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范文1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92(2008)09-0062-04
赤峰市作为重要的农牧产业化地区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银行业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531.3亿元,实现账面利润7.97亿元,同比增长165.6%,不良贷款率10.95%,同期下降4.25%。2008年5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55.1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3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5.5%和21.3%。日前,为深入了解货币政策收紧后赤峰市银行业流动性需求状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赤峰市中心支行开展了相关调研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影响赤峰市银行业流动性需求基本因素构成情况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其自身业务构成紧密相关。在经济金融欠发达的赤峰地区,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影响流动性需求因素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及中间业务。此外,商业银行系统内资金集中配置管理机制,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支付结算方式的转变对其流动性的影响也初露端倪,各主要相关因素变化情况如下:
(一)各项存款
吸收存款是赤峰市各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左右银行流动性需求的重要因素。剔除期限、结构等因素外,存款与银行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2001年以来,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07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495.4亿元,同比增28.2%,2001-2007年间各项存款年均环比增幅为21.3%,储蓄存款年均增幅为16.7%。从机构分布上看:2007年末,农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工商银行三家机构存款余额分占前三位,合计288.3亿元,占同期存款余额的58.2%。从负债角度看,成为影响地区银行业整体流动性的主要机构。
(二)各项贷款
赤峰市各商业银行资产存在的主要形式为发放贷款,贷款在银行资产构成中占比较高,通常保持在60%―70%之间,贷款规模与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相关度较高。2007年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80.2亿元,中长期贷款120.6亿元,占42.8%。2001-2007年间各项贷款年均环比增幅为13.94%,低于存款增幅7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年均环比增幅为26.72%,高于贷款增幅近13个百分点。
(三)基金、股票业务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银行基金和股票销售业务发展较快。2007年受国内证券市场火爆影响,赤峰市商业银行基金销售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七成以上。特别新基金和股票申购时,相当规模的资金在银行和基金公司及证券公司之间游走,对商业银行资金营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点也可通过2007年金融机构活期存款个别月末余额波幅较大加以佐证。银证、银保业务的发展对银行一段时间的流动性管理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银行资金内部集中管理模式
所谓内部集中管理模式是指商业银行从加强风险管理考虑,依托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将分支行发生的每一笔资产或负债业务,以相应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集中于资金管理中心后,再从全系统的角度统一配置资金,以期提高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内部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模式下,尽管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与资金管理中心进行的资金转移实质为虚拟交易,但分支机构对其资产或负债的控制能力下降了,吸收存款按规定上缴,发放贷款需要集中授信,形式上演变为上级行业务处理的“终端”。分支机构自身虽进行成本――效益核算,但总体流动性管理要求较以前弱化了,流动性需求与上级行资金调度方式密切相关。
(五)地区法人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
赤峰市地区法人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城商银行等。由于地区法人金融机构贴近地方的地缘、人缘,具有决策链条短、经营运作灵活等特点,其在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中作用明显。2007年底地区法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45.98亿元,占我市全部涉农贷款的九成以上。但是受经营地区限制,地区法人金融机构不可能在较广泛地域范围内配置使用资金,客户规模和质量受到一定制约,加之资产业务主要以贷款发放为主,受农村金融弱质及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贷款蕴含风险较大,呆坏账发生概率较大,经营中固有的不利因素对地区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潜在影响较大,其流动性管理难度远远高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
此外,同业存放、信用卡循环授信业以及库存现金占用等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也存在一定影响。
二、赤峰市银行业流动性需求的主要特点
(一)活期存款增长迅速,负债流动性进一步增强
赤峰市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存款结构发生了悄然且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存款来源定期化势头减弱,活期化趋势增强。2001年全市商业银行定期与活期存款之比为1.392,2007年定期与活期存款比则下降为0.867。从下图也可看出,定期、活期存款以2005年为拐点相背发展,定期存款一路下滑,活期存款增幅明显,低成本负债占比稳步上升。
(二)贷款投向集中趋势显著,中长期贷款占比提高迅速
一段时间来,商业银行在我市贷款经营多为风险相对较低的中长期项目贷款。2007年全市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为43.3%,较2001年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交通、能源及有色金属等行业占全部贷款总额的八成以上,2007年能源、冶金、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四行业新增贷款43.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额的80.7%,集中趋势明显。涉农贷款投放仅以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为主,中小企业、弱势群体及农业和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三)存贷关联度较弱,属资金流出地区
赤峰市属于农牧业地区,农村金融弱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有竞争力企业匮乏,出于审慎经营考虑,商业银行贷款发放比较慎重。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系统内资金集中配置机制的实施,各商业银行总行上收资金后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使用,赤峰市各商业银行存贷差持续扩大,存贷关联度较小,属资金上存地区。使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对赤峰市8年间存贷款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详见下表),以存款为解释变量,贷款为被解释变量,其回归方程可以表达为:F(X)=104.6+0.3304*X。近8年间,赤峰市金融机构存贷款相关系数仅为0.3304,相关性较弱。
