”的教学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按教学目标的达成来分主要有四大类:①技能形成性实验。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溶液的萃取、分液等。对这类实验教师关键是要讲清楚怎么做,对于操作的易错点要在演示时讲得透彻明白,让学生能有效模仿,并能给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②导出新课前的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新知,为后面教学提供实证。如乙酸乙酯的制备是为酯化反应的教学提供实证,这类实验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③完成新课后的实验。此为验证式实验,教师重在讲清与前面所学的新知或理论的联系;④应用型实验。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二价铁和三价铁的互变,这类实验教师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演示前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实验类型、定位好实验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展开讲解和实验。如福建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化学学科高中组的演示实验比赛内容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实验目标为通过操作与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基于这个教学目标,要求参赛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操作中还要讲清:为什么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什么要使用到容量瓶而不使用烧杯或量筒?如何让5.300gNa2CO3固体全部都转移到容量瓶中?能不能将固体直接放入容量瓶中再加水溶解?如何使溶液的体积准确达到规定值?等等。

三、教师的演示实验应渗透实验方法,提升实验价值

高中所有化学实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教学方法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高中化学教学应要求学生动手做化学实验

“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实验是最高法庭。”可见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化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实验中各种变化以及伴随的各种现象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察细致、甚至产生无尽遐想。动手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显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

二、整合知识体系,做好模块衔接

新教材分成必修模块和若干选修模块,模块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这些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再将这些内容有效地整合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化学教师在强化主干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有机衔接,努力帮助学生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建构合理的必修与选修相融合的认知结构。《化学1》、《化学2》为必修模块,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的共同要求,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而选修模块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在对学生的层次要求上,不同模块的层次要求是不同的,是按照螺旋式设计的,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递进。针对上述特点,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某个知识点内容挖掘得过于细致,要由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关注核心知识的教学,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引导学生建构核心认识,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以至于既增加学生负担,又浪费课时。而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学会构建化学知识网络,把一些平时看似零碎繁琐的知识点连线结网,使学生在抽象、推理、归纳等应用过程中将化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高中化学教学应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注重课后反思

反思内容为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堂课上完后,可与听课的同事、班级学生共同总结教学预设和课堂实际的出入,寻找症结所在,为下一节课的调整提供素材。更主要是反思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一旦学生“出差错”,也应该说是学生以不同于成人或专家的观点或方法来解释或解决问题,教师应重点关注这一推理的原创性。对于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经常要问自己,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的错误是由于原认知与新知识产生冲突,没有较好地完成知识的迁移,旧认知的惯性还在。譬如,讲了浓硫酸的性质以后,请同学写出铜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化学方程式,有一些同学写成硫酸铜和氢气。和同学交流得知,以前对金属和酸反应生成氢气印象特别深,造成对新学的浓硫酸的特性产生干扰,同样的现象会迁移到硝酸与金属的反应。有的学生错误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设计的问题不够恰当或严谨,造成学生的疑义或误解。譬如,有的老师喜欢问这样的问题,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哪个碱性强?在浓度没有确定条件下,这两者碱性缺乏可比性。有的老师就认为是碳酸钠溶液强,造成学生的错误。有的学生错误是由于我们课堂上实验做得不够好,与真实现象有一定的差距,或实验没有成功。例如,在验证二氧化硫气体的漂白性实验时,由于品红试液放置时间长,使褪色现象不明显,造成学生对二氧化硫气体的漂白性印象不深,或者产生错误的记忆,引成错误。教学实践表明:经历过程往往比获得结果更可贵,哪怕这个过程是错误的,有时却能给人留下铭记终身的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这一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高中所有化学实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新高考 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

2010年北京理综化学试题紧紧围绕课程改革的思路,全面考查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思想、基本方法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更加重视实验教学,将化学实验教学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实验在地位、功能、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理科综合试卷中化学实验部分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出新课程高考中对实验加大了考查力度,部分实验题既能够注重对化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考查的同时,又能够突出对信息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从而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特点。

一、2010年北京新课程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实验试题概况

1.试题及分值分布情况

2010北京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共考查了5题:第Ⅰ卷第7题(6分),第9题(6分),第10题(6分)和第Ⅱ卷第25题(14分),第27题(13分),实验部分占化学总分值的45%(化学部分总分100分)。

