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操作流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操作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操作流程

财务共享操作流程范文1

一、财务共享中心的含义

财务共享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美国的福特公司率先实施,它将其下属公司共同的、简单的、重复的、标准化的财务业务集中到该中心,实施全集团的共享服务。

BryanBergeron认为“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结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该业务单元为共享服务中心。

二、财务共享中心的优势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实现财务部门以低成本、高效益地进行交易处理、降低管理风险和提供决策支持等收益。具体说来,存在以下三方面优势。

第一,实现财务工作重心向高附加值工作的转变。目前财务部门的工作重心仍然停留在交易处理和报表工作上,把绝大部分资源消耗在诸如输入凭证、报销审核等交易记录和控制活动上,工作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事后的反映,缺乏对决策的有效支持,不能适应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型尤为迫切。财务共享中心可以将“想事情的人”和“做事情的人”分开,使财务能够更加专注于实现高增值的财务决策支持服务,提高了财务的管控能力。

第二,提高财务核算工作效率。财务共享中心将各业务环节相关的核算工作全部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进行统一处理,统一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保证所有核算内容在财务系统中完整记录,操作及时,数据准确;所有的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到账簿报表的生成工作完全可以集中在集团总部进行,实现了数据处理集中化,降低了数据处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三,推动财务核算从静态向动态模式的转变。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只要他愿意,微软公司可以在每分钟出一次账,这其实是一个动态核算单位模式的典型应用。基于SAP的财务系统对财务信息的搜集是实时的,无论是企业集团的外部数据,还是集团内部的数据一旦发生,都将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主动、及时地送到系统中等待处理。原始数据变成记账凭证是实时的,记账是实时的,财务核算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中的动态核算。同时,财务系统将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管理人员可以动态地掌握集团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增强了财务信息的时效性,提高了财务信息的价值。

三、构建财务共享中心可能存在的问题

财务共享中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但是在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过程中,受限于经验、人们的意识或者是系统上的问题,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和困难。具体如下:

第一,职责界定问题。由于会计核算职责剥离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部人员可能不再愿意严谨地对所有数据进行判定及负责,或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服务等也应由共享服务中心提供,从而造成职责不清,推诿责任,反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第二,信息系统问题。企业目前在系统设计中仍部分存在延用以前的惯性思维,从单个业务线出发,未过多地从全局统筹考虑。受限于系统之间(业务系统、结算系统、账务系统、网银系统)集成度不够和存在大量非标准化的数据格式的原凶,可能需要人工干预和大量的手工操作,造成后期需要通过大量资源投入进行系统二次开发或通过“人”来手工克服系统不足或者造成部分资源的限制。

第三,核算流程优化问题。如一个完整核算流程(如采购至付款)对应职能分散在众多部门,在单点上实现高效(结算环节实现集中结算),但是有些付款后仍需手工将单据传递回当地进行支付和处理,影响了核算效率,同时增加沟通成本;再如发票认证与发票校验工作,存在通过集中处理以大幅提高财务部门的核算效率的改进空间。

第四,人才培养问题。共享服务中心是按照业务循环进行标准化操作的流水线作业,员工只需完成整个业务流程处理中的一个环节,是偏操作型的人才,可能造成共享中心操作型人员流动性较高,后备人员不足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共享中心的发展。

四、财务共享中心实施成功的要素

构建财务共享中心必须支持和配合公司目标的实现,按最佳实践的准则确立权利和义务关系,做好时间、财力和人力的投资,以确保各业务主体的人力安排符合公司业务的需求。领导层需要对变化的关键点和未来公司的发展与员工进行明确的传达,以通过共享服务中心改进公司竞争地位。

第一,流程设计的先进性。流程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共享服务中心人员与各业务层面的客户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流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取得最佳的效果,对客户整个业务体系和当前整个业务流程的了解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流程分析中,抓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有重大影响的流程并进行改进。

第二,服务水平协议的保证。服务水平协议(SLAs)是共享服务中心和各被服务的业务单元之间签订的用来维持共享服务的协议,它以文件形式定义了共享服务中心和各业务单元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会计处理的时间约束和质量要求、收费的标准和付款方式等。共享服务中心和被服务的下属业务单元将按照服务水平协议进行操作,以促使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服务机构来自我维持和发展。

