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劳动实践报告

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主义思政教育【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理论学成值得欣慰,实践历练更促人成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是理论见之于行动的务实环节。经历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将其视为可有可无、枯燥乏味的“关卡”,以忽视的眼光待之,以应付的心态处之。

一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内容,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入认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涉及专业技能训练、思想品质锤炼、问题解决锻炼、义工服务磨炼、创新创业操练等多个方面。但是,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尚缺乏深入认识,仅仅注重表象,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拉条幅、挥旗帜、拍照片”“盖章有效”的庸俗化和形式化活动。同时,一些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陷入“定调子”“审方案”“听汇报”的固化模式,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重形式、轻内容。

学校欠缺指导与反馈,致使现实与理想脱节。理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以科学合理的引领为支撑,使学生学以致用、获得充实体验。事实上,不少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却体现在口头和文本上,并未对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一些高校将“导师”异化为“领队”,甚至出现了“这次你去,下次我来”的轮流应付现象。不只如此,一些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重安全、轻指导”“多监管、少反馈”,导致部分学生对主题盲目、流程陌生、问题困惑、报告茫然,社会实践活动易陷入“过程凭感觉、报告找百度、通过看公章”的形式主义泥淖,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更需要制度规约和条件保障。当下,一些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处于制度不到位、规定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条件不充分的状态之中,学生只能提交一份冠冕堂皇的书面实践报告,一些学生的报告甚至是拼凑或抄袭而成的。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有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分工负责的组织机构、密切配合的协作关系,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推进机制、多元督导评价机制、经费和基地开拓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从临时性、阶段性的“走形式”向持久化、常态化的“长见识”回归。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生认识社会的“大课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验证德行的基本依据,社会实践能够再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状况。健康高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锤炼大学生道德品质,而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形式主义行为不但有损大学生形象,还会颓化其品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空间,并以其特有的渗透性、灵活性、广泛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在身体力行中得到发展。

就初衷来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其加深对国情民意的认识,能够提升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兼具多重功能,可以说,“长见识”“增才干”“作贡献”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追求和本质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进行学习,并于必要时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承担个人责任,就会充分地实现他在各方面的潜力”。服务和奉献是现代社会公民所追求的基本素质,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国大学生志愿者之所以能恪尽职守、大放异彩,正是因为他们亲身感悟和践行了社会责任,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列宁曾说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还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就此而言,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可以借助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使学生洞察社会、体察生活,顺利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带给大学生自信、包容、开放的心理成长感受和联动、共享、双赢的社会发展体验,还为大学生开阔视野、磨砺才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强化指导力量、创设常态机制、激发实践热情,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

彰显学生特色,激发实践热情。一是要减轻学生的实践负担,在有效引导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支配实践活动时间。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和课内外实践安排,为学生创造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引领学生将理论学习成果应用于实践。二是要借助榜样力量发挥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干劲。发挥优秀队伍或先进个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活动。

优化工作队伍,充实指导力量。要确立一支负责任的组织管理队伍,成立由党委牵头,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宣传处等部门联合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小组,能够做到目标明确、统筹规划。同时,由校团委负责日常管理,各教学部门设立指导小组,由学院团委牵头,院党总支、辅导员、学生干部齐抓共管,力求人人参与。要培育一支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构建一支由团委干部、辅导员及实践基地专业技能人员组成的全方位、专业化队伍。通过讲座辅导和经验交流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制定和完善指导教师责任制度和激励制度,让教师主动随同学生深入实践一线,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要广泛吸纳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到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支持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2

摘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同时,使学校的德育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

关键词:社会实践;学校;德育途径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中小学普遍只重视智育而轻德育,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没有地位。为了探求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之路,我们积极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设劳动技术课程,成立各种兴趣小组

劳动技术课是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校更好地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相衔接的有效措施,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使中学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定的社会环境也要求我们改变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大力开展劳技教育。

