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理想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理想教育范文1
吕凤子的祖辈经商,家底殷实,是丹阳城里的第二大富户人家。他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越生活,但为了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实现“教育救国”梦,1912年他毅然卖掉了所有的田产,过起了“一介平民”的淡泊生活。校名“正则”原意是“公平而合法则”,取自屈原的《离骚》篇。吕风子以“正则”作为校名,鲜明地表达了他“对教育者要公平,人人都要受教育,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女子教育理想。
1937年10月,日寇攻陷丹阳,学校被迫停办。吕凤子率学校部分教师和亲属,辗转逃难到重庆。不久,吕凤子再次办学,收容流亡青年,于1938年白手起家,在四川省璧山县办起了正则蜀校。经过9年的苦心经营,正则蜀校很快发展壮大,设正则中学和职校两部。职校设初级蚕桑科、初级农科和高级建筑科,还兼办江苏省旅川临时中学璧山分校,自建校舍146间。抗战胜利后,吕凤子将学校无偿移交给四川璧山政府。
1946年8月,吕凤子返回丹阳,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了第三个正则学校。并迅速恢复了昔日的规模和风采。到1948年,正则学校已有小学、中学、职业学校、艺专四个部分,全校师生共约1300余人,校舍300多间。后,他又把学校全部交给了人民政府。1952年正则学校改为苏南艺术师范学校,1956年改为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
40年间,吕凤子痴心办学,捐献了所有家产,耗费了毕生心血,吃尽了千辛万苦,无怨无悔地献身教育,他崇高的人生境界和伟大的办学思想,对当今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以实用为原则制定教学内容
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注重向学生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备将来职业生活和日常生活所需。比如,在教学内容上根据社会需要和丹阳的实际条件,学校设置了蚕桑科。蚕桑科主要讲授“土壤学”“养蚕学”和“生物学”等课程,每星期都有很多的养蚕实践课,学校专门备有二十多间房子用来养蚕。蚕桑科不收学费,把养蚕的产品――蚕茧和蚕种拿出去卖,其收入用于补助教学,其他的费用也很少,故一般普通家庭的子女都能入学。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蚕桑科的学生都掌握了丰富的养蚕专业知识,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都到乡下去指导农民养蚕。当地的丝织厂也办了产业推广所,聘请蚕桑科的毕业生担任指导员。这样平民子女就能将学到的职业技能作为谋生手段,解决了他们的就业和生计问题。
二、校园生活注重美育的熏陶
吕凤子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学校的房屋以及环境设计,甚至各教室窗户都是吕凤子亲自设计,没有一间窗形相同,省料又美观。置身校园内,庄严、整洁、和谐,美感油然而生。吕凤子对学生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走路和站姿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做到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更要做到心灵美。学校组织各班自办学艺会,朗诵、演讲、歌唱、讲故事、演话剧,还组织昆曲、京剧清唱、丝竹国乐、鼓号等兴趣小组,每周课外活动三次。有了吕凤子倡导的这些文艺活动,学生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精神境界开阔了,许多同学自动摘下耳环、戒指,认识到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
三、致力于女子的自由和解放事业
职业理想教育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理想信念;辅导员;职业人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12-2
“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的有效互动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均以主体身份出现,以平等、尊重为原则,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递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主体间关系为联系作用方式的实践活动。”新媒体技术爆炸式地发展,使大学生能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玩的方式更是多样,这种情况使他们课余学习的时间变少,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表现都出现变化。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出现新问题,以往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相应面临挑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是一个陈旧的课题而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它的好坏决定着我们的民族能否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2006年4月底,教育部在上海举办了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会议上指出,“建设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辅导员个人的职业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职业人格要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教育部2005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2005]2号),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辅导员基本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人格。首先,辅导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在政治觉悟上应与我们的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一致。其次,应具备较良好的道德修养,孔子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教师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以及行为态度等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既能处理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也能根据需要组开展各种学生活动。通过这三个方面真正达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
目前,在校大学生以“90”为主体独生子女居多,个性张扬,自我管理能力弱。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大学生主流思想仍是积极健康向上。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工具的不断涌现,舆论自由度逐渐开放,大学生足不出户也能阅尽天下大事,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使不少的大学生出现重视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不满社会现状且责任意识淡薄;过度崇尚自我却缺乏集体意识;追逐快餐文化缺乏理想信念。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同时,由于职业定位模糊和工作评价度不高,甚至部分辅导员只是把当辅导员当做进入高校的跳板,所以在工作中存在职业理想缺失的状况,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就可以,没有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动力不足等问题,甚至有的辅导员本身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也十分淡薄。这就要求我们在强调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辅导员职业人格的塑造。
