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实验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实验的特征

科学实验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企业管理;体验式教学;场景创设;综合素质

1.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工作者运用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体验式培训方法。二战期间,为应对战争,保护年轻人的生命,取得战争的胜利,英国人创立了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教学是企业管理课由纯理论灌输向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转化的一种有效尝试,是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一场革命。体验式教学的魅力在于它能提高企业管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教学模式创新是高职院校落实企业管理课改革新方案、增强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针对性、实用性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教学必须创建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的体验式模式,开展多样性实践教学活动,提升企业管理课的魅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课的激励和导引的作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多角度探寻企业管理课教学新模式的有效尝试。

2.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侧重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个性,是一种体现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在求知探索,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内在能力、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2.1主体清晰,指导明确。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始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体验式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只是导演,是活动的参与者,主要起组织、引导和评价的作用。教师仅提供课程场景或案例分析,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按自己的兴趣找到课程学习的切入点,采取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把他们的体验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其他同学,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又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例如在《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一章的教学中,我将学生划分了四个小组,为他们创设了《风筝求救》的情境。我简单地介绍了场景的梗概:在一次海难中,我们被海水冲上了四个小岛,岛上杂草丛生,危险重重,我们必须尽快与营救的飞机取得联系,现在大家所有的资源是五张彩纸,两瓶胶水,50米细绳,借助这些物品,制作一个风筝,然后借助海风把风筝放到空中,因为地面的草比人高,飞行员无法看到我们,大家必须在15分钟内与飞机取得联系,否则生命将不保。各小组学生按照教学情景的要求,分别行动,组织模拟现场逃生的工作,然后将他们的亲身经历与其他同学分享,充分表现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才能,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此我也为接续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产品质量生命攸关。

在体验式教学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引发了职业技术院校企业管理课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互动、交流、沟通、讨论而达成的“共享”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予”与“接受”的关系。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2.2地位平等,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职业教育也不可能脱离这个核心。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领者和主宰,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人,是学生质疑的积极倡导者,师生地位是平等的;同时每个学生也是平等的,没有优生,差生之分,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验的机会,教师在每个教学专题中鼓励学生轮流展示,使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在体验中感悟和领略学习知识的快意。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更加丰富,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充分感受到了学生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由过去的“统治型”“单出头”变成了如今的“和谐式”“共享型”。在体验式方式下形成的师生之间“共享”关系中,教师改变了原有的地位,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者和传递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师生之间形成的是有着共同话题的互动关系,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是学生更加自信、自尊、自重,对学习和未来充满信心。

2.3交流互动,探讨分享。贯穿于体验式教学始终中的主旋律是互动、研讨和分享,体验式教学中存在着两个交流,一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二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互动、交流、体验、研讨和分享,以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例如在《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教学中,当讲解产品质量问题一节时,我说:“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会对社会、对他人乃至对自己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呢?问题该如何解决?”因为这个问题的互动性特别强,学生积极发言,我抓住时机抛砖引玉:“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前面大家参与《风筝求救》的情况,哪个组最快最好,哪个组没有完成任务?完成好的小组总结一下经验,没有完成的小组找找原因”。经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大家经过这种互动和交流,在探讨、争论,之后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

2.4适时鼓励,巧妙激励。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主基调是鼓励和激励。众所周知学习的动力是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高涨的,可是由于每个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知识基础水平的差异,课堂参与行为的差异,以及对未来职业选择方向有所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在展示才能时,表达方式必然各有所异,因此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是你想象不到的情况,可能会引起其他学生的讥笑、讽刺或打击;有的学生因性格或其他原因,可能不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会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丧失,这样就会是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动力越来越不足,乃至最后被淘汰出局。

科学实验的特征范文2

一、嗅觉的重要作用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嗅觉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类的嗅觉相对于视觉和听觉作用不大,并不发达。研究表明,多数哺乳动物有1000多种不同嗅觉受体细胞,人类仅有400多种受体细胞。但研究者发现,这400多种受体细胞可以进行组合,形成大量的气味识别模式,从而使得即使被稀释到十亿分之一的化学物质水溶液也能被人的嗅觉分辨出来[3]。由此可见,人的嗅觉并非微弱而是健全的。嗅觉产生机制是空气中的嗅质和信息素在鼻腔经过处理,最终解码形成不同的气味感觉和行为[4]。正是由于人类健全的嗅觉系统及嗅质和信息素的作用,嗅觉在记忆和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优于其它四种感觉,具体表现为:

1.嗅觉记忆更可靠。嗅觉记忆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历体验后编码储存。这种编码是在无意识间完成的,并且存储时间长。研究表明,对于一年前的气味,人们回忆的准确率约为65%,而对于三个月前见过的图片,准确率仅为50%。在国外,许多机构和科研工作者正在进一步的研究嗅觉记忆的方法,可以设想,人能够通过海的气味联想到海边的场景,以至联想到海的英文单词,这是迁移的一种体现。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记忆效率更高。

2.嗅觉对情感认知更有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后课堂三维目标的一部分,它强调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对自我的情感认知进行构建,这种情感认知的构建就是学生感性思维的提升。以物理课堂为例,不仅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也培养对自然界向往喜爱之情。感性思维的培养往往是传统课堂的盲点,教师不注重也不知道如何培养。其实嗅觉对感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对学生情感认识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例如,经常闻到服装店里有着淡淡的香味,一些蛋糕店的奶油香味四溢,部分酒店内部充满了薰衣草的香味,大型超市有着专门的香味散发装置,这些都是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而采用的营销策略,其目的就是通过香味引起消费者嗅觉反应,以提升消费者的情感感受来刺激消费。

二、嗅觉情境的创设

1.准确性原则。它是指教师在创设情境前必须对内容有准确理解,为学生提供的嗅质和信息素必须是能够准确表征所要传递的内容,不能杂乱无章,更不能错误表征。现今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会或很少质疑教师教授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准确的嗅觉体验会对学生迁移能力起到极大的正向作用,但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体验同样会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引起错误的行为反应,这种印象难以改变,因此在教学初期就应予以杜绝。当然,某些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主动提供错误的信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这是一种特殊教学模式,它同样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并最终予以正确表征。

2.安全性原则。它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嗅质应是通过安全检测的,特别是有毒气体,教师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对于部分危害过大的气味则不应使用。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和基础,一切教学手段的使用都应建立在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体验式教学更是如此。由于学生需要亲历体验,因此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保障学生的安全。嗅觉危害通常是潜在的,很难立即察觉,因此教师需要对嗅质仔细评估以确保不会产生有害反应。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按照使用规范,指导学生正确体验。

3.控制性原则。控制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嗅质的浓度;二是控制嗅质使用频率。嗅觉系统在接收外界信息时多数时候是无意识行为,人们在不经意之间接收到嗅质和信息素,当再次遇到刺激时就会产生反应,因此教师在利用学生嗅觉创设情境时应控制嗅质浓度,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感受。与视觉疲劳类似,嗅觉同样会产生疲劳,大量的嗅质会使人们厌恶,甚至破坏嗅细胞。教师在控制嗅质浓度时,既要保证所有学生均可接收,又不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样,嗅质使用频率不应太高,频繁的使用同一种嗅质会使得学生失去新鲜感,影响学习兴趣,有时候引导学生回想嗅觉体验,会使其印象更加深刻。

4.灵活性原则。它是指在创设嗅觉情境时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多数教师只是利用化学药品等直接传递气味,此类方式简单易行,但对于学生接收过于被动,感知的效率也就有限。同一种嗅质传递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传递过程也是人们嗅觉感受的一部分,好的传递方式甚至比嗅质本身更重要。美国佐治奥公司“香页”香水广告推出后,已有十多家厂家仿效,其方法就是在广告页上铺上许许多多的细微香油滴,撕开广告,便有该牌号的香水飘出,浓淡相宜,十分诱人。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传递方式,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接收气味,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对学生整体学习有所帮助。

5.探索性原则。它是指教师应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嗅觉情境。探索性原则重在教师“教”的理念和学生“学”的理念,体现的是“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提倡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知识,从而建构自我的认知结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支架。体验式教学目的在于逐渐改变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课堂模式,因此嗅觉情境的创设也必须遵循建构主义理念,强调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教师通过暗设玄机,积极引导等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利用嗅觉系统接收信息,既达到亲历体验感知知识的目的,也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的目的。