2.试题考查的特点

(1)实验题是理综考试的重头戏,实验题也经常被我们认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2010年北京卷化学实验试题的取材、设计思想、操作方法等多数也源于教材,本次考查的5道实验题中有3道源于教材。本文重点分析下面两道。

例1,第9题:用图1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本题以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为载体,考查了试剂的作用、物质的检验、溶液稀释的基本操作、变量的控制。源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如图2所示):

试题启示:

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材中的实验教学,明确实验原理,重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落实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关注环境保护,避免用讲实验、观看视频代替真实的实验操作。

例2,第27题: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的比较(如图3所示):

本题以探究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顺序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装置图的观察并获取信息、对实验步骤的分析和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表述、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合理控制实验条件的探究能力;考查了反思与评价以及交流和表达等综合探究能力。源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如图4所示):

源自化学必修二教师用书(如图5所示):

试题启示:

①教学中重视课本实验,注重落实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分析的准确表述。

②对于实验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并逐渐将“科学探究”固化为自己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测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形成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的又一特点。2010年北京理综卷化学试题25,27题均考查了实验探究。

二、对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1.认真对待教材实验,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

从新课程高考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中的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和创新,尤其对于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教学过程应加以重视,进行深入探究。对实验中所涉及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应做到熟练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针对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对实验寻根溯源、融会贯通。将有关实验的原理、基本仪器、基本技能逐一理解深化。并且应重视对课后实验习题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思维,灵活创新。

2.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是放在学生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为达到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每个教学环节都留有余地。能由学生动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亲自实验并解答;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结论教师就不急于下结论,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有实验探究和调查讨论两种形式。所谓实验探究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针对特定的“问题”,综合运用化学科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而展开的活动,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1) 实验探究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

以实验为基础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以实验为基础,并不局限于学生动手做实验,而应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学习如何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以前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通常是一边讲实验步骤,一边自己操作示范,讲解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强调得很到位,然后让学生到实验室中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出错率很低,表面看来效果很好。事实上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自己并没有去思考。新教材中讲本部分内容时笔者先给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配置0.5L氯化钠溶液,要求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2mol。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配置的原则及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小组作简要汇报;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共性的错误和重要的环节笔者又作了强调,随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成后找一个小组总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通过这样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2)运用实验探究教学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

高中所有化学实验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教学 化学 高考试题 提炼 重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标改革的实施,当前我国中学教育已经逐渐走出了“应试教育”的怪圈,迈上了实用性教学之路。《纲要》要求道:“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因此:一方面,要培养传授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和运用化学理论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打下牢固的化学基础,为其升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参加社会实践等做好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化学知识,对化学内容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这一系列的要求均通过“高考”进行最后的检验,可以说,高考试题便是对整个初、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总结性评价。所以,作为一名敬业的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努力研究历届高考试题的发展过程,把握其改革趋势,从高考试题中寻求教育的灵感和方向。

一、从高考题型和考点入手,寻找教学方向

从历届高考题型来看,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综合类考题、拓展性试题等。不同的题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抽象概念具体化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的侧重点不同,这说明了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不但要注重传授学生基本技能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解题思维模式和作答习惯。从考试难度设置来讲,难中易程度考题的分数设置比例为:小――中――大,可见高考仍旧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考查。例如:“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中,单项选择题共计6个小题,总分12分;多项选择题6小题,共计24分。第二卷实验问答题(必做)共计5个题目44分;(选做)部分共计3题:每题20分。由此可见,教师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当以夯实学生化学基础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拓展教学,不可舍本逐末,造成本末倒置。

二、化学教学重点的具体把握

总体说来,高考试题通常将化学理论知识分为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1.化学基本理论常识,即在化学界中被普遍认同和使用的公理性理论知识;

2.元素周期表、可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式、化合物、化学式等需要一定识记的知识要点;

3.以化学理论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步骤及相关知识点的考核;

4.集化学理论、化学计算、化学推演等为一体的实验考核;

5.结合以上所有知识点的综合性试题或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核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三、基于高考试题分析下的教学反思

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譬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

四、总结

高考试题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着我国化学教学在一段时间内的改革方向,标志着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通过对高考化学试题的研究,可以提炼出现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把握知识讲解方向,了解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继而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为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通过对重点知识进行把握,不但可以使教师节约更多的教学设计时间,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系统的、直观的化学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黄海旺.面向21世纪的高中化学课程――高中化学课程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