财务共享操作流程范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进行授信时往往可能会降低标准,对企业的授信超出企业的最高债务承受能力或者超出企业的实际需求,造成过度授信,而银行间信息不能及时进行沟通,多头授信会进一步加大了银行对企业的过度授信。过度授信可能会为企业带来超额资金,促使企业进行过度投资。如果企业经营良好的话无疑会带来收益。但是一旦企业投资失败造成资金链断裂,无论对企业还是银行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2014年9月淮矿物流百亿债务黑洞被曝出,金融类债务总额127.18亿元,涉及19家银行。巨额债务不仅给淮矿物流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还严重影响到其母公司皖江物流。百亿债务全数收回已无可能,银行认亏已成必然。过度授信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来防范过度授信风险。

二、案例介绍

2014年9月淮矿物流因无足额资金偿还到期债务,被中国民生银行上海分行起诉,经核查淮矿物流债务黑洞高达百亿,其中金融类债务总额127.18亿元,涉及19家银行。

皖江物流在2014年9月24日的公告中指出银行的过度授信问题:“在淮矿物流资本金只有10亿元的条件下,银行给予的授信额度却高达130亿元,授信时未尽必要的审查义务。依据淮矿物流章程,淮矿物流重大筹资活动应由出资人(股东)决定,但部分银行仅凭淮矿物流董事会决议就向其提供巨额授信支持。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银行以金融创新名义,向企业推介所谓“商贸银”业务,但由于其操作流程不规范,导致风险积聚、加大、放大。据初步统计,参与淮矿物流“商贸银”业务的银行共14家,淮矿物流所负担的金融类债务中,绝大多数是由“商贸银”业务形成。”(“商贸银”业务实质上是一种没有抵押以贸易往来进行融资的借款形式。)

淮矿物流的百亿债务黑洞虽然不是由银行直接造成,但是银行的过度授信对其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可以说过度授信将事件的影响大幅度扩大。如果没有银行的过度授信,淮矿物流不可能有如此多的资金去开展相应的业务,即使投资失败,损失也将被控制在一个相对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出现高达百亿的债务黑洞,不仅对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使淮矿物流面临破产,连累其母公司皖江物流陷入危机,甚至将国资企业淮南矿业被卷入其中。同时还在社会造成了及其不良的影响。

三、过度授信的成因

(一)银企间信息不对称

银行作为外部机构,获取企业信息的渠道有限,不可避免的与企业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而企业的财务造假会大大加大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对造成过度授信产生巨大影响。

淮矿物流通过虚增利润;虚构贸易循环;关联交易;进行动产差额回购担保;财产转移等方法进行财务舞弊。上报虚假数据给母公司,体现在母公司的财务报表中,造成母公司财务报表严重偏离实际。皖江物流2012年~2013年两年虚增收入高达91.54亿元,虚增利润4.9亿元。如此大额的财务造假给银行造成公司经营良好,收入可观的错觉,从而放宽授信,引起过度授信,这是企业的不法行为对银行造成的误导。

(二)银行没能有效实行风控

银行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贷前审查、贷中监管、贷后控制来实现。之所以会造成过度授信,产生如此巨额的漏洞,显然银行在授信的前、中、后期没有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首先,在淮矿物流资本金有10亿元的情况下,银行却给予了其高达130亿元的授信额度,显然,银行在授信时并没有必要的审查义务。其次,淮矿物流与多家公司之间存在大量关联担保,银行却未能及时发现,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再次,淮矿物流财务造假无疑会对银行造成误导,但并非完全不可察觉,对比同行业的大幅亏损,不难发现淮矿物流盈利的异常。然而,银行却未能及时引起警惕。最后,在“商贸银”业务中银行很显然没有做到有效的监管和控制,这才给那些想捞一笔是一笔的钢贸企业越贷越亏,越亏越贷创造机会,最终使银行陷入裹挟。

