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纪律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纪律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纪律教育

高校纪律教育范文1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取决于教师对课文感情、主旨、趣味的开发,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教学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加强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手段,是整个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改提出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变革内容,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升语文素质。课堂提问要注意时机性,保证适切性。

1.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波动特点。当学生因为思维无法突破生活经验的限制,或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影响无法进行知识迁移,或有所感悟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教师适时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引导,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2.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一般情况下都会包括课题解读、初步预习、精读理解、评价总结等四个基本步骤。在进行课题解读时,通过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如在讲解《游园不值》一诗时,一个迟到的学生在师生全神贯注学习课文的时候突然破门而入,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教师可以顺势发问:既然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为何不用力扣呢?学生纷纷回答因为诗人自身注重礼节,有很好的修养,这使得迟到的学生自感羞愧。此种方式既可避免因为直接批评迟到的学生而对其造成负面影响,又可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可借此锻炼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二、渗透人格教育,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广泛的。其中“人文内涵”指的就是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的健康人格,即人格健康和全面的发展。一个人只有人格处于健康状态时,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并跟上时展的步伐。由于语文知识具有人文性,很多课文都有一定的引导价值,如果教学中不注重引导,任由学生随意“创新”,则可能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德育品质的渗透,使学生受到健康人格的熏陶。教师可以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章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从而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詹天佑》时,可以先让学生充分阅读文章,然后找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句,学生通过默读,画出与詹天佑“爱国”“杰出”有关的语句,并作批注。在学习“勘测线路”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讨论。经过全班学生的交流和感悟,詹天佑身上的优秀品质已经潜移默化了学生,可以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高校纪律教育范文2

但是在学习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已有的知识有时并不促进或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而是保持一种不活动的惰性状态,还没有引起教师们的足够关注。

所谓惰性知识是指人们获得某种知识并贮存于头脑中后,处于一种不活动的稳定状态,它很难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但它可以潜在地起作用。比如我国古代有些食古不化的书呆子,虽然能诵读许多诗文,但却不能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在今天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倾囊相授,学生竭诚而学,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在何种条件下来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却很少为人重视和强调。有时在许多条件下能够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学习者却难以激活这些惰性知识,以至于造成一些学生成绩下降,甚至掉队。实质上,惰性知识虽不能明显干扰新知识的掌握,但它无疑是一种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被慢慢遗忘。这种现象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语文学习亟待解决的问题。惰性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只强调记住新知识、新信息,而没有能给学生提供理解所学知识内在意义的必要信息,也没注重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和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结果使得所学的知识信息是孤立的、片面的、零碎的,不能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整合,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处于惰性状态,被激活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其适用范围太小,变式太少,在解决问题时找不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原有的知识就处于惰性状态。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做完一份试题后,过几天,把原试题按照原次序排列,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则高.

三是学生缺乏应有的认知策略。如果缺乏用多种方式去思考所学的新内容,缺乏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精心加工的策略,那么所学的知识彼此是孤立的,容易成为惰性知识。在解决问题时,如果不能用恰当的策略去回忆、提取有关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仍然是惰性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认知策略,使所学的知识处在有意义的联系状态中,才能容易被激活,提取并加以运用。

根据上述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注重惰性知识的激活。如何才能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呢?

第一,在教学中为学生记忆新知识提供良好的知识背景。在新知识学习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背景知识的数量、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桥梁,使所学的新知识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激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教给学生主动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的方法、策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

第二,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使之形成一个概括的知识框架,并教给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在有用的信息上,记忆所学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讲,要学的知识是一些不熟悉的新信息。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新信息的意义,促进他们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加工,教师必须出示丰富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对所学材料精心加工的机会,使得抽象的、无联系的信息具体化、意义化,便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有意义得多。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控制、管理自己的学习方法,不知如何去学习,学生常常不能理解、记忆所学的内容,所以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如何去组织精心加工所学信息的方法,即如何记笔记,列提纲,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克服急躁情绪等问题,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第三,改善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在适当的情况下,给学生以提示。学生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虽然有解决问题的必要的知识,但是实质上这是学生缺乏一些思维和学习技能的表现。

上面我们谈了怎样防止惰性知识的产生,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惰性知识产生后怎样激活。

首先要给学生造成愤悱的条件,就是教师讲授时不要把情境全部表达出来,不道破天机。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其次是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冰冷的生铁。”的确,教学如果不设法诱发学生地学习积极性,就不会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讲课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跟你波动,他头脑中的知识就会处于活动的状态,所以要想方设法“钓”学生的求知欲望,善于卖关子,创设矛盾,诱发学生寻根究底。

