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1

鉴于旅游管理的诸多优势,许多旅游单位已经开始开展旅游管理工作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旅游业发展速度极快,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管理过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景区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缺乏对景区的合理规划

面临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旅游景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景区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导致旅游服务质量的低下,由于规划合理性不足,导致景区资源的极大浪费,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景区基础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

(二)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旅游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虽然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数量很多,但是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不足,自身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都不高,这给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虽然工作人员很多,但是旅游管理工作的效率却比较低,旅游企业的投入很大却收不到相应的效益。

(三)地方政府部门对旅游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管理

与旅游机构的管理工作不协调。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对旅游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使不同旅游单位的管理工作的标准和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形成统一化管理,而且与旅游机构的交流沟通不足,二者之间的工作步骤缺乏协调性,许多好的政策得不到顺利实施。

(四)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不够健全,法律的威严性和约束力不足

针对旅游管理,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数量比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造成了法律上的漏洞,不能对旅游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还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对于违法行为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法律的威严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旅游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要促进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旅游景区应当加强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应当对景区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打造出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提高风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注重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加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对景区内的交通设施建设,使其能满足游客高峰期的使用需求。

2.旅游单位要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旅游单位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队伍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工作的专业性、责任感及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等,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充分为游客的利益考虑。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审查机制。

3.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协调与旅游机构的工作步伐。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参与到旅游管理中,并发挥带头作用,对景区的旅游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严格执法,杜绝违法行为的出现。国家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步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法律的约束能力,将旅游相关的各种行为都纳入法律的约束范围内,提高法律的约束力。同时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理要法律化、严格化,提高法律威慑力。

三、结语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2

1.人才需求情况

56.3%的被调查单位表示近五年内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并且这种需求稳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这一发展背景下。这类单位主要集中在旅行社、旅游饭店等进入难度较低的用人单位;而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事业单位等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较低。

2.人才经验、经历要求

83.2%的用人单位表示需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学生一线企业的顶岗实习情况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应高度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将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3.资格证书的要求

由于用人单位的性质不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资格证书的要求也各有侧重,但除旅游饭店类企业外,75.2%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书,51%的用人单位提出了外语方面的要求,尤其是饭店类企业,希望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其他类证书,例如领队资格证书、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酒店类资格证书并未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4.能力要求

本次调查共列举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等九项能力作为选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九项能力的排序依次为:较强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文字综合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可见专业知识仍然还是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

5.课程设置要求

本次调查选择了形象礼仪、导游业务、前厅客房服务、西餐与调酒、高尔夫操作技能、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法规、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会展服务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大学英语共15门课程作为选项,被调查对象可进行多项选择。根据用人单位性质的不同,在课程的选择上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形象礼仪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而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这类课程选择的并不多。但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职业规划不容忽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订中,可将这部分内容适当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6.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缺乏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稳定性差、专业知识不扎实、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差、其他等七个选项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稳定性差两个问题尤其严重,占调查比重的63%,可见这是现阶段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用人单位面临的最大困扰。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结果分析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3

高职院校培养职业人才,毕业生从事的都是生产一线工作,不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决定了学生的能力结构,更关系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高等旅游教育培养学生一专多能,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灵活动手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实训教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训和实习。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我国的旅游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旅游人才的要求层次越来越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一定要不断解放思想,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及时研究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多参加一些学术研究,不断的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深入各个旅游企业,从事相关的调研和实践,把握先进企业的文化创新理念、制度以及他们的服务标准,轮流到相关企业挂职训练,在具体实践当中感知旅游行业的发展动向。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比如导游讲解、酒店基本技能服务、外联业务,让每一个教师具备双师型的教师的基本素质,以便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造就更多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职业教学能力

1、职业教育能力

教师应该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选择更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构建适合学生实践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考核制定较好的评价机制。同时,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种失落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旅游管理专业是社会服务型较强的行业,需要学生能够从基础做起,不断丰富知识,不断积累经验,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教师能够因材施教,结合旅游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高职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旅游专业的特点,不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