三、嗅觉情境创 设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嗅觉情境创设体现的是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实际应用,这种应用不仅是教师教法的提高,亦是学生学法的提高,同时也揭示出:好的教法能够提升学生多元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动机,以至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理逻辑智力,而是综合八种智力的统一体。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从传统单一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自然学家智力,使学生感知自然界的美好,从而爱护自然。同时,教师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多元智力,真正使学生成长成才。自然学家智力的提升所伴随的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通过嗅觉情境的亲历体验来感受自主学习的魅力,在感受学习快乐的同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会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喜爱程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注重情境创设的模式效率要高出许多,这为高效课堂的创设奠定了基础。高效课堂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也会提升教师自身教学热情,使教师更加精心地准备课程,提升课堂效率,这种效应当作用到学生身上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循环会使学生对课堂和知识产生向往,提升其学习动机,最近发展区会随之扩大,元认知更加完备,从而促进学生感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现实中,我国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却难以转化为实际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力的进一步发展。

从嗅觉系统产生机制和嗅觉对学生的重要作用来看,创设嗅觉情境的课堂模式会对学生有效学习起积极作用。好的课堂模式应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五种感觉的协调反应,形成五官感知体系,全方位地亲历体验,在情境中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教法的多样性,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创设五官感知情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43-145.

[2]陈晓端.多元智力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3,20(1):84-88.

[3]韩晶晶.嗅觉在暗中影响你[J].科坛杂议,2011,(12):46-47.

科学实验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83-001

小学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实际上是小学科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和后备力量。只有在科学实验的成功开展下,儿童才会对科学产生兴趣,从而主动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一、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综述

1.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目标

1.1传授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要求之一就是传授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的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须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其实验技能,使其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督促其保持下去。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教师须向学生详细讲解实验设备及仪器的准确操作、实验设计的方法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在实验完成之后,科学地总结并分析实验结果。如此一来,才能够保证在真正意义上启发和引导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中,上升为抽象的思维理解,进而促进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开发。

1.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能力。常言道,兴趣是人生最好的导师。只有充分发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获到更为印象深刻的知识。培养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同时能够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感受到学习实质上是出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需求,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内在学习动力。

1.3扩散学生探索创新思维。为了扩散学生探索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方式来完成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为了进一步掌握一类物质的共同特征,教师可以运用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出单一物质,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2.小学科学实验的具体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的具体设计基本实验、基础实验、生活实验和探究实验四种。

2.1基本实验。该类别的实验是科学实验的起步阶段,主要内容是展示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科学领域内的基本设备和仪器,通过一定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基本材料、物品类别及基本仪器的操作方法。在实验结束之后,学生必须能对之前的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及其结论作出准确和完整的表述,记住实验过程中涉及的规范操作,最后能够对实验现象作出正确、合理的解释。

2.2基础实验。基础实验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该类别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对小学科学中的经典理论进行印证实验。

2.3生活实验。生活实验必须基于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基本实验和基础实验的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已经对实验对象的观察和研究、实验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以及实验结论的总结和概述都有了较好的提升,才能够实践生活实验。

2.4探究实验。探究实验可谓是科学实验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科学实验的最终归宿。探究实验的主要任务便是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环境,对生活中不明了的问题提出勇敢的猜想和假设,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大胆地创设情境,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解释现实现象并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实验结果,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

二、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的案例分析

本文所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杠杆的研究》一课时的案例,实验是加深学生杠杆知识点的理解。

1.案例

1.1实验目的。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若能认识到它的规律,就能通过利用它来简化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实验,我们能够利用观察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

1.2教学片断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无意间把笔丢到了讲台下就试着搬动讲台来找,并邀请学生来进行帮忙。在学生用尽力气还没办法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完成?用吊机吊、把桌子、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2)实验步骤。①教师给学生介绍一种非常简单却能轻松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解释杠杆的含义: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物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称这样的棍子为撬棍,科学名称即杠杆;②示范用杠杆来撬起讲台,拿起掉下去的那支笔;③出示提前制作好的图片:一个杠杆,并标出支点、用力点阻力点。并附三个部分的定义;④再出示生活中利用杠杆的工具图: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标出三个点的位置。再展示给学生一些并不是利用杠杆的工具图,让学生来分辨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体验杠杆的组成和变化,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3)归纳总结。

师:大家的观察都很细心,下面我们就要进行讨论:什么是杠杆,为什么要利用杠杆?