同时,开展劳技教育,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工作中,德、智、体、美、劳都是重要的,他们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配合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劳动教育就是架起德、智、体、美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劳技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同时,从心理学角度看,劳技教育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发展与技能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动作技能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的体现者,心智活动又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两者相互渗透。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还需要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不断熟练,有助于心智技能的发展,可以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得到升华。劳动教育还能满足不同层面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

我们从落实双重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出发,克服了一无劳技教师、二无劳技教材、三无劳技设备、四无劳技基地的困难,经过认真的准备,在全校各年级分别开设了中英文打字、植物栽培、工艺美术、计算机操作、电气维修等六门劳动技术课。学校自筹资金两万多元,建立了专门的劳技教学和活动基地,并购置设备,选聘兼职教师,逐步做到了师资、教材、基地和经费的四落实。

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既磨练了思想,掌握了一些劳动、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开发了智力。由学生自己栽培管理的学校植物园,不仅美化了校园,而且向外提供优良花卉苗种,创经济效益十多万元;工艺美术组制作的根雕等艺术品受到外省兄弟单位的高度赞扬;中英文打字、电子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维修技术课同样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之美。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思想,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每学期末,学校对劳动技术课同其他课程一样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试、考核并对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等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规定劳技课成绩不足80分不能评为“三好学生”,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劳技课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必修课。学生在这样活跃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学生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开辟校外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两年前,本校与巴陵石化公司锦纶厂建立了厂校共建对子,成立了校外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厂校长期稳定合作的联系制度。我们动员工厂企业参与学校管理,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任务、定目的”的“四定”方式,营造全厂重视、全民动员、全社会办教育的局面,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与生命力。我们聘请工厂领导、工人、技术员为校外辅导员,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参与学校有关教育教学会议,深入课堂听课,并就办学情况向学校提出咨询、批评和建议。每逢节日和重大活动,厂校互派代表共庆。每年暑假,工厂帮助学校在营地举办各种主题的夏令营,组织学生定期到工厂参观、学习、劳动,熟悉化学工业的工艺流程,听取厂史和劳动模范事迹介绍。工人师傅忘我的工作精神、严明的劳动纪律、娴熟的操作技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最好的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发地与工人师傅结成了朋友,他们互赠礼品,互通书信,相互激励,并肩奋进。

三、创建劳动基地,提供社会实践场所

根据实际,我们在学校植物园、临近的荷花村和巴陵公司锦纶厂短丝车间建立了三个劳动基地,引导学生热爱工农群众,热爱劳动,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劳动教育序列,原则上安排一个年级参加一个基地的主要劳动。这些基地平时由学校教师和农民、工人代表共管,再由他们确定劳动内容,保证了基地平时有人管、活儿大家干。大家为学校植物园栽花种树,挖坑掏沟;到农村积肥除草、割稻;到工厂搬运货物。一个学期后,到劳动基地参加生产劳动的学生达3500多人次。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一粒种子经过劳动者的播种、育苗、锄草、灌溉而丰收的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亲自体验到了粮食从粗糙的原料变为精美的产品所经过的几十道工序,不仅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珍爱劳动人民的道理,而且体验到了人类驾驭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生产劳动虽然是艰苦的,但所获劳动果实是甘甜的,它给人们带来喜悦,使人们感受到辛勤劳动就是美,不劳而获就是丑。”这些活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那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人是美的,那些能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人也是美的。有的同学激动地说:“劳动不仅能创造人、锻炼人、美化人,改造人的形体,改造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形体,美化人的心灵,这就是古往今来人们讴歌劳动神圣的理由。

在办好三个基地的同时,学校还给学生每人发了家庭劳动联系卡,记载家务劳动情况。通过这种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辅助劳动,大大地克服了当前学生中的娇、骄二气和好逸恶劳的恶习,既培养了他们从小吃苦耐劳、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美德,而且训练了他们自己,培养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如自己收拾床铺,打扫屋子,洗换衣服,为家庭买菜、购粮,做简单的饭菜。这些劳动不仅美化了学生自己的生活,而且还美化了他们的心灵,从小培育了一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每年暑假,我们还要求学生参加“当一个星期家”的活动,培养他们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良好品德和自治能力。把“在学校当个好学生,在家里当个好孩子,在社会当个好青年”的教育活动系统地结合起来。