2、职业教学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实际,设计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具备较强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学生不仅要掌握地理历史知识,还应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人文知识、心理学知识。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全局观念,理清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具备教学的设计组织、课堂的控制以及对学生综合考核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实习和实训,提高自己课堂驾驭能力。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策略,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合旅游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应该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精心制作各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同时根据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运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比如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等,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和驾驭能力。

三、科研能力

教师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围绕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开展学术研究,努力成就高素质研究型教师。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旅游行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针对当前旅游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既能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能力,又能够针对当前旅游业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和同类院校开展合作研究,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开展有针对性教学。

四、沟通交流协调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必须紧跟社会和时展步伐,围绕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立足旅游行业特点,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发展动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还能够逐步培养学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所需要的沟通协调能力。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多参加一些专家交流会,多参加一些学术性会议,尤其是多与企业进行沟通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

五、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4

一、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内旅游是社会公民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其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从总的方面看,仍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国内旅游尽快发展起来,首先必须提高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国内旅游业具有回笼货币,促进市场繁荣,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1980年底,全国居民积余购买力仅为804亿元,1985年就增加到2500亿元,1990年则增加到7034亿元。十年内,平均每年增长25%。如此巨大的积余购买力,一方面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稳定市场、稳定社会的隐患。如何引导好居民积余购买力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重要途径,但都不能完全解决居民积余购买力的货币回笼问题。近几年,居民证券投资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投资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将居民积余购买力引向投资的规模还是有限的,消费品市场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对于吸纳居民积余购买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几年又趋饱和状态。在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都难以完全缓解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国内旅游业,大量吸纳消费资金,回笼货币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又一重要途径。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0年全世界国内旅游收入达2.4万亿美元,加上国际旅游收入总计达2.65万亿美元,与能源、汽车制造等重要产业并驾齐驱,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三个最大的产业之一,我国国内旅游业近几年发展也相当快,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七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者共13.9亿人次,年均2.7亿人次,收入753亿元,年均收入150.6亿元。1992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回笼货币则达到250亿元。实践证明,适当引导人们的旅游消费,发展国内旅游业确实不失为一种回笼货币、减少市场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服务行业。要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就要发展相应的直接间接的提供服务的行业。据测算,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数,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就可增加5个以上。因此,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第三,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既建立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基础上,同时又能促进经济部门的发展,起着改善国民经济的作用。这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从而可以形成和扩大新的消费市场。要满足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扩大的消费,就要增加生产扩大服务。由于旅游而刺激的消费,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消费,对消费品和服务的要求,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说都比较高。在更新换代方面,某些旅游消费品的周期更短,这就对生产和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消费这种新形式就成了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各种经济信息的交流,为新产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国内旅游业这些作用都能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第四,发展国内旅游还可以振兴繁荣地方经济。

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各地都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国内旅游业,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又较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繁荣本地经济是一条较好的路子。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南郑县,曾经是一个长期吃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县,但近年来,工农业总产值却跃居汉中地区之首,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的县之一。实现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之一,是这几年南郑县新开辟了一个南湖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的村寨农舍,过去多是低矮简陋的石板房,村民中不少人靠政府救济过日子。这几年随着游客增多,各种旅游服务设施都建起来了,过去与经商无缘的农民,现在也做起了生意,有的还发了大财。1988年该镇储蓄达418万元,成了有名的万元户镇。旅游业不仅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发达地区的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很明显。如欧美一些大部市、亚洲四小龙的腾飞等,旅游业都起了重要作用。1991年上海对从事国内旅游业的旅行社提出“三个一”的要求,即吸引每一个淤客在上海多住一晚,旅游档次提高一档,多购物一百元。通过工作,1992年上半年国内游客在沪逗留时间达2一3天。大部分住进了二星宾馆,少数还住进了三星宾馆,在沪购物人均达900元。如果进上海的外地人口中有十分之一通过工作能达到这个水平,将会是上百亿的消费,这对上海商业、轻纺工业等将会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第五,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鼓励人们在旅游方面多消费,将会给国家、社会实现更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同时,由于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产业功能,发展旅游业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作用更为明显。按照我国目前国内旅游一年3亿人次的规模,以1991年对赴京旅游者调查测算,以每次旅游消费606元来计算,国内旅游收入则可达1818亿元,约等于我国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的10.45%,按目前我国消费水平计算,每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产生3.03元的总经济效益,那么1818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将产生5508.5的总经济效益,可见,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确实是一项具有积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第六,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利于国民文化交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发展国内旅游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出门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发展国内旅游业就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其次,发展国内旅游业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作用。旅游者游览祖国锦绣山河和名胜古迹,对其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扩大信息交流,增强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内旅游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过去开展的“夏令营”学习周等活动,寓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于旅游之中,使青少年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激发了青少年振兴中华的热情,这些形式可以为发展国内旅游所惜鉴。再次,发展内旅游还可以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国内旅游发展所形成的游客流是信息流、观念流的载体。这些信息、观念、思维、生活方式的传播,可以起着打破当地封闭保守思想、引发思维观念更新的作用。中国社会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塞、愚昧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强化人们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更新思想观念,其意义比因发展旅游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要深远得多。至于国内旅游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前世界旅游组织主席阿瑟霍洛德认为:“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把旅游维持在最高文化水准和精神水准上,我们必须把旅游组织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不错的经营,而且成为一个创造更加文明、更加和平的世界的良机。”这确是一既适用于国际旅游,同样适用于国内旅游的真知灼见。综上所述,国内旅游业是一项具有特殊作用的行业。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发展国内旅游业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旅游界的充分重视。