Dependent Variable: SER01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11/08 Time: 15:40
Sample: 2000 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7
(四)存贷款结构失衡,错配问题突出
2001年以来,在赤峰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活期存款增长较快,低成本负债比例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迅速上升,存贷款结构失衡,期限错配较为严重。调查中我们发现,2008年一季度末,一些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到期贷款占同期贷款的比例约为8-9%,一年期到期的存款约占存款总额的25-30%,五年及五年期以上到期存款与五年及五年期以上到期贷款对比悬殊,贷款资金是存款的30倍左右,存贷缺口较大。从盈利性角度讲,银行能够以一年期甚至更短期的低成本负债获取五年期以上资产的收益,自然有利于经营效益的提高,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短期资金长期运用的潜在风险将会逐步显现。
三、政策因素和市场环境变化对流动性需求的影响
(一)银行内部定价机制和资金管理体制的变化加剧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
商业银行实行资金内部集中管理模式后,分支机构每笔负债业务所筹集的资金,要以一定的内部价格上存,每笔资产业务所需要的资金,要以一定的价格向资金管理部门购买。从资金集中收益分析上看:目前各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资金上存利率大体为2.16%,支付客户利率约为0.72%,利差收益1.44%左右,三个月存款利差收益在-0.63%至0.69%之间,一年期利差收益在-0.9%至0.27%之间,二年期存款上存收益各行全部倒挂。尽管各行内部资金上存收益差别较大,但可以看出,负债产品中盈利能力较强的是活期存款,只有活期存款才能增加资金来源效益。在价格导向的作用下,各行低成本负债增长迅速,这也是赤峰地区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所在。从资金集中配置成本分析上看;目前各商业银行配置信贷资金的价格与贷款利息收入的利差要大大超过存款,利润空间较大。以一年期1亿元贷款计算,贷款利率8.217%(利率上浮10%),扣除配置资金利率3.66%,贷款利息收入扣除成本为456万元,而一年期1亿元存款扣除成本后仅为27万元。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价格成为左右分支机构业务经营选择的“指挥棒”,内部定价机制成为调控其系统内资金流动性的主导因素,资金转移价格的高低直接左右了分支机构资产与负债运用和配置,定价机制对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影响深刻。
(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弱化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后,无息资产在效益上直接反映为亏损,占用期限越长亏损越大。目前,商业银行固定资产和库存现金大体按照3%左右计价支付利息,在人民银行存款为低息资产,计价利率为2.97%左右,人行存款利率为0.99%,两者相抵净亏利差1.98%。随着资产有偿使用意识的强化,降低和控制备付金、库存现金、其他应收款及待清算辖内往来等无息资产占用,已成为商业银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自发选择。但是,一味追求效益性会使银行的经营安全遭受威胁,流动性需求风险就会显现。对于分支机构合理处置安排非息资产占比,平衡安全性和效益性,使其流动性处于相对最佳平衡状态,复杂而难以把握。
(三)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给基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运营服务机制,陆续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多渠道、多元化电子银行服务。赤峰市商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末,仅建设银行赤峰分行网上银行累计个人开户3万余家,企业累计开户300多个,银行电子渠道交易金额达120多亿元,离柜业务占比25%,2008年该项业务发展态势迅猛,离柜业务占比将达40%以上。网上支付业务快速发展,不仅缓解了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管理的压力,降低了商业银行非生息资产余额,给现行商业银行以备付金为基础的流动性需求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四)现代化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节约了银行清算资金占用,提高了银行资金整体流动性
支付结算制度安排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管理密切相关,虽然商业银行目前已实现行内数据全国集中,但受限于现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及人民银行资金清算系统设计,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还必须多头、多地区摆放资金,以满足区域性资金清算和现金调拨的需求。统一的“资金池”管理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资金固化,流动性需求管理成本较高。随着现代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和人民银行会计数据全国集中管理环境的搭建,商业银行未来将以单一法人账户集中办理跨行资金结算,分支机构自身清算账户头寸管理弱化,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加大了流动性需求管理的难度。
(五)金融宏观政策变化对金融机构流动性产生较大影响
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产生了较大影响,冻结流动性资金数额较大。可用资金的减少,致使其对支农再贷款依赖加大,资产流动性趋弱。以赤峰市巴林左旗农村信用社为例:2007年共使用支农再贷款14000万元,除联社营业部外,各农村信用社全部使用,主要用于支农、支牧信贷投放。为确保正常的经营运转,又先后调入调剂资金共7000万元,使用外部资金数额比往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近几年的高峰。
四、政策建议
(一)适度增强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弹性
现行商业银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实现了银行业系统内资金的相对最优配置,满足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集中授信管理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和项目相比经济落后地区更容易获得贷款支持,为缓解落后地区经济主体金融抑制现象,商业银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应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结合,分支机构应保有一定的资金使用调配权利,实行上存或配置资金地区差别价格,适度增加集中管理模式下资金运用弹性,兼顾效率与公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重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主动调整信贷投向结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和支农、涉农贷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适当压缩中长期项目贷款,积极发展票据业务、买入返售业务、拆放同业等短期资金业务,增强流动性,提高收益。重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关注短期、某地区的流动性大幅波动,通过业务创新,主动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降低流动性风险。
(三)商业银行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重视新业务对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受存款准备金管理的业务范围为“一般存款余额”。随着商业银行新业务的不断发展,一些业务品种所派生的隐性存款数量巨大,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潜在影响较大。由于现行制度制约,这些新业务所引致的存款等负债资金不在央行存款准备金管理范畴之内,客观上使得银行也忽略了新业务对其流动性管理带来的影响。建议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充分考虑新业务对流动性管理带来的影响,完善资金流动监测口径,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
