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的分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模经济的分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模经济的分类

规模经济的分类范文1

关键词: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技术关联;内在关系;政策建设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3日

一、问题的提出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一组相互对应但不对立的概念,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均有内部与外部之分,从本质上看是宏观与微观之别。因此,与之相关的有两组概念:即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微观企业层面的,主要是指企业内部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当整个产行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行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内部范围经济是指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外部经济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引起成本的节约。通过对二者概念的检视,规模经济说到底是因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具有纵向的重复性特征;而范围经济则是多元化、关联化经营所形成的经济,具有横向的多样性特征。然而,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经济活动经历了从范围不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前,个人、组织或企业的经济活动总体上处于工而不分的社会状态,即便出现了分工,大多是建立在性别、年龄等自然属性差异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认识到分工所带来的优势,于是,社会分工开始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理性。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分工的结果不仅因劳动者工作的同质性增强,劳动技巧业专日进,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便于劳动者发现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实现其工作目标。因此,劳动分工是对劳动混杂状态的革新,因而规模经济的基础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经营。然而,劳动分工也是相对的,从企业内部的情况来看,绝对的劳动分工相反影响了企业内部集成效应的充分发挥。正如研发人员不到生产车间进行技术应用的咨询与指导,势必导致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问题。因此,范围经济的基础是劳动协作与多元化经营。所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并不是孤立无联的,而是密切相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这些联系的背后隐匿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呢?揭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规律,不仅丰富了经济管理理论,而且为政府、企业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先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关键词的语源来看,“规模”与“范围”都体现了量的特征,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无法形成规模,同样也无法构成范围。这里“量”是指企业所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规模经济中所指的产品或服务更具有同质性而已,而范围经济中的涉及的产品或服务则表现一定的异质性。按照曾卫锋(2012)的理解,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属性,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然而,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是相对的,“同质”的指向很宽泛,既有外在的同质性,如材料、功能、用途、款式、花色等方面的同质性,又有内在的同质性,如资本、技术、管理、渠道、品牌等要素。无论是外在的同质性还是内在的同质性,都表现为异质基础上的同质性,或者是同质基础上的异质性。从这一思想出发,我们从企业最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或异质性入手,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联机制,并为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关的政策建议,便是本文的基本脉络。

二、内联模型分析

我们先从一个加工制造企业由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演变历程来考察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形成。假定这个企业投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四种要素,分别用K、T、L、A表示,其产量为Q,那么产量Q是上述四种生要素的函数,即:F1(K,T,L,A)=Q1。作为厂房、设备、设施等生产条件的投入作为固定成本(C)在一定条件保持不变。所以,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C/Q。如果外部市场尚未饱和,产品或服务不存在滞销,因此,企业为了提高产量,可以有两种途径加以选择:一是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函数,使生产效率提高。即F2(K,T,L,A)=Q2,当然Q2>Q1;二是企业通过同比例地扩大生产要素来获取产量的增加,但这样又会有三种种结果,第一种是产量也是同比例地增加,即:F3(λK,λT,λL,λA)=λQ1(λ>1),第二种是产量的增加比例大于要素投入的比例,即F3(λK,λT,λL,λA)>λQ1(λ>1),这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第三种情况是产量的增加比例小于要素的投入比例,即F3(λK,λT,λL,λA)

当然,这种规模经济的获取是建立在短期均衡的基础上。如果外部市场发生了变化,例如同行业的竞争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饱和或衰退阶段等,这时通过规模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会发生滞销情况。外部市场的变化迫使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于是多元化经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是要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资源方面的压力成为最大的障碍。所以,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只能遵循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办法。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看,它是按照产品或服务的相近性依次进行选择的。对于企业而言,“最近”产品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产品迁移所产生的转换成本。所谓转换成本是指企业在保持和适当压缩原有产品的条件下,生产和加工另类产品所新增的成本。它具体包括新技术投入、新的机器设备投入、新的原材料采购新增成本、员工培训的学习成本、开发市场新增的成本等。而新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培训、市场开发等新增的成本主要是由生产加工技术所引起的,也就是说,企业只要开发和引进了新技术,那么相应连锁地引起其他成本的增加。因此,技术转换成本对企业新增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于是其他成本可以看作是技术转换成本的函数。

假定技术的转换成本为CT,那么机器设备成本、原材料采购新增成本、员工培训学习成本、开发市场新增成本分别为λ1CT、λ2CT、λ3CT、λ4CT(λ1、λ2、λ3、λ4为常数),故企业生产和加工新产品所引起的转换成本总值为(1+λ1+λ2+λ3+λ4)CT,显然,企业的转换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技术转换成本CT。而技术转换成本大小又与范围产品之间的技术关联程度息息相关。一般而言,范围产品的技术关联方式主要包括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局部交叉关联、技术的整体关联和技术的混合关联。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是指如果生产某类产品的某个技术环节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如其他原料)但不需要其他技术的支撑就可以独立地生产另类产品,那么这两类产品之间是按照技术局部独立关联的。如果这项技术环节需要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才能生产另类产品,则属于局部交叉关联情况。技术整体关联是指如果生产某类产品的整个技术链在不需要其他技术的作用,仅仅在不同条件下又可以生产另类产品,这两类产品是属于技术的整体关联。技术的混合关联就是生产加工某类产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环节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再生产加工出另类产品的情形,那么这两类产品之间是技术混合关联的。由于技术的整体关联使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最高,因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类产品之间按照技术的整体关联引起的转换成本最小,其次是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