生(回答):依靠支撑物能够撬起重物的木棒就是杠杆,用杠杆能够省力。

师:这位同学杠杆的定义是没错的,但是同学们,用杠杆都能省力吗?

生:讨论发言。

2.分析

很显然,每个步骤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得学生的认知由浅入深,由表象认识到内在掌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实验设计要求是相互渗透,同时完成的,而非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完成。

实验过程都是当堂完成,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手脑合作,对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简而言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致力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素质教育的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

科学实验的特征范文4

         第一阶段:观察实验要有序,观察目的要明确

         观察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坚持观察的有序性,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详尽准确的实验事实,为分析实验提供全面确切的依据,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使学生能有序地观察好科学实验,首先,要强调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即了解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每种仪器、药品与实验目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明确各类实验的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科学实验中要观察的内容不外四种:实验装置、试剂、操作和反应现象。

         观察实验装置: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外部到内部的原则。从整体到部分就是对实验装置先有整体轮廊的了解,这套装置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从部分到整体就是这几部分是由哪些仪器组成,又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从外部到内部就是了解每件仪器的外观形状和内部构造。

         观察试剂:观察试剂指用感官感知所用的药品,即感知试剂的色、嗅、味、态、溶解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沸点等,其中主要是观察试剂的色、嗅、态。

         观察实验操作:实验操作包括实验仪器连接顺序、气密性检查、试剂添加的先后顺序和数量、操作步骤。其中试剂添加的先后和数量及操作步骤最为重要,是实验成败和安全的关键。

 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现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实验开始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明确实验目的,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 

         第二阶段:观察计划要周密

         在确定观察目的后,就有了一定的观察任务,这样能预见被观察现象的各个方面,避免偶然性和自发性。无论观察过程是短暂还是长久的,在计划中都应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有中心,才不至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尤其是有些实验现象稍纵即逝,若无计划,就会失去观察机会。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这就是说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又不遗漏次要现象,还要迅速发现不易发现或者容易消失的现象。例如,亚铁盐溶液和碱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但白色氢氧化亚铁会很快被氧气氧化变成浅绿、绿色以至棕色,观察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迅速捕捉一瞬即逝的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现象。 

         第三阶段:结合具体实验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

         科学实验应使学生明确科学上对“观察”的含义,应理解为应用各种感官感知实验现象,如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才能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如学生在制备al(oh)3时,如naoh稍过量则得不到应有的白色沉淀。如果改用氨水代替naoh,就可得到al(oh)3白色沉淀。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经过分析研究,找到事物的内在本质,才能够有所发现。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为什么制al(oh)3时要采用氨水而不用naoh溶液了。另外还应特别强调实验的操作程序,这关系到实验的安全和成败。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开始时,是先向氧化铜试管里通入氢气,还是先加热?停止实验的时候,是先撤出通氢气的导气管,还是先熄灭酒精灯?整个实验完毕后,使学生明白实验开始时若先加热再通氢气不安全;停止实验时,如果先取出氢气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还原出的铜可能又被氧化,导致实验失败。这样通过细致的观察,使学生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

科学实验的特征范文5

从设计编辑表格的实践出发,我认为表格应该满足以下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1)表格应该是可读的所谓可读,是指表格能有效而准确地表达、传递信息。如果所列表格让人看不懂或很难看懂,就失去了表格的意义。表格是否可读也是有一定的特征和规范的。首先表格的表题和表项应该是完整的,不能缺项。否则,表格表达的意义一定不会完整,甚至表达出错误的信息。其次,有序与否亦是表格可读的必备条件。这个“序”指的是合理的格式和结构,也就是表项的排列必须以突出问题的重点和实质为目标,根据所表达的科技信息的内在规律进行组合,而不是杂乱无章地随意排列。如科学实验中按理论值、实验值、误差的顺序列表。表格一般有横线和竖线。横线之间为行,竖线之间为列(栏)。在每行和每列的第一格内所写的文字或符号分别称为行题(左)和列题(上)。而第一行与第一列的交汇处称为栏头,其它部分为项目栏。有些栏目要有单位。