(四)完善SHIBOR形成机制,为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内部资金调拨价格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价格制定均参考SHIBOR价格,但受限于利率市场化等原因,基准利率的缺失使得商业银行产品定价和利率定价面临困难。为此,当前要积极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形成体系,拓展SHIBOR业务品种,扩大“做市商”成员,完善报价计算方法,真实反映资金成本和供求状况,以科学的基准利率为商业银行建立高效率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提供参考依据,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提高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范文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款;存款类型;关键工作;金融衍生品
中图分类号:F832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是市场经济中调节资本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利率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资源的配置,其弊端在中国市场逐渐显现,因此,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符合经济学规律和中国经济实践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自此,央行全面放开了贷款利率的管控,下一步将要开展的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本文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逐步放开。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的原因分析
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冲击
首先,银行需要具备较强的存款定价能力,这需要综合考虑银行的信用和综合服务能力,存款定价低或者高都对银行的发展不利,风险和收益相匹配成为存款定价的重要原则;其次,银行需要更加强大的内部治理能力,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利率市场化将加剧存款资源的争夺,将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再次,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成为银行又一大风险因子,利率的波动会将带来市场风险,如何识别、检测、控制利率市场风险将成为一大挑战;最后,根据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利差会较大幅度缩小,必将大大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对盈利过度依靠利差的银行将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向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发起挑战。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冲击
根据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存款利率会上升,这将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之间的大量流动,对社会融资结构和监管产生冲击,也会对非正规金融产生影响,导致一部分在非正规金融体系的资金会重新流入银行。资金流动性必然带来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市场的波动将会进一步被放大。资金流动不仅对各个金融市场产生影响,也会给金融监管造成一定的难度。
(三)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配套制度建设需要循序渐进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完善银行的退出机制。从各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会面对更大的竞争和风险,会有大批银行倒闭和退出。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利率市场化必然加剧各种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性,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必然加剧,依靠必然的金融工具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必然是保证各个市场主体有序运行的基础。因此,利率市场化需要推出各种利率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建立管理利率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
(四)央行、金融机构和居民都需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对于央行来讲,价格型工具将取代数量型工具成为调节货币市场的重要工具,货币市场调节手段将发生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传导机制和调控时滞等都将发生变化,央行需要逐步评估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和传动时滞等。利率市场化初期,存款利率会大幅度上升,资本的大量涌动会对央行的调控能力形成巨大挑战;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利率市场化将带来更大的市场风险和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包括同业竞争,而且还包括不同金融行业的竞争,必然需要逐步完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对于居民来讲,存款不再是没有风险的事情,同样面临选择,风险和收益并存,高风险的银行必须付出更高的存款利率。这些都使得央行、金融结构和居民面临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五)国际经验表明,应该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选择了“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实践证明,采取“激进式”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国家无一取得成功,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利率管制的结果是官定利率与市场实际利率存在利差, 利率一旦放开就会引发资金大量涌动进行套利,而作为负债经营的商业银行一旦遭遇支付危机,往往引发连锁反应, 最普遍的就是挤兑风潮,尤其是在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 更难以经受大量资金的过度流动冲击。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分析,中国应该按照一定的步骤,分阶段分次序循序渐进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为了避免利率市场化产生的冲击和不良影响,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部;先易控制,后难控制;先冲击小,后冲击大”。这样做的好处是央行、金融机构和居民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有足够的适应和应对时间,把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散化。此外,还要考虑存款银行和主体对于利率风险的忍受程度,应该优先忍受程度高的机构利率市场化。存款可以按照产品类别、金额、期限、存款主体类型、地区、银行类型、本外币进行划分,本文给出了每一种划分类型情况下逐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先后顺序:
(一)根据产品的类别不同
