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的感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实验的感受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1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世界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特别强烈,因此他们更加喜欢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但科学的实验教学也不必限制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而应该让学生对实验内容主动进行个人的探究。在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适当鼓励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科学实验计划,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器材,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学习中合作精神进而独立操作能力。所以,教师要将科学实验中具有创新和探究性的部分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由此可见,科学实验是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及问题的探究激情,并且能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充分体验到主动探索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教师在教学生使用温度计时,可以让学生用温度计对室外的温度进行定时测量,然后再让学生自行安排,设计出自己的探究方案,并做好测量记录,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温度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变化的本质现象。在光传播的科学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试验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感受到光传播的科学现象,以实际行动证实光的传播理论知识。

二、贴合实际,拓展课外实验

第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实验设计时,不仅要学生喜欢的实验进行大胆设计,而且科学实验所涉及的内容尽量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对科学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全方位的考虑,从而让学生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例如,使沉在水底的马铃薯或者鸡蛋能够浮起来,对于这类实际性很强的实验,学生需要提前准备一些马铃薯、鸡蛋和水这种常见的生活物品,教师还要有适当鼓励学生在科学的实验中进行不断的思考与尝试,从多个角度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贯彻落实。另外,在科学实验的结果分析整理和观察方法方面,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再与其他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完成科学实验的归纳与总结。第二,小学科学实验的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并且实验所需要的时间不能过长。另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些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力和实验的经验问题,并且也要加强对相关实验器材及其安全性操作的管理工作,最后在实验现象的发现上尽量选择较容易用肉眼看到的科学实验。总而言之,课外实验与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验相比更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利于促进学生在科学试验中的自主探究能力,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三、结语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2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 科学性与严谨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35-01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逐渐的得到了重视,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科学一定要以探索为中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更加注重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加深科学原理的印象,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这些都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某些科学课堂上,由于在设计实验和准备实验材料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不科学、不严谨的现象,这种情况对于刚刚了解科学的学生们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了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工作重点。

1 配套科学实验材料,注重实验设计

在很大的程度上,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材料极大的影响着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说,在讲到岩石分类时,如果出现岩石种类不全的情况,那么将会导致课堂没有说服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类情况将会经常出现,老师为了方便教学,在实验的设计上并不是非常科学,导致了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材料与设计的不配套,比如说,在讲到钟摆原理的过程中,会讲到摆的长度对摆动次数的影响,而老师由于课前准备的不充分,并不能让学生对摆长与角度充分的了解,因此,学生无法在相同的角度落摆,造成了实验的不严谨,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如果能够在放摆的同时,固定一个三角板或者量角器,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摆的角度,那么该实验就会更具严谨性。而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与生活相关联,只有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才能够有兴趣,例如,在讲到摩擦起电这节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实验材料,木梳、铅笔、纸屑以及丝绸等等都是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更加的贴近生活。所以说,老师不能一味的方便教学,而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将实验设计与实验材料配套,才能对实验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也会使实验更具科学性与严谨性。

2 科学实验过程建立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

在实际教学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实验的严谨性,但是在保证其严谨性的同时,也要让教学深入学生的内心,将所设立的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可以接受,所谓建立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也就是说将实验的难度降低一些,因为较高难度的实验会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大大的增加了实验失败的几率,将实验难度降低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加能够懂得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因此更好将知识掌握。这样不但在选择实验的时候要学生可以接受,也可以保证实验的严谨性。比如说,在小学五年级加热冷水这节课,一般的老师都会利用密封透明塑料袋进行实验,这也是学校为实验准备的材料,但是这种塑料袋极容易在操作的过程中漏水,也不方便学生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给实验加大了难度,因此,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气球,在气球装水后在口处打结,这种简单的改变不仅简化了实验,同时也更方便学生操作,加大了实验的成功率。因此可以说,简化实验过程,降低实验难度能够将科学性与严谨性显现出来。

