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绩效审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绩效审计论文范文1
我国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始于十多年前,深圳、苏州、天津等科技事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对此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各地审计机关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和成果。但截至目前,财政科技资金由于涉及单位广、资金量大、内容多、专业性强,各地对财政科技资金的绩效审计还处于试点阶段,归纳总结的审计案例和实践经验都很有限,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尚未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建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建立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科学有效的考核和评价科技资金使用产生的效益和效果,有利于审计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也为审计人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提供有效依据,在指导和规范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规范和指导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当前,我国试点地区开展的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工作大都处于试点阶段,侧重点各有不同、评价指标各式各样、评价标准差别很大,亟需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规范和指导。
(二)有利于节省审计人员工作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可以规范绩效审计基本工作流程,缩短审计现场工作和数据分析时间,精准提炼审计结论,节省审计工作成本。
(三)有利于相关部门开展资金绩效管理和考核。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在项目、资金分配和管理过程中也在大力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但他们也同样面临着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审计部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发挥结果导向作用,以审计建议和意见方式为上述部门开展资金绩效考核提供参考。
(四)有利于促改革、调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通过建立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科技资金投入所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形成的新产业、新品牌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政策管理结合起来,有利于优化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更加突出政策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增强产业政策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三、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资金扶持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和效果做出的标准性限定,可以为审计人员评价被审计对象的成绩效能提供标准,一定程度上能保证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构建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独立客观原则。评价指标应客观存在,指标内容应提前限定,不受任何人的主观影响,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并评价科技扶持资金使用效能和效果。相关有用原则。评价指标设定应紧紧围绕审计工作目标,只有按照审计目标来进行设定和选择使用,才能正确确定审计评价标准,达到预期的绩效审计效果。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科技项目开展过程中会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政策规划等各个方面,要全面的反映地方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的绩效情况,就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获得使用各种指标。易于操作原则。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易于采集,易于理解,使用方法简便易行,合理控制成本,能满足横向与纵向分析研究需要。长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科技项目有的见效很快,有的需要长期才能见效,因此建立指标体系要兼顾短期效益指标和长期效益指标相结合。
四、构建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科技项目扶持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能否量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计量性指标,这类指标值可以直接用数值或比率表示;另一种是说明性指标,这类指标不能通过计算分析评价内容,一般采用专家评议、调查问卷、涉及对象评议等方法得出结论。对此,我们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采用“1C&3E”的模式,即:合规性(Compliance)、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并以此模式来研究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合规性指标。合规性是检查有关主管部门或项目单位对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要求的遵守情况,是对履行遵守法律法规或承诺的评价。具体包括项目立项情况、项目承担单位申报资料真实性、合规性以及企业诚信情况,主要采用定性指标,但也应设定一些定量指标。1.计量性指标。合规性定量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立项比、财政拨款到位率、项目进度比、验收比例等。其中,项目立项比、财政拨款到位率和验收比例指标反映的是科技主管部门的项目管理情况的指标,项目立项比是项目立项数占企业申报项目数的比例,反映科技主管部门立项管理是否规范;财政资金到位率是实际拨付财政资金占应拨付财政资金的比例,反映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资金拨付的效率;验收比例是项目验收数占项目立项数的比例,反映科技主管部门的验收管理情况。项目进度比,是项目投资额占项目总投资额的比例,反映项目单位是否按照合同规定进度开展项目研究。2.说明性指标。主要关注项目立项的规范性、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审查设立的项目是否经过集体讨论、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资金分配是否按照政策规定在合理范围内;对申请的项目是否组织内部审核、专家评审、中介机构评估等;完工的项目是否经过验收,是否按照合同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