二、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

发展国内旅游业,除了要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关系。

人类旅游行为是由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大部分构成的。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国内旅游是国际旅游的基础和先导;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发展旅游业离不开国内旅游。在这里只要侧重分析一下国内旅游业与整个旅游业的关系,它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就比较明确了。

首先,国内旅游业是旅游业的先导。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旅游业,首先是从国内旅游业发展起来的。人们的旅游行为,从出游的方向和范围来看,首先是从中短途旅游即国内旅游开始的。当本国或本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才开始转向国际旅游和长途旅游。尽管我国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道路,以达到刺激经济吸纳外币的目的。但国内旅游的先导作用仍然是不能抹煞的。其次,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主体。据世界旅游组织近几年的统计,国内旅游人数占世界旅游人数的90%以上,其收入也将近占世界旅游收入的90%。美国每年出国旅游人次与国内旅游人次之比为1:100;英国在80年代中期每年的国内旅游人次,也占全国当年出游人次总量的86%。据我国国家旅游局统计,1990年来华入境人数2100万,创汇109亿元,而同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旅客达2.8亿人次,回笼货币170亿元。1992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上升到3811,5万人,外汇收入39.4亿美元,而同期国内旅游人数已达3,3亿人次,回笼货币252亿元。因此,无论是考察旅游的供求,旅游服务设施的硬件、软件,还是比较旅游人数和收入所占的比例,都充分证明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主导。再次,国内旅游还是调节旅游市场,提高旅游设施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国际旅游市场常常因为政治、经济或季节性的原因而产生波动。国内旅游则可在国际旅游市场发生波动时弥补、调节旅游设施利用率、解决交通工具的闲置和饱和等问题。注意利用国内旅游的调节手段,可以防止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的比例失调,以免造成旅游经济单纯依赖国际市场而无回旋余地的局面。再就是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适当控制本国出国人数,缩小旅游收支逆差。美国过去旅游逆差较为突出,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热爱纽约活动,并利用建国200周年纪念活动,吸引本国人在国内旅游。瑞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提出了“还是在本国度假更方便妥当”的口号。

据以上分析,发展旅游业不能忽视国内旅游,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促进整个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旅游界曾认为,国内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和条件,不宜大力提倡和发展。近十年过去了,我国发展国内旅游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为国内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根据世界公认的经验数据,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就产生了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就想到近国旅游;达到3000美元时,就想到远国旅游。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340美元,虽仅仅是越过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界限,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闽粤、江浙一带以及其他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显著些。这些地区的国内旅游需求比其他地区必定会强些。同时,从全国的储蓄余额看,至1991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9100多亿元,已经具备了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基本经济条件。这些情况证明,客观上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其次,我国丰富的

