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劳动实践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劳动实践报告

校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1

[关键词]高校和谐校园;人事非在编职工;权益维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106-02

随着高校发展和用工制度转变,非在编职工队伍日益扩大并已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群体。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打破了高校用人制度,即高校由单一行政事业型用人向多元市场配置型用工转变。职工队伍的构成也随之由原行政事业编制占绝对多数向大量使用非在编职工转变。就甘肃高校来看,非在编职工与正式职工相比大约占20-50%,如后勤物业部门有的高校非在编职工与在编职工数比超过2:1。但就我国社会环境和高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由于经济和劳动关系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以及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制约,非在编职工成为校内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失去这支队伍,高校的后勤保障和校园和谐将无从谈起。重视和加强非在编职工的权益维护,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的意义非同寻常。

一、加强高校非在编职工权益维护的意义

(一)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高校要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精神,结合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以职工为本,主动参与高校非在编职工的服务和管理,切实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发挥他们为学校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学校稳定。

(二)落实全总规定精神和具体要求在高校的具体体现

按照全总提出的“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哪里有职工,那里就必须建立工会组织”及“两个普遍”的要求和《关于组织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的规定》的精神,各高校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这些工作的开展对加快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及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在各高校仍有相当数量的非在编职工没有组织起来,从而缺失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础。

(三)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制约下非在编职工权益缺失呼唤社会关注

反思目前高校的用工实践,国家现行的涉及非在编人员的劳动人事政策及对相关管理部门的制衡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的条件下,一方面是用工部门为维护职工权益煞费苦心,另一方面却是人力资源匮乏,招工困难。资本权利的上升使人本受到资本挑战,他们不仅处于弱势地位甚至被边缘化,“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不同程度存在着忽视非在编员工,有意或无意地伤害非在编人员的合法权益的情况,如不签订劳动合同、不按规定上三险一金等。非在编员工的权益维护问题凸现出来,呼唤社会须高度重视。

(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科学发展校园和谐的必然之需

当前,我国高校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问题仍然比较多。工会在解决劳资矛盾、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履行职能、承担使命是责无旁贷的。可是,劳动关系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法律制度环境中运行的,这就决定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因此,在和谐校园构建中工会必须发挥作用。需要明晰责任、各方协调、相互配合,着力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二、高校非在编职工权益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高校非在编职工的基本情况

这一群体主要包括四类:一是签订劳动合同的务工人员;二是劳务派遣公司委派的务工人员;三是通过制引进的人员;四是没有签定劳动合同的临时用工人员。他们主要受聘于后勤、教辅等部门,从事着餐饮、维修、保洁、绿化、安全、宿舍管理等岗位的工作,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发挥的作用是在职教职工难以替代的。

(二)高校非在编职工的入会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经济利益的遏制。非在编职工的入会,不仅仅表现在“办个手续”这种形式上,其核心主要是经济效益和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的问题。二是思想观念的阻碍。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对自己的阶级属性的认识还很滞后。三是体制机制的影响。非在编职工对其身份和角色的转变并末同步转变,对自己是否加入工会组织认识不到位。四是会籍管理的制约。因全社会对其系统管理的滞后及他们对工会的依赖性较弱,工作变动后会员身份难以存续和确认。五是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的左右。涉及工会基层组织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执行、落实并不到位。侵害劳动、分配、安全和职业健康等方面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左右着非在编职工的入会愿望。

校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2

一、源于教学,回馈教学

1.结合生物课本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展开生物兴趣小组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同时根据知识的学习应用于实际生活。鱼类饲养应用于生物兴趣小组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七年级生物课本中关于鱼类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特征、习性和分类,还涉及鱼类的运动等。生物兴趣小组依据课本开展鱼类饲养活动,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仔细观察和精心饲喂能更好地将课本知识内化。

2.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做好兴趣小组活动的课程选择工作。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校园中的生物是应当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1]。

植物和动物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光照,光照是开展一系列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的必需条件。生物实验室采光效果好,大块采光玻璃和宽敞的窗台,使生物实践活动能够更好、更方便地开展。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生物组在窗台上养了一定数量的花卉,兴趣小组选课程时,将蔬菜种植和鱼类饲养的地址选择在此处。鱼类是很好的教学和实验材料,市场上容易购买。根据教学和实验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鱼缸,开展鱼类饲养兴趣小组活动是理想的课程选择。实践证明生物实验室是非常理想的兴趣小组活动场地。

