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简述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简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银行贷款能否收回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是确保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能力在逐渐增强,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仍然不稳定。银行信贷风险大不仅影响到银行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还会危害社会公众的利益,最终影响我国银行业体系的稳健发展。因此,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管理,对银行业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作不同的分类,从产生的原因是否源于商业银行自身,又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以下从这两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内部原因

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由于银行财务分析能力的局恨性,自我约束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诸多方面的自身原因对信贷风险产生影响。首先,财务分析报告是银行向借款企业发放贷款前最重要的决策依据之一。而作为主要反映借款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财务分析报告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在贷款发放过程中,信贷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加上缺乏严格的自我约束机制,为贷款增加了风险,例如有些贷款需要根据项目的进度及进展情况逐笔发放,但银行有可能一次性发放完全部贷款。而贷款后监督不得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严格的监管力度,使得贷款风险加剧。再次,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增加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信贷人员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致使前期发放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人情贷款、违规贷款,后期收回贷款存在诸多不能实现的问题,最终形成不良贷款,这本身就为贷款的高风险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贷款的高风险性。

(二)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社会环境下的法制、经济环境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尤为关键。首先,在法制环境上,只有健全的法制环境才能孕育出健康的经济活动,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亦是如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目前我国各项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在金融法律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不足以保障金融秩序的有序进行。商业银行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很难得到相关法律的有力支持,而且通过法律途径往往要支付高额成本,致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日益恶化,形成巨大的信贷风险。法制的不健全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其次,在经济环境上,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未成熟。主要表现为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而居民投资方式保守。在这种现状下,企业主要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融资,而居民主要采取储蓄的方式投资。这样一来,银行身兼对企业的软债权和对居民的硬债务,使得银行成为信贷风险聚集地。

2、企业原因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整个社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精神领域的建设,导致社会信用缺失。很多企业通过在注册资金、财务会计上作假通过银行审核,获得银行贷款,一旦企业出现危机,又利用各种手段拖欠银行债务,结果加剧银行信贷风险。

三、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信贷观念

树立正确信贷观念是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精神支柱。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精神,树立信贷队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通过对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信贷人员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形成“一心为公、敬业奉献”的信贷观念。

(二)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及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企业风险评价模型是针对客户企业的财务、经营、信用、品牌、管理等多方面打分,并加权平均得出总分,根据总分确定客户企业的风险级别,在此基础上确定对该企业的贷款数额、贷款定价、贷款方式等。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是指在充分了解客户企业信息的基础上,对客户企业的状况进行跟踪,一旦企业因人员变动、财务状况变动、经营状况变动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时应及时发出警报,商业银行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三)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化解风险贷款

对于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贷款以及风险较大的贷款,商业银行应该依靠政府以及公检法部门积极进行清收转化工作。在清收转化过程中,应通过不同渠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对于贷款后经营不善,还款困难的企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扭亏无望的企业,银行应积极采取对策以减少自身损失,如停发贷款,处理抵押品等。对于已经宣布破产的企业,银行应该依照法律规定收回应得的款项,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对于失信赖账的企业,银行应敢于据理力争并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收回贷款,维护自己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郭晓鹤.谈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2

[2]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

[3]宋彦超.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2010

简述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2

关键词:国际化;商业银行;金融

引 言

金融全球化加快了金融系统的变革,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在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投资方面的范围不断扩大,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银行必然要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因此银行能否解决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安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化经营简述

商业银行开展国际化经营是从落后封建的模式逐渐向开放的国际化经营模式发展的过程,它依据相关国际规则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加入到全球金融服务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的方面:银行为了形成一个全球化的服务网络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一些关系,还在海外市场上进行相关的金融服务,把资本国际化作为特征开展跨国经营。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重点服务的对象是跨国企业和进出口公司。

目前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银行之中,只有中国银行开始的比较早,到目前已经具有很高的经营水平,其他的商业银行大多数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才开始国际化经营。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比较小,海外机构的数量也不多。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中小银行的发展也很快,市场份额占有率越来越大。尽管发展很快,而且我国的四大银行都属于国际大银行,但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机会仍然很受限制,国际化的业务情况参差不齐。总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的状况还不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我国银行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机制落后