旅游资源是发展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条件。再次,我国带薪假期和每周44小时工作制度的实施,为发展国内旅游提供了闲假时间的条件。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茶件之一,是人们要有足够的闲瑕时间。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实行了带薪假期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加上拥有较多的法定节日,使国民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为外出旅游提供了条件。再有,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足够的发展旅游的设备条件。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拥有涉外饭店已2354座,客房35.10万间,床位73.77万张,这些设施为1985年的3,3倍。此外,交通运输方面,到1989年底止,全国运输客运量为791373万人,其中铁路113805万人,公路644508万人,水运31778万人,航空128300万人。通讯方面,1989年全国范围共有载波电报机5306台,电传打字机33379台,传真机2600台,电话交换机容量17-037481门,电话机1083275部。这些硬件,除交通仍为“瓶颈”外,其它方面已经比以前大大改善。许多旅游接待点已经出现了旅游设施过剩和淡季吃不饱的现象。这些设备的接待能力与数量更为庞大的国内旅游设施结合起来,将形成更大的接待能力。最后,经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客人数剧增,说明国内有组织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国家旅游局对全国2456家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二、三旅行社的统计,1992年共组级接待国内游客2821万人,是上年的6.66倍,与当年全国有组织地接待海外旅游者相比,国内旅游都大大超过了。这标志着我国国内旅游业已从过去基本上自发旅游的状况转向了通过旅行社有组织地旅游,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我国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

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本世纪末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而根据近几年的情况,很可能要提前三年实现这一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早作准备,保证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

第一,加深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对国内旅游实行“不提倡、不宣传、不反对”的政策,后虽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有关部门对国内旅游的需求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计划和切实的指导。今后,应当利用理论研讨会、报刊宣传等形式,宣传国内旅游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条件等,使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切实把国内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在具体政策上,要对重点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旅游景点的建设和修复以及重要旅游商品的生产,在信贷、资金、利率、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创造国内旅游业大力发展的条件。

第二,确立适度发展国内旅游业和加强国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举的方针,积极实现国内旅游的均衡发展。国内旅游需要大发展,但又受到交通能力的制约,以铁路为例,全国有2万多公里的线路“带病”运作;有200O多辆30年代制造的客车仍在超期服役。大部分通往旅游热点城市的铁路超负荷50%运行。交通瓶颈制约的情况还十分严重。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国内旅游的发展要与交通状况相适应。近期内应提倡短线旅游,适当组织长线旅游。另一方面,又要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对短线产业应当采取积极发展的方式加以平衡。

第三,加强宏观管理,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国内、国际旅游的矛盾。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既是统一的又有矛盾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境外旅游者涌入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改善,国内旅游亦呈上升趋势,有的旅游热点国内游人与境外游人之比高达70:1,因而产生了一些矛盾。对这个矛盾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旅游市场管理,主动实现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结合、协调和分流。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发当地旅游景点和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提倡近距旅游及新旅游路线,减少旅游热点的压力。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5

1.政府提倡、行业主导不够。

虽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被业内认为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但存在政府保障制度不健全、行业主导不力等外部环境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在思想认识上要进一步提高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制订和健全相关政策制度,起到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旅游行业协会有待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与教育界一起加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并指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行业协会主导的研究成果是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有助于科学、正确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企业参与程度不深,工学难以协调。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都是建立在校企双方自愿基础上开展的合作,由于企业未能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明显的税收等优惠措施,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旅游企业对实习生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表现得“急功近利”。如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很多都没有被安排过跟团或考核,就带团出游;而在酒店,学生仅仅接受两三天的简单培训,就被安排上岗,对客服务。这种工学难以结合、协调的方式只使得学生充当了廉价劳动力,不仅达不到学校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容易引起学生抵触情绪,甚至消极怠工。

3.学校精心组织实施难以保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的要求非常高。学校既是发动者、组织者,也是策划者和具体的实施者。老师不仅要联系落实企业单位、共同开发制订培养大纲,还要经常穿梭于各企业之间,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对工学结合学生进行管理和考核。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关学制的安排与课程设置也往往滞后于发展需要。不少学校为了腾出工学结合的学时,只是简单地将原来2.5学年的课程压缩在2学年内完成,缺乏系统地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的前续课程和能力技能准备,使得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是只“工”不“学”。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管理要求高的特点,使学校对学生的岗位安排难以做到人人满意。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主要面向旅游社和酒店,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是员工趋向年轻化、流动性强。由于是服务行业,一些岗位对学生的外貌和身高等有明确要求,这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要做到充分的思想动员,包括企业与学生可以双向选择,避免初入社会的学生产生情绪波动。