二、积极探究,乐于探究

在发现式探究模式中,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搜索到。学生在教师提供和设计的教学环境中,经过观察、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活动过程,获得或发现信息,进行主体探究,得到结论,实现教学过程[2]。对照实验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目的是通过对比实验的结果找到想要研究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作用,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和直接证据。

对照实验是中学阶段主要的实验方法。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对照实验,生物兴趣小组会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一些对照实验。在蔬菜栽培实践活动中,为了探究光照对白菜的影响,将一组白菜放在有光照的窗台上,另一组则放在光照较弱的角落里,经过两周观察发现有光照的一组生长非常旺盛,而另一组白菜不仅长势较弱,而且叶片发黄。学生经过这样一次成功试验后,对水分、营养元素、温度等一系列对照试验都有明显的兴趣,虽然深受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但是并不能打消他们的实验探究积极性。

三、体验劳动,创造劳动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劳动实践。

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丰富劳动教育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劳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从而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离不开劳动,让学生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享受劳动过程,分享劳动成果。

蔬菜栽培实践活动中,首先就是要求学生劳动。学生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壤,挖出土壤和肥料拌匀,然后将拌好的土壤装盆,撒上菜籽,再均匀盖上一层土壤,浇上适量的水后方算完成播种工作。将装满土的花盆边缘和外层洗净后,再搬上实验楼指定地点时,基本上每位学生都累得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唏嘘劳动不容易。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根据土壤的湿润程度定期浇水。但是,几天后他们见到绿油油的小菜苗时,又会觉得播种累得值,劳动有回报。种植和养殖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精心地照顾。白菜种植的基本要求就是定期浇水和测量生长数据,有时还要根据情况对生长不良的植株进行补救工作。随着白菜的生长,学生从中获得劳动的体验,分享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2.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过程。综合实践课程通过一件件制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一个个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发现和探究,通过一项项技术小试验,为学生提供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舞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加强,创造精神得到熏陶,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探究潜能的释放主要是从提出和选择探究问题、指导设计探究方案选择、选择探究材料与实验器具、组织实施探究与探究分析报告等方面进行的[3]。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过程中正是通过引导和激励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实验探究和劳动体验培养创新精神。认识校园花木兴趣小组活动的前期教学工作就是带领学生认识校园的花木名称、特征、习性、分布和分类等。一学期之后,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那么下一学期兴趣小组在校园花木方面还能学习什么呢?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讨论结果不一而足,层次有深有浅。有的建议分类再学习一次,有的建议调查学校花木的分布,有的建议探究校园花木的搭配和学习园林知识,还有的建议下学期给花木做标牌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2-55.

[2]史雷春.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几种模式例谈[J].中学生物教学,2013(1~2):25.

校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3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有道德的学生。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的难题。许多教育行为或是在虚拟情境中进行,或是教育素材远离学生生活,难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全过程地得到体验,从而产生真实有效的德育教育成果。而雨荷农场恰好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学生们在农场中挥洒汗水,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使一块块贫瘠的土地变成充满生机的绿色田园。他们从中体会到劳动是一个充满着艰辛和快乐的过程,是劳动创造了美丽。

蔬果采摘后,师生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在品尝劳动果实的同时,同学们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们给老年公寓的爷爷奶奶择菜包饺子,与光华学校的同伴分享大冬瓜。学校还先后组织了“爱心义卖爱心菜”、“携手小伙伴 共享童年乐”等活动,整个过程让“农场小当家”、大队委、小记者们全程策划、参与,他们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提高了活动能力。同时,学校建立了“雨荷爱心基金”,把劳动所得存入其中,由学生管理,帮助一些更困难的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与农场幼苗一起长大,懂得了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懂得了热爱、尊重生命,更懂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

在农场中的德育教育,是自然、真实的过程性德育活动。它将劳动技术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孩子们尽情地展示着他们的懂事能干,教师更是看到了孩子们真诚的心、感恩的情、关爱之行。2010年9月,在江苏省教育博览会上,“雨荷农场”以沙盘的形式惊艳亮相,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增强“雨荷农场”的研究与课程开发的融合,学校以“校园雨荷农场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把体验活动与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联系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进行验证,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学习品质,并在小小研究合作组的活动中,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学校放手让学生利用教师、家长、书本、网络等资源,展开研究活动。

