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劳动实践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劳动实践报告

初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1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信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信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初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2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许昌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许昌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初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3

一年级劳技教学计划 篇【1】

一、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4、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册劳动课共15课,内容包括“十字绣”、“种植”、“雕刻”、“饮食制作”,十字绣主要内容是十字绣的基本功和练习绣梅花;种植主要内容包括番茄的育苗、移植、管理保鲜与加工;雕刻主要包括果皮、萝卜、肥皂的雕刻和橡皮印章的雕刻;饮食制作主要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菜的制作方法。这些内容不仅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四年级学生整体素质不错。但思想较浮躁,大多数同学热爱劳动,有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爱劳动,能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手工制作能力比较强。但部分学生劳动积极性不强,劳动技能不高,极个别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对他们应加强指导和教育。 四、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了解,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最光荣的,讲一些热爱劳动的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劳动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

3、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各

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方法,学会总结规律,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劳动方法的同时,学会创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4、改革劳动课的评价制度

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测试的评价制度。本学期要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劳动。①平时的劳动(如值日、义务劳动)②对待劳动课的态度③家务劳动。即:一方面从学生平时的值日,义务劳动等情况,评出等级;第二方面从学生在劳动课各方面的表现评出等级;三从家长反映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评出等级,最后进行综合评定,这样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5、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6、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中,要以以上的总体计划来完成劳动课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一年级劳技教学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初中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注重体现基本课程基本理念,体现“全体性、综合性、科学性、实效性”原则。正确认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是为与之衔接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打基础的必修课程,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实施中,要明确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具有为高中阶段通用技术打基础的通识教育意义,教学中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技术思想和方法以及符合时代需要并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发展学生技术实践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批判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创造潜能、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开发,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依据

以“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作为劳动技术课程基本目标,以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为教学依据,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作为参考。

劳动技术课程课时安排应依据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来安排,满足7到9年级劳动技术课程100课时的要求。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劳动

技术》作为主要参考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突出学校特色。

三、教学要求

1. 认真学习研究《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理解初中阶段劳动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明确初中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注重学生在技术理解、技术实践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经历和基础奠定。

2. 认真备课,仔细研究和设计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校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指导,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3. 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倡导多元化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技术教学中单纯的技能培训模式,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考虑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互动、谋求共同发展。

4. 遵循发展性评价理念。评价中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

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评价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与技术实践能力。评价方法注重多样化,将作品评价、访谈评价、书面测试、技术活动报告等多种方式结合,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5. 增强科研意识,开展课题研究。以“初中劳动技术教师技术素养提升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为契机,引领劳动技术教师从自身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寻求提升技术素养的方法;以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现象研究为核心,推动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6.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立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研讨、听评课、课题研究、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本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加强校际之间劳动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7. 固化教学成果。重视经验、成果、案例等积累,将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汇总成教学设计、活动案例、论文、研究报告等,同时将学生和教师作品进行整理。

四、教研活动

1. 研读本学期教学计划和要求。

2. 组织教材教法分析、研究课、专题讲座活动。

3. 组织木工、电子传统工艺技能培训。

4. 组织青年教师说课基本功交流与研讨。

5. 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劳动技术教师研究意识。

初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 初中 德育教育 问题 教学方法

德育目标的提出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要改变初中德育教育的不足,必须明确德育教育目标,同样,还必须明确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确定关系到学生品德的培养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为目标,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教育约束,重点研究初中生的道德发展规律。为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正视目前我们初中教育中学校德育现状。由于我国对德育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还未形成科学的研究成果。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我们要理智分析我国当前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完整

虽然目前初中教育加强了德育教育的宣传力度以及教学力度,但是德育首位在很多学校仅仅被当作理论口号,未能对其有实质性的认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想信念只是停留在表面,道德教育并未影响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加快,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初中生之间存在着攀比、拜金、拼爹等一些消极的心理。然而,初中阶段作为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只有在学生认识水平真正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

2.德育人员素质低

德育人员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沿袭传统教育内容,传统德育教育内容空泛、形式单调、教育形式呆板,根本无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我们知道学校德育关键是教育主体通过对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针对地把握后,对受教学者进行思想升华、政治观点影响、道德水平提高,最终满足当前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道德品质要求。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同时还要结合当前的社会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社会思想观念的传递、道德准则的提高、法纪观念的强化,最终实现初中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3.德育管理落后

新时期初中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德育活动的研究,但是总体上讲,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普遍存在着活动对象的片面性、活动内容的杂乱性、活动安排逻辑能力不强等问题。另外,学生在课堂外的德育工作中,德育主体作用未能发挥。大部分家长忽视对学生的道德管理,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忙于赚钱,将管理推给学校。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德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存在严重的偏差,其中最重要的是,传统的管理观念较为落后,提供给学生的道德管理知识不系统,最终无法实现德育的目的。