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被引进了学校当中,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让课堂更生动,学生能够直观的通过声音与图像来感受科学,在这一点上,能够让学生的科学实验更具科学性。与此同时,让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连,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其严谨性,比如说,在一些科学知识的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向学生展示科学现象。例如,在讲到声音形成与传播时,传统教学模式虽说也能将实验表达,但是会影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吸收”,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老师可以用真实的图像与声音向学生演示声音的传播,这样更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牢固掌握,使实验更加具有严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实验更具科学性与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更加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同样具有科学性与严谨性。

4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实验的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状况,造成得不偿失的严重后果,这种情况也就影响着小学科学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因为学生如果对学习失去兴趣,何谈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成为了现阶段教育部门及学校老师的工作重点,目的也在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也就是说,多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保证学生们都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老师要及时的指正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老师也要向学生多提出问题,比如说,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出现了什么变化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轻松的将知识掌握,在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将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讨论学生之间的实验数据为什么出现不同,并针对产生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彻底了解实验的方法与原理,这样教学模式能够增加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同时,也提高了科学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5 结语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小学科学实验能够让学生懂得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性与严谨性。当然,这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3

实验教学学生主体教学理念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

作为初中阶段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实验教学应切实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体现科学实验的本质、突出科学实验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反映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但总体而言科学实验教学依旧存在注重理论教学和基本科学原理的实验验证等教学现状,许多学校实验教学的成效并不理想,一些教师和学生还因为实验活动过于繁琐,而采用多媒体演示代替现场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实验教学与科学知识严重脱节,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成效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索

1.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三个注重”

(1)注重科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

科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是指在教学实验设计时尽量贴近生活,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从而认识到科学实课程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初中实验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易得的物品应用于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拉近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科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可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发挥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势,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既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观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又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注重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情境创设,会使课堂实验活动真实可感,能够激起矛盾,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有助于提高教学成效。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安排的实验活动进行情境设计;二是通过实验内容的合理拓展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的情境设计将教材中丰富的知识内容和实验方法赋予趣味性,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合理拓展教材内容,将教材中的实验予以改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评价实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性设计

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将实验活动的探究性与探究学习紧密融合,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可以让学生接受到系统的科学思维及方法训练、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实验活动的探究功能,使学生体验和理解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性设计是一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主思考、理解和探讨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初中实验教学的四个特性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备一定的教学优势和特性。新课标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实验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实验步骤,指出实验目的,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同时适当调整教材中的实验顺序,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如新课标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删除,教师可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碳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现象的分析,拓展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增强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用性的体现需要教师在设计实验活动时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争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知识、实验方法等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技能。如在进行“大气压对天气影响”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引用《三国》中“火烧葫芦山谷”探讨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科学实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视实验活动中出现的意外,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巧妙的将意外转化成教学问题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思维的全面发展。同时要理性看待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发散创新思维将不成功的实验活动变成有利的教学信息,积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体现科学实验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3.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初中实验教学的三个转变

(1)分组实验保证各层次学生参与实验活动

实验教学活动是一项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教学体验。因而,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现场实验的机会,将教学体系中的演示实验最大限度的转化为分组实验,以小组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验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探讨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比较压力作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酒精和水混合等实验都可以将演示实验转变为小组实验,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培养。

(2)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现有的初中科学实验教材中所设置的大部分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通过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验证某一科学概念或规律是否成立,具有一定的教学局限性。这种验证性的实验方法对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缺乏挑战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进行合理的改造,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利用已经知道的科学原理干预学生的实验研究,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总结实验规律,不断引导学生实验中的问题和陌生的科学知识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4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方式的现状

(一)实验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实验指导过细

科学实验课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科学实验课中,部分教师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的内容,将孩子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的器具准备得过于完备,孩子的实验过程过于顺畅,孩子只需要按照老师的步骤进行,就能够完成实验。虽然实验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整个课程的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孩子进行准备和操作的全过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好多老师过细的指导,使得学生只是感受到了实验的结果,对于过程的理解却不透彻,这种方式,对于教学来说,效用是极其低下的。

