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金融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金融政策范文1
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所有地区的均衡发展,因而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少数具有优势的地区的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这些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为了尽量减少“循环因果累积”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缩小地区差距,中央政府就必须利用转移支付、税收、利率、汇率等各种财税、金融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实现全国各区域相对均衡的发展目标。
一、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它能产生一种效应,协调生产要素,配置资源,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财政政策可以调节各种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财政政策在促进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推动作用。
国家财政政策的取向对财政资金的流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财政资金的流向又决定着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从建国初期到开放前这一时期内,以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一直把有计划地平衡配置生产力、消灭地区之间经济的不平等和经济差距,看成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首要原则。国家在投资的地区分配和项目选点上,实行了“向西大转移”的方针,基建投资大幅度地向西部地区倾斜。“三五”时期,全国基建投资达976亿元,其中东部沿海占26.9%,西部占34.9%。这一时期投资比重占全国4%以上的8个省中,西部占了5个,中部占3个,而东部一个都没有。“四五”时期,内地投资比重更是占到了57.5%。由于这种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地区发展政策的影响,导致了中西部经济的一定发展和东部经济的牺牲。这一时期,人均GDP高于全国的有9个省区,其中包括西部的青海和西藏,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区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后,国家赋予沿海地区较大的自主权、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并且提出了让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财政的投资布局向沿海地区倾斜。据统计1979-1991年,东部地区国家基建投资占总投资的49.17%,而中西部地区仅占42.7%。同一时期,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87%,西部地区为9.26%。而国内生产总值东部地区更是占全国的52.37%,西部却仅占16.68%。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水平和竞争实力相对减弱,在全国工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形成这一发展差异的原因除中西部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地缘关系以及历史基础等原因外,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地区差异再度扩大。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断扩大这已经是不争的现实,这一状况若不加以控制地任其发展下去,东部地区的发展不仅将被这种过大的差距所制约而降低发展速度,甚至可能出现全局性的经济倒退,对整个国家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经济进步构成严重的威胁。
二、区域金融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
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变量和金融制度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并不是中性因素,既能对其起到促进作用,也能起到阻滞作用,关键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选择。马科帕家诺通过最简化的内生增长模型——AK模型,阐述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均衡状态的经济增长率为:g=AΦs-δ,s=S/Y,δ为折旧率。该式表明金融通过影响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Φ、资本的边际生产率A、私人储蓄率s来影响经济增长率g,因此,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提高储蓄率、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以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A。一个有效的金融体系能够降低在动员储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和资本边际生产率,分散投资风险,加速技术创新,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结论
各种金融政策的运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在切实符合地方实际的前提下,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上进行合理调控,在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适当的金融政策,最大限度地为经济的发展融通资金。
(一)在区域经济发展初期,为尽快形成发展的增长极,需要投入大量、较长周期的资金,具有较大的金融风险,而资本市场所固有的特性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因此,在这个阶段,地方政府需要积极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供给性金融,为企业、企业家融资和资产运作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探索公共事业的资本化运作方式,为区域经济的起飞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经济金融政策范文2
关键词:内外部均衡;经济政策;政策配合理论;三元悖论
1 我国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分析
1.1 物价
根据2000年-2005年我国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分析,我国的消费品物价指数逐年上涨,近年来我国也面临高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的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相对稳定,但未来我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然不容忽视,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
1.2 就业