四、组织校外小队活动,丰富假期教育内容

鉴于学生会在寒暑假中出现教育间断状况,学校以生活区为单位组织起“快乐的校外小队”20余个。每学期末,在教师的分头指导下,要求队员们以主人翁的精神,自订计划,自定内容,自聘校外辅导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益活动。

他们到农村、机关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在改革开放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工厂,调查劳动致富的农村专业户等等。耳闻目睹的事实,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写出了大量有思想、有水平的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之情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油然而生。一位学生在参观一个纺织工厂后在日记中写道:“平时我只知道衣服要穿得好看,不知道生产一件衣服要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呀!今天工人师傅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使我体会到了工人为四化建设付出的艰苦劳动。今后,我要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一名学生在考察了工厂计算机指挥中心后,大开眼界,在作文中写道:“我进一步懂得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千百万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同样需要具有高等文化科学知识的高层次劳动者。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从现在开始就要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掌握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同时,在假期中学生们自发组织联欢会、智力竞赛、法制讲座、理想畅谈会、学雷锋服务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亲自体验到了党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和措施的生命力,激发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针对假期举行的活动,举办了“家乡新闻会”、“寒暑假调查报告评选”、“‘祖国在前进’摄影展”,让学生在亲自经历的事实面前坚信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3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员 劳动价值形态 功能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施政主体的劳动要素不健全和结构搭配不合理而产生的低效、负效情况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对劳动效果评价不准和判断失误而导致施政活动进人无谓重复、恶性循环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劳动形态和效果形态加以深人研究。

    一、行政管理人员的劳动形态

    人类劳动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的存在形态,即潜在形态的劳动、流动形态的劳动和凝结(物化)形态的劳动。行政弓彗谁里人员的劳动也不外乎这三种形态,只不过共性之外更具有鲜明的个性罢了。

    1.潜在形态的劳动。所谓潜在形态的劳动,是指行政管理人员自身所特有的施政劳动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观察预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联络能力、疏导渗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参谋咨询能力、开拓进取能力、理论研究能力。

    2.流动形态的劳动。行政管理人员在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进行工作时.潜在形态的劳动便转化为流动形态的劳动,具体表现为“读、谈、讲、写、做”五种形式:“读”是一种知识性劳动,既是劳动能力的输出,又是劳动能力的积累,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先学一步,不断更新、拓展、充实自己的知识,在读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谈”是一种艺术性工作,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协商对话、家庭访问等形式,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化解各种矛盾,这是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讲”是一种职业性劳动,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学习、宣讲、报告等形式不断地向群众宣传先进意识、科学知识和各项方针、政策、法规、措施,取得理想的施政效果;“写”是行政管理人员劳动不可或缺的一种文秘性劳动;“做”是一种事务性劳动,往往展示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榜样感召的力量。行政管理人员所进行的流动形态的劳动,虽说纷繁杂乱,但这是他们直接创造价值的重要一面。

    3.凝结形态的劳动。流动劳动消耗的结果,便转化为凝结形态的劳动,或叫物化了的劳动。大体表现为人们认识能力的增强,思想觉悟的提高,精神面貌的改善,生产劳动积极性的焕发,政方针政策的有效落实,以及由此派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等等,这是施政工作的最终产品。衡量施政工作效果的大小,主要以行政管理人员的凝结形态的劳动为标志。行政管理人员的劳动是一种具有特质的社会性劳动,有四个明显的特点,即政策性、抽象性、创造性、忘我性。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一种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忘我性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严以律己,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甘为人民的“儒子牛”精神,是行政管理人员最起码的职业要求。

    二、行政管理人员劳动的价值形态

    1宏观效果与微观效果。从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所影响的范围划分,执政效果可分为宏观效果与微观效果。全社会受益的施政效果,叫宏观效果。某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行业受益的执政效果叫微观效果。宏观施政效果包含微观效果,微观施政效果量的积累构成宏观效果。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各单位、各部门、各行业微观施政效果的大量积累,形成社会性的宏观效果。在某种情势下,要获得较大的宏观施政效果,往往要牺牲某些单位和部门的既得利益,暂时影响该单位的和部门的微观施政效果。这就要求该单位、该部门的同志顾全大局,努力工作,决不能把谋取本单位的微观施政效果建立在损害全社会的宏观效果之上。