学生在专题学习中,结合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小毛豆,大学问”专题活动融合了语文学科的“我眼中的毛豆”,综合学科的“毛豆里的学问”,科学、数学学科的“估算毛豆的产量”等活动。学生观察毛豆后写成作文,成熟后的毛豆叶片千疮百孔,却能果实累累,普通的毛豆在他们眼里显得勇敢坚强、乐于奉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毛豆的营养价值,制作成资料卡,亲手煮毛豆,品尝劳动成果,记住了它快乐的味道;学生想知道毛豆的产量,请教科学老师,按要求分步操作,终于能用科学的方法估算产量,并由语文老师指导写成数学小论文……学生们学写观察日记,绘制折线统计图,学写研究报告。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特别是学生的观察作文在报纸上发表,数学小论文在比赛中获奖,这种成功更是激发了他们不断进取的信心。

校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4

关键词:校园文化;课程开发;特色学校

“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创建特色学校。”一直是我校办学的理念。我们青州市黄楼初级中学位于黄楼镇中心。黄楼镇是全国花卉重镇,有“江北花卉第一镇”的美誉。因此,我校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以花为媒,全面细致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和花卉文化的结合文章,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能力,弘扬了学生个性,取得了理想的育人效果。

一、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我们当地很早就有花卉种植的优良传统,近几年花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万亩花田,十里花街”的局面。我校70%以上的学生家庭从事花卉种植和花卉营销,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根据学生特点,相继自主开发了《认识身边的花木》《花言花语》《花卉栽培技术与管理》《常见盆景鉴赏》等校本课程。并且成立了专门的花卉兴趣小组,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讲授各种花卉的生长习性、种植技术和人文内涵等方面的知识,借此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拓展校本课程的领域,体现校本课程的地域特点。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使学校教育教学不断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升了学校“以花为媒,以美育人”的办学特色。

二、社团组织搭建多元化舞台

我校把普及花卉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成立了“花都文学社”“花卉书画社”“花都篮球队”等社团组织,为学生了解花卉知识展示个性搭建起了多元化舞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借助学生社团这一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翻阅书籍、上网查询等形式,在实践中了解与花卉相关的各种文化知识。这些趣闻典故、诗词散文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歌曲、曲艺陶冶了学生的性情,熟语、歇后语给学生带来了乐趣……另外,我们借助图书馆、花博会展馆、乡村少年宫等活动场所,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进一步拓宽地方课程的活动领域和分享渠道。

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校园“艺术节”学校都要举行花卉知识竞赛和成果展演,如:师生绘画与书法展览、花都篮球比赛、诗词背诵与默写比赛、手抄报展、班级文化长廊设计展等活动,这不仅是学生成果的展示,也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良好校园花卉文化的形成。学校借名家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举办“花卉知识大讲堂”,聘请当地花卉状元来校做专题报告,讲解花卉知识和花卉企业成长历程,激发了学生从事花卉生产、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

三、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素养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以“花卉文化”作为育人的切入点,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听、看、学、做”四步走,将花卉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花博会展馆、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和学习,亲身体验花博会的盛况,了解家乡经济、社会以及每个家庭因为花卉产业而发生的巨大变化。为进一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学校与周边的花农协商为学生开辟校外实践基地,与花博会展馆一起作为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阵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栽种花卉,写好观察日记,体验花卉文化。学校还以花卉名称为每个班级命名,用花卉图案或鲜花装点教室;举办花卉文化艺术节,开展花卉文化书画展、“小小花卉讲解员”评选等活动,传播花卉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5

2010年,学校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三生教育,幸福成长”的理念,并把它作为办学特色。“三生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学校着力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开辟实践基地,开创“体验式德育”新模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感悟中实现“热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目标。

为把“三生教育”落到实处,2011年,学校首先投资开辟了2300平方米的种植基地,并把基地分配到各班,由学生参与规划和管理。经过一年的实践,学校逐步改进管理模式,变单一管理为与学校课程内容和学校规划相结合,实施双层管理。2012年6月,学校完成了种植基地的二期改造,形成了青芷园科普种植基地。在此基础上,又打造了“小天使当家”家政训练基地和手工基地,真正赋予每一位学生富有绿意的生命力。