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严重现实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第四次失业的延续期。根据有关部门数据,2001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80万人)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00多万人)为1200万人左右,2002年达到1400万人左右;若加上国有事业单位、城镇集体企业与事业单位,大专以上和高职毕业生以及农民工失业者,我国估计2001年城镇实际失业人员约1900万人左右,2002年也在1900万人左右。城镇真实的失业率大约在7-8左右。因此,能不能使失业者理想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难题,还将是一个最重大、最尖锐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1.3 经济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从1978年-1998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7。从1997年至2001年,中国经济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6。近几年我国经济仍然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2。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增长出现了偏快现象,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增长偏快。2007年4月,发改委在一季度经济运行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工业生产增长百分之十八点三,增速同比加快一点六个百分点,达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长水平。虽然,对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过热,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我国经济增长偏快,却是不争的事实。
2 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
如何把握财政金融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不同力度,适时调整政策调控导向非常重要。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财政开支,增加税收,使社会上通货紧缩,迫使物价下降,从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增加国际贸易顺差。但我国已经面临了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无疑会使贸易顺差继续加大,外部经济持续不均衡。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多次提高利率,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国内信贷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同时也会使投资和消费减少,引起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
在汇率制度方面,我国现行汇率制度被称为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中有汇率浮动的机制,因此不存在稳定的汇率预期。但研究发现,从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实际运行态势上看,除了汇率并轨的初期,人民币有小幅度的升值以外,人民币—美元汇率在其他时间里是相当稳定的,一直保持在8.27-8.33(元/美元)的水平。目前我国的汇率制度就十分类似于 “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虽然人民币近年来不断增值,但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还是具有固定汇率的特征。
3 政策配合理论
政策配合理论是由经济学家蒙代尔与1962年提出的。该理论主张,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多半会对国际收支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它倾向于扩大国内外的利率差距,从而引起大量的资本流动: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这是因为货币政策通常是对国内经济活动的影响作用大,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作用小。即采用财政政策来促进内部均衡,采用财政政策来促进外部均衡,实现固定汇率下的最佳政策搭配。
政策。而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则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说我国是放弃了外部均衡来调节经济的内部均衡。这虽然可以保持国内经济相对稳定,但严重的外部经济不平衡,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4 三元悖论
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又称“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形,指的是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资本账户、保持固定汇率制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政策目标之间只能同时选择两个,不可能三者兼得。
由这一悖论我们不难推得,要在独立的货币政策框架下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其必要条件是进行资本管制。这是因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没有比较严格的资本管制,则一国市场利率水平不仅由国内可贷资金的供需决定,也将受到国际资本追逐利差的套利行为影响。当一国经济发生衰退时,利用货币政策通过放松银根降低国内利率以便刺激投资,但开放的经济条件时资本流动不受或受到很少的限制,此时国内资金将大量外流,从而减少国内资本供给,直至国内利率趋近国际市场利率,这一套利机制才会停止作用,这样一来,国内宏观扩张的货币政策就无法实现了。要阻止这一状况发生,只能采取浮动汇率制,在该制度下,本国资本流出会造成国际货币市场上本币供过于求,引起本币贬值,这一贬值会很快阻止进一步的国内资本外流和利率上升,从而维护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在固定汇率制下,这一机制则无从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缺乏资本管制的条件下,当一国固定汇率遭受外部因素冲击而产生贬(升)值压力时,央行为维护汇率水准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抛出)本币以平衡市场供求、维护固定平价,这导致国家外汇储备相应减少(增加);而如我们所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外汇储备实际上发挥着与基础货币相同的作用,外汇储备的增减类同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减。于是,国内的本币投放就不取决于宏观经济的需要,而被动地取决于维持固定汇率的需要,货币政策独立性于是丧失了。
经济金融政策范文3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超主权货币:人民币国际化
2008年9月底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通过金融间现代化交易链条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危机对全球经济基本面的影响
这次危机来势猛。传播速度快,牵涉面广。影响层次深,时间长破坏性大,为世界所罕见。它使全球大量金融机构或破产或整合。大量实体企业或破产或重组,生产销售困难,产品积压。大量工人失业下岗,各国财政税收锐减。进出口贸易额急剧下降,各行业遭受重创,复苏难度相当大。
我国的经济体系和外汇储备体制与美元币值联系密切,与美国投资和直接贸易比重较大,同他国大量贸易和投资往来用美元结算。使我国经济紧紧地绑架在美国的经济战车上。基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次优选择,到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95亿美元。却持有美国债7274亿美元,加上其他共持有美证券类资产达1.20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2/3。危机先后使我国主权基金投资、银行及理财公司投资、大型实体企业并购或套保投资等直接损失达2000亿美元以上,导致几家大型企业高管更替,社会就业难度增大。
(二)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制度影响
1、直接挑战美元的世界通币地位。美国的泡沫损失和挽救危机投入的巨额资金更加剧美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趋势是长期的,鼓吹强势美元的战略挽不回它的信用。