正常情况下银行在贷款时应要求淮矿物流采取有效的担保、抵押、质押等措施,并对其应收款项进行风险全覆盖,从而降低风险。从案件结果来看,银行显然没有严格执行,否则不会面临如此巨大的损失。同时,并没有对淮矿物流的资金运作进行有效监控,进一步加大风险积聚。

(三)操作流程不规范

皖江物流公告中明确指出银行授信过程中操作流程不规范问题:“依据淮矿物流章程,淮矿物流重大筹资活动应由出资人(股东)决定,但部分银行仅凭淮矿物流董事会决议就向其提供巨额授信支持。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银行以金融创新名义,向企业推介所谓“商贸银”业务,但由于其操作流程不规范,导致风险积聚、加大、放大。”虽然我们无从获知其具体情况,但是皖江物流会在其公告进行这样的说明,很明显银行在授信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四)银行投资决策失误

涉及银行如此之多,金额如此之大,已不是少数银行人员的权利能够决定的,必然经过银行决策层的共同协商。之所以会给予淮矿物流如此高额的授信想必银行在给予其授信前对其未来的发展是相当看好的。然而,淮矿物流主要是经营钢材产品,营业收入中大部分是来源于钢材销售。2012年以来,国内钢铁、钢贸行业由于产能过剩,钢材价格大幅下降,钢材抵押融资的风险也日益扩大。2014年4月以来,与淮矿物流合作的钢铁、钢贸客户单位资金周转出现严重困难,导致淮矿物流资金周转困难。

对于所谓的“商贸银”业务看似能为银行带来巨大收益,但是银行却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除了银行之外淮矿物流、斯迪尔、钢厂、钢贸商,都有动机联手做局,套取银行信贷,从而获得利益。

(五)外部监管未能有效发挥其职能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识别企业财务造假的主要途径。然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却未能及时发现淮矿物流的财务造假行为。淮矿物流作为皖江物流的子公司,与皖江物流合并财务报表。皖江物流2012~2013年财务报表均出现造假。而皖江物流2012年、2013年由华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具的审计报告却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由于证监会并未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公告处罚,从某种程度上排除了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舞弊的嫌疑。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并未发现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属于审计风险。虽说是企业管理层集体舞弊,按照一般审计程序单单核对账簿、检查凭证往往较难发现漏洞,但是如果注册会计师能够从分析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公众媒体上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资料以及函证等获取的外部证据入手,还是有可能发现异常的。

证监会作为公司的监管机构,对于淮矿物流金额巨大的财务造假未能及时发现,也应承担部分责任。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作为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对于银行的行为应进行严密的监督和管理。然而,对于如此大规模的巨额授信,却未能发挥其监管职能,对于其中的违规操作行为未能及时的纠正和制止,显然难辞其咎。

四、防范过度授信的风险相关建议

(一)对于银行的建议

1.建立信息共享体系,降低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于企业的过度授信其实很大一部分是由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对于那些资本结构复杂、业务涉及领域广的企业银行收集数据本来就比较困难,再加上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会选择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于进行财务造假,进一步加大了信息不对称。为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过度授信风险,构建有效的信息共享体系则显的尤为重要。如何构建有效的信息共享体系?

第一,银行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收集,为每个有往来的企业建立单独的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加强对关联企业及关联业务往来的识别和关注,并将其转化为相关数据,录入企业的档案之中。

第二,实现各银行内部企业信息的共享,这就要求银行改变独立的信息管理模式,采取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统一管理。各个银行的各家分支行都能通过这个统一的系统录入和查找客户信息数据,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收集客户信息,实现各家银行间客户信息的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同时能够有效的防止多头贷款导致的过度授信。

第三,采取相关措施实现与工商管理部门,税务机构等相关单位的信息共享,获取企业更为有效的数据,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体系,降低银行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过度授信风险。

第四,银行成立审计部门,在对企业客户进行大额授信前,安排审计人员进入企业收集企业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审计。这样能够让银行更好的收集企业信息,更为有效的识别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降低信息不对称对银行过度授信的影响。当然,这项措施的有效实行还需要国家相关法律的保证和支持。

2.加强银行贷前审查、贷中识别、贷后控制。银行在贷前、贷中、贷后三个阶段加强对企业的审查、监管和控制是防范过度授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

