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实践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实践的方法

教育实践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教育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41

Abstract University is a place of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educating people, social training a number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 in the practic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ransmission of ideas is about to enter the university talents for society has a profound impact. For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in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will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is paper is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the practical methods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practice process.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ege education; practice; innovation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因此高校学生在高校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培养,都能起到较好的促进影响作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引导其树立正确意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重要阶段。

高校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学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性质,将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日常规范和生活中,从而促使高校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为社会提供一批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

2 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与传统教学思想的不相适应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必将会和旧事物之间产生矛盾,在高校教育中创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也必然会和传统的教育思想产生冲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深入到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来。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是单向灌输,只注重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理论,容易忽视双方的交流沟通,忽视对学生思想的了解。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难以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同感,进而影响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理想效果。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中,就是为了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想、行为、意识中来,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生活中来,实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目的,这对教育实践进行创新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更具实际意义。

2.2 多媒体信息传播影响实践工作的开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提高,网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普及,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大量信息和多元化文化在其中大肆传播,有好有坏,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生活和思想观念造成重要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造成严重的冲击。网络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复杂,对于不同人的影响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大学生还处于社会认知的培养阶段,大量非主流意识的信息,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认识产生不良的影响,还会对主流的道德意识和思想造成一定的冲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渗透。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网络环境中,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就要坚持将核心价值观与现代网络传播相结合。在积极掌握信息化多媒体传播的前提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其中,为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树立一个积极健康的标杆,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发展提供新的渠道。相比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还较为落后,整个网络环境还不够单纯,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还有一定的局限,诸多问题致使我国目前信息网络文化的参差不齐,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中的促进作用发挥和领导作用的树立。

2.3 高校教育实践中的落实不够

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教育被广泛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少能落实到位。由于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对教学来说又是新的发展,虽然被多次提及,但难以与实践深入结合。在两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全新的探索,不论是教学方式还是理论知识的重点解读,都需要重新进行理解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高校教育的落实情况不理想,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由于教学者的意识不强。高校教师在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没有将落实工作贯彻到位,在实践过程中,教学者是扮演着将意识转换为实际的重要角色,如果教学者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必然难以达到预想的成效。因此,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高校教师在其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教学者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学习环境中形成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健康意识形态。

3 高校教学实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3.1 加强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是高校传授专业知识、进行素质培养的最主要形式,占据高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因此,这也是高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所在。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理论知识讲解、小组分析探讨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影响,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具体到案例分析和日常生活中,增加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大众化,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知识中,透过知识的传播传递给高校大学生,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识渗透到高校环境中。

3.2 增强高校教育实践

实践是理论知识的具体化,在高校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社会实践必不可少。只有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将意识与行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让高校学生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增强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注重高校知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支持学生走出校园,在大学生涯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升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理解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内涵,培养高校学生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的优良品质和人格作风,不断完善自身,树立日后社会生活中的正确价值取向。

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获得在校园和课堂教学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和经验,促进高校学生对事物产生正确的认识。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看待事物的能力,这些都是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实践意义的综合能力。在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培养模式中,将培养一批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养的社会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教育的融合。

3.3 加强校园核心价值文化建设

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人的意识和行为会不自觉受到影响,加强校园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使高校学生深入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并及时完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对于其他文化传播介质中的不良诱惑和影响,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克服消极影响。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优良的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的主基调,弘扬积极优秀的校园传统文化,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在这样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大学生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吸收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促进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建设和情操培养。由此可见,加强高校有关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提升高校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建设融合的重要途径。

3.4 发挥教学者的引导作用

高校就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教师就是具体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完成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教育实践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两者的融合过程中,加强高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师德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完善教师的人格魅力,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教师是一个自我完善的引领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高校教师是直接与高校学生接触进行知识传授的主体,言行作风会直接影响的学生。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将促进高校大学生与核心价值观更密切的联系,从而促进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人格培养。

3.5 与时展相适应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的融合也要顺应时展潮流,与信息化网络技术相结合。在现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文化交错发展,没有主流的意识文化将其统一起来,将核心价值观与其融合在一起,将有效的促进网络文化的融合。对于不良的文化意识,将在主流文化的发展中逐渐被剔除,保持文化发展的纯净和优秀。