(二)经济性指标。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预定目标,检查经济性,重点是分析审查科技项目的可行性,科技资金的投向合理性,以保证科技资金的投入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取得最大的收益。1.计量性指标。经济性定量指标主要包括项目资金使用率、财政投入乘数、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其中,项目资金使用率反映项目实际使用金额占项目投资总额的比例,反映科技资金是否真正用于科技投入;财政投入乘数反映财政投入后带动其他资金投入总额占财政投入金额的比例,反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后起到的杠杆效应;内部收益率反映项目收益情况,根据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考核评定;投资回收期反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后回收弥补项目投入的期限,期限越短越好。2.说明性指标。主要关注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方向,是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重大的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际需要,是否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和合理性,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三)效率性指标。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具体来讲就是是否实现了投入最小化和产出最大化,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检查效率性就是对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的审计。1.计量性指标。效率性定量指标包括项目开工进度比、资金使用到位率和配套资金到位率三个指标。工期实际计划比项目实际完成时间占项目计划完成时间比例,反映项目是否按计划开工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到位率反映科技资金使用单位是否专款专用,全部用于科技支出,是否有将资金挪作他用的情况;配套资金到位率反映实际到位配套资金占应配套资金的比重,反映相关配套单位拨付资金的及时性,是否有滞留现象。2.说明性指标。效率性审查时主要审查预算的安排和科技资金使用情况,可以从资金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挤占挪用,科技资金是否真正用于科技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绩效审计论文范文2
近些年,在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公共交通建设在各线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一二线城市以地铁等轨道交通为主要发展方向,三四线城市则以快速公交等公路交通为主,发展极为迅速。而这类以公共交通为对象的政府投资项目,由于政府公共交通投资项目通常财政投入大、耗用资源多,并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对此进行评价,不仅是政府绩效审计实务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学者们就政府公共交通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及方法的创建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与结论,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按照有关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指标的基本内容,可将此领域的研究分为三个主要方向:基于“投入-产出”理论上的“3E”或“5E”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政府绩效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以及借助以“因果关联”为理论解释的平衡计分卡及其应用原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是这些评价方式在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实用性上均存在改进空间。
二、绩效审计“阶梯型”评价模式的内容框架
关于构建的公共交通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框架,是反映绩效评价内容的基本平台。因此,为确定具体的指标用以具体衡量,首先应当确定该绩效评价框架。“阶梯型”的绩效审计评价框架是基于不同生产要素在公共交通投资项目的不同阶段中发挥的作用,在完成价值的形成与转化中所体现出的“阶梯型”的发展过程。参阅图1。从图1可以看出,这一“阶梯型”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系统的衡量。横坐标上,表示审计阶段,依据照审计客体的转换,按“准备阶段”、“建设阶段”“、营运阶段”划分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审计。纵坐标上,表示审计纬度,依据价值的形成过程,从“资源配置”“、职能行使”“、潜力发挥”“、贡献效益”四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价。四个维度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参阅图2。的。货币资金、实物资产、人力资源是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初始价值形态,随着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不断进行,实现资源配置、资源管理、资源增值,并最终发挥其社会价值,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由于不同的项目阶段,对应以不同的价值形成过程,并不是每一阶段都需要对这四个纬度进行衡量,因此我们仅在事前项目的准备阶段以“资源配置”和“职能行使”为审计纬度对项目进行审计评价,其审计客体为政府有关部门;在随后的建设阶段,就中标的建设单位,增加“潜力发挥”纬度,对施工的过程和竣工验收进行审计;最终在交付使用的绩效审计中,再添加以“贡献效益”纬度,以公交公司等管理事业单位为审计客体,对建成后的公交项目综合运行情况进行绩效审计。“阶梯型”评价模式以“货币、实物、人力”三大生产要素的价值的形成过程为导向,在不同的审计阶段对应以“资源配置”、“职能行使”“、潜力发挥”“、贡献效益”四个纬度进行绩效审计。阶梯的形态不仅体现体现了横向审计阶段与纵向审计纬度的有效结合,并且以上升的趋势来体现审计过程的层层递进,以是否满足公共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的评价导向。
三、绩效审计“阶梯型”评价模式的指标体系
