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理想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理想教育范文1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想象力 潜能素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另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重视学生的潜能发挥。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活文字,创设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
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
暑期接受教学心理课程的培训,主讲者问了在座老师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你把学生当人看了吗?并让大家想三秒钟后再回答,老师们(包括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当然。可提问的人只是笑了笑,然而我知道这笑意味深长,事后想想,我们那样回答也无可厚非,毕竟作为教师,我们心里都是关爱学生的,也愿意拿学生当人看,可事实上,我们在行动上,并没有很好地实践这一点,其中的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可取之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教师必须努力发掘学生的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然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我在教学中就曾经碰到过所谓的问题学生。A是我在原先学校教过的一个学生,他是外地生,学习成绩不太好,而仗着自己良好的家境和城里人的优越感常常表现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从不把老师的劝导、教诲放在心上,是很多任课老师头疼的对象。按照常规,高一下学期有阅读竞赛,于是开学初就要选拔苗子,因为对学生的基础不甚了解,所以报名时以自愿为原则,然后在报名的学生中选择几个参加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我满以为学生报名后会有挑选的余地,谁知学生兴趣不浓,我就只好暂时将主动报名的刚好凑数的几位学生列入兴趣小组,其中就有A。后来在办公室和同事聊天时,无意间说到兴趣小组,也就很自然地提及A,谁知有位老师顿时大发感慨,说这样的学生你怎么可以让他参加兴趣小组,这不是浪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吗?
是的,我当时看到A报名时,有些疑惑,但转而一想,既然名为兴趣小组,那么愿意参加并不是坏事,应该鼓励,何况人数不够,不如给个机会。所以听了同事的话,我并不多言,只是心里想,也不要太小看A,虽然他成绩不理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他对语文学科还是有些兴趣的,有时上课也会积极地回答问题,说不定他是一匹黑马。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A在此次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高中生理想教育范文2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有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但在具体的每一堂教学中,由于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会有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虽然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为教学目的服务,但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主动和自觉地学习,深入理解和把握英语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一个人的学习和学习的持续进行总是有他的动机和动力的。如果一个人对学习的内容既有兴趣,又在意志的努力下进行学习,则是最能达到最佳效果的学习。英语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我认为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在教学各个阶段都应创设情景,引起兴趣,发掘问题
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不仅在一开始接触英语课题时要创设情景,有效地利用英语课件,教师还应该把自己的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如可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片断制作幻灯片,如新生开学时的军训、冬季运动会、诗歌朗诵、野炊活动、安全演练等等,这样会激发学习兴趣,变好奇为兴趣。在学习途中,学生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困难甚至挫折,就更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起兴趣的具体方法很多,以下列举几种仅供参考。
读前预测法。课文的标题往往体现文章的主旨,课文中的插图一般能对课文内容提供直接的线索。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推断和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读中巧问法。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巧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进入所学情景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看到成果
学生的学习情绪,除了决定于是否有兴趣外,还取决于学生在获得某种“成功”的。教师在提问、练习中都应注意到启发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刚才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不要一味追求用分数来“卡”学生,要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收获,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亲自实践来获取新知识和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格外重视,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所教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随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内容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能听懂或大致听懂英语的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文歌曲等等,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振,热情倍增。一旦学生出了差错,不要一味埋怨、训斥、责怪,要注重纠正错误的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伤害。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总之,一堂课,要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生机盎然。
五、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满情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付出心血,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追求。
教单词,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教词汇也在教思维。
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的好。进而进行单词组词比赛等等。这都可提高学生兴趣,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的读,效果会好得多。
教课文,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便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连句成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会把死教材用活,学生学的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
六、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高中生理想教育范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 想象力 培养策略
一、想象力的培养与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驰骋于想象的王国,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语文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一行行的文字,如果学生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脑海中留存的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文字隐含下的生动画面。这样不仅毫无欣赏乐趣可言,更不可能融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结合教学实践,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激活文字、创设形象,随着想象的驰骋,静的文字幻化成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复活。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我问: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大家所熟悉的情境作比较,那是一种什么情境?学生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与想象,回答:“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境,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在一个层面上。阅读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领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似乎平淡无味,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得对而又不完全对。“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钦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就难以发现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实现真正的创造性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一片。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高中语文教师让学生放飞思绪,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使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在阅读中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这便是最大的教学幸福。
参考文献:
[1]程云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D].延边大学,2010.
高中生理想教育范文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笔者根据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点体会。
1 读前预测法
课文的标题往往体现文章的主旨,课文中的插图一般能对课文内容提供直观的线索。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题和插图等,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用下列内容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预测课文中可能会谈到的内容。
(1)What do you think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from this passage?
(3)What questions could you rais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4)What would you write about this title if you were the writer?
2 读中巧问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巧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进入所学情境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众说纷纭,异彩纷呈。如:
教高一 Unit 9 Computers 时,可问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s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our future life?
教高二 Unit 5 Charlie Chaplin (2) 时,可问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California at that time? Why?
教高二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时,可问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and pollution?
3 课文复述法
在学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通过变换人称、改变文体、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
教高一 Unit 19 Jobs The Secret is Out可以不断更换人称让学生复述:①Suppose you are Mr.Pattis\Mr.Little.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Ms King.②Suppose you are Ms King. 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yourself.还可以要求学生将其改为四个短剧,然后进行表演。
教高一 Unit 22 Britain and Ireland,教高二Unit 1 Disneyland, Unit 7 Canada 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导游,为游客作介绍 :Suppose you are a guide.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Britain\Ireland\Disneyland\Canada to a group of visitors.