假定企业选择技术的整体关联方式生产和加工新产品,技术的转换成本为CT1,因而生产技术得到规模使用,同时也引发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等要素的规模化利用,从而为企业创造了范围经济。从范围经济的形成过程看,它实质上是企业生产要素按照技术的整体关联建立了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且又以另一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增加为条件,因而范围经济实质上在另一种生产函数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当然,当企业按照技术整体关联的方式经营的新产品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企业又会依次选择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技术的混合关联和技术的局部交叉关联的方式开展多元化经营,在这个渐进过程中,技术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多元化经营必然会有技术以外新的生产要素投入,但同时也保留了原有生产要素的成分,所以产生范围经济的过程始终是技术的“同质”部分产生规模经济的过程。当转换成本超出了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利益时,便出现了范围不经济。

我们必须看到,在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联机制时,并没有考虑外部因素。其实,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的存在,可以有效弥补单个企业自身在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中的不足。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搭便车”,来共享外部资源,并非一定需要企业自身的投入,这样可以节省企业的转换成本。邓俊淼(2013)认为,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可以带来以下好处:一是集群内部大型固定资产的共享使用;二是企业地理的空间聚集促使默示性知识溢出;三是中小企业集群内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供给;四是中小企共享交易渠道对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身的资源缺陷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三、二者的内在联系

(一)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经济。规模经济的普遍性与范围经济的条件性。从上述模型分析中不难看出,范围经济的形成过程始终是规模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规模经济具有普遍性。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分析,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生产要素的重复使用成为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因为社会分工与企业不变成本的普遍存在,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便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常态。在利益最大化的诱导下,对规模经济的不懈追求是企业的天性,所以规模经济具有普遍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专业化生产经营决定了企业随意地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已经越发困难了,只在遵循原有生产状态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求近渐进,才能稳步发展。也就是技术的锁定效应成为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看,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由于各国之间在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方面存在差异,各国商品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形成了绝对差异,这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国际分工,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那些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将其中一部分产品出口来进口那些自身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由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的差异,各自生产那些成本处于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通过贸易而满足各自的需求。虽然这个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其思想的内核仍有可资借鉴之处。企业也是一样,首先择其在生产方面具有优势的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当情况发生了改变,才逐步转变生产经营范围。所以,范围经济的发生是对规模经济的扬弃,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因此,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范围经济则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呈现形式。

从分工带来效率的原理看,范围经营本来是不经济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只要范围经营体现了对规模经济思想的弘扬和坚持,范围经济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的。例如,海尔集团从1984年开始在连续7年时间里,一直坚持专业化经营的策略,在电冰箱领域创造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海尔的品牌延伸和多元化经营奠定了的扎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海尔通过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开始从单一冰箱产品扩展到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等领域,完成以技术关联为主导的纵向一体化多元经营目标,这是制冷技术、智能技术、电子技术的规模应用的必然结果。当资本积累达到了足以支持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规模时,海尔集团开始从家电领域向数码、家居、医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挺进,使资本这个稀缺资源得到了极大效益的使用,可以说是资本创造的规模经济。目前,海尔已形成了96大门类1,51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是国内企业成功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的样板,有力地印证了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活水。

(二)范围经济是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我们对范围经济的理解很多时候难免出现对“范围”的误解。“范围”其实是一个集合概念,从数学当中的“集合”概念出发,“集合”是指建立在一定规则基础上的多个元素的聚集。这些元素看起来各不相同,但它们之所以能“集”能“合”,就在于有着共同的规则。范围经济所及的产品的共同规则是关联要素。这些关联要素有很多种,既有资本、技术方面的,也有机器设备方面的,还有员工素质、管理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没有关联要素的产品是不能作为范围经济的经营对象。当然,这些关联要素有很多种组合方式,我们在单一经营的视野下考察的规模经济,所生产的单一产品内部其实同样是有关联的,只不过是在关联要素上表现为100%的关联状态。而范围经济则打破了生产加工单一产品的格局,它在寻求一种部分关联的机制。例如,在保留部分生产要素的基础上,融入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这时,在新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催化下,技术的规模使用、设备的规模使用、管理的规模扩展、需求的充分满足得以实现,它们一起成为创造范围经济的重要力量,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图2、图3)

(三)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的剩余利用。企业生产加工过程所投入的要素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它们之间在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形成综合的生产加工能力。规模经济说到底就是不断挖掘内部综合潜力的过程,并不代表所有投入要素的高效利用。而且不同生产要素实现高效利用存在着不同的内在要求,如技术的使用频次与使用的时间越长对成本节约更具有优势,而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则讲求损耗与折旧,而员工则要保持一定的“再生产”过程,要更加休生养息等等。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在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特性各不一样,所以规模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某些个别生产要素的剩余,例如生产技术总是具有“永不满足”的特点,在任何生产过程中,它都具有剩余性。范围经济正是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与剩余要素的重新结合,充分利用,是对规模经济的散落部分拾归到生产过程中,发挥经济效益。