二、辅导员职业人格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契合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包含着五个主要的影响要素,即信仰、辅导员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规章制度和他人经验等。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而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大学生的信仰、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从两者来看,他们的主导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契合。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应当是丰富的而且形式多样。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形式,在主题班会,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中,开展学雷锋、感恩、爱国等教育形式。在互动中辅导员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更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思想导师。从互动中两者都能得到提升,这对辅导员的职业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教育与管理的结合,管理上张弛有度,在教育上注重方式。单纯的说教方式应当尽量避免,要强调自主性和觉悟。因此,在尊重大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要确保主流教育思想不动摇,对一些个体要实行差异化的教育模式,关注他们的职业理想,将他们的需求和实际进行分析,同时,注意观察他们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引导他们走上比较正确的道路,将价值引导与自我意识结合起来,在理论上自觉学习,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
三、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模式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做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仅掌控着教育的模式和过程,而且掌控实施的内容,因此,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利用好新媒体工具制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氛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主流文化摈弃腐朽和错误的思潮,为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切实促进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当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自觉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为切入点,通过实践促进大学生在实际中感受祖国的变化。从实际思考理论,从理论提升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反复循环中养成自觉追求社会主义价值的思想,树立共同理想,把理想信念转化为自觉的精神追求,从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双方的互动,通过互动促进双方价值的趋向一致,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以新媒体工具为载体,正确引导舆论
理想信念教育应抓住新媒体发展的机遇,辅导员应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通过微博、微信、博客、QQ、网络论坛、聊天群、教师信箱等方式,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班级和系部网站建设和管理,在内容上尽量多宣传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红色事迹等。结合新兴媒体工具可以建设官方微博、博客等,通过这个平台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各种问题,辅导员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热点问题讨论,主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这种新的方式也使大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提高大学生的判断力,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积累经验,进而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然而,新媒体工具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不断,言论自由不断开放,加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也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媒体道德修养。媒体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信息辨别能力,从理性的角度去解读和传播媒体信息,不能人云亦云瞎起哄。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提供大学生解读新媒体信息的正确视角。也可以通过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或者辩论赛的形式来开展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实践为动力,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重大的任务,面对多元的文化、迅猛发展的媒体工具、个性张扬的“90”大学生,你想单单通过宣传和灌输使他们自觉形成较高的理想信念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只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升华。目前各高校的实践活动是十分丰富的,比如寒暑假的下乡活动、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参观走访、校园文化活动等,类型丰富多彩。作为辅导员应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了解我们的国情、民情,尊重人民的劳动成果,感受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形成集体意识、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了解我们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更能破除我们的思想困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发展
首先,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很难体现专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对工作进行专业细分,简单来说,我们既要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也要有出色的班级系部管理者,也要有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等。因此,把出色的专业个体应用到工作的各个方面能够确实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拓展辅导员队伍的视野。使他们能把握敏锐的信息,掌握先进的媒体技术手段,熟悉流行的新媒体语言,从而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收到教育的成效。再次,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机制。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每天处理各项工作,凡是和学生有关的都和辅导员有关,辅导员因此被冠以“万金油”的称号。但是这种事务缠身的模式,很难使辅导员分出时间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应当在一个团队里面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的专业团队,一方面依托专业开展各项职业工作,另一方面要明确辅导员的责任主体,建立一个与职业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N].中国教育报,2011,(6):4.
[2]李中军.高校辅导员主体论[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17-138.