2、直接挑战美国长期全球性扩张的“双赤字”政策,并引起国际社会不同力量对比变化。
3、将引起国际货币组织体系、金融监管制度发生革命性变革。不论是超主权货币还是多元化货币,将会诞生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
4、将对任意国际货币主权国的财政收支、国际收支预算,经济上“扩张与收缩、双赤字或双赢余、一赤字一盈余”模式选择与制定产生影响。
5、危机后新型经济体作为国际货币参与国,在维持本国币值稳定与坚挺上。不仅仅是与金融制度的安全与完善、外汇储备的多寡、虚拟经济的发达与否,更重要是同自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实体规模与产出量、外汇储备中真金白银和战略物资储备量休戚相关。
二、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启示
(一)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技术和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随着经济大国的“资本+制造产业”在我国转移,带动了我国贸易高速增长,也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依存度高达60%以上。对外出口直接拉动了原材料、能源、服务业上游产业的发展,但出口一定程度是依赖于低人力成本和资源的消耗来支持,且我国长期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条件低,人民币对各主要通币比价低。我国总体经济中90%以上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都源于原生矿产资源,相当大比例源于我国。尽管外汇储备相当大,但环境与资源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许多矿山城市资源枯竭,废渣尾矿堆放成灾,自然环境恶化,农产品供给保障度大大降低。我国必须改变出口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成以内需为主和以提升产品核心技术出口为重点相结合的模式。
(二)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
危机再次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设计上人为缺陷,也充分揭示了美国长期奉行全球性扩张政策、超前消费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带来的现实危害和潜在的风险。美元的信用风险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提上日程,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人民币国际化提上日程。当今我国的经济规模、贸易总额、外汇储备、经济发展水平在国际上已占重要地位。对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已有重要影响。而美元持续贬值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人民币币值总体上是稳定的,周边国家经常项目和外汇储备已使用人民币,年初我国已和多个国家进行了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此举一方面促进双方进出口贸易,有效防范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我国贸易、减少外汇储备风险、提升国际地位,当然也对我国的经济、货币政策带来挑战。我国应充分调查研究、推行试点,着手人民币国际化的组织、制度、渠道、结算网点建设。
1、试点和推广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收支结算制度。先进行清算制度、组织机构、渠道网络建设。建立起人民币投放和回笼渠道,除通过口岸结算、货币互换外,还要通过涉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向贸易伙伴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加快人民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间的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结算网点等的建设。
2、加大双边关系中人民币与他国货币兑换业务,既直接推动进出口贸易又避免美元汇率波动风险,还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结算业务的发展。
3、实行一定范围内国际交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4、健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坚持量入为出原则不动摇。保持财政收支盈余,偶尔可赤字,但长期趋势是盈余。保持贸易的长期顺差,幅度可增减变动。但每一年度不逆差。这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基石。
5、加强对广义金融市场规范建设和监管,严控异常资本项目流动。打击恶意投机炒作和洗钱犯罪。
经济金融政策范文4
客观地说,通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目的。当前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逐步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为落后地区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考虑到当前我国这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体制框架和落后地区较低的发展水平,单纯依靠落后地区自身或者依靠市场的因素都很难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必须依靠政府的一定干预来提供。此外,在我国西部地区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尚未有效运转的情况下,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还需承担制度设计、规划与组织实施的职能。为此,从财政金融政策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财政政策: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建立规范的财政地区性补偿制度
财政政策的再分配、社会稳定职能决定了其在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转移支付政策,对地区间收入进行再分配,可以均衡不同地区的财力;通过政府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与私人投资互补,能够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通过税收政策,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府的总体财政收入,增强其公共支出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税制的一些调整,来制定有利于落后地区发展的税收政策取向。总之,财政政策的作用就是在市场力量驱使落后地区资金外流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力量促使不同形式的财政资金流入落后地区,通过财政的地区性补偿制度来保证落后地区发展的基本需要。
1、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转移支付政策是一种对市场运行结果的事后调节,主要是政府为了校正市场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而行使的再分配职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进行地区间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却能通过均衡地区间的财力差距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为最终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创造基础条件。我国目前急需完善和修订现行的转移支付政策,其内容具体包括:
(1)改基数法为更符合不同地区实际的因素法。因素法是转移支付制度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基点,它既可以降低各地区对中央讨价还价的成本,又可以提高转移支付政策的科学性。在因素法条件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可以综合考虑那些影响较大、可量化、易于全国统一的客观因素,包括:基础因素(人口、土地面积、行政机构、教育状况等)、经济发展因素(人均GDP、工农业总产值、价格水平、地方财政能力、城市化水平等)、社会因素(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特区、民族状况等),对这些因素根据一定的标准设置不同的权重,各地统一标准计分,以此来计算各地区的转移支付数额。事实上,改基数法为因素法的观点已讨论很多,而且技术上的准备也相对较为充分,所以建议加快这一改革步伐。
(2)规范合并转移支付的种类和形式。根据均等化和非均等化的特点,将多种形式的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税收返还和均等化的转移支付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①在合并规范的基础上逐渐降低一般性税收返还的比重。将体制补助、体制上解、结算补助中的定额结算部分并入税收返还,并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原来税收返还的数额。与此同时,在税收返还过程中进行结构调整,减少对体制上解地区的税收增量返还,增加体制补助地区的税收增量返还。②逐步提高过渡期均等化转移支付规模,突出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功能。均等化的转移支付作为一种既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又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政策手段,根据中央财力的水平,加大中央政府的投入规模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建议均等化的转移支付规模应以“两税”的增量为基数,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提取,并将提高均等化转移支付规模制度化。③规范专项拨款办法。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范围,属于中央事权的中央负责,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的,按照各自负担的比例分别承担拨款资金。与此同时,逐步引入“因素法”核定专项拨款额,有条件的专项拨款应适当考虑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财力差异的客观实际。④对口支援的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其缩小地区差距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支援的项目一般不列入受援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主观性较强、缺乏长远考虑等。所以建议,在总结对口支援的经验的基础上,以因素法为依据,试行地区间财政横向转移支付。
(3)建立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发挥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的作用。分税制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都只是在中央和省一级进行的,对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我国的地区差距并不是简单的东西部差距,事实上东部也有落后地区,一个省内部也有地区差距。因此建立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非常迫切。这一制度应在考虑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财政管理体制目标范围内,尽量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相协调,同时适当增强财政困难县、乡的财力。省级的转移支付制度因为地域单元相对较小、集中管理程度相对较高,可考虑率先按照因素法确定转移支付的规模。
2、成立专门的“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基金”
借鉴国外巴西建立的亚马逊基金、欧盟的区域发展基金等方式,建议成立专门的“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基金”,基金来源包括:(1)将现有较为分散的“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等各种用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扶贫资金集中起来;(2)在尽量不与现有的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法律条文冲突的情况下,发行由政府担保的西部发展债券来筹集部分资金;(3)将各省市原来用于对口支援的资金集中起来。基金的运用包括用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的补贴,对贫困户的“扶贫开发补贴”等。基金由一个统一的机构运用,运用方向主要包括:对投资于西部落后地区的农业、交通、水利、资源性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给予一定的投资补贴,补贴的数量根据投资环境的评分等级确定,投资环境越差,获得补贴越多;对在中西部发展的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安排就业的人数予以一定的补贴;从发展基金中拿出较为固定的一部分直接用于扶贫开发,其投入对象主要用于准贫困户和贫困户。在基金的管理上,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资金都要由政府部门组织中介审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审查,对资金的投向、用途进行跟踪。一旦发现被挪用或变相改变用途,必须追究主要领导及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3、给予落后地区一定的税收政策倾斜
(1)加大有关农业税制的改革力度,对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已经决定农业税税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五年内取消农业税。此外,还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烟叶除外)。据初步估算,农业税制改革大致可以减轻农民负担120多亿元,这对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虽然作用有限,但是对改善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较深远的意义。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落实中央的政策,对落后地区由于减免农业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一方面,中央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还应加快县级以下基层政府机构的改革来实现减员增效。否则,农业税的减免难以落到实处。此外,考虑到西部农业比重大,而与其他行业相比,从事与农产品相关的产业发展具有风险大、投资大、利润低的特点,还应适当降低与农产品相关产业的增值税税率。
(2)制定一些吸引外资和内资投资于西部的税收优惠政策。尽管西部有其自身发展的一些资源优势,但是由于它深处内陆,交通、信息等环境不甚便利,因此专门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国内发达地区的资金投资西部是必要的。
二、金融政策: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同时鼓励多种商业性金融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落后地区的长期资金支持
政策性金融是实现金融公共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干预金融体系的重要表现。为此,很多国家政府都组建了开发银行,使较为集中的信贷可以流向那些金融体系不愿意主动为之筹集资金的领域。随着各国经济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政策性金融的种类、业务方式和运行范围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其政策性的基本机制与功能还持久存在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政策性金融的运行范围看,落后地区属于金融体系不愿意主动提供资金的领域,而且市场化程度越深入,商业性金融对落后地区的支持越弱化,借助政策性金融来促进落后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就成为一种必需。