(四)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的条件经济。规模经济的背后隐藏着三个条件:一是外部市场的情况保持相对稳定;二是规模经济总是以一定生产要素的组合为前提的;三是规模经济必须建立在一定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第二与第三个条件具有内在的联系,当生产要素的组合发生了变化往往引起生产函数的变化。总之,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发生了变化,规模经济的作用方式与表现形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第一种情况下,当市场竞争加剧或者产品进入饱和期或衰退期,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创造规模经济已经不可持续,因此企业必须保持或压缩生产规模,寻找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为范围经济积累条件。当第二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即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形又有三种情形:一是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二是融入了新的生产要素,原先各生产要素的比例相应发生调整;三是既减少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同时又投入了新的生产要素。无论是哪一种条件的变动,都为范围经济创造条件,也都是朝着新条件下规模经济的均衡迈进,当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开始在打破均衡格局,向着新的均衡发展。所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在动态平衡中相互转化,因而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规模经济。

四、政策建议

根据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互动关系原理,对于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如下重要启示:

(一)政府要不断优化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环境。减少企业对发展范围经济的转换成本。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开展多元经营的最大考量就是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的转换成本问题。转换成本同样具有内部性和外部性,而且两者之间的边界是相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例如,企业为开展多元化经营而投入的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培训、市场开发等所花费的成本,除了有些支出必须由企业自身承担,而有的则可以通过外部免费或廉价获得。当外部公共产品(如配套设施、交通物流)的种类齐全、供应充足、环境优化,无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企业创造范围经济的转换成本。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公共设施、产权交易、融资政策、人才成长、技术创新等方面创造优良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

(二)企业要通过技术研发降低内部资源的专用性。所谓“专用性”特指专门为支持某一特定的团队生产而进行的持久性投资,并且一旦形成,再易做他用,其价值将大跌;也就是说,专用性资产的价值在事后严重依赖于团队的存在和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企业内部资源的专有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一方面它作为企业形成独特优势的来源,对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和服务质量、差异化产品实现其战略优势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对外部市场的适应性较弱,专用性资源的替代用途很少,因此较之于非专用性资源所承担的风险更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种资源的专有性并在很大程度锁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对多元化经营形成较大的障碍,也是阻碍范围经济形成的内在因素。因此,企业现行的资源如果具有较高的专用性,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力度,要通过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寻找技术关联的突破口,不断地降低内部资源的专用性,为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扫除路障。

(三)企业要考虑产业集群提高外部资源的共享性。关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了。由于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资源的密度较高,一些企业通过地理位置的聚集,会使游离于企业外部而处在集群内部的各种资源得到规模化使用,会给集群内的每个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利益。当然,不同集群内的资源类型和密度均有差异,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在开展多元化经营过程中,要全面比较转换成本中的各构成情况,力求充分利用自身稀缺但集群密集的资源,这样通过加入到集群内部会较大幅度地降低转换成本,促进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产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寇晓宇.《国富论》中的分工理论对20世纪初管理理论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4.11.

规模经济的分类范文2

摘 要 现代运输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现代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有效手段;运输规模经济是促进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规模经济、集约化经营出发,分析研究了运输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新途径和举措。

关键词 运输 规模经济 集约化 举措

中图分类号:F550.6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实现实质性的飞跃,道路运输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改善的力度在日益加强,不断地出现新的运输服务项目和服务类型,同时运输需求多样化程度不断增加,因此,道路运输业的改进是巨大而深刻的。在运输业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地存在着规模经济现象,推动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合理、适度的促进运输业规模经济的发展。运输企业对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进行投资,只要提高自身运输能力、拓展与相关同类企业的合作,加强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巧妙地采用现代运输组织技术并加强现代技术应用等,实现运输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加速运输企业规模化的发展,实现运输企业的集约化经营,从而推动整个运输业高速发展,是今后发展运输业的重要的思路和趋势。

1运输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而最终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公司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运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运输总产出的扩大,平均运输成本不断下降的现象,运输业规模经济的概念与一般工商业的规模经济的概念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规模经济都是指产量增加会引起平均成本降低,不同点是由于运输产品的特殊性引起的,而这个特殊的多产品行业使得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几乎无法分开,并使它们通过交叉方式共同构成了运输业的网络经济,因此,将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可概括为:随着运输企业经营规模或服务区域及密度的增加,服务的平均成本逐渐降低,盈利水平明显增强的现象。

2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

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粗放型是指企业投入产出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扩大资本投入、劳动力的投入,而不是主要依靠应用技术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是一种资源耗费大、资金周转期长、社会损失浪费大、生产效率低下的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主要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不断提高、要素含量的逐渐增加和要素投入的不断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不断优化,从而使得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的经营方式。

具体到运输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是指,通过对运输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将运输网络、运输工具、运输场站设施、资金以及劳动力等各项生产要素的更有效的组合,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具有发达的专业分工水平和高效协作运转的综合经营方式,使运输企业最终实现管理集中化、经营高效化、生产专业化、运转统一化、发展规模化。