    2.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按某一层次行政系统的工作人员付出的一定劳动量,首先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施政效果:一是主体效果,即行政管理人员通过施政实践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二是客体效果,即通过有效施政激发了工作对象的生产积极性,给本单位带来了效益,我们把某一层次行政系统所获得主体效果与客体效果之和称为直接施政效果。

    随着该系统工作人员更加卓有成效地工作,他们创造的施政经验,还会影响和带动其它系统与部门获得理想的施政效果,这种“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五枝十枝花”的效应,我们把它称作间接施政效果。由于间接施政效果是在波及和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又称为波及效果。这种波及效果连锁反应,再波及到其它行业和层次所产生的效果,可称为扩波及政工效果。

    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自身的艰苦劳动,创造直接施政效果,加速间接施政效果的波及与扩波及,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3.隐效果与显效果。按行政管理人员劳动的价值形态划分,可分为隐效果与显效果。行政管理人员虽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但他们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从初层次来说,解决了一个或几个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从深层次来说,引起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这些存在于人头脑中新确立的主观精神,直接支配工作对象的行为,这是行政管理人员劳动价值的内在表现形态。由于这种施政效果并未游离出人体之外,故称为隐效果。

  人们思想境界的升华和付诸于实践,必然用语言、情绪、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最终表现为群众积极性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增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这种由精神价值形态转化为物质价值形态,称为显效果。

    一般说来,行政管理工作的隐效果决定显效果,思想支配行动,行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但显效果对隐效果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实践又可以促进思想理论的升华,使思想认识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使施政目标、内容、措施有机融合其中。

    4.独创性效果与共存性效果。按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独创性效果与共存性效果。行政管理人员依照自己的工作范围进行工作所产生的施政效果为独创性效果。行政管理人员配合其它社会工作交叉产生的共同效果为共有性效果。行政替理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绝对意义上的独立性施政效果是不存在的,它们两者之间是既相互交又、又相对独立的关系。

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精心选取活动主题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跃跃欲试”,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学校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必经之地,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我班开展了“我是小编辑”的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组推荐出一名组长担任总编,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然后在总编的协调下,按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自拟栏目,自己写稿、编辑、排版、设计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力求做到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发挥创新潜能,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他们设计的手抄报整个版面中,还根据各自小报的特点,配上精美的图画,使手抄报展示出引人入胜的魅力。编辑手抄小报既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勇于动手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陶冶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立足家庭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1.收看时事新闻。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头脑灵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我要求学生在家里,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

2.收集谚语农言。群众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在劳动中被广泛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虚心地向自己的长辈学习,收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把“农”语收集到自己的摘录本上,下面是学生收集的一些本地农谚:“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内化吸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习作也富有淳朴的“农”味。

3.体验生产劳动。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生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例如,在学习《叶》专题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到茶园采集茶叶标本,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叶形状和它的病害情况,再通过到图书室或上网等形式查阅、收集资料,对症下药,在茶农的帮助下到茶园实地预防病害,帮助茶农除草、施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农活,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1.建立劳动基地。为了更好地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十分重视校外劳动基地的建设。我班与淮河村蔬菜种植基地挂钩,建立了学农劳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基地参观、劳动,开展了《关于淮河村大棚蔬菜种植的研究》,写出研究报告。通过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大棚蔬菜种植的基本知识,学会了简单的蔬菜种植技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味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喜悦。

2.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在淮河之畔,河面漂浮物较多,污染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查清原因,提出治理对策。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拟出调查提纲。其次,沿河进行观察、访问,并作好记录。再次,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最后,交流调查结果。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归纳总结出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本次调查活动,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懂得让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发现、安排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5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家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归结起来,核心的有这么几点: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和产品的质量;耐心,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不断完善工艺,创新技术;专业,敬业,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总理提出培育工匠精神是有时代背景的。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现状依然严峻。培育“工匠精神”,将带动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因此,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现代工匠具有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