按照产品类别不同,个人存款可以划分为储蓄存款(定期和活期)、保证金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等;单位存款可以划分为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保证金存款等。在个人存款中,储蓄存款占比达到96.4% ①(440194.81亿元),结构性存款占3.5%(15877.89亿元),保证金存款占0.2%(751.91亿元);在单位存款中,通知存款占3.4%(17887.38亿元),保证金存款占11.3%(59506.95亿元),企业活期存款占40.6%(213008.72亿元),企业定期存款占29.3%(153805.11亿元)。首先,由于存款占比越小,产生的负面冲击会越小,应首先推进占比小的存款产品利率市场化;其次,由于银行对于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比其他类型存款的可控制程度更高,因此,首先推进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更具有可操作性。综上所述,在个人存款中,应该按照保证金存款、结构性存款、储蓄存款的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单位存款中,应该按照通知存款、协定存款、保证金存款、定期、活期的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
(二)根据金额的不同
按照金额不同,存款可以划分为不同金额存款。由于缺乏统计数据,不能得到各种金额存款的分布数据,本文给出一个原则性的建议。综合考虑各种金额存款的分布数据和各种金额存款户数的多寡,存款占比越小,冲击越小;存款户数越少,越易操作。根据国际经验,一般首先推进大额可转让存单,然后推进小额存款。
(三)根据期限的不同
按照期限不同,存款可以划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又可以根据不同年份划分为很多类型。由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体量都比较大,首先推进谁都不易操作,带来的冲击较大。由于定期存款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划分,而且具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可以根据定期存款年限的分布,首先推进占比较小的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然后推进占比较大的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此外,存款期限越长,银行越能较好控制存款资源,首先推进期限长的存款利率市场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四)根据存款主体类型不同
按照存款主体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和单位存款,单位存款又可以划分为财政、机关团体、企业、同业等。住户存款占比42.8%(451,414.3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占比34.9%(367,448.04亿元),机关团体存款占比14.8%(156,448.35亿元),财政存款占比4.3%(45,173.89亿元)。由于不同的存款主体有着不同的市场化程度、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意识,应该首先推进市场化程度高、内控机制规范、风险防范意识强的存款主体利率市场化。
(五)按照银行所在地区不同
按照银行所在地区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区域的银行机构。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市场主体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风险管理意识和体系较为完善,能较快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应该首先推进发达地区的利率市场化。具体路径可以是先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中心城市试点,然后推广到一线城市,进而推广到全国。
(六)按照银行类型不同
按照银行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等。不同类型的银行具备不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按照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排列可以依次是外资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因此,利率市场化可以按照这个次序推进。不过,由于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不同,对于银行的负债业务和竞争力有很大的冲击,因此,这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顺序安排对后进行利率市场化的银行较为不利,市场主体地位不再公平,这种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不为推崇。
(七)按照本外币划分
按照本外币划分,可以划分为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由于外币存款占比非常小,影响小,应该首先推进外币存款的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应遵循以下路径,即“先外币,后本币;先非储蓄存款(通知存款、协议存款、保证存款等),后储蓄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定期),后短期(活期);先机构,后个人;先发达地区,后欠发达地区;先大银行,后小银行;先城市,后农村”。具体落实步骤可以是:先选择一个经济发达城市进行试点,按照非储蓄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保证金存款等)、大额定期(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机构存款、小额定期、活期利率的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然后全面推广到大中城市,然后是小城市和农村。
四、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工作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发挥Shibor在利率定价中的基础作用
Shibor在金融市场产品定价、央行货币政策传导以及商业银行内外部定价中的影响力和实际作用仍待强化,其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欧洲主要再融资操作固定利率等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将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表明,利率完全市场化后,会有大量银行的倒闭退出。美国仅1987年到1991年每年平均就有200 多家倒闭,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剧烈波动。银行存款没有风险将成为历史。银行的倒闭会给金融系统造成很大的冲击,也会给居民的资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存款利率市场化必须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前提。
(三)推出利率风险管理金融工具
利率风险将成为中国经济市场主体的重要风险,管理利率风险需要有利率远期、互换、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来进行转移、缓释或者对冲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只是推出了国债期货,大多数的利率衍生产品还没有推出,利率市场风险将严重缺乏管理工具,推出利率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势在必行。
(四)完善银行进入和退出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倒闭将成为常态,银行如何退出而且如何解决银行退出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这是监管当局应该考虑的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银行业保持一个良性竞争的态势,要解决银行进入机制,尤其要完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准入制度。
注释:
①数据时间节点是2013年10月。
参考文献:
[1]孙军,孔令学,王洪刚,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考[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2]李冰.八位专家解析利率市场化路径:只待“最惊险的一跳[N].证券日报,2013-7-26.