运输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主要是以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为主,企业的发展以严重的资源消耗和较高的成本为代价,导致规模经济效应较差,因而盈利能力较低,发展缓慢,所以,集约化经营以其自身的合理性和明显的优势,成为了现代运输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集约化经营的合理性和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集约化经营的核心是提高运输活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2)集约化经营必然要求运输体系内运输结构的不断合理优化,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3)集约化经营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可以使企业更有效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3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新举措

3.1提高运输市场集中度

我国运输市场集中度偏低,规模经济效应较差,为适应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按照相关的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增加市场壁垒;提倡经营者联合发展,以便实现运输市场的集中化;促进大型运输企业的形成,使其成为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经济主体,逐渐实现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运输市场集中度越高,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就越能更好发挥,通过对运输市场结构优化,充分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应。

3.2鼓励运输企业向综合运输集团发展

在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的前期下,以现有运输企业为基础,鼓励企业联合发展,组建大型综合运输集团。统一企业的管理行为,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发展,使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企业要从整体和长远着眼,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通过有效的资金整合、资源的共同利用、良好的分工协作、相互的密切配合实现共同提高经济效益。

3.3实现运输企业网络化经营

应该加快运输网络化建设,形成快速、高效、优质的运输网络体系,改变运输市场独立经营的现状,提高运输效率。鼓励运输企业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向全国拓展,形成以干线运输为主,各种服务一体化的多功能运输网络体系。充分应用现代互联网、通讯技术,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运输企业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J].综合运输,2004年第06期.

[2] 马煜华.道路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3] 郝敏.运输规模经济与运输企业集约化经营[J].知识经济,2013.8.

规模经济的分类范文3

关键词:物流园区 属性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集聚

物流园区是伴随物流发展实践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它与传统的公路货运站、铁路货运站、水运港口、货运机场以及仓库、配送中心等物流结点既存在共性,也有其新的属性。明确物流园区的属性,对于物流园区的规划、运营以及物流园区功能的实现均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因此有必要对物流园区的属性进行分析。《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国家标准对于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定义为: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根据以上定义得出结论——物流园区具有多重属性:

第一,物流园区属于物流系统中的节点,是物流系统运行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要素,因此物流园区具有物流系统基础要素的属性;

第二,物流园区是一个开放的从属于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其本身必然要遵从经济系统中的一些规律,包括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集聚效应、缓解堵塞效应等,因此物流园区具有经济系统基础要素属性;

第三,物流园区系统和地区经济发展本身既有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物流园区和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因此物流园区具有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属性;第四,物流园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根据物流园区的不同特征,可以有多重划分方法,因此物流园区具有多重类别属性。

1 物流系统的基础要素属性

物流园区的设施——包括园区土地上的仓库、堆场、装卸线、停车场、配送分拣设施以及附属的机构、设备等构成物流系统主要的基础设施,是物流功能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支撑要素。作为综合型的物流节点,物流园区和物流线路共同构成物流系统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因此,要把物流园区功能的实现放到整个物流系统当中去考察,而不能把物流园区从物流系统中割裂出来。

2 经济系统基础要素属性

2.1 规模经济效应

物流园区的规模经济效应体现在:将地理位置上分散的小型货站、仓库等物流设施整合到一起,实行集约化经营,则减少了分散经营状况下设施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利用率也得到提高。物流服务的平均成本下降,因此带来物流服务的规模经济效应。

2.2 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是指同一企业(或地区)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工序上衔接关系的产品的成本要比两个企业(或地区)单独生产每种产品的成本更低。物流园区带来范围经济效应主要是发生在各种物流功能由地理位置上分散到地理位置上集中的过程中。物流园区集中了各种物流功能,由物流园区集中提供各种物流服务必然要比分散提供各种物流服务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物流的各功能环节——包括运输、中转衔接、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配送等是密切联系的,即物流服务的提供往往要求几种功能的综合,因此各种功能之间存在频繁的交叉和诸多的“接口”,如果各功能环节过分分散,则“接口”效率低,衔接成本过高。物流园区恰恰是通过汇集各种物流功能以降低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接口”成本,因此存在范围经济。例如园区内设立不同项目的物流服务企业以及口岸、银行、税务、货代等多种物流活动的服务机构,可以提高物流服务速度,降低物流活动的运行成本。同时能够实现政府监督管理职能的集中化,节约行政管理资源,实现物流市场的高效监督管理。物流园区的范围经济是促使物流园区这种新的物流形态出现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物流园区区别于传统的物流节点的鲜明特征。

2.3 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物流园区的集聚效应体现在物流园区功能的完善化会使得园区周边形成物流成本“洼地”和物流服务“高地”,因而吸引更多的制造类、流通类企业,从而促进物流园区的影响范围扩大,促使周边土地升值,扩展成更大的经济中心。在这个扩展过程中,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更加突出,“集聚内核”的吸引力更强。

2.4 缓解堵塞效应

物流园区作为经济系统中的一环,作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区,本身就是和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密切联系的。物流园区位置的优化可以把分散的车流汇聚到一起,使得车流集中化、秩序化,同时由于新规划的物流园区多在主城区,因此物流园区的建设使用具有明显的缓解交通堵塞、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的功能。