[3]贝静红.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和辅导员职业信念塑造[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
职业理想教育范文3
关键词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演进历程;特征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1-0014-05
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其价值取向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并表现出鲜明的动态性、相对性、生成性和历史性特征。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历程,准确把握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化特征,对实现职业教育价值理想和现实实践的统一,进而确立科学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历程
从教育学上讲,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其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1]。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社会或个体基于现实社会历史条件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在面对和处理职业教育内部矛盾及外部关系时,对教育价值的内容及其实现手段不断选择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意向或倾向。
(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阶段
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还有诸如人们的社会地位、政治立场、教育意识、所受教育的程度、能力水平、自身需要等主观因素[2]。其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是影响教育价值取向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对职业教育实践不同发展阶段实然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演进历程的具体分析,可以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化特征。
根据社会生产力所表现出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劳动生产组织形式,职业教育历史发展轨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家传世学和学徒制教育。前工业文明时期,氏族或家庭是主要生产劳动组织,职业教育内容是传承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其形式以培养职业人的艺徒教育为主。第二阶段是职业学校教育。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确立,工业文明使得职业教育首次实现了教用分离,职业教育离开一线生产而主要在制度性的职业学校中开展。第三阶段是校企合作职业教育[3]。后工业文明时期,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仅靠离生产实践较远的职业学校已不能胜任技术发展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校企合作日益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随着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职业教育价值边界不断扩大,所涉领域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其价值取向也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历程
1.家传世学和学徒制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以学校产生为标志,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人类社会之初,人类仅靠双手和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生产力极低,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只能靠集体与大自然作斗争,一切活动首先是保证族群的生存,不仅职业教育没有从教育中分离出来,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也湮没于生产生活实践中,此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家传世学”,即在族群内部,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积累斗争的经验,通过各种仪式规范人的行为,建立权威与秩序。教育的价值体现在提高族群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善恶劣的生存状态和提高人类活动自由度,以保证族群的生存和发展。此阶段教育价值取向是群体的、生存的价值取向,即强调群体的生存高于一切。在价值主体上面向群体生存而非个体需求,族群的利益高于个人的需要;在价值内容上是面向生产实践而非社会生活,传承生产实践经验和生存经验以保证族群最大限度的生存。这种族群的、生存的价值取向的特点是自在的、初级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单位逐步由族群发展到家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占据统治地位。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日益增多和社会的不断分工,学校教育出现。但学校成立之初即为统治阶级所垄断,把其视为特权和统治势力传承的工具,无视劳动人民的学习需求,不屑于劳动技能的传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家传世学”的基础上诞生了学徒制。学徒制的出现满足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成为古代社会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职业教育的价值主要是生存价值、技术传承价值和社会分层价值。职业教育客观上实现了技术传承,推动技术不断进步,其价值更多体现在通过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满足个体的生存需要;在社会价值方面,学徒制进一步巩固了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思想,固化了社会分层。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在价值主体上由族群指向家庭和个人,个人价值不断凸显;在价值内容上围绕职业实现技术传承。这种家庭的、职业的价值取向是主动的、功利的。
2.职业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其规模不断扩张、技术不断进步直接导致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的出现,大大促进和解放了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大变革,社会化大生产确立。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催生了大量新职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大大增加,学徒制职业教育已不能适应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对大量技能型人才的渴求。同时,现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初期,工作程序化对操作技术要求不高,通过短期的、简单的学习与训练就能满足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由此大规模培养初级技能人才的学校职业教育应运而生。近代以学校教育形式为主的职业教育价值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不再囿于个人的生存,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技术传承与传播方面的价值逐渐得到人们认同。其次,职业教育的最大变化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被纳入统治阶级的视野,成为社会统治的工具。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双轨运行导致社会分层固化,并随着失业问题出现和逐步加深,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社会稳定价值开始显现。第三,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机器大生产提出了劳动纪律问题,突出了劳动尊严问题,职业学校教育被赋予培养职业人的历史使命,其职业道德价值凸显。职业学校通过对劳动观念的阐释,对敬业、诚信等职业精神的尊崇,对规范意识、劳动秩序、组织纪律等职业道德的弘扬等对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现代公民社会的确立。