[3]马珍.基于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问题的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3(7).
[4]彭友.融资指数创新低 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频出[N].经济观察报,2013-8-5.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范文3
关键词:利率政策;市场化;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一、2012年两次利率政策调整的主要影响
此次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出挑战。一是存贷款利率的下降、存款上浮区间和贷款下浮区间的扩大,使存贷款利差缩窄,这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的创利能力,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呈上升趋势,也导致银行隐性存款成本呈显性化趋势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形成一定负向影响,给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影响。二是一些中小银行,由于在网点设置、结算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较之大银行处于劣势地位,议价能力不强,更倾向于通过上浮利率水平来提高存款规模,付息成本的上升可能会导致其盈利水平的下降。
与此同时,存款利率上限提升导致商业银行通过存款获得可用资金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面临存款成本上升的趋势,会驱使更多的商业银行到同业市场寻求资金,进而银行间同业业务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
存款浮动区间的扩大在给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和议价能力的同时,也促使商业银行在存款定价方面更加精细化。
两次利率调整后,各商业银行均做出反应,对本行的利率政策及时进行调整,可以看到,存款利率并没有全部一浮到顶,而是初步形成了分层有序的定价格局,差异化定价的格局基本实现,在中资商业银行方面主要分为三大阵营:
1.五家国有银行利率水平保持一致。利率水平分为几个档次,一是活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执行现行基准利率。二是一年以内定期存款执行6.8日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约为现行基准利率上浮8%-9%的水平。三是一年以上定期存款中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上浮3.57%,整存整取执行现行基准利率。
2.股份制银行方面,主要有三类利率政策。
(1)与五大国有银行保持一致,如邮政储蓄银行。
(2)活期存款、一年期以内整存整取、协定存款、通知存款执行基准利率1.1倍。一年期以上整存整取存款执行基准利率。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品种做出不同程度的上浮。如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深发银行等。
(3)各期限档次均执行基准利率1.1倍,如渤海银行在7月6日当天执行央行基准利率,但7月7日起全面上浮至基准利率1.1倍。
3.城商行方面,除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一年以上整存整取执行现行基准利率外,盛京银行、威海银行、宁波银行等普遍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此外,天津农商银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也都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
特别是部分银行制定出分品种、分客户、分额度的更为精细的定价政策,如部分银行专门对一些派生存款、被动存款做出规定仍执行基准利率,不进行跟随其他存款品种执行上浮利率,再如有些银行根据客户业务额度大小执行不同幅度的上浮水平。体现出各银行已开始精算账、算细账,商业银行利率浮动策略已逐步出现分化。
存款利率没有一概一浮到顶,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定价能力,广大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发行不同层次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以吸引客户;另一方面是因为此次央行放宽10%定价空间的同时伴随着三年多来的首次降息二者共同作用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正负抵消效应,即使有银行出现一浮到顶的终极情况,上调后的利率相比降息之前也变化不大。
同时此次利率调整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加快完善定价机制建设,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并开展差异化竞争,央行虽然调整了利率浮动区间,但是否浮动、浮动幅度,都取决于银行自己的业务开展需要,这不仅增加了银行自主定价的决策空间,与客户议价的范围和能力也大大得到提升。从更长远的影响来看,这次利率浮动区间扩大,特别是存款上限被突破,不仅促进金融机构加快完善定价机制建设,还将迫使商业银行尽快转变经营方式,把过度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转变到拓展中间业务等多渠道盈利模式上。推动经营模式从同质化向多元化转型,有利于调动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
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宽,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动。而利率市场化大力改革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利率风险进一步提高,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与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另一方面,利率调整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权加大,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定价自,这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上升,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范文4
实行“三包一挂”,意在使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小额贷款营销机制
工行温州分行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三包一挂”办法,即处在金融第一线的信贷员放贷包放、包管、包收,其效益与贷款效益挂钩。挂钩的办法是,在落实贷款风险责任的基础上,允许贷款利率上浮部分按一定比例由信贷员提成。即在基准利率上上浮35%,年息达到5.97%,其中25%的部分与个人效益挂钩,25%中的40%奖励给个人。一个信贷员放贷500万元,在保证收益的情况下可得奖励2万元。
“这个办法解决了三个问题,”瓯海区支行行长陈锋和公司客户经理钱斌说,“一是审批环节多,二是工作效率低,三是信贷政策滞后。”瓯海区新桥分理处信贷员陈瑶琪说,以前信贷员有责无权,因为有层层审批,形式上没有风险,事实上有一定的风险,好像有很多人承担责任,事实上很难找到具体的责任人。现在形式上有风险,但实际上风险下降了。他说,以前大额贷款审批要经过6道手续,一笔贷款要一两天,现在只要经过一道手续,一两个小时。过去是坐门等客户,现在要上门找客户,个人收入提高了,干劲大了。
允许民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意在建立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向民营银行转化