3 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属性

作为地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支撑因素,物流园区和地区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物流园区的规模应与地区的经济总量相适应;第二,物流园区的类型应与地区的经济类型相适应;第三,物流园区的建设速度应与地区经济发展预期相适应。建设物流园区的目的是要为地区经济服务,是促进竞争发展的手段,建设物流园区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物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地区经济的实际状况,不能脱离地区经济的实际而盲目建设。

4 多重类别属性

规模经济的分类范文4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新贸易理论;贸易利益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19-02

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乃至斯密理论的继承者阿林・杨格,都从分工角度对市场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马歇尔是第一个重视并较为系统地研究规模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自他之后,对规模经济的研究转而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新贸易理论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既贴近现实又很好地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贸易现象。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与艾瀚南(Help-mall Elhan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Romer(1986)的开创性研究复兴了主流经济学对对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分析。从此,经济学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证是否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去探求规模报酬递增的源泉・去分析规模报酬递增的影响。

1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论证

数十年来主流经济学家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他们利用各层面的相关数据说明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Davis和Weinstein(1998)通过估计13个OECD国家的支出变化与产出变化之间的关系来检验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他们估计出来的产出需求弹性为l_6,因此推断出存在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Head和Rise(2001)利用美国和加拿大的总量数据对Krugman(1980)的规模收益递增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从整体看,这两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

至于企业内部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由于企业层次上的微观数据很难获得,所以这方面的文献非常少见。但最令人瞩目的就是Lucas(1993)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工产品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效应研究。根据Lucas(1993)提供的分析结果。自由舰的累计总产量每翻一番,生产一艘自由舰所需的时间就会下降12%~24%。同时,在生产胜利舰、护航舰和坦克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2 规模报酬递增的源泉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中,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分析哪些因素导致规模报酬递增时,现有的文献通常会将规模报酬递增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间的规模报酬递增;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一般认为,外部性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源泉。从外部性是否出现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的角度将外部性分为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在现在的文献中,技术外部性主要包括知识的外部性、研究与开发的外部性、干中学的外部性以及学校教育的外部性等四种。第一,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的规模报酬递增。Easterly(2001)指出,知识外部性会从三方面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出现。并且由于存在知识溢出的现象,所以新知识实际上会提高整个社会中现有知识和机器设备的生产率。第二,源于研发的外部性的规模报酬递增。知识生产的主要投人要素就是研究与开发投资,根据Griliches(1992)的分类,可以将分析研发活动溢出效应的文献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某项(或某一系列)具体创新活动的社会收益的文献。在这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是Mansfield、Rapoport和Romeo(1977)以及Knutson和Tweeten(1979)等人的实证分析。另外一类文献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去估计研发部门对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是Bernstein和Nadiri(1991)的分析。他们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活动的外部性是非常明显的,研发投资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也会非常明显。第三,源于干中学的外部性的规模报酬递增。Lucas(1993)指出,通过“干中学”而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本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源泉。Nelson和Pack(1999)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时,干中学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第四,源于学校教育的外部性的规模报酬递增,Foster和Rosenzweig(1996)指出,学校教育会使一个社会在采用新的生产率更高的技术时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

从现有的文献看,货币外部性。有时候又被称为“密集市场”效应,基本上都出现在垄断竞争市场环境之中。较早从理论上分析货币外部性的文献是Murphy、Shleifer和Vishny(1989)的研究。在他们的模型中,一旦企业的利润不能完全反应其所创造的社会净收益,那么就会出现货币外部性。此时,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并改善各投入要素间的协调问题,或者进行“大推进”式改革,都能获得递增规模收益。这种外部性的大小是与市场中参与此活动的企业数目相关,而与企业从事的活动无关。Rodrik(1996)分析了不可贸易的中间投入品之间的互补性会使小型开放经济体中出现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情形。

从理论研究的文献看,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导致的:第一,固定成本。Romer(1990)Aghion和Howitt(1992)以及Grossman和Helpman(1991)都指出,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固定成本,那么就一定会在企业内部出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第二,生产投人品之间的互补性。Fasterly(2001)认为,除了固定成本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出现,即不同类型熟练工人之间的互补性。在团队生产中,某个成员的错误会使得其他团队成员的努力付之东流,所以将团队中的高技能工人身上投资的报酬会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出现递增的特征。

3 规模报酬递增的对经济的影响

规模报酬递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影响上。规模报酬递增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长期效应。在短期内,规模经济效应是否会对经济波动产生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短期内的经济波动会对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不能理解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就很难运用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去熨平经济波动。我们分别概述供给边和需求边的规模经济效应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3.1 供给边规模报酬递增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在分析供给边的规模报酬递增对规模经济的影响时,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Diamond(1982)、Weitzman(1982)、