商业银行要想开展国际化经营,就必须具有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等企业经营体制,具有支配财产的权力和自主经营决策的权力,才可以通过金融工具反映的信息来迅速周转资金,高效分配资源,处于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中国商业银行在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下,尽管进行了大幅度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改革,但却不能称为真正的金融企业。它的突出问题是存在着一个不科学、不合理的治理结构。改革开放新建的部分和原来国营专业银行变换的部分都是通过原来的计划经济建立起来的治理结构。

(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中国商业银行不断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将会成为竞争的核心元素。资产质量存在的风险是影响商业银行安全的主要因素。在核销了一批不良资产之后,又会有新的不良资产冒出来,总之坏账一直清理不清。商业银行除了面临正常的经营风险问题,还会有国际市场汇率、信用、清算等风险。

国外对于风险的监管有着比较完善的体制,而中国商业银行相比而言存在很大差距,这一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缺少独立权威的监管机构: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虽然存在着审计和纪检这样的监控部门,可是他们属于银行的内设机构,由一级党委领导,不可以独立开展工作。

2.监控目标不清楚:中国商业银行只对于那些现金、支票之类的传统业务的钱财管理比较紧,而对于其他类型业务潜在的风险疏忽管理。

3.监控手段落后:管理部门并不明白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只在出现了风险之后才去补救,结果只能是亡羊补牢。

(三)缺少专业的优秀人才

商业银行的国际间的竞争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优秀人才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可以让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我们可以在很多国内的外资银行看到,他们也完全认可优秀人才的巨大作用,并把这一认识应用在实践之中。就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状况上来看,在增加、延伸机构网点,或者业务创新上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优秀人才,并且缺少培养优秀人才的机制。银行本来的人才资源也随着凝聚力低下,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大批外流。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将很难有效开展国际化经营。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策略

(一)确定海外重点发展的区域

亚太地区距离我国比较近,并且文化和经济都与我国关系密切,华人也比较多,这就为发展海外业务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我国与亚太地区的交通更加便捷,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市场份额。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是要重点考虑发展的区域,他们的国际金融市场比较成熟,像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都是很重要的金融中心。在这里有着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雄厚的金融资源,我们要在这里扩大银行网络,向他们学习,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二)创新金融产品

中国商业银行要充分认清自己的品牌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并结合国外金融市场需求,加大力度研究开发新产品。迎合客户的需求,设计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还要利用其它国家新兴市场、成熟的资本市场等区位优势,使我国银行持续迅速盈利。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们要想挑选和培养一些精英,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1.在银行内部选拔一些能力强,素质高的员工到国外去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

2.在全球范围内高薪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海外管理团队。

3.完善聘任、薪酬等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体系。

窗体底端

参考文献:

[1]郑海志.银行国际化经营[N].中国金融年鉴报,2009,(10)

简述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3

摘 要 作为重要的金融主体的中国商业银行正肩负着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责任,这些责任的实现都必须以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与效率的提高作为基础和保证。本文简述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效率的文献,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效率 数据包络模型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成为了商业银行业界乃至我国金融体制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及课题。本文将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回顾,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评价。。

一、国外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概述

(一)商业银行效率定义

Allen N. Berger(1997)认为由于选取数据的标准不同会导致效率定义、测量技术方法以及研究假设出现差异,从而导致结果的差异。因此在效率研究前,他将银行效率分为三类:成本效率、标准利润效率和替代利润效率。Michael Skully(2005)将效率定义为决策单元在投入不变时产出的增长量,或者是产出不变时投入减少的程度。并将效率分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X效率。Maudos和Pastor(2002)等人则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利润效率的分析才是商业银行决策中的重要信息来源。

(二)商业银行效率的分析工具

Berger和Humphrey(1997)在研究中发现在130篇研究21个国家金融机构的前沿效率的研究结果中发现,研究效率使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数据包络分析、自由排列包法、随机前沿面方法、自由分布方法和稠密前沿面方法,并认为DEA方法是最具有应用优势的银行效率评估方法