第一,贷前审查。银行在确定对企业的授信前应收集关于企业的充足信息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关于企业的信息,有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有来自于银行信息系统的信息,也有来自于中介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实有效的。这就要求银行相关人员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有效的识别,从而对企业的真实情况作出最科学的判断,据此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贷款,以及给予企业多少的授信额度。这对银行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故银行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绩效考核。

第二,贷中监管。银行在贷款放出后应做到对企业进行持续的追踪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银行应对信贷资金的流向进行严密的监控,防范企业将信贷资金挪作他用。并且关注企业的贷款使用结果是否与预期相吻合,当出现贷款使用效果明显差于预想的现象,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将信贷风险控制到最小。其次,密切关注企业的现金流向和经营状况,作出有效的反馈和分析,防范企业财务信息造假。最后,对于企业关联交易的监察是万万不可放松的。一旦发现非正常的交易或流转,银行应及时对其进行限制,可通过要求其增加担保、抵押等方式降低信贷风险。

第三,贷后控制。为了有效的降低贷款风险,贷后风险控制则是必不可少。银行应当制定系统的制度对各项贷款项目进行管控。对于贷款项目的风险控制,银行相关管理人员应定期开会讨论,避免少数人员单独决策造成的决策失误。同时,银行还应定期与产权管理部门进行沟通,确保对抵押、质押物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评估。

3.规范操作流程,避免违规操作。操作流程不规范往往是造成过度授信的又一主要原因。有些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在对企业进行授信时并未做到尽职尽责按规定流程进行必要审查,监管和控制,甚至可能存在受贿、违规操作的情况,这都会加大过度授信的风险。因此,银行应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规范其业务操作流程,严格执行绩效的评估及考核机制,对于违规操作行为给予严惩。

4.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于任何单位来说人才都是重中之重。银行应当注重人才的引进,培养出高素质的高级管理人员。银行的管理决策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优秀的管理人员能够对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识别,对企业的形式和发展做出更为正确的判断,从而能够做出有利于银行发展的投资授信决策。

(二)对于外部监管的建议

1.加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造假的有效识别。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并定期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考核,注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有效发现财务造假问题的能力。

作为注册会计师在注重自身能力提升的同时,应端正其工作态度。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大胆质疑,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查证,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对于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和要求要坚决杜绝。

财务共享操作流程范文3

    对经营商品品种多、数量大且分店多的连锁零售企业而言,会计核算需要经过相当多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复杂度,因此,财会业务需要相对合理完备的操作流程来支撑。但由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各项制度措施尚未完善,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尚未建立,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缺乏规范的完善的账务操作流程、会计核算操作流程可资借鉴,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无法快速有效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会计信息应有的反馈功能,或多或少给连锁零售企业总部的宏观调控带来不利。与此同时,连锁零售企业一般有多个分公司(分店),企业总部需要联系市场环境并根据各分店的实际经营情况来进行财务分权,开展有别于非连锁零售店的会计核算及全面预算工作。目前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已陆续有相应规范化操作流程,但相对于零售企业这一特殊的行业来说,还需要更加详备规范的流程。在实际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部分财务人员无法明确分工合作,出现了核算会计开具商品付款凭证、结算会计开具商品进货凭证等不合理不合规的现象,最终引发货款结算时多头查账、对账的情况。

