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的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品质的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品质的基础

道德品质的基础范文1

关键词:人性;社会基础;自觉;道德建设

一、从“君子”到“英雄”:中国社会典范的转换

社会需要模范,永远需要模范,但不需要偶像。模范是一个人,一个我们之中而又高于我们的人,而偶像则可能是一具没有血肉的木偶,或者兼具一切神性却被抽象化了符号。传统儒家一贯讲求模范的价值:个人理想所追求的是做一个君子。总之,君子是社会上的人之典范。典范之于社会的价值,用钱穆的话说,他是“人物”:一种普泛化、标准化的人格,是个“model”,因此就有了标准,就知道如何做“人”了。儒家社会之整合很大程度上赖于君子。儒家政治理想是伦理政治,它还是重视典范的作用,譬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可见之。

清末已降,儒家理想丧失其政治意识形态地位,重视君子的儒家之学也沦为与诸多主义并列的一种学问而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无需模范了,取代君子的是各种英雄人物。自1963年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至今,雷锋一直是个人学习与社会教化的榜样。

二、当代学雷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中国六零后以及七十年代生人是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中长大的,雷锋已经成为我们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成分。不过,近些年来,社会上学雷锋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下述问题:

第一,过分强调针对“陌生人”的博爱,而并未切实从家庭等初级群体做起。典型的表现就是似乎学雷锋就是到街上去做好事。

第二,把雷锋神话化。雷锋是英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宣传把雷锋神化了,甚至让人感到雷锋没有血肉之躯,因此有损人味。结果雷锋形象不仅不亲切,甚至叫人畏惧。

第三,缺乏自觉,被动性地学雷锋。道德教育主要依靠社会群体的自觉,而不在于过度利用组织化的强制力量的推进。然而,当前学雷锋运动过分偏重于以单位、学校甚至政府的组织化力量推行,过分强调组织力量恰反过来危害社会力量一个个人的自觉。

第四,对学雷锋的滥用。学雷锋成为“成绩”的一个考察,进而与利益挂钩,这不仅有损于雷锋的真实形象,也有碍于雷锋精神的社会价值的切实实现。

而今,中国社会发展已经达到“硕”与“富”阶段,当下,“教化”是中国下一步发展任务的应有之义。缘于我们生活中一些不和谐乃至虚假丑陋的现象,很多人都在真诚地呼唤真诚、善良价值的回归,希望真实的雷锋精神回归到我们的社会上来。要实现好社会,过上好生活,建构一个教化的中国,我们在学雷锋过程中务必注意下述事项。

三、落实学雷锋:创建“教化中国”的措施

(一)从家庭做起,而不首先到“街上”

一百多年来,我国对于德行的预设存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二分法之前提。在这种前提下,一个人总在下述两难道德困境中纠结不已:要么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英雄,要么是个利己主义小人。其实,这里的“毫不利己”实质是反对损人利己,而非反对追求家人以及自己的正当利益与发展诉求。第二是虚假的学雷锋者,他们把学雷锋当做捞取名、权、利的手段。如果没有好处,他不会学雷锋。这种人很多,例如,今天存在少数做公益的人,不过在以真善美的公益舞台上演贪嗔痴的恶剧而已。去年为人所指斥的红十字协会中就不乏这种现象。一个曾经做过NGO工作的朋友对我说,这类人表面上做公益,骨子里捞名利,已经不好了。比这更不好的是,他们要求属下或者同行真正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怪乎古人云:大道废,仁义出,智慧出,有大伪!

此外,最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的安宁、祥和,在于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否健康,并且,在中国语境下,一个人社会性的生长点在家庭、村落这类所谓的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中。[1]因此,一个人只有在私人群体中才可以最初地培育公民。一直以来,中国是最重视家庭的国度,几乎可以说,儒家精神之实现靠的是家庭和谐。具体言之,中国人的安身立命,社会的和谐,乃至儒家伦理政治理想的实现,都赖于家庭。所以,中国人与其到街上学雷锋,不如首先把家里搞好。在此基础上再去街上学雷锋。然而,如今的学雷锋运动似乎预设的是所谓博爱。博爱,从人与人的关系言之,本来的意思是只要是人,就是爱的对象。中国人也一贯有此博爱精神,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张载所言“民胞物与”等,都不分对象,但中国人不仅讲究博爱,更强调将其落实于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的儒家的“差序格局”社会中的“等差的爱”。等差的爱,才可落实,且不违背博爱。这也即古人所谓的“以个人之私,以成就天下大公。”反过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博爱,似乎预设的首先不是家里人,或者不包含身边的家人乃至自己,而是街上的陌生人。这种博爱看起来好是好,就是过于好了,因此难于实践。即使实践,也难于久远。进一步言之,这种博爱的实践后果恰恰导致社会的不安宁。