(一)资源配置对应的指标体系设计在考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元素时,不能忽略的是这三项价值要素本身即具有价值,因此在最底层设立“资源配置”这一纬度,来对项目在资源运用的经济性方面进行绩效审计与评价。并且在项目的不同审计阶段,对于这三项生产要素的评价都是必须的,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对生产要素评价的内容也会随之改变。具体参阅表1。(二)职能行使对应的指标体系设计由于在资源配置环节这三项生产要素处于相对静态,价值较低,只有将其投入到动态的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才会发挥作用形成更大的价值,因此对投入使用的基本要素在项目的有关建设流程中行使职能的效用,我们需要设立“职能行使”这一纬度来对建设过程中的效率性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同样的,职能行使的过程是每一审计阶段都要经历,对应我们也需要做出不同的评价。具体参阅表2。(三)潜力发挥对应的指标体系设计随着项目的建成,在公共交通投资项目中体现为道路的修缮、交通工具的购置、站台设施的建成等方面,三大要素的价值进一步上升,由于尚未投入运营使用,故仍在建设阶段以“潜力发挥”这一纬度对其潜在的价值进行效率性的绩效审计与评价。由于对“潜力发挥”的评价仅在项目建设完成之后,因而只在建设阶段和营运阶段进行评价,具体参阅表3。(四)贡献效益对应的指标体系设计当公共交通项目投入运营,即为最终满足公共需求、实现社会效益时,“货币资金”、“实物资产”、“人力资源”实现了其最终的价值,由此我们以“贡献效益”对其进行综合的效果性绩效审计评价。具体参阅表4。
四、绩效审计“阶梯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构建出初始评价指标后,据此我们设计出初始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四级量表(最高为4分表示完全同意,3分表示基本同意,2表示中性评价,1分表示不同意),共发放问卷481份,实际收回456份,回收率为94.8%,通过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等方法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总结出关键影响因素,从而确定对应的影响指标,并按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具体如下:(一)确定关键影响因素的权重1、求权重在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确定时,我们通过向有关专家和部门领导及负责人发放问卷进行打分,并综合面向群众的调查问卷,对关键影响因素和其影响指标进行了内部的两两比较,确定每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对于其他关键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予一定的分值,最终构造有关判断矩阵进行特征值和组合权向量。以下我们以营运阶段贡献效益的三个关键影视因素进行举例:2、一致性检验为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查表得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当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1时,认为层次分析排序的结果具有满意一致性,即权数分配是合理的,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重新分配权系数的值。由上述表格数据可知:CI=(λmax-n)(/n-1)=-0.14CR=CI/RI=-0.14/0.58=-0.24<0.1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贡献效益的判断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求得的权重系数是有效的。以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得其它纬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相对应的判断矩阵,具体参阅表7。(二)确定影响指标的权重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影响指标的判断矩阵。根据一级判断矩阵和二级判断矩阵即可以得出该公共交通项目绩效审计“阶梯型”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其中三个审计阶段的权重分别为0.10,0.34,0.56。不同审计阶段的审计纬度权重也存在差别:准备阶段“资源配置”、“职能行使”纬度权重为0.57,0.43;建设阶段三个纬度权重分别为0.26,0.26.0,48;营运阶段审计纬度权重为0.14,0.25,0.18,0.43。
五、基于“阶梯型”绩效评价模式的应用
(一)项目背景与数据选取由于本文是以BRT快速公交为例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因此在对该评价体系进行运用时,也将选取某城市BRT的的相关调研数据进行研究。该城市于2010年建成BRT项目,共投资59690万元,主要用于BRT专用道的改造42000万元、站台建设2500万元、智能化系统开发40000万元以及BRT车辆购买11000万元等。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年客运总量达6000万人次作用,票务收入约有5000万,政府补贴5000万余元。目前该城市的BRT规模实施“一主一环五支”线路,预计到2020年将发展至5条主线,10条支线。以上有关数据,主要包括来源于收回的456份有效问卷,其中问卷分别对乘客、BRT司机及工作人员、周边商户进行调查;另外数据还数据还来自有关部门专家的采访与评分。在对相关数据的处理上,我们采取模糊隶属度的方式,对调查问卷上涉及的问题对应的到指标,进行隶属度计算,下面以“贡献效益”纬度下“公众满意度”的影响指标为例具体说明:在我们对公众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在有关问题中询问对票价的满意度时,共有215人参与了调查,其中111人选择“满意”,92人选择“基本满意”,12人选择“一般”,0人选择“不满意”。因此,模糊隶属度分别为v1=0.5187,v2=0.4252,v3=0.561,v4=0。对其他问卷的数据整理同理可以相关隶属度,以下表8为有关公众满意度的统计结果。(二)指标计算根据上表x中“公众满意度”的影响指标权重,构建权重系数矩阵:A=(0.1,0.1,0.2,0.1,0.3,0.2)同时由上述指标的隶属度,构建公众满意度的模糊关系矩阵:接着,再利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计算模型B=AR,计算得到一级评价指标“公众满意度”的模糊评价向量:B=(0.54,0.36,0.05,0.05)同理,将有关数据整参阅表9。(三)模糊评价与结果分析根据表9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到各关键影响因素的模糊评价向量,同时,按照隶属度最大的原则可知,对每一个关键影响因素都可以进行相应的等级评价,具体参阅表10。由表10可知,在26个关键影响因素中,有15个等级被评定为“优”,另有11个等级为“良”;在9个审计纬度中,有5个纬度等级为“优”,4个纬度等级为“良”;在3个审计阶段中,在准备阶段和营运阶段等级为“优”,在建设阶段则为“良”,最后的总评为“优”。整个评价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指标等级为“中”和“差”。据此,总体上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该城市BRT项目的整体绩效情况是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的,最终审计结果的等级则可以被评定为“优”。采用评价体系评语等级V={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相应的评分值C=(100,80,60,40),根据公式W=B×C计算最终的综合评分,其中,B为最终审计阶段的模糊向量。若计算结果85<W≤100,则最终绩效为“优”,如果70<W≤85,最终绩效为“良”,如果60<W≤70,最终绩效为“中”,如果W≤60,则绩效结果为“差”。由一下总评等级模糊向量计算该城市BRT项目的绩效得分为:W=B×C=0.411×100+0.357×80+0.172×60+0.059×40=82.3995668综合该绩效得分可以最终判定该城市BRT项目的绩效为“良”,并且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在准备阶段和建设阶段内在货币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关键影响因素都体现出较高的经济性与效率效果性,而在建设阶段中,由于在建设的工期、质量以及在资产使用等方面相较绩效不优,从而使得整体评分有所降低,但从总体上来看该项目的整体绩效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六、总结