早在去年初就酝酿股本结构改革的温州市商业银行,于今年年初在12家民营企业中选择了7家企业,吸引这些企业投入股本2.6亿元,总股本由原来的2亿多元扩大到5亿元,同时政府将占原股份34%计1亿元的股本退出5000万元,使其与一家入股最多的民营企业保持相同的股本,两家各占现股份的10%,在规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里,两家平起平坐。
温州市商业银行的招股条件是,民营企业业绩良好,且最近3年连年盈利;对外投资不超过净资产的50%。民营企业入股商业银行十分踊跃,原因主要是企业收入较高、操心少,增加知名度,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诱人。据介绍,温州市商业银行2002年承诺的红利是2.7分,实际兑现达3.1分,比银行定期利息高出1.12分。
“过去决策基本上没有不同的声音,现在就不一样了。”温州市商业银行董事长夏瑞洲说,“外部董事和股东进来后,提高了决策水平,降低了风险;由于股本大了,业务发展条件更好了;民营企业可以带进来好的管理和最新而有效的信息;对吸收存款很有帮助,入股的企业都把账户转到商业银行来了。”去年温州市商业银行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存款排名第33位。
实行农村信用社存贷利率浮动,意在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温州去年在瑞安市和苍南县农村信用社实行存贷利率浮动的基础上,又将利率浮动扩大到除市区、县城区及经济发达的少数市、镇外的绝大部分农村乡镇。个人和单位存款最高可上浮50%,各类贷款利率在实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最高可上浮100%,最大下浮10%。这项浮动利率改革正是为了存贷利率真正走向市场化而进行的一场“练兵”。
外界曾担心,信用社利率浮动将会增加信用社本身的运营风险,不平等的竞争将对其他银行产生冲击性的影响,由于贷款利率高而增加农民负担。瑞安市信用合作联社主任叶秀楠用大量的数字说明了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去年底,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32.2亿元,增加6.2亿元,增长23.9%。全市金融系统存款余额166亿元,增加32.3亿元,增长24.2%;信用社只达到了平均数。农业银行达到40.2亿元,增加了10.1亿元,增长33.8%;工商银行达到34.8亿元,增加6.4亿元,增长22.7%。
到今年3月底,瑞安市信用社贷款27.6亿元,以6个月短期为主,其中支持纯农户、养殖户8亿多元, 占全市农贷总额的92.8%,个体工商户占总额的一半。
改农村信用社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中小型企业投资(担保)公司,开展个人资金委托贷款
温州对如何发展农村信用社也做了尝试,对企业投资担保、个人资金委托贷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他们的思路是:
改造、重组农村信用社。将经济比较发达的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的农村信用联社引进民营资本,改组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成立中小型企业投资(担保)公司。采取组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办法,由行业协会牵头大的企业作为发起人,向社会募集一定的资本金,最低创建资本为1000万元。银行以两倍以下的贷款额配套,共同形成投资资金,对中小企业进行股本投资或融资担保。这项改革方案正在待批过程中。
开拓商业银行服务新产品,开展个人资金委托贷款,将个人的资金委托给商业银行直接放贷给企业,在放贷总额中,银行可以加配10%,贷款的利率收益及本息损失的风险由个人承担,商业银行仅收取手续费。目前,温州市商业银行已做成了6笔共225万元的个人委托贷款,同时约有2500万元的供方资金委托“挂号”。可见个人委托贷款市场前景看好。
银行竞争加剧,客户从中得利,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得到缓解
据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调查分析,温州的中小企业几乎都是民营的,这些企业年需求资金高达150亿元,但始终未能走出贷款难的困境。温州人借贷款的特点是要求急、足额,利息高一些可以接受。贷款普遍存在抵押难、担保难的制约瓶颈。
存款市场的蛋糕更大。2002年,全市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1400亿元,各项外汇存款余额高达16亿美元。金融人士分析,温州民间游资至少有1500亿元。
温州存贷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过去,一些亟需资金的中小企业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而借不上贷款,现在因为有“三包一挂”的办法,许多难题解决了。过去宅基地不允许作抵押,现在可以了;过去没有生产产品按规定不能贷款,现在可以了。
促进银行加强内部管理,减少运营成本,建立以效益为主的新的考核办法
温州市商业银行由原来的1986人减少到现在的970人,同时从外面引进130名优秀人才。人员减了一半,利润却翻了一番。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范文5
本文作者:张兰工作单位:江苏银行苏州分行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将面临重新构建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11年总资产1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商业银行2011年净利润达1.04万亿元,净息差2.7%,非利息收入占比19.3%,不良贷款率1.0%,在113.28万亿元总资产中,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为53.63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47.3%;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18.37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6.2%⑧。在银行的高额利润中,存贷款利差收入是银行高额利润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息差收入占到银行总营入的80%。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此间公布的数据,对各家银行称谓不同而内容实质一样的产品和项目进行合并同类项后银行中间业务服务产品和项目总计1076项,其中免费项目仅占21%⑨。获得如此高的利润得益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辉煌业绩背后亦有隐忧,商业银行严重依赖利差收益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也遭遇到严重的瓶颈,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货币政策转向的大背景下,各类矛盾凸现,高息揽储、存贷挂钩、表内外资产负债转移和乱收费等现象频出,再融资压力不断加大,中小机构案件频发[2]。然而就在今年,酝酿许久的利率市场化、规范民间借贷、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及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等深层次金融机制改革或有新突破的情况下,对于存贷利差的内在机理,货币经济学理论认为,提高存款利率,储户收益增加,将带动存款上升,但银行经营成本随之增加;提高贷款利率,银行收益增加,但贷款者成本增加,贷款需求将减少。反之亦然。[3]从短期来看,存贷利差的缩小将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利润,但是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情势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将考验银行差异化经营管理水平,银行基本面分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投资者短期坚持防守,优选确定性高、风险低的大银行,待市场消化了盈利预测的大幅下调后,转换到估值最低的小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将会有助于资本市场的资金的合理配置,使得资金流朝健康的方向流动。