(二)为仁由己:学雷锋,要自觉

善,以心灵自觉为前提。善的形成、成长乃至维系,在于社会生活的基础,尤其是社会教化,而非组织化强力推进的训导。教化之价值在于让人内在固有的潜质实现。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学雷锋过程中存在少数下述做法:把它作为一项组织动员的任务,甚至当做一项全社会的运动,又与个人名利挂钩,结果竟催生了很多虚伪、丑恶的东西。外在强制,是他力,不是自力、自觉,因此,过度组织化的学雷锋行动,对于强调自觉的教化恰背道而驰,无怪乎一些人对这类学雷锋表示反感。其实,他们反感的不是真诚的学雷锋,不是反对雷锋精神,而是反对被动地学雷锋。从行为动机看,孟子云:“为仁由己”。从心理学看,很多时候,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没人叫做,自己心甘情愿地去做,并且乐在其中。一旦外界介入,反过来叫人感到被动,因此索然无味,甚至心生抵触情绪。

(三)建构人的德行:神 或者经济动物都不是道德的典范

道德品质的基础范文2

【关键词】 胃镜;消化道息肉;电凝切除术;护理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病变, 尤其是胃息肉会引起癌变, 早发现早切除十分必要。近年来, 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消化道息肉开始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手段, 但切除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对手术疗效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1]。本文选取65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经胃镜高频电凝术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胃镜检查发现, 并经病理活检证实。其中男34例, 女31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3.2±7.3)岁;病程2~7年, 平均病程(3.3±1.2)年;息肉直径0.3~3.7 cm, 平均直径(2.3±1.1)cm。息肉类型:胃息肉40例, 十二指肠13例, 贲门12例。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器械设备 EG-2940电子胃镜、DGD-300型高频发射器、圈套摘除器、电凝钳、热活检钳等。 

1. 2. 2 手术方法 术前禁食, 常规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凝血时间等。再行胃镜检查确定息肉位置、形态和数目, 根据上述特点选择不同的切除方式:16例无蒂直径<0.5 cm息肉患者, 先用热活检钳咬住息肉向上轻提起, 直至息肉基底形成天幕状假带, 后再通凝固电流, 使其底载膜发白后方可拔出;25例无蒂直径<2 cm患者, 先用圈套器套入息肉, 再向上、向腔内提拉基底, 同时收紧圈套器, 直至息肉形成天蒂状后, 通电电凝;17例有蒂息肉的长蒂患者, 术时先圈套中央, 保留1 cm残蒂, 将息肉提悬在胃腔中通电切除;对短蒂者先套入息肉侧方后通电切除;7例无蒂直径>2 cm患者, 考虑到肿瘤直径大, 切除困难, 稍有不慎会引起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建议术前全面检查胃肠道, 随时做好剖腹探查的准备, 术中一旦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应及时处置。 

1. 3 护理方法 

1. 3. 1 术前护理 ①知识宣教。针对消化道疾病及消化道息肉展开宣教活动, 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和自我护理常识。②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本身疾病的担忧, 尤其是不了解高频电凝手术, 因此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等心理,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宣传、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深入浅出地介绍手术意义、方法和预后等, 消除紧张、焦虑心理。③饮食准备。术前禁食、禁饮6~8 h。检查前1 d内勿吸烟、饮酒和吃刺激性食物。 

1. 3. 2 术中配合 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有无不适反应。在手术过程中, 护士应不时向患者询问有无腹胀、腹痛等反应, 并嘱咐勿随意翻动身体, 并说明配合手术医师的重要性, 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 