绩效审计论文范文3
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模式相比,绩效审计在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审计目标更高远在审计目标上,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提出了绩效审计的四个目标:“①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②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③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作出报告;④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因而审计目标显得更为高远。
(二)审计目的更宏观在审计目的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查错纠弊,保证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绩效审计则是为了评估所投入各项资源的经济程度与有效程度,并以此找出进一步提升组织绩效的路径,实现由查错纠弊上升到控制提高的目的。
(三)审计内容更宽泛在审计内容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而绩效审计除传统的财务审计内容外,还包括组织非经济领域的各项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
(四)审计方法更多样在审计方法上,传统的财务审计通常采取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的方法,如审查、查看、计算、分析,以及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核对法、盘点法等;而绩效审计不仅要采用上述方法,而且还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并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辅助审计,采用业务测试、分析法、系统法、论证评价甚至模糊预测与评估等方法。
(五)审计作用更显著在审计作用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和合法,保护组织资产的安全完整,其功能是保护性的,作用有限;而绩效审计不仅要监督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要从全局的角度,评估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程度和有效程度,探寻影响组织绩效高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指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路径与方法,其建设性和控制性作用尤为突出,由于这种审计活动已拓展到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因而作用是无限的。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顺应审计发展趋势的需要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要“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可见《规划》已为全面推行绩效审计明确了时间表,其发展趋势将难以阻挡。
(二)提高人民银行履职水平的需要绩效审计通过评估人民银行对公共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效率与效果,揭示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人民银行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级人民银行能正确、高效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完善人民银行内控管理的需要绩效审计的一大优势是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能有效改变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以事后监督为主的局面,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到事前和事中,使人民银行内审实现从查错纠弊向预防和控制转变,从而促进人民银行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内控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有利于各级人民银行依法、合规、科学、高效地行使人民银行职能,实现人民银行工作目标。
(四)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需要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源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工作的效果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为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人民银行总行提出了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要求,各级人民银行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创建活动。并且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已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模式,中央财政削减人民银行系统的经费预算,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的经费预算大幅度缩减。因此,适时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实现支出节约、支出合理、支出得当的绩效管理目标,既是各级人民银行领导和员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客观需求。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模式探索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和立项原则
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经济性、业务管理的效率性和职责履行的效果性进行审核评价,确定其资源使用是否得当,是否进行了有效管理,是否实现了人民银行的职责目标。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立项原则。在绩效审计立项时,应坚持重要性、时效性和周期性的立项原则。重要性是指选择的项目是否举足轻重,是否与人民银行职责履行息息相关,并且是上级行关注和员工关心的。时效性是指项目的选择时机是否恰当,过早则可能问题尚未显露出来,不利于作出客观评价;过晚则可能时过境迁积重难返,不利于问题的纠正和绩效改进。周期性是指在一定的期间内,对所有应审计的单位进行持续关注,周期性的有计划随机选择绩效审计项目,从而保证审计的覆盖面。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和范围