在高校环境中,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接触较多,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意识的影响。加强核心主义价值观与高校与网络发展相融合,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将价值观具体内容渗入到其他文化之中,促使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也能受到良好文化的影响。

4 结语

在高校教育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过程中,高校学生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接收者,也是促进其融合的重要一部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直接对高校学生负责,在这其中,教师和高校学生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高校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既要发挥学生的重要影响作用,还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将意识转换为具体的实践过程,将各个方面结合起来,促进高校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融合。

参考文献

教育实践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综合实践;组织实施;交叉滚动融合

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技能过渡的重要环节,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设备操作基本技能,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在深化专业理论、活用原理上取得突破。在以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只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过多的强调背规程、记现象、熟操作,出现了理论实践脱节的问题,偏离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制约了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岗位任职技能水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逐渐总结出了理论、实践交叉滚动融合教学方法,并应用于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解决了专业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衔接问题,实习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渗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实践交叉滚动融合教学方法总体介绍

在综合实践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采用合理分组、循环使用仪器设备的方法,按照设备认知学习(了解设备)、程序训练、模拟操作、通电操作、故障分析与排除的技能训练步骤,在每一步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设备器材和电路原理教学挂图、多媒体演示同步进行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通过设备原理分析促进技能的形成,通过观察设备操作现象升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每一步的技能都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同时每一步的理论学习都要经过实践的验证,每一步训练都是在前一步基础上的加深与升华,在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多次反复滚动中完成训练,实现了学生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结合与共同提高,提高了活用原理的能力和设备的操作技能。

二、理论、实践交叉滚动融合教学方法应用过程

课前准备阶段,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经历的不同和仪器设备的配置等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制定详细的教学实施计划,保证了既能充分使用设备,又便于学生间的帮带。为保证课程的实施,专门制作了各种设备原理的活动式教学挂图和多媒体演示内容,确保了教学的组织实施。

设备认知学习阶段,主要结合设备讲解设备的组成、面板元器件的位置、仪器设备间的连接关系、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结合所学原理分析仪器组成和面板元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表头指示值的意义、开关及按钮的控制对象、插接件各点传输信号的意义等)。如果用相近设备组织教学,需要用多媒体演示两种设备的不同之处。

程序训练阶段,在操作流程推演、串讲中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操作程序和操作现象,利用所学原理分析设备操作现象产生的原因、操作注意事项和把关要点的要义,结合设备熟练记忆操作规程。结合测试系统电缆连接图,讲解各仪器设备间的连接关系和信号传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测试流程,使学生对测试系统的总体框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有利于测试原理的深入理解。

模拟操作阶段,学生按照操作程序对设备(模拟训练器材)进行模拟操作,学生每操作一步后能结合原理分析该步完成后的现象、仪表指示值的范围及表示的意义。在模拟操作阶段同步进行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形成规范的操作动作和要领,实现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步提高。模拟操作要从单个设备、单个项目、整体测试的顺序进行,在原理上从单个电路原理到电路总体原理进行把握理解。

通电操作阶段,由操作学生负责对设备进行操作,教师指定学生结合电气原理图依据操作现象,分析操作流程、解释操作现象。使学生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在实践验证中得到升华;实践技能在理论指导下针对性更强,实现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也实现了操作与理论的有效融合问题。

故障分析与排除阶段,学生能依据规程准确判断、记录故障现象,对故障进行紧急处置,结合原理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并排除。这一过程从技能上讲,会动手进行简单故障的排除;从原理上讲,会利用原理进行分析故障产生的机理,实现对测试原理理解的升华,进一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标。

上述过程是一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经过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滚动训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实践技能也得到了迅速提高,克服了以前学生死背规程的现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赢。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每一次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滚动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的一个提高,从理论上看经历了仪器组成------仪器原理------原理应用(分析故障),从技能上看经历了仪器的结构组成(特别是面板元器件)------规程推演------模拟(加电)操作,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得到了同步迅速提高,克服了以前学生死背规程的现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赢和互补。

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多次交叉滚动融合与渗透,每一次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的提高与升华,最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共同提高。图1展示了实践技能与专业理论的转化过程。