1. 3. 3 术后护理 ①常规护理。叮嘱患者卧床休息2~3 d, 禁食6 h后可进流食1 d, 即可半流质或普食, 同时可给予补液、抗炎、止血等支持治疗。2周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②并发症护理。出血、穿刺等是常见并发症, 其中出血最为常见, 多系焦痂过早脱落或止血不彻底所致, 因此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若出现明显腹胀、腹痛、黑便等异常时, 应立即处理。③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嘱术后1~6个月复查。 

2 结果 

65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 检出息肉共87个, 均一次性切除, 治愈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5 d~2个月内镜复查, 切除处黏膜趋平, 色泽正常, 开始覆盖新生黏膜上皮及肉芽组织, 无复发, 无明显瘢痕形成。 

3 讨论 

上消化道息肉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 早发现早切除病变组织对预防癌肿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上消化道息肉无特异性症状, 加上早期检测手段不够, 导致早期检出率低, 许多患者确诊时已至癌变阶段。近年来, 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 对消化道息肉有了全新的认知, 经内镜切除息肉操作越来越普遍, 特别是胃镜技术的应用, 经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上消化息肉, 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拓宽了治疗范围[2]。目前, 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上消化道息肉已成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 

高频电凝技术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灼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 使组织水分汽化蒸发, 蛋白凝固变性而被切除, 与传统的外科切除相比具有创伤小、对消化道周围组织侵扰小、一次可切除多个息肉等优点[3], 但是容易引起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有报道统计[4], 消化道息肉切除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0.6%~2.5%, 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大小、形态、操作程序是否规范、操作者技术熟练度等有关外, 还与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关系密切, 特别是老年人是上消化道息肉的主要发病人群, 强化手术全程护理甚至决定着手术成功与否。因此, 本文从术前、术中和术后全程护理思路出发, 为患者提供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整体护理服务, 旨在消除技术层面以外的影响手术效果因素,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结果显示, 65例患者均全部治愈, 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提示胃镜高频电凝手术配合针对性护理对于消化道息肉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经胃镜高频电凝切除消化道息肉创伤小, 成功率高, 配合全程护理干预能进一步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改善预后, 建议临床重视手术+护理的治疗方法, 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 杨晓潞.无痛胃镜检查的护理.中国医学创新, 20l0, 7(33):97-98. 

[2] 由波.经胃镜高频电凝切除上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探讨.中外医疗, 2012, 31(23):23-25. 

道德品质的基础范文3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教育” “自我教育”

一天放学后,我正在办公室批作业,突然听到“报告”,抬起头一看,发现我班的两个学生手里拎着一袋垃圾站在办公室门口,其中一个是副班长小嘉,另一个是淘气鬼小程。“请进,什么事啊?”他们一边走进办公室一边说:“华老师,这袋垃圾是在我们班的包干区发现的,我们已经查过,这是初二(10)班的,里边的废纸上有他们班级的名字,还有他们班学生的名字。”“真的?拿出来让我看看。”他们放下垃圾袋,快速地找出了证据。“哎,这些学生的品行实在是太差了。”我叹了口气,“那现在先把垃圾……”还没等我说完,小程嬉皮笑脸地接道:“放回到他们教室门口去。”我注意到小嘉用胳膊挤了挤小程,就微笑着问:“你们对这些学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他们太懒了。”“他们经常乱扔垃圾。”“我还看见他们班的男生拦住女生呢。”“对,还有在车棚里抽烟呢……”他俩你一言我一语。“好。你们发现了不少不良的行为,这说明你们具有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正确的荣辱观和良好的道德观。”我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而且,当你们发现我们的包干区里有垃圾时,能立即把它捡掉,这说明你们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再说,你们没有简单地把垃圾从我们的包干区挪到人家的包干区,这又说明你们做事不冲动,有自制力。你们向我汇报,目的是想要我们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你们是在帮助他们,这一切你们都做得很好,接下去你们准备怎么处理这袋垃圾呢?”“把它扔到垃圾箱里去。”小嘉抢着回答。我又问小程:“你看呢?”他低着头不好意思地答道:“扔到垃圾箱里去。”“对。你们说得不错,这是最妥善的处理办法。”我又拍拍小程的肩膀说:“我知道你刚才为什么想把垃圾袋放到他们的教室门口。你是想教育他们,让他们吸取教训,以后别干这种缺德的事情,对吗?”他马上抬起头说:“就是嘛。”“对,是要好好地教育教育他们,不过,教育这件事还是交给我吧,你看行吗?”他爽快地回答:“好。”“那你们把垃圾处理完就回家吧,路上注意安全啊。”他们一边应着,一边走出了办公室。而我独自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正确的社会荣辱观。他们能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做到礼貌待人、尊老爱幼,能真诚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蚀,加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少数学生道德观念薄弱,具体表现为:随手乱丢废纸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闯红灯,向小同学敲诈勒索、旷课逃学……可见,部分中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状况对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具有决定性影响,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决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经验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同化点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道德品质发展可能性为基础。与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总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并且是由内而外主动生长的,而不是从外到内灌输的结果。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前提。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可能性。这就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