(三)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

首先,银行规模和效率关系研究。Girardone和Molyneux(2004)等人分别利用参数与非参数估计方法欧洲银行业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效率增长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和追赶最佳效率银行的结果;其中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效率呈现较低的水平;Isik和Hassan(2002)通过研究土耳其银行业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发现造成效率水平低下主要原因是由于规模不经济导致的技术无效率。

第二,资本水平与银行效率的关系。Carvallo和Kasman的研究结果表明银行效率的低下与各个国家银行的整体效率水平直接相关:那些盈利表现不佳、存款基础不稳定,中间业务偏小的银行导致资金不足的银行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效率水平。

第三,在对于成本投入、银行利润、市场竞争等其它因素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也有大量成果。Ataullah 和Le(2004)的研究结果发现利润越高的银行通常会表现出越高的效率。而成本控制力量较弱的银行则会表现出较低的效率;Casu和Girardone(2009)通过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了五个欧盟国家银行部门的效率,结果发现市场力量与银行效率之间产生了积极的正相关关系;Carvallo和Kasman(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承担着越高风险性的银行(即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效率水平越低。

二、国内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概述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将各种效率分析工具运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姚树洁等人(2004)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对1995―2001年内中国的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和硬预算约束对银行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于非国有商业银行约11%―8%。刘志新,刘琛(2004)认为银行效率是评价银行经营成果的重要标准,并通过自由分布方法分析了1996―2002年间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结果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较低。郭旭(2009)采用自由分布法对2000―2005年我国8家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四大国有银行由于政府对银行干预的存在使四大商业银行无法发挥出其较大的效率增长空间及潜力。欧阳以标和阳清金(2007)则通过对区域性银行盈利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运用数据包络法分析了2006年我国13家主要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及盈利管理效率,结论认为在银行进行规模扩张时,若其他相关业务配套没有得到同等力度或程度的调整,则无法立即实现效率的增长;本地化银行由于观念和技术的限制使其盈利水平受地方经济影响较大。

三、DEA模型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现状

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利用DEA方法测度出我国1997―1999年间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效率偏低的特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于其它银行的原因是银行规模不当。张健华(2003)运用了完整的DEA模型,并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分析规模效率,在严格界定投入与产出的指标体系后,将我国商业银行分国有、股份制和地方商业银行,定量分析了1997――2001年间银行效率状况并进行了排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效率银行集中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低效率银行集中于地方商业银行。刘汉涛(2004)运用DEA的研究结果显示国有银行效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技术无效率主要是由规模无效率引起的,当规模报酬递增时,规模效率与资产规模具有显著正相关,而当规模报酬递减时,规模效率则与资产规模有显著的负相关。毛定祥(2009)还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后的效率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其效率的各种因素,包括银行在市场中的市场份额、规模大小、资产收益率、权益比率、存贷比率、是否为上市银行对银行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第一,国外文献中各国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结论相差较大。由于国外文献中所研究的样本范围不同(有美国、欧洲、日本、印度等各个国家的研究),导致样本银行所处的宏观环境、金融监管、金融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出现不同的效率评价结论。

第二,国内对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结论有较大的差异,有些结论甚至相反。这主要是由于测量方法、指标选取和时期选择的不同造成的,通过比较国内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主要文献可以看出这一问题。

五、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一,将风险因素纳入投入指标。商业银行的经营是伴随着风险这一投入的,但目前的国内外研究中并未将风险因素纳入效率评价的投入指标,因此如何在效率评价体系中将风险这一因素考虑为投入指标,成为未来探寻商业银行效率状况的一个突破口。

第二,研究配置效率。在测量商业银行效率的过程中,配置效率也是衡量效率的重要标准,配置效率往往需要获取价格信息才能够测量出来,但是信息不透明,指标设定复杂等原因难以确定出的投入与产出指标的价格信息。因此利用有效的价格信息测量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llen N. Berger,Loretta J. Mester. Inside the black box: What explains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ienci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7-12

简述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对策

一、信贷风险

1、信贷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信贷风险从狭义上讲,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借款协议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广义上讲,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贷风险是风险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上的特殊表现,它既有一般风险的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征。它具有一般风险的共同特征,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具有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除此之外,信贷风险也具有自身特征,主要是指:直接造成货币资金损失;涉及面广、金额巨大;管理要求高。