(二)教师过多地干涉实验过程

众所周知,爱迪生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才发明了灯泡。在学生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常常会对于学生的失败案例,给予直接帮助,学生实验失败后,老师直接帮助学生操作,使其达到最终的效果,却不是给予学生指出问题的所在,让学生自己进行更正,从而继续实验直到实验成功,虽然这种方式加快了教学的速度,但是却使得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丧失了很多乐趣,以及发现问题的可能,学生无法享受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对于学生来说,很打击其积极性。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干涉实验过程对于学生实验课的进行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实验现象和结论

科学实验的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习到本次教学内容的最终结论,而是希望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结论的原理所在,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强化学生的实验现象,对于过程的原理讲解较少,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其实和在理论课上得到的知识相差不多。

二、提高科学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一)设疑激趣,营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良好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学生的科学实验教学过程当中。首先给予学生一个问题,引发其思考,然后使得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兴趣。以小学科学实验课中的《空气在哪里》一课为例,首先可以向学生提问,问学生谁知道“空间在哪里”,在学生们的回答中,对每一个回答者都给予肯定,并且提问学生是在空间中怎么存在的,并且要求做出解释。然后做一个实验,来向学生证明空气的存在性。准备好一个盆,水和一个杯子,为了证明空气的存在性,以及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做一个实验,将空杯子倒置在水中,水平下降,则可以看到水位在上升,那么水没有多,多出来的体积是怎么回事呢?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将水原来的位置给占据了,所以水会上升。对于空气这种讲起来相对抽象的事物来说,对学生的起初讲解一定要生动有趣,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课程之后的内容。

(二)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方向

科学实验教学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更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让学生在实验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发现意识,并且提高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所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不应该过多地参与,而是要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的兴趣,并提高其能力。像《空气在哪里》一文,老师只要给学生一个开端就可以了,之后的想象留给学生,在做完水和杯子的实验后,要帮助学生们发挥想象,让学生自己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如果学生想不出来,也不要进行直接的讲述,要进行学生思想的引导,比如气球、风等等。所以,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目标不是仅仅让孩子学到东西,而是使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或是思考得到东西,这才是学生上科学实验课的最重要意义。

(三)完善教学素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

学生的一节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肯定不是一两个例子就能完成的,教师要准备好较多的实验器材,统一放在教室内,让学生自己选择有用的器材进行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仍以《空气在哪里》为例,在进行空气的探索和证明的过程中,让学生选择教室内可以证明的器具,并且一一地示范。分成几个科研小组,将各个方案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总结,分别归类。写下自己小组一共有几种方式可以证明,并写下大致的证明过程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空气无处不在,证明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引发自我思考,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并且亲自做实验。这样就达到既提高学生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科学实验课真正具有实际教学意义。

(四)加强科学实验课的交流互动

加强科学实验课的交流互动,不只是进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知识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趣味性和深刻性。然而最深刻的记忆来自于学生自我知识发现的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在科学实验课上,分好的小组要进行互相辩论(以《空气在哪里为例》)。对于对方或是其他小组实验的质疑和确认,若是证明的结果正确,则可以进行其实验不足之处的辩论。总之,就是在对方或是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或是条件上进行假设,制造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下来,学生在这一堂科学实验课当中,就经历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验证、问题的否定、问题的修正等等众多环节,而且都是学生亲自经历的,这种状态下学生所得到的知识是牢靠的、深刻的。

三、结语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5

摘要: 科学实验的教学趋势呈现出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以探究型实践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然而,在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实验动手率低,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实施对策,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 科学实验教学 发展趋势 实施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教学既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本文拟从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及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两个方面,与同行一起探讨实验教学的趋势与实施对策。 

一、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 

不同时期的科学课程中实验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是分层次逐渐提高的。它们分别为学科知识+基本操作—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生产和环境问题。实验的主要形式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实验—编号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家庭实验+习题+模块。 

科学实验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体现,相应于科学实验作用和功能的变化,其实验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1.科学实验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 

不言而喻,科学实验的趣味化可进一步发挥实验的动机功能,而贴近生活、体现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的实验更有利于科学价值的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也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现行浙教版科学教材体系中,实验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趋势已非常明显,但这些实验还多分布在选做实验和家庭实验等课外实验中,在新课标课程中,这种趋势已成为教科书实验改革的重要方面,这类实验不仅数量上明显增多,而且内容深度上显著加大。 