二、双向建构:学生道德品质内化的活动基础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双向建构的。首先,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不是自发的,人的道德品质潜能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是道德品质的发展需要在参与社会生活、与文本对话、与人交往、在认识或者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实现,在这种主体性的活动中,人在习得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的同时,还发挥着自己的潜能,主动建构和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活动是学生一切道德品质发展的源泉和中介。其次,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的选择,以及主体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期望、自我调节等)。随着学生的发展,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不完全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还取决于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水平。

三、系统变化:学生道德品质构建的基本方式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一种身心结构的系统变化过程。首先,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诸多方面组成的身心结构系统,任何一方面道德品质机能的作用都是在人的整个道德品质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结果。发展不是指某个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掌握,而是整个身心结构系统的变化。因此,人的道德品质发展不可能割裂开来施教或者通过训练的方式实现。其次,学生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品质发展的主题。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和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诺维奇的研究认为,在儿童每一个发展的阶段都有其主导性的需要,以及与这一主导性需要相适应的发展课题。每一个发展课题的解决都能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可能。因此,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该发展阶段的主题,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必须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主导性需要和该阶段面临的发展性课题。

四、多维发展:学生道德品质生成的不确定性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发展的共性,同时每个学生发展的基础、可能性、路径与节奏也不完全一样。而且发展是非线性的,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轨迹。有时儿童在发展中的错误和曲折往往是孕育更大发展的起点和信号。为此,道德品质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互交替的统一过程。道德品质发展的连续性是指道德品质的某些方面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性的过程,但是,很多情况下,道德品质发展往往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即某个阶段学生似乎看不到发展,突然,因为某个事件的发生,学生在某些方面一下子成熟起来。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往往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发展的统一。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为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提供连续性的有计划的教育之外,还应创造让学生道德品质发生非连续性变化发展的教育活动方式与内容,适时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五、有机整合: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主题方向

道德品质的基础范文4

一、抽象要求具体化――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实质指导

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并不是不允许幼儿的主观行为,而是要在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将要求和实际相结合,使他们懂得有些事情是要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可以做,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秩序、有规则的行为才是幼儿园生活和教育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幼儿等候接水和洗手的地方划上一条一米长的竖线,让幼儿站在线上等候,目的是培养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按次序排队的行为。再如,杯子、小手帕等幼儿的个人用品放在杯架和毛巾架固定的位置上,并标有学号,告诉他们这些是个人专用物品,不能混用。还有就是设立班级值日生,将要值日的幼儿的学号贴在主题墙上,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幼儿的集体劳动意识,同时也为所有的幼儿提供了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让他们积极主动为大家服务并且乐于奉献。

二、重视日常教学活动管理――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精神引领

不同的活动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将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例如,在大班上学期开展“送给弟弟妹妹的礼物”的活动,通过与小班小朋友们的接触,让大班幼儿体会到同情弱者,关爱幼小的重要性。同时,还为弟弟妹妹们表演《升班歌》,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升班的责任意识,为幼儿的自我约束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将优秀的绘本与语言表演相结合,培养幼儿的集体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诸如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等。将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的自主行为方式。例如,幼儿在语言表演《拔萝卜》活动中,明白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无论有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在《鼹鼠的皮鞋车》活动中,通过小鼹鼠将一只又破又臭的皮鞋“变废为宝”的过程,使幼儿明白只要肯付出努力,并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一切皆有可能!