从政策性金融的投资领域看,主要是符合政府产业政策或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但商业性金融又不愿或无力投资的基础产业、农业、中小企业以及边远落后地区。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更倾向于支持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而发达国家一般侧重于对农业的支持。当前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投资侧重点既包括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开发、也包括农业的发展。鉴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建议:(1)成立专门的支持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的开发性银行或中长期信贷银行为中西部发展服务。为确保开发性银行的稳定资金来源,除财政提供基本的资本金外,还可以考虑将享受国家政策性贴息的邮政储蓄存款等作为开发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可以间接融资,也可以直接进入金融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其它有价证券直接进行融资。此外,还可以利用世行、亚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广泛筹措国内外资金。(2)以法律的形式建立较为统一的财政投融资管理体系。财政周转金虽已取消,但仍存在着一些以财政为依托的不同类型的财政投融资管理机构,如投资公司、财政信托投资公司,它们各自掌握一定的财政资金,或者是通过项目管理(财政投资形成的项目)而获得的股权分红等。为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应对财政性投资统一管理,并对其经营业务领域、贷款投向、贷款项目评估、审批发放程序加以严格规定。如开发性银行在运作过程中,要确定较为严格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范围,投资方向限于落后地区的水、电、路、气、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新技术的直接投资的规定等。
2、建立多元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性金融功能被分离后,商业性银行的运作模式主要是以市场为取向来配置资源,而很少会为完成政府的政策性任务而经营。当前我国的商业金融体系主体单一,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的局面。为此,我们主张:在多方面鼓励各金融机构进行多种金融工具的创新,例如采取银团贷款、混合贷款、委托理财、融资租赁、股权信托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的同时,建立多元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优势是其分支机构和总行都在同一个区域,吸收的资金基本在当地转化为投资,而不会被总行倒吸。此外,作为独立的商业银行,它可以取得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一定份额,而且它还可以在资金市场上拆借资金,促进资金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品种多样的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不仅有利于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而且在执行国家相关的金融法规基础上,与本地的中小民营企业共同成长。它能较充分地利用地区性优势,低成本高效率地了解地方上中小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从而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风险大的障碍。
建立多元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具体形式包括:(1)借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同时,利用现有资源,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众多分支机构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入民营或外资成份,充实资本金、优化产权结构,将其改造成总行控股或参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近年来,在东北、天津等地都设立了区域性商业银行,有关部门也应考虑在西部设立商业银行的可行性,允许在西部地区发展区域性的发展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一些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性合作金融组织。与此相配套,在多元化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同时致力于信用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只有在完善、科学的金融环境背景下,商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3、发展西部区域性的金融市场
区域性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市场机构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更需要金融市场的主体―――企业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1)加强区域性的金融市场建设。西部区域性金融市场的发展除了货币市场和中长期借贷市场外,还应包括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等。西部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西部地区选择一个经济基础较好、金融市场发育较为成熟的城市开设一家新的证券交易所。国外的经验证明这是可行的,如美国有18家证券交易所(其中2家是全国性的)、日本也有7家交易所(其中全国性的3家)。二是在目前政府尚未放开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之前,允许西部优先发展2―3家地方证券交易中心,作为对证券交易所市场的有益补充。事实上西部的成都“红庙市场”已有了1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一直未壮大的原因在于政府的严格限制。此外,西部还要大力发展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这种交易市场对公司要求的层次更低一些,但另一方面,这种产权交易市场更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全面流动,而且还能成为提供市场信息、企业信息的场所。
(2)塑造资本市场主体,鼓励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资本市场是资本运营的市场载体和资本形成的中介,而企业才是资本市场的运行主体,如果缺乏真正能在市场经济中有效运转的多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西部的金融市场发展也会变成一个空壳。在鼓励西部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一方面必须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积极推进企业的债务重组和产权交易,支持西部国有企业引入内资、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另一方面,西部地方政府要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优惠的政策空间,要打破地域封锁、树立全国统一市场的观念,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选择自己适合的模式去发展。