理论、实践交叉滚动训练法遵循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即理论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发展实践技能,通过实践又能使理论得以升华,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互相促进中同步得到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交叉滚动教学训练方法组织实施,顺应了任职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大势,准确把握了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走出了一条新路,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原则在技能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较好的解决了课程教学过程中操作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脱节的问题,使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较好的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大大提高。适用于各个专业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特别适合于专业理论知识难度大、设备器材使用方法复杂的专业,对岗位操作人员,特别是高级技工的培训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实践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文秘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文秘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我们不但应遵循《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标准体系,同时应注重相关知识对技能的支撑作用,避免理论化或学科化的倾向,注重教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和实用性作用,强调技能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

在传统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多,情景教学少;理论灌输多,实践机会少;传统方法多,现代化手段少。这与秘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样、有效的实践方法,切实解决秘书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出色工作能力的秘书人才。

一、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和地点的不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包括两种。

1.校内实践。即利用校内可以利用的一切实践环境和资源开展教学,如:课堂训练、实训室实训、校内见习。

(1)课堂练习,在讲授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以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填空题等形式出现,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个别学生的示范性演练判断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将理论转化成实践的灵活反应程序。

(2)实训室实训,指在实训室中配合授课进度, 进行秘书工作项目的单项训练与综合项目的训练。实训室中的硬件设备应模拟成仿真的办公室, 学生根据教师预先布置的实训任务, 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模拟秘书的工作任务进行演练。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秘书工作的特点, 掌握秘书工作的技能。比如在实训室中学生可以模拟秘书接待、会议组织、谈判等职业技能。

(3)校内见习,即选择校内与秘书工作贴近的教务处、人事处、宣传处、各系部办公室等部门, 安排学生到这些部门实习, 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 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工作环境, 使学生适应秘书的工作环境, 进一步强化秘书工作技能。

2.校外实习。即让学生走向社会,逐渐由“仿照模拟型”过渡到运用已学知识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一方面,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检验、强化、固化自己的各项能力,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感悟、体验、适应社会的需要。

校外实习可以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分不同内容进行开展。如在早期阶段,组织学生到秘书岗位进行参观、访问、调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体现岗位对秘书人员工作能力、素质的要求,并培养学生对秘书工作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期可以根据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参加一定的实践锻炼,如一些会议的接待工作。最后就是毕业实习,不仅让学生从全方位的角度审视秘书工作的方方面面,提高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具体表现,获得用人单位的招聘,达到一毕业即就业的良好效果。

转贴于

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的不同模式当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运用灵活的实践方法指导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掌握各种职业技能。

1.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秘书工作的一般规律、方法、原则及操作经验,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情景模拟法。就是在模拟的工作情景下训练秘书工作的某些内容、某些工作技能。情景主要由所涉及的特定环境、特定事务与特定人物组成。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扮演秘书角色,按照秘书角色的要求去接人待物,让学生了解与体验秘书角色,掌握秘书工作的要求与规律。

3.观察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秘书礼仪规范、环境布置、工作流程等内容的碟片或资料片,加强形象认知,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到有关部门参观,获取直观的职业认知和环境感知。如参观档案馆(室)等。

4.活动法。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来满足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中在与他人接触中体会积累提高。如安排采访劳模活动、策划组织演讲比赛、开展某个专题的调查、组织秘书节活动等。

5.网络教学法。利用网络资源,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掌握网上信息的收集与基本方法技术,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另外,秘书网络办公的训练,信息处理训练,都可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课堂,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实践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方法;实践;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有理论及实训这两方面,为了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的目标,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的教学方法深入的研究。

一、加强会计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为事例教学,是指学生在熟练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以后,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具体的会计案例,老师针对案例开展课堂学生讨论,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写一份报告,最后老师在进行案例的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在真实案例中运用会计知识,通过对案列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许多优势,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并不断丰富改进。

(一)对于会计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开展会计案例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多方面来选择案例内容,并且案例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典型性原则。鉴于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我们要将各式各样的会计案例进行优化整合,归类总结,既方便我们查阅会计分类也便于选择教学中需要的案列。此外,在选择会计教学案例时要遵循典型性原则,将每一种类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选作为教学案例,从而能够让学生深刻掌握这一类型的会计案例的问题所在和解决的办法,切实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认清会计工作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以及会计工作的一般发展规律。

第二,真实性原则。教学中所选的会计案例都是现实中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是会计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真实应用,故而,在教学案例的选择方面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案例才会生动、有深度,促进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完美融合。然而,现实的案例毕竟不是教材,多少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老师可以在原有的案例基础上,有机的融入一些教材中的内容,使案例更加的符合现实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对案例的修改和补充都要建立在案例的真实性上,切不可凭空捏造和主观的杜撰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的误导。