三、积极诱导,及时表扬――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催化剂

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逐步发展的阶段,教育者积极的引导以及恰当有效的表扬,不仅有利于幼儿个性发展,而且对其社会行为和集体道德品质的养成都有着积极意义。例如,对于幼儿助人为乐的行为,及时地表扬,哪怕是件不起眼的“小事”。班上来了插班生,鼓励大家多关心、帮助新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表扬,班上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有的小朋友主动帮新朋友搬小椅子、主动带他到洗手间等。通过对助人为乐的事迹的公开表扬,使幼儿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你可以为别人排忧解难,别人会因为有你的帮助而高兴,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能帮助你。

在教育活动中,有些幼儿不能安静地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在别人发表见解时自己坐在位置上随声附和。这时教师就可以马上引导孩子讨论:“你也想说,他也想说,我们究竟听谁的?”或者是做出“请安静”的手势提醒幼儿,这样幼儿就会意识到自己行为不恰当,马上坐端正倾听,同时还要用积极的言语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小朋友们能注意活动秩序,不是想说就说,懂得尊重他人也就是在尊重自己,真棒!”

四、家园共育,统一协作――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可持续发展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幼儿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品德养成,如自尊心、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集体适应力等,在根本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而家长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效果也会参差不齐。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相结合,两者才能相互补充并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道德品质的基础范文5

一、依据特征、实施教育

1.基本的心理特征。陈鹤琴先生说过:“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功可言”。他将幼儿的心理特征,归纳为好游的、好听的、好群的、好模仿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成功的、喜欢别人赞许的。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根据他们的这些心理特征,采取生动灵活的教育方法,让他们接受。如依据幼儿好表扬的特点,对其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采取多样性的表扬方式(如点头、微笑、贴小红花等)给予及时强化。实践证明,肯定性评价较之否定性评价更能为幼儿所接受。

2.明显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鲜明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在幼儿期就已初步显现出来。如有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喜欢群体活动,有的孩子却性格孤僻,不合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性格开朗的幼儿如果犯了错,老师当场给予指出,他们一般可以接受,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我们可以通过暗示,或过后个别交谈的方法来指出,既维护了幼儿自尊心,又能为其所接受。

3.不同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实施教育是开展幼儿道德品质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小班幼儿刚入园,任性、娇惯,品德教育应从常规教育入手,让幼儿服从常规要求,改变不良习惯。中班则是出现“告状”的高峰期,幼儿往往因没有能力处理发生于同伴之间的矛盾而频繁向老师“告状”。此时的教育重点在于提高他们处理矛盾的能力,如:游戏中为了争当角色而争吵,我们引导他们通过“轮流”、“石头剪刀布”等多种方法解决此问题。大班幼儿对道德认识增强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我们可以更多地通过谈话、讲道理的形式,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践接受教育。

二、创设环境,注重熏陶

1.有序的活动环境。幼儿的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活动环境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幼儿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活动环境输送给幼儿什么样的信息直接关系到幼儿形成什么性质的道德品质。因此,创设有序的活动环境如:物品的整洁、有序;玩具的分类标记;空间的宽畅合理;内容的丰富有趣等等,对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重大。在有序的活动环境中,幼儿的道德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道德行为从不习惯到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和谐的人际关系。幼儿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道德品质。和睦、平等的人际关系能使幼儿觉得人格受到尊重,从而对周围事物表现出豁达、宽容与自信,其道德品质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受到熏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国儿童工作者赴欧考察团到瑞士、瑞典、英国和法国,对幼儿进行了考察。代表团在伦敦的一所幼儿园里,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幼儿画完了一张图,拿给老师看,而老师正在同别的幼儿谈话,没有看到。旁边一位老师立即提醒了她,这位老师马上回过头来向幼儿道歉。幼儿正因为得到了尊重,所以也逐渐学会了尊重别人。因此,尊重孩子,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养成优良的品质,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平时应把幼儿作为一个成人看待,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幼儿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觉得受到尊重。

