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教学实施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教学实施报告范文1
一.教育教学方面
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利用学科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和三年级的音乐课教学任务。我认真根据学校这学期开展的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备教案。《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生为本,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把学习还给学生。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课堂中我开设了小舞台才艺展示等小栏目,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表现欲。低年级的孩子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幼儿的特征,音乐的兴趣应侧重激发和培养。同时我还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让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每个学生都爱好音乐,喜欢音乐。
二、教学能力及自身素质方面
适逢学校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及实施课改的严峻挑战,作为年轻教师,我积极响应上级教育部门及本学校的号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有关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资料,使自己首先具有一种先进的教育意识及理念,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同时将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结合,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这学期学校组织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改革,学期开始老师们便开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课
三、课外活动
一年来我一直和侯老师担任校合唱小组的辅导工作,我们不辞辛苦,用心钻研,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绩。音乐教师要积极组织学校各项文艺活动,这学期我们组织的低碳伴我行六一联欢活动,提倡让各班积极参与,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渗透地碳环保理念。
四、其它方面
音乐教学实施报告范文2
一、关于原生态民歌
(一)原生态民歌的概念
原生态民歌是一种体现了民间的民俗艺术,有其自己较为独特的文化风俗,具有较浓厚的乡土气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民歌。我国作为一个大国是一个民族比较多的国家,而且各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风俗,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蓝天白云开销,脚踏黄土草,在山区或辽阔的草原中清澈的水,吆喝一声,众人齐唱,或者一个人天籁飘绕,与自然相得益彰。民俗是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它的简单的生活,但要注意方式和其他诗歌比兴,节奏,虽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人的本质的语言的杰作。
(二)原生态民歌的特点
1. 高度结合了乐与诗。原生态民歌的歌词通俗易懂,而且篇幅比较短小,是属于歌谣体的一种;其句式一般压韵、整齐而且平仄不严;在句式上,大多为七句的话,而身体结构上,主要是四个句子和两个句子。在诗这个角度上进行分析,原生态民歌的歌词与百姓的生活相紧贴、而且歌词的形象也较为鲜明并且主题也比较明确而且有真挚的情感。在短短的歌词之中创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夸张、对比、叙事、比兴和隐喻与其他技术不同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
2. 具有即兴性。在广义上来说,原生态音乐一般包括民歌、戏曲也就是曲艺和戏曲演唱。而狭义上的原生态民歌是具有民间歌曲风格的一些歌曲。地方色彩和民族地区的民歌也更加鲜明,它的发展是民间音乐文化的起源。它是我国主要的民间音乐之一。无论是音乐的体裁还是文化的现象,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民歌是一种人们的智慧结晶。在不一样的时期和地域被不一样的人世代相传,按照个人的一些需求,将一些现成的民歌当作蓝本,即兴编词,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见到什么就唱什么,这就所谓的即兴性。
二、原生态民歌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与保护