第三,借鉴性原则。在会计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借鉴性原则,善于利用和借鉴国内外的经典案例,扩展自身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和不同的教学理念,认清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果断采取洋为我用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案例教学的案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在具体的借鉴过程中实事求是,结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可完全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会计案例,要始终以我为主,认清会计制度上的差异,科学合理的进行会计案例的选取。

(二)会计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

对于会计案例教学方法我们要从课堂引导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及课后分析案例教学三个方面去开展实施。首先,课堂引导案例教学。在课堂上老师要针对案例去引а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将问题解决掉,还要引导学生去不断深入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期的案例教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是在学生通过分析已经基本掌握了案例的意思和思路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根据案例题出几个议题,让学生开展激烈的案例议题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时,老师要对错误的理解和看法进行及时纠正,引导学生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后老师要对整个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这一类型的案例的变化规律和解题思路。最后,课后分析案例教学。这个课后分析案例教学一般是当做家庭作业的形式安排给学生在课后完成。在布置课后分析案例教学时,老师要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案例,使所选案例能够切实符合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学生在拿到案例以后,要仔细分析案例的意思,并根据案例去翻阅资料,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在结合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和解决方法写出案例分析报告。而老师在审阅学生的报告使要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找出其中易犯错的地方和难点,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纠正。

二、引入会计学互动式教学方法

对于会计的教学,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纯粹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当今的会计教学不能够继续以过去的方式一味的追求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以培养综合型和复合型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根据从事会计教育多年的老教师对会计教学的体会,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感受到与其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如换一种方式,告诉学生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答案,虽然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过程却不同,第二种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其教授学生固定的理论知识,不如去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上进行自我的学习探索,这种类似于自学的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国内某大学的会计学专业的一位老师就提出了新的互动式方法即未知―求知―可知的教学方法。下面是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解析,希望通过对新方法的解析能够为会计教学带来新的思路。

据该老师的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通常为模拟思维,是形成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若是老师忽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那么将很难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老师还发现在思维方式还没有定性的学生其学习的过程通常为未知――求知――可知,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而目前的会计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求知”的环节,直接通过填鸭式教学将学生从“未知”环节生硬的带到了“可知”状态,但是这种“可知”的状态不是真正的掌握了会运用了,而是一种暂时性的理解,距离熟练掌握运用还差得远,所以就会出现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现象。可见,“求知”环节是这三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于“求知”的培养,而且,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将模拟思维逐步的转变为科学性和自主性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于案例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分析去论证自己看法的正确性、合理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思疑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理清问题的脉络,从而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办法。在“可知”环节,老师要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办法进行归纳总结,对于错误的思路和办法要及时纠正,并讲明其中的道理,从而强化学生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以上是对会计专业这位老师提出的“未知”―“求知”―“可知”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解析,通过解析我们发现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和需要重视的地方,明确了老师在教学中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和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我们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促进了会计教学的发展进步。

三、强化训练法

强化训练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其核心是精心设计的训练内容,以灵活高效的训练方式为载体,结合老师的细心引导,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实践操作训练。

在进行强化训练时,老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内容和课题,毕竟训练内容是强化训练的核心,还要遵循训练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切不可急功近利、操之过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保证训练能够有不错的效果。对于训练内容的设定上,可分为老师预先制定命题、任意自命题和限定自命题。预先命题训练是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好训练的命题,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训练,就像我们平时的考试一样;限定自命题则是在老师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内学生进行自主命题,是由学生来主导的训练;而任意自命题则是完全在不设限制的情况下由学生来进行命题,难易程度均有学生主导,这种方式看似简单,其实是充分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练度,若是知识掌握不扎实,其命题必然会缺乏严谨及合理性,所以说,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考察是全面性的。通过开展强化训练不仅能够使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通过训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了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提高了对会计实践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结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训练法予以强化,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基础,提升自身的操作及分析的综合能力。学习的过程中,和具体的案例相结合,可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从理论到实践这种教学的方法,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值得加强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韦群生.高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152-155.

[2]崔倩.高职会计专业中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原和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01:25-35+97.