3.良好的榜样效应。幼儿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是主要模仿对象,在幼儿园里,教师则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家长们说过:“亲爱的父母们,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生活和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们生活上的一般作风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精心研究出来教育方法,也将是无用的。相反地,只有正当的家庭作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付孩子的正确方法,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休息、游戏和权威的正确方式。”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良好的作风,我们幼教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人师表,我们以良好的行为感染幼儿,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1.有趣的游戏。寓教于乐,“教”才能取得效果,也才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需要,选择幼儿喜欢的游戏项目,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受到教育。如根据幼儿劳动观念、集体意识较差的情况,组织“小兔搬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增强集体意识。再如,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品质,懂得人际关系中所应遵循的交往规则,组织“商店”、“医院”等角色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处理简单的人际关系,体验社会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2.多样的活动。实践是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离开了实践的练习,幼儿的道德教育将是一句空话,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也必将脱节。因此,我们应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以形成和巩固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加强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如,组织开展“我有一双小巧手”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幼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道德品质的基础范文6

【关键词】德育教学;学习效果;综合素养;教学策略

当前普遍初中阶段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都容易出现流于形式、忽视个体差异、时间十分不固定等问题。此类现象的出现对提升自身班级学生的道德品质会起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出现,班主任在实际德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参考如下的教学方案:首先教师要能够进行系统德育课程的开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德育素养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则需要定期组织班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实践来认清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则需要做好班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状态的及时了解,确保在学生出现自身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给学生提供建议。

一、班主任要能够做好系统德育课程的开发和讲解工作

为了促使每一位学生的道德品质都能够在初中阶段获得明显的提升,班主任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做好系统德育课程的开发工作以及德育知识的定期教学工作。前者的完善是学生系统学习德育知识的基础,同样也是学生获得自身德育品质最大程度发展的前提条件。后者则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定期获得德育观念的优化,避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象的出现,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的道德品质都可以获得稳定的提升。在德育课堂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能够明确告知学生什么是道德品质、为什么要有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内容有哪些、如何遵守、遵守的价值为何等。例如,我在自身班级德育课程的开发和讲解过程中,为了有效贯彻上述理念,规定了每周五的最后一节课作为德育教学时间,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如下的顺序指引学生完成自身道德品质提升的任务:在每一节德育课开始的时候,我会从社会热点事例开始讲起,并给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问题,以及其本质原因为何。在此基础上,我会询问学生,自己身边是否发生或类似的问题,如果再次发生,你会以何种方法进行解决?在每节课的最后二十分钟,我则会就上述德育体系中的内容进行逐一讲解。通过此类德育教学思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了解到自身所学习的德育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服务的,从而能够自主进行系统德育知识的学习。

二、定期组织班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同样要能够意识到,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学习部分德育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不能理解的情况。一旦学生具备了这一思想,学生就会产生相应道德品质学习不重视的状态,从而降低了学生的道德学习质量。为了有效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班主任可以定期带领自身班级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实践来体会相应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真正配合班主任以最高效率来提升自身的综合道德素养,并为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接班人所努力奋斗。例如,我在给自身班级学生进行尊重每一行职业道德品质内容教育的过程中,班级内有的学生会产生如下想法:职业为什么不可以出现高低贵贱,正是因为人的能力有区别,才会区分出不同的职业,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高低贵贱。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一思想偏差,我才用的方案是,让学生通过假期时间进行实际参与,如餐厅服务员的职位,学生在做了两天以后就感到十分的幸苦,同时还需要忍受部分顾客的轻视,心理十分不是滋味。同时学生在和其他服务员交流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他们的难处,从而从心底改观了自身错误的道德观念,并真正树立了尊重每一份职业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做好班级学生的了解工作

班主任在日常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做好学生学习生活的了解工作。只有对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都做好准确的把握,班主任才能够进行针对性德育教育,否则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只能够流于形式,且不能够发挥出其本应发挥的功效。除此以外,只有当班主任真正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才能够逐渐变得亲近,班主任也才能够了解到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困惑以及其他问题。由此,班主任就能够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并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步入正确的道德品质大道之中。也只有如此,自身班级的学生才能够真正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四、结语

初中班主任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切忌看轻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采用流于形式的德育教学方案,这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会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对于学生能否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也会起到负面效用。只有当班主任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体系进行班级学生的德育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都能达到社会的期望。

作者:杨小燕 单位: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