高校纪律教育范文3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法;运用

技工学校德育课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解决社会矛

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教学形式死板单一,教学过程过于单纯,加上学校把德育课作为一门考查课,而不是一门考试课,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从而造成了技工学校

德育课单调乏味、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的现状。要改变这一状况,使技工学校德育课顺利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一、转变教学方法,由单一的、传统的讲授方式转变为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弱,如果不注意授课方法,即使教师对德育课的理论讲授再细致准确、深刻全面,学生也不会感兴趣,难以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只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采取多种途径,改变单一的讲授式方法,综合运用时事案例、辩论会、演讲会、漫画短剧、多媒体资料等等方法引导,创设活动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才能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教学实效。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可以把经典诗词、中外名家名句、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地方流行的顺口溜、具有讽刺鞭策意义的漫画、有影响力的影视故事、感动人们的时事新闻、身边的真人真事等融入授课中。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重视网络、多媒体、音像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样可使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使抽象的内容更加

具体形象化,单一枯燥的讲授生动化,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浓厚的兴趣。

二、转变授课形式,由站班式授课转变为课内讨论、课外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是一个人成长为身

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过程,是属于活泼好动且爱表现自我的阶段,也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初步形成的阶段,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离不开社会性、实践性德育活动。从国内外学校德育课的研究可以看出,各国学校为了弥补课堂德育教学时间和方法的不足,而无一例外地增加了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校外活动的机会,以增强德育效果。这往往是我国中职学校德育课所欠缺的。鉴于此,技工德育课教师要紧扣我国重视德育目标、联系社会实践、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有的放矢,不断创新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德育活动。首先,把德育活动引入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辩论赛、经验交流、诗歌朗诵、拓展游戏等活动课程。其次,要让德育课走向社会,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参观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德育课教学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要求,更好地起到德育课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户外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在社会生活中感悟道德,践行道德标准,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培养出面向未来、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

三、转变教学方式,引进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将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让学生从特定的体验出发分析、决策,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和生活中,紧跟形势,博览群书,敏锐地观察和分析时事,通过经常阅读《半月谈》《时事报告》等各类报纸杂志,多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并做好收录摘记,广览博取,精心整理材料,不断充实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以供教学使用。

四、转变评价方式,由单纯的考试评分改变为综合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校纪律教育范文4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正如著名文学家夏D尊先生所说的一样,如果教育没有情感和爱,就好像池塘无水,自然无法进行教学。要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爱,只有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活情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感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原本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化的图文,甚至配上声音,用多重感官刺激学生更好地学习,投入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花之咏》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各种鲜花的图片,同时还可以配上一些描写鲜花的歌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看,还有什么诗歌也是描写花儿的。运用这样的方法能够更加直观地将“花”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感受到花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渐引入到课文之中,告诉学生,想不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写“花”的,作者笔下的“花”有着怎样的形象呢?在这个问题的促使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多媒体课件使得学生在唯美的音乐和图片中对花之美有了直观的感受,他们的情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这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很快便理解,文章中的“我”实际上指的就是“花”,这是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由于刚刚欣赏过美丽的鲜花,学生们也沉浸其中,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文章中的“花”一般,对于文章的这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就多了一分理解和感悟。通过形象化的场景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他们投身到课文学习之中,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除了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等外,教师还可以用富有情感的语句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样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情感。

二、诵读联想,增强体验

通过诵读文章、揣摩词句、思考联想等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的内涵,更能够激活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充分调动感受,适当的联想更能够让学生有切身体验的感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三月桃花水》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通过让学生诵读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揣摩文章中的词句,然后说一说,自己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些句子,它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在诵读时要如何投入情感才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文字的美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且在诵读中感受文章之美,有的学生提出“作者将三月桃花水比喻成绚丽的朝霞,将洒在河面上的樱花比喻成水上的酒窝,这样的形象十分美。”,有的学生提出“作者将三月桃花水比喻成春天的竖琴,这种描写也很美”,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大家看看作者分别是通过什么感官来描写三月桃花水的,这样的描写给了大家怎样的感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领悟到原来在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除了可以运用视觉感官以外,还可以运用听觉。教师可以进一步告诉学生:“不管用的是什么感官来感受,都要有一颗敞开的心灵,这样才能够感受到这种美。”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和联想,说说自己曾经看见过怎样的美景,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描写出来,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增强体验,进一步激活情感,用切身感受和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感悟到文章中的情感因素。