4 读后续论法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熟悉了课文的所述的故事、剧情或事情之后,引导学生预测能“自圆其说”的故事结局、续编剧本、或者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如:
教高一 Unit 15 The Necklace 时,可提出:How was Mathilde when she heard the necklace was made of glass? What would she do? What could you do if you were Jeanne?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和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结局。课后还要求学生续写剧本的 结局篇。
教高一 Unit 19 Jobs The Secret is Out时,可提出:Would Ms King stay at Mr.Little’s company? Why or why not? Please imaging the end of the story.
5 作业开放法
尽管目前在各类英语测试中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题,但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应当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开放型或半开放型题目,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想象穿越时空, 得出多个合理的推测,而不是单一的答案。如:
(1)每上一个课时,可要求学生用该课时新出现的词汇和句型造尽可能多的句子;并要求成绩较好的同学将这些词汇和句型写在自己编写的故事或对话中。
(2)对于一些连词和句型,也可设计半开放型的题。如,Yesterday evening I was about to go out when…
高中生理想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中;心理教育;行为;塑造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13-0291-01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接触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也越来越便捷,现代社会的高中生接触世界和社会的机会比以往要多,但是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加强高中的心理教育对高中生的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对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2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话叫“相由心生”,良好的行为举止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体现,是通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出来的。高中生正处于性格以及行为举止发展塑造的阶段,他们的身心都不成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指引,为其塑造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举止。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高中生形成良好的个性。现代的高中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宠爱的偏多使他们存在着怕苦怕累的心理,不能够面对一点点的挫折和失败,甚至是有一点点的失败都会被他们自己无限放大,导致他们出现自卑的心理,在行事做人方面有的高傲不可一世,有的自卑受不起一点指责,稍有不当的地方就会出现学生过激的行为。通过高中心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指导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正确应对,在自己的言行举止方面能够准确表达自己。高中生的行为表现是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表现,而真正对他们行为表现有影响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的行为举止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那么其中最严重的影响就可能导致高中生出现人格以及道德方面的缺失,对高中生的良好性格的养成以及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的健全等造成一定的阻碍,从而导致他们的行为偏离社会的正确发展轨迹。从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塑造,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高中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的途径
3.1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我国的教育体制很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则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和老师的升学压力非常大,学校也更无暇顾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高中生背负着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大的升学压力,他们的课业负担更重,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而时间的紧迫又使得他们无从发泄,导致他们只能够通过某种行为来将自己的压力和不满发泄出来,有时候甚至是过激的行为。因此,在高中的教育中,应该提高心理教育的意识,为高中生在文化课之余留下一些时间去认识自己,了解社会,从而健全自己的心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去,为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关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及时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正确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塑造良好的行为。
3.2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心理教育是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发来设定的一种教育手段,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性格的改变和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德育是心理教育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两者的关系紧密,互不可分。德育是对高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一种升华和提高,它可以引导学生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心理教育则更多地是对学生的心理、性格的养成进行及时辅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良好的品德的基础和奠基石。因此,在高中生的良好行为塑造和培养上,应该将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用品德教育指导学生遵循正确的行为标准,而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正确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规范,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塑造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
3.3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高中学生的文化课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迫,背负的升学压力与学习压力大。适当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对高中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导和指引,对高中生的良好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开设心理辅导课,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平台来正确认识自己以及社会,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与困难与同龄人一起分享和倾诉,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心理教育课上,高中心理教育老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针对性格比较含蓄内向的学生,老师可以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引,通过一些谈话等形式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和陌生感,愿意将自己的问题与老师分享和倾诉,从而达到掌握核心问题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塑造良好的行为。而对于性格较为活泼开朗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将学生的倾诉意愿打开,形成一种良好的上课氛围,达到适时引导学生塑造良好行为的目的。
4结语
高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他们正处于性格和行为塑造的成长期,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提高高中心理教育的氛围、将高中心理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以及丰富高中心理教育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塑造高中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他们的良好性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丹,姚兰.论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J].成功:教育,2013.
高中生理想教育范文6
【关键词】激活文字;文章内涵;彰显个性
高中语文,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难度是相当大的。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当前的情况是,学生阅读课外书,譬如穿越类、盗墓类小说,学生兴趣昂扬一路不舍。而对于高中语文书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学生却觉得难于上青天,味如嚼蜡!高中语文的阅读,通过实践探索,其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非比寻常的作用,譬如高中作文,需要想象力,这就需要学生从阅读中感悟和提升。想象是成功的阶梯,世间的万事万物因了想象而变得美好无比,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想象出了亘绝千古的万有引力,文学家因了想象,创造出了催人泪下的文学作品。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空前高涨,如果能培养出学生的一些想象力,这对于减轻学习任务是有一定意义的,想象形成的冲击力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课内容的理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高中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其覆盖面广,其他学科的学习几乎都能渗透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通过高中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语文本身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意义非凡!
一、通过阅读激活文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中华的几万个词语,实际上每一个字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上的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可以设置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 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象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象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通过阅读分析文章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通过阅读放飞思绪,彰显学生个性