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1
要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同行者,首先要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学生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学生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1.统筹安排德育的基本内容
(1)在内容上应以下几方面着手:
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
二、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遵循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小学主要向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内容的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活动的指挥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主体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在统筹安排好德育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事情。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个人类社会,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增强道德意识,学校应以“五爱”为目的,以“五心”教育为中心,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位蓝本,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造就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优秀的接班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让课程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所以,教师要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
三、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
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应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顺应德育课改的要求,以真情为叶,智慧为花,生活为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无痕的目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
注重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教职工的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少先队员和工会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争当先锋模范。校长负责健全德育网络,制定德育计划,组织、指导、检查、评估德育活动。班主任协调德育力量,组织德育活动,创建优良班集体。德育课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把德育课的重点由应试转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科教师和全体员工都把育人放在各自工作的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五、注重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
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生 价值取向 培育和践行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和实践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党的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友善。这24个字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分别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构建美好社会的表述取向,以及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代表着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价值观,是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导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全民形式的,必须在各个领域内进行有效构建,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
二、高职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各领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范围内。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笔者认为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以下四点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育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操作、技能型人才。高职生的知识文化基础较薄弱,思想行为正处于发展和定性时期,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结合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现状,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学生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坚定高职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的思想疑虑和困惑。
(二)有利于高职生价值共识的达成
在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帮助高职学生形成价值共识,还能避免高职学生的思想混乱状况,让学生在社会纷繁的思想差异中达到正确的、广泛的价值共识,从而有效引领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减少高职生出现思想对立和混乱的局面。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加快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脚步,让高职生积极投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为国家贡献个人的一份力量。
(四)有利于帮助高职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在高职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要求,是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落实到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们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全面提高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在高职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特点,有效拓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落实在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校园建设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有以下四种。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的切入点,系统、深入、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活动,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延伸四个环节中全面展开,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融入其中,并落实到高职生的思想行为中,将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体现出来。例如在高职生的思想教育课教学中,采用探究实践的教学方法,以课堂实践为主要方式,课外教学为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教学中,由浅及深、由近及远开展思想教育课程,积极地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用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价值判断。用各类校园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实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鼓励高职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高职院校中,充分发挥校园内各种艺术团、学生社团影响力和积极性,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呈现给高职学生;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将思想和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演出给高职生观看,让高职生耳濡目染地得到有效的教育,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内高职生和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
(三)将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在高职院校内各个环节
在高职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高职生的日常管理、指导、咨询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开展生活、生命、生存各方面教育,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择业指导,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内各项制度的教育引导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高职院校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高职生实践应用结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端的操作、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技能训练课占了课程的绝大多数,一些实训、见习、实习教学是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生中的培育和践行就需要与他们的实践应用相结合,不断开发相关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高职生的实践教育基地,积极带领高职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生的实践应用中。例如,利用寒暑假带领高职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爱心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创新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等,让高职生在实践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实践的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不仅能够起到增长自身才干的作用,还能有效增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总结
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目标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指导。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内涵,认识到在高职生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生开出胜利的思想之花。
参考文献:
[1]王占霞.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院报,2014(06).