二、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1.明确教育主体

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德育重视力度也不断加强。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结合这一要求,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牢牢把握学生这一德育教学中的道德主体地位,结合当前初中生德育的现状,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因为外在的约束只有在转化为内在的规范时,其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最大地发挥。在初中德育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进行了解,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与现实实践活动的有效配合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把握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认识,提高道德水平。

2.提高德育水平

创新教学方法对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水平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素质德育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努力构造一种人人都参与的德育模式,只有人人关心德育,才能为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德育队伍提供基础。在高水平德育体系中,形成人人负责的责任网络,在这一网络系统中,教师要着力打造一种平等的教育模式。因为,自主意识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观愿望后,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接受强度加大。

3.丰富教学内容

德育教育体现在我们身边的具体实例中,因此在开展德育活动中,学校要积极建设教学平台。例如,在初中生刚刚开学时,就要对新生进行道德知识普及,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军训活动、提高初中生的综合能力(抗压力、忍耐力、纪律性等等);校纪校规主题班会的开展,校规校纪是初中生在校期间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初中生必须明确其行为的规范性才能在具体的活动中更好地约束自己。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还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开展德育活动。例如,在劳动节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在母亲节开展感恩活动,让学生在对母爱的理解中,真正实现心灵的成长。

三、结束语

中学生是未来我国建设的储备性人才,做好对初中生的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体凝聚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同样,初中生德育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道德水映了国家的精神内涵。因此,客观地分析新时期下初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其.优选德育教育方法 搞好初中德育工作[J].成功(教育),2013(01) .

初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5

(一)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实施这一新设立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四通八达,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综合学力等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社区服务方面

比如学生个人或集体在本社区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为社区建设、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慰问老人和儿童,为他们提供服务;成立爱心助学会,扶贫帮困等。

(2)社会实践方面

比如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旨在使学生获得国防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增强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珊瑚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道路破坏等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当地家业种植和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如指导学生通过对人才交流活动情况的调查,了解现代职业和择(就)业的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培养了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如《远离噪声污染》的学生课题来说,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实地观察、实验观察、考察访谈、问卷调查、宣传动员等活动。他们观察、采访、录音,在观察中学会了较为科学的统计方法;他们上网查资料,用《我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来衡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响是否符合要求,用此来警示人们保护我们的声音环境;他们利用声级计测试数据;他们访问居民,访问有关专家;他们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总结。最后他们宣传动员,发“倡议书”,设想出5种有效的对策。这种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情感的内化是任何课堂教学所无法给予的。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社会交际、科学统计等各种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转贴于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他们上网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统计总结,学习撰写课题报告,学习与人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关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三,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纺筹规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征

1、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3、评价关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综合实践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俱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活动效果的影响更大。

比如对于确定的主题,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份的引导和评价。

4、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评价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六)评价模式

1、档案袋评价

在教育评价中,档案袋已从原来的工具演化为评价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其实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即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所取得的各种行式的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汇总,展示自己的发展轨迹。

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收进自己的档案袋中。如:展示知识成果的材料、展示过程成果的材料,展示应用资料的材料、展示自我反思的材料等。以此来展现活动的全程性。

2、即时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便捷、有效。教师、同学、家长等注意实践者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给予恰当评价,促进活动的开展、深入、创新。这种评价可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句恰倒好处的指点,一句中肯善意的批评……但它一定是肯定,是点拨,是启发,是鼓励……

3、描述性评价

初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6

一、课题的缘起

当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大家都在分析就业难的原因,求解应对之策。职业专家指出,今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部分原因在初中毕业时就埋下了。因为初中毕业是人生的第一次分流,是决定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教育很少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选择理想、体验职业生活的机会。学生整天沉浸在题海中,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考试得高分交差,似乎没什么其他理想追求。初中毕业后,许多学生只知道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不懂得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及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科学地规划学业,于是,学生所学的并不是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没有被充分开发出来。 其实,人无十全,才有偏短。由于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才干、素质修养和兴趣爱好不同,任何人都有其擅长的一面,也有其欠缺的一面,关键在于要能清醒认识自己,给自己准确定位,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过程来看,初中三年是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从幼稚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开始从懵懂困惑、任性幼稚向着清晰、理智、合理的方向发展。此时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当中有的是没有意识去规划未来,有的则开始思考规划自己的未来,但由于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确定,对未来的规划多了盲目性和畏惧性,有些人就出现了人生目标模糊,学习动力缺乏,生活兴趣缺失等消极状态。由于没有人生目标的生活是无聊、不安、焦虑的,于是也就出现了厌学、逃学、沉迷网络、行为出现偏差等现象。而以职业理想为导向的学业管理则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体验人生规划的平台。