近代以来,职业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技术传承价值、社会稳定价值和职业道德培养价值等方面,促进了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其价值取向在价值主体上超越了家庭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事业;在价值内容上强调技术传承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经济发展价值尽显;在价值追求上是功利的,其工具性价值大大强化,功利取向成为此阶段职业教育价值的最显著特征。但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却难以获得相称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被当作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工具,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职业教育,此现象受到社会启蒙思想家、宗教改革家和教育学家等的关注[4]。
3.现代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扭转了近代机器大工业对人的异化,流水线式的工厂化生产劳动方式不再适应时代所需。在知识社会里,知识成为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劳动对象符号化、劳动过程一体化,体力劳动重要性下降、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个性化的生产组织出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一体化,单纯依靠学校进行大规模初级操作技能学习的职业教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离开技术应用、技术创新就无法生产适合顾客需求的产品,与此相适应,职业新生与消亡的速度加快,周期缩短、职业流动加速,工作对所有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职业教育由面向平民的教育发展成为人人都需要的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形成,职业教育对人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受到进一步关注,更加强调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更加重视促进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此阶段的职业教育重点由知识传授、技艺传承转向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其竞争价值、创新价值为世人所认同;由固化社会分层和维护社会稳定转向促进社会流动,由为扩大生产服务转向为建立创新型组织服务,由追求职业发展转向促进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由追求功利转向促进实现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理想,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取向、人文取向,并不断实现着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的统一。
总之,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职业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价值、社会流动价值、个体发展价值,其取向在价值主体上由社会取向转向社会和个体取向并重,在价值内容上由族群生存和国家统治的工具上升到人的本性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在价值追求上充分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彻底解放。
二、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
根据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内涵和历史演进过程的分析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主体追寻各自不同的职业教育价值理想,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其价值主体经历了从群体取向、社会取向到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并重,价值内容从生存取向到发展取向,价值理想从功利取向到人文取向的演进历程。在实现价值理想的过程中,多元价值主体相互竞争,竞争的结果在不同时代呈现各异的价值取向内容,并表现出鲜明的动态性、相对性、生成性和历史性特征。
(一)动态性
根据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定义可知,价值取向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意向或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必然需要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决定[5]。这种判断、选择和决定是人的内在行为,而人的行为是与人的需求、处境、追求和各种客观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这些需求、处境等又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价值取向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动态性指价值取向总是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总是处在历史阶段的不断更替中,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从片面到全面,从合理性到合目的性,从社会到个人,从实践到理想;价值取向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科学,不断实现着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实践取向与理想取向的统一;价值取向越来越符合时代要求,越来越反映历史阶段特征,越来越接近职业教育活动实践,不断促进职业教育理想的实现。
动态变化是与静态相对立的,即不能孤立地、静止地、不变地、僵化地看待价值取向,这意味着在选择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时,必须考虑价值取向的动态变化性,要有机遇意识,善于抓住时机,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和需求,不断调整、改进、修正其价值取向,以便跟上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步伐,及时反映职业教育实践的变化,从而指引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二)相对性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相对性表现在价值主体的相对性、价值内容的相对性、价值内容内涵和结构的相对性等方面。价值主体的相对性是指任何价值取向都是针对不同的价值主体,都是某一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因为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不同,职业教育的价值主体也不同,每类价值主体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内容的相对性是指各类价值主体对职业教育所持的价值取向内容不同,即同一价值主体有多方面的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理想不同。相对性更是指不同的价值内容是价值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通过判断和选择的结果,不同时空条件下各主体价值立场、态度和倾向会有所变化,即价值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各内容重要性也会不断变化。总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相对性意味着职业教育对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同一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有不同的价值内容。
正确理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相对性,对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和判断时,首先要分析价值取向的主体是谁,其所持的价值内容是什么,价值内容的历史时空条件是什么,等等,即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总是一定时空条件下某个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其价值内容是具体的、相对的,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适用于任何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