在实验的趣味化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趣味实验不仅出现在家庭实验一类的课外实验中,而且类似“彩色喷泉”这样紧密配合学科教学内容的趣味课堂实验也增加了。如“通过气球体积的变化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用石蕊试液染制的花朵代替试纸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等。这类实验在完成其呈现原理、概念等使命的同时,用更引人注意的趣味化方式展现其魅力,融学科教学目标与情感培养目标为一体。二是更多地采用了可激发学生研究趣味活动实验的创新设计,如研究静摩擦的“筷子提米实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实验本身的学科价值和潜能开发功能的作用逐步增强,这正好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相符合。 

实验生活化的体现,一是实验内容多采用来自平时生活中例子;二是用科学知识、技能探讨的也大多是身边的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如“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塑料瓶,砂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 

实验的绿色化最初是从师生健康角度关注实验环境的清洁,后来逐步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不仅教科书的实验设计体现了绿色化,而且要求学生就实验的绿色化进行思考、讨论,甚至研究、设计。不仅视角更大,力度更强,而且其教学功能大大扩展。 

2.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和探究化。 

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与其内容有关,而且与实验的形式、呈现方式,甚至与实验在教学中出现的位置均有关系。如课内实验、课外实验与家庭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就不尽相同。又如物质性质的实验,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的介绍之后,这个实验就只是在验证事实;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前,并配以相应的问题思考,就赋予了这个实验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如果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这个实验就具有了探究性,而探究程度的高低仍与实验的具体设计有关。 

新课标教科书提倡尽可能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没有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分。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和习题中也安排了不少实验。这些实验分布于各章节之中,这种编排将实验由原先的附属于各章节变成了与各章节平行的独立内容,显著提升了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新课标不仅多用探索性和探究性两类实验,而且统筹考虑安排,使实验的探究程度循序渐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知识、技能积累的增多而逐步提高,使实验的探究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科学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有了很大的

编辑整理本文。

变化和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实验动手率低”、“实验纸上谈兵”、“观看课件代替真实实验”等情况还普遍存在。同时教师对新课程中实验探究的实施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嫌麻烦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紧张,怕实验时间控制不好而影响教学进度;二是学校的实验设备跟不上;三是教师还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手段;四是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分开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教材中的多数实验属于开放性、探究型,学生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可能不唯一。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与结论”和“实际应用”等关键词构建“设计实验”这个栏目的框架。在每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中又细化实验目的。例如,在“分析与结论”这个关键词中要常常强调“进行描述”“制作图像”“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辨认关系”“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进行推测”“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等,用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技能。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以供参考。 

1.实验方案微型化。 

所谓实验方案微型化,就是为了保持原教材的逻辑结构体系,同时又体现课程标准的重点,将实验方案简化、精炼,安置在相关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内容附近,以栏目“小实验”的形式出现。虽然实验方案微型化了,但其教学功能仍定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之上。举例如下。 

实验:听力测试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你的听力。实验材料是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请实验合作者按照任意顺序将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你闭眼仔细倾听,能辨别出不同的硬币发出的声音吗? 

描述与推测:描述声音的差别,分析引起声音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们通过学习声音的传播、音调、响度、音色、分贝等概念、频率和人的听觉关系等内容;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证据;通过研究听觉实验的数据,完成有关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过程活动化。 

将科学实验的教学与学生分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调查、讨论、辨别等有机结合,使得实验过程活动化。这样设计中学科学实验可以使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能够得到贯彻。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与技术的真实世界,实验过程应包含:活动、实验、调查、讨论、辨论、提出论点和质疑等,使它们相互交织在整个实验活动中。 

活动通常分为五个循环步骤:请你思考、请你做一做、反思与挑战、科学在前进、拓展练习。在循环步骤二中,一般融入相关的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家庭用电”为例。 

活动一:电流的形成(学生实验:电路的连接)。 

活动二:电路连接(学生实验:串联与并联电路)。 

活动三:火线与零线的鉴别(演示实验:测电笔的使用)。 

活动四:保险丝(学生实验:保险丝的作用)。 

3.实验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认为,科学不能脱离社会,科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然而科学实验本身是非常具有学科特色的。如何将实验内容和生活世界结合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重要问题,因此实验设计要表现出“实验内容生活化”的特点。 