很多国家,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且从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非常重视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如美国学生很小就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学生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做准备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目的清晰,学习状态积极、主动、自觉。我国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规划教育起步很晚,很多学生大学毕业了也不十分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高中生的职业意识就更为淡薄;初中阶段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是一项空白,最近,才有专家呼吁:“职业规划应自初中始”。

我校是一所公立的民工子弟学校,全校16个班级,870名初中学生全部是来自十几个省市的民工孩子。他们当中,也许有少数的人能考上普通中学,以后上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按照目前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约为1:1的比例来算,就算小升初时我们学区的一个班的民工孩子没有被择优录取到其他学校,我校还是有70%多的学生要进入各类职技学校学习动手操作型技能。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在不同境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我校决定根据学校的生源特殊性,开展初中民工子女职业理想的教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感知和体验,形成一定的职业技能;探索初中生职业理想导向下的学业管理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所特有的一种主观意识,对求职、择业及就业准备有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确立职业理想后,可为理想的职业和具体的目标而努力,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做好有关的各种准备。因此,职业理想对于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绝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影响,完全可以认为是一种推动人们想方设法地去获得理想职业的动力,即推动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的动力。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具体来讲,是指在求学者完成文化启蒙阶段的学习以后,也就是在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上(一般为初中毕业),通过对求学者的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正确认识、确定其人生阶段性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路线,然后结合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资金等)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换言之,就是通过解决求学者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等问题,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和资金),通过学习成长为满足阶段性职业目标要求的合格人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并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学业规划是通过升学决策与学业管理来实现和完成的,而学业管理则是通过学生对自己每天、每时每刻的学习计划与安排,通过品德修养、智力开发、身体锻炼及其他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以确保其完成学业后,成长为适应社会经济(人才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进而顺利实现自己的阶段性职业或事业目标。

2、理论基础

(1)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最早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强调个人的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帕森斯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是“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认为在选择职业时,首先须通过心理测量工具评估个人的能力,及对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等有一清楚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各行各业达到成功的需要和条件、优缺点、酬劳、 机会以及未来展望等;最后要以个人和职业的互相配合作为职业辅导的最终目标。他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适应工作,并且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得益。

(2)生涯辅导理论

生涯是一个有关生活风格的概念,包含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从事的一系列与个人工作生涯有关的所有活动。生涯辅导是指由咨商师所主持的系统性方案,用以促进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生涯管理,是生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涵,整合了家庭、社区、和学校等层面,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是一系列用以协助学生自我理解并掌握工作世界中的机会、学习发展其个人生涯所需的决定技巧,包括工作找寻、工作面试、工作适应技巧,并将学生安置于其所选定的职业中。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足长远发展”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开展以职业理想为导向的学业管理的实践研究,正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学校理念的具体表现。

三、研究的目标

1、我们并不需要初中生过早定下就业目标,但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体会职业工作要求、掌握职业规划要领等等这些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校旨在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进行职业感知和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他们今后选择专业、规划人生奠定基础;

2、让学生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和资助政策以及就业前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高中学校类别;理解职业与个体成长发展的关系,形成职业平等、劳动光荣、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念,养成正确的劳动、生活和学习态度,增进对父母的了解,培养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

3、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渗透,加强学业管理,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动手型职业技能,为民工孩子将来自力更生,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4、 通过本课题研究,带动全校近五分之四的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引领青年开展课题研究,跨好向科研型教师的第一步,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测试、调研,现状研究

①近年来,宁波地区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毕业去向与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②农民工孩子的家庭状况及家长的就业现状的调查

③我校学生职业理想的现状调查

2、实践研究

①我校开展初中民工子女职业理想教育(包括职业体验、职业感知、家政、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②在相关学科渗透民工子女职业理想教育的探索研究

③分年级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综合实践与毕业分流指引

④通过专题德育、校企联合等途径实现职业理想教育的探索

3、研究的方法

①实践研究法

②调查研究法

③实验研究法

④个案研究法

四、研究的步骤

1、课题筹备阶段。教师理论学习与培训,制订出具体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

2、调研宣传阶段。完成学生职业问卷设计、量表设计,进行现状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向学生进行职业理想的渗透和宣传。

3、行动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主题活动;学生不断盘点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职业技能的形成强化;学生职业理想导向下的学业管理模式探索。

4、研究的整理反思与改进推广阶段。形成相关论文;形成研究报告;讨论交流。

五、预期成果

1、开发利用校本教材,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动手技能,同时丰富学校综合实践的内容;

2、形成职业理想导向下的学业管理模式;

3、职业生涯规划的优秀案例展示,通过优秀榜样作用,促进团体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