种植:赤橙黄绿惹人醉

青芷园主要播种各种蔬菜,让学生亲历植物的成长过程,了解蔬菜的生长特点,懂得种植有翻土、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获、贮藏等环节,从而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在青芷园种植基地的管理上,学校三至六年级的23个中队各有一块自己命名的种植小基地。每班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建立了种植、养护、探究等各环节的兴趣小组,配套了对应的摄影、写作、绘画、标本制作和总管、会计、出纳理财等小组。在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中,班主任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管理日记。当蔬菜成熟时,学校会举办“采摘节”。学生们在“赤橙黄绿惹人醉”的菜园里采摘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着既辛苦又快乐的独特感受,享受着菜园带来的喜悦之情。

如今,学生们不但能自觉、熟练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而且能大致分清各种农作物种类,还能大致掌握各种瓜果蔬菜的习性和特征。什么时候该种什么,什么时候该收什么,学生心中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中,从他们的言语中,从劳动的实际效果中,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已经真正爱上了劳动,真正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

厨艺:锅碗瓢盆交响曲

“哇,我们种的西红柿好大呀!”学生们欣喜地看到西红柿成熟了,于是,摘柿、清洗、烹炒……自己种的西红柿做出来的饭菜,他们吃得特别香甜。

从采摘到烹炒,以“我也会做菜”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是“三生教育”中“学会生存”环节的最大亮点。在活动中,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凉拌菜、热炒菜、点心、面食,并且设计水果拼盘,演奏出了“锅碗瓢盆交响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使他们养成了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平时在家中挑精拣瘦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干得满头大汗,兴高采烈。其中,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自做餐’活动让我体会到‘吃菜容易做菜难’。父母每天要给我做三餐,更难呀!我怎能挑食呢?”另一个学生写道:“干得好累啊!择菜、洗菜、切菜,要费老半天才能烧出一盘菜。爸爸、妈妈每天都要重复做同样的事情,真辛苦啊!我今后要改掉挑食的坏毛病,好好跟妈妈学做家务,有机会露几手给家长尝尝。今后,我不再做‘小皇帝’、‘小公主’,要做‘小主人’!”

载体:对接知识与实践

小小的实践基地还成为对接知识与实践的载体。从2012年起,学校开始思考如何发挥基地的优势,处理好教育与生活、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让基地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校要求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学生完成得很轻松。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学校发现,劳动观察日记和作文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等确实有很大帮助。基地实践给语文教学找到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了语文课堂的空间。从2012年至今,各兴趣小组在开展记载活动、写观察日记、撰写探究小报告、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与此同时,教师也开始自发地尝试在基地实践中寻找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资源。上数学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基地,实地测量菜地的长、宽,计算面积,并讨论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上科学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些课题,让学生到基地中去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许多新发现,产生了许多疑问。鉴于此,教师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决。探究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让师生在基地这个大课堂里流连忘返。

校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6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78-02

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界定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教育主客体之间所进行的情感与思想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需要一定的载体,即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而这些内容又必须符合社会的主流,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大学生情感丰富,求知欲强,个性突出,理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仍不十分成熟,这些表明大学生处于成人初期的发展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单一的缺乏情境性的教育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问题。

若以空间的范围及其确定性为依据,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创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处于固定的空间,范围较小,而有的情境空间流动性强,且范围和层面多样,涉及面广。当然,这样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境中往往既有微观因素,又有宏观因素,只是在具体场合有不同侧重而已。

一、微观情境

1.课堂教学情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然而,不少大学生对理论课并不感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增强理论课的情境性是提高其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堂教育情境重在教育双方的互动,交流与互动往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育者可因势利导,从而增强教育效果。要形成课堂教学情境并提升其情境性,要满足以下条件:(1)讲授的方式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有发挥的空间与独到的见解。(2)所讲的内容要注重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与实际,不能空洞或遥不可及。(3)教师要具备相当的专业水准,能将理论讲得深入浅出,以情感人,以理晓人,令人信服。(4)要适当采取互动的方式进行交流,形成教与学的信息反馈。此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增强课堂的情境性,比较常见的方式是上台发言,教师就某个议题请学生上台发表见解,既能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能形成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可衍生出延续情境,比如教师就某个问题给学生布置作业,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作调研、讨论、写报告,到下节课再作交流学习。学生在课外所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成为课室教学的延续情境,并与课堂教学组合成一个大情境,是课堂教学情境的延伸与补充。