Shleifer(1986)、Diamond和Fudenberg(1998)、Howitt和McAfee(1988)等人的分析,他们都假设生产技术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并以此为基础从理论上阐述规模经济效应对经济变动的影响。他们指出,规模报酬递增会导致多重均衡的出现。由于不存在唯一的稳定均衡,所以经济在各个均衡之间的转换会导致大幅度的波动。近年来对经济波动的研究发现,经济波动通常都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而且这种非线性波动都是内生的。Ryzhenkov(2006)利用1948~2004年间美国的总量数据对一个含有规模经济递增现象的内生增长模型进行校准后得到的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报酬递增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其累计循环效应却非常明显。Aloi、Dixon和Lloyd―Braga(2000)以及Lloyd-Braga(2007)等人则在世代交叠模型中利用Hopf分叉法分析了规模报酬递增对非线性内生经济波动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效应使得那些能导致非线性内生经济波动的条件更加容易出现。

3.2 需求边规模报酬递增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由于需求因素的变动都能通过价格机制反映到供给上去,所以在研究经济波动现象的文献中,很少有人从需求角度展开分析。Young(2007)分析了需求边的规模经济报酬递增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当带有明显网络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时,为了获得消费外部性所带来的需求边的规模经济,高新企业会在需求发生很小的变动时做出重大的价格和产量调整。这会使经济变动得更加剧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需求边的规模收益递增现象比较显著时,即便投资和产出不发生变动,价格水平也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其原因在于,所有需求边的规模经济都源自于网络效应。由于存在网络效应的产业,基本上都是生产的固定成本较高,而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产业,所以对于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而言,价格竞争是最常用的竞争手段。

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如果经济体中所有投入的规模报酬都不变(或递减),那么就无法从理论上系统地解释为什么人均收人会持续地增长。为了克服这个缺点,相关的理论研究又把技术进步内生为状态变量。但是,不管内生增长模型如何精致复杂,其基本思想都强调。外部性都会带来递增的规模收益。所以有很多内生增长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外部性(或递增的规模收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有Romer(1986,1990)Barro(1990)、Aghion和Howitt(1992)、Young(1991,1993,1998)、List和Zhou(2007)等人对物质资本的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以及Lucas(1988,1993)、Becker、Murphy和Tamura(1990)、Tamura(1991)、Goodfriend和McDerott(1995)等人对人力资本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内生增长理论中这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从不同角度指出:没有递增的规模收益,就不会有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规模经济的分类范文5

[关键词]竞争优势;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88-03

作者简介:赵翊,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北方民族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10年校级科研项目“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规模化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Y020);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贸易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XMZ049)。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均以本区域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基础,着力推进地区主导的民族产业。然而现实问题是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经济发展较落后,产品生产及物流、营销能力较低,尤其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辐射,因而产业聚集力不强。少数民族产业要取得快速发展,构建产业规模化成为有效途径。作为与中东穆斯林国家外贸发展的重要地区,宁夏要加大力度推进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发展,本文将以此为例,探索在竞争优势视角下,民族产品产业规模化的构建和发展问题。

一、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规模化发展现状

目前研究规模经济的理论成果仍集中在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领域,其中重点研究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异质企业论作为新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而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地理经济学则更有效地描述了产业聚集的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过程。以此为分析依据,对宁夏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的规模化现状做以下分析:

(一)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现状分析

虽然宁夏目前拥有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经营企业近万家,清真食品年工业产值已达70多亿元,占到全区食品产业的80%,然而企业规模小、发展分散的局面很难在提高生产率的前提下实现内部规模经济。截至2010年宁夏清真食品工业企业有655家,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13家,仅占17.3%,不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更少。在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等指标上,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企业也不具有优势,因此以异质企业理论来看,宁夏要想在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贸易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生产技术和设备、资金实力雄厚和生产规模大的龙头企业。

(二)产业外部规模经济现状分析

目前宁夏在扩大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外部规模经济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工业园区,在银川、吴忠等产业发展集中区初步建成了贺兰县德胜清真食品工业园、吴忠金积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园,形成了以清真乳品和清真粮油、清真肉制品、清真焙烤食品、清真休闲食品、清真方便食品、清真保健品、清真调味品为主要企业群;建立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认证中心,解决出口产品的认证标准问题。建立空港物流中心及综合保税区,解决外贸发展及产业集聚中的交易成本问题,目前这三项工作还处于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还未真正形成并发挥作用。

二、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自从克鲁格曼以规模经济理论开辟新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观点“比较优势”渐渐不再成为一个地区发展优势外贸产业的指导理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为确定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也正是这种跳出比较优势的广阔性视角,为一个地区打造优势产业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而20世纪末以异质企业为代表的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更细致地探讨了外贸企业的特征,也为一个地区打造龙头企业,提升外贸出口业绩的必要性进行了科学论证。基于这些理论,本文将分析在竞争优势视角下,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内外规模经济的构建模式。

波特提出的钻石理论分析某一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四点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借助这个模型,本文依次对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