(三)生成性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生成性是指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经历上述四个发展阶段,始终处于不断地解构和建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生成性特征。生成性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其特征为: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反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6]。因此,在生成性思维的指导下,需要重视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价值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价值的不断创造对价值取向的影响。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生成性是建立在其相对性基础上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相对性指出了价值取向总是某一价值主体特定时空条件的价值取向,其内容具体、相对,有不同的结构和重点。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生成性,要分析这种价值取向是在什么时空条件下的价值取向,在此时空条件下,价值主体是如何判断、选择并最终形成此价值取向的,其所持的立场、态度和倾向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总之,正确理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生成性,不断超越原有价值取向的樊篱,才能形成全面的、合理的、发展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价值取向,从而提高价值取向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历史性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动态发展性决定了其历史性。所谓历史性,首先就是任何价值取向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任何价值取向都是历史的,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其次,任何价值取向都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片面到完善的过程,也都会成为历史的过去,还会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取向的历史;再次,任何价值取向都是具体的,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谈其价值取向是什么,有什么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最后,历史性意味着职业教育过程不能静止为一个点、一个方面,而是连续的,既受前面价值取向的影响,又影响以后的价值取向[7]。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性指明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价值取向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征,甚至出现不同于前一历史时期的新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其动态变化过程表现为明显的阶段分期。价值取向变化虽然是连续的,不能脱离当时历史条件,也不能离开原有的基础和历史而重新开始,但这种变化却不是线性的、均匀的,而是在变化的速度、变化的侧重点、变化的节奏上有所不同,时急时缓,有时剧烈有时平稳,甚至在某些时候表现为颠覆性地变革[8]。这样,价值取向就会在不同时段、不同领域内有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变化,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当出现颠覆式变革时,就意味着新的价值取向的出现。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性,意味着在选择和确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时,必须意识到价值取向的历史条件、发展轨迹及变化趋势,意味着整体、连续地看待价值取向,正确区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不同阶段内价值取向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提高价值取向的针对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而实现价值取向的预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三、结语
回顾历史是为了审视现在和把握未来,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在其历史演进的历程中,呈现出动态性、相对性、生成性和历史性等特征,为我们审视当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立场和多维视角。当前对我国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存在诸多疑虑和困惑,诸如以就业为导向是否合适,技能培养能否概括职业教育的本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否适应我国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审视和回答,同样需要回到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演进的历史过程中,根据价值取向的特征来具体分析。具体来说,对当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审视,首先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动态性,避免用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看待价值取向,根据实践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适时修正,不断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优化整合;其次要充分理解价值取向的生成性特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判断和把握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明确方向,提高预见性和可行性;最后要准确把握价值取向的历史性特征,提高价值取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时刻关注价值取向的历史发展,实现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总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理想价值取向是面向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价值主体上是全面的,不论是个体本位还是社会本位;在价值内容上是超越生存而面向发展的,不论是职业取向还是学术取向。在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形成过程中,只有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及趋势,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定位,才能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实践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条件,主动协商科学的、动态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实现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有效性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992:1593.
[2]陶红.教育价值观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57.
[3]马庆发.职业教育学学科的身份问题研究[J].职教通讯,2010(1):10-15.
[4]卢洁莹.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88-93.
[5]张成涛.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J].职教通讯,2010(4):12-15,30.
[6]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45-53.
[7]候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2008.
[8]肖化移.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兼论高等教育的价值观[J].职教通讯,2003(1):29-31.
On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Jun-hong, ZHOU Zhi-g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职业理想教育范文4
随着整体护理的广泛开展,美学与护理学的联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认识护士审美教育和素养的重要性,将其运用到护理过程中,有助于护士理想人格的形成,造就融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为一体的优秀护理工作者。
关键词:
审美教育;审美素养;护理;应用
美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特质,也是展现人们内在文明和外在形象、修养的重要形式[1]。目前,随着整体护理的广泛开展,美学与护理的联系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和患者的重视[2]。护理工作作为一门特殊专业,它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很强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良心,同时还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和美学修养[3]。因此,将美的形象、美的品格、美的心灵、美的语言运用到护理工作中与护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护理工作更美更赏心悦目,使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享受满意的服务,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所以,护士的审美教育和素养在临床护理中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1加强护士审美教育和素养的意义