[2]何如一,张梅姿,贺志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上好思政理论课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5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既是时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是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旗帜和灵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之中,掀起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共鸣,将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精神实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传播主阵地的作用,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线,并且贯穿始终,才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目标。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1、掀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来,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进行宣传和诠释,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特别是受到当代大学生认同,“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度达90%以上;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思想的认同度达80%以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究其知晓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占81%,‘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共占16%,‘与人交谈’及‘其他’分占1%、2%”。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渠道,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提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乃至信念,直至践行。
当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仍然没有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依然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缺失。田海舰等人对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17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1/3的学生还未完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31.76%的学生“不赞同”或“说不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11.53%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过是个口号,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58.27%的学生认为理论太抽象,怀疑其科学性与真实性,对其持“排斥”或“漠然”态度;39.55%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是我们应该坚持和追求的”这一问题选择“不是”(10.20%)或“说不清”(29.35%),等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缺失,说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传播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或者说,教育者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没有很好地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这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2、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越来越结合实际,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仍然复杂,篇幅较长。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年修订版)共15章,长达384页。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把其中的内容串起来的话,就会造成条割分块,既不利于这门课主要内容的传达,也不利于学生对主要知识、精髓的掌握。从这门课的章节内容上看,虽然只有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节提到了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但是纵观全书,会发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其实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要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发挥其真实价值和作用,一定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离开了这条主线,就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的真正用途和意义,就很难发挥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
3、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艺术魅力。教师在拿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后,一般情况就是根据章节的顺序,按部就班进行讲授,两个学期下来,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学生在深奥、抽象的理论面前,收获甚微,仍然没有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的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没有把握住其中的主线,把各章节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致使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的时候,迷失了方向。要使学生重拾方向,教师必须提供明确的路线和前行的方向,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师只有抓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认真组织教学,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并选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充分了解、领会、掌握了课程的精髓,反过来又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如对中央和各级政府相关精神的贯穿落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等,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主体——大学生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效应集中体现在:一方面扩大大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了解、领悟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予以认同,解决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问题,扩大认同面,并逐渐养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从事日常行为。实现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抽象性、深奥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对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提炼其中的精华,并把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围绕着这一主线,采取通俗易懂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就能较容易地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获,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又弘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
1、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科学内涵。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能仅仅背诵和死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内容,更要了解和掌握其来龙去脉,包括其环境背景、时代条件、形成原因和过程、历史地位,等等。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指导思想,教师必须熟悉掌握其产生时代背景、生命力、传入中国的社会实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师要熟悉掌握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内容和重要意义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之一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师要熟悉掌握其历史传统、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作用、现时代仍然要坚持的时代意义,等等。只有全面吃透、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科学内容,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灵活运用,才能真正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2、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和核心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诠释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任,每门课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但是就其精髓和主要内容来说,却较为简单和明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共15章,长达384页,但提炼精华,无外乎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运用和发展;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理想形成过程及实现力量;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要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精髓,才能很好地教授这门课。
3、有效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从上述分析的内容可以较清楚地看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政治理论课的精髓其实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具体的、全面的阐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时代条件、社会实践、原因和过程、历史地位等的解读,只有把这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指导这门课的教学;另一方面通过这门政治理论课精髓的教授增强、巩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和领悟,就既抓住了课程的关键点,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之中。
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孤立、牵强附会地加以结合,而应该看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每一章节的精髓中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每一章节中都渗透、融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4
一、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着重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就是指儒家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他们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念,以及与其思想一脉相承的诸多历史人物的身上和不少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情怀。
这里所说的远大理想,主要是指以民族、国家的前途为己任,将他人、社会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崇高精神境界,它是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人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最高层次。
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在我们的历史课上,在我们的思品教课书里,圣贤先哲的至理名言、诗词歌赋、感人事迹,可以说比比皆是,它们都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树立远大理想的最好的材料。
二、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顽强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
仅仅有正确的理想、非凡的抱负,还是不够的,必须有为理想而顽强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同样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精华来教育培养学生。
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深刻地告诉人们:完成重任、实现理想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艰苦地磨练,方能达到最终的目的。而旬子告诫我们,成功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骐冀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三、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伦理道德水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尽管历史上的诸多学派都曾对其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真正决定其基本内容和其发展方向的应是儒家思想,因此我们说用传统文化来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也就是说应该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