(3)发展西部的产业投资基金,这是一种直接投资于实业项目而非证券化的金融投资工具。由于西部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能源、矿业等自然垄断性资源,在这些资源性产业中尝试发展西部的产业投资基金,在西部建立起一些全国性的棉花和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原材料供应基地、石油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基地等,既可以促进这些产业自身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此,当前应加快修改、完善并适时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并考虑优先在西部地区组织试点,支持西部地区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内外资。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西部的西安、成都、重庆等一些大城市所拥有的科技力量,进行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的试点,增强西部区域资本市场的创新能力。
4、继续扩大小额信贷的适用地区
小额信贷扶贫是为贫困者阶层(含城乡个人、家庭及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小规模信贷服务的正规、半正规或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这是一种新型的扶贫到户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向最贫困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低息的信贷援助,向他们提供经济机会以启动其自主发展生产的能力。
经济金融政策范文5
关键词:金融积聚;政策倾斜
根据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目前广西提出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的设想,但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水平和金融业发展现状,单纯依靠自然渐进模式必定是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政策倾斜、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才有可能促进金融积聚。
一、金融积聚动因分析
关于金融积聚的动因,金融聚集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从微观角度较好地解释了金融积聚的现象。
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中心的集聚效益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Davis(1990)通过对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区域里,各种规模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集聚。Gehrig(1998)根据证券的流动性及其信息敏感程度研究金融活动,认为无论对信息是否敏感的金融交易,都可能集中在信息集中与交流充分的中心地区,从而形成金融产业积聚。
规模经济理论主要针对金融活动的外部经济解释金融聚集现象。韩国学者Pak(1989)认为跨国银行为了降低成本会采取扩大经营规模的战略,在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将银行服务的成本分散到全球金融业务。当某一地区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银行中心便形成。我国学者潘英丽(2002)、冯德连、葛文静(2004)均认为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例如,行业内银行之间的协作;金融机构之间共享基础设施;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邻近;信息沟通的快捷、市场流动性提高、投资成本和风险降低等等。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内的金融机构地域集中现象风起云涌。例如,北京云集了国内所有的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证券、保险和外汇交易市场及最大的住房抵押市场;深圳通过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和保险公司,迅速发展成为珠三角洲地区金融企业的集聚地。金融积聚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同时,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区域金融政策倾斜的理论基础
区域金融政策倾斜是政府采用宏观干预的方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定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国内外各类经济增长理论、金融约束论及国内学者对国内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为金融政策倾斜提供了理论支持。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资本的形成与产出能力给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推动作用。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框架应用到省区层面上,如陈莹(2002)、黄湘雄(2004)、曹廷求(2006)分别对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的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做了实证研究,都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金融约束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金融市场化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程度的金融约束来达到金融深化的目标,政府通过制定存贷款利率限制、市场准入限制、资本市场运作机制和稳定的宏观政策等一整套区域金融政策为金融部门和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使得它们采取有社会效益的行为,弥补地区内发展不平衡及市场本身的缺陷,实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国内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表明,时空性、层次性、吸引与辐射性和环境差异性共同表现为区域金融的属性。唐旭博士在《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999)中指出经济计划体制的转型直接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加大,在了解国内资金分布和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差别政策,显得日益重要。殷得生和肖顺喜在《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中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的差距,运用交换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
三、促进金融积聚北部湾经济区的政策建议
北部湾经济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廊一圈等多层次发展区域的交汇处,区位优势和未来巨大的市场容量是吸引金融积聚的根本因素,也是金融政策倾斜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发展初期,如何通过金融政策倾斜加速金融机构聚集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1、建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蒋升湧(2007)主持的课题“建立北部湾银行问题研究”中提出,参照徽商银行模式对广西现有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兼并重组,在其基础上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北部湾银行。作为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北部湾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应以支持环北部湾经济圈特别是北部湾三市社会发展与经济开发为主要目标,其信贷资金的投向重点应是北部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有利于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此外,就是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北部湾银行应重点吸收境外、东部资金,在成熟时,应将业务和分支机构延伸至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使之成为一家国际性银行。