反复诵读,细心揣摩,联想感悟等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让他们调动情感,充分地感受到文章的深层次意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活动,拓展感悟

新课标要求教师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使用语文,可以有效地开阔视野,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激感,活跃学习气氛,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但是事实上,作业的形式可以是不拘一格的,用开展课余活动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情感。学习《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完成一个课余作业,作业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让学生拜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其他的家中长辈,然后感受他们为自己付出的爱,尝试为长辈做一些事情,然后将自己这一天的生活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还要和课文《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文章联系起来,说说自己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文章带来的亲情感受的促发下,真切地感受了一番亲情的伟大,让他们的感悟有所扩展。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其他形式的活动,例如在学习了描写风景的文章后带领学生郊游,学习了反映历史的课文后参观博物馆等,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感受,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受生活的魅力,感受文字的韵味。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教学的视角放在课堂上,更要放到学生放学后,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参加各种课余活动,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读课文,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扩展,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校纪律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校 服装设计教学 绿色教育

高校是培养服装设计师和服装管理人员的重要基地。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产品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需求,还必须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为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注入绿色设计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绿色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一、何为绿色教育

所谓绿色教育,指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其内蕴于素质教育之中,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绿色意识的“人”。绿色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学生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为人类整体持续发展而约束自己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培养学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到日常行为都能自觉表现出绿色意识、环保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并使这样的“公民”在世界人口中尽可能多地得到培养。①由此,我们可以说绿色教育不仅是对环保意识和责任、伦理、道德、素养的培养,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技能的教育。

二、绿色教育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高校教育中,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绿色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毕业以后将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对环境的意识态度和程度都会影响我国未来环境发展的态势。所以在大学里开展绿色教育,是改善未来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绿色设计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以下三个方面的需求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第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能源危机等问题,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21世纪议程》中提出“朝向可持续发展重订教育方针”,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1994年,我国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

第二,消费者绿色消费的需求。环保法则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作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服装,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在不断增强。购买服装时,许多消费者已将环境和社会影响考虑其中。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任何一个行业合理壮大的保证以及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

第三,国际贸易竞争的需求。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通过立法,制定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设置绿色壁垒,对非绿色产品进行准入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构成威胁,我国作为纺织品出口大国,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

绿色设计有促进经济、生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此同时,其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规避了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为服装企业培养出具有绿色设计理念的服装设计师或管理人员,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绿色教育的现状

我国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到90年代,已经成为热门专业。近年来,很多高校增设了服装设计专业。除了服装专业院校,大多数服装设计专业设在美术院校或者综合院校内的美术学院或美术系,因此,在服装设计教育中对服装的艺术设计表现尤为强调,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可是多年来,我国服装设计教育中并没有摄入太多的绿色设计理念。在高校,针对服装的绿色设计有所提及,也有一些绿色服装设计的比赛。但学生日常的作业实践、教师的教学内容均未将绿色设计理念放在首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日渐兴盛,各类名目的服装设计比赛也愈来愈多。高校的很多师生把参加服装设计比赛和获奖情况看做对该专业教学水平高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忽略了市场对具有绿色理念的服装设计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

四、对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绿色教育的建议

绿色教育是一种观念、知识、态度、技能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应当把课堂教学作为绿色教育的主要阵地,以课堂内外相结合,通过环境熏陶、学科渗透、社会实践、道德践行等方式开展绿色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和提高其人文素养与绿色行动能力。

1.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把教育影响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教师的指导。因此,鉴于当今绿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授服装设计的教师应该具备绿色设计的理念和设计能力。

2.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设置

设立相关环境课程,例如,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环境学等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通过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确保大学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与对环境负责的公民意识;培养危机意识,树立可持续性观念。针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开设清洁生产工艺等相关课程,让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服装清洁生产的工艺、流程。

3.绿色设计创意方法的训练。

进行服装的绿色设计时,绿色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到对服装设计使用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到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如选择无毒、无污染、可回收、能重复使用、易降解的材料。服装设计教学中,使学生学习掌握面料知识,能对环保面料进行辨识和对各种材料进行恰当的选择与应用。对回收材料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和开发,将被淘汰废旧物品用于服装,表达珍视自然资源的设计理念,同时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

款式设计方面,训练学生物尽所用,减少对原材料的浪费,强调简约主义设计风格。训练学生在进行服装创意设计时,从极简的前提出发,用最为概括、精炼、准确的设计语言来追求服装的美感,以尽量少的设计元素来表达整体的审美效果,把服装造型简化至极致,去掉空洞多余的形式,扔掉累赘和过多的装饰,以最低限度的素材发挥最大的效益,表现出简洁、合理的服装风貌。