一是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释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下,制造业与服务业正在实现融合,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工匠精神,技能人才也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我国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梦想,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

二是以严谨求实为基础的科学态度。当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盛行,追求一种简单肤浅的满足和浮华,认为严谨者不懂变通,是不通世故的“呆子”,执著者不懂放弃,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傻子”。这种风气与新经济格格不入,与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工匠精神让人领悟: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入水,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作风和“钉钉子”精神。

三是以专注敬业为表现的职业情怀。纵览古今中外的大国工匠,无一例外都是专注敬业的楷模。他们不仅仅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更倾注毕生的信仰、追求和情怀,是一种生命态度和价值的呈现,体现出对职业的高度敬畏。敬畏工作就需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畏工作,就要心中有德,肩上有责,树立“先做人,后做事;先专注,后专业;先有为,后有位”的正确理念。那些“抄近道”“搭便车”的做法,不仅一事无成,最终还将聪明反被。

二、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主阵地的技工院校又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呢?

众所周知,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管理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规律。总体来讲,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突出特点,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思想认识、行为特征等方面也具有特殊性。因此,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遵循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特性,做到“以教师为先导,以学生为本位,以活动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路径”。

1.以教师为先导,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

尽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严谨求实、专注敬业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品质。对待教师这个职业,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有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等等,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教师的“工匠精神”对学生具有感染作用。教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的创新意识、价值倾向、敬业精神对学生影响巨大,会让“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强化。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带动和感染学生,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弥漫整个育人环境。

2.以学生为本位,用人性化理念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决定了技工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理念,这就是“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位,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完善,在教育过程更加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选择”。首先,改变技工院校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氛围,实施符合技工院校学生行为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比如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次,改变技工院校教育活动中教师“一手包办”的组织方式,把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化为学生思考辨别和实际行动的能力。比如在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中,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组织的积极性,倡导“自己的事自己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认识“工匠精神”,培养他们用“工匠精神”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3.以活动为载体,用社会实践培育“工匠精神”

同志始终坚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入教育方针,作为办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他指出,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制度、内容及组织形式。也就是说教育要融入活动当中才能起到作用,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应如此。对于技工院校学生而言,参与社会实践是迈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更是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技工院校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实习单位、实训基地、创业平台等阵地,在生产实习、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运用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感性直观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学业需要,更是职业需要,不仅仅是“做工”,更是“做人”,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认识,物化、强化“工匠精神”。

4.以校企合作为路径,用“双主体”培育“工匠精神”

生产劳动实践报告范文6

一、大力推行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劳动、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学特点。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践第一线,改变了教学情景,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实践环境,熟悉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并能及时得到教师及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近年来,我校积极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实施产学研教学模式,要重视如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农学实验室及相关实验室,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提高实验室内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做到每门学科、每节课有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为下一阶段的实习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充分利用好校内的实习基地及家庭基地,让学生全程参与生产过程。它既能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和兴趣,也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制订家庭生产经营致富计划,明确具体的种、养、加、销方案。

③让学生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到校外实习基地、扶贫基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参加实践工作,其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生产实习等方面。其操作程序由实习指导老师统一安排,采用实验——实训——实习——顶岗的方式。这种方式能深化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实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完成综合性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锻炼,培养学生独立地组织管理生产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准备。

二、树立全新理念,深化农学专业课程改革,为实践教学增添活力

目前,农学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专业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1)调整专业结构,开置综合农学专业。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专业设置是关键。但农类专业大都是沿袭大中专院校的模式,设置的专业过于狭窄,如农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林果专业等,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项目的选择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农业类专业就需按职业群归类,设置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和农村家庭经营三个综合性大类专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支柱产业来选择专业。即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支柱产业以养殖业为主的,就选读现代养殖技术专业;当地农业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农业经济以家庭庭院经济为主的,就选读农村家庭经营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