    二、会计信息覆盖面窄

    连锁零售企业需要各种类型的会计信息资源。然而,对于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不少企业仅侧重于对某一类型信息的收集整理,比如部分连锁零售企业中财会人员的工作不够主动,多把精力集中在编制记账凭证上,仍停留在处理财务会计领域的日常账务层面上,按部就班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填写原始的会计凭证,而没有主动地去拓展利用其它的会计领域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信息;同时,企业的财会人员很少参与运作具体的企业经济业务,在进行财务报表等各类分析时只是有所选择地使用各业务部门传递来的单据及信息,因此,未能真正地结合公司的经济业务与财会业务来对整体业务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使得财务报表分析没有深入业务活动的实质而仅对原始数据进行简单罗列,出现数据未能真实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现象;同时,也导致了信息开发的力度不强、开发覆盖面过窄,造成了重财务信息轻经济业务活动信息的局面。而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连锁零售企业的决策也越来越需要得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各类会计信息的支持。但目前,连锁零售企业会计信息的覆盖面不广,综合利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各类会计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使其在企业经营中全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复合型会计人才少现有不少零售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仅能简单地进行记账、算账等工作,整体技能普遍偏低,会计技能较单一,缺少新的知识技能。而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对会计信息处理也将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在企业内部及外部均将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供应商、客户、工商、税务、银行等各政府企事业单位及金融部门等,会计信息涉及到更多的部门及更广的群体。因此,连锁零售企业对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能够担负财会工作职责,从传统的记账、算账、事后报账工作方式转向预测、分析、决策这样一种全新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还要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外部其它对会计信息有需求的相关单位如投资者、供应商等提供企业会计信息及相应会计服务。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多数连锁零售企业缺乏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

    三、强化会计信息处理的对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的恰当处理有利于连锁零售企业应对竞争、把握商机、有效决策等。因此,会计信息处理的合理合规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针对会计信息处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综合运用电子操作系统、规范财会业务操作流程、拓宽会计信息覆盖面及提高财会人员综合能力这四个方面来寻求对策。

    (一)综合运用电子操作系统

    针对连锁零售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现况,建立起高效智能的信息处理系统,以便快速处理企业的会计信息;已建立起电子操作系统的企业,可以进一步构建系统数据分析模块,充分利用系统发达的信息处理功能,将商业信息系统中的收银、存货及成本等数据直接导入到操作系统软件中,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并能自动生成直观的数据分析曲线图表。财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商品进行大类分析,还要注意根据分析的需要对系统进行指标设定,利用电子审核系统对门店用款进行审核与支付,扩大电子操作系统的综合运用层面,使得企业相关部门能共享会计信息,使之成为连锁零售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

    (二)规范财会业务操作流程

    一般来说,连锁零售企业由于营业额大、原始数据庞大、核算量大以及管理层级多,信息的处理需要经过较多的流程,信息处理的难度较大较复杂,因此,会计信息的规范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财会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合理成为有条不紊处理大量会计信息的有力保障。会计信息是财会人员依据会计规则来加工处理而形成的。因此,会计信息的处理会受到会计规则流程的影响。针对连锁零售企业的特点,依据“流水作业、合理分工”的原则,制定会计信息处理的操作规程,规范进、销、调、存等各环节的操作流程,明确会计核算、凭证及报表的处理程序及操作方法等,制定销售成本结转办法并强化商品的核算办法,科学分解各岗位、各环节的操作并加以标准化、制度化,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形成量化的指标,从而达到规范业务流程、提高连锁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水平的目的。

    (三)拓宽会计信息覆盖面

    为解决零售企业快速发展而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困难,企业应该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发展现状,细化企业财会工作体系,拓宽会计信息覆盖面,主动地去拓展利用其它的会计领域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信息,加大信息开发的力度、开发的覆盖面,财务信息与经济业务活动信息双重并重,收集整理好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各类会计信息;同时,财会人员在进行财务报表等各类分析时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与财务会计来对业务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使得财务报表分析真实反映公司经营状况;做好数据分析,根据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需要设定商品周转率、毛利率、保本点等分析指标,建立相应的计算机数据分析模块,为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服务。

财务共享操作流程范文4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提高人们的生产效率与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在信息化广泛普及的形势下,各企业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也在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模式。而其中财务会计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信息化的趋势下不断作出调整。当前财务会计的流程优化也已成为一种会计工作的新趋势,也是企业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客观要求。

一、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的必要性

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一般会包括业务流程与财务会计流程,以及管理流程三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生产与经营活动所承载的主体,企业内部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业务流程,其都是为企业的生产而服务,并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而在业务流程的运行中,其又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很多的业务信息,这时,企业的财务会计流程就是为了获取这些业务信息而存在的,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为企业财务报告提供必要的依据,并配合做好企业的成本预算等各种财务工作。在财务会计对获取的业务信息进行加工之后,就要发挥管理流程的作用了。管理流程是一种管理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的管理工作,并且要对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作出合理的分析与研究,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为领导层的决策意见提供必要的依据。从企业这一整套的流程来看,财务会计流程在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其流程工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对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也会起到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的作用。所以,在信息化形势下,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是很有必要的。

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不足

对企业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必须是基于传统流程所存在的问题上,那么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而言,它又存在哪些不足呢?