在服装形式上,设计出新颖独特且符合当下审美情趣,开发一衣多穿、多种搭配的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理,从而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

4.加强校企合作

结合服装企业项目,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服装绿色设计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将服装的绿色设计与时代审美、市场需求、企业发展需要有效地结合。

5.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

国外环境教育起步较早,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教育经验。可以邀请国内外绿色教育专家举行讲座、论坛等进行经验交流,或派遣教师到国外、国内绿色教育经验丰富的学校去学习,吸取先进的绿色教育、绿色设计的经验和方法。

结语

地球的环境危机、文化观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消费观念的兴起、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障碍,这几方面原因决定了服装市场对绿色设计的必然需求。注入了绿色设计理念的服装企业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这是全球服装企业发展的趋势。高校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专业人才、服务社会的责任。因此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通过绿色教育,树立大学生的绿色理念,培养具有社会道德感和生态设计能力的服装设计师以及服装管理人员,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①王斌林.大学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4(9).

参考文献:

[1]许平,潘琳.绿色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爱德华・丹尼森,广裕仁.绿色包装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黑川雅之.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M].王超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姜怀.生态纺织的构建与评价[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姜怀.常用/特殊服装功能构成、评价与展望(下)[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高校纪律教育范文6

一、英语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分析

1.班級授课制度的局限和不足。从学生参与的角度分析,班級授课制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教的时间几乎占用了全部课堂时间,学生参与或合作学习占用的课堂时间很少。在信息传输与反馈方面,由于班級人数多,教的活动时间长,导致反馈信息量少且不全,形成了一条单向信息传递线路,客观上阻碍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在班級与学生个体之间缺少一个中介环节,即全体学生沟通的有效学习集体。课堂中只有教师和学生个体,而无真正的课堂学习集体,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合作学习。

2.传统英语教学观念的束缚。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课堂活动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教师占据了课堂“统治”地位,学生几乎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很少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类课堂上被动的参与方式,表面上看很活跃,但实质上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均无明显发展,思维能力没有提高。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教师与学生也难以进入语言交际。

3.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认识不足。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仅仅是组织教学的手段。有些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学生则是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设计几个活动让他们参与一下作为点缀,学生仅是课堂表演中的配角。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

4.课堂教学环境质量的影响。作为课堂环境要素的教室及其设施,其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信息沟通和课堂气氛。从目前的课堂环境构成要素来看,低劣的质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参与度。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秧田型”的课堂空间形态。在“秧田型”座位编排的教室里,学生参与活动的区域是从教室前面的第一排延展开去,到教室的2/3处,而坐在教室后排和两旁的学生较少参与课堂活动。这种空间形态,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二、提高英语课堂中学生有效参与的有效途径

1.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只有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才能克服为了参与而参与,盲目追求课堂活跃的现象,才能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让英语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和生生间共同参与、多重互动与合作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学生则是参与活动的主体。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英语课堂活动中来。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应努力把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单向传递方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的交际方式。

2.为学生参与教学创设良好的情景。教学活动设计的好坏,既决定着学生的参与程度,又决定着学生的参与效果。有效参与应当有“度”。这个“度”,不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参与,为他们的参与服务。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情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努力让学生敢参与、想参与、能参与、会参与,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尽可能使所有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激励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高交际技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调动学生情感及智力参与,重视学生体验参与。学生的有效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教师必须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有效参与英语课堂。英语教学切忌用机械参与占据课堂。有些英语课,学生最热烈的参与仅停留在高声朗读上。朗读是英语学习所必要的,但是机械的读和背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也不能引发他们的情感及智力参与。在英语教学中,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等进行交际,训练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师也可以设定教学任务,让学生用学过的英语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参与,在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中体验参与。

4.优化英语课堂环境要素。教师要开展灵活多样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应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有效参与和沟通的课堂空间形态。如近年来人们在开展班集体与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中,尝试“马蹄组合型”的课堂形态,即全班学生上英语课时按学习小组集中就坐,每个小组的座位排成马蹄形,这种空间形态使小组成员面对面就坐,视见度高,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同时,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不断变换位置,以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参与课堂活动。

5.尝试创新班級授课制。为了增强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英语课堂中对班級授课制进行尝试创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减少班級人数,保证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有效性。目前在一些城市中小学开展的“小班化”教育试验,值得重视和推广。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中小学,可采用大班精讲、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学生参与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