我们有时会见到,学生上课开小差,甚至看其它课外书,这说明,教育双方之间没有形成情境。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对所授的内容不认同或不关心。直接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教师授课的方式或语言表达缺乏吸引力。(2)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空泛。(3)缺乏足够的理论说服力和情感感染力。(4)学生已有一种牢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抵触情绪。要克服这种现象,就要满足前面提到的条件,增强情境性。

2.谈话情境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形成谈话情境。所谓谈话,即为双向的,而非单向的谈话。

谈话情境可分为个别谈话和集体谈话情境。

(1)个别谈话情境。

(2)集体谈话情境。

(3)深度汇谈。在这里,我想引述一下圣吉的关于深度汇谈的理论。深度汇谈与讨论是有区别的,深度汇谈并非要赢得对话或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重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深度汇谈的目的是要超过任何个人的见解,而非赢得对话:如果深度汇谈进行得当,人人都是赢家,个人可以获得独自无法达到的见解。”从本质上讲,深度汇谈就是创造思想,使不同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的人在“心底想法”的交流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在深度汇谈时,大家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每个人摊出心中的假设并自由交换他们的想法。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探索中,人人将深藏的经验与想法完全浮现出来,而超过他们各自的想法。”

圣吉总结了鲍姆在深度汇谈上的基本理论,认为深度汇谈有三项必要的基本条件:(1)所有参与者必须将他们的假设“悬挂”在面前。(2)所有参与者必须视彼此为工作伙伴。(3)必须有一位“辅导者”来掌握深度汇谈的精义与架构。悬挂假设在于人们把自认为的“事实”抛出来,在相互的交流与认识中检验“事实”,看看这些“事实”是否真的属实或成立,悬挂假设是对自我观念与思维的审视,等于拿着两面镜子照自己,一面从前面照,一面从后面照,从而看清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所处的状态。视彼此为工作伙伴必须克服说服性思维与阶层的心理隔阂,团体成员间并非谁说服谁,或谁支持或反对谁的观点,而是表达自己的意见,共同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度汇谈的辅导者是在团体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汇谈关系时产生的角色。辅导者要善于甄别深度汇谈与讨论,并保持平常开放的心态,适时地提出假设,而使事物与问题尽可能全面地呈现。一旦团体成员的深度汇谈情境形成,辅导者就可以逐渐成为参与者。有时深度汇谈与讨论会交 互出现,特别是对事情作决定的时候,讨论是需要的。“讨论是提出不同看法并加以辩护,这可能对整个状况提供有用的分析。深度汇谈则是在提出不同的看法,以发现新看法。”在谈话情境中,有必要创造深度汇谈,以利于教育双方在情感与思想上的融合。

3.报告会

近来,各地宣传部门组织了一些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起了积极的教育作用。报告会主要是邀请典型先进人物或与其有联系的相关人员讲述先进人物的事迹,往往在较正式的会场里举行。报告会所产生的情境主要是通过讲述者的语言及神情表达展现真挚情感,与听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时,情感成为了语境的一部分,情感与语境融为一体,充分展现情境的感染性。笔者亲历了丛飞事迹报告会,在场的大学生无不动容,讲演者发自肺腑的演讲感人至深,许多听众流下了眼泪。

报告会的情境创设需要满足一些条件,首先有非常典型的先进人物事迹,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其次对于报告会要有相当的准备,能全面详实地反映先进人物事迹;再次要有与报告内容相吻合的语言表达,同时要有很好的会场组织。

4.交流会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工作内容、目的创设的学生自主参与的集体交流形式,学生就某个关心或教育者指定的议题展开交流,诉说体会、看法、经验。教育者可不在场,以利于创造平等、自由的交流语境。参与的主体可根据会议内容选定,这种方式提供的是专业课堂之外的互动情境,有利于弥补群体交流的缺失。需注意的是,要事先对会议的议题有所确定并进行适度引导,以避免讨论漫无边际,离题太远。