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主要是对各分支机构及其部门财力、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从而促进人民银行持续改进提高履职绩效。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范围。包括对各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或开展某一专项业务时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系统的检查和评价。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质量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履职结果,即资源投入是否得当。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也是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只不过财务审计中处于从属地位;而在绩效审计中,由于需要大量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绩效信息,以及相关的行业资料等,因而调查研究法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方法之一。调查研究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绩效面谈、电话调查、函证调查等,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上述调查方式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单独只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此外,由于调查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所以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足够的样本量。
2.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主要和常用方法,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时,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线性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等,用以找出因果关系、目标差距及影响原因。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性较高,结论相对科学可靠,但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数学分析能力。
3.经济分析法。除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以外,绩效审计中还要运用经济分析技术方法进行绩效测评,通过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建立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并进行对比分析和总体评价。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并且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审计评价评价的公正性。
(四)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程序
1.准备阶段。一是制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时要明确绩效审计项目;二是在开展绩效审计项目前进行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人员、要素指标等进行初步调查,为针对性地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打好基础;三是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时,要对审计项目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管理进行审查,确定审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审计目标。
2.实施阶段。一是制定绩效审计实施方案;二是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流;三是收集信息和数据;四是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出绩效审计结论。在这一阶段中,审计人员必须依据绩效审计目标,充分收集相关的审计证据,并对其进行归并、汇总、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相应的绩效审计结论。
3.报告阶段。一是撰写绩效审计的内审初步意见并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二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审计结论和加强与改进管理的意见建议,撰写绩效审计报告并向派出行或上级行报告;三是根据相关制度和保密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审计公告;四是跟踪绩效审计报告,及时根据领导的批示意见搞好信息反馈,督促绩效审计报告意见与建议的有效落实。
(五)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应包括引言、主体、附录三个部分。
1.引言。应写明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期限、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方法等事项。
2.主体。由5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与绩效相关的基本情况,如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状况、职责履行情况、审计活动的目的或总体目标等。二是主要问题。问题反映应从绩效角度进行定性,详细陈述问题事实、数据及相关分析等,问题排序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列。三是反馈意见。陈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初步意见的反馈意见。四是审计评价。围绕审计目标,运用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清楚、易懂。五是审计建议。围绕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解决问题、提升绩效提出审计意见建议,所提意见建议要有针对性、控制性和可操作性。
3.附录。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数据、文件和具体分析过程与评价结果,如绩效评价分析图表、计算数据等。
(六)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注意事项
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找准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做到事实认定清楚,问题定性准确,原因分析透彻,审计建议可行。
2.坚持独立审慎原则。由于绩效审计较多采用调查、分析、测算、评估等方法,所以审计证据大多数是间接性的,这将导致审计误差难以避免,存在着审计风险。因此,绩效审计应当坚持独立审慎原则,判断不准、把握不稳、关系不清的问题不能轻易作出结论,更不能轻易发表意见和建议。
绩效审计论文范文4
(一)审计机关独立性不足