(一)生产要素

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自然禀赋、教育和基础建设等因素决定了某一产业的生产能力,而现今完善的交通系统、通讯设施和充足的人才等要素已使得传统生产要素不再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科技水平才是现今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宁夏作为全国惟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近36%,与世界15亿穆斯林在吃、穿、用等方面有显著的共性,使得宁夏在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此外,宁夏两所阿语学校和一批以清真餐饮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已培养出一大批发展清真产业的语言人才和技术人才,为清真产品、穆斯林用品的国际化提供了人才支撑。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的交通要道,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宁夏能以较低的运输成本拓展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宁夏的区位优势。同时宁夏自然条件优良,地处北方玉米带和优质牧草带,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为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引黄灌区与六盘山阴湿草地区养殖的滩羊与肉牛在品质上具有良好的竞争力。虽然在生产要素上宁夏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宁夏地域小,资源有限,在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的生产上不可避免地面临资源不足的瓶颈,如果不能以地区辐射力吸引外部资源的聚集,仅靠本地区的清真资源发展外贸将受到限制。

(二)需求状况

全世界15亿、我国2000万的穆斯林人口保证了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的市场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国外贸战略的调整,中东阿拉伯国家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宁夏要“着力深化改革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为宁夏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奠定了战略基础,由此可见,宁夏发展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

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与农业关联度高,除了支持生产的畜牧业、屠宰业外,金融服务业、物流配送等诸多行业都与之相关。以目前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宁夏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优势,能培育出品质优良的牛羊外,整个畜牧养殖业及屠宰业受资源的影响还没有实现规模化发展,整合力度还不够。金融服务业方面,政府为鼓励银行、担保企业对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但与建立特色产业、打响民族品牌的目标相一致的伊斯兰金融还处在理论轮涨阶段。目前宁夏物流业存在问题较多,物流效率低,要素整合能力差,服务网络不完善,物流发展规划不统一,物流园区协作性不强等,影响了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的销售。

(四)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一个企业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从创建初期的小规模生产逐步到扩大规模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规模经济的过程,目前宁夏的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企业,面临最大的发展问题就是如何扩大规模。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更缺乏组织资本的运作,各企业间生产经营分散、效率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成长,更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目标。在国内,宁夏面临与青海、内蒙古等省份的激烈竞争,在国外面对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大了本地区相关企业的生产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良性的发展促进效果,宁夏只有利用好竞争的良性效应才能做大做强产业。

三、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竞争优势实质较比较优势给一个地区的经贸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思路:即使不具备比较优势,一个地区仍然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竞争优势创造自己的特色产业,这对于像宁夏这样深处内陆、经济不发达、地域小和资源相对有限的地区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将产业的发展与地区整体跨越式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即可以勾画出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在竞争优势视角下的规模化发展路径。

(一)外部规模经济带动内部规模经济,选择跨越式发展下的逆序路径

如果要遵循比较优势理论来规划一个产业的规模化战略,那么具有资源聚集能力的龙头企业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时这个地区还要具有相应充足的资源优势。由此来考察宁夏的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规模经济具有很大的难度,然而以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宁夏完全可以借助本地因回族聚居而具有的独特穆斯林文化资源优势,配合国家打造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战略目标,借助地方各级政府的推动政策,以外部规模经济的先期实现来推动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最终完成跨越式发展下的规模经济逆序发展路径。简单来说,借助政策及资源整合的外部推动力,以先实现产业聚集的外部规模经济然后带动企业的发展,最终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的资源、技术和人才聚集辐射能力又会进一步加强产业的聚集,最终实现内外规模经济的良性互动,这一路径见图1。

正如图1所示,从竞争优势的视角,结合当前本地区的资源和生产状况,表明各级政府推出的促进政策是正确而务实的,产业园区的建立,财税金融支持,清真食品认证标准的对接,空港物流园区的打造以及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均起到了促进产业聚集,打造产业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借助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假定,在打造龙头企业以实现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同时,必定要注重分层次的企业战略,既注重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担当起对外贸易的重任,又要充分发挥小企业对国内贸易的作用,双管齐下实现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这将是这一产业发展的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

(二)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企业加快自主创新

以目前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发展现状难以依靠龙头企业的地区辐射力和聚集力打造由内而外的规模化生产,比较务实的做法则是依靠政策的大力扶持降低交易成本,打造优势的生产、交易平台,吸引外部资源向宁夏聚集,依靠资源、产品的集散带动地区生产能力,将本地区打造成中国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中心生产地区。

异质企业与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降低交易成本,推行贸易自由化,无论市场是否具有内生性的结构,单个企业或整个企业群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增强,而产业的升级及外贸结构的优化最终将依靠企业的创新能力。由此,无论是开展外贸出口的大企业还是面向国内市场的中小企业,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已势在必行。

(三)整合外部资源,打造产品集散区

对于宁夏来说,要将一个产业发展成全国优势产业并承担起对外贸易的重任,整合外部资源为必经之路。借鉴义乌小商品集散区的发展模式,打造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集散区成为宁夏当前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对外部资金、生产资料、技术和人才的整合,为实现本地区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准备。

(四)找准市场定位,分层次发展企业

借助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以及发达国际的发展经验,分层次发展企业是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在打造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中,应明确企业发展的多层次性。具体来说,生产效率高、资金规模大和管理灵活的企业更适合开拓海外市场,而效率低、资金实力弱的企业最好将市场定位于国内,由此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产业中,每一层次的企业都能找到生存之道。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为每一层次的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共同构造良性的企业生态环境,谋求利益最大化和创造良性竞争的策略性选择。

(五)加强企业组织资本运作,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将异质企业假定引入增长模型得出的最新结论表明,拥有高质量组织资本的企业会快速成长壮大,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拥有足够的高质量组织资本用来继续成长,未来,这类企业会将生产率低的企业挤出市场,惟有具备这样的长期成长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将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企业不断壮大直至发展成行业的龙头过程中,掌握好现代企业的兼并、重组与治理,才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是我们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Krugman,P R.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

[2]Atkeson,A.,Burstein,A.Innovation,firm dynamics,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UCLA,2006.