积极推行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面对弹性加大存贷浮动利率,各家商业银行更加重视利率对于业务发展和对客户吸引的重要性,新利率政策一公布后截至2012年6月11日的各银行数据显示,活期存款方面,除了南京银行外,利率较央行基准均有10%的上浮至0.44%.但南京银行也是唯一一家将2-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上市银行。同时,一年期以内的定期存款中,深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1万元人民币以上客户)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均选择了一浮到顶⑩。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选择用足利率政策,适当降低贷款利率以及提高存款利率的策略是有利可图的。从宏观层面看,商业银行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非但要增加市面流动性,而且要降低贷款利率,减轻企业成本。从商业银行层面看,既然提高贷款利率的结果,将可能减少贷款需求,那么为了增加贷款,产生利润,只有降低贷款利率;同时,为了能不使得存款流失,也必须适当提到存款利率。而能弥补由于存贷利差缩小带来的影响,就是要通过扩大规模。客户差异化管理银行对大企业放款成本低、收益高,对中小企业放款成本高、收益低,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对不同的客户应当实行差异化管理,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差别化管理,缩小银行存贷利差,赋予存款利息弹性,实行差别利率,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以促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品种,使社会金融资产多样化,逐步降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此外,商业银行通过非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形成与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竞争,使银行利率调整,最终形成市场利率体系。[4]当前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议价能力较弱,而资金需求却是其发展的硬需求,商业银行选择贷款给中小企业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
商业银行应当利用所掌握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金融人才等优势,不断加强对金融工具的创新力度、积极引入科技创新手段、加大对计算机的应用努力构建无形网点、控制银行固定开支费用以及对银行员工数量适当进行控制,总之在存款利差逐步缩小的情况下,应竭尽全力压低成本。加快中间业务发展过去主要以存贷利差收入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中间业务收入却只占到商业银行利润的五分之一,在央行公布浮动存贷利率后,存贷利差缩水一半,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也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为此,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1.加大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应加大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力度,产品的研发要以市场为导向,敢于突破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将国外商业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特点的中间业务种类。2.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基础平台。现代电子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中间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强大的推动力量,可以说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规范程度。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借助科技对中间业务的支撑作用,依托科技进步,推进电子化建设,提升网络运行质量和效率。此外还要在加强中间业务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开发,立足于高起点和长远化目标,将中间业务的产品设计、科技开发与业务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以金融电子化优势提升中间业务的竞争力。3.加强经营管理,防范中间业务风险。虽然中间业务相对资产业务而言风险小,但中间业务的风险具有滞后性,其潜在风险大。对中间业务风险的防范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完善表外会计核算标准,使表外业务透明化,具体可采取表外会计核算由单式记账法改为复式记账;对不同种类的中间业务收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变动因素分析;密切关注中间业务的风险变动情况;根据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对中间业务会形成或有负债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加以关注。另一方面应健全中间业务内控机制,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商业银行应建立严密科学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各项业务的操作、监督及风险管理层必须分开,明确内部各层次管理人员的权限,实现对风险数量化、连续性的监控。4.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绩效管理考核体系。为推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措施和考核办法,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对全行中间业务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定期不定期对中间业务的经营状况进行督导、考核、奖惩,加强各项中间业务收入的考核,对中间业务的完成情况和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推出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中间业务品种。切实防范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利率市场的监测分析,通过科学预测、快速灵活的反映来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监管建议,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定量化的风险评级系统,在制度上实行对利率风险的有效控制,一般采用衍生金融工具来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控制。为了规避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在战略上重视衍生金融产品的运用,积极地参与到利率远期协议、利率期权、利率期货、利率互换等产品设计中,并且利用这些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利或者套期保值,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地实现利率风险的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定期利率范文6