原生态民歌传承了我国千百年来的音乐艺术的精华,其纯朴、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为我国民间的音乐艺术增添了独特的色彩。现如今各种各样形式的音乐艺术不断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更好的将我国的原生态民歌音乐艺术不断传承、发展下去,成为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并且及需解决的问题。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原生态歌曲。对于歌曲的保存而言,其方式主要有四种:资料记录、民间传唱、课堂教授、电子传媒。但从音乐文化发扬的角度来说,比起简单的将原生态歌曲进行保存,将传承下的音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要更加重要,让民俗文化与时俱进,使得乐曲中的内涵不断充实,既体现了现代的原生态思想又包含了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不仅保护了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更是对我国的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当今民族音乐的教学,应以多元化的基础教学进行协调,通过音乐教学里以民族音乐为本,从教学改革的思路方面,注重方法和内容,建立起对民族音乐的完整体系。
原生态民歌不仅是精神文化的扩散,而且是一种创新,以一种重要的形式存在。尤其对支配文化和精神遗产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它将我国不同民族的大部分文化和人文完全展示出来,并且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为人们展示出艺术与人类的本性,当艺术为创作的源泉枯竭,纠缠在艺术的各种理论中时,想一下原生态民歌的存在和产生,就会解脱创作者在心灵上的束缚。原生态民歌的艺术创作让作者反省了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们在现代的艺术创作以及生活方式中获得力量。
原生态歌曲能够提供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启示与灵感。作为一种文化的过渡产品,如今原生态音乐的取向成就了本身的亲和力。利用大众传媒,按照艺术的规律进行运作,整理传统的原生态歌曲,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加入现代音乐的一些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翻唱。促进了原生态歌曲的发展,同时符合了市场的需求。原生态歌曲资源是较为有限的,我们要从有限的资源中去发掘无限的源泉进行原生态歌曲的创作。现在,原生态歌曲老式的传播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因此,创作者应从原生态歌曲潜藏的巨大魅力来发掘,加强艺术的民族性,提供舞台及设备,提倡艺术创作,更好的为原始艺术的持续发展做有意义的事情。
原生态民歌通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象征着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以及思想等传统文化价值观,正是由于这丝丝缕缕、绵延不断的关联使得它深深地吸引着周围的民族群众,并将他们凝聚在了一起、团结在了一起。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赏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普通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们对生活、劳作、自然和情感等一切事物的源自于内心的感悟,原生态歌曲流露出了淳朴人民内心的情感,表明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以及民族精神。就本国的原生态民歌而言,其实是随着历史的进程、演变逐渐发展、成长起来的,象征着整个华夏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每一首歌曲中都包含了广大群众的感怀与希望以及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的无限展望。
音乐教学实施报告范文3
一、高中音乐与创造能力的“问题”联系
虽然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明确了音乐教育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功能,但在实践中,对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却还存在些许迷惑。首先《高中音乐》作为必修课成为了高中课程的一部分,其价值功能随着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而被“放大”,创造能力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其次创造能力指的是一种思维方法上的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法、实践方法、检验方法”的系统过程。综上,高中音乐课程可视为是设置、分析、解决“音乐问题”的过程,而创造能力则致力于发现、解决、创新“方法”的目的。据此,本文认为“问题”是高中音乐与创造能力联系的核心。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解决”与“方法”的作用。这是因为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不完整的,只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一个阶段;而没有“问题”的解决只是课本中的“总结”,是没有方向与生命力的。至于“方法”,它则在手段实施上给予了解决的正确方向,使之更具体系化与科学性。此外,“问题的解决”也是有层次的,低层次的“解决”只是用常规方法处理了问题,而不属于创造的范畴;高层次的“解决”则既属“处理问题”,也具有创造性属性。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体系构建中,我们需要清晰何为“常规问题”,何为“创新问题”。
二、“培养创造型学生”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分析教材,寻找常规问题