北部湾银行的资本金来源尽可能多元化,多元化体现在行业、地域(包括境内外)、所有制成分(包括自然人)等方面,多元化的好处是分散风险、保障资本金的长效稳定,并且可以发挥地缘优势,为今后引资多元化奠定基础。资本金可以采取阶段性扩充办法,在建设初期可以考虑只吸收境内资金,后期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针对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北部湾银行应该承担起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提供融资或担保的责任,通过争取国家给予类似渤海银行的新业务试办权,例如开办股权抵押贷款,一方面避免与其他银行业务同质化,同时也为其他金融机构创造市场机会,彼此形成合作关系,以利于资本聚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有差别地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完整的金融产业链,种类齐全的金融机构可以创造市场机会和分散市场风险。因此,必须发展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在内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结构。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约束较少,可以通过专业投资方式改变社会资金结构,将社会闲置资金引向资金需求最为迫切的企业或项目。当前,可以考虑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多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以适应小企业抵押贷款的灵活性需要,改造某些准金融机构为信贷机构,加快步伐构筑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财政补助等手段补充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对这些企业实行有区别的税收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更好地实现高效的资金配置。
(二)金融业务管理倾斜
1、根据区域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制定区域金融支持政策。根据规划,广西将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壮大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力等七大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林浆纸、水泥建材、现代中药、海洋等产业。对资金投向广西上述产业的广西境内的金融机构在税收、财政补贴等予以优惠,同时,允许贷款利率适当浮动。
2、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政策。根据金融服务与产业的原则,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比例、放宽利率浮动等措施促进资金及金融机构向北部湾经济区聚集。对于广西境内的金融机构允许其以低于全国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比例开展业务,这样有助于该区域的金融机构以较低的成本吸纳来自全国的资金,促进资金向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的重点产业流动。同时,可以将北部湾经济区列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试点区域,允许本地区的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存贷利率,或者对本地区以外的金融机构向北部湾经济区的贷款提供利差补贴及地方政府担保,以保障重点产业的资金来源。
3、增加政策性银行对北部湾经济区的资金投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规划层次,在金融政策及资金层面应尽早落实。因此在资金额度分配方面,跳出西部大开发的限制,从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多层次发展战略交汇点考虑,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或者增加原来的额度,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为重点产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同时,对政策性银行贷放的专项资金所需的配套资金实行差异化待遇,例如,对来自北部湾经济区及广西本土金融机构的部分实行国家财政补贴利差及地方政府担保的双重优惠政策,带动商业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北部湾经济区。
经济金融政策范文6
[关键词] 郑州市;科技和金融;结合路径;政策取向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近几年来,河南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相对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落后,科技力量相对薄弱,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承担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做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工作,将对加快郑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国内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现状分析
(一)美国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现状分析
美国科技与金融结合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美国财政性金融对科技的资金供给路径。中小科技企业是科技型企业的主体,也是最需要政府扶持的对象,美国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鼓励科技创新,于1953年成立小企业管理局(SBA),为中小企业在其研发期、种子期等中小型阶段提供必要的科技、金融和管理支持,辅助中小企业顺利步入成长阶段。
美国的政策性银行也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以扶持,如联邦政府的美国进出口银行向外向型中小科技提供多种优惠的短期信用担保和保险;美国政府采购部门也向中小企业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如1952年《小企业法》规定政府采购合同必须按一定比例分配给中小企业。
2.美国金融中介资金供给路径。美国的商业银行数量在7000家左右,并且随着合并和2008年底金融危机以来的破产倒闭,有减少的趋势,但美国的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信贷市场上的竞争驱使金融中介体系在市场机制下获得高度发展,促进了美国科技与金融结合路径的成熟。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美国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补充。
3.美国科技对金融的技术供给路径。美国科技对金融的技术供给所推动的金融创新包括:纽约“票据交换所银行间支付系统”(CHIPS)、联邦储备通讯系统(FRCS)、银行和信用卡组织支付终端(POS)、美联储大额美元清算系统(Fedwire)、家庭银行(PC Banking)等。
(二)我国发达地区科技与金融结合现状分析
1.广州科技与金融结合路径传统化。在广州地区,无论是科技型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其技术和发展模式都偏向传统,成熟较快但发展较慢,使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也表现出传统性。在科技产业结构上,电子与信息行业这一“传统”的高新技术行业占据主导地位,使其他领域的技术难以进入。因此,金融对科技的资金支持路径传输的是银行信贷资金和上市得到的资金,而科技对金融的技术供给路径传输的主要是传统信息技术。