2、信贷风险的原因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会给银行带来信贷风险。

其次,金融业务的不确定性使商业银行产生信贷风险。

最后,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贷风险的直接因素。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1、内部信贷体制不健全

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和各商业银行的自觉行动下,各商业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规定,结合本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和操作规程。目前,各商业银行初步建立对分支机构的信贷授权制度、对客户实行统一授信制度、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进行新的分类、建立了商业银行信贷内部监督制度和实行贷款终身追索制度等等。这一系列针对信贷风险状况开展的内部控制活动,无疑对防范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起到了无疑对防范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还存在相当的问题,许多制度的整体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对信贷管理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部门之间相互牵制不够、内部控制缺乏有效性和独立性、信贷风险的环节监控不连续、不一致。

2、外部信贷环境的缺陷

目前,我国己初步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监管当局,以现场与非现场稽核为主要监管手段,以市场准入、业务运营、市场退出为重点监管环节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尽管如此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仍存在较大不足,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尚未建立审慎基础的会计制度、缺乏现代化的监管信息系统、问题银行处置方式非市场化。

三、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

(1)“人性管理”强化风险意识

在信贷风险防范与管理中,要抛弃以血缘为纽带、以关系的亲疏为标准的文化意识,使信贷管理目标具有义利并重的特点,在追求信贷资产高效率、低风险的同时,履行道德义务的责任;在对信贷员实行内部规章约束的同时,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实行道德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的方针。只有努力建立一支责任心强、高度灵活、知识水平高、反应敏捷的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才能为防范信贷风险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

(2)以权力制衡为原则健全信贷管理组织结构

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信贷组织机构的设置可遵循以下三大原则:一是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程序定位原则,即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系统协调原则,即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

(3)健全完善内控管理制度

健全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了:进一步完善逐级的授信授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客户的统一授信制度;进一步完善授信风险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授信信进一步完善授信信息电子化管理系统;建立高度独立性的稽核检查系统。

2、构建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

(1)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

为了使监管法律能全面支持监管的需要,真正做到商业银行监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当前乃至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大力加强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框架建设,强化对监管的执法监督,提高依法监管的水平和效率。我国应根据各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实践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未来发展方向,系统规划未来的监管法律框架,并按照规划逐步实现监管法律框架的系统化目标。

(2)实施审慎会计原则和审慎监管标准

实施审慎会计原则和审慎监管标准是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所应吸取的重要教训。只有严格实行审慎会计原则和审慎监管标准,才可能及时、准确、全面地识别和判断金融风险,才能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控制。

(3)建立现代化的监管信息系统

及时、准确、充分的信息来源,是银监会对被监管商业银行机构持续监管、保证监管质量和监管效率的基础。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在信息收集的电子化建设方面比较落后,银监会在成立之初就启动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程―“1104工程”,确定了“周密论证、统一规划、急用先行、分段实施,,的指导思想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系统建设原则,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银监会非现场监管信息科技平台。

参考文献:

简述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5

论文摘要:银行的诞生和发展一向和风险密切相关,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入侵,需要提高的不仅是服务顾客的能力和充足的资本,更需要的是自我风险管理的能力。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环境入手,可以对现在银行面临的三种主要风险的管理方法进行分析。这三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环境

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尚未建立信用体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国外银行业务强调诚信原则,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信用,这体现了客户的信用习惯和社会地位。但目前,我国还是“非征信国家”,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不仅造成了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目前,我国开通了身份证信息确认查询系统,个别地区如上海已经尝试建立个人信用体系,这从一定程度上使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在风险管理认识、理念、方法、制度和技术方面。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也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风险管理人员的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但是,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最后,在信息技术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二、风险管理方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鱼待改进,下面我们分别简述三种风险的管理方式。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就是因债务人的原因而造成的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起由客户评价体系—客户信用评级法和债项评价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法所构成的两维评级体系。随着客户信用评级法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全面推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逐渐由定性为主向定量为主转变,各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显著下降。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看到,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