[5]仲怀公.“做中教、做中学”教育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的研究――以会计专业槔[J].无线互联科技,2012,10:210-211.

[6]张红丁.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效提升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工教育,2013,06:119-120.

[7]仲怀公.“做中教、做中学”教育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的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2,10:210-211.

教育实践的方法范文5

1 求真务实,扎实推进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主导者是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遵循其年龄、心理、人格的发展规律,综合课程特点、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专业特长等因素,选择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之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在继承优良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更新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化教学方法,通过校内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学习、基础技能实践和专业技能实践,使学生具备专业技能;通过校外企业参观学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编写并正式出版集标准、案例为一体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程》等手段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直接上岗工作,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顶岗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积极探索实施个性化、多样化的开放式教学,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1.1 对于理论性、政策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能力,例如:《形势政策》、《军事理论》、《概论》等课程,重点采用案例分析、热点评析、小组讨论、问题抢答等教学方式,通过读书报告、综述演讲、完成个性化的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解,对军事政策和理论的了解,对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认识。

1.2 对于注重实践、操作性的教学内容,重点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法实施教学,例如:《居住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将授课设计内容转化为实践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始终,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驱动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课程的专业知识。利用工作任务,学用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成功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1.3 对于突出工作场景的教学课程和内容,采用虚拟、仿真或角色扮演法实施教学,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及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之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例如:化工专业石油化工实体仿真实训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学习《实体仿真实训》课程中,了解掌握石油炼制规程中常减压和催化裂化工艺流程及操作规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置于实训现场进行,教学过程中融“教学做”于一体,集教、学、评、训相结合,体现职场氛围,强调技能综合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4 对于教学任务与企业岗位工作联系紧密的内容,应用企业真实工作案例实施教学,明确学习任务和工作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机修专业《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依据企业真实的故障案例,在故障(案情)的发生、发现、分析、判断和排除的整个过程,不断制造悬念,设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5 对于注重学、练结合的课程内容,采用现场教学实际亲身实践的方式组织教学。例如:商务英语专业《外事实务》课程,在实施陪同外宾参观工厂的教学内容时,在学院机械实习工厂实施现场情景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练习如何克服现场干扰因素,灵活处理随机事件,完成陪同外宾参观的相关工作任务。例如:文秘专业《秘书实务》课程,以学生扮演秘书角色,编演小品的方式,设计场景,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学生了解掌握秘书工作要点,根据工作对象和内容选择工作方式,培养学生办事、办会、办文的能力。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肯定。

1.6 对于侧重设计方案类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分组分工合作,查阅资料、确定方案,小组选代表介绍本组方案,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老师做总结归纳,点评各方案的优劣。例如:化工专业《化工产品合成》课程,在产品合成路线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分组查阅资料,课堂上学生讨论、互评,教师主导答疑、解惑、评议,确定最佳方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2 改革方向及措施

2.1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重点是教师,教师的学识和师德是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关键。教师需要总结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实施经验,弘扬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精神,苦练基本功,淡泊名利、孜孜以求、钻研业务、努力探索、不断创新。通过教学论坛、教学基本功技能竞赛、公开课、督导听课、教师听课、评课等教学研讨活动,分析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劣、特点和适用性,根据教师个人风格和特长及授课内容,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积极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益,终身受用。

教育实践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科学方法 实验 收获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动手实验、嗽奈南椎龋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物理实验中,还应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物理课堂上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我结合教学实践,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为例,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一、科学方法因素分析

第一步: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本节课有两大知识点要掌握,一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声音的产生是源于发声体的振动;二是认识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第二步:按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通过丰富的自然现象和课堂实验自主得出声音的产生原因,并由情境自然过渡到认识声音的传播,从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第三步:研究知识点建立及扩展中的科学方法因素,知识点和知识点连接处的科学方法因素。

1.知识点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对于新课的引入,采用幻灯片形式将大量有关声音产生的信息反复多次地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学生在观察图片时能提出课堂可供探究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图片展示法。

实验1:在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实验中,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应用小鼓、竖笛模型、扬琴模型、音叉、烧杯、水、纸片等进行有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研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听声音”到“看声音”到“触摸声音”这三个环节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去发现――微小量放大法和细微观察法。