栏目参数和单位的标注方法为:参数写在左边(上),单位写在右边(下)的圆括号内,如“温度(℃)”;参数用符号表示时,可用斜线将两者分开,如“T/℃”。

[实例1]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可比比较法和类比法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表格作为科技语言之一,可比也是它的基本特性。表格与文字叙述是否衔接,表格之间同类数据是否可以比较,与书中插图、公式的比较都是重要的。这就涉及到表格的编排和数据记录方法以及表中记录内容是否可靠、有误等。如果处理不当或有错误,就会影响表格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甚至影响掌握的科学科学结论。

[实例2]

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3)表格数据可靠表格的数据能反映科学实验的科学性。编辑在能够把握的范围内,对表格数据的准确性、精确度进行考察。在判断数据方面,应熟悉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如数据精度的选取,有效数字的处理,误差范围的确定和误差类别的分析等。从而对表格中数据的准确与否、可靠程度等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出信息的真伪和正误。

(4)表项的优化选择选择优化是设计表格的重要内容和特征,表格表达的不是流水帐,如果数据项目不完善,不仅无益于说明问题,反而显得繁琐凌乱,以致难以读懂。因而在科学实验中表格及表项的取舍非常重要。在能够完整表达信息的同时,精炼表格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列入必要的项目,舍弃不必要的项目。这样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用

[实例3]

探究定滑轮特点

科学实验的特征范文6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要简便易行,贴近学生生活,目标要小而实际,实验材料要简单易得,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教给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设备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分析总结实验结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素质教育,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关注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强化动态生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取自由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构建轻松和谐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发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动力,通过实验扩散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科学学科中的一些概念和规律大都是通过实验研究而获得,生动形象的演示实验,赋予学生直观的感性知识,通过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例如,“光学”的教学,教师让学生观察肥皂泡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现象,演示三棱镜下太阳光分解成绚丽的七色光实验,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感受神奇的太阳光,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彩色光产生的原理是是什么?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究现象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2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的方法策略

2.1调动多种感官,培养观察力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方法,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会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实验现象稍纵即逝,认真观察,及时捕捉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变化和特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探究科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科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条件,发生的过程和特征。例如,《水果》的教学,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梨和苹果的袋子,让学生用手摸出这两种水果,经过观察描述水果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特点,然后就两种水果做全方面的比较,调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观察苹果和梨外观特征,教师将苹果和梨分别切开,让学生继续观察它们的内部组成,让学生品尝水果的味道,指出它们的区别,将学习变成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学生的眼舌口鼻等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告诉学生观察事物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培养耐心观察的习惯。

2.2边做边学,传授科学方法

“做中学”是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包含思考的环节,在动手之前要先动脑,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说:“动手能力实际上就是动脑能力。”小学科学实验不仅要教会学生动手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动脑,小学科学课实践性很强,蕴藏着丰富的探究科学的方法,教师要重视实验方法的渗透,把握实验的关键点,有效控制实验节奏,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做实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的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探究实验原理,教给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把教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经验,建构知识,思维得到有效地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植物的生长》教学,植物的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要求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数据信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精神。

2.3走进大自然,激发探究意识

科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都有具体的反映,生活处处有科学,小学科学课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科学问题,服务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最终作用,许多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生活趣味,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小学科学课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科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的导入,科学例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熟悉生活出发,分析与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生物的多样性》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寻找、观察各种动植物,很多学生对昆虫感兴趣,碧绿的草坪,灿烂的花朵,翩翩飞舞的蝴蝶,婆娑的柳树都是学生的观察对象,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安排学生观察各种昆虫,让学捕捉,用瓶子装起来,采集植物制作标本,认真观察分析,找出各种生物的特征,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分析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探寻它们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理解生物不同的形态结构,都是为了适应环境,广阔的大自然是科学课教学的资源库,发掘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实验设计,创设探究情景,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经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