1.理论基础不够先进。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中,它是严格按照规定的顺序来完成的,是一种劳动分工式的流程,各部分之间独立完成自身的工作,所以,各自间的联系不够密切,造成数据不具备连续性与系统性。基于这种理论来工作太过于死板了,各流程之间不够灵活,管理起来也是各自为营,缺乏有效的统筹工作。

2.数据的精准度不够。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传统财务会计流程只会从其中的一个小部分的信息来分析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这样的做法不够全面,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导致分析出来的数据的精准度不高。

3.信息采集的滞后性。

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往往是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相分离的,所以,它在反映资金信息的时候,总是在物流信息的后面;而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也是基于滞后的信息采集上。所以,其制定财务报告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必须进行再加工之后才能被运用。

三、财务流程的核心思想

在财务会计流程中,其核心思想是流程的再造。它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转变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流程。

在具体的财务会计流程进行实际工作之前,对它的整个流程进行有效的诊断是一种很有必要的做法。通过有效的分析与诊断,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流程的走向,检查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2.再规划流程。

在对整个流程作出了全面的分析与诊断之后,必须要对原有的流程进行一个再规划,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当然流程再规划并不是一个依葫芦画瓢的过程,而是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完成。

3.实施流程。

对原有的流程进行分析、诊断及再规划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施,把新的流程投入到具体的生产经营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它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如果其实施效果不好,将会对企业的整个经营产生影响。

四、信息化下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

1.统一数据建设的标准。

在对原有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之后,新的财务会计流程应该能科学地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合理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已加工后的数据规划通过的标准,保证各数据结构的完整,并且根据已建立的数据标准对数据进行科学的输入,实现会计录入的信息化与科学化。

2.简化操作流程,提高效率。

对于财务会计流程的核心思想要进行合理地运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加强实时数据的传递,提高其输入的效率,防止数据出路的重复性。在具体的操作流程中,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繁琐的流程要善于精简化,使之能在有效的流程内发挥作用。

3.把财务与业务流程合理统一起来。

从企业的整个操作流程我们可以看出,财务会计流程是对业务信息的一种加工过程,所以,业务流程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也会直接影响到财务会计流程的质量与效率。二者之间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必须实现它们之间的一体化。

五、结语

在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实现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企业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将会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流程的质量与效率,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作者:白玉平 单位: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小玲.浅谈财务会计流程化的探索[J].中国新科技新产品,2012,(2).

财务共享操作流程范文5

【关键词】财务共享 信息系统整合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源以来,财务共享的理念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目前,财富1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80%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我国也在应用财务共享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财务共享赋予管理会计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一、财务共享是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

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来提升会计信息在管理活动中应用的广度和宽度。它是通过统一的系统平台、ERP系统、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操作流程等来实现的。实现财务共享的目的需要解决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以及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两方面问题。

1、实现财务共享最重要的是有效的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全体员工自上而下的支持。

2、共享服务需要建立统一的系统来支持。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第一步。统一的ERP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关键因素。建立一个好的平台很重要,需要有一个统一的IT标准和一个流程标准,这样整合可以更快。由于管理会计贯穿于单位运营全过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应重在适合单位需要,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单位整体信息化规划,以免造成信息系统与单位财务、业务活动需要相脱节的现象。要在单位长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理解单位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单位管理会计和信息化工作现状,优化单位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管理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远景、战略、具体目标、所需功能等具体需求,系统指导单位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营实体,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型,即使是内部的一个事业部门,也需要一个内部结算体系。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向服务对象提供一个能为他们所接受的低成本服务,同时又需要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发挥较传统财务管理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整合信息系统,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融入各业务子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信息化不单纯是会计工作的工具,更是会计工作的环境,与组织架构、内部文化、业务领域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会计工作模式的发展变化。通过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形成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就是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工具方法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集中体现。财务共享作为整合财务信息资源,规范财务管理流程的重要手段。不能简单将管理会计系统建立在孤立的信息平台上,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延伸将企业管理的各个子系统建立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尤其是在一些集团化的企业中,财务信息共享更能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的整合以及规范财务流程的作用。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建立统一的标准,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