审美教育适应人类(包括病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审美教育是整体护理对提高护士素质的内在要求。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在整体护理过程中综合运用护理专业知识技术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病人进行心身全方位护理,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提高护士审美教育和素养,将美学应用到护理实践中对于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2审美教育和素养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护理美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加强对护士的审美教育和素质培养,通过对体态、语言、心理、技术塑造建立良好的专业护士形象,在护理过程中展现出职业美、细节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体化、舒适的护理,改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1注重培养护士的心灵美。内在美的核心是心灵美。心灵美一般是指理想信念、美德情操、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美。护士的心灵美是做好护理工作的首要前提,这要求护士必须热爱护理事业,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和勤奋学习、博学上进的精神。
2.2注重护士的服饰着装审美素养。护理职业要求护士服装整洁、仪表端庄大方。这不仅凝洁了护士的自信、骄傲和希望,也是在病人面前树立崇高威信的重要条件。因此,护士的服饰打扮必须从工作性质和实际需要出发,否则将会化美为丑。
2.3加强护士的语言审美素养。语言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影响疾病治疗康复的一种因素。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使用礼貌语言,如:您好、请问、对不起、谢谢等。其次,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要面带笑容、表情和蔼可亲、态度温良谦虚、谈吐文雅有度、音量不易过度、频率不易过快。注意认真倾听并予以鼓励和安慰。柔和悦耳的交谈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完美的心灵安抚,它有利于消除紧张情绪,起到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作用。
2.4加强护士的举止行为审美素养。护士的举止行为审美素养表现在走、站、坐及各种操作均要准确、优美、保持节律。比如,要站得直、收腹挺胸、目视集中;工作中须做到四轻,即说话、走路、关门、操作轻。这样,既体现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又给人以美感,有利于陶冶病人的情操,使病人在舒畅、愉悦的状态中接受治疗,恢复康复。
2.5营造美的护理环境。护理环境主要是指与患者的情感、情绪、治疗和康复相关的环境因素。优美舒适的修养环境,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因此护士不仅对病房的布置应力求做到整洁、美观、舒适和温馨,还要为患者营造心理上的美感。注意颜色、声音、光线的调节,使环境既协调统一,又富于变化,排解患者心中的孤寂和消沉,提高生活的情趣和乐趣。
3提高审美教育和素养在护理实践中的方法
提高自我培养审美修养的意识。审美修养是护士完美自身的必修课程,它既是渐进的,又是主动追求的,必须靠护士的主动探索。如果没有自觉的审美追求,就是处在审美世界中,也难以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所以护士要提高审美修养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综上,南丁格尔说:“护理是最精细的艺术”[4]。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充分发挥自身审美修养,将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运用到护理工作中,使护理活动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美,以维护患者的整体健康为美,以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为美,以尊重患者自主性为美,以展现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为美,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和氛围,将美和爱无私地奉献给护理事业。
参考文献
[1]熊建萍.浅谈护理美学[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3(5):103-104.
[2]张麟,于锡霞,赵新国,等.提升护士审美修养的意义[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9):203.
[3]樊玉环,陈丽霞,赵桂珍.浅谈护理美学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3):181-182.
职业理想教育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就业指导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转换角度,更加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的实际以增强实效性。增强实效性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相融合,而就业问题正是其最关切自我发展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和趋势
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的主流态势是积极向上,并且呈现多样性、开放性与包容性特征。但是,拜金主义等功利化理想侵入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个人信仰重于国家和民族信仰。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不足
(1)时代回应性不足。
第一,对转型社会背景回应性不足。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体制转型时期,改革中社会利益调整过程的矛盾冲突与不公平现象,某种程度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但是理想信念教育并未充分应对该种认识混乱与进行正向引导。
第二,对多元文化背景回应性不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充分回应多元文化背景。大学生所处环境中多元文化价值冲突日益激化,其中工具理性与主观理想信念的价值冲突尤其加剧。多元文化冲突直接冲击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关于理想信念的心理与行为尤其变化波动较大。
第三,对多媒体背景回应性不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未能应对多媒体时代的信息海量良莠不齐、及时便捷渠道多样、个性突出主体意识强的挑战而相应改变教育内容与方式。同时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推行理想信念教育。
(2)与大学生群体需求不匹配
第一,目标缺乏层次性与阶段性。忽略了大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性与内在层次差异性,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与阶段性,简单化为将大学生一次性与全部培养为时想信念先行者。
第二,内容与形式缺乏针对性与创造性。首先,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多样性,与大学生群体所处特定思想与生活阶段已经某种程度脱节,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崇高理想脱离于个人理想、近期理想与一般理想。其次,缺乏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载体,与当代大学生的接受方式特点不匹配。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强时代回应性
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放性。在对社会现状分析基础上,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主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解答疑惑与纠正偏差,而不是被动解释问题而信度降低,甚至忽略现实问题而导致教育失效。此外,引导大学生面对网络信息具有独立思考与辨别是非能力,而不是简单否定网络信息,在大学生主动判断和辨别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2)立足大学生群体需求
在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崇高理想、社会理想、长远理想与一般理想、个人理想、近期理想相结合,从而通过落到实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应以一种开放与平等的态度,从计划不变性向机动灵活性转化,从对固定的书本讲述向对变化社会现实的分析转化,从传统沟通方式转向以信息化媒介方式,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自组织。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和趋势
当前高校主要采取选修课与讲座形式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包括生涯规划、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求职信息、技巧与礼仪等内容。