新的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共有18个单元,34个小节,内容涉及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拉丁音乐、非洲音乐、轻音乐、爵士乐、民歌、戏曲等。与以往教材不同,在每一小节内容的后面都会设置有“拓展与探究”版块,通常会讨论关于小节内容的知识,而我们要寻找的“问题”就隐藏在其中。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这些问题挖掘出来。我们以《高中音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为例来寻找“问题”:
“寻找常规问题”是我们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第一步,它初步深入了音乐知识的内核,是创新型问题的基础。譬如我们可以基于“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的问题来拓展“形成背景”、“历史渊源”、“地域特色”等问题。
(二)去粗取精,设置创新问题
我们认为,创新型问题是基于常规问题提出来的,因此,去粗取精就是就某方面问题“直线深入”或“交互”研究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设计“创新型问题”时应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独自或组队完成。下面我们以《高中音乐》第三十三节“流行风”为例来说明:
“流行风”探索活动。
1.学习内容:欣赏《思念》、《懂你》、《好汉歌》,学习通俗音乐知识。
2.学习目标:体验流行音乐,感受流行文化。
3.问题设置:“你最喜爱哪首流行歌曲?”;
“流行文化背后的社会因素”;
“流行文化对于高中学生的影响”。
4.采取方法:问卷调查,理论研究,思考撰写。
5.活动实施:由学生自由组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上街做社会调查。调查完成后,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并以“数据图”的形式呈报。由小组成员分头搜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影响流行文化的社会因素”。由学生个人体验撰写对于流行音乐的感受以及对其生活、情感的影响。
6.活动评价:教师对于调查活动、调查报告、撰写文章做出公正评价。
音乐教学实施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中音乐;创造能力;问题;培养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以创造力为代表的各项能力,这是近年来高中音乐教学中被普遍关注的话题。但在诸多的研究成果面前,我们似乎陷入了“迷茫”,并通常会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一是高中音乐与创造能力两个相差很远的概念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二是如何在高中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解开这两个“迷题”,本文以高中音乐教学为研究对象,拟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来解答之。
一、高中音乐与创造能力的“问题”联系
虽然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明确了音乐教育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功能,但在实践中,对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却还存在些许迷惑。首先《高中音乐》作为必修课成为了高中课程的一部分,其价值功能随着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而被“放大”,创造能力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其次创造能力指的是一种思维方法上的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法、实践方法、检验方法”的系统过程。综上,高中音乐课程可视为是设置、分析、解决“音乐问题”的过程,而创造能力则致力于发现、解决、创新“方法”的目的。据此,本文认为“问题”是高中音乐与创造能力联系的核心。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解决”与“方法”的作用。这是因为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不完整的,只是高中音乐教学的一个阶段;而没有“问题”的解决只是课本中的“总结”,是没有方向与生命力的。至于“方法”,它则在手段实施上给予了解决的正确方向,使之更具体系化与科学性。此外,“问题的解决”也是有层次的,低层次的“解决”只是用常规方法处理了问题,而不属于创造的范畴;高层次的“解决”则既属“处理问题”,也具有创造性属性。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体系构建中,我们需要清晰何为“常规问题”,何为“创新问题”。
二、“培养创造型学生”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分析教材,寻找常规问题
新的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材共有18个单元,34个小节,内容涉及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拉丁音乐、非洲音乐、轻音乐、爵士乐、民歌、戏曲等。与以往教材不同,在每一小节内容的后面都会设置有“拓展与探究”版块,通常会讨论关于小节内容的知识,而我们要寻找的“问题”就隐藏在其中。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这些问题挖掘出来。我们以《高中音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为例来寻找“问题”:
“寻找常规问题”是我们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第一步,它初步深入了音乐知识的内核,是创新型问题的基础。譬如我们可以基于“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的问题来拓展“形成背景”、“历史渊源”、“地域特色”等问题。
(二)去粗取精,设置创新问题
我们认为,创新型问题是基于常规问题提出来的,因此,去粗取精就是就某方面问题“直线深入”或“交互”研究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设计“创新型问题”时应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独自或组队完成。下面我们以《高中音乐》第三十三节“流行风”为例来说明:
“流行风”探索活动。
1.学习内容:欣赏《思念》、《懂你》、《好汉歌》,学习通俗音乐知识。
2.学习目标:体验流行音乐,感受流行文化。
3.问题设置:“你最喜爱哪首流行歌曲?”;
“流行文化背后的社会因素”;
“流行文化对于高中学生的影响”。
4.采取方法:问卷调查,理论研究,思考撰写。
5.活动实施:由学生自由组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上街做社会调查。调查完成后,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并以“数据图”的形式呈报。由小组成员分头搜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影响流行文化的社会因素”。由学生个人体验撰写对于流行音乐的感受以及对其生活、情感的影响。
6.活动评价:教师对于调查活动、调查报告、撰写文章做出公正评价。
(三)多元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音乐教学实施报告范文5
关键词:音乐艺术;“新课标”;音乐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标准;教师培训;教材教法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
在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即将开始推广与实施之际,各地适时地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办了规模各异的的“骨干教师培训班”或“青年教师培训班”。在这些培训中,大都安排了专家报告、专题研讨和课例分析等内容。专家报告以“义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解读为重点。专题研讨由学科专家针对“新课标”作专题讲座;课例分析则选择了资深一线教师对新教材的修订情况进行了介绍、示范和分析,同时,还就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程教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拓展与辅导。
然而,如何从实际出发进行“新课标”的研读与培训,使一线教师真正了解“新课标”精神,并将“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在新的教学中得到落实?如何使师范教学中的音乐教材教法与“新课标”内容相匹配,从而使“准教师”的培养更符合一线教学的新要求?这些都是面临的新问题。
一、“新标准”研读中遇到的师资问题
作为学科专家,笔者在暑期应邀到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教师培训机构所开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和“青年教师培训班”做“新课标”解读的讲座,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从参训人员的来源可见,有些地区和学校选派的并非音乐教师,而是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研组长或负责人,有些教师则是非音乐专业的代课教师。据参训人员在讨论中反映,有些教师对音乐知之甚少,在音乐课堂上只是为学生播放一些课件或音乐。第二,在各地讲学中发现,大部分参训人员手中非但没有“新课标”,还有很多教师虽在音乐教学岗位上积累了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此前并未研读或学习过原有的实验版的“音乐课程标准”(2001版)。因此,当授课人就“新课标”与“实验版课标”进行对比解读时,有些教师则反映出茫然与无措。至此,对由“实验版课标”修订而来的“新课标”进行解析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据此,配齐专业音乐教师应作为各地的首要任务。作为新一代的一线音乐教师不仅要符合音乐教育必须的专业技术与知识要求,还要在此基础上潜心研修与学习音乐教育思想、观念与方法,更要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思想,为理解“新课标”并在教学实际中努力运用“新课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依据“新课标”补充“新教材”
通常,从中央到地方均有针对“新课标”开发的配套教材。江苏省也有适合于省内中小学的音乐教材。然而,好的音乐教师不仅应具有熟练运用教材内容的能力,还应具备依据学生情况和当地文化环境有效选择和补充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能力。因此,在师范生的培养和教师培训中,应该选择补充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就师范生的培养而言,高师音乐院校应使学生树立音乐基础教学的专业思想,确立从事音乐教育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掌握中小学音乐教材的重要性。“音乐教学论”或“音乐教材教法”的学科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熟悉、研究和掌握中小学音乐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尝试“如何使用教材,如何整合教学内容”。还要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对教材的特点、结构、体系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从而在课堂教学与实践中明确和掌握“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准教师”或“新教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做到用好、用活教材,并在全方位地了解学生来源、学生能力、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有的放矢地为教学有效补充教材。