目前,地方审计机关在接受人大委托开展审计项目的同时,接受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的双重领导。这种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无法有效地保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审计机关行为很容易受到制约,绩效审计较难开展。这种内在矛盾主要体现在利益冲突和自我评价上,本机政府的管辖范围与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具有很大的重合性。绩效审计在审计范围、审计标准、审计程序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更多的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干涉。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可能与绩效审计项目具有利益相关性,双重领导的隶属模式使得地方审计机关开展的绩效审计时,在审计范围、审计所需的人财物以及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上很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约束,审计独立性和审计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二)审计人员素质未能适应绩效审计发展的需要
绩效审计不同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国家重大相关政策,被审计主体的综合目标,以及实施绩效审计所依据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评价实现目标的经济性、效率及效益,考虑是否在未来期间存在潜在的副作用等。这些都为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我国以前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人员知识结构偏财务会计,而经管、信息系统、法律、环境资源等方面知识储备不足,难以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
(三)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
绩效审计涵盖的范围较广,对象千差万别,如何衡量,以什么标准衡量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难以统一,而依据不同标准形成了审计意见。这不仅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会存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不认同的问题。
(四)未能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大部分为事后审计,即项目已经结束或有关责任人已经换岗、退休,这使得绩效审计处于“只开花不结果”的尴尬境遇。就以与绩效审计有许多相似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例,按规定应在责任人旧岗位离任之前对之实施审计,可实际上许多地方的组织部门出于各种目的,往往采取先调任后审计,使得审计对被审计人员的约束力大大下降。地方政府基于信息不对称优势,不可能指派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真正存在许多问题的项目,地方审计机关被迫错配宝贵的审计资源。
二、人财物统管可能带来的改善
(一)脱离本级行政隶属,增强审计独立性
实施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后,审计人员的配备和流动,审计机关的财力物力支持和保障,审计监督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不再会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和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以往很多不好审、不敢审的项目,在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后,都具有了审计的可能性。
(二)有助于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省级审计机关在人才的选拔和引进上更容易采用统一的标准,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打造职业素质相对均衡的审计干部队伍。同时易于兼顾不同知识门类,引进高素质人才,通过高校宣讲引进新鲜血液,适当向社会抽调绩效审计急需的人才,特别是法律、计算机和相关专业人才,逐步优化审计干部队伍,实现审计人员多样化,以适应政府绩效审计需要多种专业知识的要求。
(三)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管后,省级机关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全省在绩效审计领域获取的实务经验,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最大的困难就是绩效评价体系的多样性、系统性、层次性、计量性,这使得审计人员难以找到单一普适的衡量效益好坏的评价方法。
(四)有助于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绩效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是对已经存在的制度或过去发生经济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作为事后审计,审计的收益必须通过后续的审计跟踪整改加以实现。为了避免绩效审计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应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法律责任,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具体和规范化,实现“谁决策,谁负责”的审计监督目的。省级审计机关在专业性以及自身地位方面,更加具有能力推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健全。
三、总结与展望
绩效审计论文范文5
1、审阅法
审阅的书面资料一般包括单位管理制度、重要事项会议纪要、项目实施计划、采购招投标材料、合同、各重大事项的申请与批复、财务报表账册等,审计人员需要对其中相关、有用的部分进行取证。
2、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察看建设现场,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建设进度、财产物资的真实性、相关管理的有效性;与当地工作人员或周边群众交谈,可以获得最感性、真实的答案,有时还能从他们口中获得线索或灵感。实地调研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索取笔录和签名等方式来取得审计证据。
3、访谈法
访谈法包括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监督单位的人员、受益群众或周边企业等项目利益相关者等。应注意访谈内容须形成书面记录才能作为审计证据,最好还能够有当事人签名确认。运用访谈法时,可以采取一些技巧。如,审计人员对需要了解的问题先设想好几个可能的答案,然后在谈话中根据对方回答的符合程度去评估可靠性和疑点;使用恰当的谈话语气以降低对方的心理防御,获得对方的信任感,从而获得更多真实、有用的信息;审计人员也可以互相配合采用黑白脸的战术,给对方施加一定压力,又避免让对方有对抗情绪。
4、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应注意标准化,对同一类型对象的问卷内容应该统一,才能有效统计结果。问卷的问题应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设置代表不同程度的选择答案,要求被调查者作出具体、明确的选择。发放的调查问卷应注意要批量化,达到一定数量的结果才具有代表性,确保充分回收,才能保证调查质量。
5、网络信息检索法
网络信息检索法是指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网络、专业数据库等平台查阅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采用此方法时,应注意网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选取权威平台检索信息。