2011年,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与《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明确了商业银行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目标,对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金融债提出了指导意见。在两个《通知》发出后的2012年,境内各家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集中放量发行,当年规模超过3000亿元。
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的相关概念解读
境内市场上的金融债券包括一般性金融债与次级金融债,两者在发行主体、存续期限、发行成本、用途、清偿次序等方面均有所区别。次级金融债的发行主体为商业银行,用于补充银行附属资本,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银行倒闭或清算除外),发行期限一般在5年以上,不能提前兑付,债权人权益介于普通债权人与股东之间。一般性金融债发行主体可以是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用途广泛,期限灵活,偿索权先于长期次级债与股权资本。两者相比,一般性金融债在发行成本、用途、期限、清偿次序方面均占有优势,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经常性大规模的融资渠道。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本质上就是一种一般性金融债,商业银行发行债券所募集的资金专项用于向小型微型企业发放贷款,可以说此项金融债券是银监会为了解决我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而创新的一种金融工具。
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风险隐患分析
多头授信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各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固然有其积极的作用,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小微企业金融债的众多优势,极有可能造成商业银行一哄而上,大规模、大批量地集中发债,造成企业多头授信,增加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性。一家企业在一家商业银行的贷款出现风险可能还是小事情,但在若干家商业银行贷款出现风险就不是小事情了,有可能引发金融业的行业性、系统性风险。
融资成本较高可能引发经营风险
根据小微企业金融债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小微企业金融债票面利率基本在5%左右,而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只有3.25%,活期存款利率更是低至0.35%。总体来说,小微企业金融债的票面利率大约是银行平均存款利率的两倍多。除了付息成本较高,金融债在运作管理过程中也会产生其他成本费用,比如因不良贷款扣减的贷款损失准备,营销、管理费用,各期评估费用,发行承揽手续费用等。如果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债券所募资金,将会给日常经营造成较大的财务压力,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降低准入标准可能引发信用风险
其实,真正有市场、有前景的小微企业通过银行渠道融资并不困难,难的恰恰是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产品市场前景黯淡、缺少抵押担保的小微企业。可想而知,即使发行了小微企业金融债,商业银行也无法完全解决这类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这类小微企业基本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仅仅在“定向宽松”政策的刺激下,不顾客观实际,降低小微企业授信准入标准,放宽贷款审核条件,盲目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不理性地向这类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必然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隐患。
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发行管理安全策略
申请前期安全问题
在申请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之前,商业银行首先要充分考虑发债资格问题。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中规定:申请发行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的商业银行除应符合《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等现有各项监管法规外,其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应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应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这是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的政策性必要条件。如果不符合这些基本条件,盲目进行外部评级、找主承销商、准备申报资料等工作,恐怕难以获批发行资格。同时,在发债前夕,商业银行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客户储备。理论上,债券募集的资金应尽快用于贷款才能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商业银行应针对目前的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做详细的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酌定债券发行额度,提前做好相应的客户储备,确保债券所募集的资金能够尽快投入使用。
运作期间管理问题
在小微企业金融债运作期间,商业银行承担了资金使用、管理的职责。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应切实加强对所募资金的管理与信贷风险控制。改变传统的依靠财务报表识别信用风险的做法,更多地关注小微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加强贷后跟踪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地就小微企业金融债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所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进行现场、非现场检查,了解相关进展情况,严格控制发债募集资金的流向。必要时,也可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债进行现场审计。同时,引入外部监管机制,定期向上级监管机构汇报小微企业金融债资金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小微企业金融债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保障资金按进程“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