三、完善共享流程,提高财务共享中心的成本效益

要实现财务共享需要建立的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流程的再造。需要对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改造,将日常的重复的业务进行梳理和规范,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在新的流程中。同时将原有的核算、结算、资金管理、税收管理等环节分离出来,进行新的岗位设计。并从服务的角度切实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财务成本效益。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行的服务实体,财务共享中心需要发挥数据方便、快捷的优势,与整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绩效评价等方面融为一体。提供更为高效的财务信息。

四、财务共享实施的建议

财务共享的实施需要通过组织财务共享中心来实现,除了前文提到的主要措施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构架,财务共享中心的职能是从原有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的。在组织有关业务时,不仅要考虑业务流程的优化,更要考虑组织结构的偏平化,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成本效益的作用。

2、财务共享中心需要在管理层的支持下,完成顶层设计将整个公司各个层级的财务核算都纳入共享中心的业务范围内,从业务的前端到末端形成完整的业务循环,以确保财务共享信息的真实完整。

3、层层推进,分步实施。财务共享信息的整合以及规范需要一个过程,在完成顶层设计后需要逐步推进财务信息的共享,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业务层的操作规范,逐步实施确保财务共享中心最终的财务信息实现共享。

4、完善信息技术手段,财务共享中心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快捷。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与提高离不开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不断推进各业务子系统的建设,为财务共享中心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财务共享操作流程范文6

(一)会计信息存储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中没有统一的记录系统,因此会造成遗漏的情况。这样导致各别煤炭企业在面临利益的诱惑时,修改会计报表,对收益和盈余进行擅自调节,从而导致了系统中的数据严重失真,造成了使用者使用的信息和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异,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会计的数据过于单一,没有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披露,没有指导性。当前经济正朝着多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业务流程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会计工作所纰漏的数据仅在财务数据层面,并没有对企业中复杂的业务信息进行阐述,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会计信息传递过慢,时效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传统的会计记录方式都是在交易发生后再进行记录,这显然无法满足现在煤炭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二)软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

煤炭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认识,一些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简单的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实现会计的基本核算功能,没有对会计信息进行合理的应用,导致企业中的财务管理状态并没有得到提高,这不仅增加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无法确保财务信息具有时效性,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踏步状态。会计信息化软件同煤炭企业操作流程之间存在差异,目前我国许多煤炭企业在购买信息化软件时所购买的都是通用型软件,并没有依据企业的自身特点进行设计,这样就导致了管理软件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会计信息化没有同企业的信息化进行合理的连接,在煤炭企业中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务、生产、销售实现一体化有着重要作用。但就我国煤炭企业的实际来看,部分企业因为人员、资金的短缺等原因并没有在企业中建立信息化系统,这也就造成了会计信息化独立存在于企业之中,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出现了严重脱节。也有部分煤炭企业虽然实施了企业信息化系统,但因为企业缺少专业的人才,造成企业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无法实现一体化,从而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脚步。

二、提高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

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煤炭企业应当依据实际情况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企业中会计信息化建设任务。同时企业应当自身的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任务。做好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网络构建、系统设备的资金预算工作,避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为资金问题而终止,企业应当安排具有较强计算机能力的人员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二)加快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少数煤炭企业仅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在其它业务系统上并没有实现信息化建设,或者虽然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但因为没有合理的操作流程,造成各种业务系统之间并无法实现合理连接。在煤炭企业中信息数据无法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共享,信息在交流上的堵塞造成了会计信息无法成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无法满足现代煤炭企业在管理上的需求。煤炭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立中应当建立与之配套的信息化系统,确保煤炭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连接。

(三)依据会计信息化岗位建立责任制

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据企业的内部情况进行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对信息化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并进行信息化会计岗位的合理分配。对操作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分出操作人员、审核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多个权限。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及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依照企业内部的会计系统进行业务流程设计,避免越权行为的发生。

(四)做好系统保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