6、专家咨询法
针对审计人员知识面所不能覆盖的某一领域,需要聘请专家利用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指定事项进行检测、分析、判断并作出结论。环境项目通常都涉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评价,例如,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废气检测等等都需要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分析技术,不是普通审计人员可以掌握的。实际工作中,可灵活多样的采用各种技术方法,组合应用、相辅相成,以求达到审计目标。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分析方法
1、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指运用数学方式将收集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最后形成定量结论的方法。常用的有:简单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尤其是环境绩效审计中问卷调查的结果,必须通过统计和分析才能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相互联系的两个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将实际发生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目前实现程度,将同一主体不同时期或不同空间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发展规律和趋势,将同类型的不同主体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被审计主体所处的水平,将实际实施情况与政策法规要求进行比较得出规范程度等。
3、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指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并通过因果图直观、条理分明地表现出来的方法。先将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列出来,然后通过审计证实哪些因素确实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分析这些因素中,哪些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其他原因等,最后用因果图清晰表现出来。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审计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运用一些管理学、经济学上的方法,例如投入产出模型法、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数据分布分析法等。
三、实务应用案例
本文选取一个政府投资的环境项目———广东某城市环境项目作为案例(案例数据经过技术处理),综合阐述绩效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应用。
1、项目背景
该项目立项的宗旨是改进和调整区域环保设施服务,从而协助解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南中国海的环境问题。项目总投资估算为人民币30.8亿元,建设期为6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有害废弃物管理中心建设及有害废弃物管理政策研究、城市间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等。
2、绩效评价过程
在完成调查准备、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设定评分标准等环节后,审计组进入绩效评价过程。该项目的一级评价指标包括相关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六大方面。本文分别从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指标中的一个三级指标来举例说明。
(1)经济性分析
经济性分析主要从资金经济性和管理经济性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资源的节约程度。其中,以三级指标“招标采购合同预算节约率”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首先,查阅项目评估文件、年度实施计划、历年审计档案、招标采购合同等资料,分类统计出所有进行招标采购的合同信息。其次,对不同类别的合同分别对其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作出比较。其中有一些设备采购是项目评估文件和项目实施计划中均有详细的资金预算的,例如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子项中的“通风、温度控制系统”,在项目实施计划中的成本预算为140万元人民币,实际签订一个合同,合同金额为129万元人民币,比成本预算节约了7.86%的资金。还有一些项目内容的预算没这么具体,例如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的“现场作业、进场公路土建工程”预算成本为7970万元,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招标签订了5个此类合同,金额合计7990万元,比预算成本高了20万元,没有实现节约。按照此方法,对所有招标采购合同进行比较、统计后,得出,264个招标采购合同中,有10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38.64%)实现了节约,预算节约率为7.32%,但是其余16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61.36%)的实际结算都等于或超过了原计划金额,超出预算8.48%。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中,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70%。
(2)效率性分析
效率性分析主要从项目建设执行效率和项目运营效率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产出与资源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项目征用土地效率”评价指标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访谈法以及因果分析法。首先,通过查阅历年审计报告,得知污水处理子项和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均遇到征地困难的问题。然后采取面访负责项目征地相关人员、查阅征地过程形成的文件(如会议纪要、问题汇报、协议)等方法,详细了解征地困难的原因、征地拖延的时长、征地困难造成的后果等。经审计得知,其中污水处理子项在2006年开始征地,正值土地与房屋价格上涨之时,其中一个村庄的居民集体要求更高的补偿金额才愿意搬离。赔偿问题的商议严重拖延了该子项的进度,原本预计4个月内完成,但实际上花了超过1年半的时间。另外,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前期对安全填埋场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未能准确判断所选建造地点的地形特征,而后在项目具体设计阶段经过更为详细的测算,土地需求从原来的20公顷增加为33公顷,增加了65%。由于征地规模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征地审批和赔偿商议的难度和时间,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增加配套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又未能及时到位,致使此填埋场的征地效率非常低,也是导致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延迟了1年才开工以及项目最终延期2年才完成的原因之一。可见,项目征用土地效率不理想。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差,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40%。