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评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评级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尽合理,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指标的选取通常根据经验或专家判断来选取评级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评级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评级指标和权重一旦确定就很少更改,使评级结果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风险状况。其次,评级结果缺乏前瞻性。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企业过去三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级。对于中长期的预测,过去的情况往往与未来趋势的相关性不大,以过去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的评级结果不能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此外,现行的评级方法对企业发展前景重视不够,给予的权重较低,也使评级结果更多的是反映企业过去或现在的信用状况。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

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因为充分的现金流量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保证。第二,加大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预期状况等评级指标的权重,使评级结果更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资信状况。第三,定期对评级指标和指标的权重进行考察,根据影响企业信用状况因素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和修正。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般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纵观国外所采用的市场风险管理,多是采用VAR方法。这种方法是在1994年由J-P摩根提出的。该方法一经推出,就受到国际金融界的普遍欢迎,并迅速发展成为风险管理的一种标准,被许多金融机构采用。但该方法用于我国需要注意到它的局限性。其中一个局限性,就是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从目前已有的一些 VAR模型来看,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预测。而且按照巴塞尔委员的要求,该模型的有效性必须进行返回检验,这个过程要求的数据期限就更长了。VAR模型如果采用99%的置信水平和3个月的持有期,一次检验就需要长达八年多的历史数据。但是我国股市起步较晚,最早上市的股票至今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许多股票只有三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所以很难采集到足够的数据。第二个就是数据有效性的问题,由于市场的发展不成熟,使一些数据不具有代表性,缺乏可信性。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不充分的或失败的内部的程序、人员和系统,或者由于外部的事件所引起的损失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是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从操作风险的发生频率和其可能导致的损失程度,我们可以将操作风险分为三种类型:可预计损失的风险、不可预计损失的风险、灾难性损失的风险。突如其来的内部或外部对银行的生存产生直接影响的风险。目前,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焦点是不可预计损失风险和灾难性损失风险。因为,可预计损失风险虽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但是,它是银行的正常经营中无法完全避免或者消除的,并且它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影响不大,银行完全有能力在当期以营业利润进行抵补。因此,基本上不需要安排资本补偿准备。而不可预计损失风险和灾难性损失风险则不同,虽然其发生的频率很低,但是由于其损失后果严重,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控以及相应的资本补偿准备。

简述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范文6

Abstract: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operates independently at its own risk with a heavier tax burden.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tax planning, taxpayers must make a profound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x planning. Through outlining the mea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tax planning, the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ercial banks'' tax planning, 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ax planning practice.

关键词: 纳税筹划;特性;风险

Key words: tax planning;characteristics;risk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25-02

0 引言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经营绩效和竞争力的好坏对我国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伴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一体化,我国银行业还要积极投身于国际金融业的竞争,如何有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尽快从各方面对我国银行业进行改革和完善。

然而,纳税筹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筹划项目成功与否会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筹划特性本身及纳税筹划行为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会为筹划人员系统地开展筹划工作带来许多具体的困难,若处理不当,其产生的后果很可能会在今后的经济活动中被进一步的放大和叠加。只有在熟知我国商业银行纳税筹划本身特性的基础上再加以针对性地实施,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和法律环境中做好纳税筹划,并取得预期的筹划结果。

1 纳税筹划概述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或其人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自觉地运用税收、会计、法律、财务等综合知识,采取合法合理或“非违法”的手段,以期降低税收成本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也因为纳税筹划的行为主体是纳税人而非其他涉税人,因为本文采用纳税筹划这个名词。

纳税筹划特性的剖析是以熟知整个筹划过程为前提的。纳税筹划有繁有简、有大有小,不一定每一项税务筹划都有完整的程序和步骤,笔者认为,完整的纳税筹划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纳税筹划风险评估,第二阶段是着手制定纳税筹划方案,第三阶段是筹划结果的跟踪与反馈。

1.1 纳税筹划风险评估 传统的纳税筹划步骤中并没有风险评估这一步,而实际上,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银行业不能忽视风险而单纯地追求税后利益最大化,而应更多的考虑风险与收益的对等性,只有充分考虑到纳税筹划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做出是否进行纳税筹划的正确判断,也才能及时防范和处理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