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5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素质 评价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40-01
众所周知,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使我国的生产、服务、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极大的促进,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高职生就是其教育的主体,高职生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能力的强弱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好坏的直接反映,国家和政府部门必须对其高度重视起来。要想做好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工作,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价,根据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情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塑造,并对其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为顺应时展的需求和我国企业对人才的招募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构建符合高职生成长规律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对素质教育进行强化,从而有效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质量。
1 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
所谓职业,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合法经济收入和专门类别的社会活动,素质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职业素质就是公民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工作和锻炼逐渐培养并发展起来的职业特性。职业素质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重要体现,能直接反映出人的思想、文化、技能、心态、诚信、责任等情况。
2 构建高职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意义
构建科学的高职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是当今不容忽视的教育任务之一。对构建高职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四大要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充分意识到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和职业个性这四大要素的重要性,以职业理想和职业个性的教育为基础,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进行重点培养才是构建高职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的重点内容。
2.1 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现代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需求。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素质。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不再满足于只专注一项职业的单一型人才,而是在招纳更多的职业道德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力度,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实现高职生职业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为学生就业和参与社会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调查发现,许多高职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薄弱,对待工作缺乏责任心,没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任其这样发展下去必将使得他们被社会淘汰。
2.2 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生就业和创业的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高我国的就业率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职院校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大学时期是学生的一个重要转型阶段,是他们从学生转变成职业人的阶段,高职院校是高职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训练基地。
3 实现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全程化、系统化的方法
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过程,只有实现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全程化和系统化,才能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和教育部门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得以落实,实现职业规划向职业素质提升的延伸。众所周知,教育和培训是互相渗透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高等职业院校在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构建科学的高职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实现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全程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如下: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目的是:(1)围绕学生的人生目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明确自己各成长阶段的任务,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2)通过资格证书考试和技能训练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技能是高职生就业的基础,在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技能的训练。(3)通过社会实践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将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中,大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通过就业教育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就业教育,就业教育能使得高职生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的权衡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使其在科学的就业教育指导下产生良好的就业理想和正确的就业观念。
4 结语
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增大高职生的就业机率,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大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力度,构建科学的高职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和职业个性,使当代的高职生能够全面健康发展,很好的融入社会并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6
[关键词]教育管理;人本管理;对策
一、教育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
本文认为人本管理就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
二、教育管理中人本管理基本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人本管理在管理实践中有不同的形态,并且这种形态具有层次性。目前,较为普遍的是把人本管理分为五个层次,它们分别是:情感沟通、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组织文化管理。
(一)情感沟通
情感沟通是人本管理的最低层次,也是提升到其他层次的基础。在该层次中,管理者与员工不再是单纯的命令者和命令实施者。管理者和员工有了除工作命令之外的其他沟通,这种沟通主要是情感上的沟通,比如管理者会了解员工对工作的一些真实想法,或员工在生活上和个人发展上的一些其他需求。在教育管理中,人本管理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感沟通。情感沟通比传统的命令、服从式的管理强调的是,通过情感沟通的方式,来促进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民主管理
在这方面,强调管理者与员工一起来讨论员工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认真听取员工对工作的看法,积极采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员工参与管理会使工作计划和目标更加趋于合理,并增强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人本管理中“鼓励参与”的管理形式,强调要在保证学校制度和教育秩序的前提下,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以及其他人员,参与学校管理,并培养适合学校民主管理的教育管理者,以保证民主教育和民主社会的顺利实现。
(三)自主管理
随着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越来越高,对业务娴熟的员工或知识型的员工可以实行员工自主管理。员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有较大的决策权,所以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会很强,并且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在该阶段,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锻炼。同时在人本管理中,还应该强调教师的培训应注重人性的一面,重视人的发展与人的理想,帮助教师建立完整的人格,为其发挥潜能提供机会;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为其制定专业的培训计划,以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为目标。在学生的管理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改进教学方法来推动学生的自主管理。
(四)人才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组织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员工工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工作中学习、交流中学习和专业培训。目前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是,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仍带有传统管理的强制性色彩,忽视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情感和理性需要。在教师与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的学校规定过细,条条框框过于严密,严重限制了教师与学生个性的发挥。比如在教师管理中,学校往往一切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使教师的个性教学风采得不到施展;一切以现有的规章制度为管理模式,使教师的管理创意得不到实践,能力得不到自主发挥.
(五)组织文化管理
组织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组织的工作习惯和风格。组织文化的形成需要组织管理的长期积累。组织文化的作用就是建立一种导向,而这种导向必须是大家所认同的。目前在人本管理中,组织文化管理的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是针对教师管理。而教师当中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同时竞争与合作并存,但是并没有形成个性鲜明的组织文化,这个问题急需改进。
三、完善教育管理人本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在学校管理中,把教师管理作为第一要素,树立“以教师为本”“教师发展第一”的管理理念,是21世纪学校管理中最根本的理念。《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管理者应更新管理观念,摒弃原来的“以工作为中心”的传统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将学校的管理目标内化为教师认同的理想,把纪律内化为教师认同的思想,实现规章制度和教师的理想追求的统一。
(二)创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在管理规范上,在不降低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规范,减少中间环节,给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为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宽广平台。要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善于引导学校舆论,树立正气,创造和谐团结的学校氛围。在激烈的竞争中,学校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追求卓越的学校就是追求卓越的学校组织文化,而成功的学校必然依靠成功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管理者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和需要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创造宽松有制、宽容有限、宽厚有度的氛围和环境,通过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管理达到最高管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