(3)效果性分析
绩效审计论文范文6
(一)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立项的决策绩效审计
首先,看专项资金是否进行了正常的研究,以及使用的决策是否恰当,立项是否具备科学性,背景是否真实等;其次,要看使用的决策上有没有虚假立项,重复申报的错误;最后,查察项目的预算情况,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有没有遵循节约的原则,实际的决算中是否超出预算等问题。
(二)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绩效审计
要看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在分配上是否影响了资金的效益发挥。在资金安排问题上,项目设置是否很多并且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资金在投资上有没有零零星星、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的问题。
(三)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审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对于使用情况的审计是极其关键的。主要审计的内容是,是否按照预算对于资金进行了使用,是否有某些人利用职务之便对专项资金进行了克扣、挪用等情况;检查资金使用的过程是否存在随意扩大项目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对于每个项目的质量以及结果进行最终的审查,并且对于一些个项目最终的效益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通过审计发现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目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的预算基础组织工作不到位
预算的功能是通过事前有预测性的对未来有相对清晰地认识,并且借此发挥控制作用,将钱“用在刀刃上”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但是广东省的财政科技资金预算却不到位,专项资金分配不符合程序,没有在主要的项目上投入大量的资金,造成资金分配不均衡,在重大科技专项上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导致项目最后的流产,影响了科研的发展。
(二)在专项资金的管理过程中控制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部分基础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于专项资金的概念模糊不清,没有了解专项资金的收支应当与经常性的收支区别开来进行核算。导致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按照规定专款专用,餐费以及差旅费的支出过大,没有对于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建立独立的账单,最终导致专项资金转化率很低。
(三)财政部门对于专项资金缺乏监管力度,进而导致科研创新太少,个别的资金被挪用现象严重,有的甚至直接购买他人的科研成果。
三、加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加强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切实加强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
(一)强化部门预算管理
对预算编制方式进行改革,推广新的预算编制办法,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度。要分清科研项目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科技专项资金,加强部门和部门间的沟通,根据财力情况核定预算。依照预算定额的标准,建立新的收支分类体系,对专项资金的分配进行约束,不断增加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强化专项资金控制意识
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将财务的职能定位全面参与资金的使用决策与控制。要对于财务室内部的岗位职责进行合理规范化的分工进而保证财务的职能得以有效的实现。在这样的基础上,财务人员应该对应于整个项目的建立到实施进行全过程的参与,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本着资金到哪,管理到哪的思想,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充分发挥作用。财务人员随时了解课题的进程,了解项目的进度,有效的安排付款,这个过程需要整个科研小组对于财务人员全程的配合。
(三)完善课题的管理体制
财政办公室要严格审核所立项目,组织一些科研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的评判和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评论报告和评审报告。并且严格遵守程序进行申报,建立滚动的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加强预算的编制,各个资金使用的课题都要在申请的过程中对于项目做出较为详细的预算,并且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进行。注意信息的传递。各研发课题小组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交流,让财务人员对于项目的进度有较为清晰地了解,从而进一步安排课题资金。财政部门也要秉公执法,不能随意克扣专项资金,保证课题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成功完成。课题结束后经办人员要及时进行项目的报销,并且对于课题的研发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之后交付审计部门对于此次课题研发过程进行审核,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对于剩余的资金,要及时进行返还,不得自己扣留用在它处。
(四)实施专项资金评价
控制专项资金的支出当前使用绩效评价的方式很多,对于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使用哪一种方式,应该根据不同的课题来制定。如:科研的方向在于医学研究上,对于其绩效的考核不仅要看他的完成情况,更要看在医疗应用方面做出了哪些贴合实际的事情。根据课题的不同特点立不同的评价指标,用科学的方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评价。
(五)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
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是不断提高专项资金利用效益的有效方法。财政办公室首先要对专项资金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筛选,再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分主次进行拨款,并递交预算部门。避免先预算资金后论证项目的荒谬之事出现。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