二、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政府与行业支持。

今日在校的大学生,明日都是各行各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成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学校应该重视政行企校的合作,扩大对内、对外的宣传,让企业意识到人才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以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引导,必然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主导性,对行业企业评级和评先时,将企业对教育的参与度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我校与上海市旅委开展的校行合作,由我校与旅委共同制订实习内容,明确岗位能力,提出实习单位资质要求,最后统一由旅委挑选实习单位,落实学生实习岗位,最终由旅委、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管理学生。这一合作形式,充分发挥旅委这个行业主管单位联系企业与学校的桥梁作用,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2.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学校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校企合作方面应该更为积极主动。除却与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实习内容,选择顶岗岗位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合作。例如,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工作,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旅游产品开发项目,旅游市场调研分析,培训企业员工等,加强相互渗透,促进校企合作。对于优质的合作单位,学校还可以让企业优先选择到自己中意的毕业生。在如今这个人口红利日渐消退的时代,掌握人才就掌控了市场的主动权,企业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3.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为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校方应当加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力度,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易适应企业需求,符合岗位要求。建立和健全学校、企业对工学结合学生的管理制度,保证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精挑细选实习企业和岗位,既要保障学生劳动报酬等切身利益,也要兼顾企业的用人需求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平衡。

4.提高指导老师责任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魅力正是在于它通过将学生推入市场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同时使教育更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3]。要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桥梁纽带作用,除了沟通和解决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各类问题外,还要配合好企业做好学生的考核和成绩评定工作。以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有利于学做人,做好人为标准,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4]。

5.做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工学结合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6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现如今生态旅游以自然资源为核心,本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发展成为一种既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对旅游者传达认识自然、保护自然观念的旅游活动。在当今世界旅游发展中,生态旅游的发展最是引人注目。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生态旅游年均以25%—30%的速度快速成长,在世界旅游业的平均增长中保持领先。特别在生态旅游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促进上,使得很多地方借助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来有效提高当地政府和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在开展生态旅游中还有效强化了旅游者自身对生态的意识,进而影响到居民和政府对生态观念的重视。生态旅游是一种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旅游形式,远超于人们心中一般的旅游活动。它不仅把生态性、自然性带入到旅游活动中,还融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责任的环保意识。而其中,导游作为生态旅游全程陪同,在开展以及引导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只有正确认识导游的服务管理,才能让导游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生态旅游中导游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游客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以及保护自然,游客在旅游中做到享受自然很容易,要做到认识自然进而保护自然却并非易事,而导游恰恰能通过不同方法来提升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导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生态旅游知识,采取一定的情感激发的方式将生态保护知识传达给游客,达到提升游客生态意识的目的。导游主要通过三点来实现:(1)传播生态旅游知识;(2)影响旅游者的态度和价值观;(3)教授生态旅游中所需的各种技能。

(二)领导游客安全、有效的游玩

导游在旅游团队中的基本职责是组织、指导、沟通、协调游客进行旅游消费,尤其是在生态旅游中,导游更要协调好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关系,组织游客开展多样的旅途活动,确保旅游安全顺利地进行。因此,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导游要紧紧做好以下两个方面:(1)协调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关系;(2)组织游客,确保途中安全。

(三)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导游在生态旅游中应当善于协调处理各方的关系,不仅要积极配合景区管理与规划,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还要用优质的导游服务,有效宣传生态旅游的意义,增加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最终使游客充分享用景区资源,正确保护生态环境。导游还是生态旅游的名片与代言人,是旅游景区与游客之间的枢纽。导游的言行举止代表着当地景区甚至是当地城市的形象,对当地的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游要以整齐得体的衣装和文明的举止迎接游客,给游客留下美好印象,更重要的是用丰富的生态知识和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严以律己的环保行动,宣传当地景点以及居民的生活习俗和人文风情,塑造出生态旅游整体形象,吸引游客的注意,让游客觉得“物有所值”。