1.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不足
(1)机制、机构与理念不健全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不完善、机构不健全。具体表现为某些高校把就业指导部门与其他部门合并,或将其职能设在其他部门;各院系就业指导机构或与校级机构分工不明确,或未建立相应机构或机制;部分新成立专科院校尚未建立就业管理制度。另外,学校就业指导理念不清晰,重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从而忽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
(2)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就业指导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需教师具备就业指导技能、多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然而实际中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与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兼职讲授,他们的行政与业务事务较繁重,没有足够精力与能力深入研究课程,从而很难全面掌握学生就业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社会需求。
(3)教学内容与方法滞后
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未能形成全程化与系统化的教学指导;大学生能力与意向信息滞后与社会需求动态信息滞后;缺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缺乏职业价值取向与理想、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切实提高其工作实践能力。
2.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趋势
(1)制度保障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建设制度体系,保障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一是制度保障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大学生全程培养的教学计划。二是制度保障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既体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又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与指导性。三是制度保障授课形式的多样化,采取实训、实践、考察、交流、情境模拟等多种形式,提高授课质量。从而使该课程具备专业性与实用性,能真正发挥其指导学生就业的不可替代作用。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首先,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建设与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其专业水平。其次,鼓励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点与需求自行编写教材。再次,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监督和考评。最后,充分利用校外师资资源,聘请不同行业领域的优秀人士做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由他们负责讲授实践性强的专题。
(3)打造四年制的全程立体化课堂
除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还应指导非毕业班学生在掌握自身与社会需求信息基础上规划设计职业生涯。在第一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意识。在第二学期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阶段,指导学生在综合信息的基础上确立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在第二和第三学年,主要进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在第四学年,针对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
三、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二者相互融合分析
1.理念先行,积极定位
首先,在理念层面,充分认识到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是相互促进与双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转换角度,更加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的实际以增强实效性。增强实效性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相融合,而就业问题正是其最关切自我发展问题之一。融合理想信念教育对于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同样重要。因为部分毕业生忽视理想信念与道德素质,出现的偏离社会需要与就业市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影响其顺利就业。
其次,基于理想信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定位二者间融合为高校核心工作之一。这两项工作均事关广大学生切身利益,也势必影响到学校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2.原则方向,引领融合
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相互融合的目标在于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弥补就业过程中被忽视的精神价值指导;结合就业问题,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相互融合的价值引领体现在,个人理想与就业选择结合,就业选择与国家需要结合,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价值融合。
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相互融合,需要理念创新与方法创新。理念层面需要树立全方位服务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教育理念。方法创新需要立足大学生特点,结合单向灌输与多向链接,结合榜样教育与学习实践,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联动教育。
3.明确途径,实现融合
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融合,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两方部门实行联席工作制度或议事协调制度,实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即辅导员、职业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师一体化制度,设计全程就业指导工作下全程理想信念教育嵌入课程,利用新技术手段将就业指导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统一融合。
(赵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连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易.增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1(4)
[2]祖嘉合.试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J].教学与研究,2011(4)
[3]冯秀军.新时空境遇中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1(4)
[4]赵书.“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5]颜俊学,段如冰,吴超.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匹配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
[6]聂晓.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7]姜羡萍,孙安宁.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8]张希胜.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贯穿于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9]赵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与问题研究——基于北京八所高校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0(5)
[10]朱宁.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08(12)
[11]刘芳.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1)