[3]Erzo G.J.Luttmer.Models of Growth and Firm Heterogeneity[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Research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2010:678.

[4]何雄浪.专业化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克鲁格曼中心—模型新发展 [J].财经研究,2007(2).

[5]樊瑛.国际贸易中的异质企业:一个文献综述[J].财经研究,2008(2).

规模经济的分类范文6

摘 要 汽车租赁行业作为网络型产业中的新生代产业,近几年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内主导企业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网点布局,但却不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汽车租赁 网络型产业 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246.4 文献标识码:A

网络作为一种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一些明显的系统特征;同时,其本身节点和链路的构成状态及构成体系又决定着它在结构上具有互补性和可分割性。网络型产业,为具有物理网络基础设施的产业,即它们都有从生产设备到用户端服务所需的网络设备,并按照一定的组网方式将该项服务的所有用户联结起来,形成功能完善的网络组织。

然而不同的网络型产业,规模经济效应又具有特异性,本文从汽车租赁行业现状入手,对汽车租赁行业网络规模经济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汽车租赁行业的规模经济,应该包含范围上的规模经济和经营上的规模经济。

1国内汽车租赁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较大汽车租赁企业已经基本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覆盖,消费者能够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汽车租赁。然而,没有一家企业实现经营上的规模经济。作为网络型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汽车租赁行业中的异地还车费用居高不下,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不便。神州租车公司,作为国内汽车租赁行业最有实力的企业,同样也不存在经营上的规模经济。例如,由神州租车石家庄桥东区北国商城益友百货店网点取车,14天后在北京鸟巢店还车,异地还车费用为854元,按0.1L/KM油耗计算,石家庄至北京的距离为392km,取当下97#油价为7.34元/升,实际由北京驾车到石家庄油耗为288元,再加之一天的租赁费用90元,人工费用(在此计100元),费用不足500元。然而租赁公司给出的价格实在高的有点离谱。假如由石家庄租车在深圳还车,异地还车的费用高达4000元―6000元之多,根据计算异地还车实际提供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看一个国外的例子:在华盛顿取车,两天后在纽约机场还车,两地之间距离为364km,却没有任何的异地还车费用。

2汽车租赁行业的规模经济特性

2.1汽车租赁行业租赁网络的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汽车租赁行业作为一个网络型产业,当区域内节点之间的用户不断增多时,就会出现明显的正外部性。两节点之间车流相互抵消,较少甚至消除异地还车费用。随着用户基数增加,往来于两地之间的车辆就会增加,消费者a在甲地取车在乙地还车,而消费者b正好希望在乙地取车在甲地还车,这样就可以消除乙地还车费用。如果没有异地还车费用,单项车流可能会因此变大,进而可以一次性的将车辆送回原地,降低异地还车成本,每个消费者所必须承担的成本降低。消费者数量的增加,降低了其他消费者所必须承担费用,称之为汽车租赁网络化经营的正外部性。

2.2经营性规模经济节点发展速度较快

汽车租赁行业的发展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着密切关系,经济发展良好的区域率先开展汽车租赁服务,并引领全国该行业的发展。如果区域某些节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出行需求,那么该区域节点之间将率先出现异地还车服务其费用一般较低甚至无异地还车费用。然而对于出行需求较小的节点之间,汽车租赁企业将采用相应的手段来限制该节点之间的异地还车业务,从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沉没成本。在美国,很多地区的异地还车费用可以免除,而对于系统设计内不存在经营性规模经济的节点间异地还车,将会收取非常高昂的费用。例如,美国道乐租车,加利佛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三个州之间以及佛罗里达州境内不需要任何异地还车费用,但是美国很多区域需要收取高昂的异地还车费用。这在使得本来具有经营性规模经济的节点,快速发展的同时,抑制了不具有经营性规模经济节点的发展。

2.3范围性规模经济与车辆租赁行业交替推拉关系

在区域汽车租赁行业得到较快发展之后,消费者希望得到更加快捷的服务流程,能够实现异地还车等服务。发展较好的企业,将受到消费者需求推动,开展网络化的服务。当汽车租赁企业在全国形成网络以后,就会出现范围性的规模经济,拉动消费者的需求。在消费者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产生区域性的经营性规模经济,此时又会极大地拉动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汽车租赁行业网络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将出现该行业与规模经济交替推拉的关系。

2.4汽车租赁规模经济效应调整过程中的非连续性变化

从形式上看,汽车租赁行业的规模效应同一般规模经济效应的不同体现在一般的规模经济效应可以连续性量化调整,而汽车租赁行业只能呈离散性与跳跃性调整;同时,这种离散性体现了量变和质变同时递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晨阳,网络型产业的网络效应与一般规模经济效应的特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