就岗前培训和各种相关的培训而言,应从源头上解决参训人员的专业性问题。应避免不懂音乐的人士占用音乐培训的资源和名额,既减少音乐培训的资源浪费,又为日后音乐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
培训机构不仅应对师范教育的应届毕业生适时开办岗前培训,还应对具有3—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安排各种音乐教学的培训课程。培训机构不仅应引导参训者研究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与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还要研究教案文本的价值取向与课堂环境等的客观变化,更要在培训中学习把握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和教师传授,探究性学习方法与接受性学习方法,合作学习与个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规定教材与补充教材的关系等等。可以与参训者,就教材的问题,进行广泛交流与探讨,以使教师能够在吸收和研究大量信息的过程中,依据“新课标”中教材编写建议的原则为课堂教学创造性地选择和补充教学内容。
三、针对育人方向培养“准教师”
针对育人方向,高师教学以及教师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准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施教和影响。
1.关注音乐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音乐教师应能深入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思考音乐课程的改革思路,做到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努力在教学中凸显音乐学科的特点,全面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在自身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音乐教学实施报告范文6
从希腊独立开始,音乐课便是学校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1834年小学教育机构制定的基本法中,可以看到在学校课程安排中有了音乐课。从那时起,音乐课一直在小学课程计划中。但不幸的是,在中学阶段,情况发生了变化。音乐课被认为并非是中学课程必要的部分,因而,整整几年中,音乐课的状况不稳定。从1914年起,尽管音乐课的授课时间不稳定,但音乐课在教学中的地位确定了。
一、 小学教育
现在,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立于1990年(1990年4月10日政府公报中确立),不包括艺术和戏剧两个部分,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是:
学生音乐技能的启蒙和培养
学生音乐敏感度的培养
唤起和鼓励学生个体的创造力
使学生熟悉音乐陈述和音乐语言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音乐习惯感受音乐,培养其对世界各地音乐的兴趣,使之不仅作为艺术审美的手段,而且作为一种交流的方法。(政府公报第153号,1990年4月10日)
课程内容划分成几部分进行阐述,根据达标、建议的方法和活动,每部分都有预期的结果,这些部分是:
1. 音乐意义
2. 唱歌
3. 学习一种乐器
4. 临时的音乐活动。(具体内容参看附录)
附录
政府公报第53号,第549―553页,音乐在小学教育中。每部分的达标范例和教学材料:
主 项:音乐的意义副 项:听辨声音
达 标:识别不同的声音;在几个声音中辨别一个声音;
从人造的声音中识别自然的声音;识别乐器组的不同声音(弦乐,管乐,打击乐,管风琴);识别不同的特殊的乐器等等。
教学材料:可使用的材料:瓶子,木头,不同的乐器及其图片。敲击的声音,自然声音,人造声音,嗓音,乐器声音等。
活 动:听不同的声音(风声,海浪声,汽车引擎声等)。闭目听声音(闭上眼睛听两个小朋友谈话,之后努力辨别他们的声音)等等。
主项:音乐的意义副项:听辨
达标:辨别两个不同音调(高和低);读谱(读唱名),从一组音阶中辨别主音等等。
教学材料/活动:玻璃,不同尺寸的壶、管子等等。
主项:音乐意义 副项:节奏、拍子
主项:声乐 副项:希腊传统音乐
达标:从我们传统的音乐中,选择那些特别强调源于特殊地理区域的音乐,学习特性歌曲
从特别的传统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学习音乐(去学习构成传统民间舞蹈特性之一的音乐)
教学材料/活动:听歌曲录音带。如果可能,听儿童唱诗班,听现场儿童唱诗班的演唱等等。
主项:声乐 副项:来自世界各国的传统音乐
以上说明被认为适用于小学最后四年。
学校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这四年中规定的课程。课程设计者提供的时间分配方案见下列图示:
上述图表概括的说明和图示是在政府公报第53号。
二、 中学教育
中学目前的课程设置是在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中确立的。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最初的报告中被阐述如下:
音乐教育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身体条件、心理能力及他们的需要,音乐教育应该在娱乐和游戏中实施。
音乐是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和手段。
在艺术的认识方面和智力方面应该特别考虑到音乐。
应有训练和发展孩子听觉能力、歌唱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教育策略。
提供的知识应该以原理归纳法为基础(从简单到复杂),但是不能被狭窄的、严格的课程框架所束缚,一堂生动的课应该是:
1. 要作为发展知识和培养艺术审美能力的一部分;
2. 要以开放的态度应对时代的挑战和以开放的态度来考虑我们文明(技术的和文化的)的发展。
音乐教育应该有助于学生们与过去传统的艺术成果和现代音乐文明的交流。
音乐教育应该以孩子的经历为基础,传统音乐和拜占庭希腊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应该占有特殊的位置。
针对孩子们的音乐教育并非意味着必须是幼稚的或天真的。课程和教学策略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潜力和能力,这种潜力和能力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天真。
更为重要的是中学每个年级的教育目标得以确立,具体情况如下:
一年级
音乐课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活动和听赏音乐向学生们介绍音乐,教授他们基本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概念。音乐课的目的并非意图培养职业音乐者,而是旨在培养年轻人在音乐领域中高尚的和灵敏的意识,因此,他们可以运用这个手段去感知音乐并且在音乐中自我表达。(政府公报第158号,第2465―2467页)
二年级和三年级
音乐课的目的是通过正确的歌唱、聆听和熟悉好的音乐,尤其是纯粹的、传统的和当代的希腊音乐文化,并且通过所获得的基本的音乐理论资料和历史资料,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敏感度和整体感,致力于通过以实践活动和听辨练习为基础的手段来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心理。教授音乐的目的是获得音乐历史的普遍基本知识,这样使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有品位的,灵敏的掌握过去保留下来的全部音乐成果。(作曲家、音乐类型、各时代的音乐潮流、演奏家、乐器、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等等。)赋予他们对5000年的希腊音乐史的特殊兴趣。(政府公报第158号,第2474―2483页)
在同样的政府公报第158号中,阐述了每个年级教授的内容,指出除了应该包含一些音乐实例外,还应在每个年级覆盖音乐的概念和理论的概念,这是历史经验给与我们的启示。(参看附录)
附录
在政府公报第158号,1985年9月19日――中学第一年(一年级)音乐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想被阐述。
A级――教学材料,基本设想(概念)――音乐理论
在人类文明(文化)中音乐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现象在人类种族历史中的作用
有关不同音乐类型的听赏和范例,表明不同的音乐类型在人类生命中参与的作用(宗教、音乐悲歌),娱乐,功能。
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声音的品质:音高、动力,音色,音值,表情,和声……
人类大脑的听觉,声音的品质和人类以何种方式使用……
音乐发展的历史性回顾……
音乐形态和音乐结构的基本概念
音高参数I、II、III、IV……
节奏I 、II……
音乐符号
音色I:声音的色彩,协调,弦的振动等等,这个音色是怎样形成的(从录音带上听音乐范例)。
音色II:乐器,音乐设计,历史的和地理的观点。
音色III:典型的交响管弦乐队,在西方音乐史中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学生们能够识别每件乐器的音乐……
音色IV:弦乐,木管乐器,铜管乐器……
音色V:打击乐器……
音色VI:键盘乐器,重点是钢琴……
音色VII:吉它――柳特琴和西洋吉它的历史元素……
音色VIII:典型的各种人声,声音的表现能力……
音色IX:希腊音乐乐器――听的范例,形状的描述……
和声I:共鸣,多声部音乐,和谐……
和声II:各种停顿种类,音阶度数的名称……
和声III:从过去到现在,和声在音乐表达中的主要作用,例如莫扎特的旋律。
B级
穿越历史走进音乐,运用下列方式:
1. 与源于地理的传统音乐同步:关注跨越各个时代的音乐的发展。
(例如:史前时期的音乐,古代文明时期的音乐等等)
2. 以音乐学科为基础的持久的音乐:贯串与各时期的演变所呈现的音乐主题和音乐观点(例如:今天日本的音乐依旧源于古代音乐的传统,西方出现以后的音乐主题和音乐观点,一些特殊乐器的发展等等)。
注释:建议用于音乐研究的音乐材料,必须结合全部的方法,过去的和持久的音乐手段。
中学课程的指导方针(音乐仅是第一学年的必修课)在一系列新的教科书中被清晰陈述,这些课本是由设计指导方针的同一组人编写的。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富有雄心壮志的工作。整个大纲的设计者以这些新课本和它附带的录音带及为教师们提供的资料为他们努力的基础。
但是,这些教科书由于烦琐的细节,几乎所有语言不适合中学生,尤其不适用于一年级的学生而遭到批评。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们的意图是让教师们作为参考书去使用,而音乐教师们没有被充分告知有关这些教科书和使用它们的方法。显然,这些教科书的使用说明从来没有传达给教师们,并且随教科书一起出版的教参也从没有出现过。此外,对学生而言,由于录音带音乐太受限制和他们极少能理解音乐的意义,并且在新课程实施的第一年期间,这些磁带没有送到每一位音乐教师手中,教学资料的这种短缺产生了另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