教材中提出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导引下,学生经历科学证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习对科学证据的获得、解释和评价的方法;探讨科学证据的两面性,即对人们生活、健康、环境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然后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个人感觉的基础上作出相关的、恰当的决策。学生亲身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他们逐步理解科学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收集与整理证据的过程,而不是掌握一系列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给予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评价行为化。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具备各种探究的技能,是实验评价的重要特点。行为化的实验评价也是真实而公平的评价的具体表现。 

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分为四个方面:档案袋评价、知识评价、行为评价和技能评价。其中的行为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设计科学实验”和“小实验”中的表现。行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是否遵守安全规则: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 

编辑整理本文。

(2)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观察、交流、预测、测量、解释数据、使用数据、制作图表、控制变量、归纳、推理、推导公式、构建模型、操作性定义等。 

(3)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通过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使学生明确概念、定理建立的依据,掌握其建立的方法,理解概念、定理的内涵,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分析和总结:在遵循证据法则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解释和总结必须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通过批判性思考,合理地接受他人的质疑,并进行更改。 

(5)情景的应用:思考、讨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发表观点,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生产、生活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并给出每个方面的比重,其中实验教学的比重最大,分别为实验室活动和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占40%;知识评价占30%;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占20%;参加班级活动占10%。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对图表、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的语言描述往往比实验结果更重要,学生参与讨论和表现的过程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 

21世纪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并不在于增加其知识和信息的容量,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它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不只是定理的收集和事实的罗列,它更是人类智慧伴随着各种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创造和结晶。” 

科学发展的趋势启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学科学的教学功能,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计与课程的三维目标和科学探究内容有机结合的科学实验,从而使实验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体现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2001,(9).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6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实验 提高 感受

在小学阶段,科学实验教学是以观察实验现象和参与操作活动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阶段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科学实验课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获得知识。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要求,实施有效的实验教学。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实验的效果决定着科学教学的成与败。如何搞好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教学?结合实际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

一、做好实验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科学教师的教学经验决定着实验课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经验的科学老师都十分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上的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将要操作的实验。努力构思将要教学的实验课的总体教学思路,动手熟悉实验程序,查找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要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我们就必须提前布置学生做好准备,可以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造成了污染;可以上网查找造成污染的来源有哪些,以及处理废物的差用方法有哪些。学生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才能收集到课堂上需要的信息。

二、做好示范作用,培养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的操作会被学生作为参照,成为他们独立操作时的依据和模仿的对象。所以,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按规定进行操作,仪器的装配、使用和连接都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顺序进行,实验过程要做到动作准确,操作有序。比如,使用天平时,使用砝码和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夹取,而不是用手直接拿;点燃酒精灯的火柴要随手放进废物杯中;连接电路必须先接线路后连电源,拆卸操作时先切断电源,后拆线路等等。规范有效的演示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了解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教师优化自己的演示实验,会大大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三、引导学生动手,体验实验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的过程,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比如,教学《淀粉的踪迹》时,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实验,一是检验淀粉,二是检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淀粉的认识在实验前后基本差不多,于是我反思如何对实验的内容进行改进,提高学生对淀粉的认识能力。于是,我选择了一些实验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检验:米,馒头,面条,马铃薯,玉米,薯条,南瓜,栗子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对不同的食品进行检验,经过动手操作,孩子们对淀粉的认识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四、依托生活资源,贴近学生生活

要上好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课,我们还必须突破仪器设备对实验教学的制约,依托生活资源,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积极开发和使用乡土自然资源进行实验教学。比如,我们要教育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人和环境的关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大家赖以生存的家园;大家要保护地球,爱护地球;美化校园的意义;校园是大家学习的场所,就像我们的家一样,我们要爱护学校;如何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爱护动物、爱护花草树木,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等。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可以利用起来进行实验教学的良好素材,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只要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善于分析,必然会为我们的实验教学增加许多亮点。

五、用好电教手段,辅助实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