二、宏观情境

1.校园文化情境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命力与精神的重要展现,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央16号文件对高校校园文化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即便是物质环境文化都是人为塑造的,创设校园文化情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重要内容。

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色社会空间内自由生活、工作和学习于其中的师生员工历史形成并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我们理解的校园文化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是最能展现大学特色的校园特质,我们通常所讲的“清华清新俊逸,北大厚重凝炼”便是校园文化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这种文化与时代、社会发展密切相连。

在校园文化情境中,教育者往往并非直接与受教育者进行对话,然而,教育者所创设的文化介体构成了双方交流与互动的纽带。从物质文化来讲,校园的布置、绿化、文化景观非常重要,往往能体现一所大学的特色,能强化大学的学术殿堂形象,体现大学的优雅气质。大学里较有传统特色的建筑也是人文景观,对大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从制度文化来讲,学校的各类管理制度与规章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机制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科学而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能强化、规范大学的人文塑造。从精神文化来讲,大学应该有符合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愿景,有独特的人才培育模式,有良好的校风、学风,而大学精神及校训是大学人文的集中展现。大学应不断宣扬并实践自己的精神文化,所创设的情境能有效强化人文效应。从行为文化来讲,大学应多举办人文性质的活动,比如邀请专家学者开办人文讲座,涉及各个学科领域,能有效增强校园的人文氛围,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我想主要谈谈校园文化活动和网络教育情境的创设。

(一)校园文化活动情境。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者的主要角色是活动的组织者或引导者,大学生成为活动参与的主体;(2)活动往往体现出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3)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4)融合性较强,参与主体可来自不同学院、年级、班级、专业,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地域性。

创设校园文化活动情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所处的学校整体工作背景;(2)活动的时间、地点、物资;(3)参与主体的范围;(4)活动的形式及程序;(5)活动的宣传;(6)活动的计划与总结;(7)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所采取的措施。

创设校园文化活动情境需要注意几个问题:(1)专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既体现大学的专业特色与氛围,又不失喜闻乐见的形式;(2)思想性与生活性相结合,既体现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又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贴进;(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往往需将理论教育学习贯穿于实践活动中;(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既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也是相互合作共同工作的伙伴关系,两者目标一致。(5)活动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沟通与交流,解决问题,提升活动质量。

(二)网络教育情境。在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多样、多源、快捷且良莠不齐,尤其是网络所造成的社会化语境,使得学校传统的管理、育人方式失去了权威性,甚至被逐渐边缘化。大学生较有创新精神,但社会阅历浅,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创网络校园文化情境成为必然。网络教育情境主要是以网络为介体进行交流互动的情境。网络教育情境的媒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学校的网页,二是红色学习网站,三是QQ、MSN等交流工具,另外还有BBS,教育者的个人博客等。

创设网络教育情境首先要从内容入手,即宣传报道与大学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内容及大学生较关心的信息。同时,要注意报道的语境,兼顾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要求。另一方面,要提供教育双方互动的平台,在非直接对话的情境里进行交流。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课堂,直接与社会互动,构建社会认知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情境的创设需要把握几个问题:(1)实践的意义、目的;(2)确定实践的时间、地点,可在欠发达地区,可在较发达地区或发展较快地区,也可在不同单位或社区;(3)安排好实践的衣食住行;(4)实践的形式,可为义教、劳动、调研、挂职、宣传实习等。在社会实践情境中,社会及其人群往往成为教育者,大学生在与他们的互动中付出情感,构建社会认知。社会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专业实习,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里体验未来的生活,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另一重要方式是军政训练,这是非常直接的情境训练,基本是通过口令和训练动作实现教育双方的互动,并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社会实践是最具情境性的社会教育,越来越为各大高校所重视和推广,因直接与社会互动颇受大学生欢迎,能很好地配合校园教育。社会实践从校内到校外,具有广泛的空间性,是校园文化的延伸与扩展,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参观教育基地

参观教育基地是一种走出校园开展情境教育的方式,这一方式偏重于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面对各类实物、文字、图片、解说时所产生的感想和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相互的交流构成情境。创设这种情境最好采取集体参观的形式,边听解说员讲解边参观,随后还可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感想交流会等活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要提供很好的参观服务。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关成华主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