实验2:每组学生通过自身操作发声实验后,小组交换器材,再操作,再发现,做到每组学生操作并观察两组实验,组与组之间再讨论交流――搜集信息归纳总结法。

实验3: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是“认识声音的传播”,进行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真空”在现实条件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用抽气机往外抽气过程中,仅减少了罩内的空气数量,但达不到真空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空气的减少,发现了闹钟声音的减弱,从而进行了科学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推理法。

实验4:在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形象的“土电话”的实验,通过一段长长的棉线,师生进行了远距离对话。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距离,通过空气传声,声音听不清楚,但通过“土电话”的装置可以清晰地听到声音,进而说明固体能传声――观察法和比较法。

2.知识点引申和扩展中的科学方法

为了分析“不同介质传声速度”这个问题,展示不同物质的传声速度表――图示法。

对于回声的介绍,通过幻灯播放各种图片,认识回声形成的原因――图片展示法。

3.知识点与知识点连接处的科学方法

在第一个知识点和第二个知识点的过渡中都采用了设疑提问的方法。如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否一定都能听得到?第二个知识点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声,在介质中可以传声,介质传声的速度是否都一样――设疑提问法。

二、科学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科学方法多达十余种,在一节课中不可能面面到,教师应适时抓住教育机会,有的放矢地教学,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

1.教学过程中的无形渗透

在知识引入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循序地进入研究环节。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体,应先从学生自身的发现过程出发,教师点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一些良好科学习惯和科学方法,再通过讨论和指导修正错误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这一过程就是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表象是通过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受和领悟知识,从而在思想上实现自觉提升。

2.教学过程中突出科学方法,直接指导学生在课堂体验中应用研究

物理教学中,在讲授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一些科学方法,以此设计认知方案,如实验方案、观察手段等。如指导学生应用方法进行练习,通过实践发现:微小量观察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推理法等可以采用直接教授的方法,否则学生就不会应用,这样的模式可以起到明晰学生思维方向,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作用。

对于科学方法的教育,有时是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有时是显性的直授,其目的都是融入学生的思维,化为他们学习生活实践的具体行动。

三、科学方法实施过程的影响

1.学生方面的变化

以上是我在新课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是初二物理启蒙教学阶段的一堂具有浓厚探究氛围的课题。对于启蒙阶段教学,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在日后的研究中也习惯性地采用了这种研究方法。在教育学生应用观察法时,应注重观察的顺序,如观察对象是一个空间,则观察顺序为从前到后、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等。在第四章研究光学时,我发现,学生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对凸透镜成像的观察就有了顺序,即通过对比观察到所成像的大小、远近、正倒的情况,能注意到物距的变化影响像距的变化,等等。这是在初二物理学习初期,强化科学方法教学所取得的收获。同时我发现,学生能自觉地对学习中遇到的科学方法加以归类,或在自我探索中自觉地将科学方法加以应用。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学生除了在成绩上有很大提升外,还出现了不少物理学科兴趣爱好者,他们将学习的触角伸向了课外,像一个小发明家似的能在教师的要求下自制一些小型物理模型。如一名学生自制了一把小杆秤,将其拿到学校与实验天平比准确度,虽然东西很粗糙,但基本结构都有,他的杆秤分度值是十克。这个实践过程很普通,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探索精神、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的实践方法,我将该学生自制的杆秤在班上进行了展示,并夸奖了他的实践精神,学生本人也很受鼓舞。在他的带动下,班级也形成了一股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特别是实验探究氛围。在电学电路学习中,当他们对试题讨论后仍分不出对错的情况下,能有意识地向教师提出借助实验室器材进行实验检验的想法,他们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增强了。

2.教师方面的变化

其一是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深入研究。为实践这样的教育,我在备课时总要翻阅大量书籍,如国外的科学教育教材、物理学家的探究历程等,寻找课堂上可用的教学素材;收集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做些小实验,精心发现教材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并加以总结和归类;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特点,适当开展符合他们能力的探究实验;相应的演示实验,着重做好现象呈现和引导,让学生科学观察与分析。一堂精心设置的蕴含方法论的物理课堂是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沃土。

其二是思维的创新和突破。通过重视科学方法的教学,我发现以往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时,思维较零散,现在能够自主总结和归纳了,方法明晰、指导有效,拓宽了教学视野。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让科学方法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科学方法如春雨润物般渗入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品味思想、感受喜悦,这将是教师不断努力和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