2.科技与金融结合基础牢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外资企业带着先进的科技涌入广州,众多金融机构也云集广州,这两者使广州在科技与金融结合方面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科技与金融结合路径不仅十分稳定,而且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向更高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财政对主导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广州市政府历来重视电子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其给予重点财政扶持,提供直接资助、创新基金等多项优惠政策,极大的促进了电子与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但这种政策倾斜也可能导致其他行业获取的财政支持减少,不利于多元技术的相互转化和弥补。
三、郑州市科技与金融结合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现状及融资情况
目前,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二、三产业,其中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行业为主。另外,企业使用过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按融资金额大小依次是:民间融资、银行贷款、股权融资、政府资金和小额贷款公司等;24%的企业甚至没有进行过融资。另外,企业资金用途按紧迫程度依次为补充流动资金、投入技术研发、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投入新的开发项目、购置厂房或土地。
目前,郑州市中小型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基本上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向银行贷款,但条件苛刻,要有土地、厂房等抵押物,而且手续繁琐;二是向民间借贷,但需承担高利贷,风险更大。此外,政府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导致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缓慢。现实已经表明,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
(二)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
1.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看,呈现高需求、小额度的特点。郑州市目前有50%以上的企业对融资需求度高,其中又有80%的企业需求迫切。已初步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产品进入销售阶段的企业融资需求大多在200-600万元之间。
2.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看,渠道单一,门槛和成本过高。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多靠银行贷款。另外由于银行不愿在不能分享企业发展收益的情况下承担更多风险,造成企业融资门槛、成本过高,手续过于繁琐,甚至超出企业承受能力。
3.从企业获取资金的难易程度看,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风险投资以及政府资金的扶持。由于郑州市创业投资机构少、规模小、投资能力弱以及市场体系不完善,吸引社会资本少,退出渠道不畅等问题,使得80%以上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基本无法获得风险投资。
四、郑州市科技与金融结合路径对策分析
(一)加强规划引导,培育创新资金供给主体
通过设立科技银行、组建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专业化的科技融资租赁公司、支持专业化的科技担保公司发展等,完善科技创新资金的供给主体。总体上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为主,促进更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不断推动科技与金融的合作。
(二)创新融资方式,拓宽科技金融合作路径
1.路径一: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一是扶持商业性创业投资机构的设立与发展,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并在投资过程中进行资金与企业的匹配;二是政府与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联合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发现前景较好的投资项目。
2.路径二:政府、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多方合作的科技金融创新模式。一是设立科技企业信用互助担保基金。政府、企业群体和金融机构按照适度的投资比例合作对科技企业发放担保贷款,通过协定资本运作模式,建立健全风险共担机制等。二是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金融机构。组建由政府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公司,如“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目的是推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票据贴现、贷款转让以及与小额贷款有关的咨询等业务。
3.路径三:政策支持科技担保公司发展,拓展科技融资担保服务模式。一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设计,将原来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资助改为政府担保风险补助,通过担保公司担保、银行贷款、风险共担的市场机制,将财政科技投入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二是不断推出了创新担保产品。如“天使担保”、“担保期权”、“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订单/应收账款质押担保”、“政策性拨款预担保”等担保特色产品。
(三)健全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环境
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离不开协调有序的政府管理、高端的科技金融人才、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主要包括:建立科技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统筹规划科技金融资源,协调制定科技金融政策;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结合的政策体系;吸引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体系。
[参 考 文 献]
[1]Aghion, P. and Bolton, P.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64(2)
[2]Allen, F. and Gale,D.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isk Sharing. Cambridge : MIT Press,1994
[3]Alchian, A. A. and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5)
[4]陈洪.广东省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特点和对策[J].财政研究,2008(8)
[5]樊纲.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总论[J].财贸经济,1999(6)
[6]范承泽,等.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1)
[7]郭鸿.风险投资与科技创业[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8]李颖,等.金融发展对国内科技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9(23)
[9]林毅夫,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10]彭文平.金融发展阶段:一个包含金融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