1.2 制定纳税筹划方案 企业首先应根据纳税筹划内容,确立纳税筹划的目标,在对目标进行了确定和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纳税筹划人可以着手设计纳税筹划方案,并根据有关税法规定和纳税人预计经营状况,尽可能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演算,模拟决策,定量分析,修改备选方案。同时,还要将风险评估结果考虑到纳税筹划方案中,确立主次风险的防范和应对策略;最后,在特定环境下选择最佳方案。

1.3 跟踪与反馈 税收制度的多变性和税收环境、纳税人情况的不稳定性的存在,必然对纳税筹划方案的有效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付诸实践后,必须运用信息反馈制度,定期对筹划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验证实际纳税筹划结果是否如当初测算、估算,通过对方案的评估,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或不适应的地方,或者通过对方案的适当调整,以降低方案的筹划风险,使筹划活动顺利进行,为今后纳税筹划提供参考依据。

2 我国商业银行纳税筹划的特性

2.1 筹划难度大 银行业是税负水平较高的行业之一,税收在商业银行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营中经常涉及的税种主要有11个,包括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加上以实际缴纳的流转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为计费依据的法定政府收费项目—教育费附加,则经常性税费共有12项。

无论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还是与外资银行相比,商业银行是一个税负较高的弱势行业。从现行银行税制中的流转税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税收(高税负)不能较好地转嫁给银行的消费者,税负只能由银行企业内部消化,其结果是消耗银行自身的竞争力,也同样增加了银行与其他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而且,它面临着诸如不良资产比例高、资本充足率低、资产质量差、呆坏账比重大、盈利能力及风险防御能力低等困难,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承担着一部分没有盈利甚至亏损的政策性货款,流转税负担过重不利于国家政策的贯彻实施,这不仅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以及自身资本的积累,还将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金融隐患。纳税筹划作为银行业盈利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如此庞大的经营负担与税收负担,其实施和实践的难度也显而易见。

2.2 侧重所得税和营业税筹划 我国现行的银行税收制度形成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结构体系,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其缴纳的主体税种是营业税和所得税,商业银行的企业所得税率为33%,营业税税率为5%(高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适用3%的税率)。商业银行的营业额是营业收入扣除金融企业往来收入的余额,营业收入包括贷款利息收入、外汇转贷款费收入、手续费收入以及金融商品的转让净收入等;商业银行的所得收入包括存贷业务、资金业务、业务、理财业务等。由于营业税和所得税占到其纳税总额的90%,因此,在实践中筹划人员对商业银行纳税筹划问题的侧重点放在了这两个主体税种之上。

2.3 偏重依赖经济环境 一般筹划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都包含经济环境因素这一项,但对其依赖程度却不深,银行业的纳税筹划行为则不同。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90%来自金融行为,如贷款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系统内往来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和其他营业收入等,金融环境趋好,那么银行业的收入就会增加,相对应地,所应缴纳的税额就增加,但这种应缴税额的增加可以通过纳税筹划而进行相应地抵减,由此银行所获得的收益就会增大;若金融环境趋弊,银行业收入就会降低,税负可筹划空间就小,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亏损。

2.4 筹划风险大 在国际国内税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反避税措施不断增强,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幻莫测,以及其他人为因素存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因其收入来源复杂、纳税筹划难度大、经营结构不单一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商业银行的纳税筹划要比一般行业的纳税筹划具备更大的风险性,最终的纳税筹划收益可能会高于或低于先前的预期结果,企业在运用各种政策开展纳税筹划时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导致风险明显增加。因此,纳税人必须要树立纳税筹划风险意识,立足于事先防范,在进行纳税筹划方案制定之前,应对影响筹划结果的所有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确认并评估,在考虑风险是否可以化解或转嫁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是否开展筹划,同时还必须考虑因纳税筹划引致的各种涉税成本,包括显性和隐性成本,只有综合筹划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时开展税务筹划才有效率。

3 结论

熟知商业银行纳税筹划的特性对我国银行业顺利开展纳税筹划及实施风险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论文通过简述纳税筹划的含义及工作步骤,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纳税筹划的特性,为银行业的纳税筹划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谭成.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评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李瑞波.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税收处理及纳税筹划[J].经营管理,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