[12]赵峰.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管理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职业理想教育范文6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 心理健康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主流依然是成长和发展。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需要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出发点的。因此,各高职院校都突出强调人才的“技术、能力”素质是高职大学生人才的特色,在培养过程中未能紧扣高职院校学生现状,而忽视了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岗位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文化基础较弱,工作理解能力较差;自我意识突出,缺乏必要的协调与合作能力,人际关系紧张;功利心强,注重个人利益,集体观念弱;欠缺职业道德与素养;个性突出,心理脆弱,生活态度偏激;政治思想情感弱化,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其一般规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必须以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开创职业教育特色、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认真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一、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职业生涯教育的薄弱直接影响学生对个人成长的规划与择业方面的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与职业生涯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虚荣心理与责任感的缺失
由于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与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存在毁约现象。这不仅影响用人单位工作的正常进展,而且也有损于所在院校的声誉。这种消极的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低年级毕业生。
(二)期望过高与盲目乐观
部分高职学校对学生就业形势引导不够,导致部分毕业生不能客观认清现实。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的薄弱,使学生意识不到社会竞争的激烈,缺少对未来的规划,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紧迫感。在毕业时在就业难与期待高的现实冲突面前产生心理偏差,导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差距,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三)择业过程中的被动与消极
目前高职院校确实就业形势较好,因此有的高职院校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应聘技巧的培养,而造成毕业生一方面渴望得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自己并没有加入择业的激烈竞争。这种情况导致了高职学生对自我竞争能力的怀疑。
从以上不难看出,职业生涯教育的缺乏间接导致了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的薄弱和不被重视,如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面试技巧方面的培训,导致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过于紧张,不能充分展示自我,从而会变得悲观失望。
二、职业生涯教育薄弱的原因
(一)职业生涯教育未被重视
中国早期教育多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沿袭而来的对社会实践以及职业生涯教育实践及规划的意识。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忽视对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及求职技巧等时机演练,理论与实践不能密切结合,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完善,仍处在不断探索与改进的过程之中,这也是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未能普及的原因之一。
(二)职业院校教师缺乏职业生涯教育观念
随着不断推进的教育改革以及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高职院校教师也面临着越来越繁重的科研与教学双重压力。尤其在教育转型期,学校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与本身素质之间的差距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而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状态与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如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而疏略教学质量,在此情况下无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引导,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此外,由于原有教育水平限制使得当前部分教师缺少掌握国内外先进职业生涯教育知识进展的意识,不利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职业生涯教育落不到实处
职业生涯教育应该自学生入校始就结合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评估其适宜发展方向,提出职业规划性建议的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职业院校虽能积极主动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气质类型进行实测,但大多数无疾而终,不能有效地将测试结果与实际教育相结合。
三、对发展职业生涯教育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展望
第一,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我们要结合学生所处的生理及心理发展阶段进行相应教育并开设相应课程为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条件。如在入学初期注重专业教育,使其初步了解所学专业的意义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教育中期注重素质培养的要求,协助学生设定目标,明确人生规划,更加理性客观地设定并明确自己的目标,同时促进其技能的掌握;面临高校教育的结束与步入社会的衔接,职业生涯教育要注重更大幅度技巧方面的培养与训练,提高求职技能。此外,职业生涯教育在确立学生学习期间的目标与规划外,还应注意对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规划,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第二,在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系统化发展过程中,应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充分重视职业意识教育,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健康规划,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与国内外形势发展,促进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我国政治与经济面临的变化与趋势。还要帮助学生增强爱国意识与集体责任感,利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职业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认清情绪对认知的重要影响作用。
第三、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如今部分学生虽然面对失败不能客观评估自我,但却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动机,渴望不断自我完善。利用这一特点,在职业价值教育中可以利用学生自身资源。
第四、职业需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在建立自信的同时不缺乏危机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完善。另外定期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进行最新进展的培训与指导。
强化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能够提升职业教育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增强就业中的竞争能力。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规划学生未来发展,指导学生对各行业的真实体验以及错误认知的矫正。有利于学生自我潜在能力的挖掘,为形成健康的心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
[2]夏海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探究[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1.
[3]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4]翟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