三、生态旅游导游服务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兴起,相应的导游服务管理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游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有待提升

在生态环境区工作过程中,导游常常出现对自我的定位不明确,缺乏对自身职业的正确认识,容易出现工作态度不认真、不踏实,缺乏工作热情等问题,甚至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不能带动旅游者的游览热情。同时,导游未能及时满足和答复旅游者在游览中提到的各项要求。甚至导游带领旅游者“走马观花”,完全没有展示出生态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旅游者未能感受到生态区的主要精神,进而造成旅游者不值得再来的失望感。

(二)选拔、培训导游的标准偏低

很多生态旅游区在招聘导游时,对外在条件和学历层次的制度未设约束,选拔过程也相应过于简单,最终导致诸多生态旅游区的导游素质参差不齐。另外,在导游工作者的培训中,只是简单地进行服务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培训与熏陶则很少关注,这就使得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导游员的素质和技能。在工作中,相关生态旅游机构还缺乏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预警和指导。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

同一生态区,导游的收入状况不尽相同。工龄长、资格老的导游一般可以享受到固定工资和相应保险,而新进导游基本没有这种待遇,而且旅游生态区导游无法取得“灰色收入”。和其他旅游景区一样,生态旅游区的导游激励作用也极为重要。然而,在许多旅游景区,很多优秀导游人员不能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表彰。再加上相应景区没有建立成文、规范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员工的工作业绩,最终造成导游员失去了对旅游景区的信心,进而离职,最终导致很多相关生态旅游区的工作人员流动状态过于频繁。随着当今高新电子科技的运用,除了以上主客观原因外,还会出现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和管理的缺乏。电子信息技术在生态旅游区运用能够有效弥补人力资源上的不足,让旅游者及时、多方位地掌握生态旅游区,立体地了解景区信息。然而,在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景区不注重对相关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没有充分发挥景区里电子信息设备的作用,甚至因为电子设备的破损影响到景区的整体面貌。

四、生态旅游导游服务管理解决策略

通过对以上生态旅游导游服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导游服务管理相关解决策略。

(一)加强对导游生态道德修养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导游必须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升旅游者的游览热情,生态导游更是要在生态道德的修养上不断加强。只有强化了自身的生态环保意识,在面对游客时导游才能用自己的切实行动传达出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理念,积极引导游客,提升游客环保意识。

(二)培训提高导游在生态旅游中的各项能力

(1)拓宽培训内容

除了传统导游在培训中要培训的课程外,生态导游必须对生态学、环境学、林学、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以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真正展现出生态旅游的知识性、教育性和高品味性。

(2)提高实践能力

生态旅游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旅游,导游与游客会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不过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致使生态旅游遇到的状况和问题比较多。因此进行情境和实践培训,提升导游的实践能力,能有效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确保旅途顺利完成。

(三)健全服务管理体制

(1)成立专门的生态环保机构,对生态导游行为进行监督

随着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欢迎,生态导游相应的规模也庞大起来,这就容易出现生态导游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影响着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通过成立地方性生态环保机构,通过与当地旅游局和景区管理部门进行协调与配合,采取多种方式如调查问卷、投诉电话等对生态导游带团效果进行评估,还可以有效监督导游的自身行为,及时发现自身素质有待提升的地方,并对其加强学习及提升应有的素养,对生态导游的不文明行为和非环保行为及时指正和警告,甚至可以申请让有关部门撤消导游资格。

(2)完善考核制度

在传统的导游资格考试中,对门槛设置较为宽松,进而导游很少掌握自然学科知识,出现对其认识的薄弱甚至一片空白。因此,对生态旅游导游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亟待进行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旅游导游资格的认证考核是通过专门的主管部门来组织进行的,包括传统考核以及加试考核。考核主要针对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和已取得导游资格证的导游进行考核。要严格把关,特别是对专业知识方面,没有考核通过获取生态旅游导游资格证的不允许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导游服务中。

